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半身》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半身》读后感10篇

2018-03-08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半身》读后感10篇

  《半身》是一本由[英] 萨拉·沃特斯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半身》读后感(一):Affinity

  读这本是在读了《指匠情桃》和《轻舔丝绒》之后。读这本的时候我一直对着阳光,以为他们也会有一样完满的结局,可是这样看久了,字会在纸上跳舞,眼睛变得酸痛,会怀疑鸦片酊是不是透过文字飘出来了,被我吸入,变得恍惚

  故事进展缓慢人物个性开始展开得非常‘模糊,如果不是有黑暗中闻着紫罗兰的白衣女子,她灵媒的神秘气息吸引我,我几乎要放弃。这种阅读体验丝毫没有前两部凝练的快感,有些不畅。

  但我居然相信她是灵媒,能招致鬼魂,这就是玛格丽特(林译)的魅力

  作为一个水瓶座,是相信我们现在所生存的这个时间空间里,存在异族的。看哆啦A梦到时候,会相信哆啦A梦到存在,看我的女友是九尾狐的时候,会相信九尾狐的存在,看妙龄吸血鬼的时候,相信有吸血鬼的存在,所以看这本的时候,也会相信有通灵人的存在。

  相信科学也相信宗教,但不迷信什么,我想这并不矛盾

  所以在我的世界里,哈利波特在英国,哆啦A梦在日本,九尾狐在韩国,什么东西中国呢?我觉得这个得靠我来发明创造,不过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囧。你看我是分得清楚的,我并没有说,我在中国。我的世界和我存在的世界这是两回事,但玛格,也许在某些该分清的时候,分不清。于是她把我们带入了那个灵媒存在的世界。

  是的,作为一个相信异族存在容易受骗的傻子,我相信了她的世界,相信了她臆想的一切,在阅读的时候,我甚至没有丝毫怀疑通灵人是不存在的东西,世界上没有鬼怪的存在,我就跟着她的思维,陷在她的世界里,一起心悸,一起被骗。其实,这种感觉不错,尤其是在最后恍然大悟的时候,楼下有人叫卖茶叶蛋,远处私房的平台上有人在收被子,阳光照在对面的桌子上,我也醒了。

  更喜欢灵契这个译名。也许本书还可以从萨拉的三部曲的对比角度,或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两人生长差异,及玛格的感情线解读。但我最近推理和科幻看多了。你知道吧,只要不是短篇的科幻,多少都有点推理意味,而推理这种东西,非常容易让人沉迷。所以我最近开始幻想外星人,虾人,面具人,移动的古堡,巨型机器人……从天而降……

  也许他们现在已经在我周围七零八落了,只是我还看不见。也许,我就是你的异族……

  《半身》读后感(二):引诱

  在多丝的神秘引诱着玛格丽特时,读这本书何尝不是在引诱我读下去。

  我只是简简单单的认为,如果一本书能让你读下去,能让你思考,能让你读时闪过一些画面就是一本我喜欢的书,正如这本半身。

  这本书讲的就是一有钱的老女人给两个女人骗的事,就那么简单,可是有那么吸引人。

  我不懂那些什么写作手法,写作技巧。一开始,故事进展的挺慢,到了三分之二两人之间才是一个质的飞跃,那也是高潮所在,我感兴趣的是多丝真的能逃出来吗??让我有那么一刹那相信她真的有灵力,抱歉的是灵力是假的,智慧才是真的。

  在我看到结尾时,玛格丽特发现多丝是个骗子,欺骗了她的感情时我心痛了,特别玛格丽特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她被骗走的钱,是赤裸裸的妒忌,妒忌她那没面孔的女仆薇格,呵呵,正如幽灵般存在,嫉妒她可以拥抱多丝,那一个玛格丽特想把两人纠缠在一起的衣服撕开时的场景让人怜惜。

  既然得不到也要把你捆住,这时玛格丽特已经由爱到了恨,想着你跟别人跑了,那么我一辈子再也不能见你了,那么有多痛苦啊!还不如把你抓回来,捆着你看着你。扭曲的让人心疼。

  多丝欺骗了玛格丽特的感情,也是欺骗了我的感情,让我以为她们能真的逃离她们各自的地狱,谁知这一切都是个骗局,一个人逃离了是一另一个坠入绝望换来的。。。。。。。。。

  故事到后来会怎么样,不知道,玛格丽特会怎么样,不知道,多思会怎么样,也不清楚,因为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半身》读后感(三):《半身》——没有阴谋只有剧

  我将沃特斯的五部小说称为“研究虚构体”,细节经得起考据,但小说不是论文,太琐碎反而显得不真。五部小说都有琐碎毛病,《半身》最简洁。因为叙事方式,因为内容编排。

  日记体叙事允许情节随意交叉,省略不必要细节,直接切入内心。仿佛摄影机,视角一以贯之。全知视角必得在每个场景设计每个人物和情节,稍不留意便重复和啰嗦。《守夜》野心太大,想展现风俗画,不幸变作了连环画。功力不足深入,只能将每章切分成几个小节,每节出现几个人物,才勉强撑起一部长篇(其实是数个短篇)。

  沃特斯学者出身,每部作品做大量功课,所以更像小说化的风俗研究。《半身》将以“展览”的形式表现出这些细节,玛格丽特的日记仿佛是旅行笔记监狱,灵媒诸事勾得读者好奇,读时便觉异域般新鲜。故事更像是容纳“研究成果”的容器,削足适履不可避免。人物如道具只有推动情节的用处,没有鲜明个体形象。最后反转高潮,竟也不声不响的结了局。该是个悲伤十足的故事,可悲气氛平淡语言埋没。讲故事能力不足是制约沃特斯小说可读性的最大障碍——她努力想讲好故事,故事(梗概)也确实足够吸引眼球,叙述方式不断尝新,她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会很好看,因为有反转的情节,有相爱的人物。但若变作文字,就使人忍无可忍的滞重。我称她的写作方式为“照相式写作”:先构思好每一张照片,逼真全面描摹细节,每个场景颇有画面感,但无法连缀成流畅的故事。

  换言之,沃特斯就像一个画家,先在画板上描出点,以为将点连缀起来便是一张图——每个人的声音都是她的声音。我想沃特斯先构思好“反转”之处,再设定故事背景,查找资料,而将人物和之前的情节都作了反转的铺垫,这就导致片面化,带着“主题先行”的痕迹。《半身》有潜力写得更深入,可还是遗憾为“反转”牺牲。她对谜题和风俗画的偏好源于她对侦探小说和狄更斯的喜爱。前者要求叙事快准狠,后者要求对社会有极深入研究和宏阔的想象力,当代有此功力的小说家寥寥无几,沃特斯又怎敢冒险妄为?

  《荆棘之城》里加入了沃特斯对色情小说的研究,可重点不在此。我希望她能如《半身》里玛格丽特游历梅尔监狱一般写一段莫德游历色情小说之路,这会使它更具文学气质(英伦作品向来有学院派的传统)。惜其几本小说都抛弃学者风格而构造惊险故事,又不具备吸引读者一气呵成的能力。设下悬念,又用无关宏旨的细节考验读者的耐心。读者看到结局,仅会产生“不过如此”之感(《小小陌生人》最明显)。

  她作品的定位,我想该在“严肃小说”和“畅销小说”之间。一部好作品,重在思考的深度力度。希望她下本书节俭笔墨,深化一两人物,情节自会饱满

  《半身》读后感(四):不断幕后的 突然转折

  两天读完了半身,还是没有弄懂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

  不懂的还有很多,细节上的,或者是大体上的。不过丝毫不影响享受这部作品的乐趣

  关于监狱题材的东西接触的很少,它们只会在看过的小说或电影留下一个“某某坐牢了”的模糊影子,藏匿在故事主线的背后。就算看到正面的直接展示,也是小情侣一墙之隔探监的不想连累拖欠或是家庭争纷的苦情剧的泪如雨下。而《半身》,是展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一所监狱,深入内部,不仅是监狱这座建筑的本身,还有囚禁在其中的人,变相被囚禁在其中的人如各个工作者,以及它所有的意义

  玛格丽特作为上流淑女生活并不如意失去了像她并爱他的父亲,而她的爱人不知因为何故而离她而去嫁给了她的弟弟。在生理精神折磨郁郁寡欢沉静暴躁着。受到邀请去监狱和犯人聊天,并结识了一名自称灵媒的,在稀薄阳光下亲吻紫罗兰的少女多丝,相识愈深,她相信对方是爱她的,并爱上了对方。相信了她所说的一切,相信鬼魂会帮她逃脱监狱并来找到她然后两个人一起私奔。接近书尾的地方,她才知道自己被骗了。同时被骗的还有一位和善的监狱管理太太,是她而非幽灵帮助多丝逃脱。她们分别的都以为多丝爱自己,并会帮助自己,最后发现,多丝爱的只有一个人,她曾经的女仆,玛格丽特现在的女仆,薇格。一切的爱和给予都是谎言,都是骗局,对其余两人所表演的爱,都是为了逃离,与爱人私奔的阴谋。

  我一度以为多丝因入狱而被剪下的金色长辫是真如她所说的是由鬼魅带去给玛格丽特的,越过整个城市,穿过黑夜,带着她所剩无几的体温被鬼魂带到她的房间。还有芬芳洁白的橘子花,凭空出现在花瓶里,夹在书本里的她脖子上曾经戴着的丝绒。

  想象中是那么动人,在苍茫无垠的黑夜里,眺望过微弱灯火,被一阵风吹般带到玛格丽特身旁,包括是她爱人的体温和触感。然后他在恋爱激情中在日记本上记下对她的思念,及所有她的想法计划

  所有的一厢情愿完整地暴露在多丝真正的爱人眼下,她是女仆,所以她可以在房间任意翻动,她可以带来一束花,可以传递似乎烙上多丝印记的一切,她扮演着某种鬼魂的角色,并成为偷窥者,寻找各种迹象和线索,把她的主人变为帮助多丝逃脱的工具

  单说这样的偷窥已经是无耻。这就像是一个人赤裸地被暴露,不是他的肉体而是精神,毫无掩盖地被暴露在一个居心叵测的,可以称之为敌人的人面前。有很多种复杂的感情可以用在她想说的话中,心痛,挣扎,甚至是裸露的羞耻

  而她们欺骗的还不止玛格丽特一个,还有善良的管理监狱的太太。用美妙动听言语动作到位的表演骗取善意和爱。总而言之让人烦躁厌恶,感情峰回路转,最终还是变成了厌恶和唾弃。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第一人称变成薇格或是多丝,是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呢。更多的同情感同身受和更多的感情。

  谁也不知道自己在人生中扮演的到底是什么角色,是半途牺牲的炮灰还是熬到最后的主角还是猛然意识到的终极BOSS。 不得妄加评论

  《半身》读后感(五):救赎

  读过《轻舔丝绒》和《荆棘之城》,再来看半身,似乎除了叙事方法的别致(也算不上好事,因为看起来真的很累)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力量。翻看以前的豆评,前二者我都是给了四星,对比之下,只好给出还行的评价

  与前二者相比,故事文字的粘度真的不够,尤其是前三部分,断断续续看完的情况真是不常出现在我身上。但全书尾声寻常母女矛盾急转为情感上的欺骗与背叛冲突的陡然加剧,情感的宣泄更加激烈,黑幕揭开秘密被血淋淋的摊开在你面前,无辜的却又只能沉默被动接受。虽然这一切也只是底层人带着一点邪恶报复的求生和反抗,是上层淑女被愚弄的笑话

  玛格丽特伤心,是自己太傻,也是萨琳娜或者说露丝太聪明。萨琳娜在最适当时刻介入,填补她与海伦之间无法言说的裂痕,成了玛格丽特生活的浮木,毫不犹豫的,她如飞蛾,她似火。然而,那团火焰,包含着的热情,却并非是给玛格丽特的。

  那么,对于露丝•薇格,她就是真心了?你可得记住,你是谁的女孩。让我看到一个邪恶的自负的丑陋的嘴脸,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的脸。由此,是不是萨琳娜的热情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燃烧?是不是萨-露联盟只是冰冷的同阶层利益共同体?

  萨琳娜和玛格丽特之间,是真情还是利用?我觉得过程动机已无强求的必要,结局看来,两人似乎成全的相互救赎。

  玛格丽特说,萨琳娜和露丝应该在她的房顶嘲笑她的付出,但真切的感情不会触动萨琳娜吗?她可能也对那个不顾一切帮助她逃脱的女孩儿感到愧疚和感激?

  而当上监狱女导师结实萨琳娜,暧昧激化,渐渐治愈的前度伤痕,再到被欺骗与背叛的痛楚。我相信玛格丽特不会真的消沉下去,从她对父亲的爱,对文学历史坚定,我就知道她有坚韧意志。那痛,应该点醒了她,她会从与海伦的恋情中走出,她会放下萨琳娜的背叛,她会开始整理父亲的遗作,她会去到妹妹的夫家和母亲相聚,会懂得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虽然萨琳娜越狱事件留下来的麻烦一大堆,但终究,也会成为悬案一桩,被冠上灵魂所为的名头,烟消云散

  近期打算看看《灵契》,期待BBC的理解表达

  《半身》读后感(六):她只是和世人更加一致罢了

  【书摘】(萨琳娜谈论小菠)“你的妹妹,你对她这么紧张。你到底在忌妒什么,说真的?她到底做了什么令人惊奇与美妙的事?你觉得她进步了——但那到底是什么?去做每个人都会做的事?她只是和世人更加一致罢了。这有很了不起吗?”

  我想到小菠——她总是和史蒂芬一样,他们两个像母亲,而我则像爸爸。我能想象二十年后,她责怪她女儿的样子。但人们不需要了不起——尤其在女人身上,“女人从小就被教养成何大家一样——这是她们在社会上的功用。只有像我这样的女人才不理会这个制度,让它摇摇欲坠——”

  萨琳娜接着说,就是一直做相同的事才让我们大家“牢牢绑在地面上”,我们就是为了要挣脱这束缚而生的,如果没有改变就不可能成功。

  虽然在最后读到了萨琳娜的目的再回想起这段话,会觉得不免可笑——她是多么冠冕堂皇何患无辞啊!可我相信,作者并没有掩饰她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你知道么?平庸是让人绝望的,平凡却有心甘情愿的意味。对于那许许多多不断使自己“和世人更加一致”的人,我既是不屑的,却也是羡慕的。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人世间光明和乐的一面。

  看过的萨拉三本书里,这本是最不出彩的。略显冗杂的字句和匆忙的结尾损害了全书深海般冷静的基调。但不可否认,主人公是最于我心有戚戚的——冷淡,郁郁寡欢,内心永远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就是这样一个难以近身的文艺女青年,幻想着在日日如一的重复中做出一些“令人惊奇与美妙的事”。

  《半身》读后感(七):写给企鹅经典丛书——《半身》

  萨拉•沃特斯

  在写作我的第二部小说《半身》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那个小说的背景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部分故事发生在一个女子监狱,另一部分发生在一个地位较高的中产阶级家庭。这是一部哥特味十足的小说,情节曲折、几度逆转。而且,为了突出主题和情节,我特意在小说的几个关节点上设计了手的特写——例如,至少有两个女性人物的手,那几只粗壮、而且可能很阴险的手吸引了读者的注意。我把这本书的情节组装完毕时,我隐约知道,我描绘的这些手令我想起了其他的手。最后,我明白了那些手来自哪里。它们是《远大前程》中贾格斯的管家莫莉的伤痕累累和强有力的手,文米克①戏称她是一头“驯服的野兽”。他的名言是:在狄更斯的小说里,莫莉的手过于武断,因为它们用手势表示秘密——这本书的最后秘密,是埃斯特拉的犯罪根源的秘密——但小说中的什么东西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并且感到不安,那就是小说中明显的恋物癖,相对于节俭的叙事,对物品的迷恋奇怪地占用了很多空间。现在,通过写作《半身》,通过努力形成我自己的恋物化和夸张化的文学风格,我意识到它们已经投射在我自己的想象里,就像一块块分裂剥落下来的碎片。这些碎片在我的脑海里令人战栗地浮现,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我却烦乱得几乎无法控制它。

  但它是伟大小说的一个决定性特点,我认为,只有这样它的碎片图案才能变成一个人的想象力的一部分。这样,阅读这些主题带来的充满情感的体验,才能跨越时空改变它们给我们的共鸣,改变它们对我们的意义。我第一次开始阅读十九世纪的古典小说时,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学校有人把它们介绍给了我。不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其实早就熟悉其中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了,因为我从小就收看星期五晚上的惊悚恐怖电影。这真是令人吃惊,有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和故事是明确的恐怖故事,有很多十九世纪的人物——德库拉伯爵、化身博士和海德先生、道林•格雷、科学怪人,爱伦•坡笔下那些受尽折磨的主角——正是他们主导了二十世纪的想象力,甚至主导了二十世纪的词汇,和二十一世纪的不安。我成年后也阅读过一些出现了这些人物的小说,但它们已经照例删除了泪水、色情、血腥、和大众电影赋予他们的虚有其表的美貌。但是,如果说这些人物有了什么变化,那就是他们更加令人感到不安了。现在我理解了《科学怪人》,把它放在其他书中来看,它就是一则母性创伤的寓言。《德库拉伯爵》是叙事的野蛮入侵,民族和性别的不安全的边界被打破了,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噩梦。对我来说,《化身博士和海德先生》的魄力在于,明知自己是受强力驱使的牺牲者,但不由自主地被——欲望,嫉妒,怨恨——这些难以驾驭的情感所转化。

  同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经典小说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我曾经崇拜过托马斯•哈代,现在我发现我少年时代最热爱的风格忧郁的《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实在乏味。十七岁时,我认为《呼啸山庄》是浪漫爱情主题的最重量级作品。现在我再去读它,却惊讶地发现书中有很可怕的暴虐。不过,出于同样的理由,我更喜欢《呼啸山庄》那些野蛮的亲戚,比如《维尔德菲尔庄园的主人》和《简•爱》。可能,只有狄更斯的小说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语言的神韵仍能令我敬畏,就像二十年前一样。特别是《远大前程》,每次阅读都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读这本书我永远不会厌倦。贾格斯古怪地展示他的女管家的手,是一处经典情节;女巫师归来——从各方面来说,这都象征着“压抑的回归”——是另一处。第三处是我经常阅读的短短一段,我现在能背诵它。那是皮普第一次访问赛蒂斯庄园之后:后来证明,这是他与赫维香和埃斯特拉漫长而苦痛的关系的开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对我们说,“因为它让我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接着说道:

  “但是,任何生命都是这样的。想象一下,如果从生活中剔除这特定的一天,人生的路会多么不同。无论你是谁,读到这里都请停一停,想想铁或黄金铸成的链条,想想荆棘、鲜花,要不是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形成了第一环,它们就绝不会束缚你。”

  我喜欢这一段有许多原因。首先,它写的是一个纯粹的维多利亚时代——很多维多利亚小说背后的写作动机,是通过追踪前因后果,试图发掘现代生活的精确意义。其中特别是狄更斯,他非常善于挖掘不同阶层、不同家族人士之间隐秘、有时是致命的亲密关系。但我认为,这里也存在其他元素,与小说的性质相关的其他元素。如果没有这些虚构的人物沿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危险前行,那么小说是什么呢?而且更重要的是,讲述爱情故事必须有自身独特的律令。狄更斯能拨开他的小说文本中的障碍,直接吸引住读者,而且,让人费解的是,皮普的虚构爱情生活让我们的心贴近了。《远大前程》诞生后已有一百四十多年,这一段仍然惊心动魄,并且十分使人信服:我每次读,都会遵循狄更斯的教导,而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很多。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肯定也有很多读者从面前的书本上抬起头,像我一样深思片刻:那些偶然遇到的运气,失去的机会,那些明智或不明智的决定,它们塑造了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的生活添增了色彩。

  而且,我们是一群读者,是我们复苏了它。说到底,这才是经典小说的最直接的魅力。它用最私密、但又最公开的方式对我们讲述,它的声音穿越几十年的时空变化,保留了非凡的清晰度和针对性。

  --------------------------------------------

  ①贾格斯、莫利、文米克、赫维香、埃斯特拉、皮普,均为《远大前程》中的人物。

  《半身》读后感(八):一本看了很久的谎言、

  该怎么说这本书呢。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拿起来放下,持续了有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啊。回想一下真是遥远。

  虽然是一本不薄的书,但是也并不是很难阅读下去啊,居然读了这么久。其实每次读这本书,就会经历一个奇怪的过程。拿起来的时候觉得该看了,不然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然后开始看,愈看愈是入迷,几乎不想放下。可是随着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渐渐铺展开来,却在心里隐隐泛起了一种压抑,也许是因为情绪压抑,也许是因为梅尔监狱。所以,即使再恋恋不舍,还是放下他,等下一次再看。

  一开始以为是一本描写女同的书。越看却越上升到灵魂高度,觉得那是一种灵魂的契合,不仅仅是人类的欲望。甚至觉得自己也跟随着这两个女子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恋爱。

  只不过结局让人怅然若失。

  究竟是谁背叛了谁,谁欺骗了谁,谁辜负了谁。我也从第一反应的指责过萨琳娜。可是却在那之后又开始指责自己。怎么可以责怪萨琳娜。她那样的做法就真的是背叛了欺骗了辜负了么。好像不是。

  可是回头看看自己的题目。一本看了很久的谎言。

  这一切真的是谎言呐。

  但是你看到伊丽莎白最终做了什么吗。没有啊。因为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爱,出于对萨琳娜的爱,对这个灵魂的爱。而萨琳娜,她也有自己所爱的人吧。为了所爱做出这样的事情,真的很难说是谁伤害了谁,利用了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付出了同时也收获了。

  所以,其实不管世界如何充满谎言。爱是永远不会欺骗吧。

  至少我是这样希望的。

  《半身》读后感(九):你成全了她人的故事

  《半身》这本应该算是萨拉沃特斯小说里比较异色的一本,

  全篇的99.9%洋溢着哥特,阴暗,神秘的色彩。

  背景依旧是20世纪的英伦社会,不过这次描写的是两个极端,富裕的中层阶级与最底层的女子监狱。

  纸张里处处漂浮着作者语焉不详的暧昧情愫,艰涩难懂却充满吸引力。

  不仅仅是故事给我们的,也是故事中玛格丽特对于异度空间的。

  原名叫作AFFINITY,吸引力;BBC翻拍的剧集叫《灵契》,符合小说中的灵媒主线,

  反而这个中文译名我不是很明白。

  这本书和萨拉的名作《轻舔丝绒》一样厚重,冗长,

  不同之处在于《半身》缺少了她处女作中甜蜜羞涩的少女感;

  如果说《轻舔丝绒》是一个单纯萝莉抽丝剥茧的成长史,

  《半身》就是一个人生之路停滞不前的垂暮女子的最后心灵挣扎史。

  这种特点在女作家身上很常见,就好像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里,自尊心强烈的伊丽莎白就是自己年轻时的写照,

  而到了劝导和爱玛的时候,保守稳重的女主角又成了已近中年时自己的化身。

  《半身》中的玛格丽特出身在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唯一的兄长迎娶了她曾经的恋人海伦,

  而最小的妹妹也即将远嫁他乡;玛格丽特成为了老母亲身边名正言顺的老姑娘。

  父亲的离世让玛格丽特陷入了自闭,厌世的境地,欲自杀却被救起;

  小说开始的时候,她选择去女子监狱当劝导员,逃避上流社会的同时把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

  而自称是灵媒的特殊女囚萨琳娜却看穿了她羞于启齿的情欲秘密,并且运用自己的神力让玛格父亲的灵魂给予她力量。

  她们不言爱,只是好像从来就懂得彼此的故事,能互相体谅彼此经历过的磨难。

  一个是犯了欺诈罪的灵媒女,一个是上流淑女,

  一种莫名的羁绊在两个女子身上蔓延开来。

  当你以为这仅仅是添加了神棍噱头的小清新故事时,金蝉脱壳的大逆转却让人弹眼落睛。

  400页的装神弄鬼,荆棘般的浪漫被最后10页的阴谋诡计戳破得体无完肤。

  然而我不认为这是一本百合小说,就如同以前上西方文艺的老师一直告诉我们《断背山》并不是一个男同性恋电影,

  而是借两个男人的故事来折射美国60年代物欲横流下,回归到城市生活中却迷失方向,无所归依的无奈;

  在某种程度上这和《雌雄大盗》的故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半身》算是半书信体的形式,却没有满足猎奇者的窥私欲去描写玛格丽特与海伦、萨琳娜的恋情,

  全篇都是通过玛格丽特一次次的探访着力描绘那个年代伦敦监狱肮脏阴暗的环境。

  玛格丽特生于优渥家庭,却只能在监狱中觅得闺中知己,并在最后万劫不复;

  我看到的正是她无法溶于社会的悲哀,看到的是个人无法超越历史、超越环境的现实。

  许多人在读到一半的时候都相信了萨琳娜的通灵能力,都相信她能带着玛格丽特逃出伦敦去往新世界。

  然而悲剧是注定的,

  这在小说的前几页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男人间不同的程度最多是天堂与凡世之距;

  但女人,最好与最坏,如天堂和地狱之别。”

  寂寞常常使人产生极端幻觉,美好的或者不好的;而女人尤其容易跌入华丽的圈套。

  这个世界不仅没有神,也没有鬼魅,没有魔术。有的只是障眼法,还有脆弱的人心。

  她人即地狱。女人往往最善良易骗,却也最容易心狠手辣。

  你心中的信任,于她人而言或许只是狡猾恐怖的胜利;

  你心中属于她的目光,总有别人从你身上攫取而去;

  你心中的美好故事,只属于你自己,更多时候,你是成全了她人的故事。

  《半身》读后感(十):真是一本残酷的书啊

  虽然之前就对作者暗示过的蛛丝马迹有过一些怀疑,也记得提醒自己作者的书中一定少不了欺骗与背叛,但却料不到最后的结局竟是如此!在看到最后的结局之前,我还认真回顾了一番此前两本书的结尾,都是幸福海皮的ending呀!南茜与她的爱人、苏珊与她的爱人,都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生命都有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因此我实在料不到结局居然是这样。当然说完全料不到也是不对的,因为作者的书一向充满意外与转折,如果真的happy ending了,那就没有转折了呀。

  igh,不禁想到,作者这是对自己的自嘲吗?她之前写过的女主角之中,一般都有一个出身低下、但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女孩子,另一个则是出身较好的知识女性。她自己其实应该就是后者吧。虽然在以前的书中,她都给了女主角们——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自己——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她自己内心中,恐怕对此还是颇为怀疑的吧。十九世纪那样严苛的环境,知识女性那么脆弱的心志,恐怕,还是底层出身的女子更加具备生存的智慧,以及将之付诸实施的各种手段,或者说是残酷,尽管她们可能并不那么高尚和诗情画意。

  这本书大概算一个黑色的反讽,并不幽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半身》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