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的诗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10篇

2018-02-10 20: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10篇

  《建筑的诗学》是一本由郭屹民著作,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一):关于坂本的作品对话笔记

  【住宅】

  坂本自宅:

  水无濑的町家 1970(脱去材料既有的社会意义而求自由,家生活之原点)

  水无濑别栋 2008(生活之扩展,所带来的新旧物之间的并置与衔接问题

  House SA 1999(坂本集大成者,有强烈的在场感,物大于图,直面造物的困难,甚至坂本在草图阶段无法下笔,而由弟子奥山代之,坂本于其侧口述及修正形象

  Hut T 2001(极具开放性特征山林小屋,非典型坂本作品,为伊东丰雄击赏)

  散田的家1969(从老师筱原的白之家的脱化之作,在相似空间框架下,筱原明确,而坂本松脱)

  代田的町家1976(自街道透入私密家的”层“)

  南湖的家(木构建立起的室内秩序,带有等级感,约束了日常的自由,却是现在的我的最爱)

  祖师谷1981(多房间任务书,在仅有的自由空间量中,在家庭共有场所运用类似Loos的错层手法。其外体量有日本后现代时期印记,对四分之一圆拱屋顶和坡屋顶交错使用,亦是坂本家型系列终结

  云野流山的家(方案N的变体,箱型住宅,可与柯布早期某住宅空间类比)

  忽略坂本的覆盖型和集合住宅,Quico神宫前2005和网津小学2011,掺入下两代的弟子的形象,可以认为纯粹个人的坂本以自宅而始,以自宅而终。

  【对谈】

  与中国建筑学界的对谈,因为语境的差异和出于坂本的尊重,停留在词语的释义和基本操作的层面上,但信息量是对谈中最为扎实的一部分

  刘东洋老师对于界墙的观察和思考,是引领中国建筑学生进入坂本的语意世界的一扇关键的窄门,可以说,自己对坂本的理解仍然是建立在刘老师对其的消化并转化的基础上的。

  坂本和伊东对现代图景社会的态度截然不同,即便他们都在追求相似的建筑的自由。伊东选择浸淫激荡于消费之海,坂本精卫填海造陆地。伊东的樱上水K邸,通过理性猜想现场感观,似乎很有趣,运用铝轻松和不刻意。

  妹岛(尺度变化下的Program),青木淳(法式的建立和变化),内藤广(结构表现与去表现),牛卓(材料的物质性),冢本(作为教育家和社会批判者的坂本)

  郭一民所作的工作十分重要,只是这本书里抒情的前言和引述的后记大概是可以跳过不读的。坂本一成也只有通过这个程度的引入和介绍才能够成为我们可以用来攻玉的他山之石吧,向郭一民致敬。

  也要感谢忍痛割爱出借此书的Spring同学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二):读后感:内在于日常的自由

  刊于2012.2 Domus China

  《内在于日常的自由

  ——在刺激性美学效果之外,建筑能怎样松动制度束缚

  1体例

  这是一本体例有些混杂的书,是谈话记录评论主题文章与作品集的杂糅体。包括了坂本与一些中国建筑学者、建筑师的对话;五篇与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内藤广、青木淳等人的对话;一篇与弟子:塚本由晴、长谷川豪的交谈;之后是坂本自己的两篇总论性的文章,和五十岗太郎总结性的评论。在所有这些文字中,根据谈话内容所指,编入了坂本作品的图纸和照片,甚至插入与之对谈的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平面以为参考。书末附以坂本作品信息和索引表,多少使得本书保有一部作品集的形式。这一体例在作品与理论间建立了密切呼应的关联。将坂本写的文章与和他人之间的谈话并置,著书者给人的独断印象就被对话中生机勃勃的现场运思相对化了。编者郭屹民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和背景介绍,译文也流畅、清晰

  尽管围绕着坂本展开,但书中的谈话和文章透露了日本建筑界的广阔图景。出现在书中的不仅仅有当红的建筑师,也有筱原一男、多木浩二等留在他们共同记忆中的人物。在这些对话中瞄准的都是建筑中艰难而根本的问题,在往来答问中成就了每一篇不同主题的对话,而坂本的建筑与思想将他们有机的联系整体

  在介绍当代建筑师的译著中,有如此丰富的意蕴者不多。而由于书中与坂本对谈者不仅对坂本十分了解甚至自称其“粉丝”,而且同是有着精彩创作实践建筑师,他们的对话中便能将细密的理论性思考与具体的建造细节、社会现实紧密关联,令人称叹。尽管旁涉日本建筑的众多领域,位于中心的仍然是坂本一以贯之的思考。

  其所谓日常的诗学,并非自降底线,而是关注日涉以成趣的个人空间,特别是日本的街道旁私人地块的住家,关注其营造的形、义之度,且坚称在此时此地,在称为家的地方存在靠近自由的可能

  2自由

  “自由”是这些对话和文章中屡屡出现的词。在谈这个词之前,必须清楚坂本一成完全回避强烈的戏剧性。他不谈令人激动、飘然上升的自由,而是要用“日常”等词来限定。他的建筑是反高潮的、清醒而现世的,“这空间无有特别之处、无有特别之时”,它缺乏西方天才们的那种“出神”、那种激越的精神状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鲜明对立,或许是这个原因,使得坂本的建筑给人以一种隐含的东亚氛围。(虽然他并不试图表现这一点)那么,自由如何通过建筑在日常之中显现呢?

  自由对坂本来说,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对于单体建筑,试图在回应纷繁复杂限制条件中,依然努力破解束缚着人们意识行为规矩和“制度”;二是在城市尺度上,消除被排他性的团体独占的“共有空间”,使得私人空间与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无阻碍的联系,目的是既保证私人领域的完整、又使它们能均等地向城市开放;第三点则是保证现场感,避免建筑形式印象的鲜明有力,被轻易地捕捉为消费符号,他要在“家”的交换价值之外获得给日常生活和精神感知都保留自由的场所。

  第一种含义决定了坂本所言的自由是一种“关系”而非一种明快的形,尽管他的操作方式是“即物的”:借助于物质、形态和空间构成而非符号,但与所谓解构不同,他所要“破”的是对建筑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规矩”,例如等级、象征、套路、功能计划经济价值……归根到底是固化起来的建筑文化。第一和第二种含义分别指向个体的自由、和城市中生活空间的自由。第三点则类似于所谓批判性建筑,不同的是,前两点的自由决定了建筑的批判性不可能是纯粹自律的,它要么与身体感知和意义相关,要么与社会中公共——私人领域空间的结构相连。正因如此,在坂本看来,一味的追求建筑单体的“自主性”,只会脱离社会关系,将城市空间完全让给资本积聚和流通的逻辑,或将建筑的形式化推向极致而成为另一种图像时尚

  简单来看,坂本的建筑自由论,对市场有着无奈的心情,他要与市场和意识形态“保持距离”,但认同于当代日本城市的去等级化、去中心化。当代建筑的自由不是依靠中心、秩序来建立一个僵硬的层级,但也不是完全自主的、互不相干的个体化的碎片。因为前者只能借助于威权控制,后者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建筑市场上比拼视觉冲击力,制作文标签,而权力与资本的束缚无疑都不是这里自由的所指。要与这两股力量(建筑业的两大后台)都保持距离,又不至于成了幻想,难怪坂本一成的建筑中多的是 “暧昧”与 “悬置”,坂本的谨慎小心有所不为可想而知

  对于读者来说,要理解对话中伊东丰雄所言的轻盈、流动的现代都市的解放感,或妹岛和世“旷野般的场所”的自由舒适感,只需对照作品照片体味一番,也许就能“视觉性”的感受到。然而同样提到自由的坂本,其建筑却没有如此明快的媒体图像,甚至是晦涩的。因为坂本更多地把自由视为关系的营造,是建筑空间、元素构成的关系在既有规矩中产生错动,且这错动又不强行凸显为主宰性的形式,因而获得了意义的开放性。与之相反,通透的外墙、轻盈的表面虽然获得了实体和感知的开放性,但也容易成为新的形态时尚,甚至强化而非削弱建筑中的既有制度,在越轻、越薄、越自然中走上手法化的单行道。

  尽管与伊东一样认同平坦化的社会,认同流动性,但伊东等人的建筑虽不断变得轻盈如幻,仍保持着强有力的形式意象,而坂本却故意回避这种形式凸显。在对建筑能够具有自由的可能性上两人极为接近,不同的是,伊东提出“要浸泡在消费的海洋里”才能有机会、有资源打破人们对建筑既有的印象。相应的,要在公共建筑案中获得政治支持,就必须利用明快而具有感染力的意象:一些能被轻易记住、而又颇耐咀嚼的噱头。相反,坂本一成的建筑特别是其早期创作大多是私人住宅,即便在泡沫经济高涨的时代也专注于小规模项目,可见是人各有志。

  坂本追问伊东,以开放、轻盈为主旨的仙台媒体中心为何具有强烈的结构表现,后者承认这种表现性是公共建筑所必须的。对于公共建筑设计师来说,形式的魅惑与鼓动性力量,几乎是不可破解的规矩,分歧终究是设计领域的不同。坂本尽管是隔岸观火,但也明晰个中原委。

  从这第一篇与伊东的对谈中,就可知坂本对建筑中自由的思考,不是无所凭籍、逃向幻梦,而是不断回应着他认为遍布于建筑中的规矩和制度。这种回应是如何具体进行的?

  3紧张包容

  为所谓自由,坂本他对建筑中的一切引起的意义都要追究,例如空间的构成、材料、架构(结构)、记忆、场所、与城市的关系等,这一分配也形成了全书框架。

  其次是坂本强调“包容并置”而非“排除”的性格——他要“破”,但却是小心谨慎地干,深怕这求新求异又落入商品风格更新的巢窠。与文丘里相似,他的方式是避免爽快的一刀切,而是谨慎地取舍、纳入各种限定条件与相互关系。他要消除强势的规矩和形式,不是用某种鲜明、纯净的风格取而代之,而是低调的使其控制力“相对化”,或将不同条件、不同操作并置于紧张的相互均衡中。

  一旦所用的某种解决方法、某种材料或结构特征过于强烈(打断了自由),就设法弱化它们,直到把强势的东西相对弱化、把封闭的体系变成“未完成”状态。这么做就需要缜密考虑设计中每个决策后果。例如在水无赖的町家中,外墙用了清水混凝土,就刷上薄薄一层银漆,把混凝土给人的强烈印象隐去,但又隐约显露混凝土的质感而不是完全的非物质化,原因就在于担心清水混凝土被建筑界使用过多之后形成了固定标志性意义;在代田的町家之中,用“并列的箱体”式的结构取消了房间之间的等级性,又设置“家型”的坡屋顶整合全局,材料与色彩的利用也尽量统一,形成分离并置与收敛整合之间的暧昧与张力。引入“家型”是为了以符号原型唤起人们对住宅场所感的记忆,奇特的是,坂本自己又不断将家型相对化,避免它成为后现代式的强烈符号。直到House F完全脱离了“家型”,以折板式覆盖限定出场所,各个墙面部分与屋顶分离并彼此独立,各个空间都在一片“自由覆盖”之下,上部相互贯通,却又各自半独立的存在,即使这样,坂本仍然担心折板屋顶下的独立柱成为了抢眼的元素,形成对力学表现和支撑物象征意义强调,因此他让柱子在半空截断,分化为伞状斜撑。

  House SA与House Hut T是坂本近作,也被谈的最多。两者都完全消去了房间的固定分割,但前者更加复杂,整个住宅地面由一个缓缓的螺旋形阶梯组成,没有了楼层的限定,同时坂本又担心“螺旋”这个概念及其形式过于凸显,遂将其轮廓随基地变形,又设大量储物柜于每一层上,放入杂乱家什后,螺旋的确变得似有似无。而相反的,材料感又有助于整合空间,因为连续性的空间才能保证“多中心”性质:墙面、家具与吊顶使用统一的材料;然而这材料又带有未完成感。结构设计师苦心为这个几乎没有连续楼板的住宅设计了漂亮的结构,最后却被遮盖隐藏于墙后。因为坂本所要追求的是在显现与未显之间的悬空状态,以使结构无法完全控制空间的氛围,同时空间的抽象性又被材料的未完成感、家具物品的置入,以及与外部坏境、动线的联系打断。

  由此可见,在追求包容性的同时试图消除冗余的、强势的意义,这些建筑往往在整体表现上是暧昧的,在操作逻辑上则具有高度缜密的紧张感。那么这种紧张感与坂本标榜的“日常”或“能生活的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另一种日常

  坂本曾经追求罗兰•巴特式的“意义的零度”,虽然最终放弃了,但还是留下了将形式之意义弱化的倾向,他认为建筑中物质成分总是带有各种社会意义,而意义一旦被固定化、符号化就限定了人的感知和想象,束缚了自由:例如大理石把“贵重”的感觉强加于人民族符号把特定文化的记忆强加于人,夸张的形式迫使人震惊……因此他建筑的局部是非常洗练、少装饰的,明显是建筑师之住宅,只是既不像明星建筑、也不似平常房子。坂本建筑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复杂的,所以他提出“另一种日常”:

  “在极其日常的眼前,在极其普通的时间之中……似乎嗅到一丝深埋于普通、平常的深处,未曾显现的自由世界的气息。”显然,所谓的“自由世界”或“作为自由空间的建筑”并不会在日常世界中直接显现,但也不在于戏剧性的非日常空间,因为它“并不特别、并不极端,就在寻常事物的排列构成中,进而在这些要素的关系中,再进而在这些关系的重组中”,这些重组的方法,就是一种修辞术,或一种“诗学”。

  日常并不是要消去建筑师理念的痕迹,因为那样的结果可能只是无底线的陈规定式。日常之中存在着的制度和规矩的束缚并不少,因此需要紧张地与其博弈。日常性还意味着建筑要纳入时间和运动:缓慢流淌的时间,不是拒绝过去或回到过去的决裂,也不是无所变更的永恒。

  如果建筑具有艺术品式的知觉质量,但也可以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被人消费,是否也能属于日常?(也许赫尔佐格与德梅隆就抱有这种期望)对坂本来说不是,交换价值的束缚只是被他无奈的接受了下来。

  在全书中,唯有青木淳深入的提出这“另一个日常”具体是什么的问题。青木注意到坂本所言的“自由”,是通过物质层面的操作,将建筑文化中的一些规矩和类型的控制力相对化,而并没有对每个建筑中“自由”的更积极的、有内容的表述(例如妹岛的表述“如狂野般的场所”)。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坂本所言的日常中的自由的确是没有明确内容的,它只是在对各种制度和条件的回应中,通过物质的操作而存在,使得建筑中设计者的意志难以聚焦为一个具体的意象。

  因此坂本的“另一种日常”不是一个独立的对象,而是在相对中性的建筑环境中,存在着的一些相互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从外部坏境与文化中脱身而出、独自存在,而是不断回应着外界,那么这样的建筑如何回应城市?

  5个人与城市

  坂本反对所谓在现代都市中“重建中心”、提供秩序的论调,在他看来,以欧洲传统城市模型引申而来的城市论,过于强调封闭的街坊、街道立面的限定、以及标志性的纪念建筑;但他同时也反对城市建筑成为各自张扬的独立物,认为那是被资本、权威或封闭的团体绑架下的自由。在这两难中,坂本要的城市中的自由,只能是半围合又半开放的坏境,各个局部的空间不受任何自上而下的等级规划控制,但也不是完全自律的,而是共同向城市开放,从而准网络状的相互连接。

  表现出这种城市理想的作品是东京工业大学藏前会馆这个文化建筑,以及Common city星田或慕尼黑工作联盟住宅等集合住宅。前者与坂本单体建筑的操作逻辑十分相似:局部简练、材料与构造统一,整体却由片段化的体量、几条流线分别回应周边,又复以大量均质的百叶为顶整合出广场,总之是既创造了场所感,又没有明确的中心和鲜明的立面形象,既有地标意义又融合于环境。集合住宅则有更特殊的社会学逻辑:消除“共有空间”。私人空间归个人,公共空间就要完全开放,出入没有身份限制,但“共有”却是小团体控制与享有的空间,如同我们的单位、小区强调成员限制与安全防卫,闲人免进。在坂本的集合住宅中,只要还能保证安全和经济性,就几乎完全消去了共有空间,导致每个人与城市之间的接触面、联系机会几乎都是一样的。通过围合来创造的场所让位于半围合的、甚至是岛状的建筑群,从而减弱排他性社会团体对空间的门禁限制,让个人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进退随意、来去自如。空间归属的维系就可能较少依赖于以团体利益和身份区分为核心的博弈。

  这并不意味这坂本否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市民社会和众多团体,他只是不希望这些团体变得封闭,以团体利益和身份区分为中心。他希望在理想的社会中,共有会不断延续至公共。在这样的日常的城市中,如果个人能够自由、自主的以各自喜欢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参与到公共空间中,后者的维系就无需封闭性很高的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因此有望将社会区隔与意识形态的藩篱弱化。这反映着坂本对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充满活力的城市的想象:“所谓的城市,也可以说是环境。各种活动也好,人的热情也好,到处散布着活动,可以说各部分之间不存在等级关系的自立存在。虽然各部分都在进行着不同的事情,但这些不同的活动可以被看做一个整体……就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集合,来形成不能说是否有关系的不可思议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是非常愉悦的”,这是“自由能够得到特别保障的场所,能够获得解放感的场所”。

  不过,对于脱离了人的日常生活的尺度,以运输、物质交换和经济、政治为主导的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坂本只能表示无奈。他的城市论从日常出发,也清楚自己的限制。

  6后记

  2011年坂本一成来到中国,在两所大学带了设计课,题目都关注于建筑形成城市空间的方式。这里的现实性的考虑不难理解:独立地块上的小住宅、直接面向街道的“町家”在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内不存在。坂本带来了他基于现有制度的思考。

  读者也许会发觉,由于社会阶段的不同,开放性绝非周围的常态。封闭的场所、共有空间和标志性恐怕还将在我国许多地方占据主导位置,甚至是尚待追求的目标。因为排他性的团体和鲜明的意义符号为处于社会快速变动下的人们提供了暂时安身之地。许多人仍然期望建筑承担起文化与社会整合的标志的功能,仍然希望公共建筑提供戏剧性的、宏大的形象,以便区别于普通的商品;仍然期望住宅提供文化标签,服务于群体身份认同的区隔;在政治与经济都争用建筑的标志性功能之下,建筑师为取得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源,苦苦思索刺激性的形式和意象,一旦得到就奋力拼搏以将其充分展开,无心也无时间反思它背后的意义,考虑它处于建筑文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

  由此看来,坂本那种在徘徊、包容和谨慎中,努力为其所认同的自由创造空间的建筑,他要在“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时间轴”与当下的时间和设计决策间建立联系的企图,或许却比激动人心的地标建筑更为奢侈,他对市场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带有无奈的理想色彩。还好坂本的建筑论不是强势的、统合性的乌托邦:他避免绝对、避免唯一、避免依赖威权,如果没有将对众多制度和复杂现实社会的清醒思考纳入其中,所谓矛盾并存与暧昧均衡就成了乖谬的形式游戏,无法解释这些自我克制的建筑对书中两代日本建筑师们的吸引力。因在当下和身边才有日常可言。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三):从概念到现实的路上

  quot;A space halfway between Josep Lluís Mateo’s universe of ideas and the physical world of reality: buildings, projects, texts, events…"

  Josep Lluis Mateo

  建筑的诗学,或者说日常的诗学更为恰当,是坂本一成先生对于建筑解读后所采取的态度。这本书里很难得地清楚提出了许多现在大家都在思考而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例如228页关于绘画和建筑中”形“和”物质(色彩)“的讨论。

  在建筑学学习阶段,更确切地说大学学习阶段,我们考虑了很多概念层面的建筑,当然这对于优秀的设计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实的世界如何来承载物质化这个概念呢?大学似乎没有教给我们。这确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坂本先生的大学教授和实践建筑师双重身份让他不断实践本身的建筑思考。这本书也通过对话,章后结语的形式表达了其他建筑师对他作品的解读和他们对于其概念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了伊东丰雄先生和坂本先生交往甚密,其思想也常常交流。在作品中也基于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的消费,符号等问题,但两人却又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对于符号问题,坂本先生的老师筱原一男先生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师承一脉,然而对同一问题的反馈却不尽相同。

  建筑师的个人思考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或许就是造成现代建筑丰富多样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本文的主题概念到现实的路上。笔者在实践中真切地感觉到一个概念从草图到建成的物质的建筑会经历痛苦的挣扎。有时概念弱化了甚至改变了,有时传达给了身处其中的人。这个概念传达的精确性和各人解读又千变万化。这里又让人感受到了建筑并非完全的工程活动,其中包含有太多其他的东西。

  很多人或许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工程量大,时间短,很多项目的思考很少,最后演变为形而上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建筑。这样建筑使用者也不会认为是”奇怪的房子“。如果建筑有一部分艺术的成分,那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同等重要。如同绘画,音乐,如果接收的人完全没有基本的欣赏能力或者共识的话,建筑是不会成功的。对建筑的喜好,很多程度上基于共识,就和电影一样,有的人喜欢,因为有共鸣。

  建筑从概念到建成使用到拆除承载的东西太多,这本书清晰提出了当代建筑学思考的几个问题,并配以大师们的思考,使笔者受益颇多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今日读毕,以此记之。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四):几个“二律背反”

  一、第一个和第二个对话中的一个主要线索是关于社会结构(或文中所用的“制度”一词)与建筑“架构”、个人(是使用者还是建筑师其实没交代清楚)之间的关系。坂本一成的设计目标是要通过建筑让个人从社会结构或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出自由的空间。基于此,在第一个对话中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制度对于架构和行动的主体有着天然地束缚力,建筑设计必须得对制度有批判力、要反抗与消解“型”。因此,住宅是个天然优质的试验田。

  什么是自由?康德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如果硬要把这句话往坂本一成这里套,那么可以改写为“如果架构不服从任何特定的符号意义,而只服从XX,那么他的空间就是自由的”。这个XX指什么?显然不是制度;那是建筑师吗?这话估计只有柯布西耶时代的建筑师敢这么说;是日常性?殊不知,日常性的条条框框跟制度是同构的,坂本的策略恰恰是通过一点一点地打破日常性而让他的建筑显得更特别、更自由;那是使用者?如果是,那么问题来了:一旦建筑出自建筑师之手,那么它就天生具有了他者性。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处境。

  相对“自由”的空间如何达到?直接交流、平等沟通,甚至拿建筑形式(比如,在House SA中,“它的地板一层一层台阶状向上,地板既是地板又不是地板”,用银漆遮盖外墙混凝土等等“陌生化”的手法 P34)做文章都只能说是隔靴搔痒。因此,坂本一成只能退一步,只求通过建筑的轻盈、柔软状态来让人们达到“身心上的自由感”(P26),仅仅是一种感觉、感受,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坂本一成的心里其实很清楚,制度与个人或建筑之间并不是前者对后者单向的压迫和束缚的关系,而是吉登斯所谓的“控制的辩证法”,它们互为因果,不过坂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能动性上,而没有对结构的使动性作出多少积极地回应。这一点在第二个对话中被曾我部昌史总结地很到位,他说:“坂本认为,像‘仙台媒体中心’这样强烈的架构不正是会产生新的制度吗?或者说,尽管他没有明确这么说,这个架构已经被组织在某种消费社会的结构之中了”(P73),坂本对此没有否认。

  因此,坂本以及所有有理想的建筑师都一直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制度进行妥协。看来作为一个建筑师,要对现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可完全地拥抱现实,也不可刻意地脱离现实(刘东洋老师在书中的评论文章《一墙三折》非常具有启发性)。着眼于未来,在定序和去序的矛盾中螺旋上升,这才是建筑师的命运。

  二、未完待续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这篇是我欠LBB学长的,欠了好久了, 现在寒假最后一天,该补上了。

  其实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也没有看完,到现在也就看了一半的样子,我承认自己在假期确实有点懒了。但现在就我已经看的发表一点感想吧,其实以自己现在的水平和理解能力,要完全理解坂本和那些大师所思考的东西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所能理解到的,也只是片面的,浅显的东西。下面的感想更多是针对某一句句子的,如果有理解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架构 材料/形式 现实”

  —“因为如果结构被完整呈现的话,空间就会后退。”

  这是坂本的原话,其实要理解这样的话本身还是很困难的,我觉得这牵扯到一个表达的主次问题,如果结构太过抢眼,空间作为主体反而会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为了突出空间,就要把结构适当的消解。这样的道理在建筑学的学习中是十分通用的,小到图面的表达,大到设计的本身,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需要时刻注意我们追求的目的,而在这之中的每一步的行动是否能让我们更接近这个目的?

  我想到的是出图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在画剖面的时候把剖到的楼板、墙涂黑,因为这样图面显得很醒目,但这样做的一个反面影响确是结构的凸显导致空间的后退,图纸最终表现的是设计的空间,而不是结构,所以涂黑的结构显然不是一个展现设计成果的好办法,这一点同样在坂本老师拼图的时候强调过。

  —“场所和结构组成了最基本的架构,但是它只是建筑的出发点,而非全部。建筑是在环境中获得某种差异性的场所,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建筑还包含了材料的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如果将这些丰富的内涵,通过前述的出发点给予融入的话,就会得到一个饱满的建筑。”

  这段话我不做多的解释,因为坂本老师已经描述的很详细了,由此我们可以读出的是建筑本身的复杂性,建筑中多包含的社会历史问题不是我们几年内能掌握的,我们需要有一个复杂建筑的概念,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至于显得很浮躁。

  —”能够生活的家“”因为家的存在,是与其中生活的人一体的。只有人这个主体的出现,才使得家得以成立,这才是家这个建筑最基本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

  这里坂本老师强调的应该是设计中人本身的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本身就不是中性的,所以在设计中,应该注重人本身的差异性,这样做出的设计,才可以说是最适合的。我想这也是坂本老师做了一辈子的住宅设计,却少有重复精品不断的原因吧。

  而住宅如此,其他也是如此。我们在设计时如果脱离了人去思考,结果肯定不会是最好的,这也是我在大三做设计时慢慢才感受到的,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室内的材料如果太强烈,将会影响到里边人的生活“

  ”混凝土材料自身带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这种社会意义给人以相当强的束缚力。“

  ”柱子、地板、墙体、混凝土都带有强烈的符号意义,这种人为界定的意义将给人带来束缚。我希望在消解那些符号意义的同时,又不将其本身的存在方式剥离掉。“

  这里的三句话呈现的是一种暧昧性的处理方式,其实本质上说跟最上面第一句的目的是一样的,不希望物质的东西影响空间以及人的精神,不同的是处理的手法。其实对于这样的暧昧性的手法,我很多时候也不是很能理解,因为这些个问题非常的细微,以致一般的人很难理解这样和那样究竟有什么不同,因为我没有去现场感受过这样暧昧的处理手法,所以无法做出评价,暂时还是有些怀疑的。

  因为理解有限,暂时先摘抄这些,最后说一些总的感想。

  书本身非常精致,印刷翻译排版都很讲究,很有档次的一本书,这和坂本老师的严密和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很多日本的设计大师都是这样的,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这是我们山大建筑学的小组的差不多第一篇帖子,小组沉默了很长时间了,都没人发言,这不怪我们,管理确实很有问题,只是身在山大这样一个尴尬的环境里,想真正学好建筑学,就必须要自己有足够的上进心,主动的学习,我希望这篇帖子能小小的带动一下我们同学的学习气氛,在这一点我也一直在努力。

  在此共勉。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六):日常与非日常

  #建筑的诗学 对话·坂本一成的思考# 郭屹民

  花了比预想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读的缘由一是前几年筱原和坂本的建筑在我们学院做的展览,当时觉得这建筑完全看不懂,二是最近对有关家型、家和住宅的话题感兴趣,但和《宅形与文化》不同,这本更像是在解释坂本在设计时的思考,这让我想起nomad的解读建筑,带着这份窥探设计者的心开始阅读。

  全书的开头,是以这样一段文字开始的

  “梦想着让建筑空间逸出纷繁的枷锁去获取自由

  似乎找寻到了那从来未显现的自由空间

  这空间,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挣脱拘束获得解放

  与世界的沟通变为可能

  这空间,无有特别之处,无有特别之时

  却在极其日常的眼前,在极其普通的时间之中

  身体周遭的空间同我们的身体融为一体却并非意识的使然

  环境化场所的渐成却并非对象的驱使

  万事皆非的空间

  这日常化的空间,在无意识之间觉察到我们的身体和精神

  构筑起关爱的支撑

  在这支撑背后,这日常间隙的深处

  未曾显现的自由世界的气息

  并不提别,也不极端,就在寻常十五的排列构成中

  进而在这些构成要素的关系中

  再而在那些重组中

  有一处作为通向日常修辞的诗学存在

  在这诗学之中,难道没有发现日常空间与世界沟通的方法?

  在新的空间的构成中,日常的架构被疏远或解体

  新的世界已经呈现

  满怀着这份期待,在最日常空间的住宅之中

  去捕捉那另一处的日常,去获取那一个作为自由空间的建筑”

  这个题目加上开篇的这段诗,我当时就有种不祥的预感,这将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可能是因为固于日语环境的翻译,大量的长句新词,的确让人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和坂本的建筑给我的感觉一样,读不懂,但看完全书下来再次看回他写下的这段文字,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种对话访谈的方式,最好的地方在于,可能会在主持人引导的不经意中“看透了”设计者的心,以及大量的信息,也会透露出设计时的具体做法(这一点很可贵)。

  构架·材料/形式·现实

  建筑是什么?是访谈第一个提出来的问题。构架包含“场所”和“结构”两个概念,建筑的重点在于“覆盖”。不注重建筑的形式,而是关注人的身体体验,因此建筑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复杂性。整体与局部,破碎和连续,材料和阶级与符号,至此我还是摸不着脑袋的。坂本对建筑的思考的论述,追求“自由的空间”,读懂的一点,也是十分认同的一点,建筑无时无刻都是与社会相关联的,设计或者解读建筑都是与时代脱不了干系。

  一墙三折

  对水无濑的町家的一段墙的解读。这是我十分喜欢的一章,分析了具体的操作和这样做的用意,让人觉得这三折是轻描淡写但意味深长的一笔。如何对历史有处理与回应?坂本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待历史的痕迹他是这样做的:1保留院墙的作用2邻接“一虚一实”,并置两个时代3约30mm的矮墙,涂银灰。

  制度/消费/符号

  与伊东丰雄的对话。“家型”是坂本提出的一种“制度”(?),但同时他又要去消除制度(因为像墙和窗这些建筑形式会束缚我们)以获得自由,这里面是矛盾而且暧昧的。随着对制度的讨论慢慢明白消除差别和中心对于消除等级性的重要性,但是坂本和伊东对待制度的看法是不同的,坂本认为制度强烈地留下来了人们还没解放,而伊东认为人的日常存在着将制度颠覆的可能,对应的做法一个是通过局部调整(瓦解)对制度进行改观,一个是揭露矛盾等待变革,结果也是可想,一个暧昧的深奥破碎,一个犀利直至要害。

  喜欢伊东说的一句“如果就按照定好了的来建的话,就不会有任何为题,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不明白对及物性的讨论)

  并非突然呈现的现代主义诗学

  HOUSE SA是坂本的自宅,没有了甲方的条条框框,这个建筑更难懂。1)这是一个“自由”的平面,没有中心,一眼望去没有目光聚焦的地方。2)更多的尺度可以给空间更大的包容性,建筑在刚刚建成时和入住后摆上家具呈现的感觉完全不同。3)建筑不是根据“好看”和功能布局去造型,得出这个难以理解的造型(旋转、坡道)是多方面共同考虑的结果(入住的人没有喜欢爬楼梯,消除一层二层的阶级性,太阳能板的角度,基地的坡度等等),和nomad之前提到的设计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或者是一个理念)形成的一致,影响建筑设计的都是方方面面的"不可描述"。

  尺度/比例/身体

  与妹岛的对话。我觉得妹岛是个很神奇的人,设计的建筑性格和个人外貌对比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一节主要关注的是与人的身体相关的空间问题。个人的住宅和集体住宅设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规模的不同要考虑更多的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但妹岛解释得很好,无论体量如何,一个人的尺度依然十分重要,在设计100个人的尺度的时候,依然要保留一个人的尺度(引出了坂本空间如何配列的论述)。

  提出了一个很中肯的点“能够生活的家”和“作为概念的建筑”两者的叠合往往会让设计者力不从心,自己认为舒适的空间和让使用者感到舒适的空间有可能是不能同时成立的,而HOUSE SA是难得两者重叠一起的建筑(毕竟是自宅),但妹岛往往会做的就是“坚决地舍去被判定为无意义的要素”来达到超出预想的设计。

  最后谈到的公众参与/参加型建筑的问题,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观念,公众参与是重要的,但要警惕参与的市民是否是“抽象的市民”或者是想象中的建筑师所认为的市民,建筑师个人的想法依然很重要。

  (对于重点讨论的构成问题依然看不懂)

  构架/场所/领域

  与内藤广的对话。

  对场所的讨论是因为建筑缺少场所和时间性会让人感觉到“空虚感”以及走向“由建筑师的兴趣爱好决定建筑形态”的歧途。场所二字让建筑不仅仅是覆盖(构架的问题),而是能够活动有意义的(带有批判性)。谈到构架必然会谈及结构和材料以及技术的问题,具有紧张感的架构又希望消除它,这样的矛盾让我彻底懵逼。后面的论述似乎好理解一些,架构和技术可以突破功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带上设计师的思考:例如坂本消除建筑形式等级(中性、暧昧、悬空),材料的及物性——追求不存在的意义的零度、内藤的“素形”。

  关于时间的讨论指出东方的反复不断上升的状态是endless(无限),与西方追求的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eternity(永恒)不同(类似与设计纪念馆和住宅的区别),这种对待时间的态度会反映到建筑上,是明快还是暧昧(暧昧是由于谨慎地对待时间,明快是直接显现对待时间的态度)。设计师是需要结合时间进行设计的,例如在当今切断的时间背景下,如何做连接,处理碎片化时间,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经验/记忆/修辞

  与青木淳的对话。坂本的家型是人们集体记忆的家和建筑的形,修辞(构成与事物配置)的任务是让家型瓦解和解放,让家型的固有性和现实性合二为一,发现建筑的更多可能。青木淳的思考是关于经验的,既然每个人的经验是不同的,所以会让个人的活动经验规定建筑的空间。

  里面讲到具体操作手法的是如何修辞。封闭的箱体从套匣到邻接的关系引出空间应该如何配列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空间体验上的不同,包含的思考也是不同的,套匣是增强等级性的,而邻接是非等级性的。坂本在处理封闭的箱子时关注的是间隙,也就是内置的盒子放在什么位置会让“残余的”空间更美好,渐渐地从封闭的系统转向邻接开放的系统。

  谈及间隙空间,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世界与另一世界的关系。青木的游泳馆和坂本的东京工业大学藏前会馆我觉得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呈现动态活动(具体的操作是桥),交流与互动是将城市型置入了建筑之中。不同的个体虽然处在不同的物理空间中,却与其他个体空间有了关联性。

  在修辞的讨论上,指出材料是最附着社会意义的建筑内容(多次提及涂上银漆的混凝土墙的意图),进一步解释HOUSE SA旋转楼梯的制度问题,随着阅读推进,渐渐开始理解坂本所指的“不是日常而是另外一种日常”是什么。

  最后由于建筑是暴露在日常社会中的,所以必然会受到检阅,坂本指出“试图通过形式表达“简明”的手法就现代建筑的发展而言是没有出路的”。读到这句话心里慌得很。

  材料·建筑设计

  与坂牛卓的对话。坂本首先提出观点:我的立场是首先要有空间的意向,再为了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材料。

  这一节似乎是对上一个对话中“材料是最附着社会意义的建筑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指出材料被社会赋予了意义,消解这一层意义会发掘这种材料的更多的使用方式。例如舍弃玻璃作为透明的习惯表现现象,作为雕刻的装饰来认知;涂上银漆的混凝土没有了稳重完成的意向,而是指向中性和未完成;玻璃窗户拥有的分隔内外的形式其实也可以延伸到内部。对材料的再认识包含回忆过去和面向未来两种对时间的态度,将某种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意味着要消除对其的一般印象。

  共同性·文化性/自主性·象征性

  与众弟子的对话。在坂本看来,与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更不如说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在讨论公共和共有的问题上,用了common city星田的例子:企图消除共有空间(伪公共空间、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空间), 建筑空间直接与公共空间(道路)相连接。坂本始终在一个社会批判的视角上进行思考:为何而建造。

  从封闭迈向开放、解放——空间配列的建筑论

  坂本自己的论文,主要解释最基本的空间物理相对关系,最终如何指导从封闭的箱子到家型。1)配列方式和社会性的思考(开放还是封闭,阶级性还是等价性)是相关的。邻接、包含到局部重叠(同样反映在房间的命名上,用主间次间代替起居室卧室)有不同的性格(等级性还是等价并列)2)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什么,是否存在,甚至是否可以完全没有关系3)放弃整体性完整性,就是摆脱制度化类型化固定化,使功能化有机化成为可能的局部化、部件化(片段碎片化处理)

  这种开放性不仅仅是建筑向外打开的空间,更是意味着与内部结构息息相关的建筑制度的解放。

  自由、解放、中性的建筑空间

  读坂本自己的论文其实更容易理解之前访谈提出的各种观点。他指出这种自由、解放、中性的建筑空间并不是以来建筑空间形态产生的,而是与现实、与联系相对立的纠葛中得以诞生的。(这就注定了坂本的建筑是复杂的暧昧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

  至此,坂本终于明确地解答了日常的对面非日常是什么。另外一种日常,是和日常(我理解的是社会性与制度)相对抗的,处在斗争之中形成的新的空间环境和场所。要实现这另外一种日常,要通过构成现实和日常的建筑形式自身产生变形、错位(不消除形式本身但使之变形——意义趋向零)而成立。通过把矛盾、暧昧、二重性、悬空、队里消除意义,消除表现并结合起来,从而使高自由度的空间得以出现。并对封闭箱体、家型和紧凑小单元和岛状规划作了操作性的解释。

  目标是获取自由,而自由必须弱化过分强烈的概念、形式和表现。

  坂本一成——自由的建筑、多层系统的构成

  难以理解的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坂本“反类型”,而当理解了去意义化是为了获取自由,坂本的建筑变得可以解读。坂本所做的不是一般意义上(表层设计)的建筑设计,而是关心的是构成和功能的组织(如何获取自由引发新的活动)。

  全书读完,重新回到开头的诗“在最日常空间的住在之中去捕捉那另一处的日常,去获得那一个作为自由空间的建筑。”似乎就明白了。坂本所说的建筑的诗学,乍一看是难以理解的玄学,但包含的思想是可以给已经被固化的建筑设计带来新的思考方式的。虽然大致理解思想的方向,但标榜着“复杂性”的建筑,还是需要深入解读的。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七):建筑没有自由、没有诗意

  建筑没有自由、没有诗意,有得只是那一丁点不同和闷骚。所谓的自由和诗意就好像是挂在驴脖子上的胡萝卜,是用来向前跑的。

  自由和诗意说白了就是不同于日常的感受,就好像一个吃米饭吃腻了的人突然吃了一餐面条,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经历的,当然这次经历也属于日常。坂本想做的就是将这些日常之外的日常中发生的事情融入到建筑中来,比如夕阳西下的时候能能在阳台上喝着茶,下着雨的时候能躺在椅子上看着外面的雨滴。说着又要回到生活上来了,一个人活着有想象力,如果能在建筑上表现出来,那它的建筑一定不会差。

  坂本说的自由、解放、诗意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不同。对原本应经形成的秩序或制度本能的怀疑,当然怀疑之前最好对一些事情了解很清楚对一些词语的界限也很明晰。然后知道怎么去破,不然就会像一团浆糊在脑海里,挤出来也是不清不楚的。我们缺的也是对自己的了解和她们的了解。

  坂本是牛逼的,进入了他的解说的那一套会更觉得是。他为了不同,将梁屋架给脱离开来,支持的人会说这是创新,不支持的人会说这是明知故范。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他给人们呈现了一种不同,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种可能,而我喜欢这种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