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六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六人》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六人》读后感10篇

  《六人》是一本由[德] 鲁多尔夫・洛克尔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人》读后感(一):组合创新论《六人》

  现在我宣布一项发明:保暖冰箱

  这个冰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冷藏,另一部分用于保暖。冷藏部分所排出的热量正好为保暖部分提供能量。这样一种设计还非常环保

  我想说的是一种创新思路:组合创新。熟悉的例子有:拍照手机温度湿度计、音乐门铃、USB小电扇、预警飞机(飞机+雷达)等。其他不熟悉的、我想到的例子有:带有小灯泡的书写笔,可在黑暗中写字。

  以上这些,是我在看完一本书后想到的。这本书叫《六人》。

  这六人当中,有四人是我熟悉的: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唐•吉诃德; 其余两人以前没有听说过,他们是:梅达尔都斯(a character in Die Elixiere des Teufels)、亨利希(Heinrich von Ofterdingen)。

  参照西方文化传统,《六人》分配上述六人分别代表

  浮士德:知识理性追求者

  唐•璜:情欲追求

  哈姆雷特:思想巨人行动的矮子

  唐•吉诃德:理想模糊而行动坚决

  梅达尔都斯:利已主义

  亨利希:利他主义者

  作者设定了六条路,六条路全都通向斯芬克司;然后作者把六人赶上六条路,并让六人到达斯芬克司像前全部倒在其脚下。

  《六人》的最后一章题为“觉醒”。在这个章节中,晕倒在斯芬克司脚下的六人,各自苏醒,两两捉对,进行对话,于是:理性追求者(浮士德)与情欲追求者(唐•璜)彼此欣赏,思想者(哈姆雷特)与行动者(唐•吉诃德)相互赞扬,利己者(梅达尔都斯)与利他者(亨利希)均表示理解对方

  接着,书中描述道:斯芬克司轰然倒下(这意味人类终极问题得到了解决),新的国土出现于远方,伟大奇迹近在眼前。然后全书结束

  我视此书为一种“组合创新”,而且是把事物的两个极端组合在一起,理性+情欲,思想+行动,利己+利人,正如我的发明——冷藏+保暖,也正如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讲过的那样:阴阳合一。

  当然,六人的融合,是否就真的指明了世界大同之路,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来思考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墨家的非攻兼爱+法家的严刑峻法,佛教的戒律+世俗享受,六者融合,是否就是全人类的救赎之路?

  如果答案肯定的,那么,我就可以这样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一道菜:加点盐,加点糖,加点油,加点水,加点醋,加点辣。

  《六人》的作者叫洛克尔,德国人,本书是根据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某集中营里的几篇演讲稿而写成的。得知这一情况后,我觉得就不要苛求洛克尔了,因为身陷囹圄的最好消遣就是自由思考了,而且思考的还是全人类的命运

  据书的序言说,此书最早还是巴金推荐给国内出版界的。译者也算名家(傅惟慈)。全书为散文风格

  我还去把“保暖冰箱”申请个专利吧。你说呢?

  《六人》读后感(二):煽动的演讲

  鲁多尔夫·洛克尔到底是何许人也,连度娘百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介绍了书封面相同的几句简介:演说家,工团主义运动领导者,深受工人和水手喜爱,被希特勒放逐,不是犹太人。

  那工团主义运动又是什么呢,它是介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甚至还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当然,社会主义者也抨击工团主义,比如列宁同志。它倡导的是将运动重心放置在工业战场上。二战后,更多的工团主义者奉行的是无政府主义。

  了解到这一点,这本书就不难理解了。它是由鲁多尔夫的演讲集整理而成的,所以才充斥这么多煽情的语调和华丽的辞藻,读起来似是而非,似乎在涤荡灵魂感觉若有所思。实则徒有华丽的表面,内力不足。就算攀附名著的肩头也无补于事。

  在革命运动中,需要这样一个“即脚踏实地,又充满高度”(第一条路与第二条路);“即勇往直前,又实事求是”(第三条路与第四条路);“即无私奉献,又反躬自省”(第五条路与第六条路)的高大全的典型来作为革命队伍的领头人和指路明灯。就跟“八荣八耻”差不多。只是富有煽动的演讲罢了。

  然而,真正要说指导人性的,远不是这么简单。我总认为,人性就是“乍看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不用这么多教条与准则。就像陶渊明所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就连书中提到的斯芬克斯的谜语。

  人,不过是“早晨四脚走路,中午两脚走路,晚上三脚走路”的生物,不用太苛求真理,真理往往在俗世当中。

  【不过呢,这本书倒是适合中小学生,很多名言警句不甚枚举,应该是“新八股”标准用语,考试时候若能手到擒来,分数应该不会少吧……】

  《六人》读后感(三):寻找

  小时候有两本书一直很热切,却并未拥有的,

  一是《等待戈多》,另一就是这本《六人》。

  关于寻找的故事,一直没有停止。

  他们这样在路上行走,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们感觉到使命存在

  这本书,关于行走的方式,却不关结局,一切未知的,仍然在等待着

  这本书,从买回后便呆在了我的床头柜上,可以随时翻开。

  一年后,我又买到了1952年11月出版的《六人》,

  如图:http://www.bianzhi.net/read/image/DSC04910a.JPG

  品相不错价钱也相差不多。有些东西,你在寻找,它在等待。

  《六人》读后感(四):超级组合

  浮士德追寻生命的终极奥秘,即使是“在爱情浸沉在最高潮的时候”,他的“思想深处仍然有一个带威胁性的谜样的东西在半睡半醒地监视着”。为了知道“环绕着我头脑的那道墙壁后面究竟藏着什么”,他不惜将灵魂出卖给魔鬼。唐璜则沉溺情欲,只重现时的欢娱,看不见过去与将来。

  哈姆雷特洞悉一切却怯懦无力,只有思想没有行动;唐吉诃德勇往直前,从不思考因而从不受疑虑之苦。

  梅达尔都斯的世界由难以忍受的自身痛苦筑成;亨利希的心里却怀抱着整个世界,眼睛里看到的是世人苦难

  六条路上的六个人,谁也解答不了斯芬克司的谜题;但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候就到了。

  这多么多么像老卡通片里的超级组合啊……比如百兽王,比如猛大帅。

  偶像剧里的角色常常既爱A又爱B,当他们难以选择的时候就会想:要是有一个C能将A与B的优点整合在一起该多好啊。

  洛克尔并不是只提出问题不给出答案,他的答案就像加法那么简单:A的智慧+B的勇气,C的关注自我+D的放眼天下,E的理性精神+F的肉欲体验,将它们结合起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P!

  至于斯芬克司,也许只是一点噱头而已。

  与这个理想化的结论相比,我更喜欢洛克尔对六种生存状态的描述。那些“深藏在心坎里”的,“不肯表露出来”的东西,“它们喑哑地、神秘地埋在灵魂深处,那里,幽暗的原始力量默默地反复循环,从不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

  那些“最隐秘的、埋藏最深的东西”。洛克尔一定深受其扰,因此才有了这样一本小书。

  说到底,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都会有一堵根深蒂固的高墙。我们自身的无比孤独和无名渴望只能在高墙里的阴影里彳亍独行。

  《六人》读后感(五):六人

  若干日前文及斯芬克司,有Sanfer谈到此书,后来在豆瓣书店偶然碰到,装帧甚喜之,折价后则甚廉,遂购之,权当论文之余的消遣,大概跟钱钟书牛津求学时读侦探小说休息脑筋抱有相似目的吧,后来发现论文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便间隙中读了几部薄薄的小书,颇有收获。我向来是不屑于——或者说是无暇——阅读翻译作品的,除了那些供认的超出原文的杰作,只恨自己学了外文,便一门心思想穿透玻璃镜的樊囿,进入真实的世界,不想在曲解中拾人牙慧罢了。然则通过长期的实践,渐渐发觉,自己的外文并未达到何等的高度,轻易地便在一些并不深奥的小说面前败下阵来。于是我寻找各色的理由,为自己读译文开脱,最容易莫过于对付英文以外的文字,盖实无力读之矣。《六人》原文既是德文,我也大可以心安理得地从傅维慈先生笔下含英咀华了。读罢我才想到,这才是绝妙的译文,我读原文也未必有这译文如此激动。傅先生译笔隽永,用词考究,常能在文字间营造出真切意境,让读者神游其间。往之译者,寻觅佳词妙句不过旬月踟蹰而竟得之,而我辈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够装饰出不致后悔的文字。“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就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钱先生是“宁恨毋悔”,传流世间的文字也件件俱是精品。而我每每编织文字之前,也往往拿这般理论自嘲,但终究还是选择了后悔之路,就像每晚睡前对自己千叮咛万嘱咐,第二天一定要伴着闹铃声起床一样结果还不是伴着室友午饭的招呼声懒懒地起来。我读《六人》的时候,似乎从每一个主人公身上都能找到一面镜子,映出自己的一种性格:浮士德对终极真理的孜孜追求;唐璜对个性自由的不羁释放;哈姆雷特胡思乱想,不以疆域,却总是行动上的懦夫;唐吉诃德愚昧理想主义,明知死路偏向前的“勇气”;梅达尔都斯内心欲求的挣扎;亨利希为人幸福踏遍山野寻找蓝色的花的执着秉性与崇高精神……最后作者对六人所作的个性化的阐释,我也觉得有些牵强,不过六个故事分别读来,自会有美丽的体味。

  吾荐

  2008-1-15

  《六人》读后感(六):一本遇到三次的书

  很奇怪,我和这本书遭遇了三次,三次都是完全不同的地点,完全不同的时间,甚至是完全不同的版本,感动是一样的…

  第一次,我还很小,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应该是最古老的版本,定价是很便宜的,可是书商的要价很高,那时的我自然是馕中羞涩,只好遗憾

  第二次大约是我的大学时代,在家乡图书馆,再次看到了这本书,版本也不年轻,当即就借了出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一气读完,感慨万千,只是最终还是要归还的…

  第三次,是今年年初在上海的图书馆里,已经是最新的版本,我便又读了一次,不久以后,我便离开了上海…

  一本很好的书,从一开始 我就很惊讶于它的选题,只是在路上艰难行进着的又何止六人…

  《六人》读后感(七):其实可以当幻想小说读

  标题党---鉴定完毕!

  六个人汇聚于通往斯芬克司石像的路上,六本小说的主人公两两相感知,双方生命历程与性格的互补让结局看上去很圆满,旧事物消亡,新世界重生!

  可以想见巴金先生的译本当年出版后的轰动,书中的语言充满张力和激情,富于思考的内容在动荡革命的年代定扇起过无数人心巨大的激情.然而有效性和疯狂效应只该是过去式,作者创意固然不错,可结局太理想化,三对互补便消抹了六人痛苦的人生,解决了创立新世界的难题.这意思无非就是说全世界人民团结,"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当然和当时作者写作背景很有关系(一战间某集中营).好吧,为了不抹煞这本书的美感,就忽略这一层面的意思好了.

  再说关于这六个人的故事.看过作者截取的主人公的小说的话,便很容易理解六人中每个"人",但相较来说,没看过原小说的话会更喜欢本书中每个故事营造的氛围.当然如果原小说你喜欢得不行或喜欢熟悉气息的话另当别论.

  建议读前面六个故事好了,结尾可以忽略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六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