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0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精选10篇

  《愤怒葡萄》是一本由斯坦贝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5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看不见的敌人

  《愤怒的葡萄》据说在美国算得上是左翼文学,可是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该死的资本主义工人的压迫,而是一个时代趋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坊。我们再愤怒,也只不过是葡萄,因为压根你就找不到抒发自己怒火对象

  小说中有很详细的描述,佃农们想要报仇,却找不到报仇的对象。找银行?银行也不过是中间的一个环节,再往上寻找,是那些名目繁多公司,最后,你找到的是这个社会制度——资本主义。我不想称它为左翼文学是因为它根本就弄明白马克思那些关于资本主义的深刻论断,所以工人的反抗都只是无力的,纵使汤姆明白了那个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可是他找不到真正反抗的对象他就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抛洒,或者洒得不是地方更何况,身处压迫之下的阶级也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联邦政府慈善机构就足以暂时浇熄他们的怒火,他们却看不到这种慈善机构也是一种更加隐秘的帮凶。所以,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才是造成他们困境的真正元凶。

  问题是,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上了一学期生态批评,所以刚一翻开小说就能嗅出它生态批评的思想,人与自然的分离,公司化的农业作业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那种手工农业,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在机器的帮助下,我们的确可以更加省时省力的获得高产量的粮食,可是也正因为太容易获得,所以人类就更加不知珍惜,没有从前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人类肆无忌惮地索取践踏土地,然后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这样就造成了新一轮的开采破坏,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就使得当今很多人倡议”回归自然“,可是我们回得去吗?回去了就一定好吗?还会有人愿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吗?

  有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科技进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没错,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代替了封建社会的小农该经济是一个进步,可是这种进步是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环境代价的。可是既然我们习惯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快捷,小说中的人物也更爱热水淋浴与抽水马桶,谁愿意过着荒郊野外的生活,虽然它的确更亲近自然。

  于是,那些被压迫的人们真的只是愤怒的葡萄,而不是愤怒的人类,他们无法正确地对待这个身边的环境源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作者显然是更认可圣经》里那些团结那些灵魂话题,希望靠着西方文化的起源去治疗西方文化出现的诟病,可问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敌人去攻打它必然是一场败仗。

  这个敌人终究是看不见的,它隐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又触碰不到,在到达马克思描绘的那个美好的共产主义之前,我们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愤怒的葡萄》的价值在于它无心插柳柳成荫地提出这个问题。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我们只想让自己的筋骨感劳累

  昨日读罢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一种哀伤情绪环绕着我。

  先人垦荒得到了土地;遇到灾荒,就向银行借款;还不上钱,土地变成与银行共有;再还不上,土地变成银行所有,他们成了银行的佃农;银行使用了拖拉机,他们从此没有了家;几十万人奔向宣传中的西部乐土---加利福尼亚,结果那只是一个谎话,农场主故意招来大批的人,拼命压低工钱,他们流浪,像疯狗一样找工作,他们挨饿,他们在死亡边上徘徊......

  丰收的果实烂在地里,几十万快饿死的人想吃的橙子被浇上油烧掉,土豆抛入河中,想吃吗?不可以,能抢吗?有警察的。既然它们卖不上价钱,白白送人,只能使价格更低。

  书中一段自白:我们这些人只想好好过活,只想把孩子们好好抚养大。年老的时候,就想坐在门口,望着落下去的太阳年轻的时候,就想跳舞,想唱歌,想躺在一起。我们想吃喝,想要有工作,这就是我们的指望。我们想让自己的筋骨感到劳累.....

  斯坦贝克在漫天大雨中,泛滥的洪水中结束故事主人公一家已经没有任何钱了,没有任何吃的,他们的结局会如何呢,作者没有说,也许他们的命运也和几十万流浪者一样--饥饿、死亡......

  所有的一切,天灾还是人祸?本书出版后,引起统治者的恐慌,甚至有人针锋相对,写了一本《快乐的葡萄》,但是大浪淘沙,在故纸堆里,也找不到它了。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三):绝望与希望

  斯坦贝克在三十年代真实的所见所谓,在当时的美国也算是所谓的“毒草”一本了。时至今日读起来,还能读到人民愤怒的力量和汹涌无助之感。历史课本上的大萧条,是死气沉沉的史料;而斯坦贝克笔下崩溃的美国,则是由有血有肉的人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罗莎夏流掉的孩子、乔德一家的分崩离析、是爷爷奶奶的死亡。

  乔德家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汤姆是真正的男子汉,奥尔正直但却冲动、不成熟,罗莎夏多思善虑、因怀了孩子而变本加厉,爸憨厚但却没有主意,约翰伯伯总是不敢面对现实……最令人动容的是妈这一人物。在日子好的时候,她作为妇女总是听从男人的,这在离开家之前还依然如此。不过,在一路上经历了磨难之后,男人们萎靡不振失去了信心,妈就成了家里的精神支柱。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努力施舍别人,她努力安抚汤姆、怕他犯罪,她竭尽自己所能护全一大家子人,不愿让一家人拆开——不过,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爷爷奶奶相继离世、诺亚留在了途中、威尔逊夫妇病倒在路上、康尼溜走了、凯西被警察抓走而后打死、汤姆也为了避祸而不得不离开……

  另一个女性形象——罗莎夏,虽然胆小敏感、有点自私,与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在最后孩子死掉之后,却停止了抱怨,甚至在最后一幕中用奶水喂养一个将要死去的男人。在这时,罗莎夏虽然失去了孩子,但却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母亲。而在绝望的困境中,母性就是象征绝处逢生的希望。

  书摘:

  可是不行,只有婴儿才能从头来起。你我——唉,没指望 了。刹那间的愤怒,数不尽的回忆,咱们就那么回事了。这土地,这红色的土地,就是咱们。水旱风沙的年成,就是咱们。咱们无法另起炉炬了,咱们把伤心史卖给了那收破烂的,可是咱们的伤心事并没就此了结。东家叫你我滚蛋,咱们在劫难逃,拖拉机撞倒你我的房子,咱们在劫难逃,直到咱们死去,劫数才尽,每个去加利福尼亚或者别处的人都是鼓手,带领着伤心的队伍,满怀痛苦地往前走去。总有一天,伤心的队伍会走向同一个方向,他们会走在一起,成为一种极其可怕情景

  你心里可不能老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出去。那你就要发神经病了。你应当想着当天,再想着第二天,想着星期六的球赛。你就该想着这些事。老犯人都是这么办。有一个信道的小伙子脑袋往牢门上撞。因为他心里老想着要关多久才能出去。你为什么要像他那样呢?每天都自自在在地昏过去就好了。

  加利福尼亚以前属于墨西哥。一大群衣衫褴褛的美国人蜂拥而来,霸占了这片 土地。他们吵吵嚷嚷,把土地分割成许多块,各自拿枪守住了自己霸占的地方,种 上了庄稼,盖起了往房和仓库。墨西哥人很软弱,什么都宁肯退让,没有那些美国 人追求土地的疯狂劲头。日子久了,霸占者成了主人,他们的儿女长大了,在这片 土地上生儿育女天空,耕地,牧场,庄稼,他们全都有了,他们不再起早贪黑地 干活了,因为情况起了变化,收成是以金元来计算的,地价是本钱加上利息,庄稼 还没种上,买卖已经成交了。歉收和天灾不再是饿不饿死人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 损失了多少金钱。他们贪婪地追求利润,对金钱的欲望愈来愈大。不善于做买卖的 庄稼人把土地输给了精明的买卖农产品老板。农场愈来愈大,可是数目愈来愈少了。

  ……

  历史上有三种呼声:少数人手里集中了财产,就会给人夺去:多数人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就会用武力夺取他们需要东西。还有个小小的事实,镇压的结果徒然加强被镇压者的力量,使他们团结起来。大业主们不理解历史上的这三种呼声,竭尽全力进行镇压。同时他们又害怕出现一个带头人,三十万人要是在一个领袖下面行动起来,那一切都完蛋了,大业主们一方面太胆大,一方面又太胆小,于是他们走上毁灭的道路。用尽一切镇压的手段,无非使他们自己的寿命更缩短些。

  全州都弥漫着腐烂的气息,而清香气味反而成了这个地方的苦难。那些能接枝,能改良种子,能让水果丰收的人却没办法让饥饿的人来享用他们种出来的丰收的水果。那些创造世界上的新品种水果的人,创造不出一种制度来,使人们吃到他们的水果。于是衰败的气象笼罩了全州,仿佛大难临头

  为了保持高价,他们把许多果树都毁了。这实在世间不幸、最痛心事情。一车一车的橙子堆在地下被抛弃了,人们从几里外赶来,要拿这些橙子,那是办不到的事。不能被他们白白捡走,不然剩下的谁来买呢?于是拿橡皮管的人们把火油浇到那些橙子上,他们对这种罪行感到愤怒,也生那些来拿橙子的人的气。千千万万饥饿的人需要这些水果来救命,然而它们的主人偏偏要让这些堆积如山的金黄的橙子葬身在汽油的大火之中。

  腐烂的气息弥漫了全国咖啡玉米等在船上、地上充当燃料,据说这些食品当燃料相当好,烧的土豆被大量抛到河里,岸上,还特定派来士兵把守,不让饥饿的人来打捞。把猪杀了埋起来,让它烂掉,渗入地里。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是无法以眼泪象征的悲哀。这是是一切成就垮台的绝大的失败。肥沃的土地,笔直的一排一排的树,坚实的树干,成熟的果实,全都完蛋了。患糙皮病的孩子们非死不可,因为农场老板得不到橙子的利。验尸员在验尸证书上必须填上营养不良致死一项,只因为食品非得在暴力保护下腐烂不可。拿网捞土豆的人被看守拦住。人们开了破汽车来拾取抛弃了的橙子,可是火油却已经浇上了,因此人们静静地站在,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听到别人将惨叫的猪杀死在干水沟里,然后掩埋在生石灰底下,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闪现在饥饿的人们那目睹这场大失败的眼睛里头,充塞着人们的心灵愤怒的葡萄,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收获期的来临。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我们

  从“我”到“我们”需要跨越多少的障碍才能谈到一块,走到一起。看完此书,我想起了中国在土地辛苦耕耘农民,他们实在是太伟大了,养的可是十几亿的中国人啊。他们可以为新添的电视高兴上好一阵子,但是很少思考为什么他们要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我不敢想多,想多头就痛了。

  凯西具有诗人般的气质,我迷上了他。乔德也很有力量。他们和流民们为生存而打拼着,为世界不公疑惑着,他们在思索着一条可以让家人朋友甚至是人类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目前的路绝对是不能再走的,走下去只能是死亡,唯有反抗,才能有出路

  但是看完这本书,我还是看不到出路。在结束时忍不住想起《百年孤独》白蚁嗜婴的恐怖画面,忍不住全身战栗。等待人生的现在是毁灭。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五):一部美国农民的流亡史

  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用异常细腻笔触描写了一段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的农民流亡史,这部小说无疑饱含了作者非常深厚感情:对流亡农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相互帮助、乐观向上精神的歌颂。

  乔德一家就是这些农民的代表,他们原是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都热爱自己的土地,但由于经济危机土地最终被收回,他们被拖拉机赶出了世代生活的地方,踏上了加利福尼亚的寻梦之旅,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只是苦难的开始

  凯西牧师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同乔德一家上路,在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他动摇了自己的信仰,愈来愈迷惑,但他始终保持了一颗仁爱之心,为了救乔德而牺牲自己,被警察带走,出狱后由于带领大家进行罢工而被杀死。凯西牧师的逃亡之旅也是觉醒之旅,他在看到人民的苦难后不断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贫穷发生,可以说是理性的代表,虽然最终他死了,但他已经打开了一扇门,为汤姆乔德,为更多渴望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汤姆乔德,这个稳重而极富正义感的男人杀过两次人,但两次杀人的目的完全不同,第一次只是一种酒后的冲动,这也是他不愿提及的原因,而第二次是为了凯西牧师,在凯西被杀后,他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杀死了那个凶手,这次他认为自己做的对,最终他也走上了凯西牧师的,带领农民反抗的道路。他是凯西播下的火种,燎原的火种,凯西向他讲的那段所谓”传道书“上的话,就是他的信条,也是战斗意义

  乔德的妈妈可算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她善良宽容、乐观,外柔内刚且乐于助人,如果没有她的维系,那么乔德一家大概早就分散了,她最基本的信条就是“我们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这也是她力量的源泉,她认为只要大家都团结在一起,就没有理由不过上好日子,但她的思想有些局限的地方是:认可凯西与乔德做的事,也怜悯穷人,乐于互相帮助,但她没有他们那么强烈的反抗精神,她只要一家人都过的好好地,都平安即是最大的满足,认识不到导致他们贫穷的根源是什么。但最后她放乔德走,以及要女儿罗夏莎去为那个濒死的人喂奶,又使她的形象无比的光辉起来,那熠熠的光彩,犹如圣母降临。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古怪的爷爷,泼辣的奶奶,老实的爸爸,木讷而倔强的哥哥,年轻气盛而又浮躁的奥尔,天真而又善良的罗夏莎等,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各自有性格上的弱点,却是那么的平凡与真实。

  乔德一家与凯西牧师,是千千万万个流亡家庭的代表,他们平凡却乐观,也并未放弃生活的勇气,正如约翰·斯坦贝克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言:“人类已被证明具有伟大的心灵和精神——面临失败的勇气,勇敢无畏的精神,宽恕和仁爱之心。”这正是他所要歌颂的,他相信无论多大的困难,多么艰难的生存条件,人类都将战而胜之,这也是他在本书中不断传递出来的信息,多么温暖人心的力量。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六):葡萄熟了 无人来摘

  作品发表于1939年,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

  三十年的药才能解三十年的毒。这话虽然没什么道理,听起来却有些意味,简直让我不能再赞同了。

  印象中也是有过几次突击式看书的,有几次甚至是一天翻完了二百页左右的书,我知道一天二百页的翻书量算不上什么,可是看书就不同了。欲速则不达,看书求的不是快,我的目的不是看完一本书,而是如流水般的静静的从书中流过,我要的是那一段时光。全书五百页,总共看了四天,前两天每天一百多页,第三天七十页左右,第四天二百多页。其实是不快的,可又觉得太快了,没来的思考便过去了,想必是我太不认真了。

  我喜欢这样的书,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作者,真实的无处可躲,接地气。上流社会的名与利实在让人心生厌倦,而普通民众的疾苦又少有人问津,作家难道是为了记录上层的流言蜚语而生?难道广大的读者会在乎某某将军今天怎样怎样,某某公爵今天又和谁有绯闻,某某今天怎样怎样?难道我的思考仅限于此?所以我们可以想一点别的,在最卑微处,看到世界的光。“你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受了委屈,你就找穷人去,除了穷人,谁也帮不了你的忙。”

  当乔德一家离开家乡,驶上去往加利福尼亚的公路时他们脑海中抱有的是过于理想式的情怀,然而一路上的听闻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即使到了加州,他们也并未被残酷的现实打到,他们仍在艰难的世道中找寻出路。在驶往加州的公路上,他们遇到威尔逊 一家,埋葬了爷爷,送走了奶奶,诺亚选择过自己的生活,顺着河流走了。到了加州,到了不是朝思梦想的富饶国度而是胡佛村,凯西被捕,没有食物,没有钱,更甚者凯西被杀,汤姆接着杀了警察被迫逃难,又遭遇暴雨侵袭,失去所有,一家人再也看不到生的希望。读到结尾处我总在质疑是不是作者草草收笔而待续篇?可是想想还有什么必要写下去呢?难道要告诉我们他们全都死光,连个挖墓人都不剩下?他们终究是要死的,加州的冬天,没有食物,没有房子,没有工作,一无所有。他们终于绝望了吧!

  人物的刻画比起同类题材的小说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和智慧。尤其是乔德太太,也许在我们读者眼中,乔德太太没有文化,只是典型的农家主妇,可是我们看到的却又不仅是一个只懂得照顾家人饮食起居的村妇形象,在家庭面临选择前,她以一己之力捍卫了家庭的完整性,甚至不惜武力也要保全自己的家庭,或许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会觉得她有些不可理喻甚至是愚蠢,但我个人相当欣赏。在收容所面临去留时也是乔德太太扛起了家庭的大梁,带着家人走了出去,在采摘园时也是她选择了另觅他处。虽然,我们都知道他们只是一步一步离死亡更近了,可是对于大多数未经历那种岁月的我们,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我们了解吗?除了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他们还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们不够聪明,不懂的灵活变通,但他们已经尽力而为,尽了一切努力了,他们真的再没有活路了。我无权对他们评价,更无权指责什么,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对社会的控诉。假如一个人为钱犯罪,那么这个人是有罪的;假如一个人为了面包犯罪,那么没人够资格审判他。在不幸的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麻木不仁,是冷漠,是人性的自私。我们口口声声的说着仁义道德,原来都是假话,都是骗人的把戏。说到底我们不过是些假仁假义的玩意。社会是有罪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社会和我们都是原罪。我们的罪无可救赎,只是尽力在艰难世间找一条能够勉强容身的路,一路走下去,但求问心无愧。

  书中的凯西和汤姆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凯西放弃了牧师的理想献身于,献身于理想,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解决民众的生存而不是传统的布道,然而他斗不过现实,被无情的警察以赤党为由杀死了。汤姆听了凯西的讲述,在凯西被杀后杀死了警察最终追随凯西的脚步向现实抗争。作者没有讲述他的下文,因为不必多讲,知道凯西的就够了。幸福从来都不是偶然得来的,她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抗争,一分的幸福需要一分的泪水,十分的幸福需要十升的鲜血,我们早该知道的。

  比起愤怒的葡萄,我们更应该愤怒的;比起美国的经济萧条,我们更应该愤怒的。他们是经济上的失误和政府的不作为惨死了无数的农户,为我们呢?纯粹的政治和政府的作为使得数以百万乃至千万的人死于无辜。我们注定是不幸的,若有侥幸,必定叫那百万冤魂枉死。不敢正视历史的人是懦夫,那么篡改历史的人叫什么?再黑暗的历史也有见光的那一天。然而时光总是向前流淌,我们面对历史不是为了向谁讨债,我们正视历史时一种诉求,是为了偿还我们的罪。历史是不记仇的,上一代的恩怨应该在上一辈就了结,我们还是新的,我们只做自己。有时想想总觉得自己是个懦夫,毫无作为,不敢为。

  —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