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4 2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精选10篇

  《给青年诗人的信》是一本由[奥] 里尔克著作,雅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一):真的读不懂

  这是2016年再版高分图书的第4名。评分一致的高达9.0,然而我却真的读不懂。可能是我不懂诗的美感,也或者我根本就应该被文艺青年拒之门外的读者。

  在看到封皮上印有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后,我更是恐慌,这样被大师认可的人翻译的作品,却被我认为阅读障碍,犹如质疑自己一直精心培养的自信心一般。因为年代不同,可能造成的语法不同,遣词造句方式不一,且翻译不同文化体系和语法的诗句是很艰难的。

  但终究,我是没读完这么小的册子,最后止步于100页的位置。因为我实在受不了“如果我还应该向你说一件事,那么就是: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事无忧无虑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简单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这样的句子。一个简单易懂的意思,却偏偏要用转来转去语句极其难以下咽的方式讲述出来。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不要相信那些告诉你享受平静的人的话”还是“告诉你享受平静的人生艰辛,所以告诉你要享受平静,是在害你”?还有“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这样的句子,如果是像诗句一样应该被称之为美的话。我只能说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我理解意义上美的诗,它们不生涩不拐弯抹角不揶揄拖拉,而是直接且易于领悟的。毕竟美是相通的。

  写出这样的评价,我就已经注定了要贬低自己与主流欣赏之间的差距的。但我希望以后能读懂更多的美好书本文字增长自己的知识。至今因为不能读原著,所以我也不知道之前部分易读后面部分难以下咽的原因作者缘故还是翻译者造成的,但终究这本书的给我阅读体验极其差。希望我坚持低分不是来自我自身的低能而已。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二):如果早些时日读到这十封信,多好。

  如果早些时日读到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在那个艰难岁月里,我会不会不那么苦痛?这是我在阅读里尔克写给卡卜斯先生的十封信时最大的哀痛,如果我早些时日遇见它,就好了。这话像是恋爱人儿,有些欣喜,欣喜遇见彼此;亦有些哀痛,哀痛来的太迟。事实便是如此,这种相逢的确恨晚,我并不能以一种“至少现在拥有彼此”来说服自己承认这种迟到,是的,我们的确应该拥有彼此。

  那是1902年的深秋,卡卜斯还是陆军学校学生,在古老的栗树下读着里尔克的诗,我们可以想象,或许在许多年以前,里尔克也同样的依靠在这棵古老的栗树下读着某人的作品。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微妙的像一场偶来的湖上烟雨,当然也有可能并非如此,可是他们依旧是极其幸运的。

  在古希腊时期,一直有着一种文化传统,那就是每个新入学的学子都会被安排一位年长的“前辈”,这个“前辈”将作为过来人,给予“学弟”大到精神指引,小到生活细节的帮助。这种指引,用黑塞的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来形容是最为贴切不过的。

  所以,当我拜读这些作品时,不免心生羡慕,羡慕歌尔德蒙放浪一生,最终依旧得到纳尔齐斯的指引与宽恕;羡慕卡卜斯有里尔克,在卡卜斯面对精神困境时刻,里尔克给予了许多中肯的劝慰。

  这种劝慰以信件的方式书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你与里尔克的亲自交谈,倍感亲切舒适。信中的里尔克并没有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告诉你“十封信”的效用,他总是委婉的言其文字对于卡卜斯的帮助,甚至有些怀疑,但他确是真切地写信,希望这些信件对于迷惘的卡卜斯有所作用

  这样的文字不是小作坊添加香精与增味剂的鸡汤,是有温度的,能陪伴你度过生命里最为隐忍的岁月和寒冬。

  和卡卜斯所生活的军校一样,我的大学周围同样是”空旷的高山“,只不过大风从北方袭来,”好像要把这些山整块地吞下去“,”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好容许这样的风声风势得以驰骋“,读着这些文字,至今我依旧能感受到从北冰洋驰骋至西伯利亚平原又一路向南袭来的寒风所残留的刀锋,把一间屋子冻得如水晶宫晶莹剔透,在灯光下反射与折射。北风呼呼,这种”像是太古的谐音中最深处的旋律“,里尔克如是说:”那么我就希望你能忠实地、忍耐地让这大规模寂寞在你身上工作,它不再能从你的生命中消灭;在一切你要去生活要去从事的事物中,它永远赓续着像是一种无名的势力,并且将确切影响着你“。

  而懦弱的我却选择了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抵抗,现在回想,如此的虚妄,没有任何意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己歌“,徒增悔意罢了。如果说“三十而立”,那么你我都是里尔克笔下的青年诗人,而这十封信,谈文学,谈理想,谈情感,如风温柔

  最后附上两段我最喜欢的开头送给诸位,与君共勉。

  #第四封信#

  “十天前我又苦恼疲倦离开了巴黎,到了一处广大的北方平原,它的旷远、寂静与天空本应使我恢复健康。可是我却走入一个雨的季节,直到今天在风势不定的田野上才闪透出光来;于是我就用这第一瞬间的光明问候你,亲爱的卡卜斯先生。”

  #第五封信#

  “亲爱的、尊敬的先生:

  我在佛罗伦萨收到你八月二十九日的信,现在——两个月了——我才写回信告诉你。请你原谅我的迟延,我在路上不喜欢写信,因为我写信除去必须的纸笔

  外还要用:一些幽静、寂寞和一个不太生疏的时刻。“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三):来自1902年的十封信——依然为迷茫年轻人点亮一盏灯

  原文刊载于微信公众号 hey_sunnysideup

  这一两周读完了一本有些年头的小书《给青年诗人的信》。最早起了要读的念头,是在某一天单向历上读到的话“好好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读到的那天距离春节放假还剩两天,处于想放假而不得的最焦灼时期,这样一句温柔又朴素的话却让我放慢了期待突然安静了下来。

  在热热闹人来人往的春节假期里,只要摊开这本不足200页的小书,就仿佛进入安静结界,听一位智者缓缓道来朴实却留下光辉成长箴言。

  — 里尔克和《给青年诗人的信》—

  书中摘选了里尔克在1902-1908年间写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十封信,原版为德语,于1929年前后出版。我阅读的中文版是由诗人冯至(1905-1993)在自己1938年初版翻译的基础上,于1991年进行修改重印的版本。

  冯至在初版序言里这样写道:“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无数比这十封更亲切、更美的信。但是这十封信却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里边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严肃和冷嘲,悲哀和怀疑,论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书中对年轻诗人提出了一些创作上的建议,更多的则是讨论关于人生、成长、爱、孤独等。即便不是诗人,甚至不需要常读诗词,都能从这十封信中受益良多。

  这位收信的年轻诗人在德语原版出版之时曾这样说:“生活把我赶入了正是诗人*的温暖、和蔼而多情关怀所为我防护的境地。”

  *诗人即指里尔克

  — 成长 / 迷茫 —

  年幼时,还不曾经历许多,那时成长只不过是一件简单而自然事情。吃有营养食物运动学习,一点点增加的身高体重还有不断扩充的知识面是“成长”最初的样子。后来有一天,可能是进入社会开始经历的事情变多了却还不够多,“迷茫”这一状态慢慢占据了大部分的生活。

  在不断涌入的外界声音中,在日益增多的社会责任里,越发不明白“自己”是谁,又或者自己的能力能否受得起最初所认定的自我。二十年前成龙的电影里有句不断重复的经典台词“我是谁”,小时候听来只觉可笑,明明轻易就能回答。现在才明白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通透地看到自我,是多么的艰难。里尔克在给年轻诗人的信里也曾指出这个问题:

  “因为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弱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第八封信”

  但很快他又给予安慰

  “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第四封信”

  每一天我都不自觉地在心里产生很多疑问路人的某些做法正确的吗?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我身上,我是否也会降低底线?大洋彼岸的政客、遍布世界宗教问题,他们从哪里来,又会带我们去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永远都无法找到,但里尔克简单的话语,至少让我有继续在生活里寻找的信心,而不是局促地停在原地无妄等待

  生活的艰难并不是随口喝两碗鸡汤就能熬过的,感到迷茫时,下面这句话温柔又严肃地鼓励我。

  “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的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第九封信”

  — 寂寞 / 亲密

  里尔克在十封信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寂寞”,这一主题在他的许多诗词中也有所体现。不过这个词汇在里尔克这里并不是负面的,他认为寂寞可以带来玄思、认识自我。里尔克的存在主义的认识观里灵魂本性不是忧愁、不是威胁、不是执着,而是孤独。同时他认可寂寞是艰难的,寂寞地生存也是好的:

  “我们知道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委身于艰难却是一件永不会丢开我们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第七封信”

  在外独自生活的几年里,曾经很近距离地感受到过里尔克的这一观点。身边没有亲人、老友,有的是不断结识的新朋友,偶尔遇到能够互相赏识而熠熠发光的灵魂。那段时间我才发现人要走向人群里生存是需要付出行动的,也是为了获取一些利益的,寂寞才是一种自然。

  这样的固执有时会伤害到亲近的人,好在家人包容又愿意信任我,给了我时间去学习寂寞和亲密的平衡。好多年来的懵懂摸索,在里尔克的这句话里豁然开朗

  “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

  可是…你要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和谐,这种和谐,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我们,究竟是在爱着、温暖着我们。不要向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须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第四封信”

  — 爱 / 性 —

  作为1900年代的信件,里尔克在其中所表达爱情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有很多观点即使在现代也很有思考意义。他对爱的定义是:

  “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第七封信”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对于女性地位及爱的讨论,他认为不仅要摒弃女性的附属地位,更要将爱作为“人对于人”,而非“男人对于女人”的关系,这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爱、人性的爱。要知道即使是女权发展最前卫的北欧,妇女也在1914年才获得了投票权,而到今天,男女之间在同等职位上的经济差异也未能被完全消除。

  里尔克在一百多年前对于女性地位的认识不禁让人赞叹,并且我认为,他的观念甚至超越了当今中国部分过于偏激的女权主义,因为里尔克始终坚持将男女都视作完整的人,而非将两者互为对立,互为补充。

  “有一天(现在北欧的国家里已经有确切的证明)新的少女来到,她不只是当作男人的对立体来讲,却含有一些独立的意义,使我们不再想到“补充”与“界限”,只想到生命与生存。这个进步奖要把现在谬误的爱的生活转变(违背着落伍的男人们的意志),从根本更改,形成一种人对于人,不是男人对于女人的关系。并且这更人性的爱,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第七封信”

  里尔克对“性”的观念神圣却又尊崇自然,他不赞成将“性”作为完成任何事情的手段,甚至认为人不应该为了传宗接代而“性”,而更应该以审视植物繁衍的心态看待动物及人类的繁殖,将其视作一种自然的行为,而非手段。

  “身体的快感是一种官感的体验…所不好的是:几乎一切人都错用了、浪费了这种经验,把它放在生活疲倦的地方当作刺激,当作疏散,而不当作向着定点的聚精会神。——第四封信”

  — 职业 —

  在职场上总需要做一些不完全如意的事情,这还算是简单的。更多感到压抑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刻,是无法认同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同时还需应对一些不擅长、不认同、不喜爱的事物。

  偶尔也作过白日梦,想着如果做自由职业者会怎样。面对没有亲身尝试过的事情,总会对其进行美化,认为任何选择都会比现在的状况要好。

  但如果总想着不切实际的后路,却无法面对真实的当下而努力,实在是得不偿失。里尔克总是擅长戳破这些梦幻的泡沫,让早已身处现实世界的我变得清醒。

  “亲爱的卡卜斯先生,凡是你现在作军官所必须经验的,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职务,独自向社会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触,这种压迫之感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减轻。——第六封信”

  — 艺术 —

  作为写给年轻艺术家的信笺,其中当然不会缺少关于艺术的讨论,过于专业的我不摘录在此,但下面这句话里那种不可言传之感,即使是艺术业余爱好者,相信也一定体会过。

  “大多数的事件不可信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赓续着。——第一封信”

  我深深记得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里,看到梵高中后期画里明烈的色彩,看到他笔触中的狂热与混乱,颜料反复的堆砌仿佛就要跃出纸面,即使已经过去五年,依然清晰记得我血管里炙热奔腾的血液,几乎要流下泪来。

  在我读来,里尔克信中的话语并不是浮于云端的安慰,也不是催人奋进的鞭子,却通透又温柔,长久而深厚地浸润了我。可惜不懂德语,无法以原文去感知里尔克的思想。《给青年诗人的信》很薄便于携带,不如带上它陪着走一段人生路吧。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四):万古不变的哲学

  1903年的里尔克写个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每封信都有一个专属的主题“成长、工作、性、恋爱、恐惧........"经过多少个世纪,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诗人里尔克阐述的所有哲学道理,放置当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仍然是让人信服的。这说明文学和哲学世间万物的规律,不论意识形态亦或经济基础的不同,追求向上、积极的精神世界都是相同的。

  其中关于恋爱价值观、女性主义的论述,我十分赞同。“但是在我们只作为单独的个人起始练习生活的程度内,这些伟大的事物讲同单独的个人们在更接近的亲切中相遇。。。。。如果我们坚持忍耐,把爱作为重担和学业担在肩上,而不在任何浅易和轻浮的游戏中失掉自己——那么将来继我们而来的人们或许会感到一点小小的进步与减轻;这就够好了。”“如果妇女将来吧这”只是女性“的习俗在他们外在状态的转变中脫去,随后那从痛苦与压迫里产生出的妇女的”人性“就要见诸天日了。”

  关于本书的流畅感和领悟程度,我认为如果有些许人生经历领悟会更多读后会更畅快。是本不错的书,建议多读几次。因为每次感悟会不同、会更多,你的收获也会更多。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五):那些不仅诗人应该知道的事

  在这个时代,我们离书信愈行愈远,这一浪漫的交流方式,诉诸笔尖的情怀,特别是面对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只有依凭想象对方的表情与模样,只管直抒胸臆。当翻开别人的书信,就像不小心窥探到一个他人隐秘的世界。而阅读里尔克写给卡卜斯的信,便有一种进入奇境之感,扑面而来的是文字的温暖与深刻。

  这本小书的译者冯至,同样是20世纪中国极为知名的年轻诗人,其以《十四行诗》为代表的创作深受里尔克影响,可以称得上里尔克的追随者。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这本《给青年诗人的信》成为了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

  《给青年诗人的信》中的十封信,篇篇短小精悍,在信中,里尔克畅所欲言,谈文学,谈阅读,从创作技法到参考书目,里尔克打开了自己的世界,他把对方想象成知音,与对方热情互动。虽然青年诗人在最开始的目的是想里尔克讨教诗歌的章法,请大师为自己的拙作打分。而里尔克并不过多评介诗歌的质量,亦不给出过多的评价标准,只谈喜欢的感觉。如其所言,艺术与批评间隔膜重重,诗的评判亦是难题,而唯一的出路是走向内心。在与卡卜斯的交流中,里尔克找到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结点,他乐于倾诉,欢于表达。

  诗之道,乃人生之道。读者不是诗人,却能在感受到诗意的同时汲取里尔克心中的养料。在信中,里尔克多次提及类似“慎独”的概念,对“寂寞”的主题似乎情有独钟。进入一份略有些枯燥的职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并爱惜甚至享受自己的寂寞,这是里尔克在卡卜斯军校毕业成为军官时给他的忠告,这道理极为普适。寂寞无法避免,无需惊恐,他曾这样写道:“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同时,他看重爱与寂寞的关系,鼓励年轻人好好去爱,爱让我们有力量更好地对抗寂寞,但绝不能为了规避寂寞而拥抱谬误之爱。当读完这些信,与其说里尔克正在指导卡卜斯成为一个更优秀的青年诗人,而是教会他与命运中的寂寞相处。寂寞当然是痛苦的,当痛苦的同时意味着人生新境界的达成。

  在寂寞中,艺术的意义举足轻重,成为了一种与寂寞共存的生活方式,让人能够“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六):《给青年诗人的信》评论-4分

  诗,是一个的的确确离我很遥远的领域,以前只看过海子的一本书,方才分清,哦,原来那几句经典的句子是属于海子的,仅此而已了。准备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有所顾忌,我很担心我的理解能力,结果还是如期而至。

  虽然这本书评价很高,我也咬牙切齿的看完了,但能留下印象的,几乎一片荒芜,这是诗人里尔克给卡卜斯先生,在五年期间写的十封信。每封信的篇幅不长,写的具体是啥不知道,大约就是些鼓励的言辞吧,这诗人说话确实是太绕了,表达方式太悠扬,不怎么按套路来,他们仿佛漂浮在半空中,在我视线无法企及的遥远地方。

  还是毛姆说的有道理啊,诗这种东西,必须阅读母语语言,必须达到对这种语言的极其熟悉的程度,否则在经过翻译之后,必然会出现表意之间的罅隙,无法让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吸收融合在一起。我看中国人写的诗都已经很费劲了,外国的还是算了吧,下次切记,我一俗人,还是来点简单粗暴的更带劲。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七):灵魂*战马

  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是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回想那还不清楚的童年的岁月;......想到儿童的疾病......想到寂静,沉闷的小屋内的白昼和海滨的早晨,想到海的一般,想到许多的海,想到旅途之夜,在这些夜里万籁齐鸣,群星飞舞——可是这还不够,如果这一切都能想得到。我们必须回忆许多爱情的夜,一夜与一夜不同,要记住分娩者痛苦的呼喊,和轻轻睡眠着,翕止了的白衣产妇。但是我们还要陪伴过临死的人,坐在死者的身边,在窗子开着的小屋里有些突如其来的声息。......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

  ——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八):巨人的肩膀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都能想到牛顿的那句话。

  不去深入研究牛顿在当时说出这句话的真正意图,拿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来说,它表达的就是一种谦虚之意。伟大的科学家谦虚地认为自己的发明成就不过是建立在了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他所做的不过是在那坚实基础之上取得了一点突破而已。

  这句话在我小时候被翻来覆去地从小学用到高中,以至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已经腻烦。懵懂无知的少年们想要让作文出类拔萃,就是要借助名人的力量让自己别具一格。在作文中踩在这些“巨人肩膀”上的孩子们也许并不理解每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只是按照大家通常所说的那种意思去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自己的作文看起来更厉害一些。

  即使成为不了真正的牛顿,还是会找到一点牛顿的感觉。

  事实上,即使我们高中毕业,进入大学,走向社会,依然没能摆脱掉原来写作文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习惯。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甚至已经习惯于协助那些总结好的现成经验让自己看得更远。

  并不是说这样有错,人类进化到现在,无论是遗传下来的优质基因,还是学习到的动作语言,都是千万代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有人说在母亲肚子里的那十个月就是从细胞到人的进化过程的重现。小婴儿从爬行到学会走路,也只用学习短短几个月而已。每一个新的生命不用再重复一遍人类先祖演化的历史,千百万年时光酝酿出来的精华成为经验,成为习俗,以代代相传的力量镌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仔细想来,语言思想,衣食住行,学习娱乐,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凭空出现。任何的创新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改良,正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高处的一点点细微努力就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不过,站在“巨人肩膀”上并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创新的天才。很多人依旧像写作文套用名句那样,借来了表面的光鲜,却没有让拿来的部分成为自己的东西。过于沉浸在站在“巨人肩膀”所得到的夸赞里,就像鸦片一样,精神上已经借助他人的经验成为超人,拯救世界,所向披靡,但梦醒过后肉体却还颓靡在原地,没有丝毫改变。

  有人说在当今社会,网络能轻易地让人博学。购物时能看到网友的产品评价,旅游前能提前了解相关攻略,不会做的菜,不曾见过的新事物,不理解的试题,凡是能想到的问题,在网上几乎都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答案。甚至看电影看小说之前,也可以提前知道剧透和剧情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把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学习到的知识,体验过的生活在网上分享出来。既不需要亲自尝试,更不需要深入学习,无数人的阅历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浏览,分分钟就能据为己有。站在大众智慧所汇集起来的“巨人肩膀”之上,成为一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满腹经纶的人也不是件太困难的事。

  是这样吗?

  别人的经历让我们视野开阔了些许,但很多人往往把听来的故事当做真正的科学。然而,他人的经验终归是客观感受多于科学依据,盲目地信任不仅是对自己学习知识不负责,更会在二次传播时形成误导。

  所以我们不难见到朋友圈里充满了奇奇怪怪的伪科学文章,也不乏看见微博上未经证实的消息被各位理中客们疯狂转发,又在一次次反转辟谣中被疯狂打脸。把自己道听途说的判断奉为权威,转头又向别人进行“科普”,这也就是无论在哪个社交平台,谣言总是能飞速传播开来,并且人们还对此深信不疑的原因。

  像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毕竟不是增加了自己的身高,只是扒在别人肩头,看到了某个领域你未曾见过的光景而已。

  里尔克在给卡卜斯的信中说道,青年人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感到害怕,因此会尝试躲到“习俗”的庇护下,祈求用最保险的方法挨过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对于每个人来说,新的事物是未知的,它既是风险,又是挑战,每一次尝试既可能成功,又可能失败。长辈们会根据自己曾经“闯荡”过的经历对我们加以提点,但最终上路的还是孤身一人。

  他人的经历你不曾经历过,他人的人生更不是自己的人生,所有的二手经验只可以作为参考,而不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游戏攻略,即使写得再详尽,过地图,做任务,杀小怪,打BOSS,直到最终通关还是要靠自己。

  里尔克所说的“习俗”,就是他人总结好现成的经验。选择“习俗”固然省时省力,不过那只是未知世界其中的一个小小“避难所”而已。太过于因循别人的旧路让充满个性的青年泯然众人,太过相信他人的经验让一个没有权威的人充满虚假的自信。浅尝辄止的知识让人妄自尊大,牢牢的记住那些总结好的经验,把或对或错的知识当做自己的资本。不曾经历过的冒险的人不能称作冒险家,躲藏在虚拟世界中胆小懦弱又不谦虚好学的人,连拿来炫耀的资本都是他人体验过的人生,自己真正拥有的又有多少呢?

  不如适当放下心心念念的度娘,脚踏实地去学习,去体验,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巨人。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九):几米《地下铁》-《盲女》

  几米《地下铁》引用了《盲女》的诗句,非常喜欢,进而对其作者里尔克产生兴趣。可惜没有包含这首。信件日期为1903.4-1908.12。

  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信传的。

  请你走进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一切都本其自然。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试行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的单纯的心去信仰。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在寂寞中你不要彷徨迷惑,由于你自身内有一些愿望要从这寂寞里脱身。

  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它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不然就是乖巧的卖弄笔墨。

  关于神,一个儿童能够把住他,成人们只能费力去负担他。

  (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宝宝爱你:)你不要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专诚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给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十):实为笔记的书评:寂寞使之无关的一切,以及寂寞与之有关的一切

  “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时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里尔克的十封书信如果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学会独处、细听寂寞。寂寞使人获得内在心灵的自由,因为它屏蔽一切外界声音施加于人的束缚。寂寞使人意识到那些无关于己的东西,与它们保持距离;而寂寞与人的本质生存又息息相关。 一、寂寞使之无关的一切 创作与评论无关:“你把你的诗跟别人的比较;若是某些编辑部退回了你的试作,你就不安。那么(因为你允许我向你劝告),我请你,把这一切放弃吧!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量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 与之相似的,艺术与批评无关:“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面对每个这样的说明、评论或导言,你要想念你自己和你的感觉;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的生命自然的成长会慢慢地随时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问题与解答无关:“这里我觉得,那些问题与情感在它们的深处自有它们本来的生命,没有人能够给你解答;因为就是最好的字句也要失去真意,如果它们要解释那最轻妙、几乎不可言说的事物。” 此刻的生活与陈旧的历史无关:“罗马(如果我们还不认识它)在我们到达的头几天真令人窒闷悲哀:由于它放射出来的死气沉沉忧郁的博物馆的空气;由于它精华已尽、而又勉强保持着过去时代的储存(从中滋养着一个可怜的现在);由于这些无名的、被学者和语言学家们所维护、经常不断的意大利旅游者所效仿的、对于一切改头换面或是毁败了的物品的过分的估计,根本这些物品也不过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生活的偶然的残余,这生活已经不是我们的了,而也不应该是我们的。” 你所需要的不该从社交中汲取:“几乎人人都有这危险的时刻,他们情心愿意把寂寞和任何一种庸俗无聊的社交,和与任何一个不相配的人勉强和谐的假象去交换……”“你最内心的事物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爱,你必须为它多方工作;并且不要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解释你对于人们的态度。到底谁向你说,你本来有一个态度呢?” 二、寂寞与之有关的一切 寂寞与以上所提主体有关。 寂寞与生活方式有关:“也许你自身内就负有可能性:去组织、去形成一种特别幸福与纯洁的生活方式;你要向那方面修养——但是,无论什么来到,你都要以广大的信任领受;如果它是从你的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那么你要好好地负担着它,什么也不要憎恶。” 寂寞与职业有关:“你先进入一个职业,它使你成为独立的人,事事完全由你自己料理。你耐心地等着吧,看你内心的生活是不是由于这职业的形式而受到限制。” 寂寞与自然万物有关:“永远生动的流水从古老的沟渠流入这座大城,它们在许多广场的白石盘上欢舞,散入宽阔的贮水池中,昼间泠泠有声,夜晚的声音更为清澈……在少数的事物里延绵着我们所爱的永恒和我们轻轻地分担着的寂寞。”“我将要在那里住一冬,享受那无边的寂静,从这寂静中我期待着良好而丰盛的时间的赠品……”“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行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还有夜,还有风——那吹过树林、掠过田野的风;在物中间和动物那里,一切都充满了你可以分担的事。” 寂寞与童年有关:“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这贵重的富丽的宝藏,回忆的宝库?你望那方面多多用心吧!试行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如果你想起你的童年,你就又在那些寂寞的儿童中间了。成人们是无所谓的,他们的尊严没有价值。” 寂寞与爱情有关:“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这对于他是一个巨大的、不让步的要求,把他选择出来,向广远召唤。”“这更人性的爱,它将要同我们辛辛苦苦地预备着的爱相似,它存在于这样的情况里: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 三、算是随感 打这么多字累死我了,这种誊写的工作令我想到自己小学或初中抄写——那叫什么“好词好句积累本”的时候。伟大的思想与语录体的文字具有强烈的诱惑,它使思想与文字的主体易于成为精神领袖,而接受者随之成为信徒。好在这种信徒也很难把信念真正落实于生活中,而顶多停留于引述语录了。比如在各大网络平台,比鸡汤文字更高级一些的,就是如上这样的誊写,引述一段文字,后面落款,足可以稍瞬即逝地引发人的思考,触动人的情感。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几行话可以概括自己生活中的很多本质,也确乎如此,但不可尽信。他人的答案不可能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几段语录体塑造自己的观念是件很危险的事情。脑子像件衣服,洗一遍不行,得多洗几遍。这算是这本书和以上的摘录于我的意义了吧。 在今天的时代与社会坚守寂寞是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看到文学、艺术与商品经济的界限越发不明晰,社交场合的扩大化等等不可抗拒的现状。但孤独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为自己寻得一些辩护,这就足够了。被现实生活挫伤又或是心浮气躁的时候,走回自己的世界,读一读这样的文字,还是可以重新冷静下来思考的。 是的,我相信正是独处的时光促使人的成熟,如同一颗果实在静默中酝酿。但这时我想起一个曾真诚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朋友,他是否早早就读过这些文字并深深记住呢?从我们共同的“精神领袖”里尔克处,我已情知独处的可贵性,可我仍愿与他相见,愿我们的寂寞互相敬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