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10篇

2022-05-16 12:4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10篇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是一本由龚钴尔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一):在一天放500个屁的那段日子里

  才云鹏

  美国唯一的空间站—太空实验室于1973年5月发射成功,其最值得称道的是宇航员生活很舒适,可以烹饪龙虾、牛排,还可以淋浴。但由于每餐必吃洋葱,放屁频繁,一个宇航员说,“我们不得不放那么多屁。一天放500次的日子很不好过,唯一的补偿办法是---每人的排量相等。”

  如果读到这样的文字你还不笑,你一定是患上了吊斜风。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幽默文字在《别逗了,美国宇航局》中俯拾皆是,即使你真的是面瘫患者,读完本书您的这个顽症也将痊愈。这种神奇的功效说明,龚钴尔在将严肃的航天科学变成搞笑科普这方面,的确有一套。而对“古拉格群岛”这样的政治名词娴熟的引用,说明了作者的视角极其宽广。更别提那些UFO之类的天外飞仙似的文字对年轻读者的吸引力了,那简直就像女郎的低胸一样令人垂涎。

  大多数老百姓都不在科研机构上班,但对科学的爱好是跟这个没关系的,何况那么多的孩子都是未来科学家的后备力量,所以科普文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的科普文章正如中国的科学家一样,总是一本正经地绷着个脸,像中风前兆者一样可怕,这直接导致中国的科学粉丝逐渐都跑到二人转和好声音那里去了。龚钴尔将科学拉下神坛,用轻松诙谐的笔触描写美国航天局的内幕、美苏斗法的传奇及人类对外星探索的可能性,这种极其可贵的尝试让本书充满了可读性。可以说,这是一部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航天科普读物,这是青年科普作家龚钴尔对中国航天迷的重要贡献之一。

  全书将春秋的编年体和史记的纪传体有机结合在一起,逻辑清晰,详略得当,从美国宇航局的诞生一直讲到地球人和外星人握手,50余年来的航天大事无一疏漏,附录的那些史海钩沉则让我们惊叹历史的多样性。最出彩的当然是细节,那大量首次披露的航天细节,在龚钴尔的笔下,立刻笑成一锅粥。而那些大量的来自美国宇航局的图片,都是通过哥伦比亚航天飞机、阿波罗系列飞船、哈勃望远镜、水手火星探测器、惠更斯土星探测器、旅行者太阳系飞行器等越来越先进的航天设备拍摄传回的,其珍贵性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即使只有这些图片,本书的价值已远超它的定价了。

  本书到手很久了,内容早已读完,几个月来牵肠挂肚的,是发现一个唯一让我读不懂的地方---封皮:在哈哈大笑中全盘掌握人类航天梗。

  有人说梗就是“笑点”的意思,这是哪里的方言呢?度娘之后,依然不得要领,还请有识之士赐教为盼。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二):美国宇航局笑传

  今年6月,神九飞天,央视照旧直播,国人豪情大发。以下这条微博当时比较火爆:假如这时候地球人类突然全部灭绝,那中国人必将统治世界。因为还活着的就剩下六个宇航员了,其中三个中国人,两个俄国人,一个美国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这边还有个女的……因为我们把我国第一个女航天员送上了天,所以这样调侃。

  但有一些人可能不知道,早在几十年前的1961年,苏联就把加加林送入了太空,算来,都50年出头了。一方面,我们既要有信心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睁开眼看世界,盲目乐观。

  美国和苏联,曾经的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思维之下,觉得掌握领先的航天科技,真是天大的事情。也可以想到苏联把卫星送上天后,把人送上太空后,美国人的惊讶,担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整体实力下滑,也包括航天实力,相比较而言,美国航天是后起之秀,后来居上,赶上并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这一切,主要得力于美国宇航局的成立以及它发挥的作用。

  只知道美国航天厉害,究竟实力几何,强大在什么地方?本书对美国宇航局做了详细的介绍。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壮大的,做出了什么卓越的贡献,如何追赶苏联的?本书可以看做是美国宇航局的传记。

  本书作者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各种翔实资料的占有,让本书有了更多的干货。各种相关的图片,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了“真相”。大量的图片是本书的亮点。尤是那些卫星拍摄的图片,以及各种航天飞机图片,作为普通读者,平时难得一见。

  作为科普书籍,传递科学知识的首要的,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修订版的语言轻松活泼。本来,本书设计大量的外国人名、地名、仪器名,专业的航天词语,但,作者的口语话,以及专门的幽默追求,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从书名,别逗了,也能窥见一二作者的趣味。作者在自序中说大约500字就有一个兴奋点或者逗笑点,作者的考虑不可谓不用心。

  围绕在美国宇航局的来龙去脉,相关的太空知识、航天知识,穿插其间。这本书中提到了美国宇航局的一款免费软件,我特意去下载了,只是因为需要插件而未能安装成功,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却是能激发我们仰望星空的兴趣。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三):起飞style

  25日,中国解放军某航母上完成了历史上首次航母拦阻着舰与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发展的一个关键里程碑。随之而来,各种版本的起飞style,航母style走红网络,纷纷传达着网友粉丝们为祖国强盛、海军强大的欣喜和兴奋。中国航母的发展,让我翻出了《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虽然并非完全的应景书,不过,冲着他们之间遥远的亲戚关系,算是应下景吧。

  作者龚钴尔,一资深航天爱好者。虽然名字像是严肃的化学武器,行文倒是风趣幽默,一派可乐,完全可以将之称为哈哈科普之疯狂的宇航员。作者努力要求自己“在叙述中每500字至少要有一个兴奋点或曰逗笑点,以保证读者的阅读乐趣,能够持续燃烧。”虽然阅读中不知自己是看到第几个500字时乐了,但阅读的满足与轻松一直伴随整个阅读过程。

  早些年,每每遇到国家发射卫星之类的重大航天信息,都是全家守在电视机前,等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在早些年,被父母严控看电视时间的我们兄弟姐妹来说,真是像过节一样。高尖端技术代表的航天,也正是在这种兴奋、神秘又倍受期待的氛围中进入我们的视野,陪伴着我们成长。航母style,或起飞style,又何尝不是这些高精尖技术与我们大众接触的一线机缘。虽然也有人批评这个动作用得不对,或者言之日本早在50年前就已实现,中国如此落后无需兴奋,美国当年做这个动作起因如何如何等等,但是全民为航母的发展表达自己的心情,完全是一次正能量的诠注与释放。我是看着网上各种起飞style笑了,你呢。

  《别逗了,美国宇航员》以美国宇航局有关的各种航天,天文事逸,以机构为切入点,讲述人类的太空探索。文中批露了许多珍遗的航天历史照片,一些媒体杂志的图文报道,甚至各种评论八卦也收录其中,我们看惯了正而八经,正经危坐,一脸严肃相地讲述航天事业,而龚钴尔这本航天入门科普书,既有航天大事记的整理,也是周边趣味知识性的搜集和汇集,既有以美国宇航局为主体的时间自然发展轨迹,也有同期其他航天机构发展的概况,可以说,既能弹无虚发,又做到旁征博引。当然,这毕竟是一门有趣的航天科普入门书籍,也不要期待讲述得非常深刻和细致全面。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四):美国宇航局,真逗~

  2012年8月有两件航天大事,一是月初“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引发了航天迷们的无数遐想;另一件发生在月底,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去世,一个开始,一个结束,都与美国宇航局(NASA)密切相关。

  说起美国宇航局,大家耳熟能详的成就应该就是人类的登月了,据说当时有5亿人同时观看登月直播,“收视率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后来被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击败”。其实,“阿波罗”计划实施之初就遭受重创,“阿波罗”1号的3名宇航员在模拟发射时便被大火夺去了生命。直到两年半后的“阿波罗”11号,阿姆斯特朗才迈出了人类的那“一大步”。不过,当时他太紧张了,说成了“对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漏掉了个“a”。后来,有N多专家研究这个“a”,还发了很多篇SCI,可能还据此评上了教授、研究员啥的。

  美国宇航局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如果想伴随着悦耳的笑声了解美国宇航局,了解人类的航天史,《别逗了,美国宇航局》绝对是你不二的选择。

  作者龚钴尔是一地地道道的山东大汉,理科出身,爱好航天,本来立志要做中国第一个航天员的,可是被杨利伟抢了先。还好爱好文字,参与创办了一本天文杂志,接触了大量来自美国宇航局的资料,但是发现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这个航空航天机构的书,久而久之便萌生了自己动手的想法。

  本书的结构布局、行文叙事借鉴了很多小说、电影的手法,每几百字就有一个笑点,保证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够持续燃烧。而且还采取了一种《史记》体的“互现”手法,在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将同一个人的不同事迹、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放在书中的不同部分加以展现,加强书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散而不凌乱,而且还有看电影时的“闪回”效果。尤其对于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两位航天大牛的描述,在前面多次展现,却始终身影飘忽,直到第五章《两个人的战争》中精彩现身,经过层层铺垫才浮出水面,畅快淋漓,惊心动魄。

  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呈现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冷战”,美苏争霸开始,美国宇航局也是“冷战”的产物之一。读罢本书,却感觉美苏争霸如懵懂孩童斗气,煞是好玩。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西方舆论哗然,艾森豪威尔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1月,苏联又发射了一颗卫星,还塞进了一只小狗。美国人脸上更挂不住了,“怎么能让一个小球或一只狗飞在自己头上呢?倘若这个小球或小狗是核武器,那就不是一般的危险了……”赶鸭子上架,12月份,美国海军准备发射一个只有1.36千克“柚子”般大小的卫星,结果在众目睽睽下爆炸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则询问美国:“是否愿意接受援助?苏联有向落后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计划。”10个月后,美国人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机构——美国宇航局,来与苏联抗衡。

  然后,美苏两国正式在太空领域展开争夺战。你发一颗卫星,我发两颗;你载人飞天,我载人登月;你发展航天飞机,我建太空站。至今,两个国家已经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上天,至今还在运行的有2000多颗,其他的都成了太空中的垃圾,人类污染地球不够,已经把“咸猪手”伸到地球外,甚至其他星球了。

  1961年,苏联人就开始打金星的主意了,不过直到1967年,苏联的“金星”4号才成功着陆金星,1970年的“金星”7号才获得了金星的些许数据。美国宇航局的10次金星之旅则都不怎么顺利。虽然苏联金星探测拔得头筹,但却似乎“五行缺火”,与火星“八字不合”,从1960年发射火星他测器开始,一直到苏联解体,一次成功的火星探测都没有。而美国宇航局则在火星上打了个翻身仗,1975年,“海盗”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拍下了一个日后风靡全世界的东东——“火星人脸”(Maritian Face)。火星,让美国宇航局赚足了面子。

  这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类太空探索史也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人类的好奇、聪慧、果断、坚持……乃至小心眼、耍花腔、瞎猜疑、出昏招,放到中国编剧手里,绝对能拍出比《甄嬛传》还那啥的《那啥(NASA)传》。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五):向天梦想 向虚无眺望 ——勇气者回应,《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向天梦想 向虚无眺望

  ——勇气者回应,《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作为一个原先梦想成为写程序的宅咖,经历过毁灭一切的高考,也许,真的已经忘却,原先自己曾经为梦想而偷偷努力的那些日子。现在说不出“我曾有梦”,转而完成小时候第二选择——在电脑前码字也不错。可是,假若我们失却“眺望星空”的勇气,那么,今天的我们,也许永远也不能想象,在星夜之外,是如此寂静的世界。

  然而,我们绝计是不可能从课本上去找到什么通往远方的道路的,能撬动地球和改变全世界的,只有永不磨灭的想象力。每一个孩子,都值得从书本中明白,原来,那些听上去很伟大的事情,其实来源于一些偏执狂的奇思妙想;那些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只要努力,也许就可以做到;那些让你放弃的理由,都不是你失败的借口。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所有希望孩子快乐和有自我的家长买的书,也是所有还在年轻着的大孩子们阅读的最佳选择。它调侃着那些被政治家们神话了的航天史,用一种更能让你我接受的方式,带着勇气回应内心,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值得做梦。

  从美国宇航局名字的奥秘开始,我们进入了龚钴尔为我们撰写的趣味航天史,调侃着,美苏冷战时期如同别扭的孩子之间争斗一般的航天比赛、被怀疑真实性的阿波罗计划、两大知识巨人之间的瑜亮情节……那些一看就头大的条条框框,一想就觉得没意思的技术指标,经过作者妙笔生化,一秒变成爆笑的知识梗。我相信,在很长时间内,你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加有趣的科普读物了。

  在图文并茂的颇有滋味的本书里,有一个段子我最喜欢,偷偷笑了好久,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形容,但是还是觉得让人回味。

  “20世纪20年代末,一部《月亮上的姑娘》的科幻电影在德国诞生,影片大量参考了德国‘火箭之父’赫尔曼·奥伯特关于火箭的论文。该片在火箭迷中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赞扬。‘姑娘’、‘月亮’、‘火箭’一时成为他们最渴望的。20年后,这群受到《月亮上的姑娘》影响的人,竟然真的制造出了能载着炸药长远飞行的火箭:V-2。”

  梦想家们给予世界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它让我们开始拥有渴望和勇气去实现一切,不会做梦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改变夜空。其实正如欧阳自远院士在序言中谈到的,“兴趣是探索之们,是创新之萌芽,什么事情有趣了才好,科学普及尤其如此。”正如NASA的参观计划让一代又一代的美国青少年开始向天梦想,向虚无眺望;我们需要的其实不多,我们只是需要一次阅读的契机,打开我们勇气的阀门,用无与伦比的推力,向远方飞去。

  y 林怿

  2012年9月19日17:58:33

  写于履坦巷19#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六):向太空大声呼喊——我们来啦!

  人类几千年来都在追逐着一个梦,这个梦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逐步实现。这个梦,就是太空梦。而称得上是寻梦引领者之一的,正是美国宇航局。

  在《别逗了,美国宇航局》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宇航局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美国宇航局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不仅背负着神圣而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其完成种种壮举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生命之光变得更加璀璨夺目。如果你问我人类的生命之光是什么,我想,那就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没有隔阂,没有侵犯,百光齐明,交相呼应,共同编制美好而永恒的夜空。

  设想当年二战结束时,如果美国宇航局嫌弃冯布劳恩的纳粹战犯身份,将其拒之门外,那么美国就很可能失去了同前苏联在太空战领域抗衡的机会;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很可能会推迟多年才能上天;人类也很可能至今也没能登上月球。

  当然,历史上是没有“如果”这两个字的。但恰恰是一位来自德国——当时美国最大的敌对国家的科学家,帮助美国逐步成为了太空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也使得人类追逐太空梦想的脚步变得疾步如飞。同样,在美国宇航局的各项载人航空飞行活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宇航员,这足以说明,科学的进步与人类作为群体动物的相互合作密不可分。也可以推断出,战争将带来毁灭,团结才能繁荣。

  作为科幻爱好者的我,闲来无事常常喜欢调侃一下地球人的种种劣行和缺点,也会很盲目地相信地外文明真的会比地球文明更加文明。但是我依然以作为地球人而感到荣幸和骄傲。尽管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依然有黑暗不堪的种种,但是总会有那些更加光辉的形象,让象征着光芒与希望的太阳照常升起在每一个早晨。在美国宇航局历史上三次空难:阿波罗1号,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中丧生的17名宇航员就是这样的英雄与榜样。

  这里我想借用小布什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后的悼词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这17名航天英雄的崇敬:在今天的天空中,我们看到了毁灭和悲剧,但是在我们还未能看到的地方,那里有希望和安慰……人们很容易忽视火箭旅行的危险和在地球外大气层航行的困难。这些宇航员了解这些危险,他们愿意面对这些危险,他们知道生命中有更崇高的目标,由于他们的勇气、胆量和理想,我们将更加怀念他们。

  除了对人类团结合作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书中还提到了美国宇航局对外星人的探索。这也是科幻迷如我者比较关注的话题。这里暂不剧透。我只希望,我们地球人能够在先驱者们的引领下,放下隔膜与争斗,以一群心灵纯洁、星球纯净的宇宙居民身份,去面对地外文明,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向太空大声呼喊——我们来啦!

  最后,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美国宇航局或人类太空寻梦的故事,又担心枯燥教科书式的灌输方式会让你感到头疼,那就选择这本语言生动有趣的《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七):梦到坐上航天飞机啦

  宇宙的问题,太难,因为我对它一无所知。

  没关系,宇宙中比起星星更多的就是时间。再也不用担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理解你,你还有整个宇宙隐藏的知己。

  我认为推进太空探索的进程,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摒弃“人”这一特征,任何发现及推进,都不能加入人心,人脑,人力(视,听感受)的因素,因为这些是社会后发明,具有地球区域局限性。“客观”这一概念,也是因为认为判断并从主观中分辨出来的。无论是外星球,外星人,我们更多地倾注了本能判断和体验,这从一开始就是错的。生命的出现不一定是繁殖,生命的交流不一定是语言,生命没有生死。

  我一直很好奇,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靠太阳光的反射,而外星人的光段我们接收不了,红外,X射线都不在范围之内,那它会不会已然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存在对他们亦然。所以的确同时生存了多种形式生命。

  应景,下班回家看了《星际穿越》,赞,也是完全不知道ghost原来是他,将时间物化,那种维度着实让我头晕,也许是看了两个小时,做梦也梦到我坐上了航天飞机,哈哈哈。

  这辈子是实现不了,只身在宇宙,看着我们蔚蓝的星球升起了。

  书写的并没有特别幽默风趣,有些幽默甚至有些矫揉造作。不过作为普通科普服读物还是可以的。

  --

  布热津斯基是个政治智囊,曾提出“奶头热”理论(tittytainment):要使全球80%“边缘化”的人安分守己,20%的权贵之人高枕无忧,就需要采用色情,麻醉,低成本,半满足的方法,解除被“边缘化”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八):由这本有趣的科普再版书引发的争议、联想及其他

  这本《别逗了,美国宇航局》是《别闹了,美国宇航局》一书的全新修订版。对于这个升级版,一些读者表示了愤慨,认为这本书只是《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重印版,老版书的价格更便宜,封面设计也比新版的好,最重要的一点,老版的纸质也比新版好很多,而且这次再版也换了一个出版社,由原来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换成了现在的科学出版社,觉得这本书颇有骗钱之嫌。我倒没有这么偏激。一则是因为我没有看过《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这本书,无从比较;二则我通读这本书后,感这本书还有学的还是比较有趣味的,也从中学到一些人类探索太空的知识,觉得这本书可以给其他没读过《别闹了,美国宇航局》这本书的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愉悦,所以出这样一个修订版还是可以的。而且再版中,作者也调整了一些章节,更新了一些文字,更新了一些壮丽的图片,订正了一些错漏。这本书的作者龚钴尔,是科学松鼠会成员,是一位热爱航天的80后年轻人。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有趣的科普书,我觉得还是相当不容易的,值得鼓励、肯定和赞扬的。现在的出版市场上,科普书籍我觉得出的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像类似《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这样比较有趣的科普书籍还是太少了,这样的科普书籍我觉得应该多出一些,这样对于在普通大众中传播科学知识还是有帮助的。科学方面的学术书籍出版了也不也,但有些书籍实在是写的比较深奥,满篇专业学术术语,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中国现在科学家不少,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但能把这些科学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的科普作家实在是太少了!而我认为如果科学知识不传播,科学理念、理性观念不在大众的头脑中树立起来,那些迷信的、似是而非的观念就会占据或是左右老百姓的想法,君不见,一些气功神话、错误的养生观念大行其道,不是应该值得我们面对和反思吗?至于类似像这本再版书出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讨巧行为也不必太过于苛责。当然没有这样现象更好了!

  作者请了中国“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这本书作序。欧阳院士在序言中指出:趣味要放在科普文章的首位。这一点我是深以为然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是很重要的。用有趣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精神、讲解科学知识,这是基础工程,能多出有趣的科普书籍,是着眼于科学研究的后来者,可谓功莫大焉。

  这本书图文并茂,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的来龙去脉,它的很多有趣的故事,包括它的成就、它的教训等,呈现在读者面前,很值得阅读一下。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九):几个关于NASA的链接

  贴几个纪录片链接,比书中所述更翔实丰富

  关于NASA为什么探索宇宙 施图林格博士给尤肯达修女的回信

  另,更喜欢初版“别闹了,美国宇航局的”书名

  《别逗了,美国宇航局》读后感(十):轻松了解航天史《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轻松了解航天史《别逗了,美国宇航局》

  名字起的挺时尚的,不过我感觉没这个必要,其实这就是一本人类的航天史,而且图文并茂,内容相当精彩,名字起得更直接一些也没什么问题。

  谈到航天,这的确是一个吸引无数人的话题,自从人类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飞向太空以后,一个更高的目标就在等待着我们,那就是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不过到底什么叫做航天什么叫做航空,还是挺让人容易弄迷糊的。作者在一开始也就这个问题做了澄清,其实就是翻译的问题,航空我们都明白就是飞机这一部分,航天这个词就起得不太明确,天和空这两个字在中国就是同义词吗,差别不大,尤其是空间这个词,实用太广泛,而我们在很多关于航天的场合经常实用这个词,这里的空间专门指的是太空。其实很简单,航天叫做宇航就和航空区分开了,空间叫做太空就没什么问题了,不过既然已经这么叫,改起来就麻烦了,看来起名字也很重要啊。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开始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太空成为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的战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两个大国的较量,人类会在六十年代末就登上了月球,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也许现在都未必能够开始这项绝对是烧钱的巨大工程。可以说美苏的对抗让人类的航天技术飞跃式的发展了起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人类对于外层空间,对于飞向太空的欲望一下子淡了下来。甚至很多人说苏联的解体和他们拼老命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有直接的关系。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过庞大的航天工程的确给本来就不富裕的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开始的阶段都是苏联屡屡获胜,让美国感到万分紧张,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世界第一个宇航员,世界第一个女宇航员,世界第一次太空行走,世界第一次探月飞行器,每一次都让苏联给抢在了前面,直到登月美国一下子扭转了形式,而苏联一蹶不振。后来美国开始发展航天飞机,而苏联开始发展空间站。历史证明这一回还是苏联走对了路。

  航天的历史惊心动魄,以前也没少看,估计所有男性都会对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吧。不过要说系统的人类航天史还真是第一次读,感觉写得很棒,尤其是很多细节,让你不得不惊叹作者对人类航天历史的了解,甚至很多和航天本身无关,但是却关系航天员等人的故事作者都一一道来,让你感觉的确很有趣。里面配的插图和照片也相当漂亮,能看出来收集这些资料作者没少下功夫。书本身做得也很棒,连书的页码设计得都很别致,相信这么好的书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