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6 02:0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经典读后感10篇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是一本由汪丁丁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3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一):由此书再论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必要性

  想要一个社会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不难想象的是,最优点的确定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就是说,最终的指向是需要社会各个成员素质的共同提高。但是实际上,一个人由于受到无论是社会的还是自身的价值观的影响,会为自己的行为划界。为什么我不偷一瓶矿泉水来喝呢?就是因为偷矿泉水这个行为已经被我限定在可选行为集合之外了。所以,所有社会成员(包括我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我自己的产权的边界,然后,我从里面选择什么是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选择什么是可以选择的,也就是选择可选择集合本身,然后才进行资源配置的博弈。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第一层的、“立宪”层次的选择,是“choosing what to choose”,然后才有“choosing”本身。但是这种产权边界的确立,由于个人认识存在极差,因此是千种万种。

  后来出现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其内容为社会规则和产权要么由独裁者来界定;要么,这个界定过程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即指人的产权边界确立的标准倚仗于个人的偏好,从整体来看是非理性的)。这个定理最后的推论便是个体理性不能解决公共选择的问题,即社会资源达到配置优化的最优点是无法达到的,但是我们是可以追求合理的结果,至少,我们通过一定的途径可以行走这样的通道上。

  那么怎么办呢?一种办法就是要通过公众的对话,在议会上(包括我们所谓的人大和政协),在新闻媒体上不断对话,所以,要有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要听得见每一个人的声音。对话的结果,肯定是让每一个人都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否则就会出现独裁者。这就是公共选择,在阿马迪亚-森以后的学术发展史上,又称为社会选择了。

  另一种方法限制各种各种的偏好,使之不至于产生过于差异的偏好。这种思路走到极端就是大邱庄或南街村的情况,全村一个“偏好”——集体利益最大化。齐齐尔尼斯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实际上她说的是西方人)沿着古希腊开始的市场和民主的道路走到今天,究竟还能走多远?这套社会制度还能允许我们的“偏好”差异到什么程度?显然,被研究的“偏好”范围应当是已经出现在现实世界里,在这些可观测行为里出现的“偏好”差异,我们是允许的。这正是作者在找的思路,但这是一个看上去依赖于“情境理性”研究的一个思路。言下之意在于,你的偏好依赖于你知道些什么,在给定你知识结构的情况下,你的行为才有理性可言。于是理性与否在此途径下的解围取决于你知道多少。但是,你知道多少算是足够理性呢?最典型的是普兰汀格的看法?他把知识定义为后康德时代的柏拉图主义——假若你的“信仰”告诉你这是真知,你就认为这是真知。否则,你就怀疑这项知识。这就把“知识”这个概念带到了“信仰”的层面上。你知道些什么,依赖于你相信什么。

  原来最后的答案还是假若你的“信仰”告诉你这是真知,你就认为这是真知。所以比较现实的办法是,我们仍需要回到第一种方式:要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要听得见每一个人的声音。对话的结果使每个人的“信仰”尽可能填满真知。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二):《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小摘&读后感

  我从本科三年的阅读经验中,发现了自己的某些思维缺陷。在大学开放式阅读环境里,除了自然科学外,从人文到社科,当知识被我以读书笔记或口头交流等形式再整理时,语言总呈现出杂凑啰嗦、修辞抽象、模糊不精确的特征。语言反映思维,这说明我的思维存在着结构性差的缺陷,当然也碍于生活体验严重缺失、知识面的浅薄狭隘和学科训练的缺失。我反省了下家学传统,其中有这样三个特点也影响了思维特点:缺乏即时记忆习惯的培养,长年文学为主的阅读环境,教条主义和思考惰性。但是,自然科学,法学和经济学似乎能治愈这种思维上的结构缺乏条理的缺陷,这是知识层面的治愈良药。思维层面的治愈良药尤其体现在汪丁丁老师这本打通各个领域的问题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讲义:由自科、社科、人文诸多方面渗入对经济学的反思后——也就是经济学思想史论域——交涉面宽宏但得益于科学性而显得精微。故此,虽然缺乏对数理研究方法等知识的掌握,但不影响我对讲义中的论点及所涉知识领域做小摘以梳理,便于未来深入学习。当然此讲义虽是十年前的意见成果集合,但仍有前沿性参考价值。 汪丁丁说, “专业化的过程使经济学家的反思越来越局限到人类活动的经济方面,却忽视了其他方面。而经济学思想史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把经济学的“知识”变成“意见”,并通过与各专业学科(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的对话,比处于更高层次的真理自行呈现出来。”知识借助思想史的方法以意见(汪丁丁个人偏好)的形式呈现出来,把经济学基本问题与个人和社会的生存状态一起对话讨论:财富、效用、增长、价值、价格、幸福、正义、自由。自然,对当下和过去的反省所引出的议题——“善与幸福”、“情感与心灵”、“社会正义”等——使叙述中富有穿透力又不乏亲和力、思想性又不乏趣味性。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三):历史与思想的纠结不亚于情人之间的缠绵

  历史与思想的纠结不亚于情人之间的缠绵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思想史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普通人很难分清楚“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思想史”之间的差别,自然也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三个奇怪的名字。汪丁丁在《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区分了三个概念。对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思想史”的差别,也许还较容易理解,前者是讲经济发展的历史,比如说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讨论粮食、物价、土地制度等等;而后两者是讲思想的历史,以经济思想史为题的,有亨特的《经济思想史(第二版)——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猪木武德的《经济思想》、张旭昆的《西方经济思想史18讲》、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以及巫宝三、叶世昌、赵靖等的相关著作。

  不容易理解的是,在“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学思想史”之间到底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在胡寄窗、巫宝三等人的经济思想史著作中,通常会论及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那些零星而破碎的言论,散落在《论语》、《孟子》与《管子》等典籍中。诸如《论语》中的“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孟子》的“义利之辩”,以及《管子》的“地不均平和调,则政不可正也”等思想,成一言而不成体系,汪丁丁认为这不算“经济学思想史”,而只能是“经济思想史”。汪丁丁以两个标准区分两者,其一是经济学思想是比较系统的,而不是零星的经济思想;其二是经济学思想是对经济学核心议题的反省,而不是说任何经济思想都是经济学思想。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

  在汪丁丁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中,其论述不局限在对“经济思想”的论述,而在于将经济学尤其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放在更大范围的思想史范畴中加以评论。“所以在经济学思想史里面做的工作,要求我们超越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对经济学进行反思,把经济学本身当做是一种意见——按照对原初的意见和知识的看法,我们有理由吧今天专业化了的经济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当成一种意见,然后从与其他专业学科(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的意见的对话中,让更高层次的真理自行呈现出来。”这是汪丁丁在这本书中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尽管断言其成功还为时尚早。

  当然有时候对经济史的研究也会触及到经济学的核心议题,或者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范式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划分思想史与经济史就会遇见前所未有的困难。借鉴康德的思路,汪丁丁划出了物质活动、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等“三界”,在他早先的一些论述中也出现过类似的表达,例如《制度分析基础》、《制度分析基础讲义.1 自然与制度》、《制度分析基础讲义Ⅱ:社会思想与制度》等。从这一分界来审视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以及黄宗智的《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就会发现“历史与思想”之间的纠结绝不亚于情人之间的缠绵。

  中国经济史上下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不同于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古代社会”被后来的信徒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弄成了面目全非的“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经社会主义朝共产主义”飞奔的所谓“历史规律”。而侯家驹却指出马克思观察的西欧小国不可比附中华大地,而对于大国其“治乱”有循环,而小国则会失衡进而趋于另外的均衡。而侯家驹也将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解释为“合”是大一统的一元体制,而“分”是分裂的多元体制。而这一“统分体制”基于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人地比例协调与失调的过程。

  而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不少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经济学家也将眼光投向了地区间竞争带来的经济活力。不过侯家驹的这本老书新出或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醒,地区之间的竞争固然能带来活力,但同时也由此造成了地区分割和国内要素流动的障碍以及相互竞争导致的外部性等,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反过头来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通过其对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度”、后汉末到南北朝时期的“坞堡经济”、隋朝到盛唐时期的“府兵制度”、中唐五代两宋的“区域经济”以及元明清三朝的“中央集权”的研究,的确显示了统分制度的不同表现带来的经济和政治张力。而在此基础上解释的制度变迁,在成一家之言的同时,也对原有的研究范式提出了革新。

  经验与理论事实上侯家驹的这一观点与黄宗智在《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对《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及《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研究有相近之处。所不同的是,黄宗智采用的方法是从满铁资料的实践经验出发,提炼出理论概念包括“内卷化”与“过密化”等,进而引发了学术上的争议。黄宗智认为在人多地少的环境下,小农的选择是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做出高密度的劳动投入,由此导致了所谓“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进而认为,中国农民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经济理论中的理性假定,应当给予特殊处理。虽然对黄宗智的反击也有很多,尤其是从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与制度创新的角度,认为黄宗智没有理解经济学上对“发展”的定义,从约束下的求创新的角度看,农民的行为并没有违背理性假设。但黄宗智的理论的确对原有的研究产生了冲击,并且迫使坚守新古典传统的学者进行辩护。

  从研究范式的意义上,侯家驹的《中国经济史》和黄宗智的《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虽然表面上是经济史的作品,但实际上也与经济思想史关系密切,同时由于其涉及到对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争议,因而与经济学思想史也不无关联。尽管侯家驹与黄宗智关心的还是物质活动与日常生活的领域,但研究本身构成对精神世界的贡献。这或许意味着我们常常无法将纠结在一起的历史与思想截然两分,毕竟棒打鸳鸯这种事情不太厚道,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好。

  相关书目:

  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85元。

  汪丁丁著:《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40元。

  黄宗智著:《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49元。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四):真理在意见中显现

  在所有中国经济学家中,我对汪丁丁最为佩服。

  他研究的不仅仅是经济学,而是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文理双修,有将社会科学的真理一网打尽的野心。

  而我,也有这样的野心。也许这就是同道中人所欲略同吧。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摘要——

  价格的

  第一个维度:空间维度

  第二个维度:时间维度

  第三个维度:质量标准

  第四个维度:不确定性

  第五个维度:交易费用

  第六个维度:策略性定价

  第七个维度:社会选择

  第八个维度:社会地位

  第九个维度:微观结构演化

  罗默的阶级分析

  1.资本家(地主):雇佣他人劳动,自己不劳动。

  2.小业主(富农):自己为自己劳动,同时雇佣他人劳动。

  3.小资产阶级(中农):自己为自己劳动,不雇佣他人劳动。

  4.半无产阶级(贫农):自己为自己劳动,同时也受雇佣。

  5.无产阶级(雇农):全部劳动都被他人所雇佣。

  霍曼斯的行为学五项基本原则

  1.回报原则

  2.激励原则

  3.价值原则

  4.不足——餍足原则

  5.困惑——激怒假说

  普兰汀格对知识的定义——假若你的“信仰”告诉你这是真知,你就认为这是真知。否则,你就怀疑这项知识。

  这就把“知识”这个概念带到了“信仰”的层面上。你知道些什么,依赖于你相信什么。

  而“信仰”是不可讨论的。

  阅读有一定难度,因为背后需要大量数理及文史知识储备。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五):从道德哲学走向社会科学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诺贝尔奖唯一一个社会科学奖,因此也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但现代经济学之前,经济学可不是什么明珠,而只是一个道德哲学的附庸。可以说,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道德哲学转为实用科学的过程。

  纵观经济学思想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神学家,之后的法学家,都对一个问题不解:为什么商品的价格波动这么大?价格与价值什么关系?什么才是一件物品“正确的”或应有的价值?他们注重对good“善”和自然价格进行探讨,即什么是符合理性、上帝、自然的价值。甚至亚当·斯密也是一个道德哲学家,研究经济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发现是“看不见的手”在运作,从而验证其先定和谐的观念,在他眼中更重要的可能是《道德情操论》,而不是《国富论》。

  斯密之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进入了新的阶段,即劳动决定价值,供需决定价格波动。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对之抽象化,发展处了劳动力价值理论。

  可是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决一个斯密为之困惑的例子。即“水和钻石的价值“问题。水对人效用这么大,却价值这么低,而钻石对人几乎没什么效用,却有这么高的价值。正是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这问题才产生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理论、边际效用原理。

  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之后,整个经济学为之转向,人们发现,既然价值是主观的,而且只能为人们对商品的出价表现出来,则研究价值即困难,又无意义,那就不需要研究价值了,直接研究价格算了。其中的边际价值分析也产生了之后的数理模型和新古典经济学。所以人们评价他们三人共同创立了现代经济学,就是使摆脱了道德哲学的束缚,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成为描述现实,指导现实的科学。

  我认为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必不可少,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渡过早期殖民掠夺和积累阶段,需要发展更良好的市场经济,这就需要对供求关系,价格作用,市场主体行为,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了解,甚至数理分析,古典经济学是完全不能进行这种需要的。

  经济学进入了社会科学阶段,则哪种流派能解释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就会被当作主流。

  经济大萧条,产生了凯恩斯主义,它的负面作用使人们又将之放弃。新古典“完备理性”所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不能解释的制度、组织原因, 就由新制度主义来补充。自由主义经济学无法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学,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做决策。

  甚至经济学已经完全走入实验室,如物理学家一样进行可控实验,实验经济学代表了这一重大的趋势。

  汪丁丁认为经济学应该重归对价值的探讨,但我觉得既然经济学从道德哲学的束缚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学科了,就不必回去了,像社会学、政治学,也并没有重归道德哲学的必要,它们不是对理性世界的探讨,而是对真实世界的描绘。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六):经济学的根本

  1. 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只有人类才有的范畴,人类加入社会的目的是为了欲望的更大满足;

  2. 社会的基本职能是集约效应导致的效率最大化,给人类一张更大的用于满足欲望的饼;

  3. 个人欲望的升级对社会得以维系的巨大压力之一即公平原则,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4. 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之一即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它根源于人性的私,人性的提升和扩展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方法;

  5. 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提升社会的效率。处于不同情境的社会对公平和效率有不同的选择。发达国家更强调公平,发展中国家更注重效率。这也是经济学家在目前的中国最受尊重的原因;

  6. 对欲望的态度是区分不同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欲望的正当性本身现在也已经进入了经济学的视野;

  7. 对欲望即偏好即自由的适当限制是消除阿罗不可能性的矫正方法。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读后感(七):真理在意见中显现

  价格的

  第一个维度:空间维度

  第二个维度:时间维度

  第三个维度:质量标准

  第四个维度:不确定性

  第五个维度:交易费用

  第六个维度:策略性定价

  第七个维度:社会选择

  第八个维度:社会地位

  第九个维度:微观结构演化

  罗默的阶级分析

  1.资本家(地主):雇佣他人劳动,自己不劳动。

  2.小业主(富农):自己为自己劳动,同时雇佣他人劳动。

  3.小资产阶级(中农):自己为自己劳动,不雇佣他人劳动。

  4.半无产阶级(贫农):自己为自己劳动,同时也受雇佣。

  5.无产阶级(雇农):全部劳动都被他人所雇佣。

  霍曼斯的行为学五项基本原则

  1.回报原则

  2.激励原则

  3.价值原则

  4.不足——餍足原则

  5.困惑——激怒假说

  普兰汀格对知识的定义——假若你的“信仰”告诉你这是真知,你就认为这是真知。否则,你就怀疑这项知识。

  这就把“知识”这个概念带到了“信仰”的层面上。你知道些什么,依赖于你相信什么。

  而“信仰”是不可讨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