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Outliers》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Outliers》的读后感10篇

2018-02-06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Outliers》的读后感10篇

  《Outliers》是一本由Malcolm Gladwell著作,Little, Brown and Compan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CAD 30.99,页数:30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utliers》读后感(一):时势造英雄

  爱迪生说成功是99%的汗水与1%的天才,很明显本书作者不赞同。他觉得几乎所有人在成功面前都愿意拼搏,但机遇面前并非人人平等,连出生的月份影响命运

  ill Gates带来了计算机时代,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以前读过他父亲的传记,里面提起他从小就勤学好问,几乎书不离手。读哈佛时就辍学创业去了,有些思想活跃年轻人经常以他为例也想辍学。殊不知,Gates家境优渥,在他读西雅图的lakeside school时就在其母亲沟通下获得了学校计算机房无限制出入特权。13岁的Bill Gates几乎每天闷在机房里练习编程到凌晨三点回家,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当时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的教授都无此条件,更别提其它国家人民多数在战后温饱线上挣扎。所以当年少的他创立微软时,已经是日夜编程八年之久的专家水平技能娴熟,立行业之鳌头,对计算机未来挑战早已胸中有丘壑。

  现在幼儿园小学有很多尖子班(Gifted Program ),这些孩子真的是智商过人?不是!是他们家长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练习罢了。在四岁时,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上反映相差无几,但一个暑假过后,有的孩子明显词汇量与见识激增,是家长有意识栽培的结果。显然这些孩子更容易被选进尖子班,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机会,从此搭上一路优先的列车

  《Outliers》读后感(二):Impressive story teller----Review of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This book’s content is exactly implied by its title——Story. And the author’s ability of writing story is astonishing, that something even out of logical could be convincing and impressive, of course, something right partially. I bet the author should write transcript for movie! Yeah, this drives me to read books about how to write stories.

  a

  After telling story of Oppenheimer entering Manhattan Project by irresistible performance and Chris Langan never communicating his talent at calculus----two high IQ man ended up with different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describes a scene, that mother drives her five year old son to hospital to take a regular checkup. On the car, he told her son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he is going to raise and ask the doctor to help. By taking this active little step, the son is treated with respect and learn to deal smoothly with authority figure. The story is expanded by lines of conversations, so vivid, that you are shocked by the power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Oppenheimer and Chris Langan. Though lack of seamless conclusion, the reader could hardly not believe in. The rules of successful life roots even in the early daily life, or parenting. The mom’s saying to the son before checkup with the doctor is copied in my brain.

  Take another impressive story for example,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are good at math because their ancestors plants rice paddies which takes three times more doggedness than wheat or plants. Aha, the minority people teaching could have a clue, because their ancestors are riding horses, so lengthen their learning time and rewriting their text book to swipe their understanding difficulties.

  Using the author Gladwell’s own word: In the end, the outlier, is not an outlier at all. Success is the result of what sociologists like to call “accumulative advantage”: cultural legacy, when and where you are born, what your parents did for a living, and what the circumstances of your upbringing.

  Malcolm Gladwell,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loc.

  《Outliers》读后感(三):十八年又十八年/读书感>书评

  “我花了十八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终于毕业了,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十八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全文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dffcb20100bg3o.html

  这与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信公司暂定译名:超常之辈:成功的故事)是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以我度量的话:不如我命好的(狭隘意义上讲),和比我命好的。我感叹人生不公为什么有人得到太多——为什么他可以飞来飞去从小把英语中文说的一般好,为什么她爹送她去上哈佛旁边的prep school,我差他们18年。那我也应该感叹人生不公为什么我得到已比有些人多太多,也有人花上18年才和我坐在一起。

  我没读完的《万历十五年》曾说:李贽之所以要对他的大家族承担责任,是因为三代的君子之泽,才使他不用从事体力劳动享受读书的快乐。他学而优则仕,就必须知恩图报照顾一大家人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有个著名观点:“决定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个严肃重要需要耗费大量时 间与精力才能通过认真思考理解并接受道理:无论你多努力,你都很有可能完全没有机会做到富有富足——你有勇气接受这样的现实么?”(和时间做朋友,2008)

  我就接受不了。我的小宇宙也是有世界观的,比如付出会有收获。不奢求它成正比但一分耕耘一定有一分收获。换言之就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但现在看来,这话在理而且可以忍。我既然已受了命运眷顾——我爸妈赶上了恢复高考,我没生在北京但能在北京上学——这都不是我应得的,是机会是幸运也是偶然;我就应该明白和接受,有些人更加幸运的拥有不是earned也不是deserved的机会。

  《Outliers》读后感(四):尽人事,听天命

  作者辛苦了,列举了大段大段的事例和数据,十分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一个又一个论点. 我最喜欢这种有理有据的书,看完之后的感觉是, WOW, 原来如此. 很有趣的一本书. 虽然,书中要说的论点,几句话就可以总结了。

  书的小标题是成功故事 The Story of Success. 文中多次出现一句话,大意是不要单纯地迷信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那些故事常常只讲了成功人士是如何不畏艰辛险阻,通过自己顽强意志决心,最终取得了成功。在我人生中励志故事的最初,也是这样被眩晕了。后来,个人阅历多了,看的小道消息多了,才发现这些写励志故事的人该有多偷懒,都没有好好调查哪,他们从来不写他们娶了什么样的老婆,他们有什么样的父母或者岳父。一个人出名之后,他的成长经历就被神话了。

  如作者说,每个人的成功地背后都是一群人和一连串地偶然和一些必然在发挥着力量。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

  作者举了加拿大的曲棍球队的例子,说明了出生于早的月份对于入选优质球队并最终成为国家队员有着极大的帮助;比尔盖茨和Bill Joey的例子用来证明需要有一万小时训练积累为成功做准备,这意味着你首先需要有机会和条件获得这种训练;比尔盖茨等互联网先锋的例子说明出生年份对于抓住市场先机的重要性,早几年晚几年都会错失良机;Chris Langan和Oppenheimer两人的对比说明智商150以上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最终和普通人无异;犹太人的成功与种族歧视人口父辈们从事的职业都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出生年代,家庭条件,种族,同辈竞争者的数量,家族的文化传承等共同作用,影响着一个人的前途

  此外,生长的环境,地方的文化传承,民族习惯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思维言行举止

  这么多因素,无法掌控,无法选择,令人泄气。

  作者要是啥建议也没有,也太没建设性了。所以,在书的后部分,他写道了中国人种水稻的勤奋传统,还有KIPP学校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教学方式,以及在航空公司内部减弱个人所受的民族内等级观念的影响,从而减少空难等等。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想起同事某日的签名,大意就是命运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所以与其担心未来,不如走好眼前的路。我想这种以简单对应复杂的方式,应该是最有效的吧。

  尽人事,听天命。

  《Outliers》读后感(五):谁能阻挡住时代的浪潮

  按照Malcolm的理论,犹太人今天所获得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当年的“贱民”身份,当他们不能拥有土地只能从事低贱的商业时(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就是犹太人,当时只有异教徒可以从事放贷这种肮脏、违反上帝意志的工作),当工业时代逐渐取代农业社会的时候,犹太人的春天也就顺势到来了。这让我想起中国移动的总工李默芳,一个非常朴实、本分的女性,她在一次座谈中谈到,当年自己研究移动通信的原因居然是,没有人愿意研究这个在当时看来前景不明的领域。追涨杀跌,不仅仅是股市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的普遍心态,我们普通人每天做的决定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步步为营,也许会阻止我们与社会的发展产生脱节,但谁知道呢,没准这恰恰也是我们拥抱下个春天的障碍。

  《Outliers》读后感(六):Arbitrary Advantage

  Malcolm Gladwell的第三度出击,解剖刀指向了成功。从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尝试(The Tipping Point),到改变我们认识瞬间思维能力的企图(Blink),再到重新探究成功轨迹背后的隐性逻辑(Outliers),他的行文风格一如既往,简单、直白,层出不穷的故事、案例依然占据了很大篇幅,所要论证的,则和中国的“时势造英雄”之说不谋而合: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的天赋、努力、奋斗,但机遇、出生年月、家庭背景、文化底蕴、社会环境、竞争规则、时代风尚等等随机因素,即便不是更重要,也与前者一样,在成功者攀向顶峰的道路上,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成功者的荣光,掩盖了远比我们所见到的要更复杂难解的线团。他洋洋洒洒千言,要说的无非是:造英雄者,时也,势也;有能力,还得有机遇,才能戴上桂冠。

  所谓"outliers",就是统计样本中偏离平均值很远的个体,是不同于社会主流的异人,也是Malcolm笔下处于金字塔顶尖的成功人士。在书的第一部分,他用加拿大曲棍球运动精英、披头士乐队、比尔·盖茨、比尔·乔伊、纽约顶级律师举例说明,社会对成功的认识理解是如何的肤浅乃至错误;书的第二部分,则试图从人们所继承的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底蕴、价值取向来诠释成功;末了,则以自己的家族故事画上句号。通观全书,其实和他的前作一样,很多理论还是换汤不换药。独独其中一个推断结论——出生年月、入学规则、选拔制度对成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耳目一新。即便以前零零碎碎有个感性认识,那不过是浮于表面的,他是我之所见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充分有力的论证将它打包推出的第一人。当然,也可能是受我自己的阅读兴趣、范围所限,由孤陋寡闻而致的错觉。

  以下是他书中几个“旧貌换新颜”的理论:

  Matthew Effect: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It usually refers to a situation where "a false definition, in the beginning...evokes a new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false conception come true. 又称"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中国也有句类似古谚:一着先,着着先。

  其实很容易理解,你与竞争者起始的差别可能非常微弱,甚至是一些随机因素给了你虚假的优势,可是一旦你抢占了先机,在同等努力的前提下,舞台上的你与舞台下的竞争者之间的差距,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扩大的,你会因为“累积优势”事半而功倍。

  可见,要成功,首先得要有一个舞台。这进一步让我联想起公司里的绩效曲线图:在underload的曲线一端,你因为缺乏挑战和表现机会,绩效表现不过尔尔,长期以往,你会rust out; 如果给予你富有挑战力的任务,你的绩效会与压力、工作量同比增长乃至到达顶峰;当然,超过一个平衡点,长期在overload和高负荷下工作,你的绩效又会下降,你会burn out。

  The 10,000-Hour Rule:

  这个就更容易理解了:成功只光顾有准备的人。天资再优秀,没有准备,舞台给你了也是白给。Malcom通过披头士、莫扎特、比尔·盖茨、比尔·乔伊成功之前的努力来证明,非10,000小时的汗水浇灌,纵是神童,也难以成为个中翘楚。

  Threshold effect:

  智力高低对于成功的影响是有一个阈值的。在这个阈值以下,智力是关键因素,可是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对于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其他,譬如实用智慧、情商、沟通能力......

  美国原子弹之父Robert Oppenheimer和美国最聪明的人、智商高达195的Chris Langan的不同人生轨迹给出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不可否认的是,家庭教育、生长环境是其中一只“看不见的手”。中产阶级的美国家庭,通常采取 “concerted cultivation”的教育方式(actively foster and assess a child's talents, opinions and skills),而疲于维持生计的穷苦家庭,则采取听之任之的教育方式(natural growth: care for their children but to let them grow and develop on their own)。从实际的层面来讲,前者显然要比后者有优势得多,父母的言传身教,因势利导,会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应得的东西,如何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影响环境。也之所以,Oppenheimer能在企图毒死导师的情况下还可以留校察看、继续学业;而Langan 则仅仅因为提交财政证明的期限已过不得不和奖学金擦肩,导师拒绝为他调整上课时间不得不中断学业。两个高智商的人,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纳入视野的风景也因此迥异。

  当然,命运的翻云覆雨,从来不是人力可以预测。世事无常,逆境可以转换为机遇,出生的时代、人类生育的高峰低谷,都有可能影响你成功的几率和拼搏的结果。言而总之,也许正如Malcolm所言:Success is a gift to person who have been given opportunities first, and have had the strength and presence of mind to seize them. Success is grounded in a web of advantages and inheritances, some deserved, some not, some earned, some just plain lucky—but all critical to making them who they are.

  此书给予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社会或者可以重新审视一下现行的竞争选拔机制,也许,一个小小的改动,更多的人会被给予施展能力的舞台,更多的成功者会从中涌现。

  《Outliers》读后感(七):虎头蛇尾

  Well, I know Gladwell is famous and this one has been recommended by thousands of people. It's awesome at the beginning, with all those figures and research reports supporting the conclusions. But when you finish the whole book, you just found it's all common sense about how a genius is made.

  《Outliers》读后感(八):something behind success(stay tuned)

  看了书名自然将其归为成功学一类。开始通过讲有关健康的故事作者便点出了此书目的:帮助读者重新理解成功的要素。成功并不仅仅与成功者个人的天赋能力努力相关。

  到目前为止书看了31%,还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每一章节讲故事作为例证讲明一个要素。Chapter1 关于cutoff date, Chapter2 关于10000 hours, Chapter3 关于IQ。

  会继续读完这本书,因为我对于作者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很好奇,我也想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产生一些改变。不过遗憾的是,我觉得这本书不会让我感到震惊或者有醍醐灌顶式的体悟。

  《Outliers》读后感(九):道理在故事里

  Malcolm Gladwell不仅仅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更准确的说,他是个会利用故事的人。往往很抽象的东西,通过他的文字重组,读者会有“醍醐灌顶”的领悟。或许这个词用得大了些,但在我还没有找到更适合的词汇来形容我读他书的感受的时候,就暂且接受我的主观评判吧。

  Outliers是Malcolm的新书,是在08年的十一月才在北美上市的,国内现在还没有译本。我也是在昨天才有幸,通过妈妈的朋友,才买到这本书。30美金的价格,顿时让这本书成为我书架上份量最“重”的书。

  Outliers 是一个统计学中的术语,中文翻译过来叫做“离群值”。不太好理解对吗?Malcolm在书的开头对这个词有很短的一个解释。短短的4行,类似字典解释的引用,之后他却用5页篇幅,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讲述了一个在美国不起眼的,名叫Roseto的村庄,村子里的住着的都是意大利移民。有一天,一个名叫 Wolf的医学教授在这个村子附近的一个地方举行了一个讲座。其后,讲座上的一个听众告诉Wolf:“他本人在当地行医十七年,见过各种各样的病人,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来自Roseto村的心脏病患者。”这件事让沃夫教授很是惊讶,因为心脏病在美国是太过常见的疾病了,十七年竟然一例都没,这有些类似天方夜谭,于是沃夫组织人力,对这个村庄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让沃夫大为吃惊,因为除了上述情况属实外,他还发现这个村子里的人身体都出奇的好,死亡只是由于“衰老”,仅此而已。沃夫教授将这种,不能用常理规则解释的,存在于我们日常经验之外的现象称之为Outlier.Roseto这个村庄就属于 Outlier。

  由于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成功的故事”(The Story of Success)。于是Malcolm又开始继续上面的故事:沃夫教授很想知道Roseto这个村子里的人的身体为什么这么好?他从Roseto人的饮食、日常活动、遗传基因以及地理位置都做了研究。发现上述都不是Roseto人健康的原因。而Roseto人正真健康的原因是Roseto这个村子自身,换句话说,是村子的社会结构导致村民的健康,而不是个人的因素。而这本书对成功的理解,也就是沃夫教授对Roseto人健康的理解。

  Malcolm 用一个故事,讲明什么是Outliers和这本书将讨论什么。没有用枯燥的说理,或是华丽的词藻,就是用简单的语言说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却不知不觉把我们引进了他的世界。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吧。有些人说这本书牵强附会,当然即便真是这样,我想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必定会存有价值。这就好比富兰克林看到闪电,发现了改变整个人类历史的“电”;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尽管有人说这是杜撰的)。知识或是智慧,不在于谁教会你什么,而关键在于你发现了什么。

  《Outliers》读后感(十):成功的道理你都懂,只不过一直没人告诉你罢了

  何谓“成功”,相信每个人对这个的定义是各不相同;以前读书的时候,我觉得成绩好,考上好学校,拿到奖学金,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这也是社会一直灌输给我们成功的定义。

  长大后,自己常对自己说,成功有很多种定义。金钱上的成功并不是一切,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成功也会随之而来。

  所以,当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预计我会看到的也是类似于鸡汤的文章,成功是什么呀?成功有很多种方法,成功之道等等。

  但是这本书并不是这样,他就是描述了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成功。而这里指的成功的人,基本上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定义的人,steven jobs,bill gates等等。但是,作者揭露了许多我们忽视的,或者是刻意不提的成功的因素。

  首先,atmosphere-the mathew effect。这章其实讲的是游戏规则对选手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大。

  其次,practice--成功的人当然都是很努力刻苦的。毋庸置疑。

  但是,随后的一章揭示了光有努力是不够的,运气绝对是成功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你所出生的时代,生长的环境,家庭背景,文化背景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你的成长。

  以前我一直坚信努力总是会成功的,当然现在也坚信。看完这本书后,当我回头去看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时,发现很多小的事情都印证了这本书上提到的每个细节。

  每年暑假回来,我的成绩总是会变差。因为我暑假都在玩,不去参加补习班,不看书;相比之下,出身于更好的家庭背景的人在暑假会有更多的进修机会,所以暑假回来之后成绩会显得更好。但是,学校的学习也被证明是很有用的,过了一个学期后,我的成绩又会超过其他人。

  社会是不公平的,但是社会又是公平的。至少他给了你一次机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抓住他。

  最后一大章节介绍cultural legacy。这篇我是完全同意的,尤其是在我去完欧洲之后,发现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在很多事情上的态度,那是文化的印记,历史的印记。

  这本书,看完之后会觉得很焕然一新,但是仔细一下,这些道理你都懂,只不过没人帮你整理,没人告诉你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