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物凶猛》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动物凶猛》读后感10篇

2018-03-13 21: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物凶猛》读后感10篇

  《动物凶猛》是一本由王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凶猛》读后感(一):关于自由回忆

  知道这本书,很多人都是从姜文、冯小刚电影开始的。

  看到文字都会觉得跟王小波的风格很像,而且也觉得王朔跟王小波那样又痞又有趣

  我们都对少年时候留有回忆,比如青春期的情愫,那些炽热而又懵懂的精气神儿。它们是每个少年成长当中不可或缺部分

  70年代之后的孩子可悲贡献给了无穷无尽测试题和升学考试。而王朔他们这一代人通过一些毫无管教、虚头巴脑的鬼混,获得空前的自由。

  他们是真正自由成长在阳光下的垮掉一代,他们经历苦难社会动荡下的困惑同时也留下了一份依稀可贵的回忆。回忆里并不是游戏机、录像厅、网吧、卡拉OK这样比较实在在的物质念想,而是对社会混沌的无限遐想,对成年社会的一种抗争

  无论哪个年代的少年,都可以从米兰身上找到青春期对性、认同感的诉求、渴望,它们占据整个青春期的始终,这是从一个儿童过度到成年人必经的阶段。不仅仅是对异性认知的经过,也是对社会认知的过程

  通过识别两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同伴之间的友谊,和父母的妥协、抵抗,把自己家庭的襁褓中强行拉出,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锻炼、捶打、萃取、添加从而达到一个社会人的标准失去个人标签,妥协于环境

  《动物凶猛》中篇小说,带有王朔自身的真实写照,是对自己经历的70年代少年的回忆。同样也是所有人必然经历的少年时代内心最好的描写。

  后面被姜文拍成电影《阳光灿烂日子》。电影很好的还原了原著的一些场景和经历,但跟小说本身比起来,少年对女性身体探知欲求,对渴望对同伴认可的内心写照电影是很难体现的。小说读来,这是我们所有人的青春期,没有人能躲过从无知到懵懂再到熟悉人性的经过。

  小说多处采用直白简短而又精练的形容词,描述少年扭捏但想争夺眼球的内心和表现之间的冲突。同时也构造了似真似假的故事发展,让人置身其中仿佛自己的一场青春梦依旧缠绵婉转

  《顽主》读书笔记摘抄如下

  110 “于观像活动木桩似的跳着密宗迪斯科。”

  124 “什么男子汉男子汉,我就烦这贴胸毛的事。其实那都是娘们儿们素急了哄的,咱别男的当着男的也演起来。”

  129 “自从她的体重达到140磅那天起,一个女人生涯的主要刺激就在于发现比她更胖的女人。”

  132 “等等,您该不是那个什么屁眼保养方面的行家吧?”

  142 “你这反革命口淫犯能闲着?”

  《一点儿正经没有》——《顽主》续篇,读书笔记摘抄如下:

  187 “有点历史上今天的感觉是吗?”

  192 “关键在于…你得操文学——不能让文学操了你!”

  197 "我要不是真诚我早跟你们谈理想了。"

  198 “扣子,听爸的,街上全是坏人——他们都叫你学好,好自个儿使坏。”

  212 “中国这块土地谁敢来改变颜色?谁来就让谁遗臭万年。别人不了解中国,咱们还不了解中国?混多少年了?”

  212 “不就是才过上两百年好日子吗?有什么呀?我们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

  213 "这就是杂种的悲哀。"

  216 "我们这点人权够用了,多了还不会使呢!"

  《你不是一个俗人》读书笔记摘抄如下:

  269 “唇红齿白,口舌生香;能吐芝兰之芳馥,堪效百鸟之婉转;嘤嘤动听,如抹蜜糖;耕云播雨,扬是传非……”

  《顽主》及其后续,写的都像是《动物凶猛》里的少年,一直混到了青年,走入社会,依旧还是混混,《顽主》里对社会的不妥协,表现在他对自我的嘲讽,对社会的讥讽,对任何人都瞧不惯的情绪里。

  他们玩弄自己的生活,但又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用尽心思讨好使自己内心得满足事情完全不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呈现出来是怎样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从赵尧舜的电话里,对比出来的不是青年人的肆意妄为,而是一种青年人不受世俗牵跘的勇敢——甘于独立的不被理解、对现实的直接批判。同时小说也讽刺了当下文人的种种。

  《你不是一个俗人》又像是《顽主》的再次成长,他们从那种青年的混沌之中跳脱,一猛子扎进了俗流。不再跟任何人较真,试着向整个世俗低头,向过去的自我告别,用一种极端方式学习着如何做一个社会人。

  当中的于观便是最为卖力的一个,自以为通过不停的学习吹捧,可以吹出一片天地,做出一番事业。并叫嚣着跟之前的自己划清界限,用疯狂的吹捧来贬低自己,获得一种被认可。期颐着自己的人生觉悟能够得到彻底的改变。疯狂之后,只是身体的吃不消,吹捧的不被认可。这似乎是一个从小被打上了标签的人,努力改变自己,却一直被标签的光环萦绕,始终无法摆脱其给自身带来的一切。

  我们是自由的,自由的可贵体现在——不自由的人一直看不惯我们的自由。

  自由的人,自由的是思想,不是物质不是身体发肤。不自由的人,被困住的是灵魂,困住它们的是令人迷失的物质、权利社会关系

  《动物凶猛》读后感(二):动物凶猛书评

  知道王硕很多年了,可是从武侠看到玄幻再看到言情甚至于腐文,也没一种跟王硕气质吻合的,至于到了现在才终于带有半任务性质的买书看。

  《动物凶猛》是一个中篇小说集,共有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动物凶猛,独立成文。后面三个故事讲的是一群人,更具有整体性。

  故事还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似乎不用做什么事情也可以找到生存甚至于生活的渠道。一群生长在大院里面自以为已经是大人的小屁孩,一群有着各种奇怪想法并直接以这个为公司主旨的成年人。

  动物凶猛还是很传统的有着一个想象中的完美姑娘,看照片就觉得被深深吸引,然而连续旷课蹲点也一直没碰到,直到有一天在派出所碰到,后来慢慢接触着才发现,梦中情人也会跟别的男人在一起满不在乎的玩儿,甚至于分不清究竟回忆中的那些东西究竟哪些是事实哪些是编造了。在编造中,大概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全世界重要英雄了吧,更何况还是一群觉得哥们儿义气就是生活最大目标的小屁孩儿呢,当然,这群小屁孩儿也想着哪天发生了战争,都要去前线做英雄——这个梦,我也做过。。。

  后面三个故事,讲述一群人,将自己奇怪的想法实践为公司的故事,一个是替人家做不方便直接出面、不好完成的事情,第二个是成立作协,第三个是夸别人。第一个还是有收入的,也更看着像是一个正经公司的样子。第二个已经是等着别人请他们吃饭了。第三个已经完全看不到盈利模式了。讽刺的意味明显了,尤其是拽着文的讽刺,更是让人看得笑得不行还得拍案叫绝。然而最可怕的还是第三个了(也许是接受了太多正统教育原因吧所以觉得第三个最可怕了),没羞没臊的逮着人就夸,生编硬造的想出这些人比别人更厉害更值得称赞的地方,以至于最后不休不眠也要坚持,最终病倒了也不忘。。。被人夸肯定是人的需求了,夸完之后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让人只想说一句:求继续!然而,这种已经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捧死你不偿命的做法,还是觉得,额麻烦离我远一点~~

  总之,看个故事也好,看个文风也好,书还可以了。

  《动物凶猛》读后感(三):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把青春射在了手上

  最近打算重看王朔的才子小说。大学时看了几本印象模糊了,最近打算从《动物凶猛》开始看起。

  记得我小学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老师非常认真地叮嘱说:这个电影里教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大家不要看不要学。这就新鲜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带我们去看呢?这就好像跟你说不要在脑子里想一头粉色大象强人所难嘛?看来当时电影院放映的影视剧作品数量是与学校被强制摊派的让学生们接受文化生活熏陶的指标严重矛盾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好在二年级的小朋友看不懂这玩意儿,嘻嘻哈哈中就过去了,也没啥印象。后来断断续续看到过这片子片段,又因为脑海中有模糊看过的错觉,所以20多年来一直没有再看。

  所谓才子小说,我的理解是:不看情节设计上的巧思,那是剧情小说;不看历史背景深意,那是严肃小说;不看知识点的密集,那是百科全书小说。就看字里行间的描写,心理的刻画,环境的烘托,那种画面感能给人带去一种强烈的沉浸,像被作者拽着手腕跌入清澈的池底,看着阳光投射的耀人眼目的光环,共情于人生某个时间段的心绪——不论60后还是80后,不论成长背景的差异,青春期时那点愚蠢的心思可能都是大同小异的。

  70年代末的军属大院背景,跟我的生活经验是没有任何交集的,但是很奇怪,字里行间能够栩栩如生地重现那种氛围,动荡的政局,萧条的经济乏味的生活,一帮不可一世豪踞街头睥睨众生的"小炮儿",满脑子对危险、动荡生涯、个人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向往。每个少年可能或多或少有这个阶段,搁在80后身上可能是模仿古惑仔的江湖义气,90后身上就是"中二",但是60末的中二年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就不仅限于蠢,不仅蠢还坏。

  坏在目无法纪,凭着愚蠢的荷尔蒙,行事恶劣。两拨人干架,赤手空拳小孩纷纷路边捡上砖块在柏油马路上摔为两半——气势上首先不能输;不敢正面杠就群殴落单的对手,事后吹嘘各自的战绩,你揍了几拳我拍了几砖,“按照我们吹嘘的战绩,那个挨打的孩子必死无疑”,一副管教不严无法无天的恶童派头。

  坏在小小年纪个个直男癌晚期,管女孩儿叫“圈子”,约女孩儿叫“拍”,不懂最基本的尊重,拿粗鄙当魅力男主第一次将米兰以自己的“圈子”的名义带来大院玩儿的时候,那帮小子们个个"用拼命抽烟和粗野的举止来掩饰自己心中的激动不宁。" 当朋友对米兰出言不逊时他想的是"哥们儿面前不能为一个女人辩护";当米兰与高晋表现得过从甚密,心中又说"我有充分理由相信我地位牢不可破,所以我乐得大方一些,潇洒一些,让别人觉得我这个人满不在乎"。在女孩儿面前极尽夸大之能炫耀自己愚蠢的行径希求得到仰慕一瞥,"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已经是那么个和我年龄不相称的胆大妄为的强盗,她竟从步以惊愕来为我喝彩。要知道这些事在十年后也曾令所有的正派人震悚。"

  最终发现自己所爱选择了别人,虽无所谓什么背叛却真真儿的恼羞成怒,自己得不到的就要去破坏她伤害她,"诅咒、辱骂她成了我每天最快乐的事情","一个可怕的诱惑,一朵盛开的罪恶之花,她的存在就是对道德、只需的挑衅,是对所有情操高尚的正派公民的一个威胁!“,这种自欺欺人可气可笑,但蓦然让人闪回到自己的曾经,假如那没有过去很远的话。

  我是一个女生,却也对很多描述露出了会心一笑,我不想自比文中以交际花方式出现的女性人物于北蓓和米兰,但真的要说作者很懂女人,虽然是以他”直男癌“的视角睥睨女性的角度,但他确实眼毒,毫不玻璃心地说,他对早熟的少女狡黠动机的洞悉入微,于北蓓轻佻的举动"并非有意引诱和挑逗,仅仅是为了使玩笑更具有一种逼真的效果,令气氛更加活泼。" 即使有真真假假的玩笑,"荒谬的供认往往使人相信这一切都是虚构的。" 米兰"随便看人一眼都是一种颇感兴趣的凝视和有所倾心的关注。","她很满意自己眼睛的威力,这在她似乎是一种对自己魅力的磨砺",全对。不论是青春无辜,还是机灵狡黠,眼神是女生的武器,为了使自己在男生环境中生存得更自然熨帖游刃有余。至于为什么要钻研在多位男生之中的生存之道,很难说,她的目的可能只在于一个人,却必须从扎根进目标人物的兄弟圈开始,可能是曲线救国的心思,可能是试验魅力的方法,也可能就是喜欢周旋其中的成就感吧……反正只会比直男更复杂

  电影中的删改我忘了,好像被各种冲光镜头渲染得很唯美,似乎作者跟米兰之间确实有爱情,灿烂的阳光下这个夏天是他们逝去的值得追忆的青春?

  但原著中并没有这么处理,相反,他坦陈了记忆和文字都是骗子,"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遵循记忆点滴如实描述的,可我还是步入了编织和合理推导的惯性行动。我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些细节,同时又夸大、粉饰了另一些情由。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相,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文字这么喜爱自我表现和撒谎成性的东西!当我试图追求第一个戏剧效果时,它就把憨厚淳朴的事实打入黑牢,向我贡献了一个美丽妖娆的替身。"

  你有把握你对遥远青春的记忆都是可靠的么?每一个闪过的镜头,片段,逻辑,可能都被偷偷篡改,重新编辑了,一点一点覆盖掉真实的底片,最终呈现出的大概是一种幻想、欲望和虚荣混杂的东西。

  于是,随着作者的自我质疑,前面的大段落篇幅被潮水一般推翻,一切都不是真的。

  因为少年时代的他,是蠢,是坏,但是也怂啊。

  在王府井街上被公安抓到派出所就哭了,"在一种势力面前低了头",跟意淫中的英雄主义没有半点儿相似;

  面对父亲管束,"同我鼎沸欲喷的情绪恰成鲜明对照的就是我身体的一动不动。" 怂。

  ”我看到了一个少女,产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想象,我在这里死去活来,她在那厢一无所知,后来她循着自己轨迹消失了,我为自己增添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我不再敢肯定哪些是真的、确曾发生过的,哪些又是假的、经过偷梁换柱或干脆是凭空捏造的。“

  所以最后他闯进屋中轻薄了米兰,这更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只是一段少年的意淫而已吧。

  就像每个男生都遇到过一个米兰,一个玛莲娜(《西西里美丽传说》),总有一个支撑起他们性幻想,承担起他们性启蒙重任的原初模型。脑海中跟她们产生了各种缠绵纠葛:吸引了她们的注意,惩罚了她们的背叛,接受了她们的回心转意,drama程度一点不熟韩剧吧。

  至于为什么要在最后使用如此毁灭的破坏性的意淫内容去亵渎这个故事,放弃了大可以作为忧郁的单恋告终并大致可以盖上”纯爱“印章的机会呢?

  ”就让她恨我吧,我一边往伤口上涂着红药水一边想,但她会永远记住我的!“

  既然是意淫,米兰当然不会记得他,这发狠的话恐怕是对自己说的。

  因为,哪怕意淫中的自己是个混蛋,是个强盗,是个混乱邪恶的大反派,是个肮脏卑鄙的强奸犯,也总比现实中自己是个软蛋、戆卵、屌丝来的好吧。

  青春如果没有留下点故事,哪怕是可供篡改的故事,那岂不是太没劲了么……

  在青春里撸的那把,即便是射在了自己手上,在阳光灿烂的逆光特效中,也显得不那么孤单了。

  《动物凶猛》读后感(四):细细听朔爷扯淡

  他们的父亲大都在外地的野战军或地方军区工作,因为他们像孤儿一样快活,无拘无束。我在很长时间内都认为,父亲恰逢其时的灭亡,可以使我们保持对他的敬意并以最真挚的感情怀念他,又不致在摆脱他的影响时受到道德理念和犯罪感的困扰,犹如食物的变质可以使我们心安理得倒掉它,不必勉强硬挣着吃下去以免担上个浪费的罪名。

  这是我的一个习性: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唯一办法就是欺骗。

  除非我就此脱离文学这个骗人的行当,否则我还要骗下去,诚实这么一次有何价值?这也等于自毁前程。砸了这个饭碗你叫我怎么过活?我有老婆还在还有八十高龄老父。我把我一生最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文学了,重新做人也晚了。我还能有几年?

  我现在非常理解那些坚持谎言的人的处境。做个诚实的人真难啊!

  顽主

  听着,我们可以忍受种种不便而安适自得,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完美无缺的玩意,哪儿都一样。我们对别人没有任何要求,就是我们生活有不如意我们也不想怪别人,实际上也怪不着别人,何况我们并没有觉得受了亏待愤世嫉俗无由而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不足以成事我们宁愿安静地等到地老天荒。你知道要是讨厌一个人怎么能不失礼貌地请他离开吗?

  《动物凶猛》读后感(五):孤独的少年犹如一只凶猛的动物

  这篇小说在高二的时候看过,当时有惊艳之感。前不久又看了以此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于是萌生重温之意。王朔的文字是很好的,有质感、很精致,像一块温润的玉,读来有一种快感。

  一个精于世故的中年人回想他十几岁的那个夏天所发生的事情。透过那支离破碎的记忆,我看到的是一个手足无措的孤独少年。

  当声音、色彩、气味成了记忆导向,记忆便会变成一块泥巴,任由当初的幻想、欲望揉捏成它们想要的模样。在这样的虚构下,处于那个特定时期的孩子的孤独、情欲、渴求被真实确切地还原了。对于这种伴随着青春荷尔蒙的混沌,每个人或许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那个年代,少年的英雄主义有着强烈的革命色彩——“我热切地盼望卷入一场世界大战,我毫不怀疑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得粉碎,而我将会出落为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他们钟爱的标签是“叛逆”、“勇敢”,于是他们故作老成地聊着女人、在大街上抽烟、吹嘘着自己在监狱里的所作所为。幻想中自己形象的高大勇猛和现实中自己被看管民警吓哭的懦弱无能交叉混合,使一个少年内心的矛盾与压抑富有张力。

  而女孩,则是不折不扣地躺在自己的幻想里的。前面写了自己如何在大街上勾搭上米兰、在她家聊天、带她去见自己的哥们,然后一回神,发现自己压根就没和米兰熟过,一切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对情欲的渴求与苍白的现实、被引导方面的空白磕碰着,最后生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怨恨和仇意——“她是一个可怕的诱惑,一朵盛开的罪恶之花,她的存在就是对道德、秩序的挑衅,是对所有情操高尚的正派公民的一个威胁!”

  而所有这些情绪,他只能孤独地自我消化,用他那尚未坚硬的牙齿和稚嫩的胃。消化得不好,孤独的少年也就变成了一只凶猛的动物,在青春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瞪着凶狠的眼睛却又不知所措地兀自徘徊。

  《动物凶猛》读后感(六):短评放不下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原率挺高,看动物凶猛时不断回想起夏雨和宁静年轻的脸庞,有空得再看一遍。地道的京片子,看着挺舒服,有时候有听郭德纲相声的错觉。

  顽主,也是早先看过电影,小说刚看了个开头,脑海中就浮现出穿着超短牛仔裤显露出一双大长腿的张国立,和葛优梁天三人吊儿郎当走在老北京大街上的形象。通篇看下来,画面感十足,全是电影里的那些人在我脑海里友情出演,谢谢你们,只是甭想从我这拿片酬了。

  一点正经没有,就是看一群人谁比谁更贫了。这篇文章,简直就是王朔对全体作家发动的一招群体嘲讽,看的过程不由得暗自大呼过瘾,从某些方面恰当的满足了我对当权得势扬名立万的人暗自诽腹的阴暗心理。

  你不是个俗人,嗬,原来这篇也被反拍成电影过,甲方乙方,所以很自然地又让他们对镜入座了。书中还有冯小刚这一角色,给讽刺挖苦的那叫一个绝啊,不知道冯小刚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心里有没有郁闷。王朔塑造痞子和马屁精的功底炉火纯青,里面好几段夸人的描写看的我眼睛都直了,极尽吹捧之能事,也是一绝。

  《动物凶猛》读后感(七):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空虚迷茫

  《动物凶猛》原载于《收获》1991年第5期。感觉《动物凶猛》是一个空虚、寂寞、孤独、无聊、迷茫、身边围绕着狐朋狗友的青少年的单恋、暗恋的YY故事啊。故事中的于北蓓让我想起曾经也有这么一位女同学。在动物凶猛这个故事里面有几次画风突转。一开始说去火车站送一位至亲,在软席候车室等候进站时重逢于北蓓,他说“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时候她总是和米兰在一起。”但他又说“那个苍老、憔悴的女人当年有一张狐狸般娇美的脸,这张脸不会使人坠入情网却颇能挑逗起一个成年男人的非分之想。我只是到后来,多年后才开始欣赏此类相貌的女子,当时她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超级迷恋那种月亮型的,明朗、光洁的少女。”这使我感到很怀疑。我是不信的。后面的往事追溯中。她们两个往往不会同时出现。这时他已经30岁以后了,过着体面的生活。接着他开始追述往事。说对米兰的迷恋和顽皮无赖的青春。这是第一次转折。第二个转折是他在叙述往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插入对自己的记忆有悖常识的怀疑。第三次是。高晋表明他是真喜欢米兰,务必请于北蓓帮忙。但是后面却是他先偶遇米兰,后面他自己也有说明过。可能是自己记忆错乱,高晋认识米兰先于他。第四次,他尽管知道自己喜欢米兰,但是后来他好像喜欢上了于北蓓。别人都说他看她眼睛都直了,应该是爱上她了。然后这群无聊青年就互相嬉闹,玩笑没有边界。即使路过那栋住着米兰的灰楼时,他也只是稍稍想了一下那个令他神魂颠倒的照片中的姑娘而已。第五次是,他们一群人在王府井被抓进派出所,米兰也被抓进来了。。这个好像不算转折。第六次,他忽然心又回到了米兰身上。制造偶遇。但是很奇怪的,他们两个互相来往,她让他进家,爸妈都不会过问,只是比较冷淡。。那时他才15岁,米兰19岁。米兰的形象也显得挺轻浮的,感觉也不像是他所喜欢的那种月亮型的明朗的光洁的少女啊。第一次偶遇好像已经互认姐弟了,第二次见面就非常亲密了,尽管隔了很久啊。米兰就让他帮她洗头啊,他们一起在床上聊天儿啊。他居然要求米兰给他她的照片……接下来他们就经常来往了,他几乎每天都要跑米兰家,他甚至开始愿意讨好她的父母。而后面又变到,他介绍米兰给小伙伴们。这时候他的小伙伴们都受到了他的误导,以为米兰与他有非常亲昵的关系。但是后面大家很自然地就认为米兰是跟高晋是一对的。后面他就变成对米兰非常怨恨及厌恶了,成为了一对冤家。以至于有米兰在的场合他都会尽量避开。他和高晋同一天生日,他一见到米兰就和高晋翻脸差点打架互撕。接着他说他自己是在虚构了,真相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考究了。因为和于北蓓的一天晚上的相处之后,那时他读手抄本《曼娜回忆录》。他忽然对人类的美好感情充满了蔑视和憎恨。。特别对肉感、美丽的米兰起了勃勃杀机。……记忆已失真甚至变更了,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在工人体育场游泳池跳水……没太看懂其中的深意。感觉里面的人都挺空虚、寂寞、孤独、无聊、轻浮、暴躁、迷茫的……他们打架的时候是置人命于不顾的……

  故事发生在七八十年代,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又刚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的精神需求被长期无视,经济水平刚及温饱,人民生活麻木,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已经令整个社会都是失去了活力,集体冷漠。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显得个人力量如此弱小,这群青少年各自不认同各自父母的生存方式,比如,高晋的父亲就花出了名,所有进文工团的人都跟他有过关系。他们的父亲大多在野战军或外地军区工作。他们即将迈入社会,又处于青春叛逆期,缺乏亲情关怀,游离在社会边缘,是一群孤独无根的孩子。既没有来自充满教条的学校的人文关怀,家庭也没有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没有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他们对即将踏入的社会、人生的道路充满迷惑,没有目标,无根、孤独、迷茫、精神空虚。没有指引。于是他们这一群人就拉帮结派,逞凶斗狠,整天无聊闲逛调戏少女关系混乱。当时的社会,大家的服装非常单调,口号非常统一,枯燥乏味。他们的空虚无聊就不难理解了。那个时候的作派的正人君子要比其他的时候任何时候都要多。即使放眼现在,已经改革开放了39年,国民的精神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仍然很浮躁。

  《动物凶猛》读后感(八):调侃语法传承人

  新版集结了《动物凶猛》《顽主》《一点正经没有》《你不是一俗人》,也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顽主》《甲方乙方》的原本。

  除《动物凶猛》,后三篇几乎全篇是对话的风格是王朔在那一段创作时期的风格——怎么流畅怎么写。对话机关枪,上气不接下气,一梭子打完趁热换弹夹,连读下来很快会分不清讲话的是哪个人,大有乱糟糟一屋子人抢着说话的嗡嗡声。如实还原了市井、无聊、枯燥的场面,情绪浮在对话上,而内心干燥,渴望发光发热还有些气盛,希冀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则是那时找不到方向的年轻人的写照。

  放到如今再看颇荒诞,但直到现在,好些在交流时翻来覆去嘴里捣鼓的词,还是来自王朔他们那时的闲谈。顺嘴、图一时口快,终久跳不过那时代的气息——从八股后文革而来的汉语言,在他们那阵子成了年轻人的防具和武器,一嘴油滑凡事都咀嚼一番,顺带着就把口语进化成了现而今的句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