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型人格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九型人格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1: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型人格经典读后感10篇

  《九型人格》是一本由(美)里索 / (美)赫德森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型人格》读后感(一):一本可以完善自我的人性手册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比我以往所读的任何一本小说有趣,也更有条理秩序

  这本书的存在,透露出一点,即使人性再复杂,我们也能通过细致入微观察将人性剖析开,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

  在现实中,我们应该懂得利用人性,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本书就如同人性宝典,让你可以深入了解,一个人心理会产生哪些好与坏的变化。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时,现在的每分每秒中,都在经历着心理的改变,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而这本书,以绝无仅有高度认真分析推理了每一人格类型的人的心理发展层级,给出了从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到最差的状态,他的心理产生的变化。它不但让你了解自己,还更能让了解了自己的人受到鼓励,找到方向追求更好更完善的自己。

  九型人格,对号入座不是目的,完善自我才是目的。

  题外话,我详读了第一和第三部分,而第二部分是挑着和自己相关的方面看的。在改善自我上,这本书帮我打开了思路,给了我很多灵感

  《九型人格》读后感(二):我为什么学习“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与我而言,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位神秘感、严肃深刻教授形象,不容易理解更难以亲近,虽是特别想要学习有所收获却苦于不得入门。后来自己慢慢“苦学”九型人格的基础知识,参加不同老师们的九型人格课程和沙龙活动,九型人格才在心中慢慢有了善意的、耐心的老师形象。直到两年前有幸接触神奇的May教授的九型人格分享,自己一下子就被激活、被点醒,开始了解到九型人格可以是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个减压器,一个指南针,一个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工具箱。打个比方,就像是教游泳一样,有的老师是教动作;有的老师是比照标准动作讲解要领;有的则是教练,不单单把复杂难学的动作和要领,讲的简单有趣,还能不断在过程监督练习,针对性指点。

  我想May老师(不了解,问度娘)就是后者,一个通过“九型人格”指导我改变人生练习的教练。

  何其幸运,何其感恩

  关于九型人格中最常见的“贴号”,在学习初期不管是测试题,还是课程上的访谈,还是与老师的交流判断,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的型号,或者是“怀疑”自己的型号,到了现在才真切的知道九型人格的主型号是不会变的,它会发展、会迁移(压力状态、放松状态)但是绝不会改变,因为主型号是经由人格深层次的:核心需求、基本恐惧和愿景来的,而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来的。

  测试题、访谈只是可以帮助你“找到”或说“发现”那个一直都在的主型号而已。这其实就是May老师讲的人格冰山理论如下图所示)

  发现自己主型号,用九型人格指导自己在生活中不断练习、不断成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坚持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期间有摇摆、有纠结、有懈怠,但好在是没有放弃。现在回头来看,对于自己主型号到底是哪个号码,经历过几个阶段

  从,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被贴了标签,自己还是不知道;

  ==》自己知道了,别人也知道(因为型号还没有得到好好发展,特点鲜明);

  ==》自己知道,别人一般不会知道(越来越注意到主型号、副型、侧翼的平衡发展)

  所以,我的九型人格,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我通过“精准认识自己而通向“接纳”,基于“相信”而在生活中应用它,进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平衡。

  然后想到May老师平台(@May人力资源工作室)上经常会反复推送的一篇文章:成长,有没有答案?这一刻才突然“接收”到老师的深意:不强迫的,但是过一段时间就来提醒我们一下:

  到底什么是成长?

  我们应该借由什么(九型人格只是方法中的一种)走上成长之路?

  于我而言,接纳,不是成长的第一步,而是全部。过往习惯模式我能真的“看到”就好,慢慢去理解慢慢去内省,没有愧疚努力挣扎、斗争、批判与自我批判,某一天机缘到了的时候,自然醒悟。说到底,学习九型人格的意义就在于: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九型人格》读后感(三):核磁共振一般的人格分析神器

  九型人格是我大学时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研究、做题并为自己分类的,当时在分类下,找到了自己的性格阐述,当时惊为天人。当我对自己的认识只有皮毛的时候,这个分类类型已经在替你解读X光片了。而如今这两本书,更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修改,成为了核磁共振一般的人格分析神器了。研究生期间学的什么人格两分四分什么大五,简直都弱爆了。

  当我找到我的人格类型,而里面又分成九个健康等级,我又一一对照的时候,我看到我的特征的确已经出现了人格类型的负面情况,而愤怒攻击性是负面情况的最大特征,这个刚刚好解释了我最近和火药桶一样的脾气……内心甚觉欣慰。当看到人格类型最健康的整合模式的时候,我感动极了,怎么有种当年看金刚经的喜乐感(扶额)。别人让我成为别的人格那是违背本性的,而身边的人对我的要求让我觉得如此艰难,也是因为我不擅长甚至无能为力,而我能做的最好的我,我最愿意成为的最好的我,同时我似乎真的觉得自己能成为那个最好的我,就在那本书里描述着~

  我终于不会因为我不能成为别人眼中称职的样子而感到自卑了,感觉终于找到方向了。

  《九型人格》读后感(四):九型人格,你属哪型?

  导读:

  善待自己的人格,改善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每周一本书的推文来啦~今天的这本书请想象是九色料理,每一种颜色绝对让你瞪大眼睛,哈哈。下面正经开篇:

  推荐书名:《九型人格》,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一定是有人格分裂症,毎读到一个类型的人的特征,都觉得和自己超像,而读完这本书,却还是不能完全确认自己属于哪一型。喜欢心理学粉丝可以好好读一下研究一下,哈哈。

  读《九型人格》其实是一个探讨自己的过程,探讨自己跟哪一型更像,分析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选定不确定的几项类型,再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地在生活中去继续寻找与探索。

  人的一生大概都是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你在生活中慢慢发现自己是怎样的性格,喜欢什么样的人与事物不喜欢什么样的人与事物,有些是这些年的人生生活经验慢慢告诉你自己的,而有些还只是隐性的没有被发现出来。

  所以,通过阅读书籍去预知、先知自己一些隐性的性格特征,在日后的生活中,当这些隐性生活特征呈现的时候,你没有必要太在意,因为这是人格使然。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当你知道你有这些人格隐性的时候,在日后的生活中你会去接受、控制或者调整一些原来不喜欢的行为模式,也可以去挖掘发挥和利用好你人格中好的那一面去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

  总而言之,九型人格无好坏,善待自己的人格,改善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关于这本书的读书摘录,在这里推送给大家。九型人格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每种人格的大概特征,欲知每种人格详细特征,还需阅读原书并进一步探索。

  首先,九型人格分别是: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践者,浪漫主义者,观察者,质问者,享乐主义者,支配者,媒介者。

  下面一一介绍

  1完美主义者

  负责、独立、超高标准,勤奋工作,严肃对待生命急躁紧张,爱评判,控制,自以为是,难以克制地追求完美。儿时情景和内在关怀是并不看成是完美的,注意力聚集在让自己变成值得被爱的人。其愤怒是腹部类型最初的情绪,一种自由流泻的能量,为成长提供燃料。完美主义者认为安定就是愉快的活动,在大自然运动,独处,打破规则,追求知识和想象未来选择。他们想和有价值团体结盟,并支持政治社会灵性正确的事情,有时候会批判团体不完美,也会批判自己不能更适应这个团体。

  2给予型

  外向,快乐活力充沛,友善自信,讨人欢心,乐于助人,喜欢付出多余求取,独立能干。儿时情景和内在关怀大概是为了被爱,必须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他们只有在别人的注目下,才感觉到一点自我。当他们获得注意力时,才能开始界定自己是谁。甚至他们总是能找出迎合别人的事物而觉得有些谄媚。给予型在社交方面很有野心,他们总是以得到同事朋友亲密伴侣的赞许和维系彼此的美好关系至上。

  2实践型

  自信,野心勃勃成功行动敏捷,热心十足,具有竞争性,他们像变色龙一样改变自己的形象,是轻蔑傲慢积极干练的野心分子,也是同理心及社会意识领导者,他们觉得自己必须做很多事,而且要做的很好,才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他们有压力的时候容易迷失自己以及丢失自信心,有过度沉迷于某种事物而变得摇摆不定倾向。他们觉得只要自己保持忙碌就不会碰触恐惧感,只是静静的坐着与家人“同在”是我必须去做的事情当中最困难的一件。

  4浪漫主义型

  外向而活跃,但在社交场会比较羞愧。有为人生增添紧凑而戏剧化的特质,乐于活在边缘且在人生的所有层面追求不寻常艺术性且富含意义的事物。具有高度的创造力,把焦点放在关系和感觉上,所以对工作和伴侣都抱有理想。他们倾向于以“若即若离”的方式面对关系。他们会主动欲求负面情绪,当生命越来越平淡,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脑怒。他们保持着羡慕的热情忧郁执念,虽然羡慕,但浪漫主义者会表现自己的独特性和真实。面对压力时,浪漫主义者越是理想化,越是感到必须改变自己的某方面,包括有创造力的生活或者关系,因此生活压力越大。

  5观察者型

  退缩,聪明,专注,安静客观,不表露情感,博学多闻,内向自给自足。大多观察者都是精通心智的分析,很害怕被干扰,习惯性的隐蔽生活。如果要求他们去面对感觉或者眼前的事物,就会感到压力。他们每一种活动都有自己专属空间和时间,他们觉得自己知识雄厚,事情都看的很透彻,所以生活形态只求最低限度。观察型的人总是潜在的欠缺安全生存的工具,因而贪婪能让他们感到安定的一切。他们感觉必需品随时可能被掠夺所以会吝啬

  6质问型

  忠诚、勤奋、可靠谨慎,且富有想象力不相信权威,也避免成为权威,是很棒的调停专家,也是很好的训练师。他们打小就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威胁和潜在的破坏性,为了求得安全,总是质疑一切,包括自己的能力,所以会导致思考和拖延时间取代了自己的能力。他们总是对事情过度警戒,对可能的威胁来源进行扫描。他们很少表现出懦弱的行为,他们能言善道,能把事情从黑说成白。质问型的人在压力状态下会轻易地面对成功,他们很享受加速的感觉而减轻了焦虑。质问型人喜欢和有价值的社会团体连结并主动支持它的欲望

  7享乐主义型

  充满欢乐精力充沛迷人,合群而富有想象力。是工作狂,但同时拥有众多兴趣,又无法承受痛苦,难以完成方案。他们讨厌受限于任何事的感觉,总是“在我的最佳时机”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他们已自我为指标而且自恋,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需要和快乐至上,会沉迷于当下的爱好,选择性的记忆过去,自恋和愉悦变成无意识伪装。享乐主义者专注于无数愉悦的可能性逃避恐惧,且沉迷于计划乐趣。社交时,注意力朝向团体的快乐,而且能牺牲自己眼前的快乐谋求团体福祉。

  8支配型

  精力充沛,情感强烈,专横霸道叛逆保护者,独断独行,一不作二不休,多半易怒易冲动做事比较极端;他们重视公平,不太乐意接受其他人的观点信任与他们精力相当的人,是朋友和所爱的人的极端保护者和支持者,会为受到不公平对待,不够强壮到足以为自己争斗的人而努力抗争。支配型人热情纵欲,有种报复的执念,报复的焦点注重于不公和匡正不公。他们喜欢广识朋友,并相互享受生活,在需要时提供相互的支持与保护。

  9媒介型

  温暖、友善、忍耐随和不好竞争爱说话。偏好和平组织舒适的生活,通常非常主动且兴趣嗜好众多。喜欢“自我遗忘”,有时候不知道什么对自己真正重要。儿时的情景像是不被倾听,被忽略,所以喜欢潜藏自己,把注意力力向外界分散,和他人融合;他们喜欢搜索掌握资讯全盘资讯,却不善于为自己而争斗。他们喜欢懒散和怠惰,当有压力时,会变得十分恐惧,团体活动中,喜欢参与,领先和谐

  《九型人格》读后感(五):2013年11月15日 00:20

  开始学习写作楼市栏目新闻稿件的时候,头头告诉我,“不要用广告语,我们这是新闻栏目”。我学会了要用第三人称视角,公正点,不要adj,不能形而上。头头还说,“不要开门见山,你得找个公众话题,然后引出这个楼盘这个项目这些户型” 。比如说,

  当期主题是别墅,就可以从东方居住文化之类的开始扯,然后说近期某某地方推出了别墅,让我们跟随镜头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接着开始介绍这个别墅的方方面面,末了一句,该项目近期正在加推xxx㎡户型产品之类的,最后主持人杀个回马枪,这里风景宜人,你是不是也感兴趣之类的,然后进广告,结束。

  可是后来我发现,栏目的客户就是这些新闻主体,工资从广告费里来的太悲伤了我

  以上,不论如何,总之,成稿出来之后,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东西与个人发的牢骚写的博客的不同。不是情感,也不是创作,毫不起眼的东西支撑着世界的运作,这是规律。 在这里,牢骚可以借鉴诸君的私人日记,博客见豆瓣推荐,再对比电视栏目的配音,或是上报了的新闻,就会发现不至于造成毁灭性后果的,还真的只有新闻联播

  -------------------------------------------------------------------------------

  于这本书而言,我只是把书中的措辞理解成了作者个人所定义的世界,与科学无关,和星座类似。科学之外,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世界并且分类的方式,99个人都认可的东西那就不是100个,所有模糊的描述就只能是神秘主义而已。

  正如书中所说的,不要期待任何收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灵修。

  我的结论是:以本能思维情感来归类性格是个很有趣的课题,只是我不想接受用泛泛的语言来分类12345678,只看了80页

  《九型人格》读后感(六):《九型人格——了解自我、洞悉他人的秘诀》

  阅读内容: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六章

  阅读页数:p14-19 p32-62 p114-143

  一、前言

  由于本书教科书的性质,内容相对枯燥,有些并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是本书又是有关于性格,为了提高自己的兴趣,我便从自己的性格类型那一章开始阅读。由于自己在网上测出的性格类型有两种,一个是第五型,一个是第四型,但是书中提到说当你读到和自己相符合的性格特质时,那个类型就是你的基本类型。性格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东西,但这是一本极好的教科书,因为在阅读各个性格类型之前,他在第一部分会介绍阅读指南,这有助于后面读者进行更为规范、深入的阅读。下面我将分享一下阅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六章的体会。

  二、阅读感受分享

  (一) 第一部分(第一三章 认识人格类型、指南)

  1. 关于认识人性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人性?

  近年来有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很畅销,很多人想要洞察他人心理,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窥探别人的好奇心,又有助于社会生活,避免更多的窘境。但是这中猎奇、隐晦的心理不免让人诟病,因而有很多人并不提倡要看透人心,因为不看透他人的生活才更加有乐趣,就像有些人都不喜欢占卜预知未来一样,所有都知道了生活便显得乏味无趣。而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撇去那些不为提倡的目的和效果,我觉得这本书对于自我的提升是极有帮助的,而了解他人的性格则在处理人际关系、寻找合适的工作伙伴、雇佣培养更优秀的员工等方面也是极有用的。我曾看到一个有关于优秀销售队伍的描述,这个销售队伍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这个团队中各种性格类型的员工都有,这使整个团队显得更加充满活力,业绩也相对比其他队伍高。我想,如果我们社团将来在招新的过程中,能够运用九型人格中识别他人性格的方法来选拔培养类型多样人才,并且合理地分配资源,那么对于我们未来社团建设不无益处。当然,如果这样的选拔方式意味着我们将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如何认识人性?

  我们如何才能理解人格的多样性?我们如何获得让我们生活更加充实、更幸福的洞察力?从书中给出的答案说: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他人,而同样的认识他人才能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自己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我认为从哲学角度来说,事物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人的性格同样具有共性和个性,通过他人和自己的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我们对人性更深的认识。

  另外,“对他人应主观,对自己应客观”,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要为自己找逃避的借口,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无法逃避。

  方法:认识每个性格类型特质,并观察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人性的特质(总结)

  1) 生理基础。人格特质有其生理基础,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因为性格所受到的痛苦也是一代代地延续下来的。一开始我很排斥拥有和父母一样的性格,总认为我和父母是不一样的,因为父母的有些的行为我不认同或者不屑一顾。但是这几天慢慢地观察,发现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的心理状态、行为风格和父母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第四型类型天生就比较抑郁,特别是当处于不健康状态时,而这个特质在我和我妈妈遇到生活上的挫折时的心理状态很符合。

  2) 复杂性。这个不言而喻,九型人格中的性格不仅受到“翼型”(即基本类型的补充),同时每个性格类型还分3种状态,9个层级。

  3) 动态平衡性。但是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平衡的,书中说到不同状态的性格类型会向整合和解离方向发展,即健康、一般、不健康三种状态的缓慢改变,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了解自身性格类型后,针对自己的负面特质有改变和提升的空间,但是本书并没有提到如何改变状态的问题,在将来的阅读中我会搜查一些其他资料看看。

  2、 九型人格的目标

  “根本目标是为了帮助我们成为完备的人,让我们变得更加平衡,更具整合性的独立个体。”当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当我们超越了自我(即做自己的方式),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获得从内而外的改变,最后的结果将是让我们欣喜的。

  (二) 第二部分(第六章 第四型:个人主义者)

  1、 关键词

  自我意识、超越自我、潜意识

  情感交流、表现自我、自我认同、

  艺术性、创造性、灵感、直觉

  自我陶醉、内在的、孤独敏感、抑郁

  2、 体验和实践

  其实很多特质都非常相似,甚至惊人的符合,比如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从孩提时就从自己的内心的情感和想象作为建构自我认同的基本源头,觉得人生从根本上说就是孤独的,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情感,老是感觉自己受到了误解等。所以,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话,我很推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从人的内心源头发掘出的性格特质,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真不是一般的厉害。但是看到层级的分配后我也有点模糊自己是不是第四类型的性格,而测出来又是这个类型,就比较纠结。其实更多的是可能不愿意将自己的性格特征暴露在别人面前而导致的自我否定,这种心理却又恰恰符合了第四类型。感觉这本书挖的比较深刻,如果有精力仔细分析学习,像看教科书一样的精读的话,应该会受益不少。关于实践方面,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了认清自己,那么在看的过程中分析自己应该也算实践了吧。至于其他人,我还没看完,就不多赘述了。

  (三) 总结

  对于个人来说,看完这本书将有可能来一个巨大的转变,因为这本书可以算的上九型人格的权威了,观照自己性格的正负面特质,对于自身素质是极好的。

  对于整个团队和管理者,了解识人之术有利于正确地分配管理不同类型的人才,促进整个团队的绩效的提升。

  所以,这本书值得一读。

  《九型人格》读后感(七):捆着我,捆着我---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自我分析

  自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关于九型人格的书,就对这门集中了神秘主义与心理学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我着迷的是其中蕴涵的人性的深度的探究,既有科学性的逻辑也有不可知的超自然的成分,既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方法也有实用的处事价值,因此我很愿意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象更多的人推荐这门学科,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与他人并作合理的心理调试。

  这本书相对来说是迄今我读到的最有深度的版本。

  其主要特点就是以西方传统的弗洛伊德学派理论来进行分析探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九型人格本起源于中东,因此带有亚洲的神秘性质,当流传到西方之后,就与希腊文化中那种科学性结合在一起,上升为心理学的一种。

  就本人的观点而言,任何一种民族性的文化思想,在传入其他地区之后都会本土化,如宗教,政治制度,艺术等等。九型人格在目前的中国就有一种实用性与禅的意味,一方面是诸多的职业培训性质的简单实用的教材,一方面转化为所谓的心灵修炼,剔除了其中神秘的宗教色彩与西方性心理学的倾向,完全以一种中国式的方法来传播。

  而我本人还是愿意接受西方化的九型人格学说,因为西方思想有深度,尽管缺乏广度,但是毕竟属于人本主义,以人作为剖析的重点。

  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关注此书,我就以自己作为范本来做一次自我剖析,这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最热中的事情,分析自己。

  首先完美主义的一号型人属于本能三元组。

  这个小组中的8号领袖型人格,是本能过度发展的人,将其个人意志强加给世界。9号和平者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而切断了本能,1号完美主义者是为了规则而压抑本能。

  读过托尔斯泰小说的人,或许都能感受到那种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特别是在《谢尔盖神父》这部作品里,本能的性欲的冲动与道德的追求是对立的,他多数最好的作品都在阐述自我净化自我解剖这个主题。

  作为1号完美型人,最可怕的就是自己的本能。也就是欲望,因为那是不可以不节制的,是堕落的根源。

  这个类型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本能冲破规则。

  他们生气,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压抑自己,反而成为了愤怒的人。为了不破坏规则只有放弃本能和欲望,所以这个类型的人通常是缺乏人情味的,过于严肃的,他们就是一把尺和显微镜,随时准备发世界的缺点。

  为了不犯错误,为了原则,只好放弃人的本能,本能在他们看来就是动物的属性,人若屈从于本能就是等同于动物。

  1号属于屈从型人格。

  作为6号怀疑者为了外界的安全感而屈从于权威,2号爱人者为了赢得他人的爱而屈从,1号也屈从,但是屈从的是自己的理想,所以这个类型的人被称为理想主义者。也就是说他屈从和服从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标准和教条。

  这个原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人,也注定1号是个有教士气质的人。人们不理解一个人为了一个教条而活而死,但是作为1号,认为无论是上火型柱还是把别人推向火型柱都是为了捍卫真理。1号相信真理的存在,并且要将自己认为的真理实践到底。

  1号是法官,是规则的化身,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规则本身。当1号完全脱离了人性,成为教条的化身他的问题就来了。

  1号的肛门期气质。

  弗洛伊德将人的气质形成归结于童年口腔,肛门与生殖器的习惯。

  1号人属于典型的肛门固执性人。

  是在孩童时期训练排便形成的人格特征。

  这个名词听起来很不洁净,但的确是这个类型的人固有的一种病态的洁癖的反映。

  作为一个典型的1号,我对清洁有一种病态的习惯。我的家里历来有三多,洗涤水多--从洗澡的到洗衣服的到各种可以买到的清洗产品,消毒水,应有尽有。

  手纸多--小纸巾,厨房用的,到消毒棉,随处都可以拿到一张手纸。

  毛巾多--洗脸的,浴巾,各种用途的毛巾,我是有名的毛巾癖,看到就想买,拿到就想擦。

  我每到一地,都因为用水过度而引发别人议论,甚至争执。我的洗衣机天天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日。

  我对洗涤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强迫症。因为我觉得总是很脏,自己脏别人脏,世界脏。

  喜欢刷牙和嚼口香糖,喜欢买戴套和口罩。我是戴眼睛的,因为近视,假如我不近视也要戴,因为怕眼睛进灰尘。

  1号属于和自己父母断绝了联系的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父母和权威是不会保护自己,也是不公正的,有缺陷的,因此,这个类型的人就断绝了和养育者的联系,但是1号在内心深处,又需要一个权威,但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规则。

  有了规则才有安全感,而人性是脆弱的易变的不可信赖的,这个型号的人虽然让人讨厌,但是毕竟尊崇一种原则和权威,不反权威,也不想不敢自己充当权威。

  很有意思的是,我与权威的关系历来极端,但是总的来说他们可以不喜欢我,但是从不认为我是个坏人,至少在品行和职业上尽职尽责。我也没有和权威发生过真正的争执,激怒他们,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即便现在他们不认同以后也明白,因为我是按照原则和真理做事。

  而我的一个朋友是典型的6号,怀疑者。

  他看上去忠实可靠,却总是做出酗酒,逛夜店的荒唐事,和每一个主管领导都有过激烈的冲突,甚至挨打。

  原来。6号的忠实是虚假的,没有原则的,以人为参照物,总是怀疑权威的正确性,所以不是逆来顺受就是反抗,而我作为1号,其实是尊重权威的合理性,但是讨厌屈从不公正的人,想与权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1号是爱人类的,但是无法爱具体的人,他们可以爱人这个概念而不是现实的人。

  就象托尔斯泰,他施舍给乞丐,说,我施舍给人道,而非他本人。

  作为整合方向,1号要象7号享乐主义者学习,他们乐观,喜欢人和世界,总是在寻找乐趣。但是,我自己做到的,也仅仅是放肆的吃三条巧克力之后,猛烈的刷牙,几天不吃糖作为惩罚。

  作为解离方向,我喜欢看电影读书,欣赏艺术,但是这也仅仅是自己暂时逃避的一种倾向。我可以爱约翰韦恩的父亲形象,喜欢马凯文科斯特纳,但是一进入现实,我就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喜欢一个人,因为现实是不完美的。我崇尚艺术,但是却讨厌艺术家,认为他们放荡,是骗子和游手好闲的人,我喜欢和手艺人交往。

  作为1号的两翼,我个人倾向于2号爱人者,喜欢帮助老人和弱者。也有9号和平者的懒惰。

  我无法与之相处的或者经常产生冲突的是3号和6号,我讨厌前者的为了实利不择手段,厌恶后者的摇摆不坚定。

  我也不喜欢5号学者的冷漠傲慢,9号的得过且过,4号的悲悲凄凄感情化,7号的吃喝玩乐。

  比较相处融洽的正是2号和8号,我喜欢2号的善良慷慨,8号的英雄风范。

  而这两个类型的人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知道我是服从权威的,只要那权威是公正的。

  因此我是个相当保守的人,虽然多数人看起来很出格。

  生活对于一个完美主义者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而是必须的。

  捆着我,被束缚,给我责任和义务,我才感到安全。

  补充,我在那本台湾人写的九型人格的书评中曾经讨论过中国人的几个类型,我以为中国人以6号为主,佐之9号,但还有3号的特点,一点5号的但是不深。也就是说,中国人是怀疑主义--和平主义---实用主义为主要类型。

  但是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类型,只是相对比较少。例如,毛泽东是典型的8号,李白是4号,孔子是1号。

  中国人的3,6,9,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三个类型都在一点交汇--

  --怀疑。并且都与养育者有关联,是三种类型中发育不全的类型,容易导致病态人格。

  《九型人格》读后感(八):从《九型人格》中,认识自己

  茫茫人群中,寻找那个面庞,那是我,那又不是我。

  你问我为何如此执著?

  也许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走走停停,寻找那个丢了的我,终成完整的我。

  因丢了那一半的我,会疑惑,会迷茫,会不安,会惶恐……

  乌云遮住了星辰,不仅我的眼,我的心,也起雾了,我看不清,看不清。

  我知道,我的脑袋里充斥着各种的声音,但独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喧嚣湮没了它,我在找寻它。

  也许,我正在塑泥像,一点一点,轮廓越来越清晰,原来你塑的是你自己。

  人初始,灵魂并未完整地回归。

  我们的一生,都在拾掇灵魂散落人间的星星点点。

  从《九型人格》中,开始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己,肯定生活,超越自我。

  那是我么?

  似,非似。

  这是个不能说的秘密。

  请悄悄地,

  侧耳倾听 。

  反省自己,即使上帝没有关注你;人类最应该审视的就是自身。 ——亚历山大.波普《人论》

  弗洛伊德

  心理能量在儿童时期发展中就已围绕口腔、肛门或者生殖器被固着了。

  自我、本我和超我在人格中的占有主导性。

  荣格

  以一个人的心理态度(内倾型和外倾型),以及其如何受到四种基本功能(情感、思维、感受、直觉)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卡伦.霍尼

  以人际取向为基础,阐述朝向他人、远离他人或者排斥他人三种不同的性格类型。

  人格是人类习得或后天获得的行为与同一性。人性本质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需要阐明,这样才能促成实际的转变。

  第四型人的问题,从未完全肯定自己究竟是谁,他们也不会太多地认同他人。

  不健康状态下的第六型人,完全屈从于焦虑、自卑与缺乏安全感的影响。

  第五型人应对恐惧的方式总是选择从环境中退缩,直到自己有能力(职能方面或知识方面)——应付。

  处在思维三元组中心的第六型人对外部环境和充满忧伤的内心世界都充满忧惧,因而他们总是在世界中建一道防护墙,希望这样可以阻挡现实世界中的危险,同时,他们还尝试建立一种内部一致的信仰体系,带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帮助他们抵御内心的恶魔。

  第八型人能够用自己的本能去抵御世界。

  第九型人由于压抑自己的本能,所以应对乏力,他们力图在外部环境(尤其是愤怒)与内部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结果损害了他们的本能力量和驱动力,最后会使他们变得冷漠,丧失活力。

  第九型人通常会用想象力与想象中的他人的相联系,通过创造一个理想化的现实世界来解除内心的烦忧。

  爱是希望被爱者变得更坚强、更独立,即使这意味着第二型人有时必须退出他人的生活。

  健康状态下的第二型人把给予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和看到别人成长当做自己的快乐。

  一般状态下的第二型人,由于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牺牲奉献,就开始觉得自己对这些人拥有特权。因此他们对朋友的占有欲逐渐强烈,嫉妒心也越来越重,他们对他人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没安全感,他们总是不断地唠叨和盘算。(我的身边,出现过这样的朋友,希望能够注意到,相处是需要空间的,适当的距离可以保持新鲜度;依赖过重,会给对方造成压抑感)

  第三型人,在非健康状态下,在人眼中的形象和隐藏在这一形象背后的真实之间会形成一种分裂。最终,形象成了他们唯一真实的东西。

  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情感逐渐成为一个陌生和不熟悉的地域——威胁着要毁灭他们的焦点和强有力的形象。

  第三型人,有时候缺少个人见解,真实的价值观,也不会真正关心他人。因此缺乏持久的关系。

  第四型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不再有意地寻找自己,他们才能找到自己,才能在创造中升华自己。

  他们总想通过反省自己的情感来理解自身。随着他们逐渐向内去寻找自我,他们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敏感,以致主观的情感状态变成为了主导现实。而深陷于自己的情感中,通常不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间接地、以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时候他们试图通过从生活中隐退来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认为这样便能发现自己情感的奥秘。

  他们仅仅与那些支持他们的认同及情感需要的少数人建立互动。

  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更像人性中的精神性方面和动物性方面之间的桥梁,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这两方面都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能够到达人类所能抵达的内心最深处,也能到达人类所能抵达的人性最高处。应对焦虑时他们转向内心,尤其对生活的负面东西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想象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可以承受。

  一般状态下,他们会沉迷于自身,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不知道如何处理现实世界的事务。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局外人,与众不同,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无法突破自我意识的藩篱,与世界互动。

  有时候,在他们以个人的或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之前,对自己的情感状态一无所知。

  他们想要对自己的状态和情感有更清醒的认识,以便能够发现自我和获得一种稳固的同一感。但是,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第四型人越来越深地陷入难以解决的、矛盾的和非理性的情感中,无法自拔,他们想要先弄清楚这些情感的内容,然后才敢于表达自己。

  自我发现是第四型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动机,因为他们从不觉得自己的自我感觉可以强大到维持自我认同的地步,尤其是当他们需要确认自己的时候,他们的感情太过多变,所以他们的自我认同是不稳固的,是靠不住的。他们觉得自己是无法界定和不确定的,仿佛天上的浮云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也可能一阵微风就烟消云散了。他们从不知道自己在下一个时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因此他们很难规划自身。他们的自我总是错失某个东西,哪怕是伸手可及的东西,而他们又觉得自己缺乏的正是那个东西。

  第四型人特别担心在自己身上不能找到稳定的自我认同,所以他们试图从自己所能够找到的随便什么思想倾向当中创造出一种自我认同。于是,趣味、喜欢和不喜欢以及情感反应的问题都变成了第四型人用来建构自我认同的材料。然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如此之脆弱,因此他们开始看重在别人眼里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的特征。

  第四型人通过持续的内心对话,以及参照他们的情感反应来维持自我的认同。

  他们无法从父母的反应中看到自己,他们觉得父母看不到他们本然的样子,或者他们的父母寄托于他们身上的东西与他们自身完全无关。由于缺乏确定的角色榜样,在孩提时期他们便把从内心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作为建构自我认同的信息的基本源头。

  有时候,第四型人不是通过自省来创造自身,而是讽刺性地沉陷在了自我意识之中。

  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第四型人总是觉得自己在所有方面都与理想化的自我不一样。于是,他们开始蔑视自己的许多真实特质,认为这些特质是其成就其想象中的自我的障碍。

  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之所以健康,不是因为他们一劳永逸地摆脱了情感风暴的袭击,而是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跨越当下情势的方法,走向另外的归宿。他们知道如何维持其同一性,而不用只以情感为参照。通过克服远离生活去寻找自我的诱惑,他们不仅摆脱了自己的毁灭性冲动,而且能够把美的东西和善的东西带入自己的生活。如果第四型人以这种方式生活,他们就能成为所有人格类型中最具生活驾驭力的人,就能从恶中找到善,从无望中找到希望,从荒诞中找到意义,从已经失去的东西中找到价值。

  非常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最能从他们的潜意识中找到动力,他们已经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能以开放的心灵从环境中获得启示,获得根本意义上的创造自由。

  第四型人的创造力是矛盾性的,因为他们能以普遍的方式表达个人的东西,能赋予个人的东西以意义,使其在他人那里激起回响,而当他们创造时,这种意义又是他所意想不到的。通过开启自己隐秘的内心,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但是,对于他们而言,要解释他们的创造路径来自何方是很困难的。他们有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许多知识都成为一种灵感,而这灵感是自发、完整和突然出现的,超越了意识的控制。

  富有创造力不只是为艺术家所专有,那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每个人都有可能并且都应当在其自身内部将其唤醒。创造力最重要的形式是自我创造——通过超越自我来更新和救赎自身。这一过程就是要把你所有的经验——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转变成对这个人成长更有启发的东西。

  处于第一层级的第四型人热忱地拥抱生活:他们与真实的自我和世界有着真实的联系。他们不会局限于既有的经验,而是让自己学着对生活说是。当他们向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敞开的时候,他们在他们真正的每个时刻都能体验到更新的自己——他们真正的认同便可以逐渐地、无声无息地被揭示出来。

  在相对健康下的第四型人,当他们从受到灵感激发的创造性时刻清醒过来,去进行反思或享受其创造力的时候,他们就会失去维系创造力所必需的那种潜意识。受到灵感激发的创造力只能在创造行为中通过不断的超越自我来维系。这需要不断地每时每刻地更新自我。实际上,自我更像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对象。然而他们开始担心他们无法在持续的情感与想法的转变中找到自己。他们无法定位自己的身份,因此他们开始自我反省,而不是任由自己的经验放任自流。因而,一旦他们试图获得某种特殊的身份,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但也会因此失去他们的灵感。

  第四型人不仅对自己很敏感,而且对他人也很敏感,因为他们是凭直觉生活的。直觉给予第四型人一种能力,可以了解他人是如何思考感受和看待这个世界的。直觉是不是那种无用的杂耍式的心灵感应术,而是借助潜意识来感知现实的一种手段。它就像在一个漂流到意识岸边的瓶子里接受到信息一般。

  自省是直觉的心理基础。第四型人可通过潜意识来认识自身世界和他人。而且第四型人希望通过反观自己的经验如何影响自身,来发现属于自己的维度。

  更诗意地说:我感受着万物产生的回声,如其击打我的心房。——司汤达

  第三层级的第四型人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对自己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有着敏锐的意识。虽然他们并不孤独,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是只身一人,是一个独立的意识个体。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不仅是个人主义者,而且是存在主义者,总是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个体性的。

  在没有为自我表达找到适合的艺术路径时,他们大都会认为自己的作品仅仅是支撑自我的一种方式,而他们真正的兴趣在别的地方——在美或审美的自我表达方面。

  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常常令同伴感到开心,因为他们对他人具有吸引力,还因为他们对世界很好奇,而一般状态下的第四型人对任何无法立即刺激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对同一性的寻求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他们不是真的想要了解他人的个人经历,除非他们能直接把这些经历同自己渴望的东西联系起来。第四型人因为自我怀疑和对自己认为真实的自我形象的无望寻求而耗尽了心力,他们觉得自己根本 没有足够充沛的情感力量来处理其他人的问题。

  自我实现是第四型人朝思暮想的,但如果发生的一些事情是他们觉得梦想已经失去时,他们会觉得世界和自己隔绝或分离了。他们已经完成的和没有完成的事情都回到了原点,他们突然螺旋式地进入了自己的某些核心之中。

  不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在潜意识里压抑自己,让自己不能再有任何有意义的欲望,因为他们不想再受到伤害,尤其是因为对自己又渴望和期待而受到伤害,可结果却突然封闭了所有感情,好像生命突然脱离了肉身。

  健康状态下的第四型人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客观的,超乎情感与想象的事情上来实现自我。他们不再被情感控制,而是依信念做事,依原则而不依情绪做事。经过整合的第四型人是行动的人,把精力全部投放到了个人利益和情感以外的事情上。

  处以第一型的第四型人承认服从的必要性和价值,他们愿意自我规范,并不断地朝实现自己的潜能以期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的目标前进。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整合过程中的第四型人发现,要得到自己一直在找寻的自由,就得做自己必须做的事,而非自己高兴做的事。经过整合的第四型人,服从现实及良心的要求,愿意给自己设限,以此克服那种逃避社会和道德责任约束的倾向。

  具有第五翼型的第四型人是处在健康状态下的有天赋的个体可能是所有人格类型中最具有创造力的,因为他们结合了直觉和洞察力、情感的感受力和理智的理解力,还有令人吃惊的原创能力,甚至先知般的预见能力。

  一般状态下具有第五翼型的第四型人不仅自我陶醉,而且喜欢哲学和宗教性地思索。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主导性的,但也有强烈的学术倾向。他们常常展示出杰出的洞察力,但也很难维持下去。他们还时常有一种彼岸的、空灵的特质,他们极端独立,不循常规。他们三缄其口,一心只沉迷于自己的思想,在自我表达中可以嵌入谜一样的含义。他们迷恋于异国情调和象征符号,他们是波西米亚人,或者说偶尔是波西米亚人。他们不太会遇不理解他们的人沟通。他们感兴趣的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景,不论是崇高的恐怖的也不论是阴郁的还是抒情式的。

  所谓天才,是指能够融合知识与洞察力以表现现实的本质、能够以清澈而充满灵感的理解力来观察事物的人。

  天才与疯子的区别在于,天才除了拥有不凡的洞察力外,还能在自身所处的语境内正确的理解事物。

  第五型人,他们思考的材料来自于感官知觉,但对于感官知觉的准确性,他们又无法完全相信,因为他们无法肯定自身以外的东西究竟如何。他们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思想。因此,他们把注意力的焦点投向外在环境,同时也认同自己对外在环境的看法。他们的许多问题都源于他们必须先去求证自己对世界的知觉与事实是否相符,然后才能有所行动,才能自信地探究。

  一般状态下的第五型人,缺乏安全感,因为他们害怕环境中不可预知的潜在威胁。

  在寻求安全感的过程中,他们的感知力会发生偏离,他们的思考会变得更加繁复和精细,焦虑感也因此越来越强。

  一般状态和不健康状态下的第五型人根本没法确定自己对环境的知觉是不是有效的,他们不知道哪些是真实的那些是心灵的产物。他们将自己被焦虑所驾驭的思想以及攻击性冲动投射到环境中并且害怕一切与自己相抗衡的敌对力量。他们渐渐说服自己,认为自己对现实的那些独特的越来越灰暗的阐释就是事实的真相。

  他们思考的原动力来自主观因素,是来自于他们想要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来自于他们不了解环境时所产生的那种焦虑感。他们急于要认识环境,就是为了让自己在环境中更加安全。思考既是第五型人用来适应世界的方法,也是他们用来抵御世界的方法。

  第五型人的基本恐惧是无助和无力的,所以他们找到的施展才华的领域一般是他人还没有探究过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他们主要把注意以集中在寻找和掌握主题和技能上,直到他们觉得有足够信心重新进入这个世界。

  第五型人,觉得自己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因为他们相信,这可以让自己变得有能力。

  当他们退化到不健康状态时,他们的感知力越来越专注于似乎存在危险和威胁的环境,结果这种关注方式是他们只看到恐惧和灰暗,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焦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越是感到恐惧,就越是觉得要去探究那威吓自己的东西。

  当心灵变得平静而沉着的时候,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精确地囊括和复杂着它所面对的一切。

  健康状态下的第五型人,不是用他们的心灵去防御现实,而是让现实进入心灵中,他们知道自己与现实是不可分离的。

  自发地享受思考的乐趣,拥有知识——知道自己了解某些事,并能在心里反复咀嚼这一过程,品味自己的观念。

  观察习惯所反映的不只是专注的好奇心,更有一种深层的个人需求。

  一般状态下的第五型人与他人无法顺畅地交流,因为他们的思维过程太过复杂和混乱,他们太过注重细节,他们的观念太过凝练,其意识的流就像一场精致的独角戏,他人很难潜入其中一探究竟。并且他们的思维总是偏离正常轨道,由某一点直接跳到另一点,并且从不指出其中的逻辑关联。

  第五型人的话常常带有一定的真理成分,在不健康状态下,但其用意已不再是为了抵达真理,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来搅乱人心。并且由于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收集信息,所以很容易用这些信息来强化自己所坚持的世界已朽烂的观念,倾覆他人的安全感。

  处在第四层级的第五型人不断地向外界获取信息,收集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寻找能满足自己的东西,但他们的寻求根本没法让自己得到满足。

  他们认为必须先找到自身内部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才能让自己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健康状态下的第四翼型的第五型人最重要的一种力量在于他们的直觉,因为直觉可帮助他们揭示有意识的思维难以企及的知识领域。

  一般状态的第六型人: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因循守旧、模棱两可;强烈的怀疑自我,同时也会猜疑他人的动机,极度敏感、焦虑、抱怨、发出矛盾的混杂信号。

  他们总是在寻找某个东西——一套指导方针、一个权威——给自己提供生活方向,告诉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能给自己更明确的指示,给自己划定范围——总而言之,他们总在寻找安全感。

  非常健康状态下的第六型人的自我肯定源自对自己的内在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根本不需要以他人为参考。他们的自我肯定标志着一种转移,即从在自身以外尤其在权威人物那里寻找保护和安全感转移到自身内部、在生命中发现持久的信念,这个信念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心感受,一种生活经验。他们专一于自己的存在,他们甚至能够平静、果断、沉着地面对重大的危机。

  一般状态下的第六型人对重建信心的需要大多可看作是他们对自己的决断能力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他们无法自己作出决定,而是越来越多地到文献、权威文本或规则与规定,各种文件中寻找先例和答案,内在冲突和自我怀疑。

  他们不会因生活中有严密的组织结构使他们觉得压抑,反而会觉得自己因此变得强大了。隶属于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群体使他们觉得不再孤独,而是更强大、更安全了。

  他们无法决定是该依从他人的愿望已获得舒适与安全,还是该转向自己追求的东西;是该顺从地依赖他人,还是要加以抗拒并且追求独立;是该更主动地掌握世界,还是要坐下来消极地静待他人的领导。

  为什么连花样繁多的享乐主义生活也无法让自己感到满意,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十分困难,因为它有一个终极的敌人,即厌倦是无法避免的......若生命只是奉献给各种享乐和有趣的经验,那将是空虚的。那不是精神的生活,而是让精神湮灭在繁多的消遣中的生活......我们只要想一想,就能知道那些在标本式的生活中享受着甜蜜的消遣的人除了不再做自己以外,大概没有根本的方法让自己过得更好。

  第七型人,热情者,他的注意力总在别的地方,而不能集中在正在经历的事情上。这自认会减少经验带来的快乐享受,令第七型人永远处在饥渴状态。

  健康状态下,第七型人生命的每一刻都成了汲取滋养和真正快乐的源泉。

  能够接受人类存在的神秘性与多变性,他们不因生命固有的脆弱感到焦虑,而是能够真正地赞赏生命原本的面目。也许,他们是第一次超越生命的外部表象,去感受以前从未见到的形而上的现实可能性。

  生命不在等着事物带给他们快乐,而是成了对此时此刻获得的所有礼物和经验的一种欣赏。

  第九翼型的第八型人,他们更为软弱,更具有接纳心,更容易与他人互动,且更少有对抗或攻击的基调,他们仍喜欢按自己的意图做事,但也更有可能以一种温柔深沉的腔调和更为随意的举止表现。,他们很少会自以为是,身上散发出一种沉着有力、从容不迫的光辉。

  不健康的第九型人,以鸵鸟心态死抓着所谓的内心平静不放,结果无法处理任何事务。他们急匆匆地将问题置诸脑后,不直接面对他,结果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渐渐地,他们会失去方向感,好像在人生道路上梦游一般。

  你应知道,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只是朝向幸福美满的生活目标的一种手段,但仅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能拥有德行、快乐,或幸福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书不可能解答每一个人遇到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为长久奋斗时所需的毅力注入力量。我们更需要从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观察自己。

  《九型人格》读后感(九):人性的发展规律

  这本书是这么多年读完历时最长的一本书。不是因为读的细致而是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太枯燥、专业,后来想读的时候又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断断续续一直到读完可能自己对这本书才大概有完整的认识和思路。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个人建议首先花半天到一天的时间略读过一遍全书再次基础之上:

  先读第一部分,因为第一部分是相当于九型人格的基本介绍属于扫盲阶段如果不读的话后面读起来可能挺困难的,具体第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我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可以读第三部分了,因为第二部分是对每一类人格类型按照其发展等级和包括的翼型发展等级逐次展开介绍的。不说这部分读起来比较乏味容易让人放弃,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按顺序读第二部分时如果没有一些专业背景对一些名词的背景、含义没有概念同时对全书的中心思想、总体线路也难以掌握。我就是按顺序1、2、3部分这么读下来的,在读第二部分的时候非常的痛苦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到底想表达什么,每种人格类型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每种人格类型要这么发展或者干脆都不知道有些人格类型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当读到第三部分之后才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可能是因为本人平时读书的时候不大习惯做读书笔记也不大喜欢记录书中的内容才有这样的感觉。反正个人感觉仙都第三部分会让自己读和理解这本书的负担和工作量小很多。。。也许是因为我太懒了吧

  读完第三部分之就可以仔细的研读第二部分了,这时候如果你任然对这本书还是充满了兴趣的话!如果对它不是很有兴趣可以仔细的读一遍附录,我觉得附录是对第二部分(不包括各种翼型)非常好的概括和总结。如果在读第二部分中每类人格类型的分析与附录结合起来一起读的话那么理解起来会容易的多而且效率也会高的多。

  上面大概是我对这本书读法的一些个人看法。这本书读完之后觉得也没啥好总结的,因为本身每部分总结的已经很好了。但是我觉得有一段写的真的很好:

  “我们必然要为每一个抉择付出代价。在每个时刻,都有某种心理的、情感的和身体的能量可以利用。当我们把那种能量用在行动上时,它就无法用在别的事情上。另外,我们的不同抉择可能会产生十分不同的结果......这不是说某一种行为必然比另一种行为好,而是说他们会导向完全不同的结果——而这结果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付出的代价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愚弄自己、认为我们的行动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原因。但是,对我们自己而言,付出的代价总是为了成为某种人。我们通过选择来创造自己和构筑自己的未来,不论那未来最终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这段话间接阐述了所有人格类型的发展本质和人生的真谛。作者在第三部分和附注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循环:欲望->态度->行为->恐惧->欲望。即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创造这他对这个世界和周边事物的态度(可以利用的能量),而他的态度又引导着他的行为(抉择);他的行为对周边事物和世界产生作用创造出某种结果;这种结果、这种环境的改变实际上孕育着一个人内心最深处恐惧(不是立竿见影但是确实存在);由于恐惧的存在每个人都会有逃避或消灭恐惧的欲望,这个欲望有引起了下一个循环......作者认为人们面对恐惧对欲望的选择决定了其人生和人格的发展方向。

  我相信也愿意接受这种观点,因为不止这一本书中存在这样的观点——在《潜意识的力量》中实际上讲的也就是这层道理,让我们的潜意识帮助我们产生正向的心理和正向的抉择。

  因为读这本书间隔的时间实在太长时间太所以有的观点可能存在问题,欢迎各位书友一起讨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