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刘氏女》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刘氏女》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刘氏女》读后感10篇

  《刘氏女》是一本由章诒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氏女》读后感(一):很薄的一个小册子

  每页的留白也很多,有卖纸的嫌疑,从内容到字数,都不值这个钱

  她的文章只在报纸上看过一点,文字还是不错的,但这本书差了些

  评论还短?

  《刘氏女》读后感(二):“人性”这个词儿出镜率太高了

  一上午时间看完了这本小小说一个朋友说起来就是“人性”的沉沦和扭曲。搞得我已经有点烦“人性”这个词儿了。人性的范围到底有多广?是犯了罪,杀了人就是人性问题么,其实人每做一件事情都可以体现人性。你骂个人,扔个垃圾,吐个痰,扶奶奶马路都是人性的体现。就别老把这俩字往纸面上放了。人都有刘氏女这样的时候---“心思多了就杀不了人了”。有些事,有些情境,做了就是做了,想不了太远,如果能想到以后会后悔,事情会败露,孩子会恨自己就做不了了。

  命运很玄幻,每一步路都是设计好了的。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也许是就是宿命的偿还,每个人都一样

  《刘氏女》读后感(三):风,就是人生(一)刘氏女

  风。骤然而来,悄然而去,不详其所起,亦不知其所终。风,就是人生。

  (一)开始

  这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然而,这故事也每天都在上演。

  刘氏女是个农村姑娘,每天的工作是干农活。她自小便向往城市生活渴望成为一名工人。刘氏女天生丽质,是个漂亮的姑娘。别人为了介绍了一个大她十几岁、秃顶、身体不好男人,她只因对方是城市人在工厂工作便嫁了她。

  “生活也许就是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刘氏女进入城市生活,进入工厂工作,在她面前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然而,“人生就是一台戏,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转折和意外。”她发现她的丈夫居然一个羊癫疯患者,屡屡在众人面前发作,使她丢光了脸面。几经医治无效,刘氏女提出离婚,却未能得到组织的允许。“个人情感风波到了非常尖锐、无法调和的时候,人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就是犯罪。极端二字就是戏剧所在,犯罪情节就是戏剧情节,犯罪技巧就是难得的细节。”于是,她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预谋,终于,在平常岁月的平常一日,她杀死了羊癫疯发作的丈夫,将其肢解,然后将其放在坛子里腌制了起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刘氏女守着儿子过着内心不安的生活。终于有一天,意外+偶然,却也是必然,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她儿子在姑妈做客时突然问她:“妈妈,你腌的爸爸的肉能吃了吗?”那夜,警察来到她家,从此,她开始了她的牢狱生活。

  (二)在路上

  “一个人犯罪,法律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

  刘氏女入狱了。

  监狱中有杀人犯、政治犯、抢劫犯、强奸犯……那个年代,总有许多现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事儿。却也是这些事儿,让我们对那个年代不寒而栗同时,内心里充满了唇亡齿寒的恐惧

  众多罪犯听了刘氏女的犯罪过程,内心里同样充满了恐惧。这样一个美丽柔弱女人,竟然杀夫并将其肢解。“不管法律有多少条款,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内在标准的约束,会堕落到什么地步啊?!”然而,刘氏女走上这样的道路仅仅是因为无视法律、残忍凶恶、愚昧无知吗?在我看来,是那个年代,使她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如果她有其他途径去改变她的命运(对于一个农村姑娘,嫁人是那个年代的她唯一可以跨越城乡二元体制的途径。城乡二元体制,牺牲了多少人的权益,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她就不会嫁给老魏那样的男人。如果她厌恶老魏的病而提出离婚时,能够得到允许(结婚离婚应是人的权利,竟然还需要批准!),她也就不会走到要杀死老魏的地步。

  刘氏女的悲哀,恰是国家社会时代的悲哀。

  (三)等待与希望

  刘氏女被判无期。因为一次监狱失火,所有人纷纷逃命时,她却勇敢地救下两个人,获得减刑。“或许,人性中有些内容是纠缠又含混,需要一生的时间来鉴定。”

  刘氏女减刑至15年。1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的漫长。15年的监狱岁月,能支撑着让人走到最后的,无疑是信仰。《基督山伯爵》里说: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风起,日落,时光不疾不徐地像水一样地流淌,带走了一段一段的岁月,而岁月把原来柔软的变得坚强起来。”在“等待”出狱的日子里,刘氏女因为“希望”而坚强起来。支持着刘氏女生存下去的,是她的儿子。刘氏女想尽办法,弄来针线布,每天忙于给儿子做鞋。不难想象,在超负荷的劳作时、在饥饿难忍时、在受其他犯人欺辱时……她的心中必定念着她的儿子。虽然多年过去,她早不知儿子是何模样,但她仍记得他幼时的样子,她辗转得知他在成渝铁路工作。她期待有朝一日他们母子终会再见,她含饴弄孙,和儿子一家和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四)破灭

  刘氏女的故事,在她出狱时有了新的开始,却也有了最终结局。她去成渝铁路看她儿子,儿子却因为当年的杀父事件不肯原谅她。回来后,她开始了一段真挚的真正由自己选择爱情,却因为对方妈妈“如果发生婆媳矛盾,我被肢解了怎么办?”的反对而作罢。“一切都结束了,俩人的恋情夏天的露珠,瞬间蒸发得了无痕迹男女恋情之美,有时在于漫长,有时又在于短暂。”这短暂的爱情,也结束了刘氏女重新开始的春天,结束了她对余生的渴望。曾经支持着她坚定走下去的希望,一个个破灭。“在一个没有爱和理解的世界,刘氏女大概一辈子都难以走向阳光。”这就是刘氏女的人生。

  这也是很多“刘氏女”的人生。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个草率的决定、可能只是一时的疏忽、可能只是一瞬的快意恩仇……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然而,“人走错一步,继而却是一生一世的漂泊,并非一切生灵,最后都能归于尘土,归于雨露。”

  “人的命运是由一个个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加而成。”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渐渐忘了什么是错,渐渐忘了去改正错误,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又一个错误的结果,最终,我们带着错误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五)死亡

  “人的经历,无论善恶,都不简单。活着,不会一顺百顺,死了,不能一了百了。那么,人在死活之间是个啥情状?”是生活与命运给予的日复一日痛苦,日复一日的磨难。“ 日复一日的痛苦,有权利表达出来,就像一个遭受酷刑的人,有权利尖叫一样。”可是,很多时候,当痛苦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渐渐变得麻木,渐渐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不再尖叫,我们不再反抗,我们所做的,只是默默地走到死亡。

  “人的终极是死亡,而死亡之后呢?人世间,无论阴阳,没有一处安全温暖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不过是风,不知所起,由命运之手推弄着,不知所终。在这世间,不会留下一丝痕迹,快乐或痛苦,甜蜜悲伤,不过是个人的呐喊,终将沉默历史里,被灰尘埋葬。

  风,就是人生。

  :章诒和小说《刘氏女》读后。《刘氏女》,章诒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刘氏女》读后感(四):不无辜悲剧

  监狱:形而上狂热的年代,锁进最黑暗的黑暗中,看清你我的丑陋

  我相信监狱从来不是为救赎而存在,这不是它的目的,它也不具备如此功能。制造一个人间地狱,恐吓试图越轨之人,惩罚犯下罪行之人,唯独不救赎。

  在那个形而上狂热的年代,一个民族到达疯狂巅峰,人性展露极致的不堪。监狱,正像那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缩影,所有的残忍与罪恶都一并演绎。二十六岁的章诒和,因为在日记里写了一句话,便遭受十年牢狱之灾。这个出生书香门第毕业戏剧学院女子,在最好的年华,见证了最残酷的梦魇。监狱里,女囚们时刻忍受饥饿的折磨,“吃,在囚徒生涯中是最大的需求和快乐。对此,谁也无法超脱”。“君子远庖厨”,为了吃肉,杀生也不再邪恶到无法面对;洗澡成为奢侈,女囚似乎只有保持污秽才配得上自身身份。难得的“洗澡”(一盆水洗头擦身)必须同性裸体相对,尊严与羞耻心无人替你顾及;监狱施行集体沉默制度,禁止犯人之间的一切交谈和往来,表达、交流与相互依赖本能都被消灭掉。

  “人的弱点要到特别场合才显露出来”。在最黑暗的黑暗里,人们攀比丑陋。“人进了监狱,就都没良心。”她们相互批判相互揭发,脏话连连相互侮辱;她们习惯性瓜分死人的遗物,几个鸡蛋、一块破布,成为囚徒的全部前途幸福和快乐。

  罪行:没有动机的谋杀,没有理性的犯罪,是否还可称作悲剧?

  哪一种悲剧更能感动你?是绝对无辜地遭遇命运的不公,还是因自身的过错而需承受永世的良心谴责?一个罪有应得的人,是否还值得同情,是否还能称作悲剧,是否能被理解和谅解?

  小说的女主人工属于后者。在无知和缺乏考虑的状态下,刘月影轻易地接受了一场包办婚姻。婚姻本无感情,后又得知丈夫隐瞒癫痫病情,她陷入绝望,执意要离婚。离婚还未谈妥,她却在嫌恶与怨恨中起了杀机。“我不能守着绝望找希望,也不能守着男人找野男人。”“他在,我没法活,也不想活。除非他死,我才能活。”

  杀夫,肢解,腌制。整个过程疯狂到匪夷所思。而刘月影竟然还可以筹谋半年,等待安静的冬夜,等待存够食盐与花椒,“无障碍地、无懊悔地、丧尽一切道德情感地进行一场最镇静的谋杀”。

  面对一场丧失人性的谋杀,大部分读者都希望作者变成精神分析学家,阐述复杂心理活动和杀人动机。谋杀者最好绝对无辜、无比凄惨、别无他法,所有人都会与之产生共鸣,相信换做自己也定会采用最残忍地方式杀人,才能化解怨恨,才能解决问题。

  可是我们没看到作者做任何细致解释。刘月影的境遇绝非最凄惨的,离婚也并非毫无可能。所有问题都有化解的机会,她却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最无出路的化解方式,而且毫无理由。刘月影说:“杀人动机都简单。心思多了,就杀不了人。”这部有现实蓝本的小说,章诒和尽量遵照事实,她说:“接触那些刑事罪犯,个个貌美,人人凶残,问起‘动机’来,有的人居然没有太多的动机!”“有一种犯罪动机,叫无动机。”

  她不够凄惨绝望,也非被动无辜,她用最残忍的方式杀死了自己的丈夫。罪有应得的刘月影值得他人怜悯吗?加缪在其作《西西弗的神话——论荒谬》中以西西弗为例,提出了他对古希腊英雄的独到见解。他以为,自身的激情和经历的磨难使西西弗成为英雄。而主人公意识,则是悲剧性存在的缘由。“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刘月影虽然犯下了连自己也唾弃的罪行,但在取舍之间,她主动做了选择。她的人生是她行使自我意识的结果,从而她超越了自己的命运。她的悲剧不得不叫人动容,这比无辜的受难者更真实、更深刻

  救赎:法律的惩治有终,赎罪的道路无尽,真正的惩罚便是永不救赎

  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并有意识地承担苦难。刘月影努力赎罪,家破人亡后,还要在人间的地狱饱受折磨。可是,“一个人犯罪,法律能惩罚他,却不能拯救他”。刑期已满,惩罚却永不终止。儿子的抛弃,恋人的舍弃,使她终究明白,早已无法重返人间。她“必须回到一个群体里,只有在群体里,她的孤苦才能消解;她还必须回到犯人圈子里,只有与同样的人在一起,她的心情乃至整个人生才能获得认可和理解。”“在一个没有爱与理解的世界,刘月影大概一辈子都难以走向阳光。”但是,最痛苦的不是他们的否定,而是在他们否定时,她没有任何申辩的资格,再多的冷漠也是理所当然,再多的责备也无法赎清罪过。真正无法面对的,是必须时时刻刻面对的自己。如同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纵然戳伤双眼自我放逐,换来的唯一恩赐也只是死亡。犯过罪的人,余生都是无法赎罪的赎罪之路。

  2011年6月8日凌晨于沪

  《刘氏女》读后感(五):儿子才是受伤最深的人

  《刘氏女》是以章怡和在狱中结识的刘氏女子为蓝本创作的。

  刘氏嫁给了城里的丈夫,本以为会过上好日子,可是,身患癫痫的丈夫打破了她的美梦。刘氏痛下杀手,把丈夫肢解后放进了酱菜坛子。一岁半的儿子目睹了这一切。几年后,儿子的姑姑来探亲,无意间提到想吃刘氏腌制的泡菜。刘氏说早就不做了,儿子张口而出:“你腌的爸爸的肉,该吃得了吧?”

  刘氏服刑期间,无意间从失火现场救了两个犯人,得已减刑。刑满后出狱,本想着能母子相见,度过余生。没想到儿子的心理阴影太深,无法再和母亲平静相处

  这个故事里,受伤最深的就是儿子了。懵懂无知时目睹的一切,在以后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反复地闪现。在渐渐明白事理后,他内心的煎熬会如热油翻滚,任何熟人的眼光都会让他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只到他逃避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无人知道自己的过往时,才能勉强平稳地终其一生。只要外界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使他陷入痛苦的回忆中。这就是他不能接受母亲的原因。

  和被体制化的母亲不同,儿子终生都在咀嚼着母亲带给自己的伤害。母亲在抛弃一切之后,还有可能陷入一场没有结局的恋爱;儿子不可能再对一个女子产生丝毫的好感了。

  《刘氏女》读后感(六):欲求与罪恶——章诒和笔下的女囚们

  前一阵读了《刘氏女》,当时的感觉是毛骨悚然,整整一夜吓得睡不着。这几天读了《杨氏女》,又忍不住把《刘氏女》拿出来读了一遍。

  两个小说,语言风格相似,都是淡淡地白描,尽管讲述的是囚犯的故事,却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评判,确实符合章诒和“只讲老故事,讲完就去死”的写作宗旨。两个故事的主人公,相近之处颇多:都是女囚,都来自农村,都通过婚姻获得了高于以往的社会地位;作为女性,她们都有着堪称美丽的容貌;最根本的相近之处在于,她们都是欲求不满的人。作者在剖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指出,自己坐牢“是欲求不满”的结果,“不满这个,不满那个,到处宣泄,从日记到言论”,结果入狱,而女性犯罪起到重要心理作用的,正是“欲求不满”。从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刘氏女刘月影和杨氏女杨芬芳来看,这也正是她们犯罪的原因。两个人都相当漂亮:刘月影“像非洲模特一样,腰细,臀紧,腿长”,且“眼深唇厚,皮肤黝黑,牙齿雪白,脖子细长,锁骨突出”,颇具性感之美。杨芬芳则高大丰满,长着深沉如海的栗色眼睛,中国人中少见的黄褐色头发,“双唇不是为了说话,是为了颤动,天生适合接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容貌都是女性在择偶、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筹码,也许正是因为两人在容貌上的优势,她们才会对未来生活有更多期待,渴望更好的生活。在当时,作为农村女性,只能通过婚姻途径进入城市。两人对城市的向往是一致的:刘月影从一开始就比较明确,“干的是农活,向往的是城市”,“老打听城市里的情况,街道是什么样的?商店里卖啥?一辆汽车能拉多少人?”结婚之后关心的也是,“上街玩,看这,买那”,甚至,有没有丈夫陪在身边,她是不介意的,她的情感诉求,不在于她所嫁的人,而在于她所向往的城市。杨芬芳先开始态度模糊,对于姐姐姐夫介绍给她的军官刘庆生,甚至是抗拒的,因为她心中已经有了爱的人——与她青梅竹马的邻居何无极。但是,当刘庆生带她逛上海时,当她看到繁华的世界时,她的意志土崩瓦解了,眼花缭乱的世界让她又惊又喜,终于,在上海滩的夜景下,她与刘庆生像恋人一样的拥吻了。但是,随后的问题是,两人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新的不满:刘月影发现自己的丈夫身患癫痫,每次发病如野兽般嘶叫,因此,提出了离婚;而杨芬芳始终不能对何无极忘情,不断地与他偷欢。两人都不是圣女,刘月影一边不断地申请与丈夫离婚,一边“白天闹,晚上抱”,还怀了孕;杨芬芳一面不断地与何无极偷欢,一面欺瞒刘庆生自己已经在婚前失身的事实,依然想保住军官太太所享有的一切便利。最终,刘月影以杀了丈夫,并将丈夫做成腌肉这种极其残忍的办法终结了婚姻,并因此入狱,而杨芬芳则使得恋人何无极为了她赔上性命,自己也被判入狱。

  故事有着特殊的年代性,如果不是文革时期,何无极与杨芬芳应被判故意杀人罪,刘庆生没有死,何无极也应该罪不至死,但由于何无极是地主之子,而刘庆生是“革命军人”,因此,还加上了“阶级报复”这一罪名,何无极被判死刑;而如果刘月影离婚不需要组织批准,能够毫无障碍的离婚,她可能也不会恶从胆边生,最终杀了她的丈夫。

  再深一层追究,将杨氏和刘氏推向犯罪的因素还有太多太多,渴求美好生活而不得,大概是其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城乡二元隔离的政策,没有城乡经济、社会条件的巨大鸿沟,美丽、勤劳的杨氏与刘氏大概都不会与癫痫病人、刻板的军官结婚吧?固然,我们可以斥责她们嫌贫爱富,斥责她们浪荡不贞,但是,谁造就了她们的生活?作为个体,她们自出生起,对自己的生活能主宰多少?遗憾的是,在今天,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女性的容貌依然是买卖的资源。当欲求得不到正当途径满足时,不知还会催生出多少如刘氏、杨氏的罪恶故事。

  《刘氏女》读后感(七):最近开始看章诒和的书

  某天下班,步行回家,路过一家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章诒和的《杨氏女》。故事不长,很快就看完了。接着又在网上了订了《刘氏女》,今天上午躺在床上看完了(周六休息)。

  最近看书,不求获得什么思想启发,也不是看到别人推荐什么书好就赶紧买(以往是这样,看微博,看博客,只要别人推荐哪本书好,马上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就下单,买回来后,大多数都没有看)。现在追求随性而至,喜欢就看,然后再买这个作者的。也许,顺藤摸瓜,可以系统性的获得某一方面的认识。

  这两本书都是很快看完了,于我来讲,让我“了解”到另一种人生,或许背后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东西来,但我目前仅仅是看,多看,到了某个时候,也许自己的思考就出来了。

  《刘氏女》读后感(八):隔纱看人性

  刚看完小说,觉得人性太玄,这个“杀人有意,救人无心”的刘氏女让我感慨,却也看不穿。看了别册中曹疏影和作者的谈话,顿悟人性的形成必有其理由,其实没有那么玄。是作者在创作中美化了刘氏女,将人性这个主题“玄化”了。

  先来看看作者创作的刘氏女。小说中的刘氏女娴女红,纳得一手好鞋;狱中甚至可说对我算得上体贴;讲话也得体在理,不讨人厌;甚至有“火中救人”的英勇善良举动并因此获得教减刑。这些下意识地“美化”,使得读者对刘氏女出狱后在亲情和爱情上的遭遇倍感同情。而正是这些看似美好的人性使得刘氏女变成了一个人性的矛盾体。

  而实际上,原型刘氏女并不精通女红;她真正的狱中语言,也都是脏话、黑话;也没有什么救人的英雄举动,因而刑期是一天不少。而这样的性格,才正好与那个当着一岁儿子的面肢解亲夫,并“一层花椒一层盐”地将亲夫腌制起来藏在床下两年的杀人犯相符。

  作者一直强调,女主的作案动机“真的很简单”,只是因为丈夫与刘氏女同看电影时癫痫发作,而且,是这种所谓的“无动机”犯罪让刘氏女成了女囚,也导致她出狱后遭儿子唾弃、黄昏恋失败、孤寡而终的悲惨遭遇。但我认为,说到底,是愚昧和虚荣造就了这场悲剧。未经受正确的法律教育--哪怕仅仅是道德上的引导--的人性格中必然有难以压制的犯罪火种,一遇到合适的时机,便会燃成泯灭人性的熊熊烈火。“看电影事件”不过是个导火索,而刘氏女的愚昧无知和一心想进城的虚荣,才是悲剧的根源。

  当然,正如别册中曹疏影提到的,刘氏女的悲剧也反映了“公共性、人性化的现代心理支援系统”的缺失以及“社会心理辅导”功能的不健全。“如果刘氏女能一开始就明白婚姻的真正含义,或后来正视癫痫病,或者她儿子能够得到针对幼时创伤的及时心理辅导,或者后来得到心理知识懂得如何面对自己刑满释放的母亲才是正确的……”那刘氏女的命运必然不会如此悲惨。我相信这些仰仗社会体系建设的“系统”和“功能”绝对是会有用的,但是对比那惨无人道的作案手法,我还是觉得人性太丑恶了。莫要怪罪那各种冠冕堂皇的“系统”和“功能”,刘氏女人性中若还存有一丝善意,其手段也不至于残忍至此。

  这书是讲人性的,而作者对人性的揭露不彻底。作者对刘氏女下意识的美化,像给人性这个丑陋的话题遮了一面纱,试图把它弄的漂亮些再出来见人。我觉得没必要,若扯了这层美纱,岂不能更清楚去看清人性。不如照实写。

  《刘氏女》读后感(九):滚一滚土豪劣绅小姐奶奶的象牙床

  《刘氏女》写得短,颇有唐传奇的意思,读起来却也动魄惊心。作品写特殊年代特殊人群的命运,貌似“伤痕文学”的情节,但是在单纯批判时代造成人性沦丧基础上,章诒和先生关注了法律规约下的人性和情感状态的张弛。

  刘氏女是劳改农场里的一名女囚。说起刘氏女的杀人动机,因为一场包办婚姻闹起了离婚不遂,生活常常是磕磕碰碰,争吵不休杀人的恶念常常在心头掠过。后来某日单位组织看电时,老魏突然羊癫疯发作,刘氏女觉得丢了颜面。就这一次,她下定决心,杀!肢解杀人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场心理战。遇到肉就用菜刀,遇到骨头就用锯,遇到筋就用剪子……刘月影的杀夫肢解过程就是如此。肢解后,一层盐一层花椒的铺上。满满的坛子里,是她那男人的肉,而最后,她把他的头呈放在坛子的最上方。一个男人,在死后就变成了一坛腌肉。 《训诫与惩罚》(福柯,1957)里分析监狱对人的作用。犯人在监狱受到隔离、禁闭和行为约束,他们的行动按照统一的时间表进行,监狱有一整套控制、监视、管教、改造和惩罚的组织管理手段,由此建立起现代的纪律和训练观念。正是在这里,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而是一个能够被驯化、调教、塑造的对象。通过这个系统的改造,人变成了一个个整齐划一、有用而听话的“肉体”。《刘氏女》故事发生在监狱,监狱是个特殊符号,四处飘荡着饥饿、死亡、性、欲望、善与恶此类元命题,而书中的监狱则是文革大背景下的中国和一段充满极端意识形态和人性扭曲历史的切片。

  章诒和的作品,总会勾起一丝揭秘的阅读快感。所谓夜雨孤灯翻禁书,恰是这个意思。章诒和对风流人物在建政后的遭遇写在《伶人往事》和《往事并不如烟》两本书中,满纸“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般的惋惜与痛楚。所以小说《刘氏女》,会带着新文化史家的风采。按照彼得·伯克的说法,新文化史的分类,《刘氏女》当属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历史,也就是法国人所称的“表象社会史”。它正逐渐取代“集体心态史”。在《刘氏女》这部作品中,作者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没有直接可以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但是,拨开杀夫肢解的情节外衣、穿过女囚小圈子生活和个体经验的描写进行细察,我读到的是直接弥散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氛围当中,直接指向一个普遍匮乏、普遍不人道、普遍贫穷落后的“所指”,这一所指,其实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 章在小说中叙述刘月影杀人之时,加入了一段点题之论:“总之,刘月影已经在无障碍地、无懊悔地、丧尽一切道德情感地进行一场最镇静的谋杀。不管法律有多少条款,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内在标准的约束,会堕落到什么地步啊?!”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切都可归为“欲求”,而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欲求不断实现为标尺的。欲求是本能、是生物性的,是其他一切美好概念的基础,而由无尽欲求所导致的,便是疯。小说中多次描写道劳改营里很多女囚心理状态濒临崩溃的状态。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党和政府可以任意将“疯子/精神病”的帽子扣在任何人头上,有知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现状的人都会被整。所谓的疯,不过是成全了专政的棍子。显然这些人多半都不是真疯,而是这些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能力的人力所能及的反抗和呐喊。

  作者写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物,在大历史的支撑下,从普通人身上探索出一个沉重的文化意义。这种充满着历史意象的写作意图和叙事轮廓,使我对章诒和关于“刘氏女”的系列作品有了更旺盛的阅读期待。

  《刘氏女》读后感(十):风,就是人生

  旧笔记:风,就是人生

  章诒和的《刘氏女》没有直接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甚至连愤慨也没有,只是通过女囚们的经历,去窥探她们的内心。

  刘月影在我眼里并非是那种十恶不赦的歹毒之人,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被生活压榨的悲剧女人。终日面对着的是有羊角疯的丈夫,虽然对他没有感情,却带他四处治病,试过各种办法,这也算尽到了人妻的最大本分。谁都有向往自由的权利,试过向组织申请离婚,却由于发现自己怀孕而作罢。五一节好不容易说得丈夫老魏去看电影,但没想到丈夫病发一头栽在座位下面,随后大喊大叫,害怕别人知道他是她的丈夫,在工会主席借着喇叭不停地喊“清刘月影同志赶紧出来,把你发病的亲属抬走”就是这一喊,让她起了恨意,猫着腰偷偷遛出了电影院。

  她一个人站在墙壁下思忖了很久,最后动了杀心,一个人,特别是女人,被生活逼到无路可走的时候,除了自杀,或者杀人,已别无他法。

  杀了丈夫,肢解,做成泡菜,原本以为生活可以回归正常的轨道,但一切就在儿子的姑姑来之后被打碎了,饭桌上儿子问道:“妈妈,你腌的爸爸的肉可以吃的了没?”,看似童言无忌的一句话瞬间击溃了她的心理防线,儿子的姑姑也因为这话报警抓了她,而就是这样造成了她与儿子的疏离。

  尽管儿子书读的不错,但他最后却自己中断了学业,因为文化程度越高,他内心的痛苦就多长一分,之后在工地里干着体力活,累了就睡,啥也不想,这是他逃避生活,忘记伤痛的方法我们无以横加指责。他似乎一直生活在阴影里,没有寻找阳光的勇气,上级表扬不值得高兴,没有一个日子值得纪念包括自己的生日,没有对象,也没有值得追求的生活,一切都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试图通过这种方法纾解内心的苦难,但一切似乎都是徒然。虽然血肉维系的亲情不是说断就断的,但每个人都有选择面对与否的权利。

  人一旦失了亲情,连爱情也变成了一件难事。刘月影与同时犯人的覃天聪相好,却因为男方母亲的阻拦,而未能成事。没有爱与理解,人怎能见到阳光。

  在监狱里,没有私人空间,犯人住在一起,没有隐私可言,更别谈遮蔽“洗澡时犯人挤作一堆,你的口鼻也许正对准别人的屁股;前面的人起身一不小心就会把旁边的人的脸盆拱翻,后者即使脱光了衣服,也敢追着你打。犯人全部扒光了,人人裸体,个个赤身,丑女子,俏佳人,一律无遮拦,互相看个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精神生活,人都会转而寻求更低层次的慰藉——性,可是与外界隔绝,丧失了自由,性俨然是一种奢侈,但偏偏谈的最多的是性,胡乱来的也是性,俨然这是他们生活的唯一乐趣,是囚房生活的最大满足。

  一个西方的哲学家曾说:“日复一日的痛苦,有权利表达出来,就好像遭受酷刑的人,有权利尖叫一样。”“钱袋”这两个犯人通过纵火表达他们的尖叫,而这种尖叫就像孕妇生产时的痛苦,是无法遮掩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