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1 20: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是一本由欧文 斯通著作,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5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一):世界上只有一个凡高

  再一次看完凡高传,是一个阳光丰腴的下午,慢慢的合上书,站在窗边,深深的吸一口气,向电影般的镜头回放,短暂的半生而已,成就凡高的是这渺然的梦想疯狂过程,以及这戏剧性的传奇结果世人对他画作的疯狂,现在看来,几乎是一种嘲讽,当他绝望的一次次在阴冷和饥饿中渡过时,除了他的弟弟,是没有人愿意理会的,我们看见的是向日葵灿烂美好,我们也能听到来自他心里的强烈声音画画,我突然写不出来,不知用什么语句表达,只是在听Vincent的时候,用流泪来膜拜这样的大师,我想他的画也许不是最好的,成就他的,不是他的画,是他的癫狂和子弹,令他痛苦的是清醒的每一天,当他受尽凌辱终于沉睡了,我们才能看见他的光芒。我想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能改变世界,至少以这样的目的而生存的人,他能看见人民的疾苦,而不是迎合社会,他能表达这样的疾苦,而不是开着宝马享受成功,他是使者,而不是受益者,所以世界上只有一个凡高。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二):孤独流浪

  “有些人命中注定总要流浪,对于他们,生活永远在别处。即便艺术,也并不是大地的根或人的家。艺术本身就意味着流浪,艺术就是流浪,那不是人的家。人的家在北布拉班特的原野,在津德尔特。可人总是无法回家。”凡•高如是说。

  看到这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莫名心疼,其实凡•高就是这么一个注定要流浪的人,流浪的不仅仅是身体,也是灵魂。他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他用心去爱那个世界和身边的人,可是除了自己的弟弟提奥,爱他的人却寥寥无几,他在贫困挣扎一生,被自己爱的人拒绝,他用毕生的热情精力追求艺术,有生之年却只卖出一幅画。最终,他扣动扳机,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痛苦。

  凡•高是孤独的。

  他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而几乎每一幅都是眉头紧锁,眼中流露出的都是阴郁与不安表现出了种种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也表现出无尽的孤独。

  孤独往往会使人找不到自身存在的证明。他太孤独了,他被世界所抛弃,无法体验到自身的存在感,他需要一种精神上得救赎,可是陪伴他的只有他的艺术,因此他只能用一幅又一幅的自画像,将自身外化,寻求存在的证明,而同时,也将孤独藏于画中。

  然而镜中的自己和画中的自己依然是虚幻的,即使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陪伴他一生的还是无尽的孤独。他的孤独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孤独,他醉心于艺术的追求,然而又是由于对艺术的追求,使他更加的孤独。

  凡•高还是扭曲和绝望的、

  想起了第一次看到他的《星月夜》。整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有评论者说:“在这幅画中, 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 顺着画笔跳动轨迹, 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 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 山在骚动, 月亮、星云在旋转, 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 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黑色火舌, 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也许那流动的漩涡,正是凡•高内心痛苦的转动,它们是幽闭凡高内心的枷锁,他无法逃脱,只能眼见着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被卷入痛苦的漩涡之中,深陷黑暗夜空之中,找不到出路。那些漩涡如同宇宙中最深最暗的黑洞一般吞噬着的他的希望、快乐以及他对世界和自然的爱,却给他一种最深层的绝望。让他深深的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然后,凡•高画了一幅《麦田上空的乌鸦》,这幅画中不再有漩涡,取而代之的是短而有力的笔触。黑色笼罩了大地,麦田上乌鸦腾起乱飞。最后,他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也终结这长久的痛苦与孤独。

  波德莱尔说:“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凡•高说:“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他走了,把悲伤遗憾留给了世人。他带着破碎的灵魂孤独地流浪了一生。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三):渴望生活——凡高传

  如果他求婚成功,那么我们能听说的,也许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品商人

  如果他传教成功,那么我们能知道的,也许是一位类似于特蕾莎修女的伟大牧师。

  可惜,他一生没得到过两情相悦的男女之爱;可惜,他在看不到上帝心底无限黑暗的时候,没有像特蕾莎那样,用行动自我救赎50年。

  于是,我们的世界,增添了一位画家,大画家,在后世不断升值的画家。

  26岁拿起画笔,37岁开枪自杀,从未接受过学院教育,印证了一句话——“没有业余的,除了那些画不好的。”

  与其说凡高死于贫困,莫若说他死于艺术天才都缺乏的统筹能力家族遗传基因缺陷

  一生支持他的弟弟泰奥,每月寄去的生活费,相当于彼时一位巴黎教师两个月的收入。阿尔的阳光与创作的激情与高更的争执(那些著名的向日葵,最初,竟然是他为高更房间做的装饰),让隐藏在他身体深处的疯癫爆发。

  感喟过文森特·凡高的执着与狂热,我更钦敬的,是泰奥·凡高。他没有丢掉过兄长寄来的任何一封信;他将兄长的习作、素描、水彩、油画,按时段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收藏;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为兄长的画得到世人的承认现时努力。除此之外,许多著名画家,包括莫奈、马奈、高更等,都得到过他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在兄长亡故后六个月,他也死了,死于悲伤过度引发的精神崩溃。

  (传记到此结束)

  而他的妻子,接过了丈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推介文森特·凡高。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他的一生逐渐被全世界了解

  1927年,泰奥的妻子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迄今为止,已销售几千万册,凡高的故事打动了几乎全世界的人。

  1962年,在泰奥儿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泰奥的儿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与眼前的这本书相较,我更感动于书中没列出的这些事。

  就像杜尚在访谈中说过的那段话——

  “实际上,如果有那么一个——或者竟是个天才——生活在非洲心脏地带,每天都画出非常出色的画来,却没有任何人看到它们,那么他等于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必须被人知道他才存在。因此,人们可以设想,曾经有千百个天才存在过了,他们死了,自生自灭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让们知道自己,吹捧自己,让自己成名。

  ……这是由两点构成的产物,一头是做出这东西的人,另一头是看到它的人。我给予后者和前者同样的重要性。自然,没有艺术家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但你不妨安心一想:什么是艺术家?”

  从这个角度看,凡高是绝对幸运的。在1987年的伦敦拍卖会上,他的一幅“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此后,艺术品交易市场,全部水涨船高。这种幸运,达到了顶峰。

  一个超越印象绘画的近现代艺术的导师,一个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明星诞生了。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四):我的凡高

  凡高的原版画册是我学生时代第一本斥巨资添置的书,后来又有了他的书信集,看他的画,让我感到震撼,震撼于他的高度,他的微妙,他的天才,读他的文字让我感到亲切真诚的文字就象-----我,就是他的通信者。

  看他怎样从一个笃信上帝的要以牧师为职的人,变成了一个被艺术充满心灵的人。看他怎样从一个初学者,变成了有自己的风格思想,以及找到了自己艺术语言的成功的天才。

  他的书,能告诉你一个最真实的凡高,一个除了向日葵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巨作的伟大的画者,让你了解到,他描写景物的文笔,也呈现出他的爱,和诗人敏感,让你了解到除了激情他还有的是一颗高度自策和乐观的心灵,让你了解到除了爱上妓女,割掉耳朵这样的"小道新闻"他还是一个细心经营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精明"的人。

  凡高自杀了,但他在我的心中绝对是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形象,人们总是把死,把自杀渲染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我更愿意看成是他的解脱

  搞艺术的人应该仔细的看这本书,他会比任何一个你的教授老师带给你的都多,不搞艺术的人也应该看看他的书,因为他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五):去爱吧,这就是生活;去追求吧,这就是意义

  “艺术家指的是一种始终在追求,但未必一定有收获的人。”

  “你永远不可能总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到确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勇气力量去做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不论你选择哪种途径,总有一天你会把你内心的一切都充分的表达出来。你本身所具备的素质是好的。你一生中也许时常觉得自己不行,然而你最终一定会表达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

  “首先,我们认为,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多么丑,都是美的;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否定;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的所有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我们把性格看得比丑陋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严酷现实看得比法国全部财富价值更高。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须在道德上加以评断。”

  “他对于性格的诚实研究,他对于每一对象本质的不懈的探求,他对于自然与真理怀有的深沉的和几乎是孩子气的热爱,便是他油画的显著特征。”

  “这位有着一颗发光的灵魂的坚强而真诚的艺术家”在20岁那年还是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公众道德标准下闪闪发光的五好青年,却在某一个神秘陌生时刻走向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端,他富有激情,活力生命力,正如他画笔下的向日葵,向着阳光,发出激烈而勇猛的呼喊。

  37岁时梵高进入一种绘画的癫狂状态,狂症每三个月一次,折磨着这个从20岁以来一直饱受磨难的艺术家。

  他渴望爱,渴望被爱,曾与他生命有过交集的乌拉尔、凯、克莉丝汀、玛高特以及那个幻想出来的神秘女人玛雅,都像是两根相交的直线从他的生命横穿出去,永不回头。这个可怜男子汉,在他已至癫狂将死的晚期,双手抚弄着弟弟的孩子,也许只能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吧。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曾说过: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就像无花的植物,无果的树木一样可怕,这意味着永远的死亡。

  梵高死后六个月,他弟弟提奥也随他而去,书到最后,“提奥在文森特繁茂的向日葵花的荫庇下,安然长眠了”。这两个在现代眼光极有可能是搅基加乱伦的男人,最终达成了“死时也不分离”的协议。

  也许有人会嫉妒他们兄弟深厚情谊,也许要指责梵高像寄生虫一样侵蚀掉他弟弟所有的积蓄,可是对于提奥而言,无论哥哥自理能力如何低下,无论他做出多少算得上伤风败俗的丑事,无论他带给自己多少经济负担,无论梵高的画堆积如山却卖不出去或者所有一切,他都愿意站在哥哥那边,这是年幼时在乡间红磨坊定下的协议,彼此遵守,永不背离。

  想以 Alfred D’Souza 的名诗为结尾,这首诗契合了我读完《梵高传——渴望生活》后的心情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六):2009-2-21 20:28:25

  生不易,死不易。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这本书,好奇的是他为了什么要割耳朵。

  最近真是闲的不知道看什么书好,又一次下了这本书。

  仔细的看完了。

  一个人的一生,无论坎坷,无论艰辛,无论心酸,无论快乐。

  简单的八个章节。娓娓道来。一本书,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否是伟人,无论是否他的价值是否已经完全飙升的一个让人膜拜的境界

  我都觉得如此凄凉。甚至觉得很心酸。一直觉得自己蛮理智的,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

  不知道怎么写好了,只觉得这样一个男人,值得被爱。但不值得跟随。

  人的一生被被揉捏成文字,组合成句子,排列成册。

  。。。。。。。。。。。。。

  实在是活的在有意义,都觉得没有意义。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七):精神病为你好转

  最后剩你/自己陪着自己

  最后剩我/变的越来越忧郁

  最后剩你/一点也没脾气

  最后剩我/还想坚持到底

  我们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着

  看见太阳照耀着就会快乐

  世界没人明白我/我就孤独着

  可是你又为何这样的寂寞

  精神病为你好转,因为孤独的人是失败的。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梵高至少经历过这么多女人而其中妓女似乎占多数并且年龄也远比梵高大的多。你比我小了六岁,如果我们不能结婚你怎么受的了,如果我们就要结婚我怎么受得了?在生活现实面前,原来一切都那么脆弱不堪,虽然梵高有着一个深爱他并且他也深爱的弟弟泰奥。

  从古皮尔公司卖画痛恨贵族的虚荣或者直接一点痛恨装逼到遵从父亲意愿做一个牧师传道者痛恨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榨剥削却无能为力的愧疚再到回归艺术他对生活色彩的渴望要当一个画家并为此努力直到自杀生命的终止,这不长也并不短的一生里,梵高似乎与失败从未离开过,哦对,他生命的最后一段在精神病疗养院期间卖出过惟一的一幅画,四百法郎。这是梵高的一次胜利,可怕的是只这一次胜利挽救不了一个有求死之心被失败折磨一生渴望摆脱孤独的强烈求死之心的人。

  孤独是可耻的,是最大的失败。

  梵高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渴望摆脱孤独,摆脱失败。

  只是一次次他愈求摆脱愈加不能摆脱反而令自己陷入更加失败的泥淖不能自拔。

  丫渴望着有人陪他说话认可他,丫相信爱情能完成这个使命——对已订婚之人的疯狂单相思加病态追求,结果无疑令众人唾弃厌恶;而同底层社会里为谋求生存的妓女同居,则遭父母亲人的反对以及教廷、上流社会的强烈斥责,无疾而终;在村野写生与单亲家庭的年近四十的女人相爱,同样如此;梵高在此与之前同样都渴求结婚安稳的生活,每一次失败的爱恋都推动了梵高更加火热的渴望,从年轻至中年,无不如此。

  直到他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生活,不再相信上帝。

  这一次,他在阿尔。

  同妓女在一起却也并不单为解决生理需要,因为他太可怜了他可怜到没人和他说话了,孩子们同他说话?不,孩子们用儿歌的编排来取笑他获得乐趣,在后来便是所有人对所有人开始侮辱他,人们或全部同意这是一个精神病,人们害怕他所以抵制他。

  他最后一次与阿尔的这个妓女在一起是去送一个礼物,自己的耳朵。

  或许他想:不如我们换一换,就算一个礼物,这样可以用明天继续生活。

  进入精神病院后,发病间歇期是几个月。

  每一次发病就是新的一次高潮的来临,过完瘾就死。

  梵高终于开枪结束他自己了,因为他的精神病再也无法好转了,他找不到可以让它好转的那个女人了。

  他生来就是孤独。

  以下与梵高无关。

  多年以前还在中学教室里偷偷瞄着前排女生脖上的吊带并幻想着用何种方式解掉这根绳子的他绝对想不到就是这几百个黄昏以后他会跪在母亲身前声嘶力竭差点泪流满面。

  二十岁之前他每天穿着已经穿过两年甚至三年的二十五块钱的外套却硬是穿出它十倍的气质;二十岁之前他的母亲几乎每次饭中都告诉他不要和女孩亲近,虽然在那几年他已经是没多少时间陪妈妈吃顿饭。

  没过多久,他二十岁的生日到了。就在这天中午,他象疯癫的牛撞开门了出门远行投靠亲友甚至莫不相识的路人,他同母亲咆哮他捶开门了,他带走了包裹和两面红脸。

  那天之后他逐渐逐渐地感觉到精神病和抑郁症在他身上的显明。虽然那次的离家最终可能并没有多么坏的影响,但他知道自己的变化很大,象针孔在他眼里远比在奶奶眼里大的多。

  他的精神病为你好转了。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八):渴望阳光 - 渴望生活

  那是阿尔的天空,炙热的阳光彷佛灼伤你双眼。你背着画布,低着头,匆匆穿行,然后驻足,停留,很久,很久。

  阳光,或许已经烧伤双眼,或许,已烤焦红发,或许,让一个画家,模糊了对颜色的敏感。但或许正是这种于标准的偏离真正完满了美。我无法直视《向日葵》里那耀眼的阳光,那生机那奋勇那向上的渴望,谁又知道了。

  没有一个杰出的灵魂不是疯狂的混合体。博里那日的黑尘,克里斯汀的爱情,拉歇尔的耳朵,圣雷米的疯子……那最为炙热的情感最为澎湃的请示最为起伏的心绪,或许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无法避免的遭遇。

  当他以四百法郎售出了自己在世时唯一一副作品时,绝对不会想到如今近八千万美元的《向日葵》。讽刺,莫大的讽刺。这个疯浪子,生前无时不为面包而苦恼,为钱被所有人遗弃。

  在理想面前,面包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敢么。

  ——2009.05《渴望生活》 旧文存档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九):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凡高

  女人是不会老的。

  这不是说没有老女人,而是说在她爱人和被人爱的时候,女人是不老的。

  ——Vincent van Gogh

  till life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

  一个画家,过于被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所吸引,因而不足以成为他生活的其余部分的主人,那是千真万确的。

  但是这就使他不适宜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吗?

  elf-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

  他和同伴们宣称“一切的真实都是美好的,不论它的面貌会显得多么可怕。大自然的一切,我们应全盘接受,一点不漏”,并且相信“在粗糙的真实中,比在巧妙的谎话中,有更多的美;在下层社会中,比在全巴黎的沙龙中,有更多的诗意”。

  他认为痛苦是好的,因为它在人的全部感情中,是最深刻的;性是美的,即使是由妓女和老鸨所表演的。他把个性放在丑恶之上,把痛苦放在可爱之上,把穷困的现实放在法兰西的全部财富之上!全盘接受生活,不作道德上的裁判——娼妓和伯爵夫人同样地好、门房和将军同样地好、农民和阁员同样地好,因为“人的行为,先生,是很象绘画的。整个儿的透视是随着眼晴的移动而变化,并不取决于主题,而取决于观察者”。

  tarry Night

  “人们在直接与事物接触中所产生的思想要比抱着预定目标向事物寻求论据更能达到动人的效果。”这是他在画布上追寻粗犷色彩时的态度,“我之所以看书,是由于作家们用那种比我宽广,适度与更加可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并且由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比较深刻,因此我可以向他们学习观察力和理解力,但是关于书中的善恶是非,道德劝诫,我很少注意”——在文学中他悟出了此番寓意;他时而作出激烈的反击“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如同一个妇女和她的婴儿。人们希望看到婴儿,而并不会掀起她的内衣去看看她是否沾满血迹。那样的做法是相当下流的”,也会沉静的思索“我们内在的思想常常外露出来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热火,但没有人用它使自己暖和起来。过路人仅仅看到烟囱里冒出一点烟,照旧走自己的路”。

  Wheat Field with Crows

  文森特用尽一生

  承载世人所有误读

  因为——

  “他的艺术精神和表现语言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惯性”

  给各位同好推荐一个网站www.vangogh.com.cn

  对凡高的书信作品资料有全面的介绍,包括Don Mclean献给Vincent的同名歌曲。

  《渴望生活-凡高的故事》读后感(十):春天的果园

  “1991年3月18日,读《渴望生活》。如今我已学会用一双手和一颗思考的头颅去掂量全部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渴望生活。”

  春天的果园

  为和你在同一高度,眺望远山和村庄

  为此我坐进春天的果园,让黑暗吞食我桌下的部分

  用一双手和一颗头颅,和你对视

  为了支付这静静的夜晚,我花光了整个春天的积蓄

  把夜晚看成一颗旋转的星辰,思考着全部生活的真实动机

  现在我赤贫着走向你,桌上部分是我全部的所有

  你燃烧的头颅探向我,你是你阿尔的太阳,闪耀在村庄和农民之上

  火红的胡子是一片失火的树林,信念以大理石的质地生动

  这是鼻,这是唇,这是眼睛和额头,这里原本是耳朵的位置

  如今天堂也为之失火

  我写下这些,在一个春夜,仿佛一次远足,

  从一个果园到另一个果园

  空气中谁的眼睛看着我,大地,暗下来的村庄

  你是看着我的!如今我学习写作,渴望生活

  用一双手和一颗头颅,学着掂量全部生活的重量

  1991年3月18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