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苦命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苦命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苦命天子》经典读后感10篇

  《苦命天子》是一本由茅海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1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71周年。在书架中猛然看到《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这本书此前已读过一遍,当时读完最直接的感受是,中国后来的很多变局,都可以追溯到咸丰当政时期。因此,这两天又情不自禁地将这本书读了一遍。从我本人来说,对于清朝末期的书籍“且喜且悲”,喜的是“乱世出英雄”,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人感慨万千;悲的是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每次在阅读这类书籍时,内心都是充满了悲伤和忿恨。这本书,同样如此。

  正如本书题名所说,咸丰皇帝是一个“苦命天子”。他的命有多苦?1850年至1861年,咸丰皇帝在位共11年,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1850年至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56年至1860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天地会、捻军等各种地区性的叛乱。虽然贵为天子,但想必用手忙脚乱、欲哭无泪、心灰意冷等词来形容这位即位只有19岁的年轻人,恐怕不为过。

  曾几何时,咸丰皇帝也曾立志当一个好皇帝。在上书房中受杜受田十四年的教诲,他对儒家学说、祖宗制度、理学经典都有很好的学识功力;在即位之初,他连下三道明诏求言求贤,一改道光末年政坛的死气沉沉;登位初年,他常常寝食书籍之中,阅章奏及内廷册档案。可以说,如果可以把时间调回到1850年,那时的咸丰皇帝应该是勤奋、豪气、努力,而不是以后的荒唐、胆怯、逃避。

  正是因为想做一个好皇帝,他就非常在乎面子。对外要面子,对内也要面子。从对外来看,在咸丰一朝,与英、法、俄、美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现代人更多地是惋惜当时失去的土地、宝物、钱财,但那时的咸丰皇帝,却对这些不闻不顾,更多地是害怕外国侵略者觐见时用西方礼节,认为这是不成事体的莫大羞辱。从对内来说,他认为自己是皇帝,所以不能把不足显于大臣面前,而是表现出事事都高人一筹,他的臣子跪在他面前,只能用一堆华丽的辞藻附和他的虚荣。

  封建专制时代,相权通常是君权的制衡和补充。雄才大略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只要有辅弼君主的干臣,同样能成就一段伟业,历史上有数不胜数的例子。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可惜的是,咸丰皇帝在用人上也是举棋不定,比如,在相国的选择上,先后有穆彰阿、文庆、彭蕴章、肃顺等,看不出具体的标准;在皇弟奕訢的使用上,来回反复、辗转反侧,既用之又疑之,内心深处有着很深的胆怯;特别是在曾国藩的使用上,从丁忧的大臣到最后的两江总督,几乎每一步都是不得已而任命,因为舍曾国藩已无他人可用,所以,只要不求粮饷和军队,名分也罢、帽子也好,要什么就给什么吧。咸丰皇帝应该知道,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既然把责任扔给了别人,也就只能看他们坐地要价、羽翼丰满。这是他害怕的,但也是无可奈何而为之。

  “天朝的人,浑身都是旧时代的痕迹”。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咸丰皇帝的不幸。150年后的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一声感叹,唏嘘万千。

  《苦命天子》读后感(二):犬子无虎父

  这是读的茅氏第二本书,一如之前读的《天朝的崩溃》十分精彩。不过视野没有《天》那般辉宏,而是一如作者说中所言,如同咸丰身边的摄像机,将其“悲苦“的一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因此,书的题目成了最大的骗局:苦命没错,但是已经不是天子的悲哀;本传与咸丰无关,到是各色人物彰显性格的舞台。

  其实本书最忠实于咸丰之处倒是其生命的进程: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如何?书中没有展开说明,以至于咸丰致死也没有回到北京;天平天国没有剿灭,因此他没有看到洪秀全在南京最后的结局(大概如果看到,咸丰又会长出一口气:皇帝原来都是这样的…),曾国藩还没有将湘军大棋插满江南,而李中堂还不知道在哪儿战斗呢…

  是的,故事仅仅是伴随着咸丰而已…我们不尽要问:何以这样一个人需要背负如此之重的担子,抑或应该问:如此之重的担子交给了这样一个庸庸碌碌无为之人?

  作者在书中,将很多问题说得比较明白了,比如自幼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当时中国现实的处境,以及老师对他一生的影响等等。但是我觉得,更大的问题还是在于:道光本不是一个好皇帝。

  其实说这话也算委屈道光了,本来他接手的也是一个烂摊子。而再往上追溯,嘉庆也无可指摘,本来也就是一个老实人。而老实人,对待前人没有面对过的问题的时候,老实人往往是靠不住的。

  当然,如果真的有人要为清晚期中国的状况找一个人来担责任,我想应该是乾隆(当然,甄寰也算是帮凶~哈哈)

  这货一手将康雍两朝的家底儿散的一干二净。而其在政其间,腐败问题竟然被默许,而对外关系上的无知也是源自其”罔自尊大“。当然,我们尽可以说他也是历史的被动者,但是我们后来发现,在中国,或者说满清还有那么一点主动权的时期,这位所谓十全老人,却将中国这架马车引上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所谓的主动权当然还是指财政方面的。乾隆下江南的巨额开销实在让人觉得这个玩意儿败家得让人法指!而清朝的财政收入稍微有点儿常识的人也能看出,这个系统的脆弱。而我也相信,我们的近现代史中,最歪曲事实的就是:后期中国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封建和殖民,而是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中国政府的财政系统根本不适应这样的巨大冲击。

  第一次鸦片战争可谓不痒不痛,而二次鸦片战争除了被英法抢走了水龙头之外,基本也没有什么损失(须知:那些玩意儿本应该是爱新觉罗家的私人财产,而不是政府的钱)。太平天国实在是太太太大的打击了……

  是农业社会真的没钱么?不是,以前攒下的钱被乾隆败干净了。后面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似乎成了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历史的进步。“犬子”并不是命该犬子,而是他太爷爷实在太败家…

  《苦命天子》读后感(三):咸丰真苦

  即便是上帝的光环也不能使肉胎凡体一夜之间脱胎换骨羽化登仙去哪个没有了纷争和烦恼的仙界。只要你来人间走一遭,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免不了是你的菜,仅有的不同时成份多少而已。当苦命如狭路相逢般与你相撞的时候,谁都不得幸免,即便你是个皇帝,《苦命天子》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被烦恼和纠纷所纠缠了一辈子的皇帝的故事,咸丰皇帝的故事

  他为何这么不快乐?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快乐,作家的快乐是看着自己的文章啧啧称赞,教师的快乐是看着自己的弟子有所建树,技工的快乐是欣赏自己鬼斧神工的作品,人都免不了对自己或自己的作品进行一番欣赏,即便再是不堪入目他都会绝得有那么些成就有那么些快乐。作为一个皇帝什么是咸丰的作品呢?不言而喻,天下。这天下让他感到过快乐吗?1850年至1861年,咸丰帝奕詝当了11年的皇帝。上任伊始,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大半江山转入他手,1856至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爆发,圆明园惨遭洗劫。期间中华大陆,硝烟弥漫,各路“英雄豪杰”大显身手,这十一年清王朝可谓是在战火当中熬过来的,作为一个皇帝,他几乎就没一天不为自己这风雨飘摇的天下而烦恼过。筹集粮晌,更换将帅,调拨兵马,安抚内臣,对外战争,割地赔款等等等等,他为了他的天下几乎是操碎了心。结果呢?天下满目苍夷,清王朝割地赔款,自己匆匆离去。不知咸丰帝最后病倒的那十几天他想过他的天下没有,或许想了但是不敢深想,实在是太让他心烦意乱了。随这天下去吧~也许只有这样想,他才有一丝麻醉式的快乐。他的天下是他不快乐的源泉。

  他为何这么不幸?

  这个没有快乐和幸福的皇帝干嘛还要继续当?

  再次在结语中找到了答案,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封建专制的年代,他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封建式的教育,所以他坚信只要按照恩施杜受田的教诲,只要按照千年不变的的政治教科书所阐明的精益,只要按照创制出的康乾盛世的模板,就一定能够造出一片辉煌来!!所以他继续干下去,再苦再累再心酸他都坚信能挺过去,所以他继续当下去,而且他从不怀疑自己只是归结于天命。。。。

  《苦命天子》读后感(四):读《苦命天子》书后

  清史研究历来是中国史研究的重点。作为一个跨越中国古代和近代,拥有268年国祚的王朝,有许多历史迷雾仍然难以消散。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清史的研究集中在康雍乾三朝盛世、乾嘉年间国运由盛转衰、嘉道年间的中衰和“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及同光中兴、宣统年间的革命活动酝酿等题目,近来随着满语学习的恢复和发展,学者借助语言工具,逐渐将目光上移,开始研究满族入关前的历史和顺治朝史事。然而在这些罗织细密的研究中,平庸昏聩的咸丰帝似乎很少获得史家青睐,因而长期以来也未能从故纸堆中重生。著名史学家茅海建教授,从繁杂的史料中钩沉考索,为读者尽可能还原了一个富于人格的咸丰帝,也让这位“苦命天子”得以在书卷墨痕间复生。

  咸丰皇帝,清代第九位皇帝,名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帝四子,同治帝生父,在位时间为1850至1861年。他在位的时间,正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到西方强烈冲击之时。除了“外夷”交侵,国内也动荡不已。清代中衰之世,在咸丰年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捻军和天地会造反、太平天国起义等大规模战乱,给虚弱的清王朝带来一次次重击。

  执政的咸丰帝苦不堪言。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一位“圣人明君”。作者在导言中对他的困境有很贴切的表述:明明是人,偏要装神,太难受了。所以我很赞同茅海建教授全书用同情的笔触来为咸丰帝作此小传。他是个普通的青年,不幸生在皇家,上了皇位,而自己偏偏缺乏治国才能,时蹇命乖,最终在时局国政的重压之下英年早逝。他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一样,四肢进入了新的变局,而头脑却还在旧的时代。将咸丰帝还原到历史情境中,我们很难去苛责什么,和作者一同持“同情之理解”也许是了解咸丰帝最合适的心态。

  面对外夷掠扰、会党群起、洪杨叛乱、吏治腐败等威胁清王朝生存的严重问题,咸丰帝不是毫无作为。他对外夷的策略是“剿”和“抚”的交替使用。然而“剿”则自己旧耻未雪、横添新败,“抚”则外夷唯利是图、得寸进尺。无奈之下,他只得以“镇静”示敌,贯彻“镇静”精神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俘虏客死外国,而咸丰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只能逃离京城“巡狩”热河,历经一个半世纪兴建起来的绝世瑰宝圆明园被付之一炬。面对国内的叛乱,咸丰帝也不是没有手段。他赏罚分明,拔擢军功,贬斥败将。战将出征时,他常常以祖先的宝刀相赠,以激励斗志,获得祖佑。他在战局不堪之时也未曾武断行事,而是广纳群言,并一再表示“不为遥制”。但就是这样,仍然挽救不了王朝的颓势。他甚至以崇祯帝自嘲,并使出无奈的最后手段——罪己诏,却依然无效。万念俱灰之下,他只好疏离朝政军政,只是在奏折上干瘪地呼号着、恐吓着,让臣子“激发天良”痛剿逆贼,其余一概不论……

  在此期间,清王朝也在被动地发生新的转变。皇帝的昏聩使地方势力逐步兴起,湘军淮军先后出现,并成为中国近代军队的发端。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在战争中羽翼渐丰,也为同光年间的变革积累着力量。恭亲王奕和咸丰帝关系微妙,在挽救危局中崭露头角。肃顺在热河成为咸丰的耳边佞臣,慈禧得宠,势力逐渐强大,并最终以“祺祥政变”获得了对政权的实际掌控。制度的败坏、军队的腐化、连年的征战不得不倒逼清王朝以“厘金”、“捐税”筹饷,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官民对立和朝政腐败,饮鸩止渴的策略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外国列强在侵略中进一步看清清朝的衰弱落后本质,于是更深重的外患正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中聚合酝酿。

  以上所述,就是咸丰个人的经历以及咸丰朝的基本面向。正如作者点出的,咸丰帝遭遇的上述种种困境和挫败,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失败,再进一步说,是“体制之异”已成“古今之别”。传统政治的“治术”和“为君之道”,咸丰皇帝都一一践行了,传统政治中应对内乱外患的“武器库”,咸丰皇帝也全都用上了。他已经竭尽他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这里是难以过多责怪咸丰帝的。传统政治中“明君贤相”的理想形式并不能挽救清王朝,治乱变幻也并非是对圣贤书的“曲解”——念歪了经,而是在新的时代,这些经典已经难以救赎自身的沦落,遑论去适应机变陡生的未来。

  由此,读过此传,面对作者带着强烈痛心情绪的叙述,我更能理解“苦命天子”的悲惨境遇,也对历史主义的史学理念有了更多的感悟。我们在以往的宏观叙事下,以“腐朽无能”这四个字淹没了多少地位非常但禀赋平常的灵魂?不幸如咸丰帝,三十岁撒手人寰,背着“腐朽庸碌”的名声长期埋没在历史的深处。幸也如咸丰帝,有史家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将他悲惨却鲜活的人生纵笔勾勒,使他苦难的灵魂跃然纸上,得以向世人倾诉辩白。在他的身后,想必还有许多依然被掩埋的不甘的灵魂吧。

  作者此传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在延续其勤谨考据风格的同时,大胆、大量地使用《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近代稗海》等野史稗说。宫闱秘事、红墙秘辛,绝少会在冠冕堂皇的正史中露面,也只有在真假交错、扑朔迷离的野史中方能考证一二。作者大胆使用这些史料(尤其是在讲述咸丰帝荒淫行为时),一方面可以使全传结构完整,对传主的描绘更为立体,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那就是我们现在还无法考证这些事情的真伪,这部传记多多少少还是有推测、假设和虚假成分。值得敬佩的是,作者严循史家操守,在引用史料时都严格标明出处,也不失为传诸大众,以待来者。

  读至末尾,见一后记,作者略陈成书原委。上世纪末,出版行业在市场化浪潮下饱受冲击,三联书店邀约作者写一部不太带学术性的传记,在研讨史学之余也能广开销路。结果此传一出,并未如预料般大卖。我想这大概是茅海建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浸润多年,不会写也无法写出那种适合大众口味的“历史传记”吧。这部“半学术性”的著作,在我这样一个历史系学生读来,语言已经相当通俗顺畅,只是作者那种严谨的考据风格和治学精神,是始终难以抹去的。二十年后,学术作品在孤高的面孔下,却更难以掩饰被挤到出版行业边缘之角落的落寞与尴尬。一位苦命皇帝带着他的悲情走进了历史,确定了他的位置,相形之下,我们文化的悲情却在现实中难以排解,带着时代的孤寂,彷徨在知识与学术的流放地。

  《苦命天子》读后感(五):悲剧人物肃顺

  读完此书,最大的印象还是肃顺。

  中学课本里学过辛酉政变,对肃顺的唯一印象是专权却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倒霉蛋。

  此书读完却对肃顺有了同情

  按书中引用的原始材料,肃顺政治手段是比较高明的,不经意间操作了咸丰,力保了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满清的“中兴名臣”,可以说没有肃顺的操作,曾国藩难以消除咸丰把他当曹操看的念头;左宗棠应该没有机会平步青云。

  而且此人博闻强记,也清楚当时官场的弊端和潜规则。

  最难能可贵能对汉族大臣做到礼贤下士,知道自己民族的短处:“咱们满人糊涂蛋多……就知道要钱,国家有大疑难事,非请教汉人不可……汉人得罪不起,他那只笔厉害得很!”

  作为天潢贵胄的铁帽子王后裔,能彻查两起满人高官的舞弊案,以自己族裔的血规范当时的官场风气(当然他也就此大权在握);能提议降低棋人俸禄。这都是非常有见识和担当的做法。

  可惜的是,他也败在对旗人暴戾上和急于坐实顾命大臣上:如果不是他执意对抗两宫,两宫不会起意要根除他;如果不是他对旗人苛刻严峻,两宫太后发动政变应该不会得到旗人官僚的鼎力支持;如果他能对当时已彻底失去竞争皇位资格的恭亲王一点怀柔之策,恭亲王也不敢冒大不玮发动政变……可惜……

  其实权相监国并非无成功之例:张居正就怀柔两宫,团结内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