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遠方的鼓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遠方的鼓聲》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4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遠方的鼓聲》的读后感10篇

  《遠方的鼓聲》是一本由村上春樹著作,時報文化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NT280,页数:2000年9月,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一):给人以生之力量的书

  在旅行中,村上先生并非总保持着90分的状态

  这当中的失望紧张迷茫沮丧,与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一同被他记录下来。因此当这些文章编辑成册,整本书的触感并不十分温暖

  但这是一本给人以生之力量的书,当厌倦了去摸索横埂在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鸿沟时,当在日常生活的旅行中精疲力尽时,摸一下冰冷的书页,总会觉得一切都如暴风雨后的希腊岛屿般可以逐渐重建。它鼓励你以自己秩序去对抗所有的不可知与不可控,以主观微弱力量去让身边诸事不至于沦陷。是的,这是本相当主观的书,但相比《雨天炎天》里微妙客观,我还是更喜欢村上在这集子里的肆意表达

  书里那一句关于旅行的话某一天我忽然明白:我哪里都可以去,同时又哪里都不能去。因为我是自由的,但我已永远被禁锢在“我”这一存在中了。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二):與村上一起去旅行

  習慣了都會擁擠繁忙的意象,像村上春樹總令人和咖啡廣告聯想在一起的日本小說家兼翻譯家,在鱗次櫛比的帷幕建築光鮮的倒影中找尋自己可能面貌,訴說著遺失在城市中快速生活步調中的悠閒快活,不管是不是仍有勇氣流連於刻意營造氣氛的咖啡館裡,或許就有村上春樹筆下那麼一個對什麼都滿不在乎,只偏執某個怎麼也說不清的情緒與心情,或是因失戀而酗酒的妙齡女子,或是鎮日無所是事找不到生活重心的都會遊牧族。無論如何,當個小說家的村上春樹,終究還是無法忘情於沈迷都會的失憶性格:與都會有著純然的關係,卻始終無法和都會生活和平共處。

  這僅是與村上相遇的某個片段。當年朋友們正熱烈讀著他的小說,心中卻仍為了不必要的仇日情結作祟而刻意排斥,將其與村上龍、柳美里之流的當代作家拒斥於千里之外,只在某份文學刊物上偶而讀著林文月所翻譯的古日文物故事(好像名喚《枕草子》之類的罷),品嘗著仍保有濃厚古意的文學作品。甚至對日本近代的經典作家,只是知道名字而不曾閱讀也所在多有,諸如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者是。村上春樹成了追求都會快速步調體會下的特殊標的,都會裡知識份子朗朗上口的標籤印記,於我則沒有想過好好閱讀,自然也稱不上什麼體會。當時的氣盛從不覺得是損失,反正也向來沒有好好讀過中文世界裡諸如《莊子》、《老子》之類曠世千古經典至尊的好文章,相較之下,不曾讀過幾位只聞其名不識其情的日本作家的絕妙佳作,也算不上什麼遺憾!

  不讀村上的小說也說不出什麼特別的原因。當介紹妻看《挪威的森林》時,自己還沒有讀過,只覺得買了許久而不曾讀它,實在可惜,而妻正興起閱讀的慾望,看看《挪威的森林》也好。當朋友在某個午后以他的觀點談村上春樹吸引人之處,發現他正和村上一起迷戀著比利.假期慵懶閒散的唱腔,並試圖進入村上所勾繪的《爵士群像》當中。應該是為了爵士樂,在路易士.阿姆斯壯沙啞低沈的嗓音中,在偌大的空間中正迴盪著舒服而令人酥軟的樂聲,聽起朋友談起他所認識的村上春樹,他說:要不要順道來杯咖啡?

  正聽他說起村上在某篇小說裡寫一個無聊的男子為了是不是該克制自己想到動物園看駱駝的慾望而掙扎著的段落,後來故事是如何結束的早不復記憶,卻仍能憶起友所刻意強調村上在作品裡製造出來的突兀感,所點出都會生活的無意識層面正嚴重而偏執地影響我們每天的生活,如果我們也自許為村上筆下經常出現的都會人,這不正是生活的基調?

  那次在後山所共度的午后,絕對是個難忘的經驗。在朋友的書架上陳列一本本村上的著作,整齊排開,竟是書架中最顯著而亮潔的部份。他正閱讀的《邊境.近境》攤放在一旁,這是他閱讀的習慣,喜歡隨手攤放書本,不用書籤,也不折頁。村上也寫遊記呀?我如此問,友沒有多說什麼,躲在中庭抽煙。在時而襲來的臭煙味裡,才發現,一個中年男子在厭煩了生活的慣式之後,終須急急逃離的。如果加上堅強的勇氣與不需考慮太多的未來事業發展,就乾脆放下一切,去旅行吧!

  這也是多年以後讀村上的遊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像小說家在《遠方的鼓聲》中所寫到的:有一天早上醒來,側耳傾聽時,忽然覺得好像聽見遠方的大鼓聲。…現在想來,覺得那彷彿是驅我去旅行的唯一真正的理由。村上說旅行就像生命的召喚,聽見了,感覺到了,就是出發的時候。一邊旅行,一邊體察身邊發生的大小事,以不像是個男人的筆觸與口吻,訴說著一段段沒有情節卻是生活全部的切身體會與事件。就當是新生活的實踐,當村上寫起在希臘及地中島諸小島間穿梭生活的片段種種,發覺生活如果不再有太多的牽絆與罣礙,自然就會有更多細微的觀察與體會。

  村上的旅行沒有太多的使命感,除了生活以外,就是寫寫雜記與計畫中的小說,不然就是翻譯心儀的作品,工作是隨性的,敘述卻是入微的。朋友說村上的文字有一股特殊的魅力,而且極易辨識,該是那很不男人的嘮叼與似乎沒有敘事主題,隨意所至的書寫,不求將故事交待清楚,只求情緒能順利渲染。遊記中的那個喜歡渡邊貞夫的小說家,流連在觀光小島旅遊淡季仍執意經營的酒吧裡,忘不了日本也記不得太多心情好不好壞不壞的刻意糾纏,才想起原來旅行也可以輕鬆自在

  不像余秋雨,一樣的遊記,一樣的希臘,在《千年一嘆》裡成了緬懷舊時文明古國榮光及厚重歷史背景所蘊含的亙古沈思,嘆文明的逝去與榮光之不在。太沈重了,幾乎壓斷脆弱的背脊。當旅行可以輕鬆一點,非屬必要,沈重的省思,似乎還是留在家裡的好。

  就跟著村上去旅行吧!一路上所可能遇到的瑣事,在村上的筆下,都會是趣味的所在。或許帶著筆記型電腦一起去,回來的時候,又是一堆的生活雜記,百感交織卻相當自我的情緒體會,就這麼細碎碎的村上春樹了起來。像風一樣,吹過了就算。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三):村上的耳朵

  《寻羊》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耳朵模特,但是她在工作中露出的耳朵是封闭的,死的,但是也美的无与伦比,那么如果她把耳朵激活呢,“不得了”,村上这样写道。

  读这本书,相对于之前看过的村上其他的非小说作品,我也有“不得了”的感觉,仿佛村上把他的文学性的耳朵完全展现了一样。之前读过他的《边境·近境》,同样是游记类型的,但是感觉比较乏味,那本书中的文章,多是受了某杂志的委托所作,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内容之类的东西就定下来了,虽然这对于杂志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村上而言也许并不如此。在那样的前提写作,也许就相当于耳朵模特在照相机前露出封闭的耳朵一样。

  而这本书,是他在国外几年中的一些随想,当然其中也有专栏约稿为目的性的文章,但是并没有规定要些什么样的东西。有些文章可能仅仅是私人日记性质的,或调侃,或牢骚,或者只是单纯流水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时间上也很松散,但是很细微地方能看出村上对生活观察之敏锐和细致

  我记得在村上和河合隼雄的访谈里他说自己写小说是不会先设定好整个故事的框架的,而是抓住一个开始然后让故事自己去发展,再借助于自己身为小说家的功底把故事圆满收尾。我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明白了这对于村上确实非如此不可。不需要去“扮演”什么的村上,才能真正让耳朵活过来。

  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这本书恐怕是村上谈自己谈得最多的书了,虽然村上有无数的读者,但是关于他个人的事情其实报道的并不多,比如他的妻子,虽然这本书里也是一个影子般的存在,但总算是比较正面的出现了。这虽然有些八卦,不过多多少少能看到一个也有喜怒哀乐普通人,之前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对什么事情都不太关心的槛外人

  书中写到他对于《挪威的森林》的巨大成功感到十分不适应,我相信这不是在装腔作势。这跟谦虚或者虚荣什么的没关系,这种感情,可能类似父母对于一个在社会上获得空前成功的孩子的那种复杂可以比较吧。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四):鼓声敲响,去远方

  村上春树,《远方的鼓声》,赖明珠

  1986年尾,村上37岁左右的时间,决定离开日本游历欧洲。此间三年,过着一种近乎居无定所的生活,穿梭于罗马,雅典,希腊各个岛屿,西西里,伦敦,芬兰,奥地利。中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回过日本的,每次回去都是短期的业务交接,如同一个局外人一样在各个不同国家游走着,稳定的生活在某个地点,大约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情。在此期间,完成了那本名作—《挪威的森林》和另外一本长篇《舞舞舞》。当然,在长篇小说之外,短篇,散文,和翻译的产量也相当可观。但是村上自己却在此书中提到过,曾发生过写作的倦怠期,试过好几个月没有办法创作,只能通过翻译来平复心情,其余的时间,就是无所事事的跑步,起居,喝酒,看一些小众的电影漫长的旅行之后,村上春树回到日本,那时候《挪威的森林》的发行量已经发展到在村上的概念范围无法理解的数目字,而小说的封面横幅会挂在讲谈社的大楼之外。突然之间,“村上春树”成为了名人,而此后的四十代,也就顺理成章开始了别样的人生

  卷首语中,村上写道:有一天早上醒来,侧耳倾听时,忽然觉得好像听见远方的大鼓声。从很遥远的地方,从很遥远的时间,传来那大鼓的声音。非常微弱。而且在听着那声音之间,我开始想无论如何都要去做一次长长的旅行。这不就行了吗?听见远方的鼓声…现在想起来,我觉得那仿佛是驱使我去旅行的唯一真正的理由。

  三年的欧洲大陆之旅,多么幸运,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经历。试想想,我们哪天不是安抚着自己蠢蠢欲动不安于室的心情,而过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平凡人生。成为村上,需要的是天才,是运气,是勤奋,是宿命。而成为自己,需要的是那么一点点的坚持和许多许多的勇气。跟着村上的文字,让那鼓声在通勤的地铁中,在临睡的床头灯光散发出的樱花倒影下,来到耳边,止于心底。意大利对于普通人间来说,实在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旅游胜地,希腊芬兰奥地利是总会到达的地方。而伦敦,有着属于自己的记忆,已经十分足够。

  其实,村上的旅游,实在不是什么浪漫风光奢华享受的事情,书中所描述的,更多的是家长里短的小事:租房子时候因为无法顺利交流只能在有限条件里将就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处理垃圾分类的烦恼;在希腊的岛屿因为台风几天不能出门断粮断水;在旅途饭店内的浴缸攻防战;在赫尔辛基的冬天没有足够食物选择不便;在奥地利遇到车子故障的麻烦。而书中甚至有一大半都是在吐槽不靠谱的意大利人民:无法让人信赖的邮政系统;永远无法谈好的租房事宜只能长时间租住地下室,这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租车旅游减少在家的时间;意大利的小偷事件;意大利的机票纠纷;让人困扰的停车状况;甚至连在奥地利遇到的汽车故障都是因为是选择的意大利汽车,差点造成夫妻内部矛盾。而罗马唯一好的地方,就是取之不尽的各种美味食材—鲑鱼,鲷鱼,沙丁鱼,乌贼,萝卜,香菇,番茄,黄瓜,菠菜,扁豆,香菜,咖啡。虽然是严冬,却是天堂一般的盛宴场所。“而这个时候赫尔辛基的人不知道在吃什么?”村上这样担心道。

  而每日的生活,也都十分平凡,吃奶酪面包意面,逢年过节会用一些特有的食材制造生鱼片和炖菜。报纸几乎是不怎么看的,偶尔看过报纸发现了一些世界大事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只是看到在ZG发生的那件让人伤心的事情,让村上也痛心疾首,甚至说如果自己当时也身处某都一定会去参加那个JH。这件事情在林君翻译的版本一定没有出现)。平常的娱乐活动,并没有什么观光,拍照,甚至都很少谈到到什么地方去玩。做的比较多的就是喝酒,看电影,跑步,然后参加马拉松比赛。村上的散文,朝日堂系列也大多读过,谈的也是这些事情。但是在《远方的鼓声中》,也许身处异乡,所有的事情都别有一番风味。而我对村上最佩服的就是他对生活中细微事情的观察感受至深,所以哪怕是吐槽意国,也丝毫不觉得是在干什么有损身份的事,而只是觉得啊,确实是这样的呢!

  最爱看的当然却还是《伦敦》这个章节,只有短短一篇。因为在伦敦的时间只有一个月,而这一个月一直在摄政公园旁的公寓写小说,窗外就是艾比之路。这一个月,几乎跟谁都没有开口说过话。而在这里完成的小说,居然就是我最爱的村上的一本《舞舞舞》。书中奇幻阴郁的气息一直在我脑海深处,五反田驾车驶入大海场景那么绝望得令人向往,每每坐在驶往远方公路的汽车里,这条片段都会在脑中瞬间闪回。而这本书的出版,也得益于村上在伦敦写作完成之后可以通过皇家邮政寄回到日本,而没有葬身于意大利那让人抓狂的邮政系统。

  而三年后,村上以为自己会回到日本安定下来,谁曾想,马上又因为另外的机会到美国访问了两年,酿造出《终究悲哀的外国语》。循规蹈矩的日本人在国外生活本来就并非易事,而村上的每次旅途,既不是短期的旅游,也不是长期的定居,总是游走于不同的城市,做一定时间的停留,不足以让生活稳定,也不会知道下一站在哪里。也许就是这样,才让他能够时常保持着创作的警觉。这样的鼓声,只有才华如他,才能有福消受吧。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五):书如其境

  那个译本叫做《远方传来的大鼓声》,或许这长一点的句子更适合村上那淡而悠长,平静的笔风与性格吧,所以我喜欢

  读它的时候是6年前了,那时候的生活就似村上的一部作品,平静的下面是失望,懊悔,气愤,争吵,无奈,酝酿,期待,改变---,可看到的我,一直一直的,如潭静水。

  是坐在靠窗的,能看到远处青皑皑的山的大椅子里,外面飘着细雨,耳边有轻轻的班德瑞的琴声,打开那不厚的册子,随村上踏上旅程。

  欧洲乡下小店的红酒,渔港新打回来的鲜鱼,罗马的旧屋,永不间断的慢跑------,旅行该是这样,带着困惑与问题上路,在路上的体验中审视自我,找寻精神的归宿,沿途的风景不过是形式。我随着村上,找寻着远方传来的鼓声。

  书如其境,在那一天,那个地方,那个心情你看到的就是那一本,那是唯一的;境如其书,村上就在那追寻鼓声的路程中完成了他最负盛名的《挪威的森林》。

  而我也在读过那本书后不久,东渡到了日本,随身的行李中没有放了它。后来曾经找过日语的原著,没得入手,便也罢了不强求,就把它永远地留在那些雨天,那把看得见山的椅子里吧,时过境已迁。

  而大鼓声却仍然会时不时地,从远方,从内心深处隐约传来。

  2007年7月9日 于巴尔的摩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六):一点感受

  不记得是几号开始读这本书了,阅读的感受还是很好的,轻松愉快,有时候还会笑出声来。 在正文部分最后一页那里,村上说:“此刻位于过渡性暂时性的我本身、我的存在本身,说到底恐怕就是旅行这一行为。”这句话很好理解,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旅行,再去单独寻找的旅行也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我为什么不喜欢出去玩,首先是有时候选的地方不好玩,其次是怕麻烦。去到各种地方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麻烦,有时候解决起来真是心力交瘁,对那些地方不熟悉,玩的时候总会有种距离感。还是宅在家要更好一些,不会遇上什么事,面对的也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环境。 但是这本游记却同时让我更想踏往自己喜欢的地方“旅行这玩意儿总的来说是让人疲劳的,但或许只有通过疲劳才能获取知识,或许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得到欢欣,这是我通过持续旅行获得的真理”意大利的懒散和不贴心的亲切,希腊的纯净和闲逸,总是要去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到这个世界是这个多元的,也才能总有更广阔波澜不惊的胸怀吧。 不记得在哪页书中,他说,想要在时间空间的转换中不迷失自身。这也是我们人生的目标吧 同时,这本书让我发现了跑步的魅力,那是欣赏风景最好的速度,是融入陌生城市最好的方式。虽然会很累,但胜在真实

  《遠方的鼓聲》读后感(七):读书|色香味俱全的“鼓声”!

  读书|112.“看我?看我?你再看我就把你喝掉”——记得当年旺仔牛奶的广告词。而今,对村上的《远方的鼓声》也想来这么一句“看我?你在看我么?你在看我,就把你吃掉”!

  吃饱晚饭,继续手里那一直想放弃却又不断继续的“远方”——虽说读书不勉强可是强迫有时也是一种学习——没有诗,却有着太多的美景美食和美酒。不到一刻钟,便是饥肠辘辘,就着书本的文字嚼进肚里,让见识饱餐一顿。假装是跳出井底的那只青蛙。

  有些枯燥乏味,有些重复旅游指南的介绍和摘抄“米其林”的特色。却是亲身体验的告诉你不经历就无法知晓的情感。确实如同他说的。对别人说的经历我们都能理解和想象。面对确实如此的经历之时,却又像只被霜打了的茄子一般难以恢复。

  没出过国门。不爱好旅游频道。极其难得的CCtv7点整播报的新闻以及联播的画面。历史地理的西东北南。好歹从“远方”里闻到浓厚的葡萄酒的醇香。(虽说对葡萄酒可是一无所知。)不喝刚好,一个就多的酒量,闻着,都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