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突袭》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突袭》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23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突袭》经典观后感10篇

  《突袭》是一部由加雷斯·埃文斯执导,伊科·乌艾斯 / 唐尼·阿兰西亚 / 乔·塔斯利姆主演的一部动作 / 犯罪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袭》观后感(一):天真的印尼电影or逗逼的导演

  对于这部电影,我真心无力吐槽。稍微看了楼上众人评价,我只想说你们真的不是印尼请来的托,这傻逼电影,警察一点都不专业好吗,出门做任务连联络工具都没有,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就这电影还说是十年最好的动作电影??

  别的不说,就说说他们的招式,打半天打不死人,看看中国或者美国的电影吧,特警乃至一系列的专业人员所学的都是一招制敌甚至是一招毙敌的手段,没有所谓的花拳绣腿(对于那些说中国功夫花拳绣腿的朋友们我只想说:“你们看过杀破狼吗?看过咏春吗?看过中国电影吗?”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动作武指绝对是个渣。)

  试问哪个国家的警务人员在面对敌方人数是自身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候还不紧不慢,花费在每个人身上的时间是两三分钟,不往要害里打?(还有人评价说华语电影不如印尼

  《突袭》观后感(二):太猛了,从头干到尾,高潮迭起啊!

  【转】欧美媒体誉为10年来最强动作爽片的《突袭》/《全面突袭》,近日在台湾举办媒体试片,超强口碑让不少影评人大呼片商广告不实,因为不只10年最强,根本就是史上最强!

  英国导演新片《全面突袭》以小博大,仅以一百万美金,便打造出让美国指标媒体大赞“十年最强”的动作片,一上映立刻夺下新片票房亚军,翻拍版权也早在去年被抢下,点名原片导演拍摄好莱坞版。电影预告一发布更引起全球网友疯狂转载,大赞“疯狂枪战、武打、特技场面,远超过好莱坞斥资上亿美金大片

  媒体赞誉,《全》片导演盖瑞斯艾文斯(Gareth Evans)开创出强烈视觉风格,足以和盖瑞奇《福尔摩斯》及昆汀塔伦提诺《追杀比尔》独树一格的动作电影美学匹敌,直说她的大师之路指日可待

  新片《全面突袭》承袭《终极警探》布鲁斯威利,打造全新不死硬汉,上演警匪终极厮杀对决,不只比枪战,还大秀拳脚真功夫。片中营造敌我两派攻防,以及孤军奋战紧张气氛,宛如都市丛林刺激游击战。影迷看完直呼,本片近似《歼灭13区》以强大火力的厮杀攻击、你死我活的肉搏战,特警部队对上残暴毒枭头目。全片充斥超精彩刺激的近身搏斗、残暴的贴身战、高空坠落缠斗以及大量专业格斗术,每份每秒都在挑战观众心脏强度。

  《全》片被欧美媒体誉为10年来最强动作爽片,全球最大电影网站imdb网友评份高达8.4份,在去年多伦多影展首映后便引起全球关注,更获选午夜疯狂单元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美国火速买下版权,点名原制作班底翻拍好莱坞版。本片由英国导演盖瑞斯艾文斯(Gareth Evans)执导,她沿用亚洲武术,加上复仇情节,使用大量专业格斗术,打造充满精彩刺激的近身搏斗、残暴贴身战,疯狂枪战及特技,非凡的摄影风格搭配绝佳场景调度,全片毫无冷场,一镜到底的打斗戏,让观众血脉贲张直到最后一秒。

  《突袭》观后感(三):Serbuan maut

  《突袭》是由加雷斯·埃文斯执导,由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制作,于2012年3月23日在印尼上映。

  清晨特警Rama(伊科·乌艾斯 Iko Uwais 饰)做完祷告和训练,告别还没有起床的妻子去迎接一项特殊的任务。在雅加达的贫民窟的深处,世界上最危险杀手和黑帮集结在一个坚不可摧房子内。到现在为止,破旧公寓甚至被神勇的警察也视为无法接近的。在黎明前黑暗寂静的掩护下,一组身兼重要任务精英特警队与执法人员慢慢接近了房子,以便接近臭名昭著的毒枭。但他们袭击的消息被毒枭偶然发现,接着建筑物的灯光被切断,所有的通道被堵。这群特警必须要在世界上最残酷环境下为生存展开搏斗......

  《突袭》观后感(四):90年代港片的水准。

  这片子基本上是靠网上的口碑推起来的, 看完之后,也终于领略到了印尼那完全不知道属于什么语系的语言, 也领略到了印尼那类似于泰拳和空手道结合的班卡拉西.

  片子里的打斗确实很像泰拳, 毕竟肘部和膝盖频繁使用是泰拳的特色,看上去很有力度,打得也狠, 另外,就是片子里那劈劈啪啪如同咏春拳的快速打击,这种打法视觉效果非常棒,眼花缭乱, 不过杀伤力可能就没看上去的那么高了,毕竟打得那么快, 每一下的力度不会太大. 拳击就和这个相反,要是一记重拳打上,能抵得上重复打十几下轻拳的效果, 不过动作就不那么好看了, 记得当时看007的时候就觉得老外打架又笨又慢, 观赏性完全不如亚洲武术, 所以现在各种大片也开始使用亚洲武术指导来参与了吧.

  这片子用简单的情节避开了大量的对白, 仅有的几句对白交待完剧情即可, 这也避免了演员演技的暴露. 当然, 印尼整个特警队里就一个能打的确实有点儿当年成龙片子的感觉. 片子整体效果也很接近九十年代的港产时装武打片, 难道现在电影越拍越回去了么........

  不知道主演能否靠本片来打开局面,就像当年的托尼贾一样,毕竟动作片也是讲究流派知名度的, 空手道,泰拳,中国武术,美国拳击,这几样都是世界闻名,而印尼这种知名度低的武术能否占据一席之地很难说.

  《突袭》观后感(五):评价下里面几个高手

  主角:警队新人貌似,准父亲而且信佛

  多使用Pencak Silat和一些自由搏击

  警棍加匕首以及擒拿等样样拿手,也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生存欲望强烈

  主角弟弟性格叛逆乐观,属于智囊型人才,和疯狗性格不太合看似,但却颇受器重

  弟弟的功夫就比较差一些了,他两次打斗第一次是趁突袭之利,第二次则是被疯狗捅了手后又折磨了半天,所以不能发挥出一百的力量。姑且认为他有他哥哥百分之70的实力

  警队的小弟:绝对听从队长命令,一个好警员

  多是自由搏击和一些非传统的武术,制度屋一段打斗他的风头一度盖过主角却又在最后被中尉爆头,估计实力和主角相差不会太大。

  疯狗:热爱格斗的疯子,人如其名

  多次用肘部和膝盖攻击,体能和意志非常可怕,爆发力恐怖。是这里面最厉害的高手

  队长:爆脾气的队长,但却是个热心

  一些自由搏击类的格斗。几乎压制住疯狗却在速度上输了

  《突袭》观后感(六):“印尼”近十年最好动作片

  两星半。也有期待太高的原因吧,看完之后很失望。这部电影的续集目前已经挤进了IMDB的Top250,而本片之前曾被誉为“十年中最好的动作片”。但看完之后,我觉得应该将其称为“印尼十年中最好的动作片”才比较恰当

  姑且不论电影硬伤无数,完全缺乏逻辑的剧情和一些桥段,单拿这部电影的动作场面来说,也只能说和《拳霸》齐平,而且剧情还更为无脑。首先从中可以看到很强的模仿痕迹,昆丁、北野武、还有90年代香港动作片的影子。打斗的设计感非常非常重,而且许多喷血和虐杀的镜头几乎没有真实性可言,比如用刀撕裂大腿的场景,深入大动脉竟然一点没有喷血,当然还有很是过瘾的日光灯割喉。此外,在一些以多打少的场景中,明显出现敌人“一个一个上”这种老港片或是电视剧中才有的特色,敌人被打倒后一定要在地上呻吟半天,直到主角眼前的目标解决,才再次上去受虐。这种“为了打斗而打斗”的设计感是一部真正有档次的动作片里绝不应该出现的。各种残杀自然令人激素飙升,但是这类血腥电影就真的是太多了。

  这部电影自然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完全的密闭空间,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让人想起了《虎胆龙威》,而且一些打斗桥段也充分利用到了空间特点

  最后,来横向比较一些同样是类似风格的近年电影。

  《杀死比尔》:首先,看完《突袭》就让我想到了昆丁的许多电影。这里就拿《杀死比尔》的第一部来做比较。《杀死比尔》在豆瓣上的评分为8分。从剧情上来说,两部电影的鬼扯程度差不多,而且《杀死比尔》的故事人物塑造明显更为丰满。从动作场面来讲,血腥程度两者相当,《杀》的肉搏激烈程度不如《突》,但美感则高了许多档次。

  《敢死队》:剧情水准两部电影差不多,《敢死队》略高。动作场面上来看处于商业考虑《敢死队》在血腥场面上有所保留,但是爆破场面更多而且真实感更强。而在动作的设计感上两部电影也很相似。《敢死队》的豆瓣评分为6.6分。

  《弯刀》:这一部属于风格比较另类的动作片。其实《突袭》的剧情同样无脑,只要稍加留心才能看出来。血腥程度两者相当,在动作上《弯刀》就是往假了去,而《突袭》看似真实,其实低智商段落颇多。弯刀的豆瓣评分为6.9分。

  《以暴制暴》:这部电影的名气不高。但是无论是剧情(《暴》为英雄单枪匹马闯关》)还是一些动作场景都和《突袭》极为相似,而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仅为5.4分。

  还有《天龙特攻队》、《赤焰战场》甚至是《极恶非道》、《热血高校》等等电影都可以与这部电影拿来比较。可以说《突袭》唯一突出的特点就是各种暴力虐杀,而在整体档次,气氛营造上和许多电影比都是逊色的,这一点我不会因为它是小成本制作或是印尼电影就给同情分。可惜的是,上述的电影在评分上也并没有和《突袭》拉开档次,这很能说明用心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了,这也是电影的一种悲哀。当然,豆瓣的评分问题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最后,再吐槽一下这个所谓“十年最好动作片”的说法,如果是一些平常网吧边打游戏边快进看电影的人如此评论我还能理解,要是一些有一点阅片量的同好所说我就要提出反对意见了。如果是电影制片方的宣传口号,那就更无耻了,也可以看出如今一部电影的营销概念推广是多么重要,远远超出电影的品质本身。

  《突袭》观后感(七):条子不是用枪来打的,是拿钱来收买的

  突来兴致,就顺带将【突袭】看了,因为之前先看的是【突袭2】,所以,难免会拿来比较。

  【突袭2】作为续集,除了故事上稍微有点承接之外,其实你真的可以不用看【突袭】直接看【突袭2】了,因为无论故事动作节奏在2中都更加紧凑,相比之下,【突袭】简直弱爆了,但是,如果单独拿出来,【突袭】仍然值得一看,尽管在看片的过程中我心里一直纳闷着埃文斯这是高丽棒子黑帮片看多了怎么这么拍得这么言情?!

  印尼那帮小子都是拿生命在拍戏呐,近身搏斗看得人肾上腺激素急剧飙升,无论是作为主角还是跑龙套的,大伙的功夫不赖,这部分也包括他们的演技,不像国内靠一两个大咖撑起的片子,国外的大片里面的演员真的每个都在演戏!

  没有替身不加特效,打得就是这么逼真!伊科.乌艾斯在开片没多久练沙包的镜头简直酷毙了!在房间里面的3P打斗个人觉得是全片的精华,你可以直接快进到这个镜头,2挑1,最后管子抹喉那酸爽呐。。。

  看这种片不用太挑剔剧情,如果你真要较劲我也没办法,不过埃文斯的编剧能力也确实不差,你看这个是动作片,其实人家还反腐的,内核在那,不会low到那里去。

  《突袭》观后感(八):想做的很真,却真的不能在假了

  如果你在看1遍 仔细看 那主角 近身搏斗时. 就像开了外挂一样 知道下1个目标的准确位置 而且 拳脚的距离都是刚刚好, 体现出动作导演很一般 很一般, 真正的 枪 手枪也好 步枪也好 带了外置套 就算连发也不会冒出那么大的火星.. 还有最重要的 你们称为 M4的步枪...带了套 无法穿透10CM的木质物体 更何况 电影中 穿透了木质门 又穿透了大概7CM半径的脖子... 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确定 了 此片的 道具 道具处理很不到位. 在说故事情节 我不能直接说垃圾 虚构的不能在虚构了,连老套都不沾边 举个例子 一般来讲 那样的黑社性质根据地或者窝点 一般都有 监控防范设施. 那你真的懂 什么叫 监控设施 或者 突袭吗? 突袭 第一要素 切断与外界通讯 第2 切断内部电源 第3保证无其他人质或公民才可以进行突袭. 第4在以上条件处理完毕后 突袭地没个点 需要1-2人把手 第5 突袭必须有狙击手彻底的掩护.太多了 和你讲多了也没用 , 在说防弹衣, 中国防弹衣是钢板 很落后 领跑国家的防弹衣 是树脂合成化合物 可有效阻挡减缓0.75以下子弹 .你在看 片子里 那防弹衣穿给没穿一样. 最后1点 没有支援的突袭围巢 是最错误的1点 虽然片子强调这样去演 更加不真实. 你说动作,, 看动作片图一个啥 就是舒服震撼感 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不假 ,我不能在说啥了, 这动作 简直,,,,想做的很真,却真的不能在假了。。

  《突袭》观后感(九):导演Gareth Evans访谈

  图文并茂版请见 http://ethermetic.com/archives/3045

  Gareth Evans是个土生土长的威尔士人,热爱B片的他在老家学电影毕业后找不到机会,阴差阳错嫁到瓜哇国却意外闯出一番天地。在那里,为了拍部印尼国技silat的纪录片,Evans遇到了长相清秀白天在电信公司当司机的武林高手Iko Uwais,两人一见投缘,Iko被邀请出演Evans的处女长片《Merantau》,电影09年上映后迅速成为邪典。两年后,Evans与Iko二度合作的《The Raid》在多伦多电影节“午夜疯狂”单元作了世界首映,风评极佳,网络影评人交口给出“绝无仅有”“屌爆”甚至是“十年最佳动作片”这样的热情评定。

  今年三月,有了新名字的《The Raid:Redemption》在北美点映,再次获得影评圈和观众一致好评。SONY已经在筹划北美翻拍版,原版的续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这股新鲜的印尼风还会在未来若干年继续猛刮下去。

  北美上映前夕,大名鼎鼎的A.V. Club网站采访到了Gareth Evans:

  The A.V. Club:《The Raid:Redemption》很像约翰卡朋特(John Carpenter)的老片,也有点八十年代中期港片的味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刻意致敬呢?又有多少是预算和设备的限制呢?

  Gareth Evans:等我决定把片子设在一个场景,就开始找那些类似设定的电影,看他们是怎么拍,怎么构建的。除了那些明显的,像《虎胆龙威》(Die Hard)、《死亡录像》(Rec),还找了些其他片子,包括《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所以从设计角度讲,卡朋特对我们影响很大。这片子预算很低,我们想借鉴《虎胆龙威》拍出大的动作场景,但也要有戏份来营造张力,告诉观众任一层任一房间都可能有人跳出来发起攻击,可我们没钱雇上几百个群众演员。通过观看《血溅十三号警署》,我们学到了一堆便宜技术,比如卡朋特用音效和阴影制造出警署被坏人和狙击手重重包围的效果,可实际没几个人露过面。大概也就看到十来个吧。对我们这点预算来说,从老片剽来的手法至关重要。

  至于说片子的影像风格?的确,有八十年代港片的影响,也有卡朋特的影响在。我们清楚摄影机需要作大量移动,有时要贯穿整条走廊再转体三百六十度,所以打光务必要和实拍配合好。这么一来影像就要加点粗糙感,我们采用的手法是天花板上多加平板灯,拍摄时再在收声麦克风上开洞加LED灯照明。这样一来摄影机的移动自由度大大增加。拍这片子用了半纪录片手法,再搭上动作片的夸张、奇观元素。

  AVC:近年来其他片子也用了类似手法,但多少带点调侃的态度。你们的片子就完全没调侃在。

  GE:我们决定直着来,不带任何调侃打趣的东西。就是想看看观众会怎么反应。因为我真心热爱借鉴的那些片子。都是些伟大的电影。上映时我就喜欢了,那会儿没有任何调侃意味。我们想对它们致以敬意。

  AVC:你提到了场景空间受限,拍一个景的片子还有什么其他超出预期的挑战吗?

  GE: 最大的困难不是场景本身,而是动作戏的执行,这太耗时间了,得一条接一条拍直到合适为止。不过要有人问:“拍摄时最难的一刻是什么?”,答案是一场牵涉两层楼的戏,就是Iko在地板上打洞跳下去那段。为了拍这戏,我们需要一个高度够搭两层的景棚,可当时所有符合条件的片场都被订了。最后没办法,是在一座铁皮屋顶的室内羽毛球场拍的。我们租了场地一两周,问题是有铁皮屋顶在,白天温度上升太快。一帮人上串下跳时,室温到了40-42度。伙计们都穿了特警制服,包括T恤、衬衫、特警外套、头盔、手套、裤子、重靴子还有枪。大家都拍得精疲力尽。拍上一小时的镜头,所有人就被榨干了。个个动弹不得。后来只能换成开夜工,可即便这样,温度还是够呛。房子里装了足有二十个空调,可它们再使劲也影响不了室内的温度。

  AVC:《The Raid》有多少是在棚内拍的?

  GE:大概85%吧。剩下的是实景拍摄:室外戏,药房戏和楼梯戏。走廊、中庭和房间戏都是片场搭景拍的。

  AVC:你电影里的搏击戏都编排精良,运动感超强,而且速度非常快。这种速度感是演员实拍得来的呢,还是部分采用了摄影伎俩?

  GE:我们倾向于每秒24帧实拍。我们不怎么用调低帧数(快镜头)的伎俩,因为按以往经验,每回试着调低帧速… 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拍打斗戏,不是只拍一拳、一脚这样的分镜。有时候镜头会很长,有人被扔出去后实打实摔下去,如果每秒21帧拍的话(放出来)就会显得很荒诞。因此我们所有东西都是用24帧拍的,唯一会做手脚的地方是碰撞时刻。通常情况下,导致碰撞的全过程是用常规速度拍的。如果必要的话,我们会加点speed-ramp(按:就是扎哥施奈德最爱用的那种同一个镜头中快慢兼有的效果),但仅限于撞击那一刻,好增加点力量感。但这属于少数情况。

  AVC:作为搏击行家,你觉得Iko Uwais(小白主演)和其他搏击艺术家相比出挑在哪里?

  GE:是这么回事:外面有那么多真心牛B流派不同的搏击艺术家、天才斗士,但打到银幕上完全是两码事。我们面试过无数大师级人物,个个才华横溢技术没得说,甚至动作也漂亮。可一旦摄影机对上去,他们就操蛋了。他们就是做不到。这完全是两回事。Iko就好在有本事能让silat(印尼传统格斗术)优美呈现到银幕上,尽管行为本身很残暴。他的动作有种流畅感,能和镜头水乳交融。我觉得他有潜力红,真的。他和Yayan(饰演“疯狗”的Yayan Ruhian)的合作——他们两个一起为电影作编排——已经到了心灵相通的程度,他们都清楚什么东西在镜头里会很漂亮。这挺让人激动的,因为我们才在一起拍了两部片子,接下来要拍的每部片子,我们都想去探索silat的新层面。幸运的是,silat有不下两百种搏击风格,还有的是开拓空间。

  AVC:哪个时期的功夫片是你最爱?

  GE: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港片,那是这种类型片的黄金时代。《警察故事》、《A计划》、《龙兄虎弟》、《黄飞鸿》… 这些都是伟大、伟大的功夫片。现在很多都变了。那时候用的都是练家子、真替身,然后到九十年代中变成明星吊威亚,结果我避开了好一阵。是托尼贾和《拳霸》把大家的目光又带回到功夫片。大家喜欢那片子的原因是真功夫艺术家在练真把式。但愿明星吊威亚的风气就这么开始退去。

  AVC:《拳霸》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那年反响惊人。

  GE:我很难想象坐在影院里头一回看这片的情景,肯定屌爆了。

  AVC:电影节市场对你的职业生涯也极有帮助。

  GE:绝对的。《The Raid》目前为止还只上过影展。片子还没在任何地方上映(按:采访发生在三月上映前)。下面会在美国、印尼和澳大利亚同步上映。但迄今为止,它还只在影展上放映过。观众的反应简直难以置信。

  AVC:片名为什么会从《The Raid》改成《The Raid: Redemption》?

  GE:呃,尽管消息放出后电邮、推特满天飞,但这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噢,片厂在拿亚洲片操蛋。” 我们做过很多努力获取“The Raid”片名版权,可别人已经占了这名字。我们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推销这部叫《The Raid》的电影,所以一得知拿不到版权,就决定不作全盘改动。我们想到:“好吧,给后面加个副标题,问题就解决了”。反正本就打算拍续集了。“押韵点吧,也用’R'开头的单词”。而“redemption”(救赎)和电影一条副线搭得上。当时已经迫在眉睫,也没什么时间多考虑。我们等了很久很久希望能直接用“The Raid”,一直等到最后一刻。所有人都想保留这片名。索尼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可事不遂己愿。

  AVC:新配乐是怎么回事?就是Joseph Trapanese和林肯公园成员Mike Shinoda配的这条,事情怎么发生的?

  GE:基本是这么回事:片子是在戛纳大卖场卖给索尼的,当时还没完工。我们送了些打斗戏的粗剪片段到戛纳卖场,索尼看到了,也挺喜欢,就决定买下发行权,但想要自己旗下的艺人做条新配乐。所以就这么开了头。不是说他们听了原版配乐不喜欢什么的,只是一种组合营销手段。总之他们把片段放给Mike Shinoda看,他很中意,最后就和Joe Trapanese一起上了船。

  对我来说——倒不是想打太极拳——两个版本都喜欢,我觉得最佳版本该是两者的合集。有些地方我的哥们儿做得更好,有些Mike和Joes配得更棒。但总而言之,能有两派艺术家以不同方式诠释你的作品,这体验很棒。很多影迷听到消息的反应是,“我勒个去,林肯公园啊”,但这配乐真的很棒,有早期卡朋特的范儿。用的都是现代乐器、现代技术,却有种八零年代的复古感觉在。我觉得是部扎实的配乐。Mike一开始就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我不会做个歌曲合集什么的往片子上硬塞”。他说想当正经配乐做,回归自己的古典乐背景。然后他说想让Joe也加入,而我是Joe《创战纪》(Tron Legacy)配乐的大粉丝。就好比他说的每桩事都是定心丸。

  AVC:美版重拍的事张罗得怎么样了?

  GE:Screen Gems(索尼旗下的制片公司)会制作重拍版,我挺激动的。我会以执行制片的身份加入。我的想法是不要参与太多。在某些地方上有点发言权就可以了。我觉得最好的做法是,不管最终谁来导,给他创作自由,就跟我拍自己版本时一样,因为那时候没人质疑过任何东西。没人指挥我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唯一的限制是预算。所以我想,不管谁接手重拍,这都是个很线性的概念,很直接的叙事。区别仅在于对概念、动作和场景的具体执行。不过Screen Gems对我们很尊重,对原版也很尊重。他们甚至雇了Iko和Yayan去给搏斗戏帮忙。

  AVC:续集的事情怎么样了?

  GE:还在剧本阶段。本来早该写完了。可我还没空真正坐下来写。希望能在一月开拍,故事将是原版的直接延续。老天保佑我们能在一月开拍,明年就能搞定。

  (按:拍《The Raid》前,Evans本打算拍部叫《Berandal》的监狱黑帮功夫片,因规模过大被迫放弃,转而拍了《The Raid》。现在他的打算是把《Berandal》改写成《The Raid》的续集,这样嘛就一石二鸟了。拭目以待!)

  AVC:你会就这么一辈子功夫片拍下去呢,还是有拍其他种类电影的打算?

  GE:要说在印尼的工作,我还有很多功夫片点子可用,所以估计在那儿拍的下面四五部还会是功夫片,和Iko联手。但我的计划是在那边拍部电影,然后也许在美国或英国也拍部电影。这些片子我就真心希望不是功夫片了。就是想停一停,试试新类型。也许刚开始还是动作类,然后会试试、探索其他种类的电影。

  《突袭》观后感(十):突袭。

  评分:5分

  印尼的电影,印象中是第一次看。本片被欧美媒体誉为10年来最强动作爽片,看似来头不小。在看《新特警判官》的影评时,就有好些人提及到了《突袭》,说是模式类似,俩相比较还是《突袭》更好。观后,个人觉得,不比《新》好,也不比它差。此片确实是部动作大片,从头打到尾,枪、刀、拳头什么都上,哼哼哈哈,我打我再打。一开始,看着主角虎虎生威,大耍武艺,心中倍感爽快,并且敌人智商还行,武艺实力也算有点,然而最强动作爽片不愧其名,尼玛的一点都打不累,贯彻打不停作风,绝对要不停的打,本来就没什么精彩的剧情,又非要打打打打,看得我都生厌无聊起来了,这要是玩游戏就算了,就像最近玩鬼泣5,刀在我手,敌人我砍,砍砍耍耍帅还是颇有兴致与趣味的,可是就这样看电影里的主角打人打上一个多小时,当真是会累哒。何况这些人相当不科学,都要揍半天,究竟是你们拳头太软还是对手皮太硬?另外,本片竟然没有美女演员,连养眼的机会都没有,《新》里面好歹还有位奥莉薇瞧瞧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