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7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经典读后感10篇

  《自卑超越》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015-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涉及到一生主题

  想要慢慢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知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本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入门书籍来读,整个阅读过程算是轻松障碍。虽然如此,在读后最大的疑问是关于作者对有些论点的解释支持似乎并没有大量的实例来支撑,因而对这些论点也是持有一些怀疑态度

  对书里核心重要观点做一点笔记

  整本书中作者对于合作一词的强调贯穿始终,在他看来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他(她)就需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一点也决定了在日后生活工作中这个人是否能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应对种种事件。在作者看来,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便带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不同内容的自卑感,在努力克服这一情感的过程中,人或是因此而获得成就感及健康的生活,或是因错误方式心态而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而正确做法便是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寻得对自卑感的克服。

  作者还指出,一个人儿时的经历他的家庭对于他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童年时期孩子对于所经历事件的认知往往影响到他人生观的形成,从而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当然学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即使是这样,如果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缺陷或是家庭不正确的培养方式而产生了错误的心态,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便是无可救药的。心理学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对问题形成原因研究同时也是对解决方式的寻求。

  在最后的部分,作者对于生育下一代观念,不得不说我有些不是很赞同的地方比如说两个人的结合崇高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和幸福而产生下一代这个说法,颇有种空泛说教的虚假使命感。关于婚姻和下一代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更加现代和不那么教条的方式来看待和分析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通俗易懂,对于当下人的影响和作用胜过任何一本心理学图书。

  《五百种犯罪生涯》书里写了一个名叫“棘手约翰”的男孩,他检讨自己的犯罪生涯时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一直到十五六岁,我都是一个乖孩子我喜欢运动,也喜欢图书馆借书看,生活井井有条。后来,我父母逼迫我退学,让我去工作,每周只给我50美分的零用钱,其余的都被父母拿走了。”

  他其实是在控诉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能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就能真正知道他犯罪的原因了。现在,我们只能断定:他与父母的关系和谐

  “我工作了将近一年后,开始有了一个女朋友,她是个很爱玩的女孩。”

  我们发现很多罪犯都是把感情寄托在一个喜爱他的女子身上。让人头疼的是,他女友很爱享受生活,可是他每周只有50美分的钱可以用。这将对他合作能力形成巨大考验。我们不认为钱是维持爱情的唯一因素,并且他应该清楚世界上还有很多女孩子。如果我遇到他当时的状况,我就会直接指出“这个女孩不适合你,她是一个过于贪图享受的女孩”。然而,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在当代,一个礼拜50美分根本可能玩得好。我老爸又不肯多给我钱,我感觉难过,也很痛苦,总想着怎样才能多赚一点钱。”

  按照常识,我们会告诉他:“你得更加努力工作,多赚一些钱。”但是他却想着不劳而获,因为他想通过哄女朋友玩让自己也快乐,他才不管其他的呢。

  “有一天我在街上遇见一个陌生人,很快我就和他混熟了。”

  遇见陌生人也是对他的一次考验。有正常合作意识的人是不会被轻易引诱的,但是他已经有了邪念,就容易被人带坏了。

  “这个陌生人是‘老大’,是一个老道的贼,聪明机灵,对偷盗很有一套。和他一起行动时候,每次都很顺利。所以我就开始跟着他了。”

  他的父母有一栋房子父亲工厂里的一个领班,周末他们才能有空全家团聚。他们家里有三个小孩,除他之外,其他人从来没有过任何犯罪的记录。我很好奇那些坚信遗传决定论的科学家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这个男孩还承认自己在15岁时就开始与异性发生性关系了。有人一定会说他是一个好色之徒,但其实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他对别人并没有兴趣。他是为了让自己在这方面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崇拜。

  在他16岁时,由于他和同伴偷盗民宅而被捕了。我们发现他在其他方面也证实了我们所说的观点。他希望自己是受人崇拜、被人追捧的人,为了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她不惜给她们买单。他戴着一顶大盖帽,领部系着一条红色的大手帕,腰间还插着一把枪。简直就像一个西部的绑匪一样。他是一个自负的人,想表现得像个英雄一样,但又没有真的本事。对于警察指控他的各种罪名,他全部都承认了,还扬言“还有更多的呢”,他对法律权利完全没有顾忌。

  “我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活下去的意义,所谓的正常生活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对于此除了蔑视别无其他。”

  这些思想都是一种潜意识,他对此没有了解,根本不知道这些连贯起来意味着什么。他认为生活充满了负担,但是他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泄气。

  “我学会不信任他人,大家都说贼不互偷,这其实是错的。我之前有一个同伴,我对他极好,但是他却反过来害我。”

  “如果我有了足够的钱,我一定会像其他人一样踏实生活。我想说,如果我有足够的钱可以用,我就不需要工作了,我讨厌工作,以后我也绝不会工作。”

  他这些话想表达的是:“让我走上犯罪道路的是精神压抑,我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分析。

  “我每次犯罪都不是预谋的,是我恰好开车到某个地方,那里有东西会引诱我,我就控制不住欲望,就把它偷走了。”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英雄,根本不承认这是一种懦夫的表现。

  “我第一次被警察抓到时,我身上带着价值14000元的珠宝,正打算把这些卖掉换成钱,然后去见女朋友。”这种人通过给女孩花钱,轻易赢取满足感,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胜利

  “监狱里设有各类学习班,我要尽可能去多听课,但不是为了改过自新,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厉害的人,提升作案技能!”

  这表示他对人类极度仇恨不仅如此,他根本不想继续生存了。他说:“如果我有自己的孩子的话,我一定会杀死他,因为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种犯罪。”

  那么该怎样感化这样的人?除了让他重建和别人的合作关系外,别无他法。我们要让他明白他的想法错在了哪里。我们需要追溯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找到他最早产生对人生误解的事情,以便帮助他纠正想法。在这个案例中,我对他的事知道得不太多,所以只能靠自己来推测。他应该是家中的长子,起初他受尽宠爱,后来其他孩子出生了,他的地位也随之失去。如果我的推测是对的,我就会发现:像这样的小事都可能阻碍他发展出与人合作的能力。

  约翰说,他在被送进监狱后,受尽虐待,出去后充满了对社会的仇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监狱中的暴行可能被犯人看成是一种对强韧性的挑战,不断地被教导重新做人,也被他们当成是一种挑战。他们想当英雄,很乐于接受这些挑战。他们认为自己正在和全世界作对,他们要让自己抗争到底。如果一个人开始和全世界对抗,那么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比挑战更能刺激到他的了。

  在问题儿童的教育上,让他们接受挑战也是最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常常会想:“我们要看谁更厉害,看谁能撑的时间最长。”他们和罪犯的心理类似。但是如果他们足够明智的话,是可以逃离法律的制裁的。在监狱里,如果对罪犯提出各种挑战,显然是极为错误的做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作为一名奥地利医生,他的病人给他提供了研究样本,从中他发掘出个体心理学,写下这本书。书中阿德勒一直在强调一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在书中这样解释自卑: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切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他说我们应该释放自卑感。一个人不去克服自卑感那么将“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的毫无期待安于现状。虽然能看出他像其他人一样努力让自己活得潇洒,但却看不出改变生活的希望。如果他认为自己软弱,他就会进到一种使他觉得强大环境中去寻求庇护,而不是想办法让自己本身变得强大”。其实,这相当于逃避现实,当事情发生的时候,选择逃避,并且暗示自己事情已经解决或者事情没有发生,给予自己安慰,但实际上事情并没有得到任何解决。 而如何解克服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培养合作感来化解各种问题,培养一种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无论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学生的教育甚至于对罪犯精神病患者的引导,他都倾向于用合作感与培养合作感来解决。不过倒也给出了我们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比如书里说”拿爱与婚姻来说,如果我们想要伴侣快乐,想要伴侣获得幸福,我们自然会努力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如果我们的重心不在伴侣而在自己,只想要发展自己的人格,那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让人厌恶“。这倒是给我们另一种角度看待提升自己——提高伴侣的幸福指数。你越来越优秀,对于你的另一半来说,你所能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多,那么他的幸福指数自然越来越高,这样来说你们的感情自然也该越来越好,相当于一个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提升自己不仅关系到你自己,还能使你的伴侣更幸福。不过,他似乎对同性不太赞同,认为同性恋是幼年教育缺失的一种表现,这个我认为有些以偏概全,我个人认为相恋无关乎性别╮(╯_╰)╭ 除此,阿德勒也是很重视孩童教育的,他多次提到一个家庭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并且认为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可以窥探出他的心性从而对他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但他认为一个人幼年时期便开始定性我觉得似乎有些过,人的一生很长,会遇上很多事情,这些事情会给予人大大小小的刺激,所以人是可以不断成长的,并不能完全定性。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啦(^o^)/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有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早已忘了生命的意义

  曾经有段时间,心理状态不好,总是感觉心理病殃殃的,莫名的悲伤苦恼怨天尤人,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日子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着,有一天,看到了这样几句话“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别跟自己过不去,别怪世界太糟糕,在不安生活中,坚守并坚持,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这不正好是对眼下的我所说的吗?带着一份希冀,我打开了这本个体心理学读物《自卑与超越》,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与代表,他对人的心理研究是以个体为始,关注个体本身的成长发展和人生历程。我们绝大部分人可能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的认知却如同陌生人一般,正如俗语中常说“你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一般”,可能有所不当,但确实反映出我们对别人的了解会甚于自己。

  在书中,作者坦言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无一例外,不管你身份如何,能力强弱,自卑感都是存在的。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地去超越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同,收获更多的幸福。作者以自身为例,告诉我们自卑感的正确打开方式,以自卑感刺激上进心,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每个人都会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我们并不是生来注定碌碌无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应有的价值,正如埋在沙里的金子一般,上面的沙土就是我们的自卑感,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上面的浮沙不断垫到自己的脚下,让它们成为我们的垫脚石,破茧成蝶,实现我们应有的价值。

  此外,阿德勒还特别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这一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一个人价值的大小,需要通过别人来反馈,自己是无法准确估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这一目的实现就要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可能不如小说那般引人入胜,但多读勤思,对我们自身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没有谁是生来平庸,只有不知道前行方向的人,才会碌碌无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想变得更好,请先治好自己的精神病——读《自卑与超越》

  心智健康固然是难得的幸运,但大多数人却总可能存在心理上的亚健康。这可以说是“广义的自卑”——当我们如蚍蜉撼大树般地对抗这个世界的时候。有句话说:愤怒是无能的表达。如果这是向外的表达,那么自卑就是向内的表达。我们个人的能力终是有限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如是提倡:通过合作使得人类发展进步——如果我们活着有意义,那就是对三方面有所贡献:与地球、与他人、与伴侣的合作,向社会作出贡献。

  人自然而然地追求优越感,由于自卑的存在。我们幻想成为超人,幻想自己无所不能。追求优越感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是脚踏实地的优越感,否则它将会转变成一种病态。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累积的,难以察觉的精神病。面对巨大的困难,或者艰难的处境,曾经我们无力去对抗它,可能转而寻求精神安慰,也不曾想过能够求助,或者根本没有求助的对象——这些现象在我们作为儿童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比如说,一个婴儿因为某种不适而哭闹不已,他确实通过哭闹表达了他的求助,但是作为他的家长却缺乏足够的察觉力,或者是持有一种“让孩子哭个够,他会自己停下来”的思想,这种现象一旦持续循环下去,人的性格就会在此间形成,仅仅由于对孩子的需求处理不同,人格之间的差异就会从此诞生。婴幼儿时期的记忆基本不存在脑海中,但四五岁的童年时期,特别事件对于脆弱的心灵来讲都是影响终生的大事件,关系到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所以,我们能够记起来的第一个事件,能够释读出成人之后行为举止的动机。

  我们的最初记忆影响到成人之后的人格。这些记忆最开始是来自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会对我们的性格造成影响。其次是学校的制度,老师和同学;到了青春期则对两性关系最为敏感。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没法有效妥善地处理和引导,我们就可能走向堕落。对于这一切的解决方法,阿德勒提出“学会与他人合作”,比如说在家庭中,我们会和兄弟姐妹竞争,如果是独生子,则可能和父亲争夺母亲,或者受到溺爱,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学校教导太多关于竞争的东西,差生可能在批评和惩罚中万劫不复;青春期容易敏感,如果认识不足,缺乏踏入社会的准备,容易导致以后的失败。

  即便是婚姻之中,也应该是存在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幸福的家庭。

  “学会与他人合作”“真正对他人感兴趣”等等话语是阿德勒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因为社会分工已经如此细化。

  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但是问题的存在,还需要返回我们自己身上来找。这就是将童年的记忆和目前生活中的行为动机联系起来,此外也可以借助分析梦境来发现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实施起来很难。

  如果想要变得更好,人们常常不是处于还平面上,而是在海拔为负的地方,如果想攀登高峰,就请先把自己拉到海平面,再做所谓的努力吧!

每一位神经症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活动的范围,并避免与外界过多接触。他们想要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让自己活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总之,他们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出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一种方法不行,他就会尝试另一种方法,以达到获得优越感的目的。但是他们并不会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做出努力。幸好,生活并不是如此,有许多新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奋斗,勇往直前。然而,神经症患者在初入社会试图解决问题时就遭遇了阻碍,只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比其他人会更大。正常人一般会合理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抗拒新的问题出现,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他们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不需要他人的特殊照顾。他们能依靠自己的社会经验独立勇敢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六):選擇自卑或超越?

  學心理學開始,首先要被知道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家,學習他們的理論,認識他們的人生。阿德勒是其中一個。

  不同於佛洛依德的心理學理論的核心:過去決定一切。儘管阿德勒也對成長給人帶來的重大影響也持肯定的態度,但這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重要的不在於過去,而是此時此刻,未來是可以被創造的。也是因為這個和佛洛依德相背離的想法,他們從盟友到分離,像心理學大家庭的一次重要分家。

  如果非要選擇去哪一“家”,我會選擇阿德勒,就算不從科學性和學術性出發,就從對人生的態度,我希望人活著是充滿希望和積極的,心中那份光和暖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阿德勒這本書有著自己成長的味道——《自卑與超越》。自卑是來自童年的阿德勒,身體有缺陷,幾歲的時候差點因病而死掉,活下來卻親眼看著弟弟死去。若根據佛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阿德勒經歷是灰暗和痛苦的,他心中也會存在著這些不好的東西伴隨他一生。是的,阿德勒曾經這樣,他面對死亡有恐懼,對自己身體又自卑,但這些只不過讓他更加發奮,用功讀書,努力成為一位醫生。他說先天的東西確實讓他倍感自卑,但人重要的不是糾結這些自卑的原因,而是在於怎樣從自卑中得到成長,作低谷反彈,也就是超越。

  關於自卑與超越的例子,有很多,其中一個如香港著名影星蕭芳芳,童年因為受性侵所以在她心裡一直存在陰影。但是她沒有為此而自我放棄,反而努力學習演藝,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後,設立了“護苗基金”,為保護兒童免受性侵。再偉大的人也會有自卑的地方,重點是我們怎麼看待這個自卑,是繼續讓自卑蔓延直接腐蝕我們整個人生,還是忽略自卑,將自己的才能發光發亮。這是選擇,是這本書的重要內容。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是積極的,過去只是一個經歷,先天的缺陷只是人生的一部份,重要是把握現在,未來人生會有無限可能。

  但書中有一點,本人是十分不認同,作為人類的結婚的目的是爲了繁殖下一代,這樣太過生物學角度,像是達爾文說的話,不像是一個心理學家的觀點。一邊推頌自我發展和宣揚愛的阿德勒,把愛情和婚姻變成了一樣成就人類繁衍的手段,看著讓人感到驚顫。如果每個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態去建立婚姻,那麼人生的意義似乎變成了繁殖。而這個和阿德勒本身的超越又似乎相背離。或許是當時環境造成阿德勒如此的主觀,我們可以理解可以知道,但不一定要運用,對於自己有益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東西可以推頌運用,不適合自己的就忘了吧。

  書本的用詞簡單,沒有嚴謹的專業詞彙,適合不是心理學專業但又希望在心理學上得到了解的人看,也適合那些希望超越自己的每個讀者。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七):人所标榜的事物往往是优越感的来源

  最近一段时间,被好几个朋友说自己有毫无必要的自卑和低于实际水平的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自卑情结,不知道是童年阴影,为避免失望而先降低预期的防御机制,还是转行带来的边缘感和心理压力。童年时期压抑自我,少年时期自我默认边缘状态孤独地探索,上大学之后找到认同的人和事后度过了一段快乐的自我膨胀时期,之后又不断在打击和崩溃中调整自我评价。感觉自己的自卑感更像是:在没有充分理由给予自己高评价,且没有充分理由判断他人对自己理解认可的情况下,给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设置一个保守的预期值。

  自卑感让我谦卑,比自我膨胀时期更能直视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对待别人的批评能够更好地接受。但它的确有显而易见的负面作用,在发作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情绪化、狭隘和慌乱,不能表现出真实自我的闪光之处,甚至有时候因此过度敏感也让别人变得小心翼翼和莫名其妙。

  阿德勒讨论自卑感与优越感关系的段落特别让自己汗颜:

  “当一个人失去自信,不再认为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可以摆脱自卑感,但他依旧不能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时,他会继续设法摆脱它们,只是他所运用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断累积。”

  “自卑情结是一个人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

  “因为自卑感会让人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会通过寻求优越感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补偿自己。但这种方式是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的。他们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不断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的事情中寻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会犹豫、畏缩、没有作为。”

  一直旗帜鲜明地抗拒各种形式的“优越感”,总觉得这种,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因为自己优于他人而产生的快感是十分狭隘的。比如说,强烈反感对他人缺陷评头论足,或居高临下对别人生活指点江山乱贴标签的行为,对那些总在对比中沾沾自喜的人毫无好感。但是我真的是一个毫无优越感的人吗?

  努力思索着自己的自卑,究竟是否以优越感为补偿?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让我有优越感?最为接近的可能就是“边缘感”吧。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所以不需要他人的较高的认可和评价,只需获得自己内心的满足即可,但潜意识里还是会为自己未能获得同等程度的理解和认可而产生情绪反应。边缘感带来的优越感让我把自己的性格缺陷,比如软弱、冲动、犹豫不决(和冲动的确是很矛盾,可是人性中就是有这样的矛盾)和不求甚解,当做与众不同的特质,而不去正视这些问题可以且应当被改善的事实。一直以来把自己不擅长待人处事,甚至时常有些笨拙,作为自我原谅和自我安慰的理由。但是事实上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可能没有那么清晰,我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接受自己并不在普通人的行列之外,而他人也并未一定比我更入世、更能熟练地处理人情世故,我们都是人生孤旅中青涩的探索者,或许是应对自己自卑感的良方吧。

  想想看,其实每个人都有标榜和赞美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就是他们优越感的来源。我曾宣称热爱的笨拙、天真、朴素的人格,恰恰就是我的优越感所在,也因此逃避着这类人格反面的一些有益的态度,比如更实用、有效和成熟的生活技能和冷静透彻的思考能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八):合作為王

  書的前半部分讀起來還覺得一般有點平淡,後半部分明顯更好,特別是最後一章關於愛和婚姻,讀起來很是流暢,一氣合成,翻譯也功不可沒,難道是翻譯翻的時候特別興奮? 作者的主要思想就是人需要通過與他人合作才能成長,才能擁有正確的三觀,精神病、犯罪、離婚等一切的錯誤都是由於自身不會與他人合作造成的,這個怎麽說都有點太以偏概全了?!不過確實很多人不會與他人合作,總是以自己的利益,或者以自我為中心。作者描述的很多犯罪行為,兒童成長方面的問題和婚姻方面的困惑,確實是源自這個原因。當然如何去幫助這些人作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效但是操作起來難度太大,試想一個教師要了解班上所有同學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等細節,然後再去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教育方法,那幾乎是不現實的。當然我覺得這本書很有益的地方是對於婚姻雙方結婚時應抱有的態度認識和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方面確實該用這樣的方法。

隨便瞎寫,請隨便瞎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九):不畏大师遮望眼

  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大师也难逃命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推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创立“决定论”,即每个人的现在行为不是因为过去种种经历早就,而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如果改变目的,就可以改变行为。这些理论现在来看也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容易给人改变的勇气。

  但书中后面关于婚姻和家庭的阐述受了其历史背景的影响。“婚姻和孩子是为了造福人类”的圣母论调实在无法忍受。

  人生意义在于多元化,作者试图去定义和教唆就怀疑其背后的原始目的。

  每一个时代的大师的思想都由其个人经历和时代思潮造就。时代发展如此之快,对于任何思想的继承个发展更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

  另,理论与思想的意义大概不在于传承,在于完善和创造。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十):自卑与超越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布颠(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38017983/

  这两天在读的书,准确的说是从昨天晚上开始阅读的书,预计能在一个小时后阅读完的书。

  和之前的《荣格自传》还有将来要阅读的《梦的解析》一起购买的书籍。是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相比起《荣格自传》,浅显易懂,不晦涩,甚至一部分内容直白的像是网络上流传的鸡汤文。全书都是正能量,虽然还有最后40页没有阅读,但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没有问题,对于此,毋庸置疑。

  书的封面很好看,简单明了。上面印着这本书的主旨,“你要清楚 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这是全书的基调,虽然运用和讲解了很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这首先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好好生活着的人生指导书。只不过他运用了更为科学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情感来感动你。我觉得里面的很多内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很多的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我们所掌握的是一种碎片化的东西,这本书将他们联系了起来。

  不想仔细的讲解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我说的再细也抵不上自己阅读一下,这是我对于阅读一直以来的态度。

  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学生,继承了佛洛依德学派,但最终从学派中脱离出来,创建了自己的学派。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也可以像我这样阅读一些不是那么深沉的著作,受益匪浅。整部书正如书名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卑感的,人类终其一生便是与这种自卑感进行对抗,让自己超越,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点我是赞同的,我之前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不明白,分析不到这个程度,这也对我的中学时期做了一个很好的注释,如果早点阅读这本书,我想我的蜕变会早一点发生,很多事情便不会像现在这样。一个人外表看起来自信满满,甚至自负,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与恐惧,我之前便是如此。看这种心理学著作时最有趣的便是将自己拿出来分析,我觉得是很有趣也具有重大人生意义的。他能让我们粗浅的看见自己的样子,丑陋的样子,自己没有展现在别人眼前的样子,甚至某种程度上真实的自己。

  我们活着应该拥有社会责任感,这是我们活着的最大的意义。这是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将我从之前一个较为虚无的想法中拽了回来,这才是我想知道的答案。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梦,记忆,青春期等话题。建议一读。虽然都是从个体这个角度插入,具有一定的偏颇。但人这一辈子总是带着偏见看待这个世界的,若是没有偏见,那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这本书我还剩40页没有阅读,留个悬念。最后这40页会让我收获怎样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