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甫的五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杜甫的五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甫的五城经典读后感10篇

  《杜甫的五城》是一本由赖瑞和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3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一):理想的旅行当如此

  挑旅行书真是一件既费脑筋又碰运气的事。

  作者老师自己说,旅行书有偏工具书的 travel guide 和偏文学书的 travel book 两种,他这本《杜甫的五城》从一开始便是确定要写后一种。然而市面上在售的 travel book 多如牛毛,很难遇到让我满意甚至惊喜的。赖老师这本书却实打实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现如今旅行书是越来越好写了,谁没出去玩儿过?然而旅行书里头,路线和景点信息写起来再容易不过,文艺清新照片也不难拍,难的就是那主观发挥的叙事与抒情部分。多少小朋友写的旅行书沦为了无病呻吟或者心灵鸡汤啊。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赖老师是想结合他的专业所学,以历史随笔方式叙述与杜甫相关的五座城市(五城的典故我是知道的,不过我以为是巧妙的借用)。到手后翻开一看,作者居然跑遍了全国,而且还是火车之旅。虽说这路线安排确实有一点文不对题(更何况五城在西北,而他来的第一站居然是我的家乡长沙),但也算是「买五送 N」,给读者准备了十足的意外收获吧。

  再看一眼作者介绍,居然是三四十岁出行(第一次出行 35 岁,最后一次出行 40 岁),虽然是独自出远门旅行,但作者学术生涯经营多年,家庭方面也已成家且有孩,可谓成家又立业,人生阅历已然完满。更何况作者厚积薄发,直到 1999 年(46 岁)才完稿付印。

  这简直就是品质的保证、免检的证书。比起某些二十岁出头就出书、甚至以一年出多本之「高产」为荣的小毛孩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杜甫的五城》记载赖老师从 1989 到 1993 年期间,九次在中国大陆的独自旅行。他持香港护照和「外汇券」,带着一本每年更新的铁道部最新时刻表,穿梭于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他一开始穿高档衬衫,提公文皮包,走到哪里都挨宰,后来迅速进行「自我改造」,按大陆普通群众模样打扮自己,果然「天地广阔路更宽」了。即使如此,赖老师出门还是偏爱坐软卧火车,住「华侨饭店」,到了小县城乡镇也要住「包房」(当时的多人间会把床位分别卖给不同的旅客,类似今天的青旅)——这才是旅行嘛。

  当然,赖老师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火车只剩站票了也无所谓,倘若有空位则喜出望外。好几次旅馆地板都是烟头,床单也脏兮兮,他也只是一笔带过,更不用提不能洗澡这种「打盆水擦一下」就能解决事情了。吃的东西,遇到好吃的便惊呼「神仙才能吃得到」,不好吃的也是的「我自己的功课没有做好」。

  想去哪玩去哪玩,想玩几天玩几天,想吃什么都有钱吃,想住哪儿都有钱住。大众景点人太多不去,反而是心里挂念的某些小角落再偏远也要去一趟。即使什么也没有,看着青山绿水草原蓝天、湖上明月也可以很满足。这哪是背包客旅行,这简直活成了一座佛啊。

  读完赖老师的这本书,最大的感觉不是想追随他的脚步,而是想活到他的那种境界。这才是理想的人生啊!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一位儒雅的大叔在与我泛舟小酌,聊着旅途上那些难忘的瞬间。而我,除了开眼,便只有羡慕。

  这本书是挑读者的。可能因为作者的个人兴趣,作者重点写各地有历史渊源的地方,对当地旅游特色之类则绝少着墨(有些地方会介绍当地名吃)。正因为书中不附游客指南,图片也少,因而不适合新手阅读。我读的时候便感觉到,越是自己熟悉的地方,越有共鸣。当然,读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心中也是满满的向往

  作者行文连贯,沿途所到之处均有记载。叙述倒是平淡的,并不突出写作技法。看似流水账,实际上都有详略安排,只不过取舍全取决于作者个人兴趣。这便导致了喜欢的读者会很喜欢,而失望的读者也会很失望——这书究竟好不好看完全取决于读者与作者对不对胃口。例如,如果读者没有历史方面的基础,恐怕很难理解作者选取路线的考量,也难以体会作者沿途的喜悦遗憾

  总而言之,我作为历史系的一名小学生,非常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对作者沿途所到之处产生了「要去」的向往,更是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淡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折服。如果哪天我要写一本旅行书,如果写不出赖老师的水平,大概会自愧不如的吧。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二):旅行啊,就要像赖教授,像妹尾河童先生:)

  写的很散乱,都是自己喜欢和自己有私心的部分。

  赖教授实在可爱,他在路上的心态,一度让我想起一路玩心大发的妹尾河童先生。

  走到昭化,晚上吃鲤鱼,他怕内地的鱼不新鲜跟着服务员厨房看,厨师就把刚到的鲤鱼抱出来,给他看,他说那个样子特别像柳青的年画,我也看着他的描述想着当时的场景笑出了声。

  走到福州,去玩了西湖之后想起了《儒林外史》里的马纯,说他也是玩了西湖就回家去睡觉了,他说我才不想学他呢,他一睡竟是一天,“这里面大有文章”,哈哈哈,教授这样八卦真的大丈夫吗?

  走到松潘,他说小城里有种古唐遗风的美,牵着白马的藏族女子在街上遇到了熟人,就那样停下来闲聊,白马等在一旁,看看那张照片,再想想当时街上的你来我往画面实在写意。不久的九月,姐姐嫁人,姐夫恰巧是松潘人,希望吧,她的幸福和教授当年遇到的松潘那样,与世无争又醇美。

  走到三岔,睡了热炕,教授言语中全是欣喜,以前从来没有睡过呢。吃完晚饭回去房间闷热,把门打开躺在热炕上,竟迷迷糊糊睡着了,夜里明亮的月伴着星光洒满院子和窗台,起身望月观星,那一刻,真真切切的羡慕教授吖,在成都的无数个夜夜夜,月偶尔见,可是漫天星光从不可见TOT

  教授一路上,对酒爱不释手,且又基本是独酌,在火车里,在月下,在山脚,在雨夜……可是想想,他真的是一个在喝吗?说不定,隔着时空,和他翻看了无数遍的唐史中当时也流连此地的唐人在对饮呢……

  还有啊,书里时常引用的古文诗词,大多都是读书时代背诵的过呢,只是太久已经忘掉了,可是镶在书里的片段里,熟悉又惊喜,想起读书时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无可奈何心情,现在在书里看到它们时,觉得那么可爱,跟着教授的心情又那么的恰如其分

  教授描绘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内地大小城镇的样子,大多美好朴实,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发展到现在的样子,有了对比忽然觉得措手不及;在教授游游走走的那些场景里,我也不断的想起生我养我的高原小城,因为相对闭塞,发展的浪潮来的也比其他地方慢,那种朴实真切的生活氛围一直延续到我来内地读中学,回想起来,每一个能记起的画面都是那么清亮又闪着微光。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三):充满诗意信马由缰的履行

  这书的简介里是拿来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比的,文化苦旅我是中学生的时候读的,那时我非常折服于余秋雨,但当时如果让来读赖瑞和这本《杜甫的五城》我估计要睡着。

  赖先生这本书只有成年了才慢慢品出味道来,虽然我小时候很崇拜余秋雨的文笔,但现在我更羡慕赖先生的悠闲和平淡。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赖先生在香港虽然也是个大学老师,他的收入已经足以高出内地一大截来了,再加上他有闲,有心境,这一趟一趟的旅游才那么恬淡。

  他的这个游记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简介里说产生在同时,但余秋雨的游记里充满了家国天下情怀,全是大气磅礴的渲染,赖瑞和这本书的格调却是灰暗的,有火车站的摩的,有拉货的小三轮,冷淡的售票员,有开车不留午饭时间的公交司机……他都一一记录,将生活的琐细一一展现记录,这一切每个大陆平民家的孩子至少经历过一两样,这就让游记贴合于大家的生活,读起来满是亲切。他不用像余大师那样去声嘶力竭的感慨,因为我们的心里已经微微颔首,你写的就是我经历过的生活。

  虽然格调是灰色的,但作者并没有抛弃诗意,这书取名为杜甫的五城,已经满是诗意了,书里作者寻访的都是名胜古迹,有著名的有默默无闻的,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的,作者作为唐史专家,他知道自己是旅游,并不刻意去卖弄学识,去掉书袋,他只是偶尔一句结合历史的点评,就让读者内心一荡:原来此间还有这样的妙处。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四):寻道五城

  上次老师说我的文体略有些吐槽的意味,没办法,吐槽体已经根植我心了。

  《杜甫的五城》我一开始是真的把它当做作业来看待的,但是看着看着就无法自拔了。于是用了两个星期的思修和马原课认认真真地读完了。平心而论,从作者到书本身,《杜甫的五城》都比《文化苦旅》可爱太多。

  赖瑞和先生一路走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真的心态很好。他可以把旅游中遇到的各种琐事描绘得文艺又可爱,即使是那些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并不是特别好的现象,在先生的笔下也像是可爱的人们在做可爱的事,一切都那么美好。再一个,就是先生真有钱:)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看见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本针对杜诗中的五城所写的严肃文章,但一切都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先生是抱着寻找归属的心态游历神州大地的,蜿蜒的山脉与河流跳动着的是炎黄的血脉。替母亲走一趟老家,替家人融入岭南的风雨。“仙人的糕点”听上去有些浪漫呢,而岭南是否就是在“仙人”的照拂下才生长着一群灵秀的人们呢?但是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岭南却是贫瘠荒芜景象事实上唐代文人对岭南十分恐惧,而韩愈“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这句诗正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心态,宋之问也道:“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到了宋代,岭南才在大吃货苏东坡的笔下变得可爱起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嘛。同样的境遇,在苏轼和赖先生的笔下,岭南的风光才体现出来。

  杜甫的“五城”,是唐朝的边防,保卫都城长安,北上一路延伸到东都洛阳。杜甫在《塞芦子》中体现了为官者的策略,也表达了拳拳爱国之心,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但是唐朝当真如千百年来流传的那样强大坚不可摧吗?就我所知,唐朝在太宗贞观时期,就差点被突厥在渭水河畔逼至迁都。此后更是有安禄山、吐蕃、泾原兵等十次之多,唐朝的皇帝被逼离开自己的地盘。面对强敌,戍边将士们如何辛苦可想而知了。虽然如今北边可能已寻找不到当时唐朝边防的痕迹了,可是那些辉煌或是苍凉的历史是不可磨灭与替代的。黄沙掩埋骨血,有些东西不用说破,那是刻在我们骨头里的,谁也拿不走。

  有人将赖先生的这部书称为“一部填补空白的游记”,赖先生在游历的过程中发现了《大悲菩萨传碑》,而在十几年前的中国,没有多少人愿意来中国旅游,更不要说火车之旅了,赖先生填补的是历史的空白。可能不是每个旅游者都能踏遍人迹鲜至之处,发现一些向来之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但是赖先生不只是有钱、有闲、有学识,更有一颗悲天悯人随遇而安的善心,一双能随时随地发现美的慧眼,一支可以不事雕饰、直抒胸臆的妙笔,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这样一部填补空白的游记吧。

  写到这里,我也想有一天可以一个人,或是携一好友,走一走我们的中国,不为风景,不看人潮,就去看一看景物背后的历史、摸一摸冰凉石碑上的文字,不去想着占有,去感受当年的人和事,就抱着历史行走。再来读一读这本书,或许收获到的就没有这么笼统囫囵了。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五):一路喝过去

  《杜甫的五城》买了快一年了,有一搭没一搭的看。读到“唐朝人喜欢在诗里望昭陵”一段前后,也不知什么原因,停了几个月。每年都新买一些书,而其中有的书会突然就不见了,像《宋词选读》就一直没能找回来,后来再买了一本,不过也有神秘失踪又突然出现的,像《美的历程》。《杜甫的五城》倒没有,就扔在床上,和其他的书、电脑衣服被子之类的东西混在一起,每天临睡前留灯读书时,伸手就拿得到。在这期间,倒是把莫砺锋那本杜甫诗歌讲演录读完了。

  知道这本书倒是好几年前了,在想象中,这应该是一本文化味很重的书,里面大概充斥着熟悉和不熟悉的专有名词,作者轻快自在地在历史里腾挪翻转,读起来是不明觉厉的味。所谓五城,我开始以为是五座城,这五座城会是杜甫生命里极重要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五城指的是杜甫《塞芦子》“五城何迢迢”里的五座军城。作者并非大陆人,祖籍广东梅县,研究唐史的学者,在普林斯顿念博士,他的老师告诉他,你是读唐史的,那么你应当去西安看看,他被老师的情绪感染打动,去西安的念头从此在心里生根发芽。不过他走遍中国的梦想倒是在少年时代已经萌发了,从新文学的书上和武侠小说里。可惜中学时代正逢十年混乱,读台大时又是个穷学生,等到毕业了在香港大学教书,终于有钱又有闲了,多年梦想终于实现。

  作者在普林斯顿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唐代的军事与边防制度》,因此早在幻想中,他已经多次地奔驰在唐帝国的疆域之上。如此缘分,加上幼时对火车与流浪辽阔世界的憧憬,作者决定将火车作为大陆壮游的主要交通工具。翻开地图,依着做学问时产生好奇的地方,做了一些计划,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当时尚未全面开放的中国大地上行走。

  到的地方很多,第一站就到了长沙,当然也去了湖南省博物馆,去了马王堆汉墓,不过作者的视角蛮特别,对女尸兴趣不大,对文物出土现场倒是兴味盎然。我也对女尸没什么兴趣,作为本地人,省博去了两三次,都是陪太子读书,匆匆晃过,看得最久的是一件衣服,有凤和太阳的图案,袖子长得惊人。

  当然,作者当然去了西安,也就是唐帝国的京城,长安。等到了西安他才知道,在书上看到的很多东西并非现实所有,所能做到。我停了很久才读到的那一段,就是只存在于书上的,作者站在西安城的高处,试图效仿唐人,可无论在灰蒙蒙的天气里,还在晴朗的天气里,怎么望,也望不到昭陵,唐代帝王在国势衰微,神器不固时在殿内望昭陵,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罢了,祈望祖先在天上的灵魂能冥冥中给予后世子孙一些引领。

  去年暑假,走完青海甘肃之后,我告别同事,独自去了西安。就住在钟楼附近,从酒店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钟楼。本想到处走走,看看到如今,唐帝国的长安还留下了多少旧迹,可天气热得不行,又闷,于是几乎整天待在房间里,看书、看电视、睡觉。钟楼只在略微凉爽的晚上走近看了看,没上去。碑林也没去,哪儿也没去。城墙倒是多次路过,因为往回民街去了好几回,马二家的酸汤饺子确实不错,贾三灌汤包就实在乏味。那几天的西安实在太热了。

  自从自己做主外出玩,几乎每次都奔着吃去,印象深刻的也是各处吃到的好东西。张家界的天子山啤酒极好喝,景区附近的鱼火锅则是灾难。南京的面馆不错,吃了两次。杭州的团餐再一次坚定了不跟团的决心。甘肃的拉面一定要毛细,能额外点牛肉的地方,一定要额外再点一份。赖瑞和在《杜甫的五城》里也提到吃的各处食物,好吃、不好吃都如实记录。作者似乎对食物不甚讲究,而常有意料之外的美味在等着,比如吃到的最好的一尾鲤鱼,不过这尾鲤鱼竟然不是在黄河附近,而是在昭化。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讲述一个去唐甚远,也去我甚远的中国,去唐甚远是当然,而去我甚远似乎就让人伤感。一想到我和作者都踏上了同一片土地,看到的东西却有了极大的差异,而这差异中,一方面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好,比如交通便利、住宿舒适,可同时也让人伤感,那种朴拙的古风古色,也与我无缘了。最奇妙的阅读体验不是这个,而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不知其他读者注意到没有,作者总是能在某节车厢里,某个房间里,某个饭馆里,某个独处时刻,摸出一瓶酒来,惬意地喝上几口。于是在读此书时,一路上,感觉就在古意与火车的摇晃里,伴着酒香,随作者一起,访问了一次祖国过去的模样。

  而我也就在雪夜里,就着酒,写下上面的话。

  ++++++

  讲真,本书味道很清淡,也无任何指导意义,想得到旅行指导的不要买。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六):竟读出了浓浓的乡愁,哈哈

  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杜甫的五城》中那篇《仙人的糕点》,作者对潮州的第一印象是:“空气中的鱼腥味和海水盐味,客家话,鱼丸,潮州糜(粥),仙人粄,梅县祖屋里雕龙画凤的大柱子。”从没去过广东,但读到关于祖籍的文字,格外亲切。

  从小听爷爷讲潮州人很勤劳,每家都自己做手打肉丸,鱼丸,燕皮饺,弹牙得狠,现在超市里的没法媲美,还有解暑的仙人粄(类似龟苓膏的小吃,但好像原料不同),以及潮州人喜欢含在嘴里提神的陈皮,橄榄,全都自己家做。“吃在潮州”这句话简直耳熟能详,也因为有了这些,读这本书简直太美妙。

  这本游记尽管有点年月,但读来非常有趣味,可以看到90年代初大陆的一些风貌,绿皮火车上尚有大煞煞啃完西瓜后把瓜皮往座位下一扔,啤酒瓶喝完往窗外哐当一掷,铺张席子硬座底下睡人,买票,住宾馆会被区分内宾,外宾价格待遇不同等等小时候听过,看过,经历过的场景(这样写会不会太暴露年龄,哈哈)。也蛮佩服作者经常为了一块石碑,一处古迹,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非要亲眼见证庐山真面目的勇气和决心。很是喜欢这本书,推荐先找到自己故乡的那篇读一读,看看是否能和作者找到共鸣?五颗星。

  《杜甫的五城》读后感(七):一个历史学者的浪漫游记

  《杜甫的五城》 赖瑞和(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

  最早听闻赖瑞和,是他《唐代中层文官制度》出版后,一师兄写了篇书评,当时颇引起了一阵风波。然而作为曾经立志学隋唐史的学生,却一直没有读过他的《唐代基层文官制度》、《唐代中层文官制度》,读的第一本赖瑞和的书,就是他的这本《杜甫的五城》。

  《杜甫的五城》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副标题很可以概括这本书的大概,而我看到“壮游”,还是忍不住会笑一下。作为一个久居他乡的中古史研究者,独自一个人游览了中国那么多地方,有些甚至都不是旅游景点,确实是很有勇气的一件事,可称为“壮”,但是,看完书,尤其是看到那些他优游地与山、水对饮的情节,觉得“壮”又显得太过了,至少我觉得作者的心情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闲适而享受的。在每一处历史遗迹前,看他信手拈来的唐诗、唐史典故,常会觉得羡慕,有了历史文化的积淀,看碑、看字、看石刻感觉都会不一样,同样的画面不一样的景色,真是让人羡慕。

  我们看书,有时候其实是在看自己。很多次晚上读《杜甫的五城》,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自己出游的那些经历,去山西、去陕西、去青海、去河南、去西藏、去江南,有一种冲动想重新翻翻那时候照的照片,如果不是这本书,大概不会有这个心境去重温当时的海量照片,重新回顾旅途中点点滴滴的乐子以及初尝地方美食的小喜悦。特别是赖瑞和写到他游山东武梁祠时的经历,那个热心肠的出租车司机,帮他跟武梁祠里看守的朱教授联系,以及去武梁祠路上农田的风光、回程路上司机请客吃的西瓜都让人觉得温暖。这让我想起本科阶段去黄山时遇见的三轮车司机包师傅,一路上热情又碎碎念地跟我们讲着黄山的种种,也跟景点管理员很熟悉的样子,回程路上还买了一个巨大的西瓜。去呈坎的那天下午,坐在包师傅的三轮车上,那条笔直马路边是高高的棕榈树(记不清,貌似),那条路特别直,也特别长,像没有尽头,路边都是绿色,现在想来还是美得醉人。看到赖瑞和游武梁祠,也让我想到了包师傅,不知他是不是还在开着他的小三轮车,他家跟屯溪老街的纠纷解决了没有。

  下次讲课或许可以跟学生说,学习历史也非没有任何实际的现实意义,至少曾经有一个学唐史的学者,把每一次出行都玩出了学术高度,这一点,没文化的你做不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