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不缺建筑师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不缺建筑师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4 02:0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不缺建筑师的读后感10篇

  《中国不缺建筑师》是一本由阿更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一):中国不缺建筑师

  表象里,他们——书中的20位建筑师千姿百态。有的品红酒,有的抽雪茄,有的戴墨镜,有的声高亢,有的总皱眉,有的笑声朗,有的嗓子亮,有的一副嘻哈相,有的茶壶里煮饺子,就爱闷声不响……他们或寡言,或多语,或经常抛头露面,或深隐难见。实际上,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类似的成长经历:全部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全部受到过较为完整的良好教育;学业期间又先后遇到了一批“文革”后绽放青春的老师;校园环境相对单纯朴实;毕业后迎来改革开放,也正巧赶上红红火火的中国大建设时代;进入单位,由于“文革”时期造成的人才断层,百废待兴的建筑行业急切需要一批人来补缺,又顺理成章不必等靠很快被委以重任,成为中流砥柱。正所谓,时也,命也,运也,一应俱全。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二):阿更 :鲍鹏山老师 我不是建筑师推手

  转自阿更博客

  阿更回信

  谢鲍老师!阿更

  时 间: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上午11:57

  发件人:

  qfly66

  收件人:

  aopsh

  。。。。。

  邮件收到,非常感谢 鲍老师的辛勤劳动 。请告知 邮寄地址,以便奉上样书。

  邮件写一半,网络除了问题,白写了。尊重您读《中国不缺建筑师》的感受,我的感受两字——悲哀。追加再两字,沉重。

  我永远都会记得“80后”老头——陈志华老先生在我面前的失声痛哭。为失去的。为改变不了的。为无能为力的。而又心所不甘的。永远记得他在图书馆里跟在我后边,重复“我们不能成为罪人”、“良心不要被权势所收买”唉,我怎么会掺和到这么沉重的历史话题来呢?我感到了累。感到了力不从心。

  职业关系,我一直游离于建筑和建筑师边缘。也就是说,比大众要距他们稍近些,而真正离这个圈儿的核心又有距离。或许,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对于职业写作是个好事吧。

  但,这也常令我感到一种隐隐的尴尬。我体会到的一方面是一些建筑师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对甲方奴颜媚骨,而对非甲方显出的眼皮上翻、清高、自负、矫情、拽、。太把自己当棵葱、或太不把自己当盘菜,无感恩之心,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建筑师群体形象口碑并不佳,一些优秀,有真才实学的建筑师,都要跟着吃点儿“瓜捞儿”。呵呵,但无论怎样,我也没想到鲍老眼里的他们,竟是如此的不堪。

  作为一个文字民工,我竭尽全力,想在身处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在大拆大建的时代里记录下点什么。但也要受到经济眼球的扫描,或借用高名的揣度。凭我一个文字民工之力,推不动(我从小就不爱吃菠菜,当不了大力水手),也不想推(干嘛要推呢?凭嘛要推呢?我的时间跟他(她)的一样值钱),他们也不屑我推(功名都自己挣来了)。所以啊,鲍老师,你说我是“建筑师推手”,那可不是捧我,而是为我招骂了。

  不信,等着瞧。。。。。。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三):怪味豆。。。什么味?什么豆?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脸谱集。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注中国建筑师生态的文字记录片。

  书中所选20位建筑师,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他们均为建筑学专业出身,有鲜明的建筑主张和受瞩目的建筑作品。但出乎预料,又令人欣喜的是,本书的立意并未纠缠于此。作者将视角延展于他们的出生年代、从业背景、创意背景、创作过程、灵感来源。着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业中,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以及从业过程中,体味到的困扰,惶惑、期待与苦辣酸辛。

  本书打破以往说明书式的人物写法。将作者日志、同行评价、 手绘草图、创意模型、个人漫画、照片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将山南海北的20位建筑师集于一书,并用文字将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趣、有个性、有人味儿,用了5年光景。可谓字字来之不易。

  总之,这是一本类似怪味豆样的书。有点好玩、有点用处、有点幽默、有点苦涩、有点嚼头的,有点……您自己慢慢品。

  先买书,后买豆,边吃豆,边读书,估计就能尝到其中百味了,哈哈,期待中。。。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四):夏日的感动

  阿更,好久没见。

  几天前的下午,突然在msn上看到写有她昵称的绿色小人后面跟上了一本书的名字,《中国不缺建筑师》。

  “阿更出书了?太好了。”心中暗叹。

  随后在msn上聊起来,果然,出书了,忙碌四年的成果。

  心中涌起感动。为她的认真和执著。

  一次又一次。

  曾经,她的文章在报纸一大摞的版面中轻易的就跳出来,因为行文的独具匠心、老道的遣词造句。

  曾经,她在闲聊中谈到写稿时对文本的焦虑感、睡梦中的辗转反侧。

  而这次,她用时间把曾经的奔波、焦虑、难眠熬成了一碗鸡汤,不仅是给建筑师以及想了解、想成为建筑师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心灵的见证:给所有努力、认真、执著的人。

  毕竟,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五):突如其来的

  很巧合,很机缘巧合。

  5年前,曾经在某个报纸兼差挣零花钱。那个时候认识了阿更,并且通过她认识了众多陌生的名字。

  在她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在我惺忪的睡眼间,我们共同见证了无数个糟糕的华丽的版面。也在那个时候知道了南京有个张雷,很帅;知道了天津有个周恺,很帅。前者的剪影曾经占了我半个版面,成为我后来无数次去南京的借口;后者成了阿更挂在嘴边的梦中情人。

  我们互相打岔,搭档过了一年。

  而后分别。我继续读书,而后工作。她继续工作,继续写作。

  直到有一天,阿更突然给我打电话,说:亲爱的呀,我在你们社大厅呢。

  天。

  她出书了,她真的出书了,她终于出书了。

  能把那么多年的经历写出来,能把那么多人的群像呈现大众。能让更多人知晓那些建筑后的冷冰冰的人,或者假装冷冰冰的人。是她的梦想,也是我的期待。

  突然觉得自己很牛B,因为我可能是这本书出了印厂之后的第一个读者。阿更也没我快。哈哈。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六):阿更

  酝酿了很久,想写写阿更,本书的作者,我以前的同事,同事中难得的好朋友。

  对于这本书,我没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我知道,它凝聚了阿更太多的心血,还有泪水。而我还没有发明能够概括这样的艰辛的语言。

  阿更,相识于四年前,当时我刚刚来到这家报社,失恋、彷徨。

  得知同一个部门中有个写人物的高手,自然地就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此前,我在一家人物类报纸实习,那是我重要的起点。

  只是,阿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冷漠的,甚至,有一点点傲慢。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她正处在联系采访与写作的煎熬中。

  事实是,一开始就显示出热情的人,不一定是友好的。而起初的冰冷,却往往是真诚的假象。

  那次在雁栖湖,一屋子的人在唱歌,阿更说,谁想出去走走?“我!”说不好是排斥吵闹的天性使然,抑或是受接近她的好奇心左右。

  于是有了我们第一次的长谈,在有点清冷的湖边。忘了说什么了,只记得那是个很长很长的交谈。

  阿更,是文学的,热爱鲁迅;阿更,是理想的,在文字被批量制造出来贩卖的年代,她坚持一个一个字地戳出思想。

  阿更,也是生活的。那年的10月,我刚刚搬家,她在二十分钟内炒出了一桌好菜,庆贺我乔迁。而在我搬了无数次家,总算稍稍安定下来后,阿更和我一起熬排骨玉米汤,剁玉米的方法,都还是她教给我的。

  我的生活发生过很大的变故,大得在当时的我看来似乎永远也无法逾越,无法面对,只想逃得远远,越远越好,甚至,一辈子也不想回来。

  云南,我接到阿更的短信,她千叮万嘱,千万要好好活着。那般关怀,至今难忘。

  后来,遇到木木,每次和他吵架,一找阿更倾诉,她就会劝我要知足。她见过那根木头,并且坚持认为那是我最大的福气。

  一年多前,给阿更介绍了出版社的朋友,之后就沉浸在自己的小日子中,甚少关心她。此间屡次因为情绪不佳找她疏解,才知她为了书的写作和出版,不知哭了多少次。那般艰辛,谁能解?

  直到书快要出版了,我才知道,她换了出版社,兜兜转转,此间滋味,只有她才能体味了。

  现在,《中国不缺建筑师》就在我的床头。我一口气买了八本,我要送给用心阅读阿更的人,让更多人读到阿更用心的文字。

  很多文章,我那时候都在报纸上读过,同事中惯常用的一句话是,阿更写建筑师,已入仙境。不过,拿到书才发现,很多篇章,很多人物,阿更都用心地重新写过,她绝没有将为报纸写作而多少显得仓促的文字堆积到一本书中,尽管那时候的文字也是掏了她的心的。

  阿更的书出来了,以前的编辑,同样是我很欣赏的女子管是她书的发行人。缘啊!管结婚了,据阿更博客说,新郎很实在。很靠谱。很温顺。很体贴。很幽默。很闷骚 。配上同样靠谱,同样幽默,同样闷骚的管,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事啊!

  上周六,木头总算抽出时间,和我去买了钻戒。第二天,睡眼朦胧中,接到阿更短信,祝福我找到心灵的归宿。

  只是,我亲爱的,知道吗,这是我一直在心里想对你说的。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七):书里帅哥酷哥多

  建筑师长得挺个性

  20个人里,我见过大半儿

  不只是管小米说的张雷和周恺

  他们俩是建筑系女生很推崇的人

  那个刘家琨嘛

  看着就特冷酷

  但崇拜他的人挺多

  有不少粉丝

  那个水立方的建筑师

  我电视里见过

  长得胖墩墩的

  能作出这么端庄的建筑

  嘿

  看来设计如其人也未必

  不过,这帮人也确实不太好打交道

  凡是跟艺术沾点边儿的

  都特有思想

  有见地

  又都心高气傲

  其实呢,

  骨子里可能比小市民还小市民

  可能比谁都更无情无义

  所以采访他们不要说20个

  就是10个就挺不容易了

  20个啊

  这个阿更不知是男是女

  反正算够有韧劲的了!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八):鲍鹏山:读阿更的《中国不缺建筑师》

  鲍鹏山:读阿更的《中国不缺建筑师》(全文)(2009-10-10 11:00:04)标签:文化

  读阿更的《中国不缺建筑师》

  鲍鹏山

  大学时读中江兆民的《一年一半,续一年有半》,很欣赏这样的一句话:男子汉、大丈夫,到这个世界上来一趟,就要留下一个大大的脚印。

  但要留下一个大大的脚印何其艰难,司马迁为了要给历史留下一个他个人的印记,他忍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不过他是幸运的——他终于还是留下了他的大大的脚印:一部辉煌的《史纪》。

  司马迁的幸运是由于他的天才,是由于他的伟大,还由于他时代的伟大。

  假如司马迁缺乏这些,他还能留下他的痕迹吗?

  好像谁都不行。

  但却偏有一类人行。他们尽管平庸,尽管敷衍,仍然有可能在时空中留下他们的印记。

  那就是建筑师。

  因为,建筑是一种蛮横的存在。

  哪怕丑陋,哪怕野蛮,哪怕惨不忍睹,丢人现眼,堵心刺眼,它们仍然戳在那里。

  “戳”这个词,是阿更描述建筑时使用的。很好。很传神地写出了建筑的蛮横姿态。

  已经有太多的这样的建筑,戳在那里,戳在人们的眼睛里。

  正如阿更所说,这个时代的中国,是一个大拆大建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中国,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却往往只领风骚几个月。

  但,建筑有它的生命周期。

  它们一旦被建筑出来,就如同一个生命:无论残疾,无论白痴,无论丑陋,它都要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所以,今天的建筑师,在中国大地上的营造的,不仅是现在的景观,而且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景观。

  直言之,今天建筑师们,决定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面貌。

  但,中国现在的建筑师们是什么面貌呢?

  他们一直隐藏在建筑的后面。

  必须有人把他们推出来,让我们认识他们。

  认识他们,我们才能放心地把祖国大地交给他们。

  阿更就是这样的推手,她一下子推出了二十位中国当代顶级的建筑师。

  但愿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宽慰,是放心,是我们晚饭后安心睡觉——我们知道工地上正在施工的建筑,由他们为我们设计和把关。我们知道中国的面子,有他们在帮我们挣。

  ——————————————————————————————————————————————————————————

  附阿更回信

  谢鲍老师!阿更

  时 间: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上午11:57

  发件人:

  qfly66

  收件人:

  aopsh

  。。。。。

  邮件收到,非常感谢 鲍老师的辛勤劳动 。请告知 邮寄地址,以便奉上样书。

  邮件写一半,网络除了问题,白写了。尊重您读《中国不缺建筑师》的感受,我的感受两字——悲哀。追加再两字,沉重。

  我永远都会记得“80后”老头——陈志华老先生在我面前的失声痛哭。为失去的。为改变不了的。为无能为力的。而又心所不甘的。永远记得他在图书馆里跟在我后边,重复“我们不能成为罪人”、“良心不要被权势所收买”唉,我怎么会掺和到这么沉重的历史话题来呢?我感到了累。感到了力不从心。

  职业关系,我一直游离于建筑和建筑师边缘。也就是说,比大众要距他们稍近些,而真正离这个圈儿的核心又有距离。或许,这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对于职业写作是个好事吧。

  但,这也常令我感到一种隐隐的尴尬。我体会到的一方面是一些建筑师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对甲方奴颜媚骨,而对媒体显出的清高、自负、冷漠和矫情、太把自己当棵葱、或太不把自己当盘菜,无感恩之心,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建筑师群体形象口碑并不佳,一些优秀,有真才实学的建筑师,都要跟着吃点儿“瓜捞儿”。呵呵,但无论怎样,我也没想到鲍老眼里的他们,竟是如此的不堪。

  作为一个文字民工,我竭尽全力,想在身处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在大拆大建的时代里记录下点什么。但也要受到经济眼球的扫描,或借用高名的揣度。所以啊,鲍老师说我是“推手”,那可不是捧我,而是为我招骂了。不信,等着瞧。。。。。。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九):真的不缺么?

  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很难相信这本书的标题。

  如果这是真相,那么我们的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些鼎鼎大名的建筑向外国设计机构支付大笔的酬劳?为什么西方人会在背后议论那个“大裤衩子”实际的意义比这个绰号更加不堪?……十万个为什么!

  出于对作者智慧的信任,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个藏得很深的家伙是在玩北京式的黑色幽默。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待续版的标题,任由读者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在后面去添油加醋,比如——

  中国不缺建筑师,吗?

  中国不缺建筑师,才怪!

  中国不缺建筑师,但缺好的!

  中国不缺建筑师,那还能 TMD 缺什么?

  中国不缺建筑师,真的,我昨天还在后院搭了个茅房呢,跟鸟巢呗儿像!

  ……

  中国有两种民工——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和受过的!

  《中国不缺建筑师》读后感(十):很好玩的人物采访喔

  我刚才在阿更的博客上一口气看完了连载的几篇文章,可能有些秘密的东西收藏到新书去了,所以只能看到可爱的脸蛋,没有看到惹火的身材,遗憾呀O(∩_∩)O~

  这本书比较清新,读起来很像是个小孩子采访他老爸似地,肆无忌惮,一点没有吧大人物当人物看,更多的时候像是老师找小学生谈话,还给他们布置作业,不完成的话还要罚他们玩魔兽世界一个月,哈哈,罚我吧,我最喜欢魔兽了。

  这些人物都是好牛好牛的,比蜗牛还牛,比犀牛更牛,比蒙牛还牛,因为蒙牛世界人民未必知道,但是水立方可是连非洲人民都知道呀,而这位水立方的设计者就是阿更老师的学生,你说牛不牛,当然啦,这牛是我吹的,虽然阿更用了10000000000这么多魔兽币来行贿我,可是我坚决做到不受贿,要是把魔兽币改成英镑,我倒是可以考虑一下说她几句坏话,但是现实归现实嘛,想我骂人,就像想任志强夸人一样,难呀!

  看惯了采访的哥们,可以尝试一下这本什么来着?好像叫中国不缺建筑工人,O(∩_∩)O哈哈~

  如果你想吃饭的时候都你女朋友开心的话,背两个里面的故事讲讲,比你送两朵打折的玫瑰还有效果,今天好像就是七夕喔,牛郎难得见织女一面,送这本书给她吧,骗她说阿更特意给你签名寄过来的,里面还有20为伟大的建筑师的亲笔签名(⊙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