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10篇

2018-02-14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10篇

  《李英爱的晚餐》是一本由李英爱 / 洪主英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一):家庭民族之爱——杂谈李英爱的晚餐

  豆瓣首评

  精神上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这一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相信爱就是其中的一种力量,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最本源的力量,一种类似于纯能的纯粹而无形的力量。然而“爱”这个字显然太过宽泛,因而需要一些定语来加以限制,至少能给这力量的来源框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2001年的英爱自传《最特别的爱》中,提到过几种不同的爱,可看成是对“爱”的一个不尽完整的分类。时隔十四载,纪录片故事《李英爱的晚餐》在大陆出版,小囡因而得而观之,以为此书中凝聚的情感,也是最特别的爱的延续和升华。这样的爱也勾起了我写一段评论热情。虽以“家庭与民族之爱”为题,内容却不拘于此,想哪写哪,信马由缰,有疏忽错漏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0)这本书来到我的身边,比我预想的要早了几天。在预知了封面图和卷首语之后的那些日子里,不必细翻,便总能够在大脑角落里找到一帧她微笑画面。而如今,隔着乳白色包装袋,就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封面硬纸的质感,而在那片郁郁葱葱绿色掩映之下,我知道,她就在那儿。

  是的,她就在这里,在我的桌上,此时正占据了我全部的手和大半的心。就在思念着这本书的几十个小时里,她曾经的饰演过的人物一个个像走马灯似地走了又来,长今、之贤、恩素……(并没有金子,这也不奇怪)最终画面定在纪录片中草坪上的温柔母亲的微笑上,仿佛就和我手中的封面上搂着女儿场景遥相呼应

  即使是最最心情平和的人,看到这样的微笑也免不了心头一颤;即使是最最性格浮躁的人,在这样的光芒下也能够找到内心宁静

  李英爱的晚餐,就在这里开始准备路程

  1)氧气般的女子一如既往

  当你细细地品读封面和封底上的李英爱,你只能够看见她轻垂的面庞,长长的睫毛遮掩住了大而明澈的眸子,以及唇边,那永远的难以抹去的一丝笑意

  封面:生长里旺盛的植株从墙外茂密到了墙里,一簇簇纯色的小花点缀在画面的边缘,而在花木丛中心女人女孩身上散发出来的洁白和幸福的光芒,让身后的美景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背景

  封底:身着韩服挽着发髻的女子,纤手扶瓷碗、执木勺,双臂以一种自然而又小心姿势向前,伸而不展,加之精致的妆容和精美的短衣,构成一幅和谐唯美的画面。

  记得在零几年的某个节目“我是李英爱”中谈到,三十多岁的她比起二十多岁有着不一样气质,英爱本人更喜欢三十多岁的气质,并很期待四十多岁时她身上新的变化。现在看来,一切都像预想的那样发展:44岁的英爱,比起二三十岁的她似乎少了一丝女孩的明艳热烈,却多了一份明亮而不刺眼、热情却不灼人的感觉

  你看《最特别的爱》的封面上,微微低着头的英爱笑得也属于很含蓄的那一种,但嘴角咧开的弧度都透着青春的张力。

  “星星般玲珑的眼神太阳般明朗的微笑,独特魅力给人一种像氧气般不可或缺印象”,李英爱的眼睛清澈而灵动,用一个常见的比喻,就像会说话一样。在我的记忆里,长今笑起来的时候那般的灿烂天地都为之失色;而忧郁神情也是浑然天成深深悲哀就是一把无形而锋利的刀子,在心间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

  可现在在《晚餐》里看英爱,其他什么的神情似乎都渐渐地淡化了,有美食完成后的喜悦,当众吃东西时的害羞,有阅读典籍时的专注,有与家人互动时的放松,还有低垂着眉眼捧着瓷碗时的平和宁静,无一例外,全都指向了一个词——

  幸福。

  2)源于家庭的幸福感

  东方传统里的家庭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尤其是在深受儒学文化影响的韩国社会。作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晚餐,正好就是一个这样的契机,让一个家庭的全部成员围坐在同一张桌子边,享用食物交流感情

  不知道是因为家庭之重而使晚餐的地位尤为明显,还是因为晚餐的作用下使得家庭连结成了一个密不可分整体。也许二者兼而有之。《李英爱的晚餐》,从初成形状开始,就赋予了晚餐一份沟通和融合的独特意义。所谓幸福感,正恰恰是建立在家庭中沟通和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幸福感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当其中的就是在家庭之中身份确定。只有在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之后,言行举止才能够符合自己的身份,并且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最重要的是自己也认为行为得体并感到自我满足

  比如说,在一个基本的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所构成的家庭里,常有的家庭幸福模式就有:子女从享受父母的爱与食物中得到受照顾的幸福,父亲从家庭的井然有序中找到归属的幸福,而母亲在给家人制作 美食和带来幸福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而当子女长大家庭扩张时,年迈的父母会从子女的事业和家庭的成就上找到新的幸福,成年的孩子在肩负起新身份责任同时,也能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到幸福

  家庭就像一个完整的活细胞,家庭里的每个人就是一种细胞器,各司其职、互相作用,密不可分,构建成一个鲜活和独特的生命体。这难道不是一件精妙而神奇事情吗?

  幸福感的体现,除却在家庭内部的和谐相处,还有的就是和自身家庭以外的人或家庭的交往,宣告自身家庭为一个整体,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体交往中对此加以证明从而获得承认。

  不可否认,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中,饮食作为每个家庭都需要加以重视的共同点,成为一个绝好的沟通纽带。文化相同的家庭饮食习惯相似,;不同的文化家庭则能在饮食中找到共同点(已融合部分),和不同点(未融合部分)。总之,仅仅是交流饮食上的心得,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就会很快缩短。我想,这也是一般请客设宴的根本原因所在

  韩国文化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沿袭下,很大一部分的韩国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都是以主妇的身份存在的,即使是有自己的事业女性,在家庭中仍然要承担大部分家务和照顾家人。因而家庭生活占据了她们感知到的幸福感的大部分,甚至近全部。

  英爱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韩国女人,就像很多受过传统教育的人一样,韩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个人性格气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她在事业上进取的同时,她身上仍然有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在近十年前关于《大长今》访谈里,英爱也表示说,在爱情和事业面前,她自己会更侧重于爱情(大意)。我想这里的爱情,也从某一方面指代了家庭。

  在她即将复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也就是以一个主妇的身份,当她的好母亲、好妻子、好母亲。我们都能够在《李英爱的晚餐》中拍摄的大量的家庭生活场景里看到,即使是在荧屏之上,看到郑家四口草坪戏水雪地嬉闹的场景,也会为之中蕴含的幸福的气息感到舒心和陶醉。

  幸福,就是和身边最亲密的人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想这是很多文化产品(自然也包括此书)想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思想。

  3)国家与民族的归属感、自豪

  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就能够衍生为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应该为是每一个优秀的民族所具备的。韩民族的儒学根基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日治和国土分裂)下,这种归属感与自豪感表现得尤为突出更有甚者,有失偏颇的民族主义思想也一度盛行,现在也并未消退——当然,这里我并不想谈什么民族主义,这和我们的主题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朝鲜半岛上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应该还是地理因素(这一点我会在下一点谈到,这里就不加以展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自然是和“传道士”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使然,这也似乎无需多谈。

  在读英爱自传《最特别的爱》的时候,就对于英爱在民族问题上的态度很有兴趣。彼时的李英爱年近三十,虽然未达人生事业的巅峰,但想来也应在演艺圈里历经无数。英爱的灵魂早已和她的祖国融为一体,我也是因此产生过一种微妙的文化异质感,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英爱有一种冻结的火焰一般的美感

  在拍摄完《火花》和《JSA》后,英爱沉浸于爱国先贤白凡金九所著的《白凡日志》中,“感受被剥夺自由的我民族之痛”,并在看着樱田门事件的李奉昌烈士的遗照时,“终于呜呜地哭了起来”。

  英爱最后写到“……如此一来我们大韩民国就能更加骄傲,成为更富强的国家。”

  那时的她就怀着这样一颗可以说是赤诚的爱国之心记叙着这件事(引号内文字引自中文初版翻译原文)。而在对于时代背景下不得不分离的个人甚至于国土,英爱都抱有很深的同情期望。她自叙说,《流水潺潺的鸭绿江》的作者,流亡异乡的李弥勒的报道,至今都还贴在她房间的墙上。时隔多年,我想那张剪报应该早已在时境变迁中遗失,英爱的棱角也被时间打磨得更加平滑,她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直抒胸臆发表对南北半岛分裂的感慨,而青年时的激情也内化为了她的一种精神气质,萦绕在眉眼唇齿之间,难以消去无法取代。

  4)韩国文化的独特性

  无论是家庭的幸福感,还是国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都是扎根在韩国文化的土壤之上盛开的木槿花。我真是喜欢英爱在“仅仅通过餐桌,就能够知道一个国家的文化取向”上的分析论述,不知此段是否由编导执笔或色,但私下以为英爱自己的思想内涵也足矣写出这样的文字。

  《李英爱的晚餐》的第一部分就是“韩国饮食中蕴含的沟通哲学”,深入具体地介绍了朝鲜宫廷御膳,到两班贵族的饮食文化,再到百姓的日常吃喝的沟通和融合。把沟通作为饮食哲学的确比较恰当,而在此书中对韩国饮食的论述和溯源里,我觉得可以用贴切来形容。

  《晚餐》的顾问教授说,朝鲜王朝是以性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御膳自然会较为朴素。减膳制度的实行和视民如子的精神对于君王来说是很可贵的,朝鲜李氏王朝的27位君主中,只有燕山君和光海君没有减膳的记载(也是托英爱的福,我在《大长今》和《西宫》里对这两位君王有过一定程度了解,否则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不谙朝鲜历史的我恐怕是不能理解的)。

  宫廷御膳的朴素自然是源自于文化,而文化的发源乃是来自地理环境。朝鲜半岛的地形条件的限制,国土虽然勉强不能叫做弹丸之地,但是要谈及辽阔也是远不能及。从古代起就作为天朝属国在蛮荒之地自求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大局面里仍然是在大国博弈的夹缝里谋取生存的小国家。

  国土面积的狭小也使得君王与百姓餐桌相通的情况得以实施。《晚餐》里附了一张朝鲜各地进贡君王的特产图。书中提到“做出一桌膳食意味着国泰民安”,一方面说明了进贡制度在治理国家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是物资不丰富的体现。

  韩国的肉食文化风靡于整个东亚,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中互相融合得以发展,摄制组在中国、蒙古、日本等国拍摄取材,追根溯源。但这种融合又哪里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大融合那般的盛大宏伟、丰富多元?中韩两国文化即使同源也仍有差异,所处视角不同,其行事方式亦然不同。很难说是不是韩国的单一民族较好地保持了民族特色,而中国的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与激荡中已经凝结成了一个新的综合主体(好像有点扯远了……)

  朝鲜半岛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农业,但是面粉依然是需要从中国进口的珍贵食材牛肉牛奶也不是普通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吃到的(可参见《大长今》中相关剧情),可见当时的朝鲜作物还是比较单一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纬度条件就摆在那里。而泡菜和酱肉,这些为了保存菜品的经典发明,也是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里劳动人民智慧结晶(这个说法神似教科书,笑……).

  即使是从现代普通人的角度看,王的日常御膳即使包罗全国特产,也算是朴素的,更别说我们把目光移到同时期的明清宫廷了。

  《晚餐》中引用了杰克•古迪的一句话:在阶级差异显著的文化中,上层阶级比下层阶级更喜欢用稀缺珍贵的食材和料理方法,来为自己创造高级的饮食文化。此话是不假的,上层阶级比下层有更优渥的条件来为自己制造美味,发展文化。毕竟人的生存问题是第一要务,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精力来谈及文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然而比起身肩治国重任的君王,两班贵族在美食方面的研究可能要更为深入,像《大长今》中的中宗那样,似乎只会点头说“是啊,这个真好吃”也许真的不大现实。放到中国,也许也是如此,至少唐朝“穷奢极欲的高官宠臣”在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上大多不如“长安贵官”或“豪门富商”(引自森林鹿《唐朝穿越指南》)。朝鲜王朝的美食家,大多是出自于两班阶层,比如《屠门大嚼》的作者许筠(说来也巧,我知道许筠和他的《洪吉童传》是在1995年英爱主演的电视剧《西宫》里,不知道英爱最此的了解是不是也是自那时开始的呢)。

  5)晚餐的意义:诚心、沟通与传承

  饮食重在诚心,这一点《大长今》已经非常彻底地表现出来了。饮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韩国”药食同源”的思想并非没有道理。做食物的人心中怀有热忱,希望吃到的人脸上能带有笑意,这赋予了日常的饮食以“诚心”的意义,虽略带有超出生活的理想化,但也点出了幸福生活的实质所在。

  早餐的匆忙,中餐的简单,在外的家庭成员结束一天的学习工作,留家的主妇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还有什么时候比这时更加适合一家人的交流呢?这个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生活自行脑补,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父亲谈几个工作上的笑话,赞美着母亲厨艺的高超,而殷勤的母亲照顾着家人,不断询问着孩子们学校发生的趣事(很遗憾的是这一切只能出现在我的想象里)。

  有效的沟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交换意见之后才能够理解彼此,是维系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纽带。一个没有沟通与交流的家庭是脆弱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压力来临时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从而很容易分崩离析。

  同时,沟通也对确立身份有着重要作用。父母可以在询问孩子学校情况并给出意见中加深对家长身份的认知,孩子也通过告知父母确立家长的权威。就像《晚餐》里英爱给女儿剪头发后,一直在询问老父亲“是不是太短了”,父亲也只是不断地重复简短的一句“没有,很好”,没有太多意义的对话,却蕴含了一个家庭浓浓的亲情。

  饮食同时具有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传承。从家庭而言,饮食配方就是家族文化的传承载体。韩国的泡菜文化便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一坛可以反复使用的腌制泡菜的底料,从母亲的母亲、婆婆的婆婆手中传给一代又一代的女儿和儿媳,在交接的过程中也无形间接过了传统文化的接力棒。

  《晚餐》中提到的材龄李家一本《饮食的秘方》,在宗妇手中传承了近三百年。吃着相同的饭菜长大的孩子,心中就有一丝共同的家族情结,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浸染着同样的文化。比起与其他人,他们之间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个宗族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家庭如此,国家也是一样。在相同的饮食文化氛围下,一个国家的力量才得以整合凝聚。而远离祖国的旅人,也在割不断的文化眷恋里,带走了无尽的乡愁。中国餐馆开遍了世界各地,想来也应是离开故土的中国游子的家乡情结所在。

  和许多的韩国家庭一样,李家传承下去的东西有母亲的泡菜(虽说英爱自己似乎还不大会做),和儿时的宵夜,另外还体现在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上。从年幼的英爱、侄女琼梨到小女儿承彬,近四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一家子萌萌哒的小姑娘,剪着一样的娃娃头,笑起来也是一样的灵动可爱。

  姑侄母女的照片放在一起,看上去更似姐妹。这也是一种美好的传承吧。

  6)长今效应的余热

  《大长今》作为李英爱演艺生涯的巅峰,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作用不可磨灭。此剧带给“韩流”浪潮的巨大影响,对韩国文化推广施加的力量,以及给英爱形象赋予的深刻内涵都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直到今天,在亚洲各国中能作为韩国文化代名词的人中,达到长今这样水平的都还十分罕见。

  《李英爱的晚餐》,以李英爱的视角来讲述韩食文化的起源和含义,一方面的确是因为退隐在家相夫教子的英爱是一个合适的讲述着,另一方面也是“长今热”的残余效应。编导洪主英坦言自己最初的想法就是“让长今在纪录片中寻找韩国饮食悠久的历史和其中的秘密”,英爱自己也笑称:拍这部片子要赌上自己的名字,就因为自己拍过一部《大长今》(大意)。

  大陆之前似乎是没有正式引进《晚餐》记录片的,这次译书出版,想来也是有大长今的面子在里面,同时还应该也有韩方对此的积极推动。对于英爱本人而言,选择这个作为复出的前奏,也是从某一方面唤起大家对十多年前长今的回忆,从而在亚洲做出关于复出的市场调查,为她在《师任堂》的正式复出铺平道路。

  不可否认的是,《大长今》的出色的艺术成就和当年英爱的精彩演绎,然而英爱若要达到自己演艺事业的一个新高度,恐怕还是要跳出人们对长今的思维定势,我想她选择饰演申师任堂这一分量很重的人物的原因所在,有一部分就是如此。

  7)从纪录片到图书,我的观影与阅读体验

  从前看记录片的时候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感觉,粤语配音对我而言也是一门外语,而配音演员技术情感都很到位,无可挑剔,即使在我听来有一点点淡淡的疏离。但我依旧把音量开得很大,希冀着在每一句结束后可以捕获到一点未被配音掩盖的原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简短的“思密达”,那样柔美中带着让人心情愉悦的平静的声音,总不由自主地把我的思绪扯回到记录片的开头,欢笑声里从蓝色的塑胶水管中喷出的水弧,在凌空中洒下一串又一串彩色的阳光。

  总觉得纪录片的侧重点更在“李英爱”而不是“晚餐”上,片中大篇幅的笔墨勾描了英爱的家庭生活。从开头的夏日到最后的雪景,郑家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贯穿了全片,所以翻书时我也首先去寻找囊括英爱全家,尤其是双胞胎的照片,并为书中对此的淡化感到遗憾。

  但不得不承认,在对英爱家庭生活的比重进行淡化处理之后,图书在思路脉络和结构上的把握明显就要优于纪录片,整体的层次性通过互相有关联的文字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原来甚至略显乏味的进程,也因传播形式的改变而增加了可读性。

  英爱不是一个厨艺高超的家庭主妇,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专业的厨师,更多的还是像英爱一样的妻子和母亲,把一腔真心都揉入到为家人准备的饮食中去。正如英爱自己不断强调的那样,在主妇方面,她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甚至都还只是一个不太熟练的新手,她会在切牛骨时不高兴地叫出声来,会一边切着青瓜一边忍不住“偷吃”,会有些笨拙地翻动着煎饼,会在切完面条后不好意思地感慨“长今的脸都丢光了”。拍摄这部记录片,她也许不够权威,但是她的确是一个集合的象征。

  另外关于具体食物的部分,大家可以自行参看图书或寻找菜谱,在此不加赘述。

  食物从来不会给我太大的感触,即使是英爱手下做出的也并不例外。但她可以就像从前做的那样,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韩国文化的大门,不知不觉中也就完成了一次文化输出。外来文化面前,在欣赏与吸收的同时,我想,我们也应该坚持一些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李英爱的晚餐》想要告诉我们的……

  The End…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二):书评の李英爱的晚餐——最平淡的美,最真切的爱

  书评の李英爱的晚餐——最平淡的美,最真切的爱

  最开始打动我的是封面上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的细节,是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不仅体现在洗手这件事,尽可能的选用的木制材料和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无不体现着这位母亲对于生活的态度。

  这位母亲就是李英爱。我相信有很多人一开始是对这个名字陌生的,她是谁?当我翻开书页,读到李英爱正是《大长今》这部最开始被人熟知的韩剧的女主角“长今”时,不由得感慨当年那个清秀的小宫女,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知性的妈妈了。

  而第二个疑问也随之冒出心头“为什么要讲述她的晚餐故事?”而后借由这本图书,才忆起了当年看大长今时一幕幕,还有始终忘不掉的是那一桌桌丰盛的韩式宴席。

  如果说什么能够让人变好?我想爱一定是最多人选择的答案。出于对家庭,对孩子的爱,李英爱在居住环境上选择了淡泊的田园,在事业上学会取舍,而践行的这一次美食之旅也是为了孩子能够吃的更好。这一直都是我最向往的生活:栖息于自然,陪伴于爱人。

  事情有了美好的起因固然很好,可过程是艰辛的。这本书不单纯地是在介绍英爱准备的晚餐,同时英爱也花费了特别多的心思去阅读相关的古籍,同样也介绍了由古至今韩国的饮食文化,也加入了英爱一些有趣的想法,就好像在读这本的时候真的随着纪录片的视角前行,对推介韩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的作用,也让人更想前往韩国这个国度一探这些别样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存在的故事。

  可能我们接触最多的韩国现代的饮食文化,但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古代时,也有很多习惯是和中国相通,所以也特别记得英爱有是不是在文章中穿插一些和中国饮食文化的比较,很接地气。当然了,书中有一些观念和我们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比如宫廷的等级差异从吃可以判断出,对于那些部分自是不必计较。

  而对于吃,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复杂的制作工艺,其实不然,自然提供给我们的事物本身就带有自身的一种自然的味道,所以古时人们是追求食物的制作时保留一种最原始的“鲜”,品尝食物就是与自然对话、接触的过程。这本书同样也倡导一种“自然”与“美味”的和谐,这是一种健康而值得我们学习的生活态度。

  有人说,做饭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我想,为爱的人准备食物,是生活中最平淡的美,最真切的爱。好好生活也是需要花费心思去完成的一件事。

  当然,这本书同样也存在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排版方面,图文混排书其实需要设计师花费特别多的心思。这本书的图文混排在某些页数里有一些不足,导致不能很好地阅读一整篇的文字,是不是会被突兀插入的图片打断。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三):为爱的人做美味

  喜欢李英爱,源起《大长今》,那个会做菜的女御医,每每看到她,总觉得十分清新。而当第一眼看到《李英爱的晚餐》时,立马被封面的森系感觉所吸引。李英爱,氧气美女。封面上的她正和女儿在院子水台边洗手。在她事业处于高峰的时候,她步入了婚姻殿堂,生了一对龙凤胎,为了孩子,举家搬到乡村生活,让孩子更亲近大自然。她的这种举动,在明星中是鲜少有的,我比较喜欢她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的眼里,李英爱就是女神,不仅漂亮,还贤慧。我亦如此感觉,倒不是崇拜外国明星,而是觉得能如她这般自然且为了家庭为了孩子而放弃城市繁华或者说放下眼前一时名利的明星确实不多。

  这本书记录的是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背后的或者说是未尽的故事。而李英爱自述随着她的孩子们开始挑食,她做饭时遇到的烦恼越来越多,于是她考虑了两个月后,决定要参与这部记录片的拍摄,可以告诉孩子韩国饮食中的故事,许是这般也能激发孩子对饮食的热爱。

  书里不仅介绍了韩国饮食,也连带地介绍了中国、日本、蒙古等与韩国相邻国家的饮食,其中讲到《大长今》中有一个穿帮情节,就是大长今为明朝使者做了一桌满汉全席,这么看来,正是当时这部剧的编剧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不了解,所以才会把清朝才有的满汉全席“嫁接”到明朝了,而韩剧的编导不过是用这一情节来描写宫廷饮食,更多的是体现大长今的贤能。我们有时候很单纯地认为饮食文化不过是动动嘴吃吃喝喝的事,其实非也。饮食不仅仅是嘴上的事情,还联系历史、人文,甚至可以从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看到这个国家当下的政治、国情。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英爱的爱国情结,爱国,无可厚非,爱自己的国家,值得尊重。而我们从这本书里,透过李英爱的视角来了解韩国饮食,不论及国家利益关系,更不是通过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或是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读一本,以客观的态度来了解那些与我们相关或不相关的饮食文化背景,并感受温婉贤淑的女主角李英爱带给我们的清新生活风。

  有一个篇章讲述的是李英爱以乔迁宴的名义、以两个孩子的妈妈的身份而不是演员李英爱的身份请邻居们到家里吃饭的情景,这一章我特别喜欢,因为它是那么地生活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相通之处。我们也经常会请邻居朋友来家吃饭,饮食就成为了人与人交往沟通的途径。当我们看到李英爱放下明星的身份、亲手为邻居朋友们制作菜肴的照片和文字时,就觉得她是那么地坦诚、可爱、叫人喜欢。一起吃一顿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而自己亲自烹饪的菜肴,更多了一份诚意与热情。

  书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这些生活化的场景,还有那些深入介绍的韩国饮食文化。韩国有多达一百五十多种的牛肉料理,不禁让人遐想,岂不是牛身上的每个部位都有好几种的吃法?韩国人可真是很会折腾啊。对于吃货来说,这本书还有个价值,就是可以从书里学到不少韩式菜肴的制作方式。而由氧气美女转型为森系妈妈的李英爱,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为爱的人做一顿美味是最幸福的事。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四):韩国颜值最高的“氧气美女”李英爱,阔别银幕十年复出首部图书,

  韩国颜值最高的“氧气美女”李英爱,阔别银幕十年复出首部图书,讲述SBS《李英爱的晚宴》未尽的故事!

  这是一本有关美食、爱和生活之美的书,也是展现女神最美生活姿态之书。

  书中,很好地呈现了女神最有爱的面貌——爱家庭、爱美食、爱一切令人心生欢喜的文艺小日子。抛却辉煌浮华,女神从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氧气美女”,莞尔变身为洗手做羹汤的“森系妈妈”,栖居村庄过最淡泊的田园生活,享受着一切自然的馈赠,把所有的时间都浪漫在最美好的事物上,比如美食、比如耕种,比如陪伴……让生活变成最本真的样子。

  美好的生活,大抵如此。

  惟愿,你我都在来自女神这最特别的爱里,感应到生活的美,能过得更好,更欢喜。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五):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推广

  李英爱是很多亚洲观众都知道的演员之一了吧,因十年前出演《大长今》而被很多人所熟知,我没有看过《大长今》这部电视剧,但是却知道李英爱。现在这位知名演员已经是一对儿双胞胎的妈妈了,在前两年拍了一部名叫《李英爱的晚餐》纪录片,现在又将这本书的幕后内容集结成我们看到的这本叫《李英爱的晚餐》的书呈现在我们面前,说实话这部记录片我没有看过,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特别想看看这部纪录片。 我们常说韩国是个小国,但这个国家的文化输出能力却是特别强大的,不说别的,就看现在比较火爆的娱乐节目大多都从韩国买的版权,为什么我们和韩国的差距这么大,网上曾说中国的娱乐节目和韩国差十年,经济发展程度、电视制作人员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有差距这些原因都有,但是有一点是让我很佩服的,就是韩国著名演员非常专注于推广自己的国家和自己国家的文化。曾出演过《冬日恋歌》的男演员裴勇俊,他曾在2010年写过一本名叫《寻找韩国之美的旅行》的书,从韩国的饮食、文字等许多方面对韩国进行了介绍,裴勇俊先生很多事情自己亲力亲为,然后进行介绍。而今李英爱女士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她在《李英爱的晚餐》这本书书中提到当时同意拍这个纪录片,也是想让孩子了解韩国的饮食文化,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首要的还是传承。 不论是否正宗,我觉得韩餐馆几乎开遍全中国,以前是石锅拌饭、大酱汤,现在是啤酒和炸鸡,好像大家对韩餐的热情从未减少,如同《李英爱的晚餐》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一样,韩国饮食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致,这也是韩餐受人喜爱的原因。国人常调侃韩国连泡菜都有一百多种,而我们的美食种类要比韩国多很多,但是我觉得在文化传承方面却相差甚远,真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有这样的纪录片和书籍出现。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端午吃粽子,为什么大年初七吃面条,为什么二月初二吃猪头肉?孩子可以不吃,但是不能不知道,文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一本毕业、学富五车并不等于就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自己的国家才会爱自己的国家,我特别喜欢韩剧里韩国人常说的“我们国家怎么怎么样”,让人听着很舒服,对自己的国家高度认同,这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国家,所以才会深爱自己的国家。

  美食也是文化,所以也需要传承。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六):蕴含美学的饮食°

  ——评《李英爱的晚餐》

  文/蓦烟如雪

  当《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你是否会一饱口舌之欢,去感悟美食内涵上的真谛?当速食文化占领全球,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我们亟需慰藉的不是肚子,而是我们空虚的心灵?当回忆里的味道渐渐迷失了回家的路,你是否想过,去亲自尝试一番,找寻曾经的记忆?

  美食,需诚,它包含着时光的舌头,岁月的温情,它在记忆中散发着热热的余温,它是酱缸里腌制的萝卜,是深夜里煮制的回忆。

  故,古语有云,韩餐是蕴含着等待美学的饮食。它不急不躁,传承着用心的诚意和为爱端上的生活美意。

  对于韩国饮食,电视剧《大长今》已经深入了千万百姓心中,李英爱在剧中的真诚和对美食的热爱,无疑是宫廷饮食抑或者宣传韩国饮食的最佳代言人,所以,在编者或者我们读者心中来说,要做一部美食节目不难,难得是如何把蕴含饮食中韩国人的故事一一讲明,再深入人心。

  既不是美食专家,也不是韩国饮食研究家的李英爱,她本着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吃到美好的韩国饮食,也凭借自己对韩国饮食的热爱,她展开了一场韩国餐饮探寻的践行之旅。

  《李英爱的晚餐》不是作秀,更不是随意的糊弄,它的特色在于对宫廷饮食的细致了解。从朝鲜王朝五百年来餐桌上的秘密,到御膳和老百姓饮食生活的息息相关,再到审视自我,探究饮食脉络深层文化内涵。

  在读《风雅宋》的时候,我深知“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被本数”。宋朝一对茄子可以卖收到三五万钱,而朝鲜南村宰相吃10颗枣的甑糕,可以抵一栋瓦房,就不足为奇,那个朝代,簪缨满路,朱紫盈街,权贵对美食的苛求上,已经是至臻的境界。

  富有是其次,贵在做法的新意上,能将红枣去核,再塞入牛肉枣肉野参,对我来说,已经是高难度的水准,我顶多能做一道红枣粥,而且简之又简。

  当然我对书中提及的“熊掌”“鹿舌”“鹿尾”……也不感兴趣,更对那些喜欢饮食刚刚孵化的小鸡的人嗤之以鼻,当然讨厌并不能抹杀他们的兴趣,故不能成为饮食同类。

  我认为的饮食,要基于尊重生态,保护人文的基础,不是杀戮,更非任意食之。

  这本书提及了中国美食,也说明了《大长今》的穿帮问题,由满汉全席延伸至菜肴与阶级文化,它不单单设计朝鲜王朝的饮食,更对餐具和宫廷酱料,做了细致的讲解,明确了12碟御膳之说和皇室饮食奢靡的误区,作为一个以性理学为基础的朝鲜王朝,他们御膳基于朴素,一桌膳食的丰盛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安定与民安,能从饭菜去体味民情,这种信息我是第一次知道,同时,她细致划分了朝鲜时代供奉君王的各地区特产的分布图,作为进贡的素材,朝鲜君王通常是会通过餐桌文化来体恤百姓,一个五百年的基业,能持久,很大程度是君王的仁善和体察。

  在寻找两班饮食文化上,她找寻了贫者饼、野鸡肉、鱼饺、甚至是神仙炉、貊炙等等。她在探究的路上,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饮食意味着感情,一起吃饭就是分享和联络感情的行为。这相对中国、日本而言,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对待每一种食物,都要报以感恩的心态,这是天地的厚赐,也是百姓的辛劳。

  她走访蒙古,探寻高丽文化,她二去佛罗伦萨,她带着满腔的热爱,去播撒着韩国的智慧,面对这样的宣传,我更思考的是我们中国也亟需这样的代表,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在古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我们一味感悟速食快餐,是不是有一天,我们也确实了饮食文化的继承?

  从韩服的设计,到陶瓷再现朝鲜之魂,我看着他们一步步展现着韩国料理的真诚的同时,我们急需审视自身,我们从食物里看到了什么?

  我们对蕴含在美学里的饮食文化,又懂多少?

  比起这些,我忽然想多去了解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了。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七):时间的美食之韩国饮食文化

  ----读《李英爱的晚餐》 文/纪汐

  提起韩国美食,大家脑海里想必浮现就是红辣辣的泡菜,五彩的拌饭,光洁透亮的打糕,嚼劲十足的烤肉(口水一直往回咽下)。

  《大长今》的播放,让韩国美食正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也让中国人记住了饰演长今的李英爱,一举成名后,李英爱基本上就淡出了中国人的视线,开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而时隔十年,李英爱以“韩国饮食文化宣传大使”的身份录制了《李英爱的晚餐》的纪录片,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由于电视篇幅限制,这本书更详尽的介绍了李英爱和创作团队6个月期间挖掘韩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与内涵的过程。

  本书共3部分,分别从王的御膳开始追本溯源了解韩国的味道,最终确定了韩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乃是沟通与融合,让我们在李英爱的带领下,了解了不一样的韩国饮食文化。

  在第一部分里,有这么一个场景,首尔宰相的宴会上,那10个值20吊钱的甑糕,需要‘将洗好的红枣去核,再挖出部分枣肉后用小火蒸,将牛肉、枣肉以及产自平安道边界附近的野参拌匀后压紧,放入蒸好的红枣中,枣的两边在分别嵌入一颗松子。才做出来枣的甑糕。一个小小的甑糕,需要如此繁复的流程才能做成,也难怪婢女姗姗来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韩国人对于吃,真的是精益求精啊。

  当然第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探索了君王餐桌上的秘密,通过跟韩福丽老师的学习,我们才了解到原来季节不同使用的餐具也应有所不同,而作为闻名世界的韩国酱,更是让人如数家珍。根据食物的不同,需要使用的酱料也是千差万别的。例如,花酱,陈酱,初酱,中酱,鱼肉大酱,吵辣椒酱等。而君王每天的御膳有五顿,分别为初朝饭,早膳,日膳,夕膳,夜膳。而由于这些膳食的食材都是采用全国各地进攻的食品制作而成,所以通过每一顿饭是可以了解到民生的收成情况。因为一桌丰盛的御膳意味着国泰民安。反之亦然。我想这也是中国与韩国君王最大的区别吧。

  而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从元朝开始由蒙古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后,也逐鹿了朝鲜,并由此打开朝鲜的国门。由于蒙古以肉食为主,当骑着马占领世界的蒙古族踏入朝鲜时,也带来了饮食和服饰的变化。

  作为韩国另一个特色食品---烤肉,我们更能从中窥视到蒙古是如何唤醒韩国人沉睡的肉食DNA.韩国的烤肉亦是经历过时间的验证,从诞生到成为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代表,其中包含了很多因素。饮食是一种有生命的文化。

  甚至作为烤肉的原料,肉类的做法更是百家齐唱,煮、蒸、炒、煎、熬、风干、腌、烤等,如闷罐烤肉其实和蒸排骨差不多,蒙古式牛肉干就是风干的,烤牛心,那是一道美味,雪夜脖,你还不得狂咽口水,暖炉会,更是冬日里不可或缺的饮食美景。而想要吃到这些,更多时候,你需要学会等待,等待时间在它们身上生出年轮。方能一尝美味。

  虽然我们已经在快餐林立的市场中,已经快忘记了何为美食,《李英爱的晚餐》就如舌尖上的中国,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韩国美食文化。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八):美人谈美食,何其美哉

  通过 《大长今》中的徐长今认识了李英爱,随后知道她结婚了,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长时间的隐居,九年都没有接戏,直到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美人再次回归,人美,食美,画面美,看后心情也变得美美的。在和朋友小聚之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家,抛开前一晚翻开的书,跟随李英爱的脚步,进入了韩国饮食文化,一场美食的盛宴。

  十年前李英爱因《大长今》学习烹饪手艺,并一举赢得名气地位;十年后为了拍摄纪录片,她开始一场寻找朝鲜君王餐桌的意义之旅,再一次让自己名声大噪。这是她和美食的缘分。而此刻,是我和这本书的缘分。他们,都让我在这个夜晚觉得无比的美好。

  中国的明星们出门一般是各种武装,帽子、口罩、墨镜等装备一出,几乎是连亲爹亲妈都辩不出是谁了。而这位韩国女明星开车到家附近的超市和集市,市场老奶奶们会打招呼“美女来了啊”,有说有笑的,甚至她还和卖佐餐、煮玉米和爆米花的老奶奶互换了电话号码,每次有不错的玉米到货时,老奶奶都会给她打电话。她说,“在热闹的集市里,吃着刚出锅的糖饼,或者用嘴呼呼地吹着热腾腾的煎饼,那种滋味是其他任何正餐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作为新手主妇的我来说,集市里大叔和阿姨们的建议,是相当的重要!”;“一位邻居家的老奶奶说要收割地瓜,于是我和孩子来到老奶奶家院子前的地里帮忙。老奶奶锄了几次地后,被藤蔓连着的地瓜就一串一串地被挖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挖的地瓜总是一块一块地连不起来。”她带给我们的亲切感十年始终如一,她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而非光环虚构里的蜃楼。

  “对于他们来说,我只是演员李英爱,从来没有人叫过我胜彬妈或者胜权妈。我希望对他们来说,我不是李英爱,而是住在隔壁的双胞胎的妈妈。这种想法使我决定办一次乔迁宴,请邻居到家里吃顿饭。”是食物开启了邻居之间的关系门,以食物为出口,他们保持了良好的互动。从之前无话题的尴尬,到什么都聊,即将到来的冬天下雪到暖气费,再到农村生活的好处,他们聊得不亦乐乎。或许正如某位牧师说的,“与人分享食物,象征着人们的感情以及和平”。这一点,在世界都是共通的,饮食意味着感情,一起吃饭是分享和联络感情特别重要的方式。

  在古代,朝鲜君主们通过膳食与百姓相通,以每个地区供奉的特产,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的。“朝鲜王朝是以性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膳食自然会较为朴素。性理学追求的圣君不是凌驾于百姓之上、贪图享乐的君王,而是要展示出完全的节制和节俭。而君王的御膳,可以说是性理学中所谓节约精神的具体体现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按照韩国传统,餐桌上荤菜和素菜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朝鲜饮食最大的特点是精诚。这从他们制作酱便可窥知,光是宫廷酱便有八种大的分法,宫廷大酱/酱油(清酱);花酱;陈酱;初酱;中酱;重大酱/酱油;鱼肉大酱;炒辣椒酱。此外,朝鲜时期时,他们的猪肉料理方法就有50种,羊肉料理方法有29种,而牛肉的料理方法就达到了149种。牛身上,几乎没有韩国人不吃的地方,根据不同部位,他们有不同的料理方法,一头牛他们可以分为120个部分。

  古语言,“韩餐是蕴含着等待美学的饮食”。经过六个月的精心拍摄,无论是作为纪录片的《李英爱的晚餐》,还是图书版本的《李英爱的晚餐》,都让我们看到了韩餐所展现出来的美。这种美,除了食物本身,还有人文,特别是韩国女人通过食物传达对国家、亲人、朋友的那种爱。

  女神李英爱虽然44岁了,魅力却依旧,完全看不出岁月带给她的痕迹。如章诒和所说的:“美貌、财富、知识以及(性)魅力,构筑了一个女明星的强大吸引力。”李英爱正是这样一位同时拥有美貌、知识及魅力的女人。

  很喜欢这本书,这是本既能看美女,看美图,又能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韩国饮食文化历史的诚意之作。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九):生活的态度,决定优雅

  封底李英爱的笑容,还是如《大长今》那么氧气美女。

  李英爱在生完宝宝后,和家人搬到城郊,照顾家人起居。参与了同名电视系列节目,

  开始研读韩国古代美食著作,探访韩国各地寻找韩国传统美食并录播古代美食的制作过程。

  读韩国美食历史的时候,就很有趣,里面穿插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美食发源,

  比如“满汉全席、火锅”,古代朝鲜王朝受了古代中国的启发,繁衍了自己独特的美食。

  很喜欢李英爱对家的诠释。让子女亲近大自然,搬到城郊,陪伴孩子成长

  为家人下厨,守护家人的健康。家中“断舍离”式的装饰风格,客厅仅一个大桌,

  又是饭桌也是写字桌。空出来的空间,给孩子自由的玩耍。同时,自己也没有被杂物

  拥挤,而占去空间的压力感。

  书的后几面,有她代表韩国,招待外宾的韩服照片,笑的美极了,淡雅如百合。

  《李英爱的晚餐》读后感(十):韩国饮食纪录片的故事

  韩国饮食纪录片的故事

  读《李英爱的晚餐》/by烟波浩渺1980

  要说这本书被它吸引就是因为李英爱,当时是多么迷恋韩剧《大长今》,韩餐美食炫目、画面唯美、服饰精美,励志+爱情的戏份至今都记得电视剧的画面,也因此喜欢了电视剧中的长今和扮演的演员李英爱。尽管现在不看电视剧好多年了,就以她出镜的形象来说还是记忆深刻,李英爱很符合韩国女人温柔贤淑的形象。那皮肤,那形象举止都让人觉得看着很舒服。不过韩剧的出场的人物皮肤都显得特别好,就是长篇家庭剧也是如此,基本上出场一次换一身衣服,换一次装扮。相比之下国内某些剧集两三套衣服从头穿到尾,真是不敢恭维。

  李英爱从之前的氧气美女到如今的森系妈妈,婚后期间专心照顾家庭和孩子。从影视明星、代言韩国拌饭宣传大使到拍摄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从忙于演戏工作到洗手作羹汤的妈妈,李英爱的形象在不断转变,与岁月有关,与孩子们有关,与家庭相连,角色变得更加亲民。

  本书是写纪录片《李英爱的晚餐》背后的故事,从她如何参与到纪录片的过程,到寻找韩餐美食秘籍,即是饮食寻根之旅又是生活的体验,她的文字既不高深也不唯美,字里行间透着认真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书中没有贬低与中、日之间相关的饮食渊源,只简述了三国间饮食习惯的对比,从书中可见其浓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字生活化,带着女人特有的细腻感,帮助我们的了解韩餐的独到之处。想当年的端午申遗之争,其实让很多人注意到很多问题,之所以争说明什么?说明一方面很重视,别的方面也暂且别论。当这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自个不是也重视起来了吗,看来还是需要争,不争不抢显得没意思。是不是这个理,哈哈。韩日的某些共同点也是令人佩服的:不论是在文化和饮食方面,将一个专业做成一个特色体系,研究全面、细腻、认真。如书中的韩式烤肉、如日本的茶道。我当然不会夸大别家,来贬低自己热爱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他山之玉总会引人反思。

  本书主要是叙述韩国味道的寻找之旅,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原片子我没有看过,只能透过书的记录感受一二。对于吃货来说,是不分国别和民族的,以“好吃”为主。李英爱作为韩国味道的寻找人,通过查访民间美食高手、查阅古籍、走中国东三省、蒙古追本溯源、去菜市场、去小吃街等不同形式发现美食的渊源和历史传承,从王的御膳到两班大家的饮食餐桌,再到自己餐桌,从饮食哲学到邻里交流等多方面展示韩食的别样风情,食物从王室到民间、从御膳到小吃,结合历史资料和精美图片,通过点点滴滴的记录,带来飘香的一路韩国美味之旅。

  作为中国的读者阅读本书,可以把它当做是与韩国美食相关的历史故事及李英爱的工作心得。读起来简单轻松,没有高密度文字,闲暇时翻翻。当看到书中一些韩国历史文化典籍,都是用汉字写成,顿时也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闲话)。

  韩风透过影视剧,透过文学作品、电子产品、服饰、化妆品等,暮然回首,发现在中华大地上那么多韩式餐厅,书中所写的韩国泡菜、韩式烤肉、韩式拌饭等都成了招牌菜,这些韩风加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衣食住行上,体现出国人的包容和接纳一方面,对不对?

  闲来无事吃顿韩式烤肉去吧!

  2015年5月7日星期四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