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10篇

2018-01-30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10篇

  《京都古书店风景》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一):一个人,可以过得内心富足。

  前年四月份,我辞掉工作,宅在家里写一本书。早晨,家人吃完早餐,纷纷出门上班,女儿也背着小书包上学去。门最后一次关上后,家里忽然安静下来,我一个人也像上班一样,坐到桌前,打开电脑。码字这件事,不像其他工作,不是一件随时能够开始事情。有时候枯坐两、三小时,憋不出一个字;有时候写不顺畅,怎么写怎么别扭;有时候思路捋不清,内容安排混乱……当然,也会幸运地遇到“顺产”的时候,“呼哧呼哧”写完,心里知道那是一篇好文章(其实是自己满意),存在电脑里,不着急修改,合上电脑,在屋里遛达一会儿,心情由阴郁顿然变晴朗。毕竟,辞职在家,而且做着一份暂时毫无收益的事情,貌似还挺清闲,心底是有压力愧疚感的——尤其是早上看着家人火急火燎地出门去,而我像是一个无事可做的人。

  坐久了,腰和颈椎都会酸疼,于是出去走走。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走的,不过是沿着小区附近的路,走一个矩形。好在春光灿烂,路旁樱花怒放,甚是好看,香樟树冒出翠绿的新叶,风也是暖和的。总之,这是一个心情无论如何都不会差的好时节。我沿着人行道散步一圈,想到写出了好文章,觉得并没有辜负人生中的又一个“一天”。

  写完书,很快开始新工作,那段看似悠闲日子就此过去。如今读苏枕书的文章,总免不了会想起那段时光。从简介上看,苏枕书是在日本游学,而且读的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平时课业负担不会太重,有些“悠闲”的时间,能够细细体会光阴流转、风景变换的微妙滋味。我想,一个有“闲情逸致”的人,通过敏锐的感官系统摄取外界信息,感知风景,收集素材,再佐以情感和智识,在内心默默酝酿、发酵,笔底才会吐出像苏枕书那样温婉、柔情静谧文字

  她写自己沿着林荫道散步、在旧书店淘书、和书店主人简短的交谈,将日本文化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常人眼里的寻常人、事、物,都因为她的款款叙述,赋予一种耐人寻味又让人心安的况味。在我的阅读范围里,受到岛国文化浸淫深厚的人,一是周作人,二就是苏枕书了。前者的文章是一杯苦茶,有涩味,余味悠远,非一般人所能体味。苏枕书的文章不是茶,她太亲切了,以至于你特别想和她交朋友,然后在一个天气爽朗的春日去郊野散步,只是默默走着,不说话,也觉得很美好

  写到这里,终于明白为什么会莫名忆起那段悠闲时光,以及喜欢读苏枕书了。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么,最深情的段落一定是在悠闲岁月中写下的。

  日本女作家山本文绪写过一本书:《然后,我就一个人了》。算是一本随笔集吧,说是日记也未尝不可。这本书琐琐碎碎地记录了她离婚后一个人生活点滴——写作、散步、出门买吃的、偶尔的出游、和朋友聊天、与编辑沟通书稿……嗯,差不多也就是这些内容了。其实挺无聊的,我却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还打算写篇书评,怂恿大家也买了看看。后来想:喜欢这本书的人大概不会多吧,大家读后觉得上当,说不定会怪我骗人。书评因此搁浅。

  苏枕书的书,其实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人生活的范本——秉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在意精神的富足。写作变成了她们体验生活手段,写的过程迫使写作者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而且是相对深入的。山本文绪的文字是浅而淡的,蕴含着简单、安静却富足的情味。苏枕书的文字,除了拥有以上的情味,还氤氲着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她的文字有古风,所用字词简洁、干净不同于当下的白话与网文写作,读来却毫无艰涩、滞涩之处,行文顺畅。

  所以,这本名为《京都古书店风景》书,写的不仅仅是书店。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二):订讹

  页43行1

  读《京古本屋通信》时,看到井上二十多年前许下的愿望

  三峡案:此处提到的《京古本屋通信》疑为开篇《京都古书店之今昔》中介绍过的由京都古书研究会1978年创刊的《京古本屋往来》季刊(页17)。且全书中多次提到此季刊,如页19、20、97、142等,皆做《京古本屋往来》,全书宜统一

  页79行7

  旧书铺里的书绝不全 贱售便宜

  三峡案:衍一空。

  页107末行1

  进来听他提及,家里那匹黑猫年事已高

  三峡案:我不养猫,不知多大的猫可称“匹”。

  页169行15、16

  有空时还是继续学法语,加上他的写作底子此书译笔优雅流丽,很可一读。

  三峡案:“写作底子”后缺一逗号。

  页196末行3

  并好不吝惜地评价“是我一代之杰作”

  三峡案:“好不”可与“好”换用,表程度深,如此意思矛盾,应为“毫不吝惜”。

  页257末行1-2

  早早在日历上圈出10月末到11月末的那五天

  三峡案:参本书页252,此处应为“10月末到11月初”。

  页280末行9

  由中央排遣的地方官(国司)治理的地区

  三峡案:应为“派遣”。

  页208末行9 田中栞写过一本散文集《古本屋的女房》(旧书店的女主人)

  页283末行9 田中栞所著《古本屋的妻子

  三峡案:前后宜统一。台湾远流出过中译本,书名译为《古本屋女主人》。

  借书需还,且记于此。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三):与书有关寂寞与欢愉

  与书有关的寂寞与欢愉

  《京都古书店风景》记录了作者苏枕书在京都念书期间逛旧书店、买书、与书店主人交流的种种,文笔和意境都非常美,作者逛着那些书店,字里行间有一种欢愉的情绪,也有挥之不去的寂寞在其间,毕竟这已不是一个适宜书店的时代,甚至已不是一个适宜阅读纸质书的时代。

  作者爱书,也爱买书,“客居不宜聚书,可每每遇到好书都少不了放纵”。但作者叙述的重点不是她哪一天逛书店买到了什么好书,而是一家家书店的独特风格与历经的沧桑,她与很多书店的主人都交了朋友,知道每一家书店几十上百年的过往历史,也为书店当下遇到的困境忧心。逛着书店的同时,京都的风物民俗、历史人文也在她笔下徐徐展开,她在后记中谈自己逛旧书店的情形:“最开始的活动区域仅限百万遍周边到银阁寺,后来慢慢到寺町通。很喜欢这一条路,御所出发,三四条为止。一路有汤川秀树咏过荻花的梨木神社,紫式部写过《源氏物语》的庐山寺,同志社创始人新岛襄的旧邸,卖纸的寺本家,卖墨的古梅元,卖茶的一保堂。旧书店也密集,志满家、文苑堂、艺林庄、尚学堂、竹苞书楼、文荣堂、其中堂、大书堂、三密堂、吉村大观堂……有时什么都不买,就到店里逛一圈,跟主人聊会儿天。大家都知道来日方长。”

  在去日本的旅行中,我也曾在京都的街头邂逅过好几家书店,本能般地走进去,但因为不懂日文只能大致翻翻。据作者介绍,京都的古旧书店按年代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江户时代继承家业的传统古本店,一类是明治时期或昭和初期创立的书店,百余年来历经风霜,有的已风烛残年,有的则焕发了新的生命,还有一类是创业时间较短的年轻书店。京都每年还有三次有众多书店参与的古本祭(有些类似北京的地坛书市):5月初于劝业馆的春之古本即卖会,8月初于下鸭神社古森林的夏之纳凉古本祭,10月末于百万遍知恩寺的秋之古本祭。因为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冲击,外加人事变迁,京都的古书店也多少陷入困境,很多经营了上百年、曾汇集诸多学者的书店,如今也面临着生存危机。比如汇文堂,开业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第一代主人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方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和学派的学者都有很深的交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深受京都学者们的喜欢。可惜人事几经代谢,如今登门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书店的第四代主人大岛夫人谈起经营书店:“我只是觉得很疲倦,勉强维持而已。”她反复对作者说,汇文堂是过去的事,今日之况羞于提及,觉得辜负了逝去的故人,也辜负了还记得这个这个名字人们

  和京都的书店相比,中国的独立书店受到的冲击其实更大一些。我常常忆起大学时常逛的书店,那时,我每隔两三天就会去复旦南区的四五家书店逛上一圈,去学人看看最近有些什么新到的书,去专卖三折特价书的庆云瞅瞅,如果发现它家进了大批新的库存书会开心地短信给朋友叫她一起来淘,还有东门外的一家书店,我如今已经忘记它的名字了,只记得在那里买到了很多折扣极好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名著,北区则有一家三人行书店,里面三联、中华书局的书很齐全……2009年我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不过两三年间,这些书店都消失了。这几年间,书店经营困难乃至倒闭好像已经不是新闻了,名气大一些的,比如上海的季风书园、北京的第三极等等,还能引起众人的叹息与讨论,更多的小书店,要么艰难地经营,要么在“时代的浪潮”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现在读着《京都古书店风景》,只觉得作者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梦,出门走走就有那么多小书店的日子,对我来说已经不可能有了。至于我前几年每次都会买书一大堆书的地坛书市,书的质量也慢慢不如从前,又停办了几次,后来搬到了朝阳公园,我再去逛时,感觉书少了好多,而那些喜欢的早已在网上买下,在那里似乎没有什么可买了。

  但我还是能体会到作者在书店淘书的乐趣,与人相交的美好。比如她写某日黄昏路过井上书店,挑了一些文库本。“提着书袋刚走出两步,又从柜台前的小书架找出四册关于法制史的书……井上笑道,都是刚收来,原是私人收藏。果然扉页钤有藏书印,主人姓佐佐木。当时未带足现金,井上说可为我留着,哪天有空再来。次日到店里,井上道学生清贫,为我省去零头,将书妥当包装毕,笑云:‘刚收来的旧书,这么快就找到合适的主人,想必原来的主人也可安心。’”又比如某次古本祭后,“当夜在家中翻看这两日得到的书。其间乐趣,莫可言喻。虽说聚书一事料想百代更迭,而这种兴奋与爱惜,仍无可替代。”这样的兴奋与爱惜,我想是所有爱书人共有的。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四):复杂国度里的人文叙事

  瀑布来高处,源头之水皆平静,到此成激流。——俳句 《踏虎尾》 黑泽明

  日本这个国度很小,摊开日本地图,看到盘踞在左上的是一大块中韩的国土,狭长的岛国显得孱弱不堪。如果作为一个日本的国民,异地以处;凭心而度,这样贫瘠而遍布火山地震的国度,很难让人产生什么安全感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以后,所有人都在等着天皇宣布诏书的广播。用黑泽明的话来说‘感觉真有一亿人抱着宁为玉碎的觉悟一般,非常紧张。有的老板拿出武士刀。拔刀出鞘,目不转睛地看着刀身’。

  经历过这一切的民族,最后仍然在天皇的战败宣言后带着屈辱存活,历史遗留下来的弊端,用何种文字描述都有失偏颇。宏大叙事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假象,而构成民族底蕴的,就只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感受,繁衍的普通人

  苏枕书先生赴日留学,旅居日本的时光和京都旧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费心整理,几年的光阴,打磨出一本《京都古书店风景》,详细介绍了京都旧书店的风土人情,甚至还手绘了在京都的古书店地图。

  想起书店和读者间的情谊,想到的却是鲁迅和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早年的鲁迅先生游学日本,最后弃医从文,回国之后不少文章也是在内山书店写成,文化的传播无关地域,更是远离政治,但是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却改变了国人的素质

  在《京都古书店风景》中有一处细节,说的是中华书局和京都的书店有来往,很多书能做到和内地的书店同步上架,除此之外,有旧书店的老板,还在孔夫子网站和亚马逊网站买卖图书,投石问路用心经营,而苏枕书文字更多传达的,就是一种心意

  甲午战争以后,台湾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日据时期,客观地说,现在的台湾,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日本的影响,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小四用来杀人的短刀,就是猫王在自己家的阁楼找到的,日据时期的遗物,就像小马找到的那把军刀一样,更像是一种割裂的象征。

  少年时学校旁边的漫画书店,放课后三五成群小伙伴总是免不了在书架前面扎堆翻看新一期的漫画,而这个奇妙的国度总是能一代又一代地创造出充满热血幻想的漫画,不少少女对于日本的向往,总是把这个国家成为‘霓虹国’。后来了解到日本漫画行业辛苦,有一部漫改电影《食梦者》,也客观反映了漫画从业者的现状追求极致而让自己毫无退路的民族性格跃然而上。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今敏的《未麻的部屋》,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漫画催生的动漫产业真正把二次元的影像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你可以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到欲望、贪婪、纯真、勇敢、怯懦,乃至一切和人有关的共性情绪。

  这些动漫和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一样,代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久石让的音乐成就令他被赞誉为当代贝多芬,而吉普力工作室《幽灵公主》的艺术价值,相比蒙娜丽莎也不遑多让。

  接触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透着荒诞,川端康成严谨得没有一丝闲笔,村上春树更像是短暂凛冽的梦境。

  他们的小说无一例外地被改编成了电影,《罗生门》更是影史不朽巨作,即便是现在,日式本格推理小说,也仍然是各大书店排行榜的常客,贾樟柯成立的新公司打算做商业片,欣欣然购买了东野圭吾《悖论13》的版权。

  曾经的日本电影伟大得令人无法直视。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黑泽明的《七武士》,这些成长在战败阴影下的导演用镜头讲述了人性的本质和对生与死这个不朽母题背后的权衡考量,毫不避讳贫穷和丑陋。

  隔着银幕都能够感受到日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或许压抑,无奈,甚至痛苦,随时会有一种被社会淘汰的危机感,所以奔跑也成为了日剧的一大特点,自杀问题也困扰日本社会,老龄化的日本每一天都有老人孤独死去,也催生了为孤独老人收尸的专项保洁员。

  但是即便是抛弃宏大叙事,逐渐失去影响力的日本电影,依然有是枝裕和,岩井俊二这样出生于六十年代,试图诠释细微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导演,通过一个个通透纯净的画面,固执地拍摄少女和青春,于是电影史上有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海街日记》。

  日本人带着一种匠人的谦卑,把自己看得非常渺小,投身工作的时候纯粹而忘我,为之不断努力,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官僚主义的影子也时不时映射在影视作品和书籍之中,对当下的社会弊端忧心忡忡,但大多数普通人却努力营造一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社会氛围,哪怕是在银行当一个小职员,做AV女优出演色情电影,又或者是在旧书店书店卖二手书,在寿司店做一份寿司。

  旅行日本的中国游客喜欢去日本商店大肆采购,大概也是因为,哪怕是一支原子笔,日本人也能用制造航天飞机般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生产原子笔这件事。

  在寿司之神这部纪录片中,小野二郎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

  这是日本文化最深沉的秘密。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五):方寸之地,却有纵深的世界

  方寸之地,却有纵深的世界

  书店之地显得神秘静谧,爱书之人奉如圣地,不爱之人久过而不入。旧书店的存在更是犹如另一个神秘国度一般,逛旧书店往往带着未知前去,遇到心仪之书喜不自禁。而日本旧书店可能是所有爱书之人都向往的胜地。《京都古书店风景》的作者苏枕书,常年旅居日本京都,将自己逛京都旧书店心得,及所知晓的旧书店主人、熟客之间的掌故一一记录。翻看本书,借助插图,犹如置身于京都安静的街道一般,缓缓推开店门,与埋头理书的店主打个招呼,遂走入店中,阳光透过窗户照入,细小的灰尘在空气中浮动,眼光、指尖掠过一册册的书籍。总与人说,这是我向往之地。

  知晓日本的古书店缘起还是日剧《彼布利亚古书堂事件薄》,改编自三上延的轻小说。剧中店主栞子静坐于书架前,与书为伴,此情此景着实羡煞旁人。自此,便开始对日本古书堂感兴趣。恰逢去香港,在铜锣湾乐文书店购得池谷伊佐夫(Isao Ikegaya)的《日本古书店手绘旅行》和玄光社编辑部制作的《只能在京都遇见的二十三间书店》。繁体字,排版自右向左大感不习惯,但也着实爱不释手。

  购入苏枕书的《京都古书店风景》一时间如获至宝,细细翻看。一般来说,将古籍、珍本称为“古书”,比新品便宜的普通书籍叫做“古本”。古书店大多兼营古书与古本,更有店家也售卖新书,较少店家还从事出版业务。古书店并不仅仅是倒卖旧书那么简单,往往对店主的古书只是要求甚高,一般都会在老牌古书店学徒数年才会自立门户,挂牌开店。店主的书籍的选择,购书的眼光,以及对书籍的定价都至关重要。

  “宫崎市定《古本屋盛衰记》曾云:‘新书是否能有传之后世的生命力,首先要经过古本屋的筛选。当然这其中也有读者的需要,读者无论如何也是影子般的存在,而直接做出判断的当然是古本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古本也不能重现市场。这正是新书和旧书的根本区别。新书书店只需要从相关公司半机械性地接受书籍,排在店内就可,并不需要多大的鉴别能力就能买卖,而古本屋则非如此。可以说,这是需要广博深厚之学识的专门职业。’”

  店主懂书,顾客爱书,这样的契机更是产生了许多店主与顾客之间的掌故。作者通过与店主聊天,也将其一一记录下来。看罢让人羡慕,又为之惋惜。日本的很多著名学者都与古书店有很深的情谊,老一辈学者们以书为交。汇文堂上代主人大岛友直曾尽心帮助学者青木正儿出版作品《今冬心之艺术》,青木正儿在序言中写到,“他与我的关系与其说是单纯的书商与客人,不如说更像是朋友的交情。”

  众多古书堂所经营的古书范围也不尽相同,有的专攻佛教典籍,有的专营古典艺能类图书,新开的店铺多选书籍往往更加自由、小众。在他们看来,“古书不是单纯的旧书,而应有鲜活的生命力。”

  如今,随着网络销售渠道的发展,许多古书店也开辟了网站,接受订购业务。也有许多古书堂随着上一代主人的去世,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而无奈关张。福田屋书店的店主小林说,“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余地呢。咱们这个店,在这里开了七八十年,不知收到多少顾客的关照。虽然这些年读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人喜欢来逛逛旧书店。那么我们福田屋就有使命继续下去。”福田屋书店的店主小林先生已经去世,好在儿子确定想要继承家业,目前正在东京当学徒学习,想必将来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店主。

  中井书店的店主说道,“世间常理,无论多么重要的藏书,对自己之外的人来说,可能都是无用之物。”不过,古书店的主人们,搜寻旧书,摆上书架,等来顾客登门,不就是在寻求自己之外的知音。萩书房的店主说,“我已经和它们相遇过,不妨让更多想着它的人也有机会邂逅。”而我,也只能望书兴叹,春花秋落,岁岁年年,不知哪一季节才可以与这些美好的旧书店真正邂逅。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六):纸上人情,书间心意

  初识苏枕书是她的《尘世的梦浮桥》,文字很简洁,也很克制,相当有画面感,因此听说有新书发售,又是关于京都的,便有心买来看。上海书展未能成行,孔网钤印版又未能抢到,所幸10月12日三联书店有新书分享会,便急急去了,听了许多,签了一本,回校便开始读了,每晚睡前一两篇,延宕至今日,才读完。 很少写这种书评,不为别的,单是懒而已,但看完此书的确想写些什么。很少看书话,因为知道其中大多是幸运捡漏,高价抢到书,获友人签赠,如是而已。关乎人脉金钱的游戏,与其说是书话,不如说是一种“我有你无”的炫耀,仅此而已,更加上复杂的版本学,更让人心生嫌恶。 然而枕书的这本书却没有这样的问题,与其说她写的是人与书的相遇,不如说她把关注点放在了人与人的相会上。在紫阳书院中,偶见老板养猫,开口相询,就此一改平日的冷淡。店主见满屋图书,“书和人一样,来去聚散都有定数,将来把它们散了'或者送给哪个图书馆,都不枉相交一场。”在富山房书店中,打烊后仍看书,耽误了时间,向店主表达歉意,“你多陪了我一会,我也不寂寞,该是谢谢你才对。”昔日文化重镇汇文堂书店店主对来访的枕书云:“汇文堂是过去的事,今日之况,羞于提及,觉得辜负了逝去的故人,也辜负了还记得这个名字的人们。”中井书房主人对枕书说的“书放在这里没人读,是最寂寞的事,。有人钟情,于书也是大幸。”枕书至和歌山去看“猫站长”小玉,乡下老太太的“谢谢你,到我们这个乡下地方来,看我们的小玉。” 如是种种,俱是枕书在书末所说的“心意”:“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来,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这种并不是为了生意,无关于金钱,只是一种人情,让人在冬夜里心头涌出的那一抹温情。 “纸墨飘零,人事聚散,原本世之常恒”,古书店风景亦在不断变迁。虽是尺寸之地,但有纵深的世界,也在京都的千年之中,拥有了时间塑造的魅力。枕书以一己之力描绘了现今的京都古书店风景,很美,而未来呢,爱书人总要担心书本的流转命运,可是谁又知道呢,但愿京都文脉不绝吧。 一点杂感,写下来,当作对这本书的一个交代,也算是心意吧,多提一句,枕书的字很清秀,人也很美,没有辜负我对她的想象吧。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七):爱书之人桃花源

  去年炙手可热的《岛上书店》俨然是爱书之人的桃花源,志同互助,对于小说描述的种种心向往之,因此偶然一瞥看见《京都古书店风景》不胜欢喜,入手之后,便拆开塑封迫不及待地阅读开来。

  扑一打开书本,一副地图随之掉落,细细查阅,原是作者手绘的京都二手书店的地图信息,京都作为历史名城,各色旅游地图应接不暇,但以二手书店为线索据我所知倒是先例,其实想来上海也有诸多二手书店,仅我了解,黄浦区就有几所颇为不错且业内知名的,如果能考虑汇集成册,即使有个地图导览也是极好的。言归此书,《京都古书店风景》是作者游学日本期间,寻访散布于京都多处的旧书店,翻阅买卖书籍,与店主结下友谊,购书之中的趣事轶闻,旧事八卦,兴衰沉浮,“如何选择旧书店为业,如何布置店铺,如何与客人以心传心,如何度过困境,有过怎样的悲喜,怎样的希望”想来都是爱书之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脉脉温情,溢于言表。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八):依然是一本漂亮的书啊

  凄风苦雨天宅在宿舍读书以消磨时光,这本关于书与书店的书买了之后便因为忙于找工作搁置许久,今天一气读完了,很是有些伤感。平素也爱买书,大都是些时兴的小说,感兴趣的画册与一些喜欢的散文册子,普通易得,所食甚杂,逢到京东,亚马逊,当当满减活动,也会兴致高昂地选购,自觉颇有趣味。书店近年来越发去得少了,杭州有名气如晓风书屋两年中也只去过寥寥几次,多是傍晚时分,心中总有萧瑟之感,庆春路那里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书城,在湖滨一带吃过饭喜欢到那里闲逛,因是在繁华地段,店中人数不少,也很有琳琅满目的气氛,但恰恰是因为大,反而有种疏离感,不及高中时代校门口的私营小书店那样令我徜徉许久,亲切而欢喜。这本书正是一本令人亲切而欢喜的书,闲话京都数家古书店风景,言语琐碎而怅惘,但充斥其中更多的是温柔的情意。书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不独是美妙且有趣的装帧予人的视觉感动,质感与气味也殊为可爱,而书的流动际遇又时常隐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灵犀一点,这经由作者描摹出来美且令人有种恍惚的痛感,书中提及一家叫做汇文堂的书店,早先的主人很喜欢金农,自行出版过青木正儿的《金冬心之艺术》并于模仿其笔法一途甚有体会,我便也能体会几分那陌生人的心意;也谈及不少专营中国图书的京都书店,甚至还有孔夫子旧书网,很是令我惊讶;那些萤火,萩花,和歌与山川流水经由旧书店的牵连仿佛也都近在眼前了。以一家旧书店为营生在现在真是一件至为奢华的事啊,电子书,网上书店,哪一样不是快捷且便宜呢,在阳光之中充满细尘的书店中买书仿佛是很古旧的体验了,坐在书店的书架下蜷着腿看书的人也渐渐变少,那种纯粹的欢喜与渴望在便利之中竟消退了啊。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九):书店的存在不仅是买书,更是同道中人的交流之地

  其实一个真正的书店他的作用不仅仅是卖书,更像是一个显现魔力与奇迹的地方。

  网络购书固然方便,可是你不能体会那种偶然间,与一本极好的书相遇的美好情愫。网络购书总会给你推荐热门书籍,可是热门不代表一定适合你,可是书店不一样,一个好的书店能让你暂时忘掉生活的烦恼,沉浸在书籍中,看看不一样的人生百态。

  很喜欢这本书,就是喜欢他整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氛围,一个午后,闷在书店,看累了和主人聊会儿天。优哉游哉。

  《京都古书店风景》读后感(十):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心里的那片风景

  我好像挺久没有看这种类似游记感悟的散文集了,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太贴切。这两年看书也越来越依赖于kindle,有人说我不懂纸质书的质感我也无从辩驳。毕竟我觉得现在有些书在实体书点随随便便标个高价让我觉得无所适从。

  实际上因为家和学校距离一家新华书店很近,记得从小就在那里买书。但实际这样模式化的国营书店能满足大部分需要,但人却并不让你像书中这样以情相交。可他确是我的老友和我记忆里的书店,无法反驳。所以我反而看不惯那些喝喝咖啡吃吃蛋糕在午后惬意地翻翻书的新式书店。我有时候会对着这样做的朋友圈想到,在新华书店旁边吃酒席我却溜出去,看到那个坐在地上,穿着工装的男人模糊的形象。

  我不否认我是个古板的人。

  我始终觉得书是有灵魂的,你不能亵渎她。从小我就这么觉得。虽然到不了作者这样的买书层次,迫于现实我也没有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向往的专业和方向。但我想爱书的情绪是类似且相伴一生的。我自己也会对近年来的自己有很大的反省。

  京都的古书店就像我喜欢的,我怀念的。我却没有坚持的。还有那种一点点遭到冲击一步步踽踽独行,我总是为之心酸且感动。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回想起一些人,和我走过漫长岁月不挥手却作别的那些文艺老友。身边陪我逛书店陪我坐公车的女孩变了又变,当然她们越变越好,我却前途未卜。幸好刚才有朋友打电话来,我问她去不去下周的上海书展,她说好呀。旧友难聚,生活却总在继续。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心里的那片风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