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10篇

2018-03-14 21: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10篇

  《去人多的地方世界》是一本由王远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一):非理想可行性报告

  提起作者王远成,不得不说他在“知乎”上的回答,在那篇很长很长的回复,道出了一个平凡人在上海努力打拼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个为理想流汗努力的经历,让许多人产生了共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于是短时间内这个回答就火了起来,媒体争相报导,编辑相约成书。

  王远成的平凡并不是因为他碌碌无为,而是在于他如众人一样一步步地跟随着这个时代、这个潮流向前走,从大学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到一个公司成熟的中层管理者,这本书见证了他这些年的经历,见证了他的成长,尽管里面充满了正能量,却又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和些许无奈

  说实话作者在知乎上的回答并没有多么令人振奋,或许他的回答告诉人们需要努力你就能在上海立住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实现自己梦想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所说的只是这个社会现有的一些现象人情冷暖办公室政治意志坚定懦弱的人汇集在上海这样一个地方所经历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固执不化的人,也有自信开朗强势的、实力的,腹黑的,还提到了亲情友情爱情;总之作者将自己几年里的经历和见闻汇聚,便有了这本书的面世。

  坦白说《捞世界》这本书透露出来的并没有振奋人心信息言语中有一种能让人轻易察觉出的无奈,细细思考王远成仅是通过自身努力,从一位职场新人转变为有能力胜任工作的中层管理者,但事业上的稳定并不意味着他生活成功了,或者我们要问问:他成功了吗?他的模式是否就能定义为实现理想了?

  这并不是一部非常优秀作品,但它如实的记录一群人在上海的生活情况,他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国际国际大都市,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同行业,太多太多的平凡人,他们在那里寻求着自己的梦想,尽管书中也谈到了不同生活层次不同职业的一些人,在这些城市还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待人们去发现

  有句电影台词:这里是纽约,如果你有梦想你应该在这里闯荡。

  换个角度,这里是北京、这里是上海、这里是广州、这里是深圳,这里是能实现你梦想的地方!但是,每个人的梦想真的能在这里实现吗?

  可以肯定的说并不是每个人的梦想都一定能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实现,也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有梦想,你为之付出努力,哪怕不是北上广你也同样会实现。

  作者在书中说到的一个同事,有着家族生意,为了将自身价值更大化,为了所谓的梦想,为了证明自己,他来到了上海闯荡;最终,他所收获的远远没有他弟弟所创造出来的那么多,但不管如何他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他有底气为人开朗、自信,但这种种都没有办法证明他所做出的,所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收获成为正比。又如豆瓣上很多网友都在追求一些很高层次的东西,比如精神的,例如传统文化里面所提倡的老子式的大智若愚,这种道家文化思想,它是否适合于与时俱进竞争激烈的北上广职业生活,或者说一个人内心追求这种宁静致远的思想境界,思想层次的享受,将之为理想,那是否能在北上广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下来?

  又如,书中所提到的一个腹黑的同事,剽窃同事的创意占为己用,当他被公司解聘离去之时四众雀跃,欢喜却是下属表现由此可见,真正有实力的人,书中说到的上司吴珊珊,那位超群的极客,以及能力出众产品经理,这些勤奋的人,或者说这些真正有实力的人,他们并不惧怕任何一个地方,或者是说真正有实力的人不论是在北上广还是在家乡,在任何一个城市他都能生活的很好。

  是的,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不如说去人多的地方成长自己,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见识,或许,捞世界就是这个意思吧,很感谢王远成分享了他的人生中的一些经历和见闻,尽管这里面有淡淡的哀怨,但还是谢谢他!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二):你该如何存在

  书拿到后很快就读完了,都是一篇篇小故事,可读性很强。作者因本书序言中的那篇发表在知乎上的帖子火了,因此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本来我一向不喜欢这类励志畅销书,但鉴于近来自己也面临这样的选择,读来借鉴一下也好。

  每年到春节时,“逃离北上广”这个问题都会被媒体重新提出来,专家学者普通百姓人人讨论一番,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它依旧在那里。北上广与家乡,一个硬币的两面,你永远都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你要考虑清楚你该如何存在。

  封面上的那句话,我无法赞同。“那些放弃了家乡去一线城市打拼的,都是有理想有希望的孩子,他们才是这个国家各个领域改变的希望。”书中提到的卡奴禾田,欠下的信用卡钱都是家乡的父母用自己的辛苦钱还上的,他何来希望与未来眼高手低一事无成的王淼,他又能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希望?作者在群租时遇到的粗俗不堪的章小姐,何谈希望?我相信绝大多数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都是积极上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总会有到大城市企图浑水摸鱼的人。

  在家乡也不等于没有理想没有希望,只要踏踏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在哪里都会是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的家乡曾有一位基层官员被作为优秀党员在晚七点的新闻联播提到过,他只是我们这座普通的资源城市的一个基层官员,却得到那么高规格的赞誉,这是对一个踏实工作的人的肯定。你的努力,不管你身处怎样的舞台,都会被人记住。在小城爱岗敬业的人,不也是我们这个国家改变的希望吗?

  曾在电视中看到一对在沪工程师夫妇接受采访,他们如今在上海有一栋别墅,然而他们说最幸福日子是刚来上海最穷的那段时间。很多成功人士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功成名就之后怀念起自己“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的那段日子。奋斗的青葱岁月,人们难免带着怀旧的心态将其美化,但如果没有当初拼命的奋斗,他们也不会有光鲜的今天。

  这就是北上广的魅力:起落如潮水般的人生,像当年美国西部淘金一样,有多少人兴奋喜悦,有多少人垂头丧气。书里提到的除上海本地人之外的其他年轻人,绝大多数都离开了,包括作者自己。励志神话终究只是属于少数大神的传奇普通人还是要在北上广挣扎着活下去,直到再也无法承受而离去。

  我第一次去北京时正赶上北京春季时的大风天气,终于亲身领略大帝都雾霾的威力了。当时还是乍暖还寒之时,挤在北京的地铁上一点都不冷。在北京拥挤感觉不好,但这里的文化资源是全国任何地方都比不了的。北京的文化书店博物馆,都吸引着我奔向它。而落后的家乡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陈旧而破败,不可同日而语

  你也许能从我的文章中读出矛盾,读出对立,因为我还在犹疑,家乡与北上广,孰高孰低,永远无解。像作者的微博名一样,“王远成在路上”,我们都走在人生的路上,需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方向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三):关于作者,说几句没用的

  2014年,我的世界发生了几件大事

  2月,我在知乎上回答的一个问题火了,我从一个无人知晓的咸鱼,一夜之间被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南方报业的一堆媒体争相报道着,一夜之间成了微博和朋友圈里争相转载的对象

  随后,我在豆瓣上收到了紫图的编辑陈蕊的私信,她邀请我写下这部小说。作为《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拼北上广》的后续。

  随后的三个月,我辞了工作,和女朋友呆在广西贺州——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县城里,用我的IPAD和罗技的外接键盘。完成了这部17万字的《捞世界》。在这座小城里,女朋友和她的一个闺蜜无微不至照顾着我,我吃了广西许多以前未曾听说的小吃,然后在这座最高只有三层楼的城市里听他们讲他们的理想

  5月,母亲在北京做了一个手术,我辗转北京,然后,手术失败了,在随后的三个月里,她的癌细胞破坏了脑子病情变得愈发严重,书出来的时候,为了让母亲尽快能够看到,我的图书编辑把还是小样的书发给我,

  母亲没有看到,小样从北京顺丰快递到乌鲁木齐,然而母亲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书上的字,父亲拿着这本还没有排版好的书,每天读给她听。

  一直到书出版的最后一周,书名才被定为《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这是一个有理想又清新名字

  9月,图书正式出版,母亲已经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她每天跟我们重复着家里那些重要事情,像一个祥林嫂一般,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的未来和生活。我安静着听,一直到她走完生命里的最后一秒。

  关于过去六年在上海闯荡没有时间陪她,甚至没有按照她的安排结婚,我有些苍白和无力,纵然我知道,也许真的不是我的错。

  《捞世界》里描述的五年是我完成变革的一部分,我的描述仅仅是希望把我周围的世界真实的展示出来,它不是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成功回忆录,也不是《我在上海三年买车买房》那样的魔幻励志。它就是我身边最真实的生活,书里的人,大多都在微博之上。转发搞笑的段子给我。在彼此遇见麻烦的时候相互鼓励,一般不齿着制度一边野蛮的成长。

  时至今日,面对微博上很多称我误导新一代青年思维,我依然是沉默的,我绝非有意误导,我也绝没有说过小城市的人就没有心得和理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理想。而这是一本我自己的回忆录,我倒是希望所有依然在大学里但期待着北漂梦的人,能够认真的看看这本书。

  对于绝大多数分母来说吗,我们成功的几率并不会变大,北上广依然经历着激烈竞争。这本书并不能帮助你什么,只能告诉你,如果你有理想,北漂是一场华丽而充满着未知陷阱的旅行。每一个人,都该为自己曾有过的理想得意洋洋的笑一次。即便脸上有伤疤头上有汗水,至少,你经历过。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四):这本书的书名设置会让人产生感觉有用(的错觉),但这本书对青年没用

  作者承认了,这本书的书名设置会让人产生感觉有用(的错觉),但这本书对青年没用,并不能帮助你进步,想在书里发现对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对上班族职业发展内容完全痴心妄想。明明是讲情感故事包装得有营养似的。

  作者承认了自己和北上广企业两面性,一边不齿着制度,一面野蛮地成长。

  既得到好处,又多次多处骂“这不对那不好”。

  本书并不能帮助你什么,上下整本不下十处在矫情发嗲,出版业也是陷阱的一部分。

  经常说“如何,怎样,速成,轻松,就是这么简单,发财,出路,××(解决)法”,其实无法解决,没有出路。

  读完全书最大的体会是,这本书言过其实了,没有花钱买是最正确决定。像这种书,适合“吃饭时右手筷子左手手机看”、适合“蹲坑大号看”、等BRT公交车看,花正经大段时间看完全是浪费时间。

  本来想给两星,看作者书商定价25.9¥/电子版4.2¥,这么高,还是定一星合适

  很多很多的书就是在胡说八道。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书,你去读它,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去购买,都是在挥霍金钱。对于“挥霍”这个词,很多人以为花很多钱才算挥霍。你们错了。在消费升级时代,“挥霍”一词有了新的含义。【更多时候,花小钱也是挥霍。】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看挥霍的反义词【科学使用】。是的,挥霍的反义词不是节约,而是科学使用,因为挥霍本身暗含花钱时的随心所欲情绪化花钱决策,当这个行为发生时,人的理性热情洋溢感性所淹没,感性思维取代了理性思维,支配着人的大脑。挥霍隐含着花钱决策的不科学,或者说挥霍金钱是不科学使用金钱。

  数十年的电视营销在一些领域败给了在互联网做搜索引擎的精准营销,搞了30年的扶贫被中央认定效率极低,浪费极大,于是转向更有针对性和地方适应性的精准扶贫。举精准营销和精准扶贫的例子,是要说明【科学使用金钱】本身意味着【精准地花每一元钱/精准消费】,从科学理性的高度看,如果是能带来长远利益投资和不造成负担的消费,纵使一次花9万人民币,也是应该的,值得的,如果其收益/价值远高于投资/价格,就算再多也是节约。如果是纯粹满足欲望,为了攀比面子,跟风从众,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冒然/随意/非理性地做出购买决策,纵使每次花0.5元人民币,也是浪费、奢侈、挥霍无度。关键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元钱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五):感同身受

  故事中的追梦人,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面试期间的焦灼,群租遇到的奇葩事,在异地感受到的温情…这是在故事中的“我”自己所经历的事,但其实也是每个在“人多的地方捞世界“的人共同经历的事。

  中秋佳节,看到这本书,看到这样的字眼,不免让人觉得心酸。即使没有身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看了这本书也会觉得感同身受。可能是因为“故事中的追梦人,都在这座城市里真实地存在着”吧,也可能是因为我也是个漂泊者吧。

  很多人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来到一个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城市打拼,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为了“捞世界”。“有机会,我把我的故事说给你听”。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六):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有感

  我不记得自己是在哪里得知这本书的书名,总之他对这本书的评价还挺不错,所以我就记了下来看看。这本书的文学素养基本没有,有点就是用最普通的话语把最真实的小故事记录下来。我现在仍然是一个在校大学生,这本书的确也带来了一些启发,提前感受到了社会的样子。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和无数的人一样,我也怀有梦想。结果会怎样,我也不知道…我没有去过北上广,我不了解他们具体的生活状况,仅仅从作者的文笔中体味的恐怕远远不足。从作者的笔下看见了为梦想或者为金钱或者为了自己的某种追求的人。他们都是社会普通劳动者。都抱着对北上广的憧憬而离开家乡,怀着自己的梦想,想去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世界。结局当然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里面有的人被自己的男友抛弃,有的人遭受失败,有的人不得不离开上海,有的人…书中和每个人的梦想可以说是相差非常的遥远,可是这也许是对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从书中所说的也许有无数的人都曾近感概过,经历过,可是却都没有把遮蔽社会丑陋肮脏的那层地毯掀开,因为那种污垢会让我们窒息。作者揭露的也许只是那一小部分,自己能够感受的到职场的中那种竞争利益关系,当然也不乏可以找到真正自己的好友,死党。

  看着文中一个一个小故事,让自己有些感概,他们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呢?那个打饭菜的环保人员又是怎样的呢?是啊,这些都会让我们淡忘,打饭菜的大妈会让作者淡忘,作者笔下的人物不也会被我们这些读者淡忘吗?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就像一条火车,沿途总会有人上上下下,最终陪伴自己的人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人。

  书中虽然是一些故事的描写,不过我却觉的看法有一些片面,仅仅用几个人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书中只是给我们展示出了冰上一脚的现实社会。希望每个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拥有自己的看法。

  本书最大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把人们心中最不愿看到的一面说出来了。希望作者可以成功…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七):年轻人应该活出的样子

  这本书非常适合对未来感觉迷茫的人看,我已经为工作的事情彷徨一年多了。没错,我这么纠结的人注定要比普通人纠结的时间久一点,我终于理解我朋友天天喊辞职但是一直没有辞职的心理状态了。

  看到目录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好书,内容比较全面,包括了怎么在上海租房,怎么求职,更摸准了年轻人的心理——解答了上海人是否排外等问题。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知乎体,亲切又实在,没有鸡汤,没有鸡血,大家可以放心看。作者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去上海打拼的前后经历,包括租房要注意的事项这种小事都有,简直是一本“年轻人北上广打拼工作及生活指南”。万一哪天我去了上海工作,我还得靠这本书认路。

  大四那年,我面临着两种工作选择,要么和朋友一起去上海或者杭州打拼,要么是考个公职回家乡工作。很不幸的是,我随便一考就考上了,真是个悲伤的开始。回到家乡后,我差不多没做过实事,饭局不断,作为年轻人我是酒桌上的倒酒小妹;平日里闲的发慌,主要工作内容是文档资料,领导常常丢给我一些去年的旧文件让我改个日期就成了今年的工作资料;还有很多人际交往圈的陷阱等着我,办公室里的那些老油条个个人精一般,坑人不带眨眼的。一开始我为了表现自己工作积极性,每次有任务都是早早就做好了交上去,引起了个别同事的不满。有个比较善良的姐姐就找我聊天,悄悄告诉我不要那么积极,工作要慢慢的拖着,要照顾一些工作能力不行的老同志。每周一次的聚餐要参加的,听听那些老人的吹牛也是必要的,否则就是不合群。大家都在八卦,我也不能单独呆着,能进入一个八卦圈也算是真正融入了他们。于是我渐渐的变得沉默,工作也是敷衍了事,这是一个拼关系的圈子,谈工作能力是不合时宜的东西。

  我的人生几乎可以看见结尾了,主线是拿着饿不死的工资,嫁个和我差不多工作的男人,生娃,养孩子,老去,死去。然后墓志铭是,这是一个平庸的女人。

  我渐渐的被他们同化,体制就像一个怪兽,吞没年轻人应有的样子。我亲眼看着和我同时进来的年轻同事,渐渐变得唯利是图明哲保身,善于推卸责任喜欢文过饰非,把耍油滑当机灵,把正直当愚蠢。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多么悲哀,我不敢拼命工作,我不敢对那些人说不,不敢放弃安稳的生活,像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人一样按点上下班,工作能力越来越差。

  王远成书里的那个“我”才是年轻人应该活出的样子,朝气向上,努力学习,不断成长。

  最后感谢王远成写的这么接地气,没有隔靴搔痒,真真切切的戳痛了我的神经,让我可以按图索骥的去找寻未知的未来。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八):致敢去捞世界的疯狂者们

  文/河北小珊 评《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

  北方的冬天已是非常寒冷,这段时间流感肆虐,我又一次不幸被击中,打过针,吃过药,请好假,窝在被窝里读书,读这本《捞世界》。有点头痛,但是思路清晰,这本书拿起来直到读完就没有放下,虽然我没有去北上广闯荡过,连想都没有想过。临毕业我就想好不去一线城市,因为生活节奏太快,那不是我喜欢的生活,我一直认为人生在世几十年,不能让自己过得太辛苦!我选择了考公务员,于是回到了我的家乡——河北的某个小县城!

  我的同学们有的一毕业就热血沸腾直奔北上广,有的选择了离家近的省会城市,当然也有的和我一样,选择回家过相对舒适些的生活!说实话,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县城里舒缓的生活节奏早已把我同化,每天上班路上不用十分钟,不用早起挤公交挤地铁,没有买房买车压力,工资不高,够自己零花!但是有时候看到同学们空间里或者是人人上面或自我激励,或吐槽不满,或小庆成绩的种种状态,又觉得自己失去很多,仿佛自己的生活就像心电图仪器上的那条横线,宣布了我不会又起伏的一生!

  我的镭哥,也就是我老公,曾经在某大企业工作,他不止一次和我讲刚工作时自己只能拿实习工资,一月700,房租500,每月只有200富裕,还要为了时不时的份子钱准备,连这200也要精打细算。每天为了省一块钱的公交费,提前出门一个小时,晚饭经常是一张一块的大饼(好在前几年物价还低些)。后来因为干得不错去了广东的分公司,福利待遇什么的都要高得多,工作强度和压力也相应翻倍,因为饮食没规律常常胃疼。后来因为要“嫁”给我,所以辞掉工作回了家乡,开始回来的时候经常因为无所事事生闷气,很长一段时间才慢慢适应过来。我也问过他,是不是更喜欢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他说不知道,但那样更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年轻过!

  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我老公也不知道。我读这本书,喜欢上这本书,在书里我感受我没有经历的艰辛,认识我不够理解的现实,体会我错过的世界。我想北上广的同志们自然希望自己能够扬眉吐气混出成绩,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精力最最充沛的年纪搏上一回来证明自己吧!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走下去,不是吗?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九):大城市,小梦想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谈梦想,但是长大了以后,我们似乎明白了,有些梦想是我们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因为长大以后,你会发现会有种种理由,种种原因,远离当初我们的梦想。我一直是佩服那些背井离乡的北漂、海漂的,因为我自问没有这个勇气。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远离曾经熟悉、安逸的生活;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当然我不是说在小城市的人没有梦想,去大城市的人就一定有梦想。但是能够这样子孤身去一个陌生的环境的这种勇气。我觉得还是让人佩服的。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这本书的作者王远成,就是这样子一位海漂。他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从找工作、群租、春运、爱情和买房等这些方面,向我们揭示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去靠近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序言部分,就是《北上广打拼的游子,为何远离亲人仍义无反顾》这篇文章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当时是微博的热门搜索。所以一拿到书看到这篇文章,顿时觉得这书应该合我的口味,我一直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的。

  以前也跟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们离开家乡,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一年一度的春运我觉得就已经够让人头痛了更何况还有其他的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得不说有些专业,你确实是只有在大城市当中,才可以找到你所读专业的工作而偏偏你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这样子就不得不去大城市找工作,大城市,机会多,挑战多,当然问题也多。

  书里提到的群租给我印象也挺深的,我家离我工作的地方有点远。所以我也是租房子住的,但是我是没有体验过群租的。我可以想像的,好几个你不认识的人跟你住在同一个地方,大家生活习惯不同,上班时间不同,多多少少都是会有一些问题的。另外,作者提到的一些大城市的空城问题,我觉得确实存在的,就平时我自己也很有感觉。一到年末,你去坐车,路上行人车辆都很少。你按平时的上班时间去工作到达目的地简直绰绰有余。

  大城市里,总有一些为了自己小小的梦想而奋斗的人。不管有多困难,来年他们一定还是会继续来,来到别人的城市生活。

  一直很喜欢陈奕迅的一首歌,歌的名字就是——梦想天空分外蓝,里面有句歌词是:

  梦想是个诺言

  记在心上 写在面前

  因为相信

  所以我看得见

  :我想吐槽一点的是文章里面有错别字

  《去人多的地方捞世界》读后感(十):我们已经在人多的地方了,世界在哪儿?

  阅读这本书说来话长

  我短短说

  我在一个只有16个人的小群里,这个群是从36氪这个大群里分化出来的一群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的90后。这些人个个努力,聪明,勤奋。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打拼着,创业的,工作的,在海外的。

  他们的身边都是绚烂的霓虹,在我看来却无法掩饰他们的闪光。

  一天,群里的泽坤告诉我。

  王远成在知乎上回复他了,两个人还留了联系方式,但是我脑子里正在飞速的过,王远成这哥们儿到底是谁?

  恍惚间,手机震动,他们发了一个链接到群里,是当时知乎上很火的《为何北上广,义无反顾》这篇文章

  我当然看过,而且好几遍。惊呼,这就是王远成笔下的小小世界的一览。

  远成后来进入我们那个小群体,带着他的经历和对我们这些“小朋友”们的关心。

  我和他私聊,聊项目,聊创业,我们有不同的意见。

  可这无关紧要,至少不会影响到我对远成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的判断。

  那时,还没有看过他的书。后来知道了,我立马下单一本,第二天到手。

  可拖延到春节回成都,在车上一口气看了三分之二,回到家不到两个小时全部看完。

  好久没有这么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畅快

  可心里却不是畅快的感觉,而是合书时长长的那口气

  我在成都,一座号称自己是中国“第四城”的都市

  百度百科最新的排名,把成都例进了中国新一线城市的领头军,正好排在广州屁股后面。

  但我心里清楚,那种荒无感和加速让人成长的技能,只有在北上广能够让人有刮骨一般的体会。

  成都毕竟节奏太慢了。

  我想起那时在北京第一次坐公交的经历,不知道北京的公交有快慢车之分,看着时间临近。拽着行李,一把跳上了公交。上车以后,才发现这是辆慢车,原本半个小时可以跑完的路,足足跑了几个小时。

  直到老天爷都开始打起哈欠,天空中霎时雷鸣电闪。

  我在偌大的一个北京城,我需要的面积不过几平米。但却找不到我的一点容身之处。

  书里面远成体验过群租房的种种艰辛,发现没有《爱情公寓》里几个人住在一起的温馨和浪漫。你的同居好友,也不会是胡一菲这样的天仙儿。

  在楼下推车卖狼牙土豆的阿姨,天天晚上做爱叫床的女人,以及各种你走在街上从来不想认识的人。

  群租房的日子里,这些人就真实的活在你的身边。

  我听过很多人抱怨,此时此刻拥有的生活。

  我不会觉得幼稚,因为我们人总是在日子里,要死不活后得过且过

  三月要到了,蓉城每年这个时候都应该要绽放。

  太阳伴着人起早,也伴着人落山。可生活里,还是有那么多人的生活是黑暗的,阳光照不进去,偶尔的阳光过去却又像是进了黑洞不起一点波澜就消失。

  人的一生要多艰难才可以活下去,为什么如此艰难的一生还是不愿意失去。 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远比经受的更加让我们踏实。

  诚然,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有那般好运气。正如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遇到一个在困难时陪伴如初的六月。

  六月,远成的女朋友。多好听的名字,六月。

  六月的阳光,不辣却烫。烫的脸上舒舒服服,浑身暖洋洋。

  六月的空气,是可以唱歌的。带着耳机穿过香樟树都是值得歌颂的美好日子。

  那天拿到远成的书,我拍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

  一个朋友回我

  我们已经在人多的地方了,就看你怎么捞了

  我想说,我们已经在人多的地方了,我也知道怎么捞了,可世界在哪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