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0 20: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

  《见证》是一本由金·伽塔丝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证》读后感(一):那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闫妮/文

  近些年来迷恋美剧,喜欢看美国那种家长里短自然认识了许多女人,《老友记》里的三个女人,《绝望主妇》里一堆女人,看似家庭主妇的骨子里都有自己不服输的一面。最近还在追《傲骨贤妻》,真是爱死了里面的三个女人,戴安,艾丽莎,还有凯琳达。一直单身却一手创办顶级律所的戴安,其实这句话是个伪命题,谁说单身就不能创办顶级律所!总之,很佩服她。艾丽莎更是中国人说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典范。凯琳达更不必说,这是一个本该男人角色吧。这让我想起了这两天读的一本书《见证》,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写的是一个女人,一个怎么说呢,用美剧里常说的一句话自由世界里最有权势的女人。她曾经是第一夫人,现在是国务卿,她就是希拉里。这本书更加不普通的地方在于它是作者与这个女强人多少个近身接触日日夜夜后才写出的,是第一本记录希拉里四年国务卿生涯的传记。

  美国人总喜欢在美剧中拍一些我们这里感觉像宫廷秘史一样东西总统的任何私人东西都不放过。可是在看的酣畅淋漓同时,我们也遗憾,其实是编剧牛啊!我们的窥私欲总是不会得到满足。可是这本书处处都可见高层外交的惊心动魄,这才是真正的宫廷大片啊。前一刻奥巴马还在和希拉里因为选举互相揭底,奥巴马讥讽希拉里的外交“不过是作为第一夫人同外国领导人喝喝茶”,说她只是一个“政治花瓶”。这一刻奥巴马宣布希拉里为国务卿时候,俩人要握手言和,作为一个饱受中华文化多年洗礼熏陶的人,我在内心阴暗的认为,希拉里总会不经意间捅那个黑人一刀。

  作者伽塔丝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她孩提时代困惑不已的问题:“美国到底有多强大?如果美国真的衰落,哪个国家或者什么势力会取代它?这对美国和世界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是中国人很困惑的问题,我们从被称为“崇洋媚外”的时代,到现在成批的人渴望得到一张绿卡,这是为什么,作者试图解答的问题我们也想知道答案

  私密客观我想这本书应该比别的书牛的地方就在这里吧,没有一味的吹捧,我们发现原来如希拉里这般的女强人也会犯错。如希拉里这般有权势的女人也会有许多谨小慎微时刻。我们发现其实她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的女人,拥有喜怒哀乐,我们第一次从一部直逼希拉里内心的书里见到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这个女人。

  作为一个唯一的主角其实是很孤独的,还好,这本书不是希拉里的独角戏,它是两个女人的故事,伽塔丝,这个女人也让我不禁竖起拇指称赞她,她与希拉里来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很多共同的东西,就是那种带有非凡热情,能够感染他人的人,反正我被她们感染了。有时候我觉得伽塔丝就是我自己,是我跟着希拉里陪着她走过她的这几年,这本书倾注了这两个伟大女人的灵魂。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做这样一件事情,所以有一个出色的人帮了我们,我们万分感激。

  读完书,细细的回味,我一直在想,希拉里当上总统会是怎么样呢?反正,反正,克林顿成第一丈夫一定是政界的美谈,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希望知道克林顿作为那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背后的男人是什么样的心情

  《见证》读后感(二):为什么希拉里是全美最受尊敬女性

  为什么希拉里是全美最受尊敬女性

  文/刘旭阳 沈娟娟

  去年年底,盖洛普公布全美最受人尊敬女性评选结果,希拉里•克林顿支持率超过现在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名列榜首。在任国务卿四年,希拉里•克林顿忠实地扮演了总统身边的下属,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国务卿,出访 112 个国家,直至病倒。今年 3 月即将面世的《国务卿希拉里》,是唯一一本记述希拉里国务卿生涯的传记。作者金•伽塔丝是 BBC 驻华盛顿特派记者,17 次面对面专访希拉里,搭乘国务卿专机飞行三十多万公里。

  希拉里  2009 年 10 月 30 日,耶路撒冷时间晚上 11 点,即巴基斯坦时间凌晨 2 点,金•伽塔丝(Kim Ghattas)烦躁地看了看表。前一天,她还在巴基斯坦,这天,她却跟随美国国务卿来到了以色列。

  当天,希拉里与内塔尼亚胡进行谈判,由于双方互不让步,这场会晤一直持续到深夜十一点才结束。

  正当记者们缩在会场周围写稿、发稿的时候,大家收到一条来自希拉里助理菲利浦的邮件:“我们将要在明晨六点飞往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在飞机上,我们会给大家准备一些热巧克力和薄饼吃。”

  由于会议结束后,希拉里要同随行的米切尔参议员进行紧急磋商,随行的记者们不得不在酒店大堂里,饿着肚子疲惫不堪等待

  深夜的特拉维夫所有餐厅都已经打烊,记者们或是抓紧时间靠着沙发小憩,或是通过酒店大堂的网络查看第二天在马拉喀什有什么餐厅可以去饕餮。

  突然,一个充满活力声音在大堂内响起,惊醒了记者们的睡意。“你们好,伙计们。”希拉里走下楼梯,来到金•伽塔丝身边。“怎么样,大家是不是已经准备好随我去摩洛哥?”

  “希拉里刚刚还在与世界上最精明的政治家们进行了长达五个小时的会晤,讨论国际形势。不过,她看起来仍然生气勃勃,一副危机下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的样子。”金心想,“她比我们都强。”

  由于环球出访,途中又屡屡出现行程变更,原本晚餐到了伊斯兰堡已经成为午餐。而原本在摩洛哥的早餐,在去埃及的路上又变成了午餐,到了后来,希拉里不得不亲自从前面舱室走到记者们的舱室这边来,分了一些她从马拉喀什酒店里拿的巧克力给饥肠辘辘人们

  而国务卿专机的机长保罗听说在离开马拉喀什之后,还要飞往埃及才能回家的时候,他的精神明显趋于崩溃。他对金说:“还好地球是圆的,怎么飞,都不会离家太远。”

  金•伽塔丝是 BBC 驻华盛顿特派记者,在过去四年中专门负责跟踪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今年 3 月,她的新书《国务卿希拉里》即将面世。作为唯一一本记述希拉里国务卿生涯的传记,金试图通过还原与希拉里共同搭乘国务卿专机飞行三十多万公里,17 次面对面的专访和上百次新闻发布会台前、幕后的故事,展现一位美国政治家的真实面貌。

  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金•伽塔丝回忆起过去四年与希拉里周游世界的日子,禁不住唏嘘不已。几年前,人们关心的是第一夫人和她丈夫的绯闻轶事,现在,人们关心的不再是她的私人生活,而是美国国务卿的工作细节。“过去四年中,希拉里是奥巴马总统的全球特使,她代表着美国。”

  金•伽塔丝成长于内战时期的黎巴嫩,很小的时候,她就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很多疑惑。比如,为什么华盛顿的决定常常会对贝鲁特、伊斯兰堡的人民产生直接切实的影响?这些问题对金•伽塔丝充满了魔力,驱使她走出黎巴嫩,到美国去寻求答案,也让她后来成为 BBC 著名国际新闻记者。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一个在社会中非常谨慎小心的人,一个对于自己是如何被公众接受并认可有着非常敏锐感知的政治家,一个被层层包裹的政治偶像。”

  金对《外滩画报》记者说,“可是,当我成为她的出访团的一员,我却发现真实的希拉里十分迷人平易近人。比方说,走在都柏林的街道上她会一直与行人握手,在上海世博会中,她要求展厅对公众开放,并与大人孩子一一握手寒暄,与商贩合影留念。作为记者团队,我们与克林顿坐的是同一架飞机,她经常主动来到记者团所在的飞机尾部与我们交谈。有时在奔波的过程中,她还会与我们共进晚餐并且允许询问她任何我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对于任何话题克林顿都愿意直言不讳,不论是否记录在案。”

  女性政治家的魅力

  2011 年 11 月底,希拉里的专机飞行 22 个小时,跨越太平洋抵达了那个在西方被描述为充满白象与神庙的国度——缅甸。出行前,随访记者们接到两条来自希拉里团队的特别提示:不要穿白色、粉色和黑色的服饰,在这里代表着丧服;其次,这里没有黑莓服务,没有高速互联网,不能用信用卡和自助提款机。

  在飞机降落后,希拉里特意来到机舱的尾部,与记者们打招呼,抱怨自己在这里的时间太少了,因为缅甸是她本人一直以来最想访问的国度,还有她最想见的人——另外一位地位相当的夫人——昂山素季。

  希拉里一行在当地时间 7 点抵达仰光。金•伽塔丝透过窗外,看到一辆破旧的白色小汽车停靠在有鲜明殖民时代建筑特色的美国办事处门前。车刚刚停稳,一名消瘦的亚洲女子迫不及待地从车上跃下,向希拉里走去。她就是昂山素季。两位女政治家彼此期待这一场相遇已经很久。在飞往缅甸的航班上,希拉里反复观看最新上映的关于昂山素季的电影。昂山素季很早之前就分别读过希拉里和比尔•克林顿的自传。

  在金看来,她们的生活、外表个性是如此不同,但当她们甫一见面就好像多年的挚友,从对方的眼中读懂彼此多年来所面对的抗争、恐惧梦想。巧合的是,两人当时的装束十分和谐,白色亚洲风格外套头发都挽在脑后,唯一的区别是昂山素季的马尾辫上扎着鲜花

  和往常的热烈问候不同,这天的希拉里似乎压抑着内心的情感,用和缓的语调邀请昂山素季共进晚餐。昂山素季显得激动,金发现她握着希拉里的手在微微地颤抖着。此前,两人不曾见面,仅仅通过几次电话。但是,就好像是失散多年的亲朋挚友那样,两个女人站在门廊前,微笑地面对着记者们的镜头

  昂山素季对希拉里说,自己保留着一张特殊的海报,那上面是希拉里于 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妇女大会上为妇女权益疾呼的照片。后来,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一次短暂访问缅甸时,将这张有希拉里签名的海报送到仍被软禁的昂山素季手上。

  在希拉里的行程表上,几乎不可能有与人单独晚餐的安排,和昂山素季的正式会面被安排在第二天的上午。但希拉里坚持认为自己不远万里来到缅甸,不仅是为了与昂山进行一次短暂的公开会晤,她特意安排了与昂山素季的单独晚餐。

  在露台上的晚餐中,希拉里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几本由埃莉诺•罗斯福撰写并亲自签名的书。昂山素季回赠亲手制作的缅甸银质项链。在随后的三个小时中,人们听到两人谈论着她们各自的生活,以及彼此对于缅甸未来的希望

  在第二天的正式会谈中,希拉里对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表示,缅甸政府最近的开放态度让人们有理由感到鼓舞。美国希望成为缅甸的合作伙伴,希望跟缅甸继续合作。希拉里还承诺美国将为缅甸民主改革提供更多支持。此外,希拉里承诺美国将提供大约 120 万美元的援助,用于帮助缅甸地雷受害者、发展小额信贷和改善医疗保健

  希拉里的三天短访,让包括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在内的社会各界,打了一针兴奋剂。美国国内的舆论对希拉里的外交手腕也大加赞扬。

  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其他一些人认为,作为一位政客出身的国务卿,希拉里的技巧就在于她能理解对方的需要。奥尔布赖特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说,“我认为,希拉里在政治层面与人交流能力很强。毫无疑问,她知道怎么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一名外交家来说,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有时,身为女性政治家的希拉里也会因为泛滥的同情心,为她在二十多年的国际名人生涯当中积累关系付出代价。 成为第一夫人之后,她与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的妻子苏珊•穆巴拉克成了好朋友

  2011 年 1 月,埃及爆发了反对穆巴拉克独裁统治的抗议运动,希拉里的第一反应是向穆巴拉克政府表示支持。这次失误花了她几个月时间去修补。直到现在,那些相信美国是为了达到最可耻目的才一直支持穆巴拉克的埃及人仍然揪着这一点不放。当时希拉里说,“根据我们的判断,埃及政府是稳定的,它一直在寻求各种办法保护埃及人民的合法权益。”穆巴拉克一直都是美国的盟友,而他的夫人与希拉里一样,也是妇女权益的维护者。但是,正如希拉里在阿拉伯之春后的多个场合当中所说的那样,忽视舆论的人最终将“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

  2012 年年底,盖洛普公布了全美最受人尊敬的女性评选结果,希拉里•克林顿以百分之二十一的支持率超过现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百分之五,连续第十一次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公众人物

  在这项历史悠久的票选榜单的总排名上,希拉里•克林顿以 17 次排名第一而摘冠,排在她后面的分别是埃莉诺•罗斯福、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杰奎琳•肯尼迪。

  劳模国务卿的“巧实力”

  “我的年龄,只有她的一半,但是一次次的环球出访、谈判和新闻发布会中,我发现她比我还要不知疲倦。她的勤勉常常让我们这些年轻的新闻记者感到汗颜。”金•伽塔丝感慨。

  从 2009 年 1 月 21 日正式就任美国国务卿,到 2012 年年底因疲劳过度而病倒家中,希拉里总计在飞机上度过了四百多个日夜、飞行 150 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 37 圈,出访了 112 个国家。

  希拉里任职期间出访国家数量是之前 66 位国务卿无法比拟的,克林顿总统时期的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访过 96 个国家,小布什总统的女国务卿赖斯只有 85 个。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的国务卿,媒体们戏称她是“劳模国务卿”。

  金熟悉希拉里的许多工作细节,比如,早晨搭乘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专机出访他国之前,希拉里从不化妆,就让自己的雀斑暴露在外。

  这样的希拉里远比那个在聚光灯下,被化妆师们的粉饼层层包裹的希拉里更加年轻而充满活力。每当登上飞机,希拉里总会在起飞前先到机舱后部与记者们打招呼,“你好啊,伙计们!”她清脆的嗓音和那副被乔治•阿玛尼太阳镜遮住大半的面孔,总是会振奋整个机舱略有紧张的气氛。

  2011 年 2 月 27 日那一天的清晨,希拉里却看起来格外疲惫,神情紧绷。持续两个月的阿拉伯民主运动让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陷入危机之中。在机舱内,希拉里的助手杰克紧紧抓着自己的笔记本,焦虑地站在她身后。国务卿与随行记者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瑞士的日内瓦,目的是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说服各国领导人支持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议题。

  希拉里是奥巴马政府最早提出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官员之一。2011 年 3 月,为了她的利比亚立场,她用 6 天时间,在华盛顿、巴黎、开罗、突尼斯之间飞行了 2 万英里。起先,她遭到了时任国防部长盖茨的反对。盖茨公开说,设立禁飞区意味着攻击地面目标,而介入利比亚危机是错误的选择。当时,白宫正在寻找途径为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

  在日内瓦,希拉里成了最忙碌的人,与各国外长们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会晤。在其中一间会议室,俄罗斯的拉夫罗夫外长对于美国提议的“禁飞区”,只说了一句话:“不能设立‘禁飞区’,绝对不能。”希拉里只能不停向对方施加压力,希望他可以认真考虑。

  在隔壁房间的另一场会议中,希拉里又与来自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政治家们展开谈判,这些欧洲盟友们并没有表示出美国所希望的意愿,希拉里只能悻悻而归。希拉里又与土耳其外交部长达乌特奥卢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在听取了各国外长们的意见之后,希拉里乘专机返回华盛顿,向奥巴马汇报各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立场。

  半个月之后,在巴黎举行的G8峰会上,希拉里再次与各国外长谈起设立“禁飞区”的议题。这一次,她获得了英国的黑格大臣的热烈支持,拉夫罗夫的回答也不再像 2 月份那次坚决。希拉里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十分明确。他们所支持的干预意味着从一开始就要大量使用武力、意味着在战场上杀人。经多次的往返游说,她打造了一个外交和军事联盟,同时安抚住了那些意见截然相左的领导人,比如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马德•阿勒萨尼。接下来的七个月里,她始终将这个联盟维系在一起,尽管白宫的官员抱怨冲突拖拉的时间比任何人预计的都要长得多。

  虽然在利比亚问题上,带领美国“参战”的是奥巴马而不是希拉里,美国却得靠希拉里去联合国安理会为这次干预争取足够多的票数,并让英国和法国等盟友确信,禁飞区比有限的干预更有效。

  希拉里找到了她的帮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苏珊•赖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萨曼塔•鲍威尔。她们都是女性。在联合国,希拉里负责让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们对禁飞区亮绿灯,赖斯负责游说更多的国家。在白宫,萨曼塔•鲍威尔则负责说服不情愿开战的总统。最终,希拉里依靠她和萨科齐的私人关系,帮助她建立了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联盟。“希拉里,我永远站在你这边,你很强硬,也很聪明,还是个好人。”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这样说。

  处理利比亚问题,希拉里展示了美国能够像以往历史一样形成新的盟友的能力。这部分改革的力量被希拉里定义为“巧实力”。运用公众外交与新媒体寻求美国海外的利益。这些往往是美国军力硬实力难以企及的。

  “巧实力”是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约瑟夫•奈于 2003 年提出的用刚柔相济的方式施展美国的影响力的理论。希拉里直接将上述理论推向了外交实践。

  2009年 1 月 13 日参议院听证会上,希拉里明确提出“巧实力将是本届政府的核心外交策略”。2011 年,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发表的《美国的亚太世纪》一文中,再次重申“巧实力将重塑美国在全球外交的领导地位”。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曾为希拉里背书的约瑟夫•奈对记者说:“与其他女性政治家相比较而言,希拉里更有政治风度和手腕。

  人们往往愿意与她接触,并听取她的看法。不论在国务院还是白宫,长袖善舞的她完全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我认为她对美国外交的主要功绩在于重新将美国战略重心转往亚洲,尤其是在对缅甸问题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希拉里任美国国务卿的四年中,她的诸多行为都将被我们纳入外交政策的研究课题中,以期在一个更广的范畴中评估她的‘巧实力’。”

  约瑟夫•奈认为,希拉里•克林顿成为美国国务卿,并不断将“巧实力”注入美国外交政策中,一方面巩固了与国防部的罗伯特•盖茨的紧密合作,另外一方面也强化了人际影响在外交领域的作用。她利用自己的明星魅力,通过公开演讲和互联网传播加强了美国对海外民众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利比亚的卡扎菲对平民展开屠杀的时候,她成了推动联合国实现多边军事干预的第一人。同时,她也帮助奥巴马总统实现了美国战略中心向亚洲倾斜的目标,与中国、印度和巴西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2011 年 10 月 18 日,希拉里从专机上走下,踏上利比亚的土地。护送她走过的黎波里垃圾遍地的空旷街区的,是一群群衣衫褴褛的起义军护卫队,他们的枪口指向天空,遍布蚊虫和血腥的阴霾天空。而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枪声和混乱一直在利比亚毫无抑制地肆虐。

  这是一场特别的、有着21世纪鲜明特征的美国式胜利。希拉里结束了与利比亚过渡委员会的领导人见面后,对身边的美国记者感慨说:“我很自豪,自己可以站在一个自由的利比亚土地上。”

  结束的黎波里访问飞往阿富汗的当天,希拉里如是告诉《时代周刊》:“在这样一个被网络信息所充斥并受到几何级数影响的时代,我们不再能蛮横地挥舞大棒喝令中国、 巴西、 印度‘停止增长,停止利用你的经济来施展力量’。我们迫切地需要对自己做出新的定位来尽可能更有效地应对这不同时代下新生的威胁与机遇。”

  美国传统海外政策的奉行者认为,利用社交媒体或者移动终端来动员反政府力量可以迫使强权者们改变对于这个时代的操控是可笑的。他们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乱局、日益恶化的巴以局势、失败的伊拉克民主进程中指出,Twitter 又怎么能成为救世主呢?但希拉里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利用有限力量去实现最大化效用的专家,尽管白宫对其施加了种种限制措施,希拉里仍利用非传统手段在公共事业上取得成功。

  譬如,在上任之初,希拉里宴请包括 Twitter 创始人杰克•杜尔希、思科副总裁苏珊•波斯特拉姆在内的 10 名美国 IT 界高层。希拉里知道如何通过互联网为海地地震筹款,主张国务院工作人员使用社交网络向外界介绍他们的工作。

  相对于美国特使曾经使用的“华盛顿深夜加密电报”,希拉里则向她的大使们推广使用 Twitter 推特、Facebook 来汇报工作。现在国务院拥有 192 个 Twitter 订阅以及 288 个 Facebook 账户,她的女儿切尔西也称希拉里为“潮妈”(科技老妈)。

  美国国务院的 Twitter 有了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版本,还将推出俄语和印地语版本。 因此,美国互联网行业对希拉里的评价颇高,说她具有“21 世纪管理国家的能力”。

  在希拉里离开利比亚的第二天,她的长期助理哈玛递给她一个黑莓手机,上面的新闻显示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被捕。希拉里心里也许会在念叨着恺撒的名句:“我们来了,我们见证,他死去。”

  从可怕的对手到得力的助手

  2012 年 11 月 19 日,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在金边机场降落。希拉里和奥巴马并肩走出舱门,面带微笑地向停机坪上的等候人群挥手致意。然而,当他们走下舷梯时,她稍稍收了一点脚步,有意让总统先行,自己错后一个身位。这就是希拉里。尽管她曾经与奥巴马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但现在作为下属,她清醒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在奥巴马身边时。

  “做梦也没想到,” 2008 年 11 月,她在回复她的政治助手菲利普•莱因斯的邮件中写道。当时莱因斯首次告诉她,尽管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竞选中对她身为第一夫人时的外交事务经验进行了嘲笑,但仍考虑任命她为国务卿。在初选中,奥巴马称自己的经验是“基于对世界如何看待美国的了解,源于海外生活和海外旅行,同时还源于自己生活在美洲之外的亲友。”

  他还表示,自己的经验“不仅仅取决于我去大使官邸找哪些世界领导人喝过茶谈过天”。

  确实,希拉里缺乏赖斯、鲍威尔或奥尔布赖特等最近几任国务卿的外交政策经验,也不像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三世同乔治•H•W•布什那样,与奥巴马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她拥有的是精力,以及落选后在帮助奥巴马竞选时展现出的耿耿忠诚。还有一点也不可小觑,那就是她的名望。

  获得提名之后,希拉里犹豫了好几天,甚至一度决定婉拒奥巴马的任命。她的助手称,奥巴马不想听到拒绝的回复。据说,奥巴马至少有一次故意没接希拉里的电话,还让他的助手解释说自己在卫生间。

  最终,美国国务院礼宾司司长卡普里西娅•马歇尔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她接受了邀请。那是总统亲自发出的邀请。”

  当时,引起热议的是,奥巴马正在组建一个“由竞争对手组成的团队”来负责国家安全。这个团队里不仅有希拉里,还包括副总统拜登。他们这些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公众形象、自己的公众生活履历以及自己的政策观点,”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E•多尼隆告诉说。人们大胆猜测,这个团队会像亚伯拉罕•林肯的战时内阁那样争吵不休,华盛顿的政治评论家们也急切地等待着个人冲突和背后中伤的开始。

  “在某个政治层面上,这座建筑里(编注:白宫)充满了曾试图阻止他成为总统的人,”提到国务院的时候,希拉里的一名助手说。“那里”——他指的是白宫——“则充满了曾试图阻止她成为总统的人。”如今,人们预期的分裂并没有出现。“这让那些想从外部看出分歧所在的人很是懊恼。”希拉里的亲密助手梅拉妮•S•韦尔维尔对《纽约时报》记者说。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奥巴马和希拉里领导下的国家安全团队反而是几十年来最和谐的。他们持有相同的外交观,即在支持民主权利方面“热情高昂”(在利比亚和其他地方),但当这些权利触及美国的安全利益(伊朗和巴林)或美国势力的其他底线(叙利亚)时,又非常精明实际。

  应对危机时,两人从不心怀怨恨,大多数时候也没有使用向公众泄密的手段来左右他们私下里的辩论。从一开始,希拉里就定下了基调,强化对这个曾在竞选中打败自己的上司的尊重。“早期,如果周围有人抱怨奥巴马,她完全受不了,”安德鲁•夏皮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曾经是希拉里的参议员助理,现任助理国务卿。这个信息“被非常清楚地传递出去了”。“我们都为总统效力,”他记得她这么说过。

  这倒不是说,两人事事“你唱我和”。比如,白宫的一名高级官员表示,希拉里强烈主张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保留更多的军队。然而,在公开场合,她还是坚定不移地支持总统的决定——结束越来越不受欢迎的战争,于去年 12 月撤出了驻伊拉克的剩余美军,同时计划在 2014 年前从阿富汗撤军。

  希拉里和奥巴马的私交看起来并不是特别亲密。除了内阁会议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以外,只要希拉里在华盛顿,两人会一周见一次面,参与会面的通常还有拜登和多尼隆。“他们的关系日益改善,就如同你期待的那样,在这种关系当中——我不轻易说这些——总统对克林顿国务卿的建议、政策观点以及她代表美国的立场有完全的信心和信任,”多尼隆告诉记者。“那是一种完全的信任,顺便说一句,从历史上来看,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信任。”

  尽管他俩在教养、年龄和性格方面都存在差异,但用他的话来说,两人都有参与总统竞选、在白宫居住、在白宫抚养孩子以及“身为名人”的“共同经历”。在政策方面,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原则。这是一种非意识形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部分由于这个原因,没人能够真正地给奥巴马或者希拉里的信条下定义;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奥巴马政府有时会让那些想让他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的人感到沮丧。

  美国《时代》杂志在评价希拉里与奥巴马的关系时曾经写道,在某些方面,希拉里的窘境在于在国务院的权力有限。尽管奥巴马央求她在 2008 大选后作为他的第一外交官,但是工作中两人存在很多障碍。

  文章指出,白宫指派给希拉里精心挑选的助手,悄悄否决她的决议。

  当希拉里尝试与之前曾是竞争对手的白宫精英合作时,她的参谋长时常扮黑脸,对话往往难以进行。国务院与国土安全委员会之间紧张的关系依然存在。

  美国政府在利比亚发动不情不愿的有限战争时,希拉里一开始的反应是质疑美国的干涉政策,包括在利比亚上空设置一个“禁飞区”的提议。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和其他军队将领也害怕在伊斯兰国家再次陷入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但是,随着卡扎菲的部队逼近叛军在班加西的大本营,某个周二下午,奥巴马召集顾问在白宫局势研究室开会,身在埃及的希拉里也通过电话专线参与了会议。会议决定,美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班加西沦陷。一位与会者称,奥巴马当时说,“这不是我们的做法。”

  表面上,希拉里出席重要会议发言,但在一些重要决议中,例如在放弃推进关塔那摩湾,限制阿富汗增兵规模,并要求以色列停止建立定居点决议中都是奥巴马直接拍板。

  每周,她与奥巴马一对一见面,每周,她与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和国防部长会晤。在每日的国土安全局例会中,希拉里陈述观点。但是,最后的进程都是与奥巴马的亲信们在小房间中作出决定。

  对于奥巴马和希拉里来说,成为工作中的伙伴,远比要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更简单。

  希拉里的下一站?

  对金来说,希拉里的确可以称为美国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之一。如果希拉里参选 2016 年大选,她将是美国历史上准备最充分的总统候选人:她曾在白宫住过,当过联邦参议员,作为国务卿又和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打过交道。

  此外,希拉里作为国务卿的成绩单究竟如何?

  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从国务卿作为外交政策的执行者、美国的首席大使和国务院的管理者这三个方面对希拉里这几年的工作表现进行了点评:作为外交政策 CEO,她几乎从未与大老板奥巴马发生过公开争执;作为美国首席大使,她做得得心应手。因为当过 8 年第一夫人,希拉里在全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拥有历任国务卿不具备的人脉和优势。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管杰夫里•贝德回忆说,希拉里在访问韩国一所女子大学时,受到了数千学生的追捧,场面之盛,让他毕生难忘。

  作为国务院的一把手,希拉里力图提升本部门地位。她仿照五角大楼模式,命令国务院对美国外交作四年一度的定期战略评论。她还要求美国的驻外大使多与当地民间进行接触,提倡外交官要有经济视角,并任命了国务院历史上首位首席经济学家。她关注全球女权运动,专门任命了一名直接向她汇报的妇女事务大使。

  对于后两项工作,《经济学人》杂志给的评价较高。但最受争议的,还是她作为美国外交政策执行者的成效。尽管奥巴马上任之后对外交政策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四年之后,美国在国际上面临的麻烦和挑战似乎并未减少多少。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和历史学教授朱利安•齐里泽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在政治敏感上,以及对政府职责的理解上,希拉里更加敏锐而坚定。由于有着前白宫第一夫人以及参议员的经历,希拉里在处理事务上更加老练,特别是对待国际事务和获取国会支持方面显得游刃有余。对于美国外交来说,希拉里的贡献来自于她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迅速强化了美国在海外的地位和树立了新的形象,同时在她努力下,美国的外交政策正在向‘巧实力’偏移,武力干涉不再是单一选项。眼下,我们还无法对希拉里主张的‘巧实力’盖棺定论,这需要时间去检验。”

  前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教授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现在来评价希拉里这四年的工作对于美国外交和国际形势的影响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大家一致赞成的,希拉里是美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国务卿。”

  陶文钊认为,之所以希拉里重点强调“巧实力”,源于他们这一届美国领导人对于小布什时代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运用方面不够“巧”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或许,希拉里是四年之后民主党最有力的候选人,但毕竟年事已高,且因为长年的忙碌而变得疾病缠身。不久前率先披露希拉里可能罹患脑癌的美国八卦报纸《国民问询报》1 月惊爆秘闻,在先后遭遇了胃病、晕倒、脑震荡、脑血栓一连串严重健康问题后,希拉里头部的血栓可能会对她的视神经造成“灾难性的损害”,从而导致她彻底失明。

  不论关于希拉里身体健康的传言是否属实,随着国务卿任期结束的临近,希拉里长长的飞行日记已经不可避免地写到了结尾的一章。她自己也曾经多次亲口证实,离开国务卿职位之后,不会参与下一届的总统竞选。

  “我拥有不平凡的 20 年,其间我一直都处在美国政治的风尖浪口。但现在我需要离开自己一直所在的快车道,花一点时间来思考。”

  希拉里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她对未来还没有具体计划,之后又透露了一些她称之为“零碎”的事情。

  她打算再写一本书,继续像从前一样从事帮助妇女和女孩的慈善事业。她暗示,人们已经给她提了一些建议,“但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法停下来思考以后要做什么。”她说自己只想在 40 年的公共生活之后休息一下,语气很诚恳。

  去年,一个美好的春日傍晚,身在罗马的希拉里曾和旅行记者团一起到维托里奥威尼托大街的哈利酒吧去喝贝利尼鸡尾酒。人们又一次问她以后有什么打算,65 岁的她像往常一样笑而不答,只是说她打算回到罗马,然后就待在那里。后来,这位哈佛毕业的芝加哥女人又补充道,“哪个有感情的人不想呢?”

  《见证》读后感(三):粗浅的一点感触

  作为一个生命的前二十几年的政治敏感度及觉醒度基本为零的首都居民,首先让我掩面含羞一下下。

  也许是人真的长大了的缘故,最近几年通过几本政治人物的传记和中央十三新闻频道逐渐开始了解了一点点国际时事;意识形态、生活水平、宗教信仰、法制水平、历史、国际关系等等的差异让这个世界纷争不断。

  这本《见证》成为了了解国际政治局势的启蒙书,很是受益;以往听到报道巴以和平、中东局势、海湾国家、阿拉伯之春等等时多半是囫囵吞枣,看完这本书后总算是略知一二。虽然由于立场不同我无法完全认同作者的全部观点,但是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本值得花心血去理解的好书。

  记得年初看奥巴马的传记时,引发的对于社会工作、非政府组织、社会学的热切关注与反思。

  相同的是,这两本书都让我个人对“社会”这个巨大的词汇有了更宏观和清晰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明确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可能获得的机会与可以创造的价值。但是同时也让我矛盾,如此功利主义的结论深深的伤害了我内心深处那个脆弱美好执着的自由地带。

  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生命脆弱而有限,我们可能穷其一生也达不到凯撒上面这句话的境界,哪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的任何一个节点。

  但这并不是我们怯懦的理由。

  《见证》读后感(四):非同寻常的相遇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印象

  作者(张 勇)

  相遇是极其简单平常的一件事,现在有一种理论称其为“六度空间理论”,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交往,通过五次联系就能把自己和世界深度联系起来。

  与《史记》开创的中国传记文学风格不同的是《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她将历史事件和个人视角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或者说以个人视角解读历史事件,这对于表现美国外交政策的细节以及公共外交和创意外交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独到的观察和鲜活的文字会让人手不释卷。

  由BBC驻华盛顿特派记者金•伽塔丝执笔撰述、方志操翻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是继《亲历历史》后希拉里授权的又一重要传记,两本传记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相遇。

  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金•伽塔丝始终难以释怀的,那就是1990年10月“叙利亚军事占领黎巴嫩的恐惧”深深刻在了金•伽塔丝的内心深处,以至于多年之后仍然耿耿于怀于——“美国和叙利亚的交易”(更是一种“阴谋”的想法),深深占据着她的内心。13岁的时候就立志成为记者的金•伽塔丝,成长于黎巴嫩内战的贝鲁特,在2008年离开贝鲁特搬到华盛顿,成为BBC的驻美国国务院记者,从以往生活在美国外交政策的“接收端”到“生成端”,身份的转化,也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相遇。

  作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第三世界代表的黎巴嫩的记者金•伽塔丝,两人来自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迥异,这也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相遇;

  希拉里总是随时准备改变世界,但也随时准备被世界改变;在近距离观察希拉里以后,理解希拉里的同时,也更清楚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发现和自我发现的过程,发现的原因在于非同寻常的相遇。

  阅读《见证》也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相遇;在阅读中,我们互相发现,发现政治观点完全迥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彼此的相互认可和赞美。本书的作者金•伽塔丝不是一成不变的,本书描述的希拉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改变是奥巴马施政的口号,也是希拉里展示美国新的软实力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拉里和奥巴马一样代表着美国,希拉里可能更有代表性。

  “我认为在历史上,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股正面的力量。但我也非常清楚美国的错误和缺陷。美国也做过很坏的决定,做出过错误的判断。这个国家立国的本意是要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都热爱自由,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当时美国还保留了奴隶制,女性也没有投票权。在美国历史上,人们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建立一个更好的联邦。”具有个性魅力的希拉里正是这本传记的可读之处,以局外人的角度展现出作者对美国权力的印象——并非完美、总有缺陷,却也有着向善的潜力。

  书里书外的相遇,就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相遇。因为相遇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这是其他方式不能替代的。

  《见证》读后感(五):如果世界是栋公寓楼

  俗话说,金三银四,按照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原是应该住三楼的,为了叙述方便,权且住去银光闪闪的四楼吧。三楼留给曾经的世界霸主欧洲也算不亏待了昔日辉煌的英法德。东亚通常懒得争强,本着搬家容易的态度,我们住在一楼,唯有日本兄整日想着往楼上窜,没办法。二楼住着中东一众各个宗教的信徒国,希望大家互相理解。地下室留给黑人兄弟们,当然北非人民是个例外,他们大约住在楼上。其他暂不列入叙述范围。

  这个情况怎么回事呢。就是原本大家都相安无事得住着。有一天这个利比亚突然打了他们家孩子,消息瞬间传遍全楼。中国赶快关上门跟孩子说,别去管人家家闲事,你给我好好弄呢,小心我也揍你,顿时搬出家规好好管束。美国一听,顿时坐不住,立刻冲去利比亚家,本着自己乾坤朗朗的价值观说,你们怎么能打孩子呢,这样是教育不好的知不知道,孩子得送去学校好好教育。遂,塞给利比亚些钱让他送孩子去学校。旁边的叙利亚看见之后立刻发现了事情的玄机,心想,这一打孩子就来钱,那我也得打啊,遂,一顿竹笋炒肉;美国呼啦呼啦又来了,也塞给叙利亚些钱。紧接着,巴基斯坦和以色列运用犹太卓越的智慧悟出了这么一个道理,既然自己家打孩子都能来钱,那我们俩打个架看看什么效果,遂,操家伙啊!美国一听,顿时毛了,快快快,给你们钱给你们钱,快别打了,这不影响全楼居民安宁嘛。

  这边日本,小动作多多,不是试图抢韩国的宝物“竹岛”,就是觊觎中国的法器“钓鱼岛”,动手动脚同时还不忘知会美国寻求庇护。美国又华丽丽得处于维护自己在一楼代理人的立场派了几个大兵站在日本大门前站岗放哨。但是曾经,日本冲进中国家门不分青红皂白烧杀抢掠的时候,美国也曾经两把大锤轰穿过日本的地板。再来朝鲜是个乖孩子,不哼不哈关上门在家鼓捣半天核玩具,突然打开门仰天长啸三声说我独家制造一新玩具你们都来看看。美国一看,霍,这可了不得,赶紧的纠集各家各户准备声讨朝鲜让这疯孩子赶紧的别自娱自乐了,不行就得让大家一起把这孩子家一锅端喽。

  美国楼上楼下呼哧带喘带着自己的使命感跑得欢快,谢谢你啊!

  《见证》读后感(六):从另一个维度看希拉里.克林顿

  金•伽塔丝是一位出生于黎巴嫩内战时期的BBC记者。在《见证》这本书中,她以媒体工作者的身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视角下的美国国务院,这种视角,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政治维度的观察、描述,而是代表BBC,客观、公允地将希拉里个人传与美国国务院日常运转相融合。书中,伽塔丝叙述了自己作为记者团的一员,以亲身经历记录下了跟随希拉里以及美国政要出访各国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希拉里在处理各种国内外政治议题时,是如何运筹帷幄,平衡各方利益。

  纵览全书,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将具体的事物抽象画,这种修辞手法,也让本书变得更加活泼。比如提到的“大书”、“雾谷”和“线路”。“大书”亦是囊括各国风俗习惯、礼仪、行程、场地安排、国别信息,这些内容随受访国的变化而实时更新,就好像一直永远喂不饱的老虎,源源不断的有最新的信息送进它的嘴里;“雾谷”,其实就是华盛顿政治的核心地带,国会大厦、国务院等行政机构的漆白大楼汇聚在此,放远望去,的确像一团白雾;“线路”则是希拉里专机上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由“要人”(SAM: Special Air Missions)守护的“边境线”,这条线将随行记者团与国务院工作人员一分为二。

  因伽塔丝的所有行程安排大部分与希拉里保持一致,这种难得的经历,使得读者能看到平日新闻报纸中没有提及过的趣事。其中之一便是闪电式访问。以往,大家会认为,作为美国国务卿随性记者团,时间一定会很充裕,甚至有惬意的感觉,下榻的宾馆档次也不会低,然而书中,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了读者,国事访问也会是一件苦差事,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可能一天访问一国,有时,甚至会达到一天几国的程度;至于下榻这事,幸运的话,会住在迪拜、东京的高档豪华酒店,但有一次,因人员安排疏忽,作者也只能在货车里将就一晚了。

  在见证克林顿的各种国事访问、个人风采之外,作者也在思考诸多令她困惑不解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该如何正确使用?美国是否是霸权主义国家?星条旗正在衰落?当自己的祖国黎巴嫩陷入内战泥潭中,美国到底扮演的什么角色?作者在《见证》这本书的撰写过程并没有将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用一名媒体人极高的职业素养,客观、冷静的描述、分析希拉里以及整个美国国务院。

  如果你对美国国务院每天的工作内容感到好奇,比如“维基泄密”丑闻、“阿拉伯之春”等,那么这本书你绝对不能错过。

  《见证》读后感(七):希拉里与美国的多重困境

  这是一本记录希拉里国务卿生涯和外交活动的传记,同时也是一段美国外交史的个人观察。尽管它记录的是2009年到2011年奥巴马首个任期内的事件,但书中涉及的几乎所有重要话题都在这一年多以来沉渣泛起:中东北非乱局依然持续,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民主进程举步维艰,叙利亚问题久拖不决;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正在艰难前行,美中关系树欲静而风不止,美日关系则突破各种小摩擦重新逐渐靠近;继维基解密之后,“棱镜”丑闻又愈演愈烈,暴露出美国外交和政治的许多阴暗面……这无疑增强了本书的话题性和可读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反映出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国在外交方面的重点方向和地区确实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尽管这延续性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美国陷在相关问题中难以脱身。

  美国这个国家,总会令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结。我们可以历数美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难以忽略这个社会同时迸发出的巨大活力和创造力;可以批判她的霸权政策,但无法否认她在当今世界上仍存的影响力;可以欢呼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力的衰落,但又不得不正视美国衰退对本国的冲击。作者在观察和体会美国外交方面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便利:作为美国国务院的随团记者,她可以近距离观察希拉里的一言一行,以及美国外交政策的细节;她经历了从美国外交政策“接收端”到“发出端”的角色转换,又比外人对于美国外交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刻的个人体会。本书的文字有较强烈的个人色彩,夹叙夹议、大量回忆作者身世的文字,有时候会需要读者下一番功夫去鉴别和梳理;但不管我们同意作者的分析与否,她对于希拉里言行的详细记录、危机幕后美国外交的细节记载,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近距离观察。

  书中所表现的美国外交实际操作的场景,同某些人的想象可能会有较大出入。尽管美国的外交系统有着万余名精英工作人员,它并未能在所有科层制机构都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效率与沟通方面,取得什么重要突破;相反,过多的精英人士、过多的观点相互碰撞、冗长的办事和决策程序,以及要面对几乎全世界所有问题的压力,反而使这个系统在令行禁止方面有所欠缺。希拉里强调公共外交、平民外交的路线,要求外交人员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作风,比以往更重视(本国及外国)舆论和民意对于外交政策效果的反馈,则更加重了美国外交人员的负担。在书中,每当有重大危机拉来临时,作者笔下的美国外交官员们总会表现得有些张皇失措,需要好一段时间才能缓过神来。也不止一次有国务院官员出现劳累过度的状态,或因失言而造成麻烦。对于凡事皆可用复杂的推理链条最终归结于美国无处不在之黑手的“阴谋论”者来说,这或许能提供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至于希拉里本人,则可能是自杰奎琳•肯尼迪以来,美国最活跃、也最具话题性的第一夫人。她既是个性强悍的女人,又逐渐摆脱了作为丈夫克林顿附属品的形象,成长为独树一帜的政客;在奥巴马第一任期内担任国务卿的经历更使她具有了美国一般政客和潜在总统候选人所不具备的外交实际工作经历。但这多重身份也给希拉里带来了需要平衡的各种麻烦:女性魅力和柔软身段是希拉里的标志,也在外交场合可以运用的资本,但在男权社会中又可能被舆论和大嘴评论家们套上过于软弱的标签;政客身份使她需要面对美国国内选民和民主党选举机器的重重压力,而他们对外交的关注度又远低于美国内政,同时她还要处理好与昔日党内初选对手奥巴马的关系;在外交场合,希拉里力图在全球听众面前重塑美国民主与外交的形象,但因为种种文化、政治与历史隔阂以及经济衰退的现实状况,收效成疑。希拉里的困境也折射出美国整个国家政治与外交方面的一种困局:美国确实是一个影响力遍及全球的霸权国,但她首先是一个以本民族利益为重的民族国家,其次还是一个决策受到民意影响较大的民主国家,最后由于历史机遇、国力积累和某些方面的较大优势,才逐渐成长为霸权国。这三方面要如何平衡,在维持霸权的同时照顾本国利益、又不至于让外交政策彻底游离于民主制度之外,是美国的老大难问题。

  当然,以希拉里的睿智和城府,对作者展现的“真实的性情和想法”有几成,是值得深思和体味的,正如美国总擅长用崇高而激动人心的词汇包装自己的形象和外交动机一样。同样地,希拉里的才干和手腕,至少保证了她在一个国务卿任期内取得一定成就,也落下相对较好的名声;而以美国的实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就说美国连同她一手构建的世界秩序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也是言之尚早。我们也许已经太习惯于美国的霸权,习惯到很难动用想象力去设想如果现存世界秩序逐渐衰落,一个“后美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支持美国继续维持现状的分析和观点,我们不必要去同意她,但可以运用她提供的这本书,去进行我们自己的分析和想象。如果中国真的要成为世界大国,早晚都会面对书中所描述的一系列危机和问题的。

  (碍于豆瓣规矩发书评必须打星,作为译者,自问译文质量应该还算可以,就打了个四星,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见证》读后感(八):白宫一日游

  自从我看了《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以后,我还以为每个从内战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会拥有 萨沙.斯坦尼西奇的洞见能力,但显然我错了。尽管成长于战火中的黎巴嫩,金·伽塔斯看问题的方式却依然像个逛公园的孩子,而这本书的深入程度,也就像是给白宫一日游的游客们提供的一本导游手册。

  书本记录了奥巴马的国务卿在任期间的主要内外政治活动,如果你没兴趣去翻阅这几年的新闻资料,又觉得百度百科给的内容太单薄了一点儿,那么这本书确实能满足你了解希拉里在任期间参与了哪些活动,这种程度的需求。

  至于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洞见什么的就请不要指望了,游客们就请排好队按着游览路线前进,非开放区域和你们是没关系的,不要探头探脑否则政治事件运作的实际复杂程度会把你的脑袋烧焦的。让我们还是简单易懂的布景之间安心游览吧。

  简而言之,要么美国的政治家们真的统统平庸和愚蠢到了枯燥无味的程度——无怪乎美国的影响力会衰弱,这至少是部分的真实,要么是因为作者所能驾驭的内容也就仅限于这种导游手册的水平,我觉得这大概也是一种真实。

  似乎书中的这些在讨论政策的人当中就没有一个博弈学及格的,不拘小节该算是大猪的普遍特点吗?

  当然,这种肤浅的表象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美国各个不同派系的利益是铁打的营盘,而总统及其幕僚班子仅仅是流水的兵,尽管看似拥有巨大权限但根本上来说他们只是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言人,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力,以及推行自己的政策,就不得不拼命地去争取各个派系的多数支持。

  这是民主政府的通病,对付自己人比对付外敌还要费力,结果就是其对外政策经常摇摆不定自相矛盾,而一切原因都是为了首先应对国内的权力斗争。

  对于美国,这一点表现的格外突出,因为这个国家已经通过长期的移民形成了内部的国际化,其国内选民团体的投票与外事政策息息相关,以色列就是一个最好例子,尽管以色列的许多举动都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冲突,但是只要美国国内犹太人选民和传说中的犹太人金融机构的影响力继续存在,就会一直对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掣肘。

  即使如此,如果美国也只是像其他“自私的杂种”一样,彻头彻尾地贯彻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那么它的局面还不会像今天一样尴尬,然而在各种各样的幻觉之中,美国又扛起了“自由世界捍卫者”这面吃力不讨好的大旗。

  美国一直在忙着对外输出自己的文化,然而比起真正的传媒和真正的商业来说,行政当局的动作总是显得笨拙过度,经常花费巨大的代价而成果非常不理想,很大原因是白宫的政策制定者对于他们的“转化目标”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局势了解得实在太有限,而其政策制订由于任期限制和国内政治需求也经常显得短视,结果不用说制定睿智而恰当的计划,双方在对话之时根本就像不同星球的居民。

  当然,严格来说,美国向全球兜售民主自由的行动还是带来了不少成就的,毕竟许多“被输出”的国家其基础文明发展水平实在太低,即使只拿到星条旗的山寨货,也依然是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问题在于这种全球输出,对美国自身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在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军火贩子,投机客,承包商所获得的利益可比理想家的要大得多,而其代价则主要由美国人民的税金支付。一定意义上这也算是欺诈行为了。但根本上还是因为,美国人终究只是力量强大的外来者,本地人才是真正的玩家,意识不到这一点,美国人就永远会在妄自尊大中,被老练的本地政治家当猴耍,美国人种树,本地人摘桃。

  当然,这同样不是美国影响力衰退的根本原因,根本上是因为全球化导致的岗位外流和竞争加剧削弱了美国的相对优势,而无限制的金融投机以及过度的福利许诺又从内部削弱了这个国家。当然,由维基解密等诸多技术力量带来的力量扩散同样使传统政治力量受到了新的竞争(谢天谢地至少作者提到了这一点)。其结果就是未来的白宫转盘寿司们将会面临更加尴尬的局面。

  希拉里女士已经卸任了,恐怕她的继任者的日子只会更不好过。

  《见证》读后感(九):希拉里和美国巧外交

  希拉里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名政治人物,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讲她已经可以称之为政治家了。希拉里毕业于世界知名大学耶鲁大学的法学院,可以说那是一个美国政治、法律界精英的摇篮,因此她的专业素质是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的。然而,她的丈夫也是她的同学克林顿的出现似乎让她的才能迅速的被掩盖于无形,克林顿的两届总统任期可以说是受到美国民众的基本认同的,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大多数民众得到了实惠,当然这也是民主党价值观带来的红利。不过,克林顿的成功不能说没有希拉里的努力,在外界看来希拉里是一位贤妻良母,并且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和判断力,最重要的是形象良好这在美国政治中试非常重要的。

  2008年美国第56届总统大选开始不久,焦点很快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斗争转移到民主党内的斗争即奥巴马和希拉里的争斗,在选举的整个过程中非常明显的让他们两个人充分展现了个人魅力和政治价值观。在这次总统大选前,共和党的布什总统几乎让美国形象在世界上严重受损,他本人更被称为“战争总统”,这对于美国来讲是负面的,然而经济的整体衰减更是给了共和党沉重的一击。由此民主党的受欢迎程度在两党制政体的运作下必然有增无减,更兼此次民主党的候选人本身都具有非常强的光环,在竞选中希拉里表现出了清晰的思维和完整的政治主张,俨然一副当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风范。当奥巴马艰难的赢得了党内初选和总统大选后,由于希拉里的巨大政治影响力,所以他仍想拉拢希拉里成为自己的内阁成员以巩固其政府的权威和支持度。虽然,美国的女国务卿已经不罕见了,但是像希拉里这样具有极大政治魅力和影响力的确是少见,有时风头甚至盖过总统,然而,最初她也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就是外交经验不足。作为律师、第一夫人、参议员或多或少都有些涉外经历,但是国家外交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看似只有利益一个标准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又不那么简单,因此希拉里对美国外交的整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记录了她在国会外交听证会上的观点,她和奥巴马很清楚在小布什政府八年后美国的外交局面有多么艰难,因此她使用了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巧实力。

  外交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不是简单的,而大国外交更是如此,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交不仅仅是自身利益问题,更牵涉到很多同盟国、邻邦等邦交深厚的国家的利益和安全等问题。美国组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由于世界经济及其国内经济形式的下行,但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任何其他国家所取代。因此,美国要面临的国际责任仍旧是非常巨大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主要就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时期的美国外交进行了比较现实的梳理,其作者金•伽塔丝是BBC的记者但同时也是一名黎巴嫩人,她虽然不像黎巴嫩真主党那样是一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信徒,但毕竟因为黎巴嫩处在中东最为敏感的巴勒斯坦地区周围,本身也常常遭遇战乱。在这样的背景下黎巴嫩人则很容易痛恨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因此可以说《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中的观点是金•伽塔丝内心碰撞的产物。美国外交实际上在几个地方得到凸显,其一是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主要的表现即在于中东问题的解决方案上;其二是与欧洲、日本等西方世界的同盟关系;其三是与拉美国家等于其为邻,被视为“后院”的紧密关系;其四是与俄罗斯、中国等逐渐崛起国家的复杂关系。这四组关系虽不能将美国外交尽纳其中,却也基本上能够基本明确其中脉络,经历小布什政府八年的施政后,这几组外交关系几乎都受到了极大的重创,不能不说是小布什本身的外交鲁莽和无知,但也正因如此才为希拉里的外交历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上任初始希拉里即采取了广泛修补关系的手段,在出访各国尤其是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国家时充分发挥其个人魅力,积极与其国家领导人发展私人友谊,并与其民众全面互动,在希拉里离开美国国务院后留下的外交局面要远远好于小布什时期。此外,希拉里的巧实力观念让美国的意识形态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伽塔丝在屡次随希拉里外访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希拉里的外交理念不是僵化的意识形态理念,与共和党外交理念中浓重的“冷战”思维相比,希拉里的外交则更能因时因地而发生转变,面对穆巴拉克、卡扎菲这样的极权人物时也能够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准,去交往和发展关系,在这些极权国家的反对派眼中则是美国的两面派反映。中东国家主要是阿拉伯民族,他们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国家主要是以君主专制和威权政治为主要政体代表,民主制度对于这些地区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就让穆巴拉克、卡扎菲、萨达姆等专制、独裁的领导人长期执政并鲜有撼动其执政权的力量,对于美国而言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输出固然重要,但是中东地区的稳定更是美国利益的集中体现,希拉里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当这些国家出现了所谓的“阿拉伯之春”时美国的态度消极,希拉里更愿意用相对保守的态度表达对这些国家中反对派的支持。当然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性始终没有消失,这在对俄罗斯、中国以及拉美国家的交往上是非常明显的,自苏联时代开始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出就没有放松过,不论是总统还是国务卿在与苏联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试图影响苏联的国家政策和领导层价值倾向,直至俄罗斯也依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中国目前仍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使得美国始终不能放心,加之中国国家逐渐强大更让美国人难以相信,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不会输出共产主义,因此在希拉里屡次访华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谈及政治体制以及人权问题,当然这也是希拉里的强项,她在参议员任上没有少做维护和发展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工作,《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比较多的谈及了这方面的内容,金•伽塔丝可以说也是一个坚定的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支持者。尽管在一些问题上金•伽塔丝和希拉里代表的美国外交有分歧,甚至是怀疑美国对待阿拉伯国家的态度,但是她从内心里已经彻底的认同了美国民主价值观,同时也自然对俄罗斯、中国甚至拉美左翼国家带有了相当多的偏见,在谈及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其政治制度时甚至用了攻击的字眼。也许在金•伽塔丝看来《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本身就不是一部政治中立的著作,而是她在表达自己对希拉里的崇敬以及自己的政治观点吧。希拉里在于欧洲、日本等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总是试图使他们相信,美国是绝对的同盟后盾,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同时对其中一些国家仍留有戒心,从斯诺登事件窃听丑闻中就可观一二,美国相信只有自己才是最真诚的朋友。日本对美国来讲是在亚洲的同盟国和桥头堡,但是日本也是二战时期轴心国的成员并且在历史问题上始终没有彻底反省,这对于美国来讲不仅仅是不能完全信任,更是在亚洲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与中国、韩国等二战受害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将极大的破坏美国的“亚太战略”。希拉里在与日本领导人发展关系的时候格外的小心,始终在拿捏两国核心利益的敏感点,她认为与日本发展关系是必要的,但是日本始终存在着两股势力即右翼极端势力和强烈的反美势力,这两种势力对美来讲都是不好掌控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把美国的意志显示的更为明确,让日本人清楚美国的关切在什么地方。从本质上来说,希拉里是厌恶专制独裁政权、原教旨主义宗教政权的,也可说除过西方民主政体外,她可能都非常排斥,但是在金•伽塔丝的眼中她能够与任何人成为朋友。

  《见证: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出版了,希拉里也离开了美国国务院,然而此时的美国外交尽管依旧艰难,但是希拉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外交风格,同时她自己也变的更加成熟、稳健。应该清楚一点,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外交依旧是政治的博弈舞台,外交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作为基础,美国倘若没有超级大国的前提,外交工作将是另一番景象。总的来讲外交都是要取巧,要从纷繁复杂的人际、人事、国际等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美国在希拉里的努力下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外交思路,这种外交思路也是中国外交应该加以关注的,尽管这种思路需要进一步的淡化意识形态的裹挟。

  《见证》读后感(十):女性的政坛更加坚强些吧!

  看了《傲骨贤妻》之后,对于独立、自信的拼搏在事业上、政治上,不靠男人,改变自己的独立女性,非常欣赏。

  无疑,希拉里是这类女性的典型代表。

  这本书作者金•伽塔丝生于黎巴嫩,她的整个童年与少年时代都在炮火之下度过。战争如此频繁,甚至已无法影响全家人每周去餐馆庆祝周末。以女性的视角写女性很多地方比男性写的更到位、更细腻。

  本书的翻译是@!功夫熊猫肥仔 (!) ,特别是看了他的书评,对于本书理解度很深,特别是读下来,译文质量水准很高。

  希拉里是这样一个人,当在党内总统候选人竞选阶段,她被奥巴马嘲讽为:她的外交经验不过是陪克林顿与外国领导人喝喝咖啡的水准。而后来她在做国务卿期间,可以和各个国家的重要首脑成为亲密的朋友。

  希拉里是这样一个人,当和奥巴马之间竞选的时候,被各种中伤,在辅佐奥巴马的时候,依旧可以尽心尽力,得到了奥巴马莫大的信任。

  建议,想在自己事业上有更多突破,或者想提升自己的女孩看下这本书,58元的价格,少喝杯咖啡,就可以补补脑子了,提高下情商,让自己更自信,化妆品都省了。  

  最后呼吁下,希望女性的政坛更加坚强些吧!少一些质疑,多一些女性参与进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见证读后感精选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