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的读后感10篇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是一本由韦尔乔 图 / 王玉北 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一):插画是思维艺术

  插画是思维的艺术

  y/渔歌

  前不久网络走红的韦尔乔插画,一张张画在处方签上的画打动了网民。当时还不知道他竟然画了几册之多,也不了解其实他早在业界小有名气了的。有时候命运就是会捉弄人的,韦尔乔的专业是内科,且从医多年,却以插画为副业,临终也未变过,但终其一生,能被人记住的,却也只能是他的画了。

  历史上这样的人不算少数,近一点的,鲁迅弃医从文也几乎被引为佳话了。或许只有在非天分专业的陪衬下,方见出天才兴趣来。一如尔乔从医而擅画。一只钢笔,几张处方签便表达了他天然的才能人文智慧。想来,天赋之人真心不会被埋没的,那一道光芒早晚要照耀起庸人的眼睛

  尔乔有一双旁人没有的眼睛,一个旁人不能及的大脑。他看到了是旁人看不到的,他想到的是旁人想不到了。这就显示了他的价值来了。因为插画从来就是线条的天赋和思维的才能的结合。

  可以想见,深夜的医院,白天热闹走廊还没退去药水的味道。尔乔独自一人伏在桌案前,或读书或提笔。他的千丝万缕思绪都将化作处方签上的线条,这样动人时刻,本身也是诗的!古希腊的哲人在与他对话,畅谈哲学思想。哥伦布、麦哲伦告诉他海上的冒险,伽利略、哥白尼申诉充当先驱的痛苦。他深刻地理解了他们,并且把这种理解化为图像,供旁人再次进入与阐释。

  尔乔就是这样一个“非专业的插画师,他是故事精心的策划者,也是人类文明有力继承者。他精湛的思维是他得以名世的利器,也是后人了解他的窗口。一个有作品的人是永远不会孤独的,他将拥有读者与之共在。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二):伟大哲学家

  《哲人的沉思》是一本很厚,却很薄的书,厚是书本身是厚重的,说它很薄,是因为里面的字相对于书的厚重来说,的确少了些,不过,那些字的分量却又是厚重的。更厚重的是里面的图,每一段文字上面,都配有一幅简笔画,不过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画,那画更含有一分厚重。

  画比字更有含义

  西方哲人们,他们思考这个世界万物方式更抽象些。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家们的思考似乎更接地气。所以看着西方的这些哲学家们,呕心沥血总结出的那些“真理”,能让我们顿悟,不过,有些话却总是弄不明白。还是自己领悟力太差的缘故吧。所以给自己定位,哲学这门科学跟我是无缘了!

  喜欢画画,所以,对这本书里的那些图画更感兴趣。寥寥几笔,参透人生,每一幅画里都有一个主要的人,代表个人的也许是人本身,一个完整的人,或者是人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一根手指,一只眼睛。不管这幅图中出现了什么,都会给你无限想象空间。图和下面的文字就那么相辅相成地出现了一个页面上,好不突兀。

  哲学涵盖的内容太多了,从开始的哲学家一个一个读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都有自己的经典。有的在探索生命,有的在寻找生命的起源,还有的在辩证地看待生活,读到最后,苏格拉底出现的时候,关于他的故事更为熟悉,哲学家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离不开琐碎的生活,那么在高于生活的前提下,他能坦然地接受生活,这也许就是哲学家们的伟大吧。所以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前能坦然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哪条路好,只有神知道了。”

  这些哲学家们是伟大的,由于有了他们的思考,我们省掉了许多无谓的烦恼,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在思考,活着,简单也许更好。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三):西方哲理世俗化的桥梁之《哲人的沉思》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可以说,古希腊是西方乃至人类文明的摇篮,因此,数千年来,古希腊的哲学流派至为纷繁、体系至为完备,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浩如烟海的古希腊典籍中,其哲学智慧至今熠熠生辉。作为普通读者,要去读博大精深的古希腊哲学当然力有不逮。

  而王玉北通过十余年的研究,从中爬剔梳理出了比较重要的千余条人生智慧。这些条目,从形式上看,有的是单句,有的是对话,有的是段落;从内容上看,它们是反映某一哲理的格言、妙对和故事。

  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窥斑见豹,领略并运用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本书可谓独辟蹊径,对这些条目做了两种形式的诠释。其一,是王玉北浓缩提炼的哲理和故事条目;其二,是画者韦尔乔以钢笔线条作漫画对其进行阐释。至为难得的,是文字与漫画做到了相辅相成,完美结合。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收到了图文交相辉映雅俗共赏知识与艺术相得益彰功效

  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人们没有时间读书的时代,只要随机打开书的任一页,一幅画、一句话就是一句哲理智慧。机智洒脱轻松灵动的线条,西方哲学的深刻精髓就会一目了然。可谓入脑入心,想不得到心灵启迪都难。这种独出机杼的形式,正契合了当今大部分世俗之人读书的特点。接地气、有人气,这是将崇高神圣的哲学世俗化的好方法。王玉北和韦尔乔提供了阳春白雪的西方古典哲学和普通的广大民众联在一起的桥梁。

  本“西方哲理系列绘本”一套五部。每部内容都分为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或一个人物最后都有一段话的“结语”,使读者有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的认识。每部分的第一页皆设置了深灰的底色,每部分中的小的部分首页设置成浅灰的底色,这样,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受清晰层次。另外,这些深浅灰色底色页在书的侧面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可谓别出心裁设计了。

  《哲人的沉思》是“西方哲理系列绘本”的第二部。分为自然的智慧、缪斯的智慧、论辩的智慧、智慧的化身四个部分,介绍了希腊早期的哲学和艺术。时间跨度上,从公元前565年出生的克塞诺芬尼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69年出生的苏格拉底止。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四):哲人的馈赠

  看书时我喜欢将书的外封皮拿下,这本书纯黑色的内封面让人惊喜,简洁大气,沉思的颜色就应该是深邃的黑色,配上黄色外封面上对着韵律天空思考的哲人,这本书的装帧就已经算是精品。《哲人的沉思》以图文结合,简要地介绍了一些早期希腊的哲人的生平简介和思想概述,在哲学派别发展戏剧、辩论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而简单的介绍,是激发哲学兴趣的入门好书。

  书中从赫拉克利特讲到了苏格拉底,从喜剧悲剧讲到了历史学与辩论学,早期希腊的哲学发展可谓是世界哲学的基石,文中并没有长篇大论对其进行介绍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分成四部分,结构清晰地点明了每个哲人或是派别的特征与主要思想,而书中的重点应当是这些哲人的语录还有与之相配的简明插画带给人们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真理,通常不是哲学专业的人们通常对“哲学”二字望而生畏,它们看起来太过高深复杂,而本书以书画结合的方式则消除了很多接触障碍,画简单、字不多,然而却引人入胜,一幅画可以勾起翩翩联想,一句话让人回味无穷

  韦尔乔的插画简单而发人深思,画里通常是流畅钢笔线条勾勒出来的人或是器官,哲学,本身就是人类在以器官感知外界以后,经过大脑思考得出的结晶,寥寥数笔的画简约而不简单,凝练着他对人生的思考,留白和精炼本就是一种哲学。画底的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相对于从茫茫文海里面筛选出来的经典名言,我认为王玉北博士对那些言论做的中文俗语注解最为精辟。譬如高尔吉亚的论题“假如物能被认识,也不能传给别人”一文下的注解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注解贯通中西,将自身积淀几十年的对于中国哲学的思考和理解,轻松地便与西方哲学挂上了钩,醍醐灌顶之效,无法言说。

  人类关于世界的思考是相通的,哲人对其提炼出的精髓流传百世,启迪着更多的人去思考,并收获。而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也与其的见识有关,只有那些触及到自己内心想法的知识,才可能激发出共鸣,并让人深刻铭记。知识是不朽的财富,因而才会有人忍受着痛苦的过程不断地去挖掘,庆幸的是在这个知识分享便捷的时代,我们有幸能阅读如此多的书籍,吸收并且受益,接收哲人与文人们所馈赠的礼物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五):灵性理性并存

  《哲人的沉思》这本书让人感觉既厚重又空灵,书中的每一页都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图,下面是文字,文字部分主要是一些哲学流派的学说或者一些智者的语录。内容有自然的智慧、缪斯的智慧、论辩的智慧和智慧的化身几个部分。这些文字能让人见识到西方哲学的智慧之光,了解这些先进的思想,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有理性。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还是书页上方的插图,这可不是一般的普通的插图,可以说这些图是本书的主要部分。

  说到这些图,就要提到绘图者韦尔乔。韦尔乔的主业不是画画,而是一名医生。可能会有人说这样的人怎么会做了医生了呢?如果专门从事艺术,会不会有更好的成就?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是医生这个职业让他从另一种角度来进行艺术创作,也正是夜班时的寂寞使他有了充足的创作时间。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要让这种职业成为自己的助力而不是阻力。但是他对于绘画有一种天生的兴趣与爱好,也算是一种天赋。

  在韦尔乔值夜班时,他就用开处方用的蘸水钢笔在处方笺上绘画。虽然他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是他的画简洁清新,又富有禅意。如果你看到他的画,你会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因为韦尔乔经常为别人做插画,包括著名文摘杂志《读者》。他不仅是《读者》的插画作者,而且还为周国平、韩少功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配图。

  让人遗憾惋惜的是,他于2007年因患肺癌去世,如此有才华的人英年早逝,可能真是应了天妒英才那句老话。他一生创作的插画共有6000多幅,《哲人的沉思》这本书只是收录了其中与哲学有关的一小部分。即使只有这一小部分,也能让人大饱眼福。他的画只是用钢笔勾勒而成,简洁而清新,没有各种各样色彩,就是一些简单的点面结合的线条,有些插图上加了几行随意的拉丁文,让人感觉意境更加深远。

  俗话说,一画顶千言。每页图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勾勒出一种让人无法言说的意境,使人加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从而让人思考人生。他的画让人越看越觉得有味道,使人百看不厌。细细品味,韦尔乔的画尤其是人物画,既有毕加索的绘画绘画手法,又带点丰子恺的味道。他的画流畅而生动,能够将人引领到一个空灵、豁达境地。在闲遐无事的时候,翻阅几页,细细品读,会让人思绪飞扬,内心空灵,这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啊。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六):一个医生的思与画

  很惊讶于这本书这种独特的形式,也很欣赏这种表达的方式。

  很奇妙的组合,两个人同年出生,他是一位心脏内科医生,却能用寥寥几笔画出古朴雅致的图画,画风干净利落。他的画有别于工笔细描的牡丹以及浓墨重彩向日葵,只用简单写意的线条勾勒出宽袍大袖的人物,宽广天地宇宙以及人类的智慧。他是一位哲学博士,学报主编,后来是去植树造林了,他写出的哲学道理总是那么直指人心,之后回味无穷。就是这样两个人,一个负责画,一个只管写,却能配合的珠联璧合,文与画相映成趣。看的时候,不禁好奇,到底是先有画,文字配合,还是先有了字,再来配画。不论是哪种,只让我感觉到的是两个人在心灵上的契合。

  哲学向来是一个比较大比较宽泛的命题,平常给我的感觉也是艰深奥妙、少有涉及,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哲学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希腊语,有“爱智慧”的意思。而这本书中就从哲学的学派,一些著名的哲学家,论辩的智慧入手,为我们讲解了早期的哲学知识。看了书中对于早期哲学知识的介绍,对于真理的讲解,对于知识的追寻,让我们看到了哲学最早的样貌,有很多知识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不变的真理,并且对于现实生活有着指导的意义。其中既包含了生活之道,也能让你更加快乐。讲夫妻相处之道的那句话,我打算以后推荐我的爱人,而关于恶人永远无法伤害好人的那段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在这些字字珠玑话语之前,不仅给予了我们知识,也让我们掌握了一种重新看待问题的独特角度,并且为自己的行为与世界观找到依托和快乐的基础。我想这才是哲学之于人类的好处吧。

  而在哲学这个层面上,用画来表达则是更加艰难的挑战,因为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跳跃的知识。在这一点上,韦尔乔也做得很棒,很多画面都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并且需要符合文字情境的构思,在这一点上,甚至超越了绘画的层面,需要用画面来讲故事的能力,有很多次我都会先选择去看画面,来试图理解某个主题,大多数都能够完全体会到作者的想法,有些时候还会拍手称奇,原来一只钢笔可以画得出整个的宇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医生的思与想,画与话。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七):关于哲学意味,图比文更高!

  在我所喜欢的书籍的类型中,我常常把哲学与社科并列在一起。事实上,我极少去读哲学类的书籍,不是因为晦涩难懂,更多的是因为当下的快餐经济对人类心智的绑架,使得当下的人类急功近利,愚蠢世俗。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有关哲学这一科学的相关论述更成熟的体系都源自西方,古希腊哲学是被提及最多的。我们能见到的多是翻译文字,无论是在准确性还是在美感上自然会打折扣。好比我们读英文原著与翻译小说带给我们的感觉,永远是原汁原味的最有意味。

  当下,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愿意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反思,没有时间约会,没有时间旅游,没有时间做饭,没有时间陪孩子,我们花费时间最长的两件事,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睡觉。

  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生活;另一边,我们双手的拼写能力,大脑的思考能力,嘴巴的社交能力,身体的运动能力都在不断下降,我们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这个运转越来越快的星球,却把灵魂脑后。我们把身体各项器官收藏起来,转而启动了智能化设备,代替了人的器官,人类正在科技进步的侵蚀下逐渐萎缩。

  有句话说得好,人不能走的太快,要适当停下来,等一等灵魂。想想几千年前的孔子,周游列国14年,没有车,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类更多的时间思考,于是各种学说层出不穷。《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为取到真经,西游18年,历经八十一难,才得正果。放在今天,就像网上调侃的,直接QQ,几分钟就把数量庞大的经书传过去了。

  后来有人反问一句话,让更多的人陷入了沉思。与祖先比,人类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双方的支持者各持一词,争论不休,没有统一的答案。支持人类进步了的一方从科技进步,信息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类生活富足,物理空间的扩展与便捷等等方便表明,人类进步了。支持人类退步的乙方从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方便表明,人类退步了。其实人类进步与退步并没有一定的界限,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类在空间与时间,物质与财富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抹杀了以往人类对于一件事情的专注精神,思考创新能力。

  我们在电脑出现以后必然会逐渐丢弃手写,我们在代步工具被制造出来以后,步行自然越来越少,我们在大城市建立以后,小城镇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高速智能化的时代,我们发明了机器人,代替人类的一切,包括思考。有人说,科技都是懒人发明的,这话未必准确,但事实是,新的科技被发明出来以后,人类的确越来越懒了,出门就打车,联系用手机,写字用电脑,喝咖啡速溶。科技发明的电脑、手机、火车、飞机真的成了人类器官的延伸。也许有一天,机器人会灭亡人类。

  在这个快餐经济时代,很少有人能坐下来花时间去啃一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书,而是开始听电子书,看电子书,或者直接看后来的翻译,就像吃别人嚼过的东西,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古代哲人沉思语录的一个小合集,我看画的时间更多与看文字的时间,文字语句并无美感,晦涩,拗口,生硬,冰冷。我不反对对古代哲人的文字进行翻译以适应今人的阅读习惯,我反对那些自以为是的翻译、注解,那些个人化语言太过强烈的翻译有时候甚至会误人子弟。

  所谓沉思,有时候一幅画也能让一个人沉思半晌。一句话也能让一个人推敲半天。而不是走马观花,试想一下,如果半文言的《红楼梦》被翻译成大白话,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我们学习古人都知道,翻译讲究信达雅,如果只是做到信,甚至信都不完全能做到,那就没必要出来误人子弟。捏着鼻子读完一本书真的不是一种享受。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八):画作更赞

  最先看的那本韦尔乔的画册是《人生的选择》,比起前一本来说,这本稍稍微晦涩点——对于我来说,因为我对古希腊的哲学家一点也不熟悉,这本书里唯一见过的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两位说熟悉可是一点也不恰当,不过高中政治哲学里老有一题还记得吗?“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答案就是Binggo——事物都是在运动着的,这个我可是记得很清楚。

  哲学这东西,不知道的话死不了人,但是一点不知,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糊涂。历来“哲学系”就是冷门,你看看这本书里这些哲学家,百分之九十都是来自于富庶人家,贵族什么的。务虚这东西是很艰辛的,首先得有丰富的物质保障,然后还得有点天生的才华。大多数那个时候的哲学家为了追求智慧的解答,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般追求到一定程度上,出身就已经丢掉了,但是我们凡夫俗子,却鲜有这样的条件和心境去研究哲学。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哲学,会是什么样的呢?虽然哲学不能生产出物质来,但是人要真的想的活的像那么回事,没有哲学思想指导实践还真不成。

  大多数的古希腊哲学,在今天看来还有偏颇之处,但是却不能否认它们对这个世界巨大的推动作用。韦尔乔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哲学思想阐述的淋漓尽致,想想真是服了。我倒是觉得要是懒得去看高深的哲学著作,这套书倒是一个入门读物,好理解,还有画作配合。只是有些王玉北的解读,我个人不是很认同,而看下韦尔乔的画作,往往会对这些文字有更深邃的想象空间。哲学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学说,外延性很广,我一直在猜测作者韦尔乔的内心世界,他得对这些学说理解的有多透彻才能几笔就画出一个哲学的世界啊。他喜欢用人的器官表现一个哲学思想,大脑、手、脚出现的几率都比较高。想一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理解的理论表现形态。哲学归根究底是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的学说,人的器官不正是感知这世界的媒介吗?我不知道韦尔乔怎么理解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每一幅画都透着一种深深的寂寥的感觉。大概画作者内心也是极度寂寞的,而且他时甘于这种寂寞安于这种宁静的,所以才能在每个深夜值班的时候,画出这样的作品来。

  看这套书,看图画似乎比文字更有意思。因为很多文字解读,读者也有自己的看法,然而画作是无语的,给你留下的想象探讨的空间更大。最初人们认识这个世界,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交流讨论的吧。有时候,无言无语,反而更深刻。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2:哲人的沉思》读后感(九):快乐沉思

  快乐沉思

  ——读《哲人的沉思》

  古希腊的哲人前辈们离我们很远,但他们留下的哲思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靠近他们。

  首先,这本书读起来简单,不需要专业的门槛。开卷后,看到它不是教科式的哲学系统论著,每一页只用简短的文字,概述着一个哲理故事。这种简单的模式,同样简单地让我思考,启迪心灵,体验更广阔的心地。我想,哲人沉思的意义,也正如此,不是为了让后人仰望,而是让后人能在这些简短结论中,去探索我们身处的宇宙之妙吧。

  再者,这本书每页三分之二都是韦尔乔根据当页内容的绘图。这些绘图全是简笔,由点、线构造,如果不看对应文字,我可以随意神游,但当我读了文字后再看,会觉得理解的过程相当有趣。

  例如第16页讲空间,文字是“空间只是物体的界限,而不是某种实在的事物。如果一切存在物都存在于空间里,而空间自身又是一种存在物,那么就会有空间的空间,以至无穷了。” 韦尔乔的绘图是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人站在一起,高大者手指天空,他们脚下有一条直线,天空有稀疏的点。看了图文,我想:画面中两人之外的空间,是空旷天地,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非实在物。而瘦小者对高大者而言,也有着触不到高大者的空间界限,它们都是实在物周围存在的界限,以此来分开彼此,虚实同存。

  :韦很喜欢画点,他似乎很喜欢用点的密集和粗细程度来表达所言,这些点,不同语意便画得不同,跟文字对比看起来,再想想他这些点所达之意,又可以脑补驰骋了。

  最后讲一下,这本书的概述性小故事和哲句,一般都有编著者王玉北运用传统的格言与其一一对应 ,读起来有种中西方思想交融的即使感。有的甚感精妙,比如第121页, 西方哲句是“最不依赖明天的人会最快活地迎接明天。”对应的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但有的我倒觉得,原句意思更自由,不用多解释,比如第280页,讲到苏格拉底关于开朗 “我没有那种失去了它就感到遗憾的东西。”对应的是“患得患失,是最大的心病。” 但不管怎样,这种交融都能带我往更广阔处思考。

  故此,这本书我读起来,既是读西方哲人的沉思录,也是读王玉北的理解录,也是读韦尔乔的绘画集。有点多元,但交相辉映,也能悦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