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分开旅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分开旅行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0: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分开旅行读后感10篇

  《分开旅行》是一本由陶立夏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开旅行》读后感(一):分开旅行:我们有自由灵魂,也有永恒孤寂

  从旅行的第一站——意大利罗马开始,陶立夏的十三篇游记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一个叫做“M“的男子。可以说,每到一个异域之地,她都会以委婉的写信式的措辞来告诉这个男子自己此时此刻心境。殊不知,这样对于爱人的隔空对话多半会沦为游离于时间之外的自说自话,究竟能起到多少”疗愈“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当视野之内的风景全然褪去,想要告诉爱人的心灵密语,又是否会长久的留存于永恒?

  人世间熙熙攘攘,说自己孤独或是寂寞的人就有点矫情的意味。身边的风景琳琅满目,困守于一隅的人们又何尝不想走出幽宅?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感情牵绊,也许旅途会变得更加辽阔。但或许正因为作者对于感情还有或多或少的眷恋和怀念,一个人的旅行也变成了与一段又一段粘稠的思绪和未了的情缘纠缠的画面,让读者以相似的步调跟随主人公踏上异国他乡品味她眼中的世界繁华

  近年来,国内有关”旅行’的书籍越来越多。这些书写旅行的写作者里,不仅有大名鼎鼎作家学者网络红人、翻译家、摄影师,还有只是对旅行怀抱一腔热诚的、刚踏入社会大学生,他们的写作因其生活阅历成长环境性格心性的不同而造就了殊异的角度格局。陈丹燕老师的《捕梦之乡》书写了一场“历史化的漫游与文学化旅行的互文”;猫力小姐的《路上有微光》侧重呈现旅途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而小欧走访日本四国的《遍路》则可以看作是坚持初心履行梦想的一种参照性的文本,而陶立夏的这本《分开旅行》,温暖感伤相交织,对一个人的怀念和对过往的眷恋织成了一席绵密的锦缎,将读者包裹其中。

  十三场目的地,十三份告白,十三种不同的情绪,十三种不同的色彩。作为一个专业的译者、畅销书作家以及摄影师,陶立夏的旅行笔记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种浪漫式的体验情感的拷问。对于陶立夏这样的旅行者来说,金钱和时间是她们最无必要考虑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迎接迎面而来陌生世界。所以,她笔下的伦敦,带着对青葱岁月深切缅怀的玫瑰色光泽;她笔下的北德,带着对文艺巨擘的敬仰的金黄色泽;她笔下的乌兰巴托,有些许蒙尘的铅灰色泽,那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检视;她笔下的以色列,在面对死海时,也生出了一种墨绿色的对于自由的忏悔。那些小心翼翼的情感和妥帖温和的词句,搭建起每一篇旅行笔记的骨架。与其说我们借助作者的眼睛看世界,不如说我们以作者的眼光观赏自我。

  陶立夏是幸运的。多年的积累,对于旅行,她有着比普通人更敏锐的洞察眼光,并且得以享受一种精英式的待遇与生俱来感悟力和逐渐积累的社会地位,让作者每到一个地方,都可以接近并且拥有这个国家的“核心”奥秘。对大多数旅行者来说,这种相似的旅行体验也许一生都不会遇到。

  旅行——在当代,仍然是一件奢侈而有闲的事情。尽管我们都有向往自由的灵魂,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环游世界的机会。当自由的翱翔在世界上空与孤独的执守一隅发生碰撞之时,你会作何选择

  每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或多或少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在《分开旅行》里,陶立夏的代价就是她和所爱的人一直在暧昧地兜兜转转。既没有相聚,也没有分离,彼此对彼此都心存想念。也许最终,她看懂了世界,却始终看不透人心。世界上没有比人的双脚更远的路,也没有比人的心灵更深的海洋。我们渴望自由,同时也享受孤寂。

  《分开旅行》读后感(二):一本不错的游记

  《分开旅行》,从一开始我是冲着旅行两个字去看的,说实话,还真没让我失望,尤其开篇第一个目的地——意大利。已经不记得确切的时间了,也许是忧郁的巴乔,也许是王子皮耶罗,也许是坚韧顽强众志成城的意大利队,那一抹纯净而又深邃的蓝,就这样深深印入心里,从此对意大利就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因为这份喜欢,对于与意大利有关的我总会关心一些。学习地理时,知道了处于地中海北岸的亚平宁半岛,宜人的地中海气候,又令人增添一份羡慕;学习历史时,了解文艺复兴起源于此,以文艺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作家、学者们创造了何等辉煌时代;后来才知道文艺复兴的出现有着社会、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但对古希腊文化的重新重视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不可能在伦敦或其他地方发展起来,在浪漫与自由的意大利出现就不足为奇。二战时,意大利被独裁的墨索里尼带入了法西斯反人类深渊,这给意大利带去了抹不去的印迹。

  喜欢意大利,喜欢尤文,喜欢意甲,90年代的意甲被称为小世界杯,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都纷纷来到意甲展示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黄金时代奉献给了意甲。意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珍贵回忆。但进入21世纪,意甲逐渐衰落,一如意大利的经济。当然这衰落跟经济不无关系。意大利被欧元区的不景气和自己对欧债的过分投资拖累,经济变得举步维艰,继冰岛、希腊之后,意大利与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成为最有可能破产的国家。当然意甲的衰落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过高的税收政策(相对于其他世界顶级联赛)。

  本书中作者在意大利的游历着实令人羡慕,我想如果我能站在意大利的海滨,面朝蔚蓝的大海,一定会激动不已。喜欢作者的形容:“海这么蓝,花这么红,生活这样多彩,所以意大利人的爱与恨也都浓墨重彩,没有温和的中间路线。”

  当然不止意大利,作者的十三场旅行都很令人羡慕。德国的古堡与小镇生活都是想去看看的,德国“3B”的古典音乐也是想去领略的,而北欧、非洲、澳洲……又都有别样一番风景。

  单纯一条主线旅行的话,书很好,很喜欢这样的游记;但与感情线的关联,总觉得不是那么顺畅,用一次次的旅行去逐渐忘却……旅行也确实是看心境的,与对的人一起,就什么都好,什么都是难忘的回忆,一旦物是人非,恐怕就要徒留感叹了。最近有幸再次到云南,重又去了一趟大理和丽江,走过了一些去过的没去过的景点,尤其是去过的,都难再找到当初蜜月时和媳妇一块走过的那种欣喜感觉这次再走提不起一点兴奋劲,有的只是淡淡的怅然,大多景点如走马灯似的只是经过了,碰到好看景色,也总是感叹:“这么好的景色,要是能牵着媳妇的手一块欣赏该有多好啊。”

  喜欢作者的一句话:“并不是拥有的越多就越富有,而是需要的越少,就越容易觉得满足。”

  《分开旅行》读后感(三):从你的世界全身而退

  翻开这本《分开旅行》的时候,我正在出差去往深圳的飞机上。

  盖着毛毯,天色渐渐暗了,一些温暖的灯光洒在疲惫的身上。

  有点唏嘘,又有点戳到痛点的样子,那时候自己的触动,没人能懂。

  恋爱七年,纠结八个月,从第一次计算的分手,已然过去一年零八个月。

  不会再去想起,不会再去触碰的记忆,承载着夜以继日的平静

  会在交往的纪念日突然想起,刺动了眼睛。

  共同的盆友发来他十一要结婚消息,以为会很平静,终究。

  眼泪还是像山一样袭来,将我扑倒,毫无预兆。

  独自走了很久,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我过的规律又不随意

  甚至忘记了,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那时候我们一样,有点轻狂,有点浪漫,有点不切实际,许下不切实际誓言

  我们要孝敬父母,我们要环游世界,我们要生三个孩子

  那时候的我们,只有没有被现实打击过的幼稚想法自以为是的安然度过好多年。

  直到残酷的现实一次次击败我们,一次次让我们的自尊在风中洗涤。

  我才终于明白,你的一次次逼婚让我犹豫不决,我迟迟下不了决心的原因在于。

  我们之间的感情只是徒增了厚度,消涨的年月没有增添我们更多的信心

  我看不见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感情无法进入婚姻,再多的美好属于年轻,也最终会沦为现实的孤魂野鬼。

  我们开始争吵,每天上班回家后家里总是洋溢着此起彼伏冷漠

  你或我,夺门而去,我们的手机,都不会有对方的未接来电或者只言片语

  你说你不想回家,你说这个家里没有温暖,你说你只想在外面求得一瞬安静,一丝喘息。

  那时候的我想必也很倔强吧,我静静的看着你的盆友圈,你的申诉,你的抱怨,没有半句发言。

  最后一次我们激烈的争吵在QQ上,主题依旧是要不要结婚。

  你咄咄逼人,而我,失了分寸。我问自己,我要去做吗。对不起,还是没听到心里肯定声音

  后来的纠结,似乎也是繁枝缛节的多余,总之,我们并没有缓和的余地。

  于是,这七年的感情,化为灰烬

  你说,对不起,我要去相亲,我要结婚,我的父母不能再等了。

  只要不难看,只要不讨厌,只要愿意和我结婚。

  所以,在听到你要结婚的消息时,那瞬间,我的心很空很空。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输了,输了的话,我是输给了谁。

  又或者,我没有输,我只是败给了我自己。

  啊,亲爱的杰哥。我到深圳了,我看到了你曾经去过的海边。

  你说你第一次离香港那么近,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要努力,你想在这里买一套房子

  可是,再也不会有我了。不会像我们那时去合肥的房子里那样,你说家楼下有很多卖肉肉的地方,以后你可以在这里买,我们的阳台放满肉肉。

  可是…

  我一直想要做到的,我说我要笑着和你说再见的,我说我祝你幸福

  对,我要祝你幸福,但绝不是你们。

  《分开旅行》读后感(四):我离开你,就是旅行的意义

  时间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岁月神偷》

  《分开旅行》这本书,是朋友寄来的礼物

  大约,是听腻了我“想不管不顾放弃工作,离开现在让人厌倦的一切,去个陌生的地方待一段时间”的抱怨。

  然而,连同那些未竟的旅行计划,这本随意翻看了几十页的书,被我一块儿搁置了。

  没有拜读过作者其他作品,但她有个极文艺的名字,所以看到细腻柔和文字和展开叙述的舒缓有余,我丝毫没有诧异,反倒认为,微妙地贴合,冥冥天定。

  从前的我,大概残存某种根深蒂固矫揉造作姿态,所以喜爱这类多情文艺的清新书籍来堆砌自己文艺青年的虚假面容

  而现在,我没有告诉他,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这类书籍。

  惯性思维里总觉得:只要出发,必有美景;稍微细腻温情之人,平素能写几句感怀之语,总能将旅途中的所见用某种提炼过、美化过的形式展现出来。

  几张得天独厚美丽风景照;段落鲜明、动情文艺的字句,记录旅途偶遇的天气萍水相逢陌生人;再配上一些些旧人旧事的心情感怀。似乎就是构成它们的主体。

  更甚的时候,会想着,其实只要给那些挣扎在日常琐碎苍白现实的年轻人机会:不必担心经济压力,抹去那些烦杂的手续事物。大概,有很多人,能写出更为精彩故事

  ======

  即使在囫囵地读完意大利和伦敦两处的文字和故事之后,依然那样傲慢和轻率。

  心底涌上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迅疾而剧烈:

  我想,这大概,是一本对于大多数在现实的泥沼中挣扎的普通人,过于,奢侈的书。

  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去自如的浪漫、艺术文学历游刃有余构造的高级审美,甚至,连厌倦分开的姿态都是那样矜持有礼。

  似乎除了自己的柔肠愁绪,不必思考其他任何琐碎。只身远赴一场过于浪漫隆重的告别。

  罔顾普通人的难堪狼狈,我们在难堪狼狈至极的时刻还是得忍受着制造更多的狼狈来保证生存。

  那样的旅行,真像是一场悲伤美梦

  可,当我意识到自己脑子里出现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突然,升腾起一种恐惧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才多长时间,我就已经不由自主、随时随地将所有看到的听到的美好的、遥远的生活和事物拿来与现实作对比。并且,先入为主地否定它们,认为那难以实现。

  甚至,对于一本进行必要艺术加工的书,都以那样不近人情和无趣的态度去解读它。

  而两年前的我,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向往天高海阔、随意来去的浪漫幻想家。

  于是,我想,大概时间最残酷的,就是不够恒久,又让人错觉漫长。我们从波折中累积偏狭,却自以为是,误当作顿悟

  是我浑身戾气,偏狭愤懑才如此愚蠢地抓错了重点

  重要的从来不是奢侈或简陋的旅行,是一边缅怀一边释然的心情。就让我们暂时,彻彻底底地撇下那些不足挂齿的现实琐碎,所有过于冷硬的逻辑,谈谈感情。

  ======

  之后的一天,某个许久未见的朋友突然打了个电话给我。

  正午的阳光炽烈,我坐在天台的一小块阴影里,皮肤仍然被烘得发烫。不尴不尬地寒暄一两句之后,便听到对方克制的哽咽。

  那是高中时代喜欢的人,我没有见他哭过。很多事说不清了,大概暧昧过、误会过、疏远过,就是没有开始过,当初收场的时候不是那样愉快,但时间流逝,最终还是以朋友开始,以知己结尾。

  挂掉电话之后,我吃了感冒药躺在床上重新拿起了这本书,重新读完了它。

  大概,连读懂一本书,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刚刚好的心情。

  终于,反转般,涌起万般思绪。

  作者想必是个对文学、音乐、艺术、历史都颇有研究的博学之人,每次旅行,每一个途径的城市地点,信手拈来的那些与它们相关的故闻旧事,再添加上特有的情感和思考,让人能轻易感知到,她对到过的每一个地方,谨慎的尊重。而绝非,走马观花的浅薄。

  这样的姿态让人心生好感,同时,也让人惭愧。总觉得,看这本书之前,是需要对每一个到过的地方做做功课的。才不至于在阅读文字时抽离,难以想象一切景象,对提到的人或事,一无所知。

  但那也似乎不是那么重要。

  这不是一本刻意的游记,而是一个下定决心从一场陷入僵局的感情,一种困顿的生活局面中抽身的故事。

  只不过,这段故事的听众,是路过之地的山川草木、鸟兽清风。

  序言里说:【我用十三场旅行离开你,我用十三场旅行抵达你。】

  数字、对立的反义词,带着某种辽阔又悲怆的无奈和释然。

  书中,她总在某个猝不及防的时刻,突然向着内心想要告别又思念的M说话。

  那样的瞬间总是准备地刺中我,我终于明白,无论我们看过的风景有多么不同,贫穷还是富有,旅行的方式简陋还是舒适,阅读的是典籍还是通俗,最后,都是一样的。

  统统都没有逃过,相聚、热烈、厌倦、出轨和别离。

  作者在文中提到【不见得你比别人更痛些。只不过你表达得更精彩些。】

  放到这里也是一样的,不见得她的告别要漂亮些,只是她勾勒得更唯美些。将所有晦涩的、难堪的略过,留下更美丽的姿态而已。

  谁不是千疮百孔,谁不是刀枪不入呢?

  真正打动我的,是那句:【如果不能直面人世的复杂,那么,去看一看人世的荒芜吧。】

  一直认为,大概旅行对人们的其中一项重要意义,就是能用更温柔多情的眼光看待每一桩不足挂齿的琐碎。所有陌生的美丽都让人不自觉柔软煽情,所以大概掏心掏肺互相觉得受伤的往事拿出来,也会更容易和解。

  所以才那么多人,总在某个时刻,那么渴望逃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需要抛弃的旧物。

  ——旅行的距离远近,时间长短,目的地,都不重要。那些,都是外在形式。

  ——重要的是,告别和出发的勇气。即使,你的躯壳仍然停留原地。

  或许是,从这一场盛大而隆重的告别之旅中,学会的,最朴素的道理。

  这大概是,一本适合在一切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路途中阅读的书,不疾不徐讲述中,再突然奉上直戳人心的字句,绵里藏针。

  她终于用了13场旅行失去。同时又获得,自由。

  但故事是永远没有结局的,我们不过,都是,时间的一部分。

  这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只愿,我们把风景都看透,还拥有,爱人的能力。

  :看完之后,突然很想去一趟乌兰巴托。我果然迫切需要看看,世界的荒芜。

  《分开旅行》读后感(五):爱与离别

  翻开书的第一页,伤感如掠过海边灯塔的飓风扑面袭来,顿时,我被抛进某个不那么明媚的世界,一切都是黑白的、压抑的、冷漠的。这是属于作者的世界,是作者心境的反映,而在这种格调中,我似乎也找到了一部分属于这个世界的自己。

  《分开旅行》相对吸引我的是书中的小标。短短的字词包含着暗淡的忧伤,藏匿的痛楚,通过这些铺垫,整部作品如被扔进倒入“悲情牌洗衣液”的洗衣机中狠狠洗涤,每一段文字都有被泪水浸泡过的质感。于是我们很难不感同身受,很难不体会人在爱情中挣扎的共鸣,我们将不受控制的被带入这次“分开旅行”,你准备好了吗?

  1.碎片

  记忆的碎片像瓦解的幻想,每一部分都自成一派,被赋予意义却又毫无价值。当我们认真呼吸的瞬间,碎片被抛向天空,在阳光的包裹下如快速翻阅熟悉又陌生的旧相册,情绪、思维、感官统统被拉出脑海深处。我们需要触碰碎片的钥匙。

  《分开旅行》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以碎片的形式呈现情感。而开启碎片的钥匙便是旅行。很多次旅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感受,不断地刷新自我意识深处曾存在过的喜怒哀乐。人的思维是很容易受到思维本身的限制的,划定一片区域,这是你精神的安全区,多数人不喜欢回忆与思考,因为回忆与思考代表打破已有的、稳定的观念,旅行也如此。跳出习以为常的物质环境,精神上的某种镣铐也随之被击碎,这被击碎的镣铐也会成为碎片吗?我不知道。

  “当所有碎片渐渐拼凑成一个人看的风景,我开始明白,走那么多路,不是要再次找寻到你,而是为了失去你。”by《分开旅行》

  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由碎片组成的,物质世界则恰恰相反。情感是碎片,思维是碎片,而现实则不行,物质世界尊重逻辑,逻辑不能是碎片,碎片可以随意组合,逻辑必须有先后。恋爱的奇妙之处便在于此,恋爱既是碎片又尊重逻辑,任何一点出现差错,爱情便如被洪流冲下瀑布的小舟,前途未卜。

  摄影与写作都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足够的敏感度以及出色的捕捉能力,在这“分开旅行”中,她精准的捕捉到了恋爱的终点:我们折腾、挣扎了这么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在场折磨人的恋爱中得到了什么呢?激情烧尽后所剩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碎片。无价又一文不值、碎成一片又能构成一整个世界。

  2.告别

  这个世界流行离开,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

  我们的岁月太漫长了,要迈动的步伐太繁重了,感受的空隙太少了。在如今这个活泼的时代,告别一个人、一件事情、一段过去、一次记忆都不那么困难,如果你感到困难,那是因为你正在告别自己。

  告别曾经的那个自己。《分开旅行》的十三段旅程循循渐进的描写了作者心态的转变,这些转变或通过所见所闻,或通过反思,直到抵达了“自由”的彼岸。离开不能成为获得自由的方式,但告别可以。告别那个不自由的自己,告别那个有点儿失败的自己,而告别自己需要一个过程,分开旅行就是对这个过程的记录与感悟。

  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我们所能把握的东西太少了。过去的一切都会被时间吞噬,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对抗时间,把逝去记录下来,把逝去包进心里。告别是忧郁而伤感的,我们总会从中失去一些,得到一些,所谓岁月的沉淀,不就是这样一回事吗?生命中一次次的告别与爱都会让你更好的前行。

  如果永恒真的存在,那一定藏在你的心里。

  ————

  用作者的“再版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

  当去岸渐远,你可以推说一切是无常命运,也可以坦然承认它们是无解习题;当我们热切地看过了这个世界的荒凉,会发现暗淡之中自有光亮。

  《分开旅行》读后感(六):别样旅行别样情

  别样旅行别样情

  ——读《分开旅行》

  滁人也

  “不执着对未来的控制,不依赖别人的照顾。”这是陶立夏的《练习一个人:当我开始爱自己》里面的一句话,看那书时,立马就喜欢上了那个愿用一年旅行的时间来给自己自由的作者陶立夏。而陶立夏的这本《分开旅行》里,也有类似的话语:“现在我回来了,依旧是一个人。M,我想,我们不应该在自己的愿望里牵涉进别人的意愿,否则神明都不知如何决断。”

  呵呵,陶立夏就是陶立夏。她的旅行不只是疗伤,而是在实现灵魂的一种升华。

  陶立夏,一位曾经令人称羡的女白领,但是,当她认识到自己竟然时时刻刻刻意都在努力经营着各种关系,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时,她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完全不是她需要的生活。于是在一场有花却无果的恋爱之后,她毅然辞去工作,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一走,她就由白领变成了翻译、作家、摄影师。于是,她就有了更加理所当然的理由,去周游世界,去领略人间别样的繁华。

  细细品味《分开旅行》这书里的内容,感觉作者是受过深深的情伤的。作者说,我要为我们两个人,去看一看永恒。但是,旅行的,却仅仅是一个人。“爱一个人很难,不爱一个人更难,而最难的是真正离开一个人。”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是写不出如此耐人寻味的语句来的。而这种含蓄隽永、又不乏清新朗逸的语句,在书中比比皆是。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可是,作者却因为一个人,爱上了无数座城。在意大利的罗马,住在曾是俄国沙皇行宫的俄国大酒店,俯瞰着教堂与方尖碑,作者瞬间觉得,罗马是奢侈地将所有传奇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它让世界上所有别的城市黯然失色。

  在波西塔诺,这座仅有五千人的小城里,看着被夕阳映照着的建在面海的山坡上的鳞次栉比的房子,作者说,波西塔诺的人,是“被困在天堂里”了。当酒店主人——70多岁的塞尔萨莱先生娓娓地将年轻时的摄影作品介绍给作者时,恍若隔世的感觉瞬间袭上心头。“你看,什么都会改变。”这是作者忍不住对塞尔萨莱先生说的一句话,其实,那又何尝不是她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汉堡,作者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兼旧邻芭芭拉。芭芭拉带着她去了当年披头士打天下时常去光顾的那家理发店,这和之前参观过的汉堡航海博物馆竟然有着某种说不出来的相通。“原来当我们不知道世界的确切面貌时,我们照样过得很好。”

  作者来到乌兰巴托,乌兰巴托的空阔、寂静,让人感受到荒凉苍茫背后的另一种亲切感。当年的成吉思汗,可曾在这里考虑永远驻足?时间穿越了八百多年,蒙古帝国,可汗的城池,会不会让读者和作者一样产生一种独特的情绪:“如果不能直面人世的复杂,那么,去看一看人世的荒芜吧!”

  罗马、伦敦、北德、乌兰巴托、拉穆、阿拉格、赫尔辛基、墨尔本、新加坡、得克萨斯、奈良、耶路撒冷、米兰……从一个车站到另一个车站,作者对人世的离别,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体悟。每一座城市都给作者不一样的感受,都让她对离别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原来,分离也可以如此丰富,原来,一段新的旅程却如此令人神往。

  离别,可以没有感伤。旅行,能让旅行者得到有关分离的别样的诠释。“翻过千山万水,再不用回头。”没错,走过了,经历过了,就能看透。每一座城市的内涵,每一段旅程的体察,都会让人有着无法复制的感动。

  陶立夏的《分开旅行》,用清婉的文字,漂亮的照片,给读者带去精神的慰藉,给孤独的灵魂一道温暖的亮光。

  《分开旅行》读后感(七):一个人的旅途

  作者陶立夏,作家、翻译、摄影师,知道了作者的职业,或多或少就能理解书中的很多细节,比如,书页里面的众多配图,想必镜头的一边是作者清亮的眼睛;比如,没有语言障碍,熟练地与人交流;比如,强大的财力支撑,酒店,餐厅,飞机,不是穷游者的状态。还有,一个人的旅行,是一种意外的放空和自由。 我是不喜欢和人一起旅行那一类人,特别是与不投缘,三观不合的人,硬要捆在一起上路,简直是一种挠心的折磨。又懒得去找合意的同伴,不如一个人自自在在地出发,安安心心地欣赏,不着急,慢慢走,走到哪里,都是我随心的地方。 我尚没有作者这样的财力去支撑一趟夸多国的旅行,所以也看不到作者眼里书上写的这样美丽的风景,奇妙的故事。看过很多旅行书,都是来补充自己的视野,这本也不例外,作为旅行书,它足够了。 作者旅行的初衷是为疗情伤,七年的感情,褪去最初的激情,被生活一层层剥离,看清之后,也便背包上路了。一路向西,任由飞机把她带到了充满人文气息的欧洲,脚步从罗马斗兽场开始,止于米兰最后的晚餐。如果这书单单只是介绍了游历过的古迹名川,可能会没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它还有历史,还有故事,穿插在古村落里面,穿插在油画中间,还有街道古迹,都是有自己缓缓道来的故事。落在眼睛里面的只是风景,落在心里面的却还有很多情节和心绪。 若是文艺情结严重又恰好喜欢旅行的人看,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整本书无处不透着浓浓的文艺气息。从作者旅行中遇见的人,经历的事,到每一处看过的风景,都是那种文艺极了的感觉。书里以她的感情为线,穿起了书里面的这十三个景点,她的情感和态度,也在这趟旅行的每一个经历中慢慢转变,到最后“我不恨你,但是却开始想要忘记你”。 旅行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是很大,我说的是旅行,而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旅游。旅行途中是会有很多思考,不单只是看风景,还是在经历中反思,领悟,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旁的人来打乱,思维会格外清晰。这时候,不管你是带着怎样的目的去旅行,疗伤也好,沉淀也罢,甚至只是想出来逃避现实,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神上的财富 也许作者真的通过这趟旅行,找到了她想要的东西吧。何其幸运呢。

  《分开旅行》读后感(八):你是如何忘记一个人的?

  在年少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人值得我们用心等待和值得爱的,等到长大后,我们不得不从自己的记忆中忘却这个人的时候,你们又是怎么做到的呢?是删除一切有关的信息、丢掉一切相关的物品或者关闭外界的一切联系呢,更或者恶言相向、互相揭短、老死不相往来呢?

  对作者来说,世界很大,大到去了13个国家,都很难忘了M;世界又很小,小到每天都能感受到M的存在。什么是爱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对有的人来说就是每天的能看到对方,每天在一起吃饭;有的人认为爱就是能从对方身上获得安全感,但真正的安全感源于自己的内心,精神的自由,自身的价值体现。就像这本书《分开旅行》的作者陶立夏一样,她是靠一场场的旅行来纪念这10年的爱情,并且还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分开旅行》的作者陶立夏,从意大利的米兰开始了她的整个行程,直到经历十三个国家,最后一站的旅行还是来到意大利的米兰来纪念这整个旅行的意义。人生就是一个循环,当你走了很远后,突然发现你又回到原地,可已经不是原来的原地了,因为原地已经少了当年陪伴自己的M。作者在米兰大教堂的圣坛前点了一支白色蜡烛,把这当做和M的告别,也是这场漫长的旅行的告别。就像作者说的,人生这么远这么大,怕我们是再没有与原来的彼此相逢的时候,天空里没有恒星的恒心,只有风雨的无常。

  从一个城市逃离到另一个城市,陶立夏以为自己可以忘记M,可是每每看到和M相关的东西,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M是不是喜欢,看到M崇拜的设计师,心里也在想如果M看到这样的设计也是不是会很开心。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并没有更快的帮助陶立夏忘记M,也许我们要的并不是逃离或者逃避,而是更好的认识自己最终找到自己。

  漫天的樱花是我向往的地方,作者每到一个地方不光是观光旅游,更主要的是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存在的意义,这和普通的出门旅游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东西,更要了解这些东西所象征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看到关于日本这一篇,就能让我们学到战国时期的历史。

  战国时代的群雄厮杀、德川幕府的权势与阴谋、近代化路程的艰难探索,日本对于历史上这些重要的跨越在观众中有着很好的口碑。作为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最大的功绩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实现了全国统一。看过大河剧的人应该会更了解日本的历史,大河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认真考究性。大河剧描绘诸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豪杰的对决与兴衰。大河剧中悲情的人物有真田信繁,浪漫情怀的有坂本马龙,风华绝代如川上贞奴,忠诚可靠的有新选组浪士,腹黑恶女有日野富子,这些人物的描述,在不同的剧中也有着不同的角度,同时随着考证资料不断充实,人物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看完这本书,不仅能让我看到到这么多国家漂亮的风景,更能学到一个国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还是很感谢遇到这本书《分开旅行》,虽然没有去过最远的地方,但是能通过看一本书,也能体会到最遥远的风景,也许作者过着很多人都向往和羡慕的生活;走过很多人都去不了的地方,;也许有人认为作者坐在三万里的高空上伤春悲秋,而有的人在为了生活不停的奔波,但是有的人体会不了别人的生活,我们只要活在自己的生活里,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看了作者的文字自己就也像跟着作者旅行了一趟。

  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一段话:很多时候,爱情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其实生命中遇到所有的事情,都是人生中最珍贵、最美丽的风景。

  《分开旅行》读后感(九):要么自己忍,要么让他滚

  "我用十三场旅行离开你"

  每一场旅行都精彩如斯,风景如画.然而这一场又一场的旅行,是为了逃避爱情给予的伤痛.一次又一次的归来又离开,是因为尚欠缺足够的勇气站在对方的眼前微笑面对.这般愁绪苦闷下,也无怪乎,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一路而来,沿途的风景纵然再美,也无法怀揣喜悦之心,更甚者,心情沉重得有如目睹了一场人间悲剧.

  这本书以"我"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一个感情受创的女人的视角展开.文中绝大篇幅都在描述旅途风光,比如看过的美景,尝过的美食,领略过的当地习俗以及打过交道的各色人物.只是在描述的同时,恰到好处地穿插着一丝半缕主人公因遭遇爱情背叛从而滋生的悲观心态.然而,恰是每一章节像游魂般冒出来的这一丝半缕,令我在看这本书时有了迥然不同的心境.倘若无这一丝半缕,我会在脑海中铺开一卷空白画卷,然后尽情的想象作者笔下那一处处美景,一道道美食以及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而事实却是,看完这本书的刹那,就居然有种"终于看完了"的解脱之感.

  这是一个骄傲且隐忍的女人,她独自开始了一场对方承诺过的旅行,到承载着两人美好回忆的城市缅怀过去,去对方曾经向往的地方走上一遭,权当是告别.这种"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却无意让对方知道"的故作坚强不禁让我想起梁静茹的一首歌,兴许当想念仅成为一个人的事时,真的会连呼吸都痛.

  可是,让她这么痛的一个人,她依然还是爱他.她爱得呕心沥血,痛得精神恍惚,却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诉说她的痛楚,让对方感受她的在乎.

  被背叛的爱情就如同被打碎的镜子,再怎么费劲气力粘起来,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痕.所以,在对方离开之时,她不曾开口挽留;在对方恳求重新来过之际,用沉默诉说着无言的拒绝,"我不恨你,也终于原谅你,但却开始想要忘记你",是的,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忘却对忏悔者而言,不啻为最严厉的惩罚.

  都说一部好的著作,能让读者在翻阅之际感同身受.若依此而论,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只是,站在个人的喜好角度,我并不是很赞同主人公对待感情的态度.那什么...如今我依然爱你,却不能再在一起?这绝对是一种红果果的自虐呀,有木有?

  倘若我的人生里出现这么一个人,我大概只会给自己两种选择:要么自己忍,要么让他滚.

  P.S. 偶只给三颗星,不是因为写得不够好,纯粹是因为这本书让偶蓝瘦了...

  《分开旅行》读后感(十):没有你的世界,依然很美

  无论中外,自古多的是痴情女子,深陷爱情的囹圄不能自拔,在万分沮丧之后心灰意冷。古有“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忠告,今有“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无奈,虽然心灵的创伤总是难免的,但新时代的女性至少可以用独自远走高飞的方式来化解愁绪。

  心思细腻的作家陶立夏为了却与所爱之人的心渐行渐远的苦闷,一个人一次次踏上去往远方的路,企图用美景与美食来麻痹自己,然而从她的《分开旅行》来看,靠旅行来疗伤,亦是枉然。正如诗人舒婷写过的那样,“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与其从全世界洒脱路过,不如与你在家中安享平淡的幸福。

  写《分开旅行》时,陶立夏是一个人一次次离开又归来,在旅途中,她从未曾忘记那个人,对他的复杂情感早已深入骨髓。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会归于平淡,无论它们曾经多么炽烈如火,但一旦开始感觉不对,想怎样挽回都于事无补。陶立夏的爱情,“曾激烈美好,却终归牵扯冗长。温言软语,也终将在时间里变成冰炭”。也许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吧,即使在他提出重新来过后,她还是假装坚强地转身决绝离开。

  陶立夏的文笔有着显著的南方女子特征,温婉细腻,一如水乡的顾盼流转。《分开旅行》是一本带读者看不一样的世界的游记,对于作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对自己的爱情的一个交代,对疼痛的青春的记忆。“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微醺里”,虽然伤痕累累,仍要远行在陌生的环境中,换个思路理清自己的爱情与人生。

  在罗马的喷水池边,在伦敦的摩天轮下,在汉堡的教堂边,她的脑海里,都是他。特别是伦敦篇,满满都是对过往甜蜜幸福的回忆。然时过境迁,读到这里不免唏嘘。她来到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城市,走过他来时的路,既然好久不见,那便不如不见。我不知道陶立夏当时的心情究竟如何,但读她的《分开旅行》时,总觉得她的每一次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旅行都带着悲凉的味道,全世界美好的风景在她笔下都充溢着悲伤的气息。隐藏在头等舱、丝质拖鞋、五星级酒店的奢华生活背后,是直指内心的凄凉。纵有再丰厚的物质享受,也抵不过内心的孤独寂寥。

  陶立夏在书中穿插了丰富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在谈感情的同时,不忘聊聊知识。赫本的罗马、凯洛琳皇后的悲伤、玛蒂尔德公主的不幸,何尝不是陶立夏在借她们的命运来写自己?这些柔弱的女性,本不该承受这样的苦痛。然而当爱已成往事之时,放别人自由,亦是给自己解开枷锁。

  走遍世界看过很多风景和很多人后,心态自然会变得豁达且淡然。纵然他们当初在分开时有一万次悲伤,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口慢慢愈合。虽然爱情价高,但自由更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分开旅行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