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士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浮士德》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士德》读后感10篇

  《浮士德》是一本由歌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4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士德》读后感(一):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几百年前,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做了一个约定,魔鬼许诺:

  “今生今世我保证做你奴仆

  听你差遣绝不偷懒含糊

  可在彼岸世界重逢的时候

  你得对我尽同样的义务

  面对着出卖灵魂风险,浮士德干脆,直接,他回复:

  “一言为定

  当我对某一瞬间说出:

  你很美啊,请停一停

  就随你把我套上锁链

  我心甘情愿走向沉沦“

  当时在想,浮士德为何如此决然答应,现在想想是不是因为他的那一份自信,他确信自己的自制力,相信自己不会沉沦,记得他所给出的筹码是:

  “一旦我甘心躺上软床

  那就随便你把我怎么样

  你要能甜言蜜语哄我

  使我自满和孤芳自赏

  你要能使我沉溺享乐

  那我的末日就已到了

  这就是我打赌的筹码“

  是不是因为浮士德对于这些筹码的足够自信,足够自信这些不会发生,所以才没有犹豫,如此干脆?或许吧。可是就算浮士德对于自己不会沉沦的自信,那他也没有必要跟魔鬼签约呀,那因为什么浮士德要做这样的赌注呢?

  因为浮士德的迷茫苦闷。他是一个博士,受人敬爱的博士,可是他认为自己纵然满腹经纶,可是依旧无法将一个一个的奥秘探明,他认为自己到头来依旧是一个傻瓜。他不满现状,可是没有思绪如何改变。他曾经说过自己的梦想

  “整个人类注定要承受的一切

  我都渴望在灵魂深处体验感觉

  用我的精神去摄取主高、主深

  在我的心上堆积全人类的苦乐

  把我的自我扩展成人类的自我

  哪怕最后也同样地失败、沦落“

  这是浮士德所梦寐的,可是当时的他陷入困境,面对着已经熟透钻研的哲学、法学、医学、神学,依旧充满疑惑。他对当时枯燥无趣的学者生活充满了厌恶,他曾这样说:

  “我像蚯蚓,只知翻拱泥灰

  我以尘垢为食,苟延性命

  被路人一踩,便葬身土堆

  这高耸的墙壁和一个个书架

  不正是些逼得我窒息的灰土?

  这塞得满满一屋的破烂家什

  不正是腐烂发霉的尘垢污物?

  要我在这样的地方实现理想?“

  浮士德对于在这样的地方实现理想产生怀疑,他知道呆在狭窄的书斋里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所以他答应了魔鬼靡非斯托,他想借助他的力量重新经历生活,重新追求能让他说出“你真美啊“的东西。或许,对于浮士德来说,自己理想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相比于死后灵魂的缺失,后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契约的正式达成之后,靡非斯托便带着浮士德开始了新的历程。借助巫女的魔法,浮士德重新获得年轻。他的旅程初始,他经历了爱情。算是一见钟情吧,虽然进化心理学老师曾说过没有一见钟情,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生理层面荷尔蒙的冲动,不过当时浮士德真的在见玛格莉特的第一面后爱上了玛格莉特。可是他的这份爱最终是个悲剧

  他们两个彼此相爱,却因遭到舆论的讥讽和宗教意识折磨而夭折。为了防止自己的母亲干扰自己和浮士德的交往,玛格莉特给母亲下了药,却不曾想安眠药的过量使得母亲的死亡。而玛格莉特的哥哥因为怕自己的妹妹与浮士德私通被人不耻与浮士德发生冲突不幸被杀,在离开之前,他很残忍地对玛格莉特说:

  “我老老实实告诉你:

  你已经成了一个婊子

  而且是自作自受啊···

  我算已经预见到未来

  正派的市民全鄙弃你

  都将你这个妓女回避

  像回避带病毒尸体

  玛格莉特哥哥死前最后的这一段话一语成谶:她不被宗教和法律所容,在寺院里,他遭到了代表宗教教义的严厉谴责,窒息昏倒。最后玛格莉特迫于无奈,溺死了自己和浮士德的孩子,却因此被关押入狱判处死刑。

  最后的最后,浮士德还是赶到了监狱想要救玛格莉特,虽然当时靡非斯托怕浮士德良心作用,便带他去参加妖魔与女巫的跳舞之夜,希望他能沉湎于更下流的享乐,但这时浮士德忘不了玛格莉特。可是玛格莉特没有同意和浮士德一起离开,因为她害怕良心的谴责与不安。这是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

  之后,浮士德继续踏上征程,经历了自己的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他来到了帝国宫廷,可是这个封建腐朽软弱的小朝廷让浮士德觉得无望与无奈,他的政治梦想也成悲剧。他又踏上寻求艺术、寻求美的征程,他沉迷于古希腊的美女海伦娜,以诚心感动地狱主人时海伦娜复活,他们结合并生下了一个小男孩欧福良,可是不就欧福良为了寻求自由而死,欧福良曾这样说:

  “现在让我跳吧,现在让我蹦吧

  冲进高高天空,飞临九霄之上

  这是我的渴望,我已心驰神往

  ····

  丧命何妨—我定要张开翅膀

  我必须,必须前往,前往

  请允许我高高飞翔“

  追求自由,追求高飞的欧福良最终奋力飞到天空,然后狠狠坠落,魂飞魄散。而海伦面的自己儿子的离开,她心悲,她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冥界,她离开之前说了一句话:“幸福美貌不能长久结合为一“,所以海伦离开了,象征着古希腊之美的她离开了,浮士德经历了那么多依旧得到的不过是空。

  面对着自身追求、自身自由的无力实现,浮士德开始追求他人的自由与幸福,他想要造一个理想国,他说“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居民“,所以他想要要把沧海变成桑田,要在以前沙滩上建起一个人生乐园。他想要给人们带来幸福,却不曾想造了孽。

  魔鬼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在海滨的势力从事于海盗的生涯,又曲解浮士德的心意把不肯迁居的一对老人以及房屋都焚成灰烬。这时浮士德深切地感到与魔鬼断了缘,他说:

  “我若能从我的路上离开魔术,

  完全忘却了那些魔言咒语,

  自然,我独自一人立在你面前,

  作一个人,多少劳苦我也心甘。 “

  面对两个无辜老人的死亡,浮士德忧虑。随后他肉体眼睛被那叫作“忧虑”的女人给吹瞎了,但是他的内心更为明朗。他继续努力,开发沼泽,他继续建造着自己的理想乐园:

  “于是少年、壮年和老年人

  不惧风险,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

  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立足的自由之民“

  这样的美好,浮士德说:

  “那时对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说:

  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浮士德终于说出了这句话,他随即倒在地上结束了他的尘世的生活。可是他所期望的并没有实现,这样的自由之民依旧只是浮士德的期望,就算是这样,浮士德还是离开了,他倒下了。

  有时候想想觉得可悲,到死时浮士德说出的“你真美啊,请停一停“依旧是面对着未实现的美好,而不是现实,他追求了那么多,努力了那么久,依旧是一个个悲剧。在想,浮士德最终说出的这句话是不是对于这个世间的一种无奈与绝望

  他经历了那么多,或许已经绝望了,他已经不确信自己可以看到自己所期望的自由世界,所以他放弃了,他累了,所以他倒下了。是这样吗,或许吧?作为学者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理想的悲剧、追求美的悲剧、事业的悲剧,这一个个悲剧,想来没有人可以承受吧,太累,太重。

  浮士德最后倒下了,可是他的灵魂魔鬼靡非斯托依旧没有得到,因为被天使拯救了,天使说了一句:

  “谁永远自强不息地努力,

  我们就能够解救他。“

  因为浮士德的自强不息地努力与追求,他得到了上帝的拯救,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这样真的好吗?我倒希望结局不是这样的美好,我希望最后真的是魔鬼靡非斯托根据契约得到了浮士德的灵魂。如果是这样,不是更加悲剧吗?这样更大的悲剧性不是更能揭露给浮士德带来这么多悲剧的社会黑暗吗?

  我向来不喜欢太过美好的结局,特别是本身是带揭露性的,因为觉得悲剧结局会比喜剧结局带来更多的震撼,喜剧结局或许笑笑也就忘了,可是真正的悲剧结局呢,会让人沉痛,让人思考,让人反省。面对有所揭露的东西,并非看看就可的,如果是这样,那问题依旧无法解决,该有的是反思与改正。就像是西班牙著名小说家所著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一个落魄的乡绅,因为痴迷于当时的骑士道小说,所以他开始了游侠之路。他穿上盔甲,骑上一只瘦弱的马,带上自己的一个仆人,开始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这很好,可是塞万提斯设定了堂吉诃德的小丑角色一路上,堂吉诃德闹了很多的笑话:傻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囊当作巨人的头颅等等。最后,堂吉诃德绝望,回到家乡郁郁而终

  堂吉诃德,这个充满着骑士道梦想的人,他的悲剧,让人无奈。鲁迅曾经这样评价

  “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际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唐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现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那个时代或许已经不再容忍骑士了。塞万提斯是不是想以这样一个荒诞、搞笑的角色对于当时时代的批判与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已经无法拯救?或许吧,一直以来,堂吉诃德这个角色就存在巨大的争议,有人赞有人贬,有人赞扬他是一个执着追求自己骑士道精神的人,有人贬他为幻想不切实际的人,甚至以之为名的短语“堂吉诃德式“指的就是充满理想,只按理想行事而不顾现实,为梦想而疯狂做事方式。不知道塞万提斯最初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觉得其实浮士德和堂吉诃德有些像,同样是为了自己心中所追求的东西而努力,同样是没有结果无力实现,可是一个是悲剧结局,一个却被安上美好的结局。可是不管怎样,都觉得可悲。

  对于浮士德的美好结局,或许在书的一开始就被设定了吧,一开始《天堂中的序幕》中魔鬼靡非斯托与天主的打赌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天主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在努力时太容易松懈

  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

  因此我乐意早一个魔鬼

  让他刺激人,与人作伴“

  天主不阻止、甚至支持魔鬼去戏弄浮士德,因为他很确认: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

  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怎么说呢,或许歌德就是要给世人留下希望,可是浮士德经历的那么多个悲剧算什么呢?

  《浮士德》读后感(二):一次痛苦的旅程

  此书是以诗体写作,背景是欧洲中世纪,文中援引了许多经典,包括圣经,希腊神话民间传说,还有那些哲人们的只言片语等等,加之文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明喻,暗喻,隐喻……种种文学形式交织在一起让文化背景有别于欧洲的国人读起来显然是非常晦涩。

  绿原的译本采用的是散文体,老先生可能是为了更准确的翻译,毕竟德国诗歌的韵脚意译成汉语还要符合韵律难免以文害辞。可能绿原太想把自己对文章理解传达给读者,通过他对文中的注释可以看出有些地方很主观

  全文上下两部抛开插图不到400页,光是注释就有1230个,刚读两句就有些生僻的人名和词句映入眼帘需要往后翻阅注释,思想经常被打断,有时看完注释又忘了原文内容来回对照,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读了好几页不知所云。当然本人阅读此书不够专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之这本书本人拿起又放下断断续续读了好久,如果不是为了满足一种虚荣亦或完成一件事的满足感可能早就将其束之高阁,最后终于囫囵吞枣将其读完,也许有些暴殄天物,辜负了歌德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以后有时间认真的重读其他的译本,毕竟翻译这东西等于二次创作,对于不能看原文的读者还是兼听则明,也许会有不同收获

  一些拙见,希望给那些未读此书的朋友一点参考。

  《浮士德》读后感(三):永世永劫,不会消逝

  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从狂飙突进到魏玛古典,歌德在浮士德中概括的,实际上是西欧300年来,资本阶级反封建上下求索的发展史。它是诗剧,也是史剧。以一个赌约,若你感到满足,你的灵魂便交予魔鬼,以一个践行,天上天下,永不疲倦。浮士德走出书斋,在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开始看世界。格雷辛的死破灭了爱情,宫廷的经历破灭了启蒙主义,海伦的悲剧破灭了古典美。改造大自然,资本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再度碰撞。或许浮士德彻底失败了。这是理想的悲剧也是探索者的悲哀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下。但你会记得,那些年里,启蒙主义者为了信念所做的一切。你会记得,歌德临终时写下的诗剧最后一段:我尘世生涯的痕迹就能够,永世永劫,不会消逝。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无所谓失败,一路前行。

  靡菲斯特:过去和全无是完全一样的同义词。

  已经过去了!这话的意思是什么?

  它就等于说,本来不曾有过。

  ——记得魔鬼的话,然后奔跑。以前,从前与之前,都是不会存在的虚无,只有经历和感受,是真实。

  20岁前是懵懂,60岁后是痴呆。你亦只有,一个独特且不会重来的40年。

  永生永世。

  《浮士德》读后感(四):浮士德:君子当自强不息

  读《浮士德》可是说对我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它划分了我的两个阅读阶段。“太初有为”,是老年的浮士德在厌倦了为知识而知识的生活后,能有这样的感受,不正如枯木逢春吗!对我而言,读那本书的时候,正式我要告别校园生活,进入职场的头一年,这本书告诉我,行动,行动,唯有行动才是生的意义,唯有行动才是死的劲敌。生命有限,不能只是为了求知,改造世界靠的不是冥想,而是拿起物质的大锤,捶掉世间不平之物。

  自从读了《浮士德》,我的阅读就不再仅仅是享受,而是有一种求索,有一种渴望,有一种希望阅读能够有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想法。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换其实是一个暗喻,浮士德象征着生,魔鬼象征着死,我们把生命最后的裁决交给死亡,在短暂的生之中,则要奋斗不止。

  浮士德难懂,大概难在字面上,而里面饱含的精神是丰沛的,是震撼人心的,但凡读过的人,没有不被感染,不被鼓舞的。

  《浮士德》读后感(五):选择你想要的生活才是王道

  一亲戚在财大,入学不久就被长辈们泼了冷水:在毕业最初的十年,财大的孩子一般比复旦的挣得多,但是后面的时间里,他们的财富或者成就,大都远远超过你们,为啥,因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财大筒子勿喷)当然,这很可能是长辈的一己之言,但也某种程度反映了思想高度的影响。

  要给一个人贴上没有灵魂的标签,那么他的外在表现很可能是没有想法,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说大的,就拿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说。一个孩子在出生后的十几年内,思想很大程度受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家庭带给他生活的样子,家庭所能提供的平台让她看到社会的局部现象,包括家庭的矛盾,社会带给家庭的影响等等。这时的他们在观望,也在好奇是否整个世界都是这个样子。

  当人们离开家,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自由看世界时,世界便有了不同的切入口。

  于是他们开始了浮士德的旅程,只是深浅程度不一。有的温和,有的猛烈。

  每个人都在经历,只是一个你是否有意识在经历,或者把这种追逐、体验的感受与浮士德哲学联系在一起。就像在看《消失的爱人》之前,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婚姻本质是多么的复杂、矛盾和可怕,原本以为只是柴米油盐,结婚生子,生老病死。浮士德精神也是一样,当你为××的激烈人生唏嘘不已,却没意识到,这就是浮士德精神(或许××本人自己也不知道)。

  社会之所以安定,是因为家庭的稳定安逸。当你有家需要照顾时,想必你也不会让你的生活如洪流般猛烈,而是偶尔泛起涟漪足以,人类的本能就是完成这桩大事的最好工具。矛盾总是此消彼长,但你尽量引导浮士德精神离开家庭,你就需要开辟另一个战场,为事业而战,体现自己的价值,在事业中掀起波澜,风生水起;当你事业达到你所期望的高度时,便把中心转向更高的荣誉上,这也是《教父》所体现的精神:一个男人的一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1: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2:组建自己的家庭并呵护、深爱着它3;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4: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跳过任何一个环节而走下下一个环节都是一种虚荣的谄媚。

  那么,你已经先入为主地知道自己必然经历这样一种婚姻,或者人生时,是不是略微有些绝望呢?本质赤裸裸地展现在你面前,却还不得不面对,那就要看胆量够不够了。明知这是一场虚无的碰撞,悲剧收场,也要体验一番?精彩!你的浮士德人生才刚刚开始,或者真正开始了。

  你开始了自己的生活,说着自己爱说的话,做自己爱做的事情,面对人性黑暗和软弱的一面,不怕矛盾,不怕冲突,一切带给我们一种用力过猛的样子,别担心,那是我们和自己在斗争,就像《搏击俱乐部》,杰克上班是社会的样子,而夜里是真实的样子一般。我们面对着一切需要面对的问题,焦头烂额,心力憔悴,不断的有瓶颈和坎坷。每跨出一步,就有下一个分岔路口,通向两条不同的道路,激流勇退归于平凡;亦或继续活在当下因为那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无论怎样,一个人的生命时长是有限的,浮士德式的成长进行到一定阶段,一部分人选择家庭后,开辟了另外一种理论,即温和地享受当下,和身边的家人一起,一种矛盾最小化的模式;另一部分人一直挣扎直到死去。都是一种体验,我们给他们划分的体验,当事人也许并未刻意选择的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选择进入婚姻时,身边的这个人是否和你一样,选择了一样的道路呢?永恒不变的是变化。答案你也许知道了。

  《浮士德》读后感(六):读《浮士德》有感

  这个星期的任务是《浮士德》。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爱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歌德老先生你不要骂我啊!)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应该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应该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己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现在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一定要强烈建议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面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浮士德》读后感(七):外国文学史笔记简记之浮士德

  浮士德」

  1浮士德主要探索根本问题,即人类是否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的问题。歌德认为人类可以不断发展,该主题贯穿浮士德始终,浮士德象征人类,代表人类的探索。

  浮士德整体上回答了所有关于哲学的问题,如宇宙的形成、万物的起源、认识的性质、人生意义乃至人类发展的未来等,重新阐释人的认知理性,具有深刻的哲学寓意。

  2内容

  (1)献词

  (2)序幕:有关戏剧价值和人生关系,戏剧和观众之间的大讨论,反映了作者的戏剧观,不属于剧情。

  (3)天堂序曲,起到引导和框架的作用,与结尾相呼应

  a两场赌局的意义:第一场赌局指天帝和美菲思特订约,其本质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第二场赌局指美菲思特和浮士德订约,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变革现实的渴望。

  深层意义:

  「1」这是欧洲三百年人类精神历史的总结,该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人性的弱点使人沉迷贪图欢愉。歌德认为可以反面刺激人类积极进取,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思想,即善恶的统一,二者相对立相影响。

  「2」上帝和魔鬼是一对矛盾的存在,歌德赋予上帝以革命性的全新解释,在这之前人们认为上帝是全善的化身,对歌德而言,至善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之一,魔鬼代表至恶,歌德同样认为恶也是本源之一,歌德将宇宙万物归结为善和恶的斗争。

  「3」通过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世界本源之外还有魔鬼和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的关系,说明人类精神的辩证关系。美菲思特身上体现了人类精神的恶,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善的表现。"世界万物交织成为一个整体,他们互相影响世界才有了活力。"

  (4)浮士德的经历(五个阶段)

  A知识悲剧:

  a浮士德对精神的否定反映了人类知识在丰富的现实实践面前的困境,也表现了作者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希望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一否定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精神写照。

  浮士德在知识需求的支配作用下,所有的机能和活动能力都成为追求知识的工具,其他机能全部退位和隐藏。

  c浮士德彻底否定了中世纪的学问,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新生,将泰初有道改为泰初有为,表明通过实践向中世纪挑战,同时也讽刺不注重实践的认知方式

  爱情悲剧:

  a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的陈旧关系对人的感情的扼杀,浮士德的爱情并非生理需求,而是真挚的爱恋。

  浮士德虽然有时沉溺在及时行乐的贪欲中,然而他总是在灵魂与享乐的斗争中挣扎。他反省自责自卑自己的渺小和卑弱,将情欲需要当作对人生真谛追求的行为,说明浮士德已经超越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毫无节制的享乐人生幸福观。因而从整体上讲,作为浮士德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爱情悲剧也可以看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精神历程中摆脱感官享受这一低级趣味的特定结构。

  c从浮士德与格雷琴的爱情悲剧中,反映了浮士德作为人类代表自身所处的两难境地,即安逸的爱情生活使人幸福,而平庸毫无精神追求的爱情生活又违背追求人生真谛的本性,这实则是西方社会心理中一直存在的灵与肉、感情与理性之间的悲剧性冲突的缩影。

  C政治悲剧:

  体现了启蒙主义时期,德国资产阶级向封建王权妥协为封建王权尽忠的政治态度,然而这并未能使资产阶级实现其政治思想。在统治者看来,浮士德只是他的工具,浮士德无法通过政治渠道改变这个虚无的世界。

  D美的悲剧

  浮士德带着理性光辉,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到古希腊见到海伦并生下欧福利翁,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幸福感。欧福利翁要求摆脱一切束缚求得绝对的自由,其象征意义在于实现人的真正解放。欧福利翁最后摔死的悲剧象征性地揭示了无限制追逐自由的美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E事业悲剧

  「1」浮士德满足于改造自然的事业悲剧,但他双目失明而误把魔鬼挖坟墓认为是人类在劳动, 他看到的只是人类劳动的幻影,并未给出人类发展的答案

  「2」 浮士德的悲剧是歌德的悲剧的最好表现,体现了歌德对人类悲剧的理解,歌德并未给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蓝图,而是充分肯定了浮士德的精神,即四次失败却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从而使每一次向善而最终失败的追求成为下一个追求的悲壮先导。

  歌德的悲剧观:

  无限的美是虚妄的,个体有限生命去追求无限善的目标注定是悲剧性的,但是个体的人类却不应该因此而止步,因为正是这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追求过程本身,才能显出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同样,人类的希望在于一代一代人在有限的不休止的努力中日益走向自由王国,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前途在于不断的运动和不懈的追求,更在无数个有价值的矛盾深化的过程中。不懈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自我拯救的中心。

  3主题

  a哲学层面:浮士德体现了对人性善恶和宇宙本源的哲学思考,人性的善体现在上帝和浮士德,恶是美菲思特,两者相互依存,构成辩证统一体。在具体人性中,善中有恶,恶中有善,是善恶的合金体。浮士德在造恶的过程中又向善,体现了人的善恶的统一,浮士德在对善的追求中,体现了人行正面力量的胜利。

  社会层面:浮士德的探索是西方资产阶级三百多年的精神发展史,形象地再现了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如何走出书斋这一精神牢笼,如何超越个人情欲,如何从古典美的造梦中醒来,如何从政治改良的幻觉中醒悟,如何去追求更高远更自由的社会理想而幻灭的过程,实际上隐喻了所有知识分子探索精神出路悲剧命运。

  c道德层面:浮士德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善恶、灵肉、进取与沉沦,高尚与庸俗,是完整的人性的代表。其道德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道的进化的道路,即一个人应该不断克服生命本能原欲,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权势感官的美等外在物质的诱惑。追求理想创造美好生活,唯有如此才能走向更高远更辽阔的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不断开拓自我价值和生活的可能性的空间。

  d人格层面:浮士德精神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和探索的实践精神,他的人格魅力在于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浮士德的人格的创造和高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4浮士德和美菲思特是对立统一体(哲学内涵)

  「1」对立关系:浮士德代表肯定的精神,美菲思特代表否定的精神。浮士德肯定人性肯定现实生活,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认为现实世界大有作为,美菲思特看不起人类,否定人的智慧,对现存的一切事物采取否定的态度,认为这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作为肯定的精神,浮士德向往美追求美,美菲思特则是丑的化身恶的代表,二人约定后浮士德走向现世,美菲思特则想让他走向沉沦,二人逐渐走向对立。

  「2」统一关系

  在天堂序曲中上帝说他之所以创造出恶魔是为了设置障碍,从反面激发人们努力,免得他们精神萎靡。美菲思特自称是作恶造善的统一体,他固然不行善,但在做恶的过程中却起着造善的作用,从反面激发浮士德前进,成为浮士德的前进的推动力,浮士德在否定与恶的斗争中前进,其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正是在这种艰难进程中,更显出浮士德身上的肯定精神和善的伟大力量,显示出他自强不息的崇高性格。没有美菲思特就意味着浮士德失去了前进的对立面,就不能发展和完善,因此浮士德与美菲思特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5艺术特色

  a象征手法贯穿全剧。浮士德的总体构成体现着歌德所理解的宇宙间的矛盾以及与人类关系的基本看法,而浮士德的一生象征着人类精神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

  浮士德形象的多重含义:他在很大程度上是歌德的化身,性格特征也寓意着歌德自己的生命活力;浮士德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离经叛道,不断求索,体现了近代思想家不满足于现实要消除理性见诸实践,将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浮士德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是新兴资产阶级的象征。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量采用分身以及变形的手法,浮士德是上帝至善的外化,美菲思特是上帝至恶的表现,

  c运用多种诗歌艺术题材,从体裁看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和诗歌的特点。

  《浮士德》读后感(八):生命之树常青

  研究比较文学的许多有名的学者都这样感叹过:诗歌是中国的好,小说是外国的好。此话使我在很长时间里对外国文学引颈张望,却不知好在了哪里。很久以后,我读了数本国人出版的小说,稍微习惯了几种小说的形式,偶尔再读起《浮士德》,学者们的话又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并不是要拾人牙慧,如何贬低中国小说,抬高外国小说;而是在五转十回中发现, 原来读世俗小说与读名著的区别,就像小人长戚戚和君子坦荡荡的区别。成为名著,确是不落俗套的。

  读《浮士德》,多年前的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我一直很喜爱外国名著里那种叙述,作者似乎因为身体力行而发现某个道理,然后用力去渲染它以与世俗对抗。全书围绕着这种对抗进行,给读者一种狡黠和不俗的智慧之力。读者在读书中体验着这一智慧的光芒并获得精神上无尽的乐趣。

  我想,《浮士德》里那句最美妙的话,不过于梅菲斯特的自我介绍:我是那种力的一部分,常想作恶,反而常将好事促成。此语相当于列子的那句话: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在篇首就可以从天主的话中可解: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可是你们,真正的神子,请你们欣赏生动、丰沛的美!永远活动长存的化育之力,愿它以慈爱的藩篱将你们围护,在游移现象之中漂浮的一切,请用持久的思维使它们永驻。此后,全书都在为这一句话做注解。即使最初的时候你读及,只觉得很俏皮,而后每每想起,读完全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然而,如果只有这一句话,小说便有点单调,于是,作者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意义,来说明人生的意义。

  小说主角浮士德是个博士级别的知识分子,书本第一页他便自言自语:到如今,唉!我已对哲学、法学以及医学方面,而且,遗憾,还对神学!都花过苦功,彻底钻研。许多学生被他牵着鼻子纵横驰骋,对他俯首恭敬,希望从他身上习得学问。可是,从浮士德的态度中,一个“唉”和一个“遗憾”都分明表露出他的不屑,觉得自己终究就像是无穗的麦秸。地灵瓦格纳对他说: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书,却给我另一种精神快感!那时,冬夜就变得亲切而美丽,快乐的生气会使你全身温暖,你一翻开珍贵的羊皮卷古籍,整个天国就会降到你身边。瓦格纳的描绘对许多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副美妙的画面。博尔赫斯曾写诗道:天堂的模样,应是图书馆的样子。读书,可以带我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带来精神的富足。可是,对于一个总是离不开书本和知识的浮士德来说,他觉得:你所知的,只是一种冲动,另一种最好不必知道!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互相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两一个却拼命地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的居地。

  作者总是这样直白和露骨地表述自己的心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够了书的浮士德现在的要求就是亲身去经历人生体验,以发泄他五十年来一直就积聚和压抑着的生命激情。想必,一个人的人生路上,如果只有书,无论他多喜爱书,终究是过于清淡。当书本把前奏准备好,便花下500页的篇幅去谈浮士德的各种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在魔鬼梅菲斯特铸造的人生经历中,浮士德身临其境地统统经受,有与初恋姑娘的悲惨分离、有为功名抱负而帮皇帝镇压人民起义、还派魔鬼去海上抢劫以积累工程所需的大笔资金、在幻境中看到海伦后还去了古代与海伦共同生活了十年。每一次,浮士德从结束中走出来,总带着无比的怅惘。书里没有写浮士德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得到的精神的升华,或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悟,他从一个梦境般的事件中走出来,又迅速地进入另外一个梦境,然而中间的停顿则是他的不满足。因为不满足,才有接下来的新的一幕。天主与梅菲斯特的约定,也即在于天主所称的人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在于浮士德,就是满足的永无止境。当然,这样的满足并不是贪欲,而是指生命喷薄的动力不竭。

  又如,生命力体现于,浮士德所求的从来不是黄金珠宝等物质欲望,而是一种人生体验,反映出的是人对自身对生命的超越。这种体验与他的饱学知识相互结合,促成了个人精神的升华。比如,“一个人只顾沉思,就像个牲口,在荒野地上,被一个恶灵牵着来回乱兜圈子,不知外围有美丽青葱的牧场。”用来自梅菲斯特的那句经典语录来说,即“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金树才是长青。”人生的广阔无垠,不仅来自于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驰骋纵横,也来自于现实社会里的丰富阅历。浮士德的前半生里只有理论,无数的理论已在他的胸中他却依然无法读尽知识;而同样花心力和心思去经营的体验,尽管有时动机不纯,却让他得到了精彩的人生。

  邓晓芒在《人之镜》中说,《浮士德》是人类的一面镜子;浮士德是人的一面镜子。《浮士德》里有人类生生不息的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浮士德里有作为人的不知满足、不知疲倦、不知停息,生命不止,追求不息。这印证了天主的话“永远活动长存的化育之力”,浮士德的灵魂升入天堂也印证了梅菲斯特的“把好事做成”。我曾想过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延续,但如今想来,那是对物种的意义;对个人来说,则在于开拓,去过更精彩的人生。原来,读名著,是可以帮人铸造梦想的。

  《浮士德》读后感(九):对错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都体验过,都生活过,都有过痛苦,都受过磨难。但是能把它们转化为诗,转化为文字,并使之超出自我,有着一种普遍性的,甚至是种类的意义,却只有具有思想家品格的伟大作家才能做到,而歌德就是这类伟大作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当人们在悲痛时沉默不语,一个神却让我说出我的痛苦”。这是《塔索》中主人公说的两行诗句;当歌德用《玛利安巴德悲歌》来平抚他生命的最后一次爱的激情时,他又把这两行诗放在标题下面。这个神不是别的,是诗神缪斯。她是他的守护神,她使他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恢复精神的平衡。在《诗与真》第二部中有一段话,这是他为自己创作所确定的方针:“把那些使我欢乐和痛苦或者其他我所从事的事情转化...

  狄尔泰在《经历与创作》一书中多处指出:“歌德创作的第一个也是决定性的特点就是,它是出自经历的一种异乎寻常的能量。”在另一个地方他还径直地下了这样的断语:“到1796年完成《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为止,歌德的全部创作都是出之他个人的经历”。这无疑是正确的,在歌德的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小说,都是他本人经历的一种艺术性再现,都是他本人生活的一种折射,都是一种自白和忏悔;他在努力以此去使受到磨难的灵魂得到解脱,使压在身心上的重负得以卸去,从而使精神得到自由,使情感恢复平衡。在歌德于狂飙突进运动中写的诗歌中,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戏剧《克拉维戈》、《葛兹》、《埃格蒙特》、《伊菲革涅亚...如果说歌德仅是一个写自己本人经历的作家,如果仅是从字面来理解他本人所说的“巨幅自白的片断”、“我的生活碎片”、“我的生活的痕迹”的话,那就过于肤浅了,而歌德也就不成其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了。

  歌德的巨大才能在于他能把特殊转化为一般,在特殊中表现一般。在跟艾克曼的谈话中他指出,诗人应该抓住一般,要从特殊中表现一般。《亲和力》这部小说是他本人的一次爱的激情的折光,在作品中你能意识到歌德的存在,但你又感到那不是歌德。

  《浮士德》读后感(十):2016年8月18日

  据说这是中小学生必看书……我就纳闷了,小学生能体会个毛线浮士德啊。《小王子》还可以勉强算儿童读物,妈蛋把《浮士德》也算进去就太过分了吧。你咋不说《蜡笔小新》是色情漫画啊?

  1.可读性:比较低。因为体裁的原因,一大串的感叹句比莎士比亚还要让我尴尬。但是它有些句子又算得上诗歌,所以真是看得我很蛋疼。我是用读诗的心情在读这本“小说”……可是诗是不能翻译的体裁,我只能跪下了。

  2.灵感:这本书激发了我很多灵感哦,坐地铁的时候一直在浮想联翩。我觉得魔鬼是很性感的设定啊……《塔希里亚》有一章说到魔鬼,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魔鬼,通透的,客观的,游离的,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的本貌(而大部分人看到的是欲望)。如果和它签订契约的人在欲望和清醒间来回摆动……这种关系应该会很性感。我对浮士德也有一些想象……额,因为没有认真看书,所以只能说是想象……我喜欢那种模糊知识和道德界限的感觉。

  3.时间估算:如果有空的话,我应该会认真花上一个月来看。因为书评说它涉及很多领域的思考,所以应该会看。因为求知欲而堕落的人……真的很……吸引我。就是要克服一下作者古老的遣词习惯。当成诗歌看的话,也会比较花时间。我一天一般不会看超过3首诗。因为读诗需要一些想象力,无法速读。看时间吧,估计几年之后会看。同样搁置的《战争与和平》应该不会再看了(丢地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