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舌尖上的江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舌尖上的江南》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9 21: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舌尖上的江南》的读后感10篇

  《舌尖上的江南》是一本由谈正衡 王毅萍等著作,10.00元出版的1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一):名为食,叙的是江南山水情趣

  在一本讲舌尖上的外国的书《吃》中,有两个关于食物的熟语。一条是“没有小鲱鱼就没有犹太人”。在东欧乡村,只能以干豆类为主食,常年缺乏动物蛋白,所以他们每顿饭将些许熏干的鲱鱼作为开胃菜,久而久之,变成犹太人片刻不能离的口味;一条是爱尔兰的名菜“马铃薯指一指”。先水煮一锅马铃薯,然后在餐桌上方用细绳悬起一块腌猪肉。吃饭时用叉子叉起一块马铃薯,朝腌猪肉指一指,再放到嘴里咀嚼,据说味道特别好。

  所以读《舌尖上的江南》,除了顺着读的诗意,一片阳春野趣,一段绿豆糕的格律之美种种,名为食,其实叙的是一派江南山水的情趣,名为食,其实叙的是乡愁穷人的味蕾,总是深如刀痕,吃下去的不仅是食物,还是人林林总总的过去;烈火烹油、慢炖细煮,酸甜咸辣也罢,苦也罢,烹调的也是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二):美味食材闻所未闻,美味的食物慢慢消失

  名为《舌尖上的江南》,不如讲是江南的民俗饮食文化更贴切,虽然通篇都是讲各种各样的吃,但是其中蕴含的古今历史却能够娓娓道来,吃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食,吃的更是一道道文化大餐,没有序言没有后话,就是那样直接了当。从蔬菜、鱼,到小吃,简单而直白,却没给人突兀的感觉。好多美味的食材闻所未闻,好多美味的食物正在慢慢消失,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生长在长江边,能够感受到长江鱼类逐步的消亡,江刀已经很少见到,江鱼的品种日渐稀少,现在快餐文化的普及让我们离我们传统的饮食文化渐行渐远急功近利心态让我们吃什么都不放心,也很难吃到原汁原味的好的食物,希望传统的美食继续存留在我们记忆中并一直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书中好多东西都没吃过,但是看到书已经闻到其香尝到其味了,有机会一定会去尝下书中提到的美食。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三):舌尖上的江南 才下眉头上心

  作者似邻家朋友正与我畅聊远行见闻,一篇篇闲章短笺均娓娓道来,融入坊间传说人文典故,清淡意味甚浓,清新淡雅文人气质颇有周作人笔下的意韵。读着芥菜饺爆鳝丝这些我无比熟悉与钟爱的寻常美味,真恨不能与作者握手以示“余心有戚戚焉”。而那些仅闻未尝的佳肴令我心生向往食指大动,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大快朵颐那些大煮干丝鸭血粉丝,当然还有绝妙的徽州毛豆腐

  在我,舌尖上的江南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杭城人最爱“外婆家”,而我也十分怀念幼时回杭州老家外婆做的那些糯米糖藕、青艾团和梅菜扣肉,那些专属外婆手感的滋味独一无二的味蕾记忆,就是江南的味道,诉不完道不尽的乡愁。

  曾于烟雨凄迷中泛舟西湖,温一盅女儿红,摆几碟茴香豆熏鱼五香豆干,微醺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朦胧中只觉雷峰塔渐行渐远,恰如韦庄词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此情此景,身处天堂,不似人间

  掩卷啜茶,舌尖上的江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舌尖上的江南》读后感(四):描写辣椒的那一篇

  《舌尖上的江南》与前不久很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讲述大酒店里的鲍参翅肚,而是百姓家常小菜。

  书中有几道美食我居然也吃过。可见里面的食物并不难寻,但有些又带有独特的江南气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话果然没说错。

  在每篇美食的最后还夹杂着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感慨,让我在品读美食之余又多了几分思考。也不知为何,我最喜欢描写辣椒的一篇,“这辛辣的红椒,一下子就把平素清淡的日子提出味来”这句话好像把我多年一直特别喜欢辣椒的原因和感觉表达了出来,它为我们平淡生活添上几分刺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