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抗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抗命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抗命的读后感10篇

  《抗命》是一本由周健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命》读后感(一):全新抗日题材力作《抗命》

  全新抗日题材力作《抗命》

  著名军事小说作家流浪的军刀全新力作《抗命》于8月正式上市。作者流浪的军刀,本名周健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献礼,拒绝当下烂俗抗日战争题材,讲述了一段立足于真实历史、发生在华北平原冀南敌后武工队的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不信命不认命不惜命,男儿气节震撼人心!不信命不认命不惜命,男儿气节震撼人心

  而这,也是书名《抗命》的背后深意。不信命不认命不惜命,抗了军命又如何,只要能打鬼子,救乡亲。

  军事大神流浪的军刀为退役军人,高度还原历史。《抗命》是军事大神流浪的军刀继《终身职业制》后的最新作品。是一部非常严谨的抗日军事题材小说,根据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发动1942年华北大扫荡史实撰写,作者流浪的军刀是一名退役军人,本着保证作品高度还原当年历史的原则,阅读、参考了大量专业军事文献、典籍。

  《抗命》深度描述抗日战争的缺粮少弹没钱的艰苦时期,八路军武工队和当地村民之间怎么从冷眼相对到军民齐心抗日,冀南的老百姓又是怎么从观望态度转而支持武工队甚至前仆后继地投身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武工队、当地村民等正面形象、中立形象有血有肉,不同于以往抗战人物形象的“高大全”的塑造方式,而是真正站在人物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与书写命运。

  除此之外,本书中甚至连每个反派角色都活灵活现,鬼子、伪军、土匪、汉奸不再只是愚蠢呆板,财主恶霸投靠日伪压榨平民、鬼子伪军土匪狼狈为奸又勾心斗角等情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度揭露人性的闪光与正义、丑恶与挣扎,还原了七十年前各方势力最真实的人心。

  拒绝手撕鬼子,拒绝浮夸抗日,媲美《亮剑》。

  《抗命》读后感(二):喜欢军事题材,很赞!

  现在的社会,变得阳气有些不足,时尚的花架子有余,天罡正气有点少了。好多年才出一部《亮剑》的电视剧,其它的都是言情言情后宫后宫,斗的极其矫情的。终于还是有人在写军事题材的故事,终于看到了周健良的〈抗命〉,但是他又不走寻常路。对于军人来说,军令如山,军法无情,犯之者斩。但是他又提出,在打鬼子的在非常时期,只要能打鬼子,只要能救乡亲,抗了军命又如何!正气犹在,大义凛然,令人感动。

  开篇就写了男主带着团队在城门口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斗,日、伪军伤亡惨重,武工队毫发无损!太有精气神了,我喜欢。中国苦了许多年,虽然大背景是伤亡惨重,其实小战场的胜利是很多的。美国部队就很害怕中国军人,因为交锋多次,中国军人从来没有输过,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以少胜多,以落后的武器打败美国部队的事是很多的。美国军人的特点是眼看着被包围了完胜不了,就会投降。而中国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拼命精神激劢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是中国军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莫天留帮武工队引路救回被日伪抓走的壮丁开始,到夺取茶碗寨、县城取药,再到夺取何家集子、运粮、分粮、掩护群众转移等等。说起抓壮丁,我家大爷爷就是被走的。当年大奶奶比较笨,原本大爷爷去河滩挑水了,太爷爷使眼色让大奶奶去通知大爷爷快逃跑,可是大奶奶没看懂大爷爷的眼色,楞是去把大爷爷给生生拽回来了!后来大爷爷就再也没有回来,生死未卜。我爷爷临死的时候还念着他。被作 者的故事勾起了这段回忆,有点跑题了。继续聊《抗命》,在故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莫天留的形象和价值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他是这本书中的男主,他同时也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从最初莫天留流里流气,对武工队有着诸多怀疑,到最后成为武工队的主力,一位英雄的战士形象就这样塑造出来了。这个人物是挺成功的,形神俱备,而且角色很鲜明,他的成长是这本书的一个重墨的彩头,他也是在武工队老队长栗子群和老同志孟满仓、钟有田等人一起影响、改变下一步一步成就了自己。以莫天留、沙邦粹为首的新同志的抗战历程读完令人很感慨,也很振奋。

  再说说作者的笔风。

  “刚刚把清乐县城门口闹腾了个底朝天的武工队员们人人手捧着个大碗,熬得稠乎乎的小米粥配上新烙出来的白面硬馍吃得甜香,切得头发丝般细细的咸菜疙瘩用香油调过了,正经算得上是能招待姑奶奶回门的好菜。”

  这样的句子很醇厚朴实,就是看了很起劲,很过瘾,觉得文字很真实,故事很可信,并且有着厚重的乡土气息,犹如战争年代的天空又铺展在了今天的眼前,感觉很棒呢。

  《抗命》读后感(三):英雄“无命”,时代“有命”

  曾经有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梦想就是穿上那身橄榄绿,即便是现在,想起绿军装,内心中总会有异样的喜悦、冲动、踌躇、伤感、低落、幻想、茫然……这也许是在某个时代甚至是每个时代一些男孩子都会不由自主就萌生的一种情怀。这也许也是很多人对军旅战争题材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不想过多地讨论时下仍然流行的一些抗日神剧、抗战神剧、谍战神剧,那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愉悦或者崇高的追求,只是我搞不清楚,那一类型的题材到底会让多少人产生共鸣。所谓的血性不是靠夸耀自己体现的,所谓的勇敢也不是靠贬低他人来证明的,所谓的民族自尊也不是靠意淫历史来自娱自乐的。

  我读过《亮剑》还有相关的一些评论,虽然《亮剑》很多内容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但是我相信,作为军事题材的作品,《亮剑》即便称不上绝佳但也绝对可以看做是一部好作品,至少读过文字之后,你会觉得真实,情节也好,人物也好,没有太多让人觉得难以忍受的段子,同样的,《抗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真实,紧凑的真实,幽默的真实,感动的真实,也有一种沉重感,还有一种激情。虽然我们可以明确的感知,这是虚构的人物,但你总会觉得这个虚构的人物仿佛似曾相识,你可以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找到不同时期的影子,有时候甚至觉得那就是自己。在这部作品的第一部中,并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大事件,有的也只是小人物在大事件中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贡献,但又觉得有些传奇色彩,连续的情节发展丝丝紧扣,营救壮丁,攻占山寨,智取良药,巧夺粮草,舒缓的节奏中又紧紧操控着人们的神经,悬念不那么神经质,却恰如其分的拿捏,若即若离却又如影随形,让人不甚愿意弃至案头;而人物的形象的逐渐丰满,和很多文学作品比较起来,个性化的人物刻画称得上是成功的。主人公莫天留的性格变化张弛有度,而棒槌,大队长,通讯员,何财主,何龅牙等等人物同样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有鲜明的个性呈现,这也许是这部作品一个显著的特色了,姑且不讨论事件情节的谋划,至少在人物刻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套。

  作品的语言趋近于传统的侠义公案小说,但又有评书的口吻,读这部作品的时候,眼前的场景自然呈现,而耳边也仿佛有厚重的声音在抑扬顿挫的叙述、旁白。在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中,和这部作品一样在语言的运用上精心打磨的所见不是太多,每个段落篇章都可以拿出来细细品读,语言的节奏完全没有被情节带走,不管是紧要关头的描写还是副场景的铺叙,每一处都是同样的细致。独特的语言风格,精心的语言构造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因为同样题材泛滥而给读者带来过高的预期的不足。

  看到文中的莫天留,不知在每个人脑海里会显现出什么样的影子,我想到了周处,也很诡异的想到了韦小宝,我不清楚为什么会把完全两个无法比较衡量的人物串联到一起,也许莫天留的变化就是周处的变化,也许莫天留的痞气匪气流氓气外加上机智多少会让人联想到韦小宝?但莫天留绝对不是韦小宝,他的身上有正直,有勇敢,有牺牲,这些应该是他骨子里的,也许这个人物也和作者相似,或者是传递了作者的一种朴实价值观。

  人人心中都可能有自己的英雄形象,人人心中也都有可能有自己向往的生存年代,正如我时常在梦中梦见自己衣衫褴褛蹲坐在城墙外卖地瓜,在夕阳的余晖下突然身手矫健一跃而起从装满地瓜的篮子里拿出手枪点射城门楼子走出的鬼子,然后天外飞仙似的去安抚疏散惊慌的百姓,晚霞艳红的光芒投射到我虽不高大却挺拔的身上,留下长长的影子,褴褛衣衫随风飘舞的印记刻在了我身后的路上……这,也许就是朴素的个人英雄情怀和朴素的民族情怀吧。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或者说是需要英雄的勇敢,英雄的智谋,英雄的忘我,但是英雄并不是那么容易就造就的,需要个体的潜质和付出,也需要有时代或者至少是环境给他的影响,英雄属于时代,但英雄不仅仅属于唯一的那个时代。而且,英雄的成长,未必一帆风顺单也未必艰辛无比无法实现。

  渴望成为英雄的人们,在《抗命》中寻找自己吧。

  《抗命》读后感(四):每本书里面都有那么一个人,进行关乎生命的荣誉之战

  每本书里面都有那么一个人,进行关乎生命的荣誉之战-评【抗命】

  文/信实的精灵

  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种厚重的感觉,因为这是关于那个特殊年代浴血奋战的故事,加之黑白精装的书皮和封皮上面左手抡起大刀的硬汉的形象,让我瞬间有种激情澎湃的感觉。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故事,即使那个年代我的父亲也没有经历过,但是直到现在他仍然很喜欢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不管拍得有多雷人,或者剧情多么狗血。

  周健良(流浪的军刀)著作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改编成电视剧,但我相信改编的过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最终能不能够播出来,谈何容易。

  另外一方面,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少有人会去看这种完全可以让人心沉下来的一本书,况且在某些人眼中看来,觉得仅仅是过分夸张的抬高中国人、贬低日本人智慧的一本书,然而,并不是。我在这本书里面看到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关乎他生命的战争,他知道,如果他失败了,那他就是一个村希望的破灭,所以,他努力去抗争。

  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如同那几部红遍大江南北的《亮剑》(顺便因为这部剧捧红了很多很多演员,最主要的就是李幼斌)、《狙击生死线》(关于守护国家财产的在刀尖上枪口中工作的一群人的故事)、《我是特种兵》第一部(原名《子弹上膛》,根据我超级喜欢的著名作家刘猛的书《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改编的)和《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依然根据刘猛很早以前的书《狼牙》改编而成,我没记错《狼牙》是我高中时候看到的书,那可是儿时的记忆啊)和《我是特种兵第三部:火凤凰》(几个女兵在高压下的成长史)。

  这部巨著的书里面当然也有一个人见人畏、鬼子见了溜腿的一个人—莫天留莫队长,用他的话说就是:“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大部分时候他所属的小分队的抗战里面,是没有掉头断手的时候,他在这本书里面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这才是吸引我的地方。

  小时候家里仅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地方电视台,所以那时候唯一的乐趣就是跟着老爹一起看各种抗战剧。虽然一部剧接着一部剧,口语也是相当的地方化,然而总觉得百看不厌。因为那个里面一幕又一幕关于人性的披露,很真实。即使勇猛如一个“神”一般的化身,也难逃感情戏的牵绊,这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一点,那时候就觉得勇士就是应该用来被歌颂的,日本鬼子就是应该被贬低的。

  长大后的岁月,再来看这些剧的时候,很有理智在里面。包括用自己的态度来看待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情节。

  本书恰逢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大张旗鼓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型纪念阅兵活动之际出版,很有讨巧之意,不过,现在的中国社会需要一点这些力量在里面。

  如同现在每天早晨的地铁上面一样,9•3大型阅兵活动已经过去半个月的时间,然而阅兵的纪录片每天几十遍的在地铁里面反复播放,就为了提醒我们一句话“即使日子好了,也勿忘国耻”。我们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候,就要大肆来宣扬我们的国威,不用再胆怯战兢。

  这本书,值得我去静下心来看。因为里面的人物,是一个有着真实存在感的人物,今天是9•18纪念日,让我们一同来记住这个日子。

  :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抗命》读后感(五):在细腻处笔走龙蛇,于特色中凸显个性:评《抗命》的神来之处

  既然是小说,那就先说故事情节安排。看完楔子后,其实有些惊讶,作者立意好高,画面感也很强,开篇就写了主角带着团队在城门口打了一个漂亮的战斗,日、伪军伤亡惨重,武工队毫发无损!按照这样的剧情,再要拔高可就难了,都说小说讲究起承转合,起就起的这么高,曲高则和寡,往后的高潮部分该如何下笔,得发展成什么样的激烈战斗和宏大场景才能压得住这样的开篇呢?!很为作者的下文担忧,同时也很好奇。

  当看到第一张前尘往事的时候,才恍然明白,原来本书和泰坦尼克号的写法类似,楔子不过是倒叙的插曲,真正的故事在后面,用的是主角回忆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故事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的上演,从最初莫天留帮武工队引路救回被日伪抓走的壮丁开始,到夺取茶碗寨、县城取药,再到夺取何家集子、运粮、分粮、掩护群众转移等等,在故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莫天留的形象和价值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说白了,这本书就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从最初莫天留流里流气,对武工队有着诸多怀疑,到最后成为武工队的主力,这是武工队老队长栗子群和老同志孟满仓、钟有田等人一起影响、改变以莫天留、沙邦粹为首的新同志的过程史。

  这个过程中,写的是故事,讲的是人性,人性的魅力文中得到体现,人性的魅力也让本书充满了艺术张力,通过人性魅力推进故事进展,老队长栗子群的稳重、干练,孟满仓的神勇,猴子的灵巧,莫天留的善良与痞气,沙邦粹的义气与憨厚,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入目三分,通过一个个故事将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到最后,一个个饱满的形象从书中跳跃出来,不知何时跳进了读者的脑海,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读者的脑海里闪现。

  其实,最近一两年,抗战题材的书籍和影视剧十分热销,写的多了,拍的多了,看的也就多了,读者的眼光也就被养的越来越刁,想要吸引读者,没有创新的剧情,往往很难吸引读者。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很多,无论是从整体的剧情构思,还是细节上的文字体现,都有出彩和让人惊喜赞叹的地方,让人忍不住感叹作者的才情浩瀚,前面说完了故事剧情的创意出彩,下面再来讲讲细节上的特色和魅力。

  这本书讲的是冀南地区一代的武工队抗日小说,作者将冀南和抗日军民这两点写的很深刻,很有味道,让人越看越觉得过瘾,欲罢不能。

  在我看来,要写好冀南特色和抗日军民特色,有两个方面一定很重要,一是对冀南地域的了解,二是对军民的了解。这两点,作者做的十分出色,通过字里行间将这两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我不知道作者是哪里人,但是通过文字大约可以猜测到作者就是冀南一带的人,不然无法将地域特色写的如此逼真。

  比如这些片段:“有道是上阵的煎饼、凯旋的硬馍、香油调的凉菜得管够,无论粗细的荤腥得上席,这才能显出来个士饱马腾、赳赳雄兵的气势做派……”

  “刚刚把清乐县城门口闹腾了个底朝天的武工队员们人人手捧着个大碗,熬得稠乎乎的小米粥配上新烙出来的白面硬馍吃得甜香,切得头发丝般细细的咸菜疙瘩用香油调过了,正经算得上是能招待姑奶奶回门的好菜。”

  “小口喝点水润润嗓子眼就好!在山林走得浑身见汗的时候,千万记着不能大口喝水,那样会呛伤肺管子的!”

  “这都明白,干重活、跑长路,都不能着急喝凉水!往年替人抗活儿割麦,主家送来的凉水里面都要撒一把麦糠,就是怕有渴急了的大口喝凉水落下病根……”

  这样的话语,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没有当地生活习惯的人就算文笔再好,也很难写出这种味道。我更喜欢的是,作者用文字拿捏的这种强调,真的方式是抗战时期的人的口味和用语,有腔有调,很有趣味。

  此外,可能作者是军人的缘故,对军人的一些特质也写得十分耐看,而且融合了当时的环境特点,比如有这么一句:“莫天留与沙邦粹一人嘴里叼着刚灌浆的秋苞米穗子吸吮着清甜的汁水解渴。”有的时候,军人为了打埋伏,需要在一个地方长期隐蔽,为了保持体力,往往就就地取材的补充体力,比如坑洼地利的脏水,泥泞草虫里的青蛙、蛇、蜈蚣等,只要可以吃的,都会吃。在这里,莫天留吃的比较优雅,没有吃毒虫,只是吸苞米穗子里的汁水。军人或者野地求生人群特有的气质和行为方式就因为这样时不时出现的话而表现的十分自然贴切,非有经验的人不能刻画。

  此外,在意境的营造上,作者也是功力不凡。在扰敌之计(下)一章中,莫天留和沙邦粹为了帮助栗子群等武工队人员将物资顺利运出敌人封锁线,夜晚在敌人的炮楼前实施扰敌计划,莫天留两人稍微发出点声响,敌人的探照灯就打过来,在这样的氛围下,一切紧张而有充满风险,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的章节,看得人连大气都不敢喘。可就是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作者会突然冒出这样的片段:“虽说麦地中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但在仓促的收割的过程中(因为是在敌人跑楼前,百姓怕鬼子,所以收割都是畏畏缩缩的),不少麦粒和谷穗全都掉落在了地上,白天引得鸟雀啄食,晚上更是逗引了不少田鼠或是野兔之类的前来觅食。才在麦地里爬出不过两三丈远近,莫天留已经惊得不少在麦地里捡食麦粒的田鼠四散奔逃,撞得那些半尺来长的麦茬不断晃动,发出了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响声……”

  正所谓蝉燥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作者张弛有度,收发自如的章法中,用意境营造的方式将当时紧锣密鼓的紧张氛围渲染了出来,这种情景交融,意境交辉的写法在文中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用土里土气的文字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人物和场景,这是本书文字拿捏精彩之处,说一句经典也不为过。

  《抗命》读后感(六):抗命

  在和君商学院的入学考试上,赫然写着“《亮剑》(1-16)集作为第一次笔试考试科目”,与此同样并列展现的电视剧还有《士兵突击》,初次看见这样的入学考试科目,着实让人吃惊不小。作为国内最大、最早民间资本开设的商学院课程,和君商学院为何要把这两部电视剧作为入学考试的必备知识储备而加以考核呢?在我看完第三遍《士兵突击》和《亮剑》的时候,似乎明白了其中的端倪。

  《亮剑》作为国内非常真实还原历史故事、人物的典型作品代表,作为军事奇才的李云龙的活灵活现使得中国抗日革命的故事得以真实还原,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管理学特征是和君商学院所需要的优秀品质:单打独斗显智慧,群策群力展雄姿;遇见困难想办法,面对劲敌不含糊。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一定是一个单打独斗面面俱到,团队协作无往不胜,团队管理齐心协力的主心骨…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上完成任务(有时候比较奇特的完成了任务),对下用情、用心、用智慧;对上不遮掩自己的不足,对下不摆架子装老爷。这样的故事,和君商学院怎能轻易忽略?

  话题说回《抗命》这本书来。

  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你有多久没有看过像《亮剑》那样的小说了?这本就是!”,确实很少再能看见像《亮剑》那样的小说了,人物描述、故事铺陈、人性的静心雕琢都达到了一个境界,在这素食主义的出版界,确实没有多少人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去编织某个主题的作品。这本书作者流浪的军刀在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编排和文字感触上,有几份当年看《亮剑》时候的感觉。说模仿似乎太刻薄,说创新又谈不上,这本书就是这样让我纠结在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以表达我对他的基本认识。

  抗日神剧都在各种抄、各种炒、各种无底线的做作、各种无原则的嬉戏,这种病,得治疗。抗日是一个严肃并用生命、智慧换来今天的繁荣富强,岂容戏谑和赎渎?这本《抗命》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细致刻画人物形态,配合历史史实和民间故事流程,塑造了一个李云龙一般的人物: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凭着对真善美的极致追求,用身心捍卫着一个名族的尊严。在某些情节设置上,确实比《亮剑》要高深许多、巧妙许多。

  《抗命》取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精神却也适合今天的中国社会。一个吃百家饭的人,总会比其他人更懂得人间真情的可贵。莫天留的凄惨身世给了他义无反顾的勇气,革命战士的本色出演给了莫天留浩然正气,当他看懂革命的意义和未来的时候,他的动力和决心空前的坚定。整本书的故事结构缜密,构思合理,故事发展有理有据,读起来还是很顺畅了,至少我没有挑出太多刺来。

  再次与《亮剑》做对比,还是有待于释放那种李云龙式的“野”的个性。在这样“野”的个性里,我们看清楚了管理的某些特征。完整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完全应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从问题中走出来的莫天留,对这种管理学的“常规”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他走的路有自己的见解,关键的,能奏效,能解决问题。

  这本书与《亮剑》一样精彩,比《亮剑》更突出的是莫天留的理智与情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抗命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