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0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精选10篇

  《从优秀卓越》是一本由吉姆•柯林斯 (Jim Collins)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一):职场90后读《从优秀到卓越》有感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的封面如是写到:“这是一本不会使平庸公司(人)成为优秀的公司(人)。但是,它却会让优秀的公司(人)迈向卓越。”

  首先,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可能也无法通过这本书达到一个卓越的飞跃。但是我仍然被书里的理论研究成果深深吸引。有句话不是说“不想当将军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我离将军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是我认为,具有这样的野心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

  【寻找有能力的 “高人”】

  身为90后的我们,刚刚步入社会3、4年,似乎谈论成就卓越为时尚早调研了一些年纪相仿的朋友,很多人对未来迷茫的,对职业规划的更是无头绪的,还谈什么成就卓越呢?

  社会上给我们很多标签,这里看几个职场上代表性的:“盲目” “理想化” “自我”…除了天然的生长环境影响决定这个状态的更多的是因为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许多的新鲜事物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发散的思维无法有完整逻辑去梳理对未来的规划,这是我们90后的通病。

  在古龙小说中,往往一个身怀异禀的无知少年都会遇到一位归隐高人前来点化,打通任通二脉,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一代枭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拉勾网CEO马德龙做过这样一次分享让人记忆深刻,他说,当你无法遇到一个可以在行业中给你方向的人,那么你就要学会培养,发现能够给予你帮助人的眼光(大体意思)。意思就是,你遇到的人中千千万,其中可能就有那个可以对你有知遇之恩的人,你要发现他、追随他、学习他、信任他。这一切都是发现高人的“眼光”。这位“高人”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部电影,而我认为,《从优秀到卓越》就是有这样能力的“高人”。

  【指点迷津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位高人如何来指点迷津。看完整本书,对关于成功理解的要几个点整理如下

  拥有高尚品德的人

  抛开自我的需求,投身到建设卓越公司的宏伟目标。作者称这种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为“第五级经理人”在这里不详细去说明其余4级都是哪些,只举一个例子说明: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先生,只能算是一位成功的天才型第四级经理人。而第五级经理人应该拥有的是,平和执着,谦逊而无畏品格。他们创造杰出的业绩但从不自吹自擂;他们为了最好的长期业绩,表现勇往直前决心;他们遇上事从容冷静,用崇高标准调动员工积极性;他们可以建立一个长盛不衰的公司标准;他们培养接班人;他们承担责任却让出功劳

  相信90后中不乏具有潜力成为第5级经理的人,想要实现成功,就要以“第5级经理人”的标准鞭策自己,加强学习,不仅仅在业务方面,更要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培养谦逊、自信坚定的内在品质,取得成绩时朝窗外看,把成功归于同事或他人;遇到挫折时看镜内的自己,责备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让合适的人上车

  “先人后事”,即卓越公司的领导不是先决定做什么,而是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强调人力不是最重要财富,合适的人才才是任何一家卓越的企业,其具有决定成功的关键。留住优秀的人才,就是所谓的“让合适的人上车”,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标准,宁缺勿滥

  对于社略尚浅的我来说,理解让合适的人上车,确不能体会真切。在我看来就是在每个职位上选用擅长做这件事情的人,并喜欢做这件事。对于我自己来说,在擅长的领域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擅长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干劲十足。所以,一个优秀的团队,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至关重要

  直面残酷现实

  几乎所有的卓越公司都通过“面对残酷现实”为起点,但他们无一例外的勇于面对,保持坚定信念,从而走向成功之路。面对现实的关键首先要诚实,领导层要多倾听员工的意见,创造一个让事实说话的氛围;其次是保持坚定的信念,并积极的采取行动。  

  做“刺猬”不做“狐狸”   

  “狐狸”借指头绪繁多,总是想着应该做哪些事但变化无常的人或企业,“刺猬”借指总是聚焦于自己最擅长的事的人或企业,他们具有一个简单清晰理念.柯林斯发现,卓越企业都是刺猬型的.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将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才有机会拥有更好的平台。正如百度将搜索做到了极致,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垫定了夯实的业务基础之后,才横向的发展更多的业务领域。这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亦是如此,只有某项工作做得足够出色时候,才会被人发现并且对你感兴趣,从而发现你更多的优点。 

  训练有素文化  

  实现跨越的公司建立了一贯制度,但他们也给予员工制度框架下的自由和责任.他们聘用严于自律无需管理的人,公司只需管理系统,而不需管理这些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但大多数组织缺乏纪律,不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凭借什么把潜力变成现实.他们缺乏严格的训练有素的文化规范自己。

  对于这个“训练优速的文化”我的体会是对于工作岗位责任心、对于职业的热情。在所在岗位时刻保持激情自然无需约束就可以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就在于,你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坚信这个职位可以帮你引向成功。

  速度加速器  

  技术是发展动力的加速器,而不是创造者.合理地使用技术,技术就会成为动力的加速器而非创造者.实现跨越的公司从来不在转变初期开拓新技术,原因很简单——只有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时,你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技术很重要,但技术本身永远不是公司卓越或是衰落的主要原因。

  当下的信息时代,技术固然是可以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单单靠技术也许就是昙花一现的成功。就如前不久热门的APP“足迹” “小咖秀”等等。这些都用新颖的技术吸引了人们眼球,但是,长久战略的规划,没有训练有素的管理团队,注定会一点点被人们所淡忘,被新的技术所取代。

  飞轮和厄运之轮  

  柯林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计划、一个好运气或灵光一闪而造就。相反,转变的过程好像无休无止地推着巨轮朝一个方向前进,累积的动能愈来愈大,终于在转折点有所突破,一跃而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中多处写到“机会所有实现卓越的公司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并不是一夜成名”事实亦是如此。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都是经历了,长时间准备和运营,团结一致,保持激情,可能要持续10年、15年、20年的坚持不懈,最后实现了万众瞩目辉煌一天。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二):从优秀到卓越:活着并保持自己的尖锐

  笔记,供个人备忘使用

  (1)第5级经理人

  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用来时刻警惕自己:「只要你不计功利,就能做成任何一件事。——哈里·S·杜鲁门」

  quot;第5级经理人"很多特质性格相关的,学都学不到。——摘抄于某位网友

  所谓的第五级领导,都应该是造钟而非报时者。他们往往不会站在前台锋芒毕露,成为媒体的宠儿:谈论自己的理念,成为社会名流。他们大多象外星人,沉默内敛、不爱出风头,甚至有点害羞,谦逊为怀的个人特质和不屈不挠专业精神齐集于一身。深藏在团队后面,协调着团队的交响乐。

  成功时将原因归结于外,失败时归结于内。

  窗口和镜子: 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第5级经理人向窗外看,把功劳归于自身以外的因素(如果找不到特定的人或事件,他们就把功劳归于运气),同时,如果事情进行得不顺利,他们会朝镜子里看,承担责任,而不是埋怨运气不好

  (2)先人后事

  有时候我们无法等待某个人。现在,你要么在车上,要么没上车。——肯·凯西

  本章出现了一句我倾倒的话:「对天才最好的奖励,就是让他们免受庸人之累」。不管开不开公司,有个好团队都是生活快乐必要条件之一。

  企业界有句老生常谈:「员工是你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其实说得不对,「员工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适合的人才,才是你最重要的资产」。「合适」与否主要看内在性格特征天赋能力,而不是专门知识背景实际技能

  注重培养从自己文化里成长的员工,多于直接引用空降兵。

  首先找到合适的人,赶走不合适的人,再决定走向什么方向,做什么事情;「谁」的问题优先于「什么」

  人员原则:A宁缺勿滥;B换人势在必行的话,立刻行动;C将杰出人才用于抓住天赐良机,以图发展而不是解决你的「最大难题」。

  寻找最佳方案争论不休,一旦决定,执行无误。

  (3)直面残酷的现实(但绝不失去信念)

  对国家领导人而言,没有什么错误会比误以为事情会自行解决的妄想更令人不可饶恕了。——温斯顿·S·丘吉尔《命运之锁》

  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才有希望做好其他任何事情。

  (4)刺猬理念

  刺猬的原则很简单:活着并保持自己的尖锐。

  很多情况的关键,不是能力不够,或资源不够。而是定位的问题和是否倾尽全力

  如果不想压迫自己,释放自己的能量。拥有太多的知识、技能和策略都是无济于事的。

  简单的行动常常比复杂的思维权衡更直接、明了。

  (5)训练有素的文化

  领导会变,产品会变,市场也会变。惟有健康有序,有执行力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6)技术加速器

  大多数人宁愿死去,也不愿意思考。他们实际上就是这样。——伯特兰·罗素

  就是「使用技术,而不迷信技术」的章节化。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

  (7)飞轮和厄运之轮

  始终如一的坚持才能达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三):要记得的五件事与心法

  这本书值得一读,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书中提出的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的五大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写作笔法让文章非常的有意思

  书的架构并不复杂,提出了一个组织,从优秀到卓越要具备的五个特点,分别是有第5级领导人,先人后事,直面残酷现实,刺猬理论,训练有素的文化。而作者认为,这些并不只是大企业的特点,而是任何一个组织,想要从优秀到卓越,就需要做到的5个要点。而他之所以选择上市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的信息更容易获取,并且它们的成功有一个公认的量化标准。关于这一点,对于很多研究管理的人士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追求。即他们并不是意在研究怎么打造一间赚钱的公司,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研究如何让一间企业成功,来得出如何让任何一个组织达到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方法。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大管理思想。也就是关于社会的各个组织,如何能更好更大地发挥它们的功能的思想框架。他们希望研究的是社会,而不仅仅是上司公司。

  关于作者以及他的团队,所作的研究的可信性,在书的末尾,作者给出了他的研究方法的大纲。从这里,读者可以思考他的研究的结果,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可信。

  而关于作者提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是任何具体的技术跟操作方法,而是一分组织特质目标的清单。也就是说,这五项,是企业要努力让自己做到的,也就是一种条件目标,当条件凑齐了,事情就水到渠成了。而在提出了五个目标之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也极具启发性的飞轮寓言。这一项,可以说是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之上,创造出的最高心法。

  书的内容,如果单纯直白地列出,是非常简单。而这本书值得看的地方,恰恰是作者用他的特有的笔法,去形象具体地描述他说的五个特点的内涵文字特别是关于第五级领导人,吉利的CEO面对自己等上杂志封面的光荣时刻时的突然变故,非常具有感染力与魅力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他关于技术的看法,这一点他没有讲的很深入,当然也不大可能讲得太深入,而且从作者的口气看来,他也认为没有必要讲得太深入。但他的基本想法是我所赞同。技术有它的力量在,但它从来都不是一切。更好的技术,也不一定能让一个公司变得卓越。

  在答疑篇中,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理念能否在初创企业中得到践行,作者认为他已经在第九章有了详细的论述。老实说,我认为并不够详细。不过也足够清楚。

  在第九章,作者将这一本书,与他的上一本书《基业长青》的理念框架联系到一起,是要将他的整个工作的成果,组织成一个连续完整的体系。

  最后,从优秀到卓越,首先得是个优秀的组织。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四):一些启发

  每天睡前20页,花了大约10天的时间看完,这部书虽然是写来用于指导如何将优秀的公司打造成卓越的公司的,似乎是面向公司管理层的,但是看了之后认为其对于如何个人如何获得提升也很有帮助,不是说就应该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吗?所以在我看来作者的很多理论是完全适用于打造卓越的自己。

  比如飞轮理论,只要我们朝着一个方向,持续不断的转动轮子,也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刚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异常吃力,但是只要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轮子会越来越快,我们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快。

  然后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很有意思,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直面残酷的现实,又不失达成卓越目标的信念,这个理论值得深入思考反复琢磨并且理解透彻。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五):猎人,还是农夫?

  农夫和猎人代表的不仅仅是两种社会身份,而且是两种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质。具体到商业领域,二者代表了两种经营企业的方式。

  居住在加拿大东北部布拉多半岛的印第安人部落的历史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它早已作为一个经典的“案例”,被管理学者们(比如迈克尔·波特)竞相引证和诠释。

  布拉多半岛上原本分布着好几个部落,皆以狩猎为生,但其他部落都因为打不到猎物而先后迁徙到别的地方,最后只剩下这个印第安人部落。其中的原因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这个部落相信巫术而其他的部落相信经验和理性。

  这个部落的人每天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朝哪个方向去寻找猎物?他们以一种在文明人看来十分可笑的方法寻找答案:巫师把一块鹿骨放在火上炙烤,直到骨头出现裂痕,然后根据裂痕的走向确定当天寻猎的方向。

  其他部落在确定寻猎方向的时候,是依据过往经验和理性判断来确定行动路线:如果头一天满载而归,那么第二天就再到那个地方去狩猎;一个部落在某个地方打到了很多猎物,其他部落的人也会奔向那个地方分一杯羹。这种受经验和理性支配“打歼灭战”的狩猎方式,在短时间内能够让这些部落获得相当丰厚的收获,但这种快速增长的模式里暗藏着祸根——他们会因掠夺性利用资源而使资源迅速衰竭。在他们的活动范围内,动物即使不被“杀绝”,也会被“赶尽”。

  那个看起来以愚昧方式做决策的部落则不会遭遇此困境。他们每天的寻猎路线,像鹿骨的裂痕一样是随机性的,从长远来看,每个方向选择几率又是相对均衡的。这种随机性和均衡性天然地节制了捕猎行为中专注短期效益的冲动,不自觉地维护着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其他部落的活动范围逐渐变成动物的屠场,同时也把自己逼向绝境,而这个部落的活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动物的栖息繁衍之地(虽然动物偶尔也会遭到捕杀),同时也成为自己的栖息繁衍之地。可以说,这个部落的人虽然是猎人,但与其他部落的人相比,他们的生存方式更接近于农夫。

  猎人与农夫的基本差别是:前者是以速战速决的方式、单向地获取资源,而后者是通过先期持续的投入来获取回报。前者一般居无定所,后者则有固定的家园。前者可能每天都会经历“决定性的时刻”,而对于后者来说,一年甚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闷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个环节都是决定性的(“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又都不是决定性的(干任何活都不能马上看到效果)。在这种生存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汲汲于速成,不寄望于侥幸,以投资(先付出再获回报)而不是猎取(单向的、一次性获取)的方式求生存和发展。

  已经有不少人注意到,农夫和猎人代表的不仅仅是两种社会身份,而且是两种生活态度和精神气质。具体到商业领域,二者代表了两种经营企业的方式。

  《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从1000多家业绩优秀的公司中按严格的指标筛选出11家业绩格外惊人(15年时间里在股市上回报率一直保持着平均水平的6.9倍)、堪称“卓越”的公司。他发现这些企业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比如这些公司在从平庸变得卓越的过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身在其中的人都没有感到公司历史上有一个从平庸向卓越纵然一跃的“奇迹般的时刻”。柯林斯把从平庸向卓越转变的过程比作是一个人转动一个巨大的飞轮。“他缓慢地、几乎见不到成效地推动,一圈,两圈……旁观者觉得他在做无用功,但他渐渐感到轮子有了一点惯性和‘冲力’。一百圈,二百圈。突然在某个时候,别人、连同他自己也惊奇地发现,轮子的转速明显加大了。”

  这个渐变的、很多努力看上去是在做“无用功”的过程,与农夫培植庄稼的过程极为相似。柯林斯的论述中有一个潜台词:像农夫而不是像猎人,像刺猬而不是像狐狸一样地经营企业,是使企业从平庸到卓越的必要条件。柯林斯还发现,堪称“伟大”和“卓越”的企业的领导人都不是神气活现、叱咤风云的人物,反而是行事低调、含蓄内敛的人,其性格特点是“谦卑而执着,羞涩而无畏”——这个描述让我们马上想起一个典型的的农夫。柯林斯说的这种领导(“第五级领导”),也就是柯维(《高绩效人士七个习惯》的作者)极力推崇的“农夫型领导”。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曾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田间的精进”,把公司的大业形容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悄生暗长的“草里冬瓜”。其经营哲学,或许就可以称为“农夫哲学”。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六):可以拜师矣——卓越之书串联多年感想

  我所知道的关于人的真理,几乎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试举几例。

  1. 尾田画出海贼王:坚强地活下去是胜利的必要条件——在他成为首席执行官两个月后,医生诊断出他患有鼻咽癌,并预言他活不过一年。他将病情告知了董事会,同时声明他还没死,也不准备马上去死。

  2. 实践者告诉我:人比事重要——很少有人有大卫•马克斯韦尔那么好的克制力,在没有得到合适的人才之前,就绝口不提公司发展问题。

  3. 兰姐说:“妈妈”二字,不是baby某一天忽然叫出来的——没有瞬间的奇迹。虽然对于那些只看表面现象的人们来说,公司的转变可能看起来像是瞬间实现的突破,但是那些真正经历过转变的人们是绝对不会认可这种观点的。

  4. 我看现实与电视的反差:伟大,不是一“说”就开始了的——实现跨越的公司,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并不公开宣布它们的伟大目标。

  5. 老子启发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可用于判别合适的人——合适的人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他们想成为获胜队伍中的一员。当他们看到这个简单计划的背后是一直紧密团结的主管队伍并且具有第5级领导阶层无私风险的素质时,他们将停止一切冷嘲热讽。

  当用从事实出发——这一理科惯用方法研究人事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亦可如此精确,作者Collins成为我心中典范。

  身处“经营公司”这一科目,我们面临各种被陷入的复杂难题,它们不再只是初中物理的相遇、追及问题那么模式化,高中数学的解析几何思路就能够搞定,大学微积分到此也所向不披靡。这时,Collins给出了一本参考书,配例题和解题思路,指明我们该和谁一起,如何做,与何处去。

  这位好奇心强烈并且刻苦勤奋的研究者,研究了公司中的跨越生(从业绩平平到累积股票收益率至少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保持15年)、和其他学生(火红一阵的、同行业竞争不过的等)的多年试卷,总结出了本科目的核心问题和解题思路,顺便排解了几个行内深信的谬误与迷思。

  他说,经营公司者:

  一曰坚毅谦逊

  二曰先人后事

  三曰直面现实

  四曰只做核心

  五曰职业文化

  六曰技术加速

  七曰此六者飞轮循环

  验证迷思:

  1. 领导人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我研究室想排除这个,但数据显示就是这样)

  2. 合并重组可以是浮云——两弱合并还是弱。

  打破迷思:

  1. 行业不成问题——传统行业也有牛人

  2. 并购不是关键——弱弱结合不成强

  3. 报酬没那么大用处——找到合适的人甚至还能省点:做喜欢且发挥能力的工作,不需要很多额外的报酬;不太合适的才希望金钱补偿。

  4. 空降大牛不一定好——在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总,有10家的CEO是从公司内部提拔的。

  关于内容,也有话说。为什么我见到文中那个得了鼻咽癌的CEO Darwin Smith 说:“我还没死,我也不准备去死”,就立马感慨万千、精神振奋呢?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尚且不灰心丧气,为何我还要自怨自艾?第一个想法,跟身处环境影响有关。这可能应和了呼唤“正能量”。但是这个答案太简单,我还需要一个理由。

  这辈子还没得见像他如此坚强的人,即使遇见,也错身而过了。未有机会听得,其隆隆心声,何也?也许见过的牛人不少,有谦逊明显、聪明异常,有沉稳有度、记忆过人。然而,这些皆为可见之品质,坚毅是不能见于一时一刻的。虽有老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几人身边存在如此案例?若真存在,又有多在意了?而当作者将Darwin Smith此句写出,一时间,他的坚韧与毅力跃然纸上,令我充满力量。可能作者觉得自己也没做什么,就是转述了Darwin Smith原话。情理相通,当我把句话转述朋友时,他们也感慨与感动。这本书好像只在讲公司,其实大道相通,对我个人也帮助甚大。

  总之,在讲大道理的间隙,本书穿插了很多CEO小故事。Collins把他们请过来,一方便帮助理解书中观点,一方面使各位CEO老头子、怪蜀黍、青年才俊们活灵活现地谈话、蹦跳、说笑、甚至发怒。身为读者的感染与开心,无以言表~

  本书内容与结构均十分优异,为了提炼并牢记他的中心观点,完全不用自己重新整理思路,按照他的逻辑背即可。这在我的读书经验中甚是罕见! 哎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文:列出部分作者看过的同类书目,以定位本书:

  1. 可用于佐证本书之好:

  公司经管:《旁观者 : 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软件随想录 : 程序员部落酋长Joel谈软件》《野蛮生长》《道路与梦想 : 我与万科20年》《杰克•韦尔奇自传》

  2. 可用于对比本书之好:

  公司经管:《重来 : 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带团队就这么容易 : 你还在被你的下属折磨吗?》《马云是特例 : 创业其实不可爱》

  个人成长:《把时间当作朋友 :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拆掉思维里的墙 : 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七):指导原则重要,执行更重要

  十一读完了这本书,个人感觉写的很棒,吉姆 科林斯先生带领他的团队,从《财富》500强公司挑选了11家符合其苛刻标准的公司,这些公司有些处于夕阳产业,但其市值增长率却达到了伟大公司(如通用、英特尔)的5倍,通过对比、收集资料、采访、企业拜访等方式,试图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导致他们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使他们在取得不俗的成绩后,更进一步,脱颖而出。其所发现的规律,个人认为能够应用在个人的管理上,使一个人逐步脱离平庸,走向优秀,更走向卓越。这本书也许不会给你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立刻就能应用的解决方案,但它能够提供一些参考,一些思路,一些启发,当你试着用这些东西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逐渐地改进自己,提高效率,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棒,我想这本书就值得你去阅读。

  总结一下:个人认为本书表达的主要观点:组织的卓越来源于低调、务实、愿意面对并解决问题的领导者,寻找同样富有野心,甘于奉献的志同道合者组建团队,建立缺少等级制度的组织结构,并逐步建立成长、分享、高效、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的反馈改进、优化效率、突破组织在几个基本方向上的舒适区,在一定的时间周期(10年左右)和技术革命后,会把竞争者远远的甩在后面。

  卓越的组织来源于调动团队所有成员的思考,效率和努力,来源于不断的训练,成长自己的队员,使成员能够油画改进商业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整个组织的效率达到最高。这个我认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至少需要达到三点:

  1.团队中平等的氛围,成员愿意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思考的解决方案和改进。

  2.对团队成员的督促,促使其量化的看到自己的效率、成果和合理的,体现价值的考核标准,并使其突破舒适区,做得更好。

  3.使队员的努力得到物质上的回报,特别是组织对家庭的照顾。

  做好一件事,优秀的人才是根本,技术不是核心。书中引入第5级经理人的概念,提到了一些共同特质:不服输,极端谦逊的性格和强烈的专业意识,低调,不在表面文章上浪费精力,把组织的利益看的高于自己的利益,平和而执着,谦逊而无畏。客观面对现实,着手解决问题,减少组织和个人的小动作。而他们会在管理层引进同样特质的人,一起把事做好。选人更注重特质和品德,而不仅仅看中技能的掌握。高效的个人学习技能,成长是非常迅速的。而优良的品德和特质却是最难寻找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选择优质、高效的人一起做好手上的事,远比高喊口号,打打鸡血要难得多,重要得多。并且最终使这些人能够独当一面,成为行业内最优质的团队。这些东西很多公司都会说,但知易行难,口号喊得震天响,问题却解决不了。(我也有这毛病)

  成长来源于对一个方向的持续的努力,卓越的企业不会浪费自己的投资,领导层检讨首先是针对自己,不会轻易地开设项目。就像高效的个人不会轻易地浪费自己的精力,出现问题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书中提到了训练有素的文化,企业文化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一直不太理解,目前我把它理解为组织成员的行为习惯,它不是停留在纸上,墙上,口号里,而是体现在组织的交流,做事和解决问题上,制度和流程创造不出伟大的产品,伟大来源于不断的改进。我个人把这个称为习惯。卓越的企业就是在一步步的改进、总结、优化中不断成长,走向卓越。

  关于技术的问题,技术很重要,但不会是决定性的因素,新技术很好,但更重要的是面对新技术来思考为什么要用和如何来用,就像苦难本身没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对苦难产生的思考和怎样解决苦难。在我们这些普通人中,一直有人喊微信改变了生活,但是如果去看的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有一小拨人使微信成为了发财或成长的工具,而大部分人仅仅是被它干扰注意力。技术,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会一蹴而就的使组织或个人变得卓越,成绩来源于持续的努力,改进。当一切都一步步做好,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一定的周期之后,看看回报,问问自己这个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八):易经的理念

  第九章的从《从优秀到卓越》到《基业长青》开头的那个飞轮图,以及每一章开头的那个飞轮图,以及变化的理念,时时都是易经的理念。量变到质变,统计的精准,与选择的严苛,等等都极为值得一读。

  还有保持好奇心,在第一章优秀是卓越的大敌的引言:令死神望而却步的,是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励志与智慧互相呼应。

  积蓄力量到实现跨越的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唯有如此才值得人们反复称道,激赏不已。

  从训练有素的人道训练有素的思想到训练有素的行为。从第五级经理人到先人后事到直面残酷的现实到刺猬理念到训练有素的文化到技术加速器。你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九):仅仅是畅销的商业著作

  对这本书,我很难评价,一方面此书名声在外,“从优秀到卓越”都成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句常用语,仅次于作者的另一个词“基业长青”,书中一些内容也相当具有说服力,例如谦逊低调又意志坚定的领导者,先人后事的原则,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刺猬理念等,但另一方面,作者从股票价格变化的结果统计来做为卓越公司的标准,再以此来总结一些卓越的共性,逻辑上漏洞很大,论述的过程有点像辩证法,因果转换太顺溜,而后来这些“卓越公司”中的大部分并没有持续此前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轨迹,更是证明了这一点,电器城破产了,吉列被收购了,房利美更是臭名昭著。总体来说,这么有名的书,还是值得读一下的,先人后事和刺猬理念这两点值得学习,但作者实在太“聪明”,聪明到永远正确,就这一点来说,这只能是一本畅销的商业著作。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十):又是一本洗脑的书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对个人指导方法论的书籍,可以教自己如何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适应环境(世界卫生组织对人“健康”的定义标准之一,即是与环境的协调性)、更好地改进……

  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正处于屯书期,没有预先翻阅一下,只凭其销售量和一些评论,就购买了这本书。

  在翻阅的初期,发现所述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差距是多么大。

  还是耐着性子看,但看的过程中,始终有种抗拒的情绪。

  起先是以为自己是多本书籍同时阅读,注意力和关注度不够,但之后才发现是这本书有些问题:

  1、如同一些书友说的,其实这本书原本就是给不成功的人士讲述如何成功。但不成功的人由于不知道成功究竟是怎么样的,所以由着作者胡诌,反而会觉得作者高深莫测。

  对普通人要学成功人士,如果是学习他的管理技巧和方法,这是可以学会的,但如果是想学他的精神和态度,是十分困难的,在人格形成后,没有特别重大的因素出现,指望对自己的精神和人格进行改造,几乎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心理发展的。这就是目前所谓“成功学”没有价值的地方,但偏偏是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性格或人格可以改变,而使“成功学”类书籍热销的原因。

  2、作者反复表示,自己的研究是关注了企业的长期业绩,并根据这些精选企业的现状所得出的结论,可在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所谓被挑选的企业结局有多么的糟糕,最出名的,是“房利美”,简直快臭名昭著了。

  3、企业发展最终还是要靠“道”,而本书说的只能算是些管理的手段和技巧,准确点说,还是精神方面或情绪管理等的,如93页的达尔文 史密斯在公司会议中的“替宝洁公司默哀”。这确实可以在内部表现出对自身企业和事业的信心,但拿出来作为一个刻意的细节,则更显示其对一个伟大竞争企业的无知和玩笑。

  4、既然是畅销书,其实无论是作者,抑或出版社,本身关注的就是书籍的受关注程度,至于其干货和水分的比例,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有点良心的,或许是6:4,没有良心的,都是湿淋淋的,也很正常。当然,这里不是全盘否认畅销书,既然畅销,就肯定有其原因。但畅销的原因可能就是将现时的一些热点,以客观的名义进行迷信传销式的包装。噱头很好,但这类书看多了,也吐。

  管理是个大学问,如何将一个企业从优秀发展为卓越,一定有其道和行。

  人的作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只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鼓吹,则鸡血之途总有尽头。

  所以书中所举的卓越公司并不名副其实,他们只是在一个阶段有出色的表现,甚至某些真的可以归因于运气。

  只有象通用、可口可乐、微软……等,可能有起伏,但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即使是小幅增长,都是特别出色并卓越的。

  这其中就不是某个领导人的决定性作用,更是科学的企业发展观和客观的管理方向与手段。

  而当有出色的领导者的时候,这些企业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表现的更好而已。

  看过很多很实在的管理书籍,再看这本书,就觉得真心很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