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浪苍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流浪苍穹读后感10篇

2018-03-05 21: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浪苍穹读后感10篇

  《流浪苍穹》是一本由郝景芳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苍穹》读后感(一):天空不言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

  感觉这篇科幻文的文字很柔,极具女性特征。不过书中人物地点建筑名字取得都有点西方化,才开始看的时候不能很快适应。

  内容才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空泛的地方,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也有可能是之前才看了《三体》,所以自我就代入了外星人“敌对”地球的感觉,一直在猜火星人对地球的态度策略是什么。不过也感受到,作者重点应该不在两个星球的博弈上,而是在以女主视角开展的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上,还是以主观的为主,没有很多专业性的知识

  看完之后,也会思考,比起身体上的迷失精神上的流浪是不是更加可悲?火星年轻一代想要推翻和追求的,恰恰是他们前辈弃之不用的,一次又一次狂热的追求,是为了真的触及完美,还是仅仅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隐形的欲望?书中在描述年轻一代“起义反抗”的画面时,状态很像之前在《乌合之众》里面说到的“集体”,狂热热爱群体一起出动的状态,不会思考一起做事情的意义,仿佛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存在

  地球想要火星的制度分明,火星想要地球的自由交流。这种矛盾,感觉很嘲讽。

  不太喜欢女主,有时觉得她优柔寡断,又觉得她想的太多没事找事。最喜欢的人物,应该是瑞尼先生,除了冷静温柔之外,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可以做什么,思考事情方式也有自己的判断。最重要的是,他是能够成为自己的人。我们生活中,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

  最后——“天空不言,大地见证我们的诚实。”

  《流浪苍穹》读后感(二):孤独星球 ——写在《流浪苍穹》之后

  如果你抱有对独一无二科技幻想期望、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巨大世界繁杂精彩故事的话,我想你大概会失望。这是我第一次看郝景芳老师的故事,也是我第一次读的女性所写的科幻——与我之前所阅读过的男人们的科幻截然不同的一种科幻故事。

  科幻小说我没有读过很多,从初识科幻到现在不过两年的时间,期间看的科幻小说屈指可数,但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是从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科幻我就被它深深吸引。那是高三的时候,繁重的学习之下我按耐不住心中的寂寞空虚,在没有书可看的情况下打开了三体,那是我第一本科幻小说,大概跟很多人一样。而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科幻大概平庸乏味、不值一看。但是三体真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神秘的三体人、美丽致命水滴、无比美好的庄颜、以及那歌者,其中每一寸幻想每一个人物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内心之中,以至于其后我每每抬头看向星空的时候都会想象,是否其实这其中充斥着生命,只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的藏好自己、不愿也不能被其他文明发现?再后来第二次给我无比震撼的则是海伯利安,瑰丽、庞大、目眩神迷却又精彩无比的那个世界,那个海伯利安。再到后来,科幻小说总是以其神奇的想象、创造的巨大而真实的幻想世界、还有那些闻所未闻、看似不可能却好像又合乎自然逻辑的科技给我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连同其人物也变得如同上古之神一般,鲜明个性激烈的燃烧。

  然而我怀抱着同样的期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却发觉,完全不是如此,这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一个故事。这本书里没有那样子让人敬服的人物,没有精彩而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有太过精妙的科技幻想。这是另外一种科幻,软的,饱含人文的,甚至像是借由科幻背景的一个现实主义小说。这就是女性的科幻吧?我这么想着,在看这本书的时候。

  纤妮娅的叛逆,洛盈在两个世界中的纠结,安卡的承担,我想这是最讨女孩子喜欢的类型,还有伊格、汉斯、吉尔、皮埃诺,其实每一个人我都印象深刻,比以前那些给我震撼的故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大概是因为他们真实,不是一个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像你的朋友一样,不伟大也不渺小,只是真实。

  书中的故事,描述的语言亦如此,有些琐碎,总觉得不是那么吸引人,但是却因此给人深沉感觉。于是作者描述的两个星球那种隔离,那种不能够相互理解的孤独感尤其真实。

  这大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交流,理解,包容,与孤独。不通过宏大的世界,传奇的人物,瑰丽的幻想,而通过真实,如同生活一样的细节与绵长的娓娓道来的叙述。两颗对立的星球、两个对立的世界之间,有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个使团,几个交换的学生,其中有导演设计者、舞者、飞行家,当然也有政治家,这就够了,用最人文的方式描述人文。

  两个世界互相的猜疑,想要靠近的心情,害怕受伤害的心情,也像那些什么都想相信但什么都怕相信的孩子们,也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不论是什么文字,小说也好散文也罢,最后都是要回到人文。从人文出发,然后回到人文。描写表达人们的生活状态,这大概是写作最重要的。《流浪苍穹》大概不会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但是它其中的孤独却的的确确存在于我,并且存在于每个人的交流之中,这即是文学。它展现了这种生活状态,真实,毫不粉饰。

  《流浪苍穹》读后感(三):摘抄

  quot;所有的问题都是生活者的问题,一旦旁观,就再也没有问题了。"

  “读书的好处是让孤独的人不那么孤独。”

  “一个人的记恨只是一个人,但自己的不沉着却会得罪很多人。”

  “生活唯一的挫折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连理想都没有的人也好意思说挫折。”

  “瑞尼医生,您以什么为幸福呢?”

  “清醒,以及能够清醒的自由。”

  “他用适宜盖住意志,用自由买了野心。活在野心中的人的选择总是唯一的,因此也是没有自由的。“—可没有野心、或者说成功的人,也未必有其他选择,同样未必是自由的。

  一直觉得《流浪苍穹》中的火星社会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刚刚才想到这应该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一脉相承的哲人国度吧,对应到最新版本应该是:精英社会?

  “安卡不能认同胡安,因为根本没有卑下的全体人,只有卑下的一个一个人。只有一件事一件事的解决,根本没有一群人一群人的解决。永远都没有。”——理工科生或许天然都赞同胡适的话: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他想到了洛盈,上一次这样飞行是和她一起,可是现在只有自己一人。他后悔没有带上她送他的模型,也没有给她发一封邮件。他觉得他是隐隐感觉到了什么,因此故意没有发。可是现在他后悔了,他想再对她说些什么。她是他现在唯一的遗憾

  “她上一次问他相信不相信永远的感情,他说他不信。他本以为洛盈不会像其他女孩子一样问这些问题,可是她问了, 而且似乎很失望。是的,他不相信永远,他没有瞎说。他不信什么天长地久,他只知道某时某地。她是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一个人一辈子能和几个人一起飞翔呢。她是独一无二的,她始终在心里那个地方。”

  后记:“2006年提笔写作之前,我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气馁状态,几乎没什么能把自己救出去。我的气馁来源于全方面的自我怀疑

  因为内心焦虑,不断审视和质疑自己,所以无法踏实努力,总纠结于要不要放弃理想,纠结于自己是不是有天赋

  “对于处于这种自我困境中的人,对他说’你很棒’无济于事,因为他不相信廉价的恭维;对他说“放弃也好,想开点”更无济于事,因为那样他会加重自我贬低。

  实际上,唯一的拯救路径就是行动,是某种一小步一小步让自己可以动起来的事。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有一点一点的改善,就是心里重要的能量来源。”

  《流浪苍穹》读后感(四):人类永远在寻求的路上,可希冀的乐园不过是口耳相传的幻象

  呐,你期待的生活是怎样的?是以消费和物欲为动力,努力赚钱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吗?这样才会有比尔盖茨,才会有马云,甚至才会有莫扎特和贝尼尼,才会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可这样的动力却像拉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终归让人觉得空虚。或者是无条件给你足够的物质保障,可以随心所欲地投身所爱的事业,至少穷困潦倒的梵高不会被咔嚓掉,被驱逐的斯宾诺莎也不会磨镜片磨到死,荒唐无度的贝多芬也不会玩到得那啥啥病变聋子(等等只有最后这人画风不对啊喂!)可是,或许则会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恐惧,对一切都安排理所当然恐慌吧。

  怎样的社会制度才算是完美?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怎样的生活才算是自由?消费主义的物质自由?天马行空的精神自由?人类最终能走向何方?真正的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的溃散?就像经典物理那用理性垒砌的大厦如此精密恢弘、美轮美奂。就像量子物理因为不确定性而迷人,在大厦的废墟上建起古灵精怪的后现代艺术 。就像白玫瑰,就像红玫瑰。任何一方都是好的,都是美的,可我们为了选择某一方,只能永远与另一方背道而驰。我们永远在寻找,却只会对自己未曾拥有念念不忘

  “一个世界能运行必然建筑在欲望之上。”区别只是用荣誉来衡量自己,还是以物质来炫耀自己。但归根究底,这一点点区别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对于那些同样见识过两个世界的人,才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才能让人们赋予他们意义。就像留在北广上的我们,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穿着与这座城市相比略显寒酸的名牌衣装,迈着急匆匆的步伐,走过车流,走过高楼,走过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热闹终究是他们的。就像回到小县城的我们,朝九晚五,规矩上班,按时下班,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在某个失眠的深夜,翻到了过去曾感动过自己的书籍,如同每个在夜里成为诗人的人,感慨几句,却在第二天忘得一干二净

  无论是哪一种,其实我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因为无论是哪种生活,并没有明确的对错。无论是怎样的改变,也终究会殊途同归。既然如此,也就永远无法盖棺定论。

  看书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能生活在火星,我一定会选择瑞尼医生的生活,那之于我而言,大概是最幸福的事情。可是谁又敢断言,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像洛盈一样,因为茫然而寻觅。

  开始阅读郝景芳,是因为跟风了北京折叠,就此爱上了她的故事,她的文字。记得她在另一本短篇集《孤独深处》里提到,“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她用了好几个“最”。这个“最”,大概是之于她的日常生活而言的。阅读的人,写作的人,往往能够将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像是站在黑暗边缘,静静观望。清醒的冷静,是可以享受的,也是孤独的。

  郝景芳的文字是美的。每一小段,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独特韵味的世界。或许,正是那种将自己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像个局外人,像个旁观者,为此接触了无数种可能性,那是理性的感性,是真实世界的投影,即使不美丽,也是迷人的。

  所以,之于我们读者,能够在这样的世界里经历一次小小的探险,一次对自我的探寻,也是迷人的。

  夜深,可愿读到这里的你,一夜安眠,在任意一个并非真实的世界里远行。

  首发:微信公众万事屋里读闲书,欢迎关注

  《流浪苍穹》读后感(五):孤舟

  “我们这些年轻人,很容易什么都不信,也很容易相信什么。”

  这是写在《流浪苍穹》封面一句话

  故事的发生,主要是依托在未来世界中火星彻底变成人类的殖民地,火星上的人类发动革命,摆脱地球殖民地的头衔,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星球上开始的,两个星球的同类们遥遥相对,互相猜忌,却又摆脱不了对另一方资源抑或科技的渴望,这实际上正是这个世界上在发生的事情。作者通过塑造另一个星球,并赋予两个星球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在幻想中大胆的推测。

  在那个未来的世界中,地球变成了资本至上的大市场全球化演绎到了巅峰,资本垄断也不断发展人口增加,每个人都为了赚钱连轴转,政客善于面对镜头塑造形象,而商人善于倒买倒卖制造欲望,个体金钱利益变得无比重要,人们的勤奋程度活跃程度空前增强。而火星,却是一个曾经人们理想中的乌托邦,那里科技高度发达,资源高度共享,人人有家可住,有工资可拿,那里少有偷窃和犯罪,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智能玻璃而无处可藏,火星的生活看起来其乐融融而幸福无比,可是真的幸福吗?

  生活幸福吗?

  这个问题,也是作品中女主角洛盈以及其他年轻人在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

  洛盈是火星派到地球考察学习年轻人中的一个,在为期五年的形成结束后,他们回归火星,却发现火星离他们越来越远,不是生活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地球上五年的成长,改变了他们的许多价值观,在两个星球迥然不同环境和社会思想中的颠沛流离,让他们的精神产生了一种居无定所之感。在火星思念地球,在地球思念火星。在规则严明之处出生,在散乱芜杂之处长大,看似是他们的交流是一场考试的决定,实际却是命运依次降临。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下,这群少年的心被流放在宇宙中央,他们听的太多,学的太多,见得太多,两个星球的彼此孤立与丑化再也难以欺骗他们,他们再也无法满足于任何一种生存模式,因而在回到火星之后,他们就变成了革命的先行者。

  “故事的开始是这群少年归家的时刻。身的远行在那一刻结束,心的流放从那一刻开始。”

  年轻人们思索,进而变革,可惜的是,在他们自以为是最了解社会的人,实际上千百年来,一批批青年都是如此,在自以为是的了解中又陷入了迷障。洛盈联合大家在火星上发动了资本主义式的变革,在人们呼声高涨的时刻,她却得知在几十年前,也是这样一群青年,其中有她的爸爸妈妈,正在为将火星变为资源共享的新世界而奔走呼号。

  就是这样,洛盈陷入了彻底地迷茫,她意识到,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没有制度会是完美的,社会的模式,不过是在那么几种中反复轮回,没有尽头,青年人们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以为可以用生命谱写新时代,却远远不会预料到,数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他们的鲜血很快就又被另一群青年的呼喊踩在脚下。这是社会的命运,也是这些年轻人的命运。

  在火星和地球之间,这个宇宙之中,洛盈和他的伙伴们只是不起眼的几叶孤舟,随着时间的洪流飘动,却不知哪里是自己该泊的岸,他们多希望自己只活在一个世界里,活在一种制度里,思想上的盲者,却可以做一个幸福的生活家,当你对故乡之外的地方产生好感和向往,故乡就再也不是你的故乡。

  这大概就是郝景芳想要表达的,精神上的颠沛流离,而不单纯是肉体上的流浪苍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于一些人而言,心灵归宿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

  全书中并没有什么过硬的科技点子,读起来不算震惊或者酣畅淋漓,但着实撩人心弦,将女性作家在写作中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人物描写还是心理活动,善于思考而激进的年轻革命者,心有万语沉重不堪的老年领袖,普通人对生活的小小渴望,对人生的迷茫,对后代的期望,朋友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悸动,让我们看见了有很多人性的微光,不管是将来、过去、还是现在,都会闪闪发亮。

  与此同时,本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说起来有点惭愧,我觉得最让我感觉奇怪的就是里面人物的名字,让我感觉过于西方化,缺乏世界融合之感,整体框架也过于局限于西方,感觉是依托北美和欧洲写出来的作品,可能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关,但这点瑕不掩瑜。还有一点就是精彩的点子不多,大多数都集中在对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推论和思考,这点已经在前面提到过。最后一点,就是我私自认为结尾不算太精彩,不过话说回来,世界上其实也没有什么结局很完美的书吧。

  最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孤舟做题目。

  感觉洛盈和那些年轻人在两个星球中漂泊,是孤舟。

  可是地球和火星也是,在宇宙的某个轨道里滑行,相望、孤立、交流、再度孤立,也是孤舟。

  《流浪苍穹》读后感(六):穹顶之下

  当洛盈和朋友纤妮娅一同走上火星基地的最高处,伸手触碰那层“坚硬而冰冷的玻璃穹顶”时,她们终于意识到,她们是不自由的,那些曾经应以为傲的秩序,和谐与安宁的根源,只是谁也逃不出去的事实,火星政权所标榜的自由此时显得尤为虚伪可笑。其实,我们也一直都在穹顶之下生存,区别是这穹顶,限制住的到底是你的身体还是内心。

  无论是谁,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都会毫无道理地产生一种迷茫与无力感,在这般辽阔的世界上,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若是在某个地方稳定下来直到生命尽头,那样未免无趣的恐怖,我们若是永远动荡不安,永不停止,那么未免在某个时候厌倦不安同时发现人生的毫无意义。这种恐怖诉诸文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当你触及人生的穹顶,意识到自由与安慰的矛盾,理性与自我的对立是如此鲜明时。你该如何惶惶然不知所措?小说里的少年少女们就处于这样一中不安之中。

  郝老师的书中,这种矛盾被具象为火星和地球两个极端对立的对立的体系,一个具有严谨理性的的教育体系,科学稳定的社会结构;一个具有自由散漫的社会风气;混乱无序的文化形态。两者格格不入却又同根同源。这就产生了某种奇妙的结果,从本质上来说,书中涉及的诸多人物,无论是在火星生长却接受了地球思想熏陶的洛盈,还是作为地球人却滞留火星的伊格的老师,作为摆渡人见证了火星和地球关系变迁决定终其一生守着飞船加西亚船长,甚至是所谓的独裁者的洛盈爷爷。他们非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个人面对不同环境的不同方面,延伸开来,火星文明和地球文明同样可以看作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不同生存环境所做的映射。

  火星环境艰苦,生存条件恶劣,生存空间狭小,容错率低,于是人们只能资源共享,互相监督协作,没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流动,稳定,是火星文明所需要的,于是火星形成了工作室制度和所谓的独裁者;而地球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没人能真正说服谁,所有的运动,倡导,乃至革命都只是大海里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浪花,淹没在无休无止的垃圾信息之中。诚然,火星一切共享的制度确实限制了人们的自由,然而一切都是利益互换的地球呢?这种模式又何尝不是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把人们的想法全部禁锢在利益周围。从另一方面来看,地球处于得过且过的狂欢之中,人们在文化的废墟之上狂舞,思想的坟墓里大笑。他们酗酒,吸毒,沉醉于所有的快乐和美丽,从不思考未来永远得过且过,仿佛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至于火星,他们计划长远,理性冷静,社会结构平等合理,宛如冷静智慧的日神赫利俄斯。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人类向往自由的天性,以至于几近分崩离析。

  这两个社会体系各有各的问题,而且互不相容,相互攻讦。故事里的人们在两个世界的相互倾轧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试图改变什么。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动人的地方,人们面对几乎无可抵挡的社会变迁依然可以试图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也是人类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永远不向命运妥协 。他们已经在路上了,他们将探索出真正美好的未来,我坚信这一点,正如我坚信这世间所有美。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争论科幻文学的文学性和科学性的问题,作为天体物理专业的郝老师并没有堆砌大量科学术语来营造所谓硬科幻的感觉,但是却从字里行间体现了极高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 ,她通过女性独有的美丽轻盈的文笔以及深刻的内涵将这本书的文学性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这不只是一部非常棒的科幻小说,甚至是一部非常棒的纯文学小说。长久以来,科幻文学总被误认为科普文学或者儿童文学的分支,我想郝老师的这本书可以打破一些误解,为科幻文化在主流文学上再打下一块阵地。

  《流浪苍穹》读后感(七):科幻中的人性光辉

  自由,或许已是现在的青年们最常提起的两个字。为了自由,我们要脱离父母的管教;为了自由,我们要摆脱世俗的规则;为了自由,我们反对体制的僵化,我们高呼着“自由万岁”,我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国奋不顾身。可我们究竟是在追寻着什么,究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这份奋不顾身的追求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我们常习惯于科幻小说的超脱飞扬的思想而忽视了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情感的描述,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并不仅是作者想到了怎样惊为天人的科幻点子,更是作者怎样刻画这个奇妙世界的社会与人性,在最超脱飞扬的幻想中追寻最纯粹的人性,探求那宇宙、生命以及一切的答案。而郝景芳的《流浪苍穹》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一次次事件中将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在一次次内心独白中让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洛盈、汉斯、安卡等等他们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

  自由,自由,这是洛盈一行人不断追寻的目标,一路上她痛苦、她彷徨、她迷惘、她惆怅,就在她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的时瑞尼却将她父母的真相摆在了她的眼前:她的父母反对了她的爷爷,她反对她的父母,而爷爷反对的却正是她所主张的,自由、平均,这些诱人的词汇总有人在追随,究竟谁才是对的?究竟谁才是真的自由?

  一部优秀的小说不应该仅仅让作者读起来大呼过瘾,更应该让他们在合上书页后久久不能平息,脑中不停闪烁着思考的光芒。有人说科幻只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可我恰恰觉得科幻是在一个最纯粹的舞台上上演的最纯粹的人性的交锋,对人的本质的最深刻的探寻,它绝不是让人消闲时间的字符串,这是一批又一批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流浪苍穹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