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茵梦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茵梦湖》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茵梦湖》读后感10篇

  《茵梦湖》是一本由施笃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茵梦湖》读后感(一):写在三年前

  “不是《红楼梦》,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十九世纪德国一个浪漫主义中篇小说把我带进了文学世界,另我着迷,陶醉。”这是赵鑫珊在《我是北大留级生》中写的一句,这句话让我遇到了这样一本书《茵梦湖》 。

  人的成长岁月流逝,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最初的记忆当然会如泉涌般浮现。明亮暗淡?还是后悔,只有自己才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这样的凄凉愁苦忧伤。在老人莱茵哈德的记忆中他找回了少年时和伊丽莎白的一段纯洁甜蜜爱情

  少年的莱茵哈德一直在乡间生活, 后来他不得不到外地去求学,只好同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暂时分开,这期间伊丽莎白的母亲出来包办婚姻,要女儿嫁给富豪子弟、莱茵哈德少年时代同学埃西里。软弱、温顺的伊丽莎白只好服从母亲的意志压力,婚后,她没有得到幸福,而是经常怀念莱茵哈德,他也孤单一人,从未点起家里的炉火

  。

  《茵梦湖》没有连贯鲜明情节和严整紧密的结构以及激烈紧张矛盾冲突,而是重在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和缠绵排恻的情感的抒写。

  郁达夫当年曾说“我们读完《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这样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感情来。”——他,施笃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小说家。

  《茵梦湖》是一部诗意化的小说.我并不懂诗的意境,但是我追求完美. 在情节小说泛滥的今天,很少有年轻人会去细细品尝一部诗集。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施笃姆把小说诗意化了。主人公莱茵哈德写给伊丽莎白的情诗串起了整个故事

  ——少年在林中

  “此处山丘之旁/风息静寂无声/巨树低垂长臂/姑娘安坐绿荫…”

  ——在异乡收到伊丽莎白的信和礼物

  “他几乎心醉神迷/不识何处是归处/姑娘婷婷立路旁/召回他回故土。”

  而两年后

  一切会有改变的吗

  一封信

  一个婚礼

  不是他

  是他!

  施笃姆采用回忆倒叙的写法,让主人公面对读者,直抒胸臆。在开头从一位孤独老人的回忆中展开了整个故事。在叙述时他惯于和善于在故事中嵌进富有德国地方色彩的民歌民谣以及情感炽烈的诗句。文中写到已婚伊丽莎白时,作者提到了这样的一首民歌

  “依着妈妈心愿/我另选了位夫婿/从前心爱的一切/如今得统统忘记/我真不愿意。

  施笃姆语言朴素优美,写景状物生动自然,善于以景物烘托气氛,常常能做到情景交融,在《茵梦湖》中就用白色的睡莲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

  有些事,要亲身做过才有体验。同样,这本书需要人细细去读,读他的语句,读他的诗,读他的艺术简单的语句,简单的情节,却道出了一段复杂的感情路程。这是这本书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据我了解该书在我国已有20多种不同译本, 包括郭沫若、巴金、梁遇春等等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译者的译本。

  我仅从我的角度介绍这本书,除了我说的这些,你是否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语言能使这部小说如此诗意,你是否想知道,所有的故事与茵梦湖有什么关系。那么让《茵梦湖》这本书告诉你吧!

  《茵梦湖》读后感(二):睡莲。远方。茵梦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泡在图书馆里,用公共电脑资料,到自动饮水机旁泡速溶咖啡,趴在浅黄色木质的大桌子上睡觉(……)。

  在一行行书架间穿梭,走到三楼门外去吹吹风,望着落地玻璃外时而灰蒙蒙时而色彩鲜艳景色发呆。

  靠墙的一侧,停下脚步,抬头张望。

  如海般深蓝色的封皮。

  《茵梦湖》。德国特奥多尔?施笃姆。

  取下书,翻开书页。

  又看到那段从前在高中语文课文《远方》里读过的熟悉的片段

  小莱因哈得对小伊丽莎白说:“当我长大了,我自己要去那里。那地方比起我们这里来是几千倍的美丽,那里根本没有冬天,你一定同我去,好吗?”

  “我去,”小伊丽莎白回答,“但妈得同我们一起去,你妈也去。”

  “不,那时候他们太老了,不能同我们去了。”

  小女孩露出为难的表情:“可我不能自己去啊。”

  “哦,你可以的,那时你是我太太,别人就跟这件事不想管了。”

  “但妈会哭的。”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又天真对话,小女孩可爱的回答,竟成了两个人一生的写照。

  再后来的后来,莱因哈得准备不辞而别,却在开门的瞬间,看到伊丽莎白。

  她问道:“你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

  他答:“是的,再也不回来。”

  然后,他真的再也没回过故乡

  从书页间飘出紫罗兰的芳香,这朵我故乡原野生长的小花。

  年复一年,没谁知道它的来历。走南闯北,我再也不曾找着它。

  安静的诗意。在看完后久久都感到内心的某种低落悲伤

  这样简单的一个故事,被作者细细地描绘出来。

  那片茵梦湖,那个叫远方的神秘地方,那永远也回不去的家乡

  总有那么一件事情会触及你的记忆,总有那么一片茵梦湖充满你怀念又不能握住的时光

  时间流水一样滑过,细腻的,温柔的,凛冽的,刺骨的。

  在不知不觉中給生命刻下一道痕迹

  你感到隐隐作痛,你却对此无能为力

  因为你知道,没有返回的道路,你的脚下,只有远方。

  再也没有家乡。

  远方到不了,家乡回不去。

  我们在旅途流浪颠沛流离

  而那朵睡莲,仍在茵梦湖的湖心,安静地绽放。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http://www.douban.com/note/22346897/

  《茵梦湖》读后感(三):某种理想者的爱情

  消逝的青春初恋,把一生献给文学研究小镇上的老先生。所谓典范,来自于一种天真浪漫然而富有牺牲精神理想主义。是呀,这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理想主义,跟激进的革命理想主义相比,也是一种更现实一些的理想主义。不管怎么说,它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某种方式保留了理想,以失去的方式,然而不那么痛苦,至少在这种默默的回忆中有了抒情的可能。它为了弥补脆弱转而追寻理性赋予的真知力量。在世界还没有变得那么混乱之前,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由此你可以看出他的知识分子气质了。奥斯汀怎会这么写一个爱情故事,她怎会把青春和爱情描述为一个逝去的梦?只有多愁善感的书生才会把精神世界寄托其上,为此他得忍受更多。

  《茵梦湖》读后感(四):人生的诗意

  你说,写作意义是什么?

  构思曲折动人人物故事,探索绚丽高超的的文字技巧表达深刻沉重思想主题,还是树立一座座后人无法企及的文学丰碑?

  大学以来,自己凭借兴趣读了许多喜欢或是不喜欢的书,有过启迪,有过感动,也有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总归形成了自己的阅读偏好和评判标准。但一本本地读下去,一个问题渐渐浮现,这些作家不知疲倦地书写下的这一切,年复一年被层层堆积的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似乎可以找到许多答案,却又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后来,两本书出现了,《魔山》,《茵梦湖》。没有想到,就是这两部德国文学,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动与鼓舞。

  《魔山》,过于恢弘的一部鸿篇巨著,以至于我很难或不知去写些什么,瑞士山中疗养院里的七年一梦注定将成为最难忘的一段阅读记忆,托马斯•曼细腻的笔触强烈社会责任感教会了我太多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态度

  而《茵梦湖》、施笃姆,我想他给了我那个问题最终的答案,那就是,善良。作家们用写作,用文字告诉怀疑的、惆怅的、绝望的我们这世界上的善良与美好、希望与幸福。

  于是我们看到了来自传奇的白马骑者、木偶戏子波勒,大洋彼岸恋人深情父爱的双影人。还记得是闷热夏天的七月,中午一个人慢慢读完一篇故事,无比的震撼与感动涌上心头,仿佛书中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他们的身影正徘徊在眼前,我不停地问自己,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善良和美好呢?

  前段时间,高中同学打来电话聊天。身在军校的他言语中没有了往日的朝气,全是失望曾经还想驻扎边防建功立业,在暑假去部队一线锻炼之后,关于这些的理想全部烟消云散。听他诉说着军队内部赤裸裸的交易,满是气愤,但更多的是无奈悲凉

  “谈什么战斗力,我在部队根本就吃不饱!”

  “别提了,已经没救了,这个体制已经从根上坏掉了……我现在就是混毕业有钱就扔进去,然后捞一笔闪人。”

  这该是我最好的哥们了,我知道这样的话他也就只能给我说说,对于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没什么前途的暗淡迷茫更让人绝望了,看着这个和自己一起逃课、踢球、高考的兄弟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与自信,自己真的很难过

  “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操蛋”。

  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也经历过这样的绝望啊。我当然知道,这个社会有多少的黑暗不公,有多少残酷与现实。

  可我们总要走下去,不是吗?还有那么多值得去珍惜去爱护的人在我们身边,我们总不能抛弃这些。努力学习专业领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到最好,不要像愤青一样怨天尤人坚持自我的理想信念,就一定会有希望。

  的确,现实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人会在你行进的路上泼冷水,但假如你自己都后退了,这个社会就真的再没有什么值得憧憬的了。不要再提别人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一切都从你开始,也只能从你开始。

  也许你会说我太过天真了,我不想争论,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辩解什么,只想告诉你,在任何时候请拾起希望,就像施笃姆的那些故事,渺小的主人公,残酷的境遇,却始终有永恒的爱,因为对善良与希望的坚持。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总需要一种理想主义情怀,一种最纯真质朴的诗意,支撑我们一步步向前走去。

  ——What are we holding on to, Sam?

  ——That there’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Mr.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ing for.

  ——我们为什么坚持着呢?

  ——因为这世上一定存在着某些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奋战到底。

  《茵梦湖》读后感(五):真的哀伤

  当自己所爱的人被朋友“夺走”之后,施笃姆笔下的主人公显示出一点点嫉妒。无情的读者总是批判这些人的缺点。但是那个心怀嫉妒的人只是痛苦,而绝非嫉恨。当一个人把一切斗争都放在自己独个灵魂之上时,总是令人触动的。

  如果恨真是爱的极端,那也只是自私的爱,或者恨也是非真恨,出于精神之垮。孤独的哀伤才是哀伤。哀伤的茵梦湖便有着几分诗意。诗意并不是要纯美。一点平淡,一丝哀伤,几分无奈。

  (施笃姆)小说的哀伤,不同于悲哀。只因痛苦得默默地退却,区别于痛苦得失态地报复。对于某些事物追求勇气要有,放手的勇气也是要有的。或许这种理智只能招致自己一生的痛苦,但至少不会伤害别的许多人。然而一点嫉妒,是无可指责的。连一点嫉妒都没有,那么还敢说真爱吗?

  《茵梦湖》读后感(六):德国短篇小说短评--《茵梦湖》

  《茵梦湖》是德国19世纪诗人小说家史托姆的成名作。全文洋溢着诗歌一般优美的田园风格,描绘了一段极其纯净简单的爱情,如睡莲一般脱俗。

  青梅竹马的恋人因成长而分离,外出游学的青年莱因哈特守住了坚贞,留守在乡村的美丽少女却嫁给了富绅。

  很难说是她负了他。他在遥远的求学之处从房东的手中接过她母亲的来信,看到她接受了埃里克的求婚,他们在茵梦湖畔的豪宅即将落成,那便是他们婚礼在即的讯号。而他只安静地悲伤,他没有任何举措,除了容许了自己痛苦。

  很难说少女是被迫而出嫁,沉默而顺从是她一贯的品行。

  盛夏的暑假梦境般的花园,他们用草皮搭建了未来小屋。两小无猜在草地上奔跑,莱因哈德给伊丽莎白讲着古老的故事。沉醉幻想男孩问粉雕玉琢的女孩,“等我长大了,我自个儿也要去印度,那儿比我们这儿漂亮几千倍,那儿没有冬天,你也得跟我一块儿去,你要去吗?”

  小女孩儿反复强调着:

  “母亲也得一块儿去,我不可以一个人去,你的母亲也去。”

  “我的母亲会哭的。”

  小女孩儿就要哭出来了:

  “请你不要做这样的凶相,我真的愿意跟你一块到印度去。”

  那个草坪惊慌失措的活泼少女,成为了茵梦湖畔气派的别墅里沉静的女主人,接待着从远方归来的昔日恋人。她一袭白裙,悄无声息地注视着才华横溢的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当他翻到下一首新的民谣时,终于能逮到机会,抢着嚷着与他共吟一曲,合唱的音律刚落,远方响起了牧童的歌声遥遥呼应。

  “我站在高山上,

  望下面的山谷。”

  茵梦湖心的睡莲是他们许下的诺言,银白花瓣泛着冷冽的月光,似近还远,美得妖冶。她的母亲和丈夫一起外出,他和她留在府上。

  我本以为他会复蹈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覆辙,多么相像的两个青年,满腹才华和瑰丽的想象力,他们的脑袋里都生长着神秘的诗歌,怀揣着那高尚的创造力和爱而不得的痛楚。我本以为他便会这样走向少年维特走上的艺术与偏激的路途,死在埃里克夫人的头衔下。

  然而当夜他便离开。

  山野在身后隐去,广大的世界在眼前展开,他永不回头,他终身不娶。

  其实在她出嫁的消息传到前,他想起村庄里少女写在棕色节饼上美丽的糖字,放弃了那广大的世界里噬骨的诱惑,那个弹八弦的姑娘用黑黑的眼睛盯住他的两眼,仰头喝尽杯中的残酒,拨着琴弦对他唱:

  “今天,只有今天

  我还是这样美好

  明天,啊明天

  一切都完了!

  只有在这一刻

  你还是我的,

  死,啊死,

  留给我的只有孤寂。”

  他默默容许了她嫁给别人,或许因为他亦不确定那个村庄里单纯却无知的女孩是否是自己真正会爱一生的人,虽然那一瞬间的悲伤愚钝而悠扬,直到他重新见到埃里克夫人的时候。

  她沉默着顺从了母亲的安排,或许因为她也不确定他是否会准时归来,迟迟盼不到的低频来信让她在犹豫不舍中,内心的天平已经倾向了从未离开的当地的富绅,埃里克一直倾心于她悉心照料,更何况那还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她答应了埃里克的求婚,在他还未归的时候,尽管无声的哭泣沾湿了数夜的枕巾。

  莱梦湖畔再次相见,他如此才华横溢潇洒倜傥,她如此灵动沉静身形窈窕。

  或许结局早就注定了,彼时盛夏的草地上嬉闹,他突然放开她的手:“这件事不会成功的,你没有勇气。”采草莓的丛林他们越走越深,他们收获了风景和诗行,独独空着篮子一场空。

  障碍面前一念之间,因为无知所以尚存犹疑,因为不坚定的徘徊所以被命运乘虚而入,他们在犹豫中错失了反抗的机会,时间悄无声息把他们拽向了顺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