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凡四训》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了凡四训》观后感10篇

2018-03-11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凡四训》观后感10篇

  《了凡四训》是一部由郑大圣执导,达式常 / 丁嘉莉 / 姬玉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凡四训》观后感(一):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了凡四训》中给我启示最大的莫过于立命之学。云谷禅师对了凡所说“内应外求”与西方心理学所倡导之吸引定律尤其神似之处。而我们平日的诸多烦恼自己所求,比如说夭寿不二,是为相对而言,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寿命有天定,人为活得长久即将两者相对,欲求长寿,实为一也。

  我认为佛家所说的多做善事,是为让自家的内心达到安宁宗教所说的聚神可得永年即为此。而达到内心的安宁更需“日日知非,日日知改。”“一日不知是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佛家强调要有三心——羞耻心、畏惧心、勇敢心。其与儒家倡导“内圣外王”何其相似

  而片中的了凡应倡导大乘佛教,因处处强调顿悟。可见,中国的佛教是夹杂了儒、道、释,而更符合中国人心境。中国人倡导“利”,所以更青睐有因有果,有付出而有回报,所以与西方的基督精神南辕北辙

  其“改过之法”,在于随事静之、明理、过从心改。对于短处的人也应同情他、怜悯他。思是否是是自己的德行不够好,再自省,后欣然受赐。

  积善之方,关键有益于人还是有益于己,善也分偏正,所谓即是。如子贡救俘虏而不受金,子路救溺水之人而受牛,子曰子路善而子贡非,关键是效仿之人是否为多,其将善更为扩大。韩愈曰:“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即为此。

  为人需以“谦”,因而六十四卦才显皆吉,“君子先骑识,而后文章可也。”谨以此戒我之虚妄,切记切记。

  《了凡四训》观后感(二):《了凡四训》电影记录

  1. 凡人,未能达到无心。无心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面不会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所诱惑;内心不起贪嗔痴欲的妄念。达不到这个境界终为阴阳所束缚,不能超越阴阳五行数理的范围,安得无数。

  但是,唯有平凡的人有定数。那极善之人,数就拘他不定;而极恶之人,数也拘束他不定。

  2. 可是孟子曰,求则得之。这是说追求应在自己内心。道德仁义是心中本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求得到呢?

  “孟子之言没有错,是你错解了。你没有看见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悟不同“。只要能回头向自己内心去求,内心有感外面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没有不通的。

  若不能反过来向内心去反省,而只有向外面去攀援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来命中有的,并不是求来的。命中没有的还是求不到。“

  3. 禅师问了凡,你觉得自己应该得功名应该有子嗣吗。

  了凡:“不应该。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有不能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盖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凡此种种,皆是无福之相,又怎么能有功第科名呢?

  所谓地之晦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我有洁癖,这是我没有子嗣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而我善怒,这是原因之二。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气是其四。我又好饮酒,以至于消散精气,是我无子的原因之五。又好彻夜长坐,不懂得保养元气元神,是原因之六。其余的,过错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禅师:“生儿子,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白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他的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贤孙保住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三世二世的孝子贤孙保住他的家道;那个没有后代的,或是出了不肖子孙的,那时没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缘故

  不惟科第这种事情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够享受百金之财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一定是饿死的人物。天道,只不过因为其材而顺其自然,几时曾经加纤毫的意思在上面。

  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福薄和没有儿子的原因,从今以后尽情把它改过洗刷。把一切不登科第没有儿子的原因做一个大的改变

  从前种种的过失,譬如昨日死;从今以后,种种改过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

  3. 《准提咒》

  4. 了凡对两位儿子说:“孩子们,《书经》有云,”天难信,命糜常“。又说“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啊。由此可以知道,凡是说祸福是自己求来的,乃圣贤之言教;若说祸福为天所命,乃是世人庸俗之论。

  我们务必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

  改过之道:羞耻,畏惧,勇猛

  5. 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为什么不恨自己是非颠倒,反而抱怨天道报应之有差呢……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皆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是恶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发自内心者真,因袭形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今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大都称之为善人而认同他;而圣人则宁愿认可狂狷不羁的。那些谨慎温存的人,尽管有一乡的人都说他好,但因为他随波逐流没有志气,不能指望他上进,所以圣人必定指责他为道德之贼。这善恶标准世俗与圣人,分明是相反的啊。

  推广开来看,则世俗的种种取舍褒贬,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善恶福祸,皆与世俗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所以凡欲积善,绝不可被耳熏目染牵着鼻子走。只有反躬自省,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一片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豪媚世之心即为曲……

  “反行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行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

  6.子贡行善后拒领奖金。孔子听闻后很不满意,说子贡做错了。君子之行,要移风易俗,要引领大众效仿,而不是为了自己诚信善意。子贡拒收赏金,会使人以为做好事收赏金是耻辱的事。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恐怕从此就不会有人去赎人了。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

  1. 1:25:00左右论叙了三个故事用来证明积阴德有福报,做好事然后自己以及后辈升官。福报等于官至高位吗?

  2. 了凡的思想非常入世(承认俗世官位的意义,强调济世的重要性),同时又在某些价值取向与俗世相悖(善恶定义),且与个人主义背道而驰(为己则为恶)

  ---------------------

  前两章(立命之学,改过之法)尚可看;后两章(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尽是鸡汤,不看也罢。

  《了凡四训》观后感(三):功德啊,功德啊

  《了凡四训》原产于明朝袁黄,后改名了凡。袁老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过程原本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是一部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内容就不在此详述了。

  其中非常赞同立命之学的观点,其体现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般性观点,对教育包含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世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中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所谓在家靠父母,在外考朋友,其强调了人际关系的意义之重要。但是,要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自己需要有非常强的能力,而该能力的获得,从根本上还是源于自己不断的努力也就是说,稳固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从中获取的各种显性的和隐形的福利本质上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因此,要想掌控个人乃至别人的命运,必须要有前期巨大投入和必要的努力,让自由能够有泰山压顶,一览众山小之势。其哲学意义则是,人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生活意义则是,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要有担当和责任心

  《了凡四训》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篇人文社科书籍,其中蕴含了深深逻辑辩证法的观点。譬如该书中蕴含的善与恶的区分。该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中,牢记否极泰来,更应指导失败成功之母。

  该书中的某些方法,如积善之法中的一些观点,若希望将其运用于现代社会,则需要进行巨大的调整。如做善事不应刻意让他人知晓,在现代社会,则恰恰相反,需要让人知道你为其做了善事,因为当今的社会道德意识不再从前——古时社会以道义为重,将信守承诺作为为人处世重中之重来看待,所谓一诺千金人品至上;而不像现代社会的信用体系。现代的信用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信用体系,物质越丰富,信用等级越高,而无论该人的人品。其隐含的前提是,古时人认为人性本善,而今人则万事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进行思维行事。所以,在当今社会,做了善事,必须得让人知道,否则会被误认为不怀好意。而且在做善事的时候,必须做好相关的记录,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善行而非而行。其实现代社会行善的成本风险越来越高,而作恶的成本则相对越来越低了,大家都已经害怕行善。而社会呼吁正能量,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点,社会机理已经病重,再不医治,将会早就悲剧

  《了凡四训》观后感(四):修行-智慧

  何謂「善」,這很重要,必須要有能力辨別。中峰禪師: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这也解了我最近的疑惑,更加理解佛教哲学对于智慧而非个人的崇拜,更加理解为何《正见》里这样写:“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

  拥有“智慧”,是多么难的修行。

  没有“智慧”,连“善”、“恶”都无法分辨,无明莽莽,多么可悲

  理性推理的结论是:为己为人,对己对人,要修“智慧”,方为正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