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曼斯菲尔德庄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8 21: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曼斯菲尔德庄园》经典读后感10篇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本由[英国] 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本图书,本书定价:19.3,页数:4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曼斯菲尔德庄园

  读过《简爱》之后,读了这本,小说男女青年恋爱婚姻为题材。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以几户富足人家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荒唐可笑

  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

  可贵的是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奥斯丁的母亲形象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坛异军突起了一批女性小说家。从乔•治桑到勃朗特三姐妹,女性作家世界文学呈献出了不一样艺术成果。由于这些女作家受到所处时代限制,多没有机会看到更丰富的外部世界,她们的见识只局限于自己最大限度社交圈子和对书本阅读,像《呼啸山庄》这样出人意料作品,则更多的借助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局限性,造成她们的作品更多的关注家庭生活和女性人物自身成长。《呼啸山庄》是两个家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纠缠,《简•爱》则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子成为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而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母亲形象是必不可缺的形象。简•奥斯丁的作品更是如此,她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承担母亲职责的女性形象,所以本文所涉及的母亲形象并不单指主人公的亲生母亲,也包括哪些“意外”承担了母亲义务的女性形象。

  《曼斯菲尔德庄园》自出版以来遭到很多非议,部分评论者认为书中女主人公的塑造上实在是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与《傲慢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相比,范妮实在是平庸、中规中矩到了让很多读者难以忍受程度。简•奥斯丁一贯追求作品的各不相同,正如范妮不同于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也与贝内特太太有非常大的不同。

  小说一开篇便介绍了华德家三姐妹的出嫁经过,原本在一个家庭中生活并无太大差别的三个姐妹,因为出嫁的原因而有了不同的命运。二姑娘吉星高照成为贝特伦准男爵夫人,大姐却只嫁给了没什么财产的牧师,成为了诺利斯太太,而三妹更加可怜,爱上了一个没文化没财产的海军中尉,成为了普莱斯太太,并且和家里断绝了关系。诺利斯太太出于自以为的慷慨大方,便让贝特伦太太家收养了一个普莱斯太太家的大女儿,三家人的故事便由这个小女主人公范妮串联起来,小说再次开始已经是多年后了。我们先比较一下起初收养范妮时三位夫人的表现:诺利斯太太积极地促进这件事,但不会花自己的一分钱,“说不定她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厚道的姐姐,最厚道的姨妈。”[2];贝特伦太太习惯了一切都听姐姐和丈夫的,但是“我想她不会去逗我那只可怜的哈巴狗吧”[3];普莱斯太太当然是非常乐意,“她大概以为她的那一大堆孩子都该换换环境吧!”[4]用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中的精练的总结就是“第一章结束时,故事正式开张前的准备已全部就绪。我们认识了多嘴多舌的、小题大做、俗不可耐的诺利斯太太,不动声色的托马斯爵士,愠怒、穷困的普莱斯太太,我们也知道了怠惰、懒散的贝特伦夫人和她的哈巴狗。”[5]作品刚只发生了一件较为重要事件,这些次要人物便都露出了“狐狸尾巴”,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母亲形象中,很值得一提的是不受欢迎的诺里斯太太,“诺利斯太太这个人物不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且在故事中还具有实际作用,因为正是她的好管闲事本性才使得范妮终于为托马斯爵士收养,这一人物特性逐渐融入整个作品的结构。”[6]贝特伦家原本有两个女儿,都比范妮大一点,由于家庭非常富裕,这两位小姐所受的教育都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而范妮一到贝特伦家里,便被诺利斯太太认定为“到应该有些差别”[7]。诺利斯太太便如此一直“有差别”的对待范妮,并且强调这种“差别性”,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由于范妮身子单薄,所以每天只能靠骑马来锻炼身体,但是她自己原来那匹衰老的马病死了,“尽管姨妈们都承认骑马运动对范妮有利,但是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使她再有马骑。”诺里斯太太“坚定的认定,让范妮和她的两个表姐一样气派,自己有一匹固定的马,这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当的。”诺利斯太太对待范妮的这种“有差别”态度,多值得人反复回味,仅仅是嫌贫爱富吗?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讨论。先继续介绍诺利斯太太“诺利斯太太是个可笑的人物,一个不怀好意、爱管闲事,又很有心计的女人。她也并非心肠十分残忍,但她的心脏是很粗糙器官,对她来说,外甥女玛利亚和茱莉亚是两个生活优裕、身体健康、惹人喜爱的大孩子,而她自己却没有这样的孩子,因此她有点宠爱这姐妹俩而瞧不起范妮。”[8]诺利斯太太是一个非常爱管闲事并精明的女人,她在管闲事之前都在考虑是否自己能从中获利,这个“利”或精神上的或经济上的。一如范妮的寄养问题,诺利斯太太便很自豪的不花一分钱的将此事归功于自己的善良与宽厚。一如在年轻人们准备排演戏剧时,诺利斯太太主动请缨,“事实上,她是非常乐意他们这样干的。整个这件事情,根据安排情况,谁都花不了多少钱。她自己更是一个钱也不用花。在整个过程中,免不了要她张罗,显一显她的重要,想到这一点她心头乐滋滋的;另外,她还会马上得到一点便宜,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已经住了一个月,吃的用的要自己花钱,现在为了随时给他们帮忙,可以搬到他们家里来住。”[9]而且在这出家庭戏剧没能上演之后,主动把碍眼的宿绒幕布拿回了自己家,“据她说,她目前特别需要绿色的宿绒。”[10]我们除了知道诺利斯太太是一个爱管闲事又爱占便宜的人之外,还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嗓门特别大的人。“她自称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女人,但滔滔不绝的陈辞滥调却不断从这个好女人嘴巴里涌出。她还是个大嗓门。”[11]诺利斯太太总是强势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在适当时候会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让谈话对象先进一步再接受自己的观点。

  以上的这几位母亲形象的性格特征都被作者塑造的非常鲜明而单一,并且作者多是突出其性格有缺陷方面。简•奥斯丁在此处借用了莫里哀塑造扁平人物的方式,但是在借用扁平人物的“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品质塑造而成”的特点时却在表面的扁平之下隐藏了一些复杂的元素。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三):拒绝的权利

  读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偶然,一个多月之前因为突然感到不能放任自己在睡前胡乱的刷社交软件决定找本书看,《曼斯菲尔德庄园》因为就在移动图书馆的首页而被选择了。刚开始的三十回,这本书完美的履行了它的催眠义务,无休无止的家长里短自私刻薄的家庭成员事实上范妮跟埃德蒙并不能引起我的好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我并不能理解),就在我断言这本书是我看过最无聊的书之一的时候,故事出现了转折,那就是范妮拒绝了克劳福特的求婚,这里简直就是整个作品最出色地方,在所有人都认为亨利是个非常完美的结婚对象的时候,在所有人全程范妮跟亨利结婚的时候,在他们对范妮的拒绝不解并一再的想撮合他们的时候,范妮不改初心,她并没有因为别人说这个小伙子如何条件优越如何性格完美而妥协,也没有因为亨利帮她的哥哥升职尽力讨她欢喜而轻易感动,她知道她所认知的亨利是个玩弄感情骗子,对于范妮这样道德尺度比较高的人,接受他的爱情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在她的心中还为表哥埃德蒙留有一席之地,不爱就是不爱,无论别人怎样的认为她应该接受这门亲事,她仍然坚持所想,慎重选择自己的爱情,选择自己的婚姻,这一点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仍然适用,很多人也是为了所谓别人嘴里的良人而迅速的选择走进婚姻,从未想过对方的品行以及习惯,面对父母,面对众多无干人等的无聊的期盼,就轻易的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满足别人对于“良缘”的幻想,我认为这是愚蠢的,可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最后咽下不幸苦果的却是自己,不得不说,这样的好心成本真低。所以,作者后来描写亨利与范妮的表姐私奔,这一点真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本就是一个情场浪子,我倒是庆幸范妮没有嫁给这么个渣男,再信誓旦旦也改不了亨利从海军上将那里学来的手段(不尊重女性/玩弄感情),爱情的建立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两心相许,两心相许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擅作主张的强势和付出,奥斯汀的本意大概是宣扬道德的重要性(文中品行糟糕的人结局基本都不好),范妮的爱情反而遭到了很多忽视,我无法理解有些书评中的希望她与亨利在一起,在我的眼里,一个女性有权利选择恋爱对象,有权利选择结婚对象,有权利拒绝任何不喜欢的人,有权利拒绝别人强加的虚荣与伪装,这个在今天尤为适用。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四):教养的再思

  突然好想唠叨一下,却不知从何说起:

  又读了一遍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第一次读不到14岁,对最后那段在当时的年纪很难体会,但不得不承认,每次读奥斯丁,回味遍数最多的不是她那些幽默轻快的片段,而是每篇都会有的大篇幅的独白反思。有时觉得她有黑色幽默风格,或者蒙娜丽莎眼角的泪。

  这次读特别打动自己是托马斯爵士最后那段痛心思考。作为父亲,花了很多心思钱财关注儿女的教育,不仅仅是才艺和学识,包括他们的性格,却忽略了他们真实样子,忽略了他们的性情和教养。从来不对儿女说,他们要节制,要谦卑!

  其实有的迹象一开始就出现了,两个女儿嘲笑表妹分不清水彩画和蜡笔画,没听说过小亚细亚,欧洲地图拼不到一起,奚落她无知还不愿意多学习。为自己的优越感而感到骄傲,从小就会背金属和半金属名称,按继位顺序背诵罗马皇帝名字。。。

  如果她们也自小出生在贫困家庭而感到自卑,那需要表现下自己的优越还能理解,但她们可没有缺乏感呀!所以悲哀的是,从小没人教导她们原则!学了很多宗教理论,却没有实践

  相信很多道理谁都懂,但没人实践中可能都会看不清真相。很多人说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有时想真的很难,因为第一代财富积累,第二代要学习各种技能礼仪,第三代才会慢慢思索教养品质,是吗?

  还有说到卡洛福德兄妹,都是年幼就拥有了丰厚的家产,但从没人教他们节制和适当的严肃!他们的环境中,让轻浮和虚荣充斥了自己的头脑,最后分别遇到自己真正从理智情感都心仪的对象时,也无法管束自己,因为他们从来没真正进入过正确的教导实践中!

  不过从女主角范妮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当维持了稳定物质条件和基本的教育后,更多沉静的思考,不变的原则,并且不断提升健康自信,那么是可以成为一个人格较为完整,情感严肃,道德底线清晰的贵族的!而这样的人,最终是幸福的!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五):《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

  其实读原著已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记得读的时候很有些不耐烦,毕竟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范妮并不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姑娘:纤弱易感,腼腆胆怯,罕言寡语,她不像伊丽莎白那样活泼风趣,不像爱玛那样生机勃勃,不像安妮那样一往情深,甚至不像凯瑟琳那样淳朴娇憨。诚然,她识大体,辨是非,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忍辱负重毅力,在埃德蒙的教育下一直努力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且真的做到了,她性格中沉闷别扭的部分也只应归咎于她寄人篱下处境而并非天性。可是这样的人从来都不会长久地受人欢迎。一开始我们会怜悯她的身世,赞叹她的美德和操守,但很快地,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另外的品质吸引过去,比如美丽的外貌,健康的身段,优雅举止,风趣的谈吐,欢快的性情等等,正如克劳福德兄妹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般。

  活泼健谈,殷勤备至的亨利和立志把牧师作为自己神圣职业的埃德蒙是多么的不同啊,能高谈阔论也能纵马飞驰的玛丽和总是楚楚可怜谨小慎微的的范妮相比又是何等地光彩夺目啊,这两个年轻人是那么地讨人喜爱,他们有良好的教养,对所有的事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总能想出一些新奇好玩的点子,他们见闻广博有说不完的新鲜事,他们身上散发着来自伦敦的时髦魅力,和这一切一切相比,亨利喜欢让女孩子爱上他的小嗜好就显得无伤大雅,只是有魅力的年轻人对自己魅力不自觉的炫耀罢了,既能给生活增添情趣又不会有什么损失,不是么?这简直是他迷人魅力的一部分呢。至于玛丽时不时说些大话或是对男女恋爱对牧师行业对财产继承说些讥讽的俏皮话更是没什么不妥,年轻女孩子贪玩好动爱时髦不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么?这不正是她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么?

  就这样,尽管透过范妮敏锐的眼睛我们一再看到这对兄妹的身上似乎有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我还是一再选择视而不见,像埃德蒙一样为他们着迷,想尽各种理由为他们开脱辩解,直到亨利和玛利亚私奔,玛丽写信给范妮试图掩盖和弥补这件丑闻时,我在感情上依旧是站在玛丽一边的,读到玛丽指责范妮的那段话:“她(范妮)为什么不要他?这都怪她,不懂事的丫头!——我永远都不原谅她。她要是照理答应了他,他们现在可能正准备结婚呢。亨利现在一定非常幸福,非常忙,而顾不上去想别人。他就不会费尽心思再去和拉什伍思太太往来。最后结果也只不过会是定期地每年在萨瑟顿和埃弗林厄姆聚会时调调情。”我甚至也有些同情亨利起来,以为就像玛丽说的那样,倘若坚定贞静的范妮能早些答应做他的妻子岂不是恰好可以挽救这个讨人喜爱只是没什么原则的年轻人,那场丑闻自然也就可以避免了。

  接着就读到了范妮在听到这桩坏消息时的所思所想:“她又回想起克劳福德小姐那封奇怪的信,那封信她读了好多遍,读得都快背下来了。信中表现出的对弟弟的包庇,想要把丑闻掩盖下去的企图,和那样明显的语气激动,无不印证了眼前这桩丑闻的真实性。如果世上真的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敢于把这样一件天大的罪过视作儿戏,还试图掩盖它,想要逃脱不可避免的惩罚,那么这个女人非克劳福德小姐莫属。”

  如果这些话还不够明确的话,利奥纳尔·特里林对此的评论就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亨利)扮演的角色要求他把玛利亚从一种缺乏欢乐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并把她置于无聊放纵的生活中。他的妹妹拒不承认这一事件具有任何道德上的重要性,这就最终证明她缺乏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我们起初认为,这里起作用的应该是现代人那种拒绝谴责性和性自由的观点,其实不然。因为这里要谴责的并不是性的活动本身,而是把性的活动作为一种游戏、一一出戏剧、或个人意志、人格的表现、或权力、威望、自主权的象征,简言之,就是把性的活动作为一种扮演和不真诚的活动。引起D·H·劳伦斯极度鄙视的正是这种把性的活动视同儿戏的观点。”

  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字字句句都如同在指责我一般,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这才清楚地看到范妮并非我一直以为的那样,只是一个保守呆板只会对表哥言听计从的乡下姑娘,她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又有善良心软的天性使她免于刻薄,她能坚持原则并非因为头脑简单而是真正的品性坚贞。这种可贵的美德是作者从头到尾一直在反复强调的,我却以为这不过是作者强加于主角的道德优势而不予理会。我像所有自作聪明的人一样习惯了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耍小聪明逃避责任逃脱惩罚,并且以为那些坚持原则愿意为原则做出牺牲的人要么头脑简单无聊乏味要么心思深沉另有所图,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真的相信有真正睿智坚定的人存在,我赞同地看着克劳福德兄妹不着边际的言行举止,甚至有些欣赏那样带着轻佻的机灵劲儿,总觉得他们是那样的漂亮可爱,有些淘气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有些任性也没什么大不了吧?有些越轨也没什么大不了吧?道德底线在魅力面前一退再退,直到大错铸成再无可退。其实当真细细追究起来,他们说到伤害别人感情自己从中取乐时那样的轻描淡写,要求别人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时又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这样根深蒂固的自私霸道和毫无责任感,又岂是一个“可爱”的评价就能混得过去的?

  利奥纳尔·特里林对玛丽这一形象的评论就很中肯:“初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时,玛丽讲的那些话听起来是愉快的,但当我们再次阅读它时,那些话就失去了光彩。我们开始感到她的调子里有某种令人不悦的东西,那就是不真诚,奥斯丁是第一个表现了这种现代不良品质的作家。她笔下的那种不真诚与早先那些作家笔下的虚伪有所不同。玛丽的意图并不是要欺骗世人,而是要安慰自己;她扮演了她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那种女人。当我们被她迷人的表演所吸引时,我们也看透了她扮演的道德角色,但使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她竟然认为她这种扮演是必要的。玛丽·克劳福德是第一个现代类型,即一个精心培养敏感性、美德和聪明才智的风度的人的光辉形象。”

  回头再想到自己,不由得越发惭愧。身为现代人,一面痛快淋漓地斥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面时刻准备着向各种欲望投降。书中的世界里到底还有个退无可退的最后底线,还有个公认的道德标准,现实生活中呢?吹牛说谎、同居私奔这些事如今看来自然是早已算不得什么了,我们早已半推半就地承认了暴力可以是美的,色情可以是美的,支离破碎可以是美的,混乱无序也可以是美的,一切行为都有了合情合理的借口,只等着有人有机会去实践了。我们心底真的还有那样一条线告诉我们有些事是一定不能做一定不能想的么?我们真的还能分得清crime和sin的区别么?

  再回过头来看《曼斯菲尔德庄园》,似乎就不像开始时那样不耐烦了。“当我们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愤怒消失殆尽时,我们才可能发现对我们心中无法言传的那些隐秘愿望来说,它所讲的是何等亲切啊。”它没有《傲慢与偏见》的轻松明快,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泾渭分明,没有《爱玛》的落落大方,也没有《诺桑觉寺》的幽默诙谐,然而正是它的晦涩沉滞成就了它的独特,正是这些暧昧不清难以界定的人物让我们低徊不已,它是一本能让人即使不喜欢也绝对不敢小觑的书。

  注记:

  文中两段引文出自利奥纳尔·特立林《曼斯菲尔德庄园》,原书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07964/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六):天哪,这就是英国的《红楼梦》

  一个不太让人容易引起兴趣的名字,看似不太让人轻易靠近的开端。但却让人越读越痴迷,越读越有兴致。

  因为我在读到一半时,已经将其定位于英国版的《红楼梦》。

  首先,范妮进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形与林黛玉进入贾府的情形是如此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兄弟姐妹太多家里养不起来到姨夫家,一个是没有兄弟姐妹作伴家里太孤清来到舅舅家。两个女孩进入大家庭(大家族)时都年龄不大、体量未足,畏手畏脚,甚至感到恐惧和不适,但是,两个女生又同时慢慢喜欢上了身边的环境,并慢慢融入到了新的环境中。

  其次,让两个女生产生“留下来”动力的,都是她们的表哥。虽然埃蒙德与贾宝玉心智上有着天渊之别,但是两者对女主角的关注都是一样炽热的。让女主角陷入爱情中不可自拔。

  第三,在男女主角之外,都有一个搅局的第三者女生存在。而且这个女生在很多方面还优于女主角,让女主角心生妒意和伤感。虽然玛丽和薛宝钗差别也很大,但是两者在“仕途”和“经济”上的关注,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男主角对她们的感情也往往介于“爱”和“不适应”之间。

  第四,第三者女生都有一个哥哥。而且哥哥都很水性杨花,他们分别是亨利和薛蟠。(这个仅仅当做笑话了,如果薛蟠追求林黛玉,并最后拐走了贾迎春,那么这两本书就真的相似的见了鬼啦。)

  各位看官,如此分析下来,难道不觉得相似和有趣吗?

  只是,奥斯汀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了“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魅力,让人感动不已。

  从一开始,我就讨厌亨利,他轻浮、玩世不恭,他的确不配得到范妮这样稳重可爱的女孩。所以当埃蒙德爱上范妮时,我简直快乐的无以言语。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单恋无果,让人感叹。难道《曼斯菲尔德庄园》不是对这些遗憾最好的弥补吗?

  我是强烈支持埃蒙德和范妮的。他们的结合是最浪漫最完美的。我喜欢他们在一起,也希望他们永远在一起。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七):《曼斯菲尔德庄园》人们寻找的婚姻

  简.奥斯丁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小说时远离沉重现实生活,以一种美好的想象描写英国乡间庄园里平静悠闲的生活。这部小说被评论家认为在心理描写和叙事技巧都和以前小说不同,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中有重要意义的小说。小说文字表达方式读起来有现代小说的自然轻快。小说主要述说人们的感情和婚姻家庭生活,其中的人物心理和他们的行为和现在人类似。

  小说故事是英国二百年前人的生活,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现代人的工作压力也没有快速的生活节奏,但是他们生活中也有爱情和金钱的问题,也有婚姻、命运与金钱的关系问题。他们对待爱情的方式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借鉴。他们追求理想婚姻道路中的出现的困惑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回顾他们走过的曲折的爱情婚姻道路可以引导现代人获得美好人生。

  作者从各个层面叙述分析人的感情婚姻家庭问题。展示不同性格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追求目的。

  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他是富足传统生活的的代表。作为一家之主,他是传统好丈夫沉稳奉献的精神。也是负责任的父亲。待人慷慨、做事谨慎考虑周全的好人。

  托马斯爵士的次子埃德蒙具有深沉感情,品行修养良好,他追求的不注重金钱而关心人的性情相和美的爱情,最终获得美满爱情是作者尽力赞美。

  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这兄妹俩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复杂多变出现很多问题,最后都是爱情的失意者。

  伯特伦夫人是让众人羡慕的人。她赢得托马斯爵士倾心,过上了富贵闲适的生活。他们是传统的爱情也是美满的生活。伯特伦夫人一直是美人,她有丈夫细心的呵护。她自己心境沉静。她对儿女的感情不强烈,她的思想不执着。“唯有美貌和金钱”能激起她敬重。她对人给不出一条有力的建议,也听不到她批评什么,她生活的简单。作者暗讽她贫弱的精神世界。但是她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和丈夫看法一致。“不管伯特伦夫人说话的声音多低,环境多嘈杂,托马斯爵士总能听到她说的话” 。 当家里发生一些人员变动紧急情况,他总是想到妻子。“托马斯爵士不打算离开我,怕我会受不了”。这些对话可以看出作者积极赞美托马斯爵士对家庭爱人的奉献精神。

  托马斯作为传统男士的代表,他做事周全维护传统的家庭亲情友善,类似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他们对孩子有时过分溺爱有时太严厉,没有全面适当的教养,导致他们长大后面对婚姻、生存都出现问题。相比作为母亲的疏忽,作为父亲的托马斯爵士是细心充满爱的父亲,他们的孩子最后结局是都有改善也让人放心。伯特伦夫人不是现代人学习的对象,托马斯爵士却是现代都不过时的好丈夫好父亲。

  托马斯爵士的次子埃德蒙,善解人意情趣高雅。俊朗深沉风度翩翩。但是他没有继承权,加上他性格、才能、习惯、年龄等方面的原因,他选择了教会中做牧师。这意味他只能有低的年薪收入。

  小说女主角范妮是伯特伦夫人妹妹的孩子,因为她家里孩子多寄养在托马斯爵士家里。她和埃德蒙从小时候一起长大。在范妮被姨妈过分苛责、被表姐无恶意的冷落时,都是埃德蒙表哥保护她。同时,埃德蒙教会她读书和思考人生问题。他们是兄妹间的亲切友谊。

  当克劳福德兄妹从伦敦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他们一家和托马斯爵士家里的孩子交往密切起来。克劳福德小姐的异常美丽,性格活跃才华出众。埃德蒙心中默默地爱上了她。克劳福德小姐不但有丰厚的财产生活优越,她内心感情很浪漫,她欣赏埃德蒙德高雅情趣,深沉稳重的男人气质。同时也因埃德蒙的出众外表对埃德蒙表现的非常友好。 “伦敦花花世界难得有几位这样的气质”(类似的意思)。但是克劳福德小姐听说埃德蒙要去做牧师,积极劝说他能做年薪高的工作,没有结果后,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很失望。但是年轻人的热情让他们对彼此都保留一份爱意。随着时间的流逝,埃德蒙对克劳福德小姐的逐渐缠绵多情,内心却无法确定他们在一起是否有可能幸福。一直没有向克劳福德小姐说明内心的爱。

  后来克劳福德小姐返回伦敦,他们内心的感情并没有中断。克劳福德小姐无法接受埃德蒙德将来的工作,但是又很喜欢埃德蒙德。她一直保持半观望的态度。当她听说埃德蒙的哥哥因病生命危险时候,她急忙写信给范妮求证消息是否准确,充分显示了她对埃德蒙德真情,也表达了对埃德蒙财产的非常重视。但是他哥哥健康出现好转。

  埃德蒙知道克劳福德小姐非常看重金钱,但是内心的热情让他坚持爱着她,以为他的魅力和诚意能感化克劳福德小姐。最终让他和克劳福德小姐彻底分开的是对待她哥哥克劳福德先生和埃德蒙已婚妹妹私奔的处理看法中。

  克劳福德小姐认为她哥哥傻并且希望这两个人结婚就可以完美解决事情。但是,埃德蒙的教养认为克劳福德小姐轻浮没有女人气,没有一点起码的憎恶感,冷酷至极。他从更深层分析克劳福德小姐的性格,埃德蒙说“我担心财富给人带来习性的骄傲”她的过错是她教养成长中不知道怎样体谅人思想腐化的结果。

  他们两个人不同习惯不同生活追求造成的差别,让他明白他对克劳福德小姐的爱确实超出了可以指望的程度。他对她多少个月的爱,就心灵而言,他只是眷恋着一个想象的人。

  他和克劳福德小姐分手后异常的伤心。当他冷静后察觉到范妮对他不一样的感情,他们不但有表兄妹的亲情还有知己相处的和美。他们有共同的情趣共同的道德观念和文学修养。他们有稳重仁慈的心理。他们最终幸福生活在一起。

  克劳福德小姐一味追求拥有丰厚资产的男人,但是她对品味粗俗的男人没有感情。她一直没有找到爱人,最后和姐姐住在庄园里。

  小说并没有简单化克劳福德小姐的性格。虽然她追求一种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她待人很友好,她追求生活中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她有文艺的爱好。当她哥哥想追求范妮的时候,她对范妮的良好评价觉得她既有世故的一面也能感受心灵纯真。她很支持克劳福德先生的行为,并帮助哥哥给范妮写信劝说她能接受克劳福德先生爱。既有自私为自家人考虑的原因,也看到她内心的善意。

  克劳福德先生的爱情和为人比埃德蒙的要复杂,作者大量描写了克劳福德先生对待女性的各种细腻感情变化。克劳福德先生经济条件出众。形象俊美,他对待女人热情有余深沉不足。克劳福德先生的弱点是“太爱调情”。克劳福德先生的优点是对待女性非常热情,他知识丰富有艺术修养,说话做事讨人喜欢。他的高出常人的见解可以看到他读过很多书而且他很有智慧。他不把困难放在眼里,他的欢快风趣是他的支柱。

  当他喜欢上范妮后,他不顾范妮没有年薪收入等问题,而只看重范妮的娴雅性情美丽心灵。但是范妮内心已经喜欢上她表哥,同时她看到克劳福德先生的弱点和他们之间性格爱好教养习惯的不同。但是,克劳福德先生自负地认为,他早晚能让她的感情符合他。

  克劳福德先生为了这次爱情做了很多努力,他的感情也变得真挚,准备为爱情而结婚。但是他的努力并没有打动范妮。后来,他本性中爱调弄女性感情的习惯,他轻率地和埃德蒙德妹妹出走,走上另一条人生路。

  小说里刻画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对克劳福德先生的个性思想的细节描写,让人对他的爱好复杂人品有丰富的了解。小说精彩吸引人的内容很多是关于克劳福德追求范妮曲折心路和他不断进步改变自己去追求爱情的事情。

  范妮寄养在姨妈家生性好疑沉默谨慎。对克劳福德没有好印象。小说就描写了克劳福德先生先是献殷勤并且机智地观察范妮的内心变化。后来发现机智好脾气也赢不来她的心,他又从现实生活帮助她,使她对他产生感激之恩。同时他又在范妮面前谈情操艺术内容,范妮假装不听他的话题,手中却忘记做事听的入迷。接着描写克劳福德先生表示爱意失败后,平静离开的风度。之后又这样不断接触中的范妮对克劳福德逐渐有好感。但是范妮不能接受爱意后,克劳福德沮丧痛苦忍耐,详细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对克劳福德先生情感和能力逐渐清楚。

  小说还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是当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人知道克劳福德先生向范妮求婚而没有向托马斯爵士的二女儿朱莉娅求婚时,人们的各种心情谈论。

  范妮的大姨妈一直帮助照顾托马斯爵士的孩子,尤其喜欢这两个女儿为她们的婚姻操心。当她知道这个消息后,内心怨恨范妮,觉得是她夺去了朱莉娅的幸福,她自己闷闷不乐又无计可施。伯特伦夫人看到克劳福德没有追求自己的二女儿,她心底简单,认为范妮是她们家美貌家族的一部分她挺有光彩为范妮高兴。托马斯爵士并不了解克劳福德的品行,只是知道他丰厚的家产出众的才华,虽然不是自己女人结亲,也为范妮未来的生活高兴。甚至帮助克劳福德出主意,想促成这个婚姻。埃德蒙知道范妮和克劳福德先生个性中存在的巨大差异,但是他觉得“男的条件那么好,女的性情这样温柔,终会有圆满结局”。他糊里糊涂地帮助克劳福德先生给范妮传送消息,在亲友中赞美克劳福德先生的好品行。出色的心理描写让人物故事更加生动深刻。

  小说结尾是每个人认清自己,在爱情中失意的人获得新生活。走上正确道路的人生活更加幸福。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八):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闹剧悲剧和喜剧

  写于2007年04月08日

  之所以说曼斯菲尔德哪儿发生的一切里有闹剧,完全是我个人的问题。谁叫那个女主角偏偏叫做范妮?那叫我想起范尼斯特鲁伊,没错,就是曼联马棚里的那头驴,后来跑到皇马的那一只。再加上,疯狂追求女主角的男配角还要叫做亨利?!哼哼,就因为前段时间的足球俱乐部特辑里有亨利和范尼的较量,搞得我看这书的时候就只能想到光头小亨利去追驴脸的范尼……你们骂我好了,我最近对足球太过专注……

  关于悲剧,实在是摆明的了。简大概很喜欢私奔的情节,要不就是那个时代的英国流行私奔。她的每部作品里总有人不顾一切地私奔。不过,比起这个来,几个失落的失恋人士在曼斯菲尔德里无疑是悲剧的代表。他们不是因为不爱才失恋,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因为他们还没等得急互相了解就开始相爱。结局很可悲,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至于范妮最后和埃德蒙的结婚,个人认为,算不上是完全的幸福。甚至可以说是悲剧的一部分。毕竟范妮爱了他这么久,他在失恋后才开始爱她,而且一开始是为了填补克劳福德小姐在他心中留下的空洞。对于范妮来说,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并且,作为一个立志要在生物竞赛中拿区级以上奖的有志少女,我不得不把悲剧引到生物学角度上来看——范妮和埃德蒙这对表兄妹结婚,有可能大大提高了后代中遗传病的出现几率。近亲结婚有悖于优生学和优型学的理论……嗯,说多了,悲剧就说到这里。

  喜剧嘛,我想说,这是单方面的喜剧,是埃德蒙的喜剧。不是每个失恋的人身边都能有一个不管你爱不爱她,她还是愿意一直守侯的范妮的。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九):曼斯菲尔德庄园

  范妮是被姨妈姨父领养的,虽然姨父是伯爵,家境要比自己家优渥许多,但寄人篱下的感觉终究不太好吧。但因此倒养成了她温柔平和的性格。其实说起来,除了寄居的大姨妈,养父母对她真的还是很不错的。

  伯爵夫妇虽然不是什么道德典范,但为人也是不错,只是膝下四个孩子,除了老二埃德蒙,其他一男二女,都略有点“轻浮”。其实在我看来,除了生性好玩一点,实在也没有什么缺点。范妮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的相处,也算不错。尤其和二哥特别投缘。

  不久之后,庄园邻居来了一对兄妹,克劳福德兄妹。这两人也有相当的财产,家世也好。一堆贵族子弟相聚自然甚欢。克劳福德小姐和埃德蒙坠入情网,但是却不满于他想做一个没多少收入的牧师。哥哥亨利是个花花公子,喜欢招惹女性。惹得两个姐姐玛丽亚和朱莉亚相互嫉妒。亨利还想招惹范妮,但却被她的纯洁美丽吸引,一心想取她做妻子。

  可是范妮看出这对兄妹只是轻浮之辈,所以坚持不允。结果亨利却携大姐玛丽亚私奔,给整个庄园带来了极大丑闻。而埃德蒙也看出克劳福德小姐只是个虚荣的女人,最终才发现自己深受的是范妮。两个人最后终成眷属。

  我是想着轻松一点,挑的简奥斯汀的小说看。之前看过《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以及《劝导》,情节简单、文字轻快。这本小说也是如此,不过说教意味过于浓重了。这种时代性的作品,虽然一定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即便和同时代的作品相比,也有点过于说教了。范妮和埃德蒙的形象,远不如达西他们来得亲切可爱,有点过于严肃拘谨。反倒是几个轻浮的纨绔子弟比较亲民一些。以当今的道德标准,他们才比较新潮有趣吧。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十):终于完成了所有的简奥斯丁

  据闻奥斯丁在英国一度与莎士比亚齐名,说实话不懂她为何得以享此盛誉。然而从小学开始对她便一直有种说不出所以然来的喜爱。我猜想是自己摆脱不掉那种不费力又甜软的枕边故事罢:她的小说就像在玩过家家。此话毫无贬义,游戏就是一门艺术,小游戏也有大智慧,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游戏玩好。

  在图书馆偶遇在珠海一直找不到的曼斯菲尔德,也顾不上自己的功课多,如获珍宝,也是因为不愿意一直拖拉着未完成状态(前五本小说已经读过,尽管印象模糊),数日之内,便结束了这本书。

  两寸象牙再壮观也有限,都说本书是奥斯丁情节最为复杂的一本,倒觉得,不过如此。奥斯丁的情节欢乐忧愁悲哀痛苦往往有一套程式,生活的忧愁至多不过由于某人的病丧抑或某两人的私奔,看你如何排列组合罢了,且从来是为人物服务,哪怕情感也是。六本小说,六个女主角,是六本小说在人们心目中排位高低的关键。如果说我最喜欢《傲》和《劝》,那是因为我对这两位女主情有独钟。不幸的是,这样一个寡淡无味、怯懦文弱的道德红绿灯,范妮赢得的同情、敬重和怜悯,远甚于像对伊丽莎白和安妮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的确这是一本相对而言道德教化意味浓厚的书,充满着秩序。

  看着纸页上的范妮,我在想如果在从前遇到这本书我是否会有别种想法,也许两年前,也许三年前。也许我会很喜欢她,因为曾经我就是一个她。我以为自己在读她,却不料读到了随时间流动的自己。

  是否时间对范妮太不公道,让她遇上这样的我。

  也许从来没什么喜欢不喜欢,只有不公平的时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