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道做到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道做到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3 21: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道做到经典读后感10篇

  《知道做到》是一本由[美]肯·布兰佳 / [美]保罗·梅耶 / [美]迪克·卢赫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道做到》读后感(一):重复重复再重复!

  从知道到做到,关键在于“重复”。

  要实现从知道到做到,正确流程应该是:

  1、我知道这个事情是什么

  2、我有正确的方法去执行(容易缺失的环节

  3、按这个方法执行到位

  第二个步骤,是我们最容易缺失的环节,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两个字“重复”。

  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间隔性重复,在不同层次、不同的阶段不断地重复。

  这本书讲两件事:

  1、为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2、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个步骤

  一、阻碍从知道到做到的三大原因和破解方法

  1、原因一,信息超载

  WHY:

  人们习惯性地不断获取新事物,而并不将其付诸于实践,从而导致信息超载。这是因为人心理会认为获取新事物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但事实上,重复阅读或者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非常大。比如: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HOW:解决方案是“精要主义

  从改变认知角度,精要地学习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多而浅地接触大量信息。

  做法:专注和重复。

  要想掌握某个知识,必须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通过间隔性重复,直到将其完全吸收。(参考得到音频《精要主义》)

  2、原因二,消极过滤

  WHY:

  大脑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个消极过滤系统,用消极心态建立防御机制,在无形中阻碍了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态度

  HOW:解决方案是“绿灯思维

  从改变态度的角度,去接纳一新事物。强迫自己在出现惯性红灯思维之前,先提出绿灯思维和黄灯思维。

  做法:站在别人的视角思考,重复思考其观点的价值所在

  先积极认可一个新观点、新方法的可行之处,再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最后再抛出可能存在危险。在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时,告诉自己“我听到的这个观点,看到的这个信息,肯定有价值的”,同时逼自己去找出别人这个观点的价值。

  3、原因三,缺少跟进

  WHY:

  很多人在接触了新事物后,没有制订一个跟进计划结果是很快就恢复了旧习惯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心理误区:认为采取一个行动重要的是掌握新的知识。所以人们宁愿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新事物,但是却不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去跟进之后对知识的应用。

  HOW:解决方案是“持续跟进”

  做法:指导——支持——问责,并重复步骤。

  有足够的指导,告诉自己怎么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给出支持,不断去反馈帮助,最后问责,做得好的激励表扬,做得不好的要反馈改进。

  二、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认知,知识层面的转化(精要的学习)

  第二步,改变态度,积极思维的转化(训练绿灯思维)

  第三步,改变行为,跟进系统(一套具体详实的跟进计划)

  每一个步骤都花时间重复,间隔性重复。

  《知道做到》读后感(二):消除知行鸿沟:为什么许多事你明明知道,却做不到?

  

【READ】

在给出任何消极反馈之前,我们一定要首先给出积极的反馈。练习并不能帮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练习才会让你做到完美。成功人士懂得如何学习,并且会订出学习计划。你不能只是偶尔将知识应用到行动中。想真正进步,你必须制订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责任感跟进计划。告知、演示、尝试、表扬进步并/或修正是一种简单有力的跟进计划,它可以帮助那些可能的赢家变成真正的赢家。

【INTERPRETATION】

  《知道做到》读后感(三):知道和做到之间 也是一种习惯

  “知道”和“做到”

  “知道”为一个是认知上经验知识,属于外在的经验所在,自己通过听、说、体会得到。

  “做到”为自己的一个经验的外化,亦是实践经验。需要自己的内在判定和经验的支持。

  “做到”需要在“知道”的基础上做有“判定”,然后再有“执行”后续。

  作者从“知道”的经验来源分析现有的时代很多都属于信息过载,面对很多经验源,缺乏有效针对的甄别,而只是满足索取的新鲜感。而显得不能完善到行为上。需要精简。(静虑、不执、扫相)

  “判定”则普遍的为消极排斥和否定,这样就算知道有这类经验而无法进行行动上执行,因为自己已经从认知上进行判定,为无效或没有意义的事情。(正见、祛执)

  “做到”的实践,是一新行为,可以是思维行为,也可以是动作行为,都是需要完善的,因此需要跳出舒适圈,反复操练和反馈,知道形成新的习惯。(正精进、PDCA)

  =》和《断舍离》《精要主义》《习惯的力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念的奇迹》中的观点也可以贯穿,对外在的事物,哪怕是“法”本身都不偏执,做到全面看待事物,无我见人见众生见,认可“法”的有效性,而对自身做到精进,不断地完善。

  把握正见,维持正念,持续正精进。静思做出自我反馈和激励。

  ---------------------------------------------------------------------------------------------------

  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方法确实。真正的方法为重复。间隔性重复和系统化练习。

  为什么知道了做不到,分三方,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乏跟进;

  1.面对信息超载,大脑喜欢接触新的事物,不断地寻求新鲜知识点。旧知识没有消化后,继续寻求新知识。

  忽略了对已有的知识认知和理解。=》少而精,选择比较精要。更深入。持续对已经了解的知识进行重复锻炼和复习,让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 -》执行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集中反复练习

  2.面对消极过滤:面对新的事物,大脑反应很多都是质疑和对抗的意识。和原来的意识就会冲突

  =》绿灯思维,鼓励大家接受新的建议,让观点很容易被认可,找出支持的原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先积极认可对方立场,然后再在正确的思维角度上去看新的问题

  - 》 不做评判,反向考虑,积极认可各种创造性的想法

  -》黄灯环节:在绿灯思维之后,然后给予自己的观点和质疑。

  -》充分沟通,知道也做到

  3.缺乏跟进:比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掌握。知道为第一步,跟进第二步,做到为第三步。

  指导-支持-反馈-问责

  核心是:跳出“舒适圈”,跟进和反复练习,培养新的习惯和真正应用新的理解。

  看板方式表达团队的绩效。“一页纸”看板。项目成员进入图表,协调安排资源更快。反复沟通和练习,保持统一行动

  《知道做到》读后感(四):《知道做到》读后感

  我无意中在一堆书中发现此书,看此书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知行不合一。

  我看了一遍后有所收获。在“得到”专栏上购买了成甲说的此书后,我收获更大。这时,自己有个灵感,可以在得到上找寻“每天听本书”上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听人说书,这样的收获会更大。

  此书的主要观点是从知道到做到,关键在于“间隔性的重复”。

  人们要采取少而精的策略,同时启用“绿灯思维”,在加上有一套自己的跟进系统。这样,人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现代社会的新知识、新体验太多了,很多人都只会流于表面,极少人可以把一口井挖深。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只有聚焦在几点地方,你才可以做得比其他人更好。这其实就会成为你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不论你将来找工作还是创业,都会成为你的一个名片

  看了此书,得到很多。开卷有益

  《知道做到》读后感(五):为什么懂那么多就是做不到?

  懂得很多,却做不到,这个问题貌似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大问题,其实它始终困扰着华夏民族历朝历代拥有厉害头脑的那帮人,那就是“知行合一”。不同的是,当下我们都深患知识焦虑症,也就更关心操作层面的怎样快速把道理转化为能力

  《知道做到》正是为有上述焦虑症的现代人量身定制的,这本书很短,但字数少并不代表肤浅,在我看来,很多作家都应该向此书作者学习,在写作上严守“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本书有三个作者,布兰佳被誉为当今商界最具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人之一,代表作《一分钟经理人》发行了超过25种语言的译本,2005年就被列入亚马逊名人堂;梅耶是美国成功激励学院的奠基人;卢赫是著名的顾问和天才培训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来自三个领域精英合作,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精彩真知灼见呢?

  他们认为,从“知道”到“做到”需要经历三个层面的转变:认知转变,态度转变,行为转变。贯穿其中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就是“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间隔性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持续地重复。重复,重复,再重复。

  一、认知转变:信息超载→→少即是多

  如今我们都身处知识汪洋之中,只要你想求知,就有求不完的知识。读一本新书,听一段音频,看一节网课,或参加一次培训,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做到。

  知识爆炸在迎合人一个天性的同时,放大了另一个天性。我们都想活出更好的自己,所以求知;我们也都遵循能耗最少原则,所以更愿意不断尝试新知识而不愿付诸实践。新知识总是能带来更多的及时满足感和虚幻精进感,因此,我们就很容易出现信息超载,被信息洪流裹挟而不知涌向何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最值得干的事上,重复、重复、再重复。

  就此,我们得到了克服知行差距的第一个秘诀——努力做到少而精——选择一些关键点,集中精力、专注地、反复地干这些真正值得干的事。

  书中并未提及哪些事是值得干的,我理解不同的行业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这需要每个人去思考、探索、试错。但有一些硬知识,那些经受住考验的通识,作为一个现代人是需要掌握的,这些知识对于建构一个现代人的世界观可能会有帮助:《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基因》、《思考,快与慢》、《反脆弱》、《穷查理宝典》、《自下而上》、《刻意练习》,这7本书是我从最近两年看过的上百本书中精选出来的,都值得重复、重复、重复阅读,如已融会贯通,或读有余力,就重复、重复、重复演练《穷查理宝典》里提及的十几个经典思维模型吧。

  二、态度转变:消极情绪→→绿灯思维

  1954 年 5 月 6 日以前,公众普遍认为4 分钟内跑完 1 英里对于人类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但那一天罗杰·班尼斯特跑出了 3 分 59.4 秒的成绩。一旦它变成了现实,在不到 7 个星期的时间里,另一个人约翰·兰迪就跑出了 3 分 57.9 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 15 年当中,班尼斯特的纪录先后在177 场比赛中被打破了 260 次。就连堪萨斯的一位高中生吉姆·里恩在1965 年都跑出了 3 分 55.3 秒的成绩。一旦踢破那道门槛,它就会被看成是一件普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人们对1 英里跑标准看法也从消极(这根本不可能)转变为积极(我可以做到)。

  出于生存需要,人类的基因中深刻着一些东西,比如对消极负面的信息敏感得多。而人的成长,会尽量通过自己的成就去赢得关注首当其冲的就是从父母那里寻求表扬和认可。可这是一个充满挫折感的过程,因为父母们总是倾向于强调那些消极的事情。当孩子们表现良好时,他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就什么也不说;而一旦做错某些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诚然,当孩子表现出格时,的确需要纠正他们的行为。但孩子的积极行为同样需要得到强化。当孩子们做对事情却没有人发现时,他们就会开始对自己( 以及其他人 ) 产生怀疑,进而会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他们的大脑会逐渐产生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开始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进行过滤。他们的大脑变得封闭。

  如果一直保持消极心态,长期接受消极信息,人们遇事就会习惯性用消极思维和主观偏见进行过滤,就像1954 年 5 月 6 日以前的人们,谁若说有人能在4 分钟内跑完 1 英里,他们直接就把这人当成疯子。这无异于一种最糟糕的自虐。我们本来可以更全面甚至100%地听到身边的声音,可以100%地通过阅读让那些书和文献中的理念进入我们的大脑。但由于我们的大脑常常是封闭而消极的,所以我们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遭遇心理上的堵塞,我们正是通过它来接受、相信、理解和使用信息的,最终只有 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这就是人们做不到“知行合一”的第二条原因,消极情绪,或说封闭心智。改变态度要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自己若预设藩篱,大概率买椟还珠。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自己变成绿灯思维者。即不带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地去聆听,以一种学习新知的兴奋和积极的期待,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内容,还要努力激发出自己的想象力;每次接触新信息时,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积极发现其中的正确之处,并告诉自己,“我知道自己读到或听到的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儿呢?”如果确实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则以“黄灯思维”对待,即等对方说完,首先肯定对方有建设性的方面,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充分讨论。

  哪怕找到了第二个症结,你还是需要重复、重复、重复,一般而言,从拒绝到吸收一个观念,需要六步:

  第一次接触:拒绝

  “我之所以拒绝它,是因为它跟我之前的想法冲突。”

  第二次接触:抵制

  “嗯,我明白了,但我还是无法接受。”

  第三次接触:部分接受

  “我同意这个想法,但在应用时还是会有所保留。”

  第四次接触:完全接受

  “你知道,这个想法跟我的想法完全一样。”

  第五次接触:部分吸收

  “我今天就会应用这个想法。太棒了!”

  第六次接触:完全接受。

  三、行为转变:缺乏跟进→→持续跟进

  顶级运动员为什么还要请教练?钱多了花不出去吗?有些名帅当年是明星,但也有很多大咖教练技艺远不如运动员。除了运动员需要一个旁观者提供他方视角、战术安排,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或几个人跟进提供监督、支持和反馈。

  在很多情况下,普通人即使知道应该作出改变,而且也非常愿意去改变自己,比如说阅读、减肥,却很难去作出真正的改变。要想真正让自己进步,必须制定一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并帮助自己培养强大的责任感的跟进计划,往往跟进指导的时间是求知的10倍。

  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制订这样的计划,这也正是人们没能做到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他们缺少一个跟进系统。所以,你想快速进步,找一个教练手把手指导和监督是首选,或者进一个好的小型主题付费群。其实,这一点,就是我们熟悉的“刻意练习”。如果你就是不愿找教练,也不想费时间去甄别哪些微信群值得进,也有办法,不妨模仿富兰克林的方法,自我进行“刻意练习”,以写作为例:①交一份“社交投名状”约束自己,比如在朋友圈广播自己接下来一年每天读30分钟书,那每天你必须发一条书摘去朋友圈;②读完一本后立即撰写书评,请朋友,或知识达人点评获得反馈,对照大师级书评找差距;③充分肯定自己的坚持和进步(这点很重要);④根据反馈修正读书方法和书评写作方法。

  原来,“知道做到”并不难,一是要善于抓住核心信息,二是要不带偏见获取信息,三是要持续跟进刻意练习。当然,关键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