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战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战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2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战史经典读后感10篇

  《一战史》是一本由约翰·基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页数:4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战史》读后感(一):其他感兴趣地方

  5.政府如何维系一国的持续战争

  英国、法国与俄国、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英法付出惨重代价人力资源因此不断枯竭,终战之前,部队人数不断下降,甚至无法满足后续进攻所必需的人力要求,但国家所有人能够始终保持团结坚持到底的决心,这是如何维系下来的,如何保持全民的凝聚力,值得研究

  相反俄国在1917年的崩溃,德国在最终阶段的崩溃,土耳其内乱不断以致失去整个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了解

  6.炮兵在进攻突击阶段的弹幕掩护,防御中的火力覆盖被突出强调出来,炮弹的足量生产准备成为发起进攻的必要条件,炮兵和步兵以及坦克在将来密切协同的可能,在一战中看到了前景

  7.现代战争在一国国内各部门,再多国之间的统一协调、指挥,以及战时负责相应职能的机构建立,第一次被强调并有效组织,在二战英美参谋联席会议上臻于成熟

  8.精确的炮兵观察需要,在一战中第一次被尝试飞机对火炮观测的引用成为可能

  9.强大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的后一节作者对90年代以前对于一战各方面研究的经典书籍一一列举,省去不少麻烦,有兴趣的可以深入阅读功德无量

  10.参谋作业体系对战争的精密规划第一次呈现在读者眼前

  11.理性(通过专业化的参谋作业体系)在现代战争中的有趣可怕和其无法预测之处,皆通过一战充分体现出来。

  德军总参谋部通过可动员人口的计算判断自己对英法的战争优势,通过设计计划成功将法军主力吸引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以针对法军的防守开始了西线,从而为右翼贯彻施里芬计划创造了条件

  而总参谋部对马恩河会战的实时控制也贯彻了精密计算的理性精神,准备充足的工兵部队,提前选好的防御地形和在马恩河撤退之前就开始构筑的战壕防御体系也在总参谋部的计划之中(和大家在网络上看到各种炒作,以及剑桥战争史中的内容完全不同

  而当1918年3月开始德军总参谋部的最后进攻一次大规模进攻失败,数百万美军即将投入西线战场时,德国军方已经放弃战争获胜的愿望

  这些都是理性设计与控制的成功之处

  而士兵士气的崩溃,厌战、乃至一国战时经济社会全面崩溃又明显出乎各国参谋作业人员的意料和计划之外

  个体生命在参谋部的战争计划之中成为执行的数字又显示了理性的可怕

  至于开战决策这一和各国政治利益、外交议价乃至和一国、多国文化民族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更是军事技术官僚无法涉足实际上对其背后的原因又非常外行的领域

  12.二战德国的一战背景

  东线和俄国的作战(还帮助奥匈小弟),让后者经济、社会无法承担战争的重负崩溃、爆发革命,西线和英法的作战,依靠严密的战壕体系,让英军和法军进攻付出巨大代价,丧失西线进攻的人力资源,最后孤注一掷的失败(必然无法赢得战争),而美军参战注定德军必败的背景之下,理应让无论是总参谋部的军官,还是血气方刚年轻军人想当然认为他们的战败如此悲壮,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军队,而在于背后各种群体的毒箭

  不太明确的地方

  1.护航如何解决了无限U型潜艇战的问题,作者没讲

  题外话

  基根的书明显比BBC的连续剧靠谱

  《一战史》读后感(二):偶然又必然的战争

  我对欧洲史、世界史或者说战争史概念,一直是混乱的,看完这本书总算明白一点,这本书用两个主线写的,一条是按照战争发生时间,另外一条是一战史欧洲的主要地理标的和主要战役。

  和以前读的国内描述一战的书不太一样,这本书更注重公正的对待各国在战争中损失的人数,比如法国损失了两百万人,德国损失了四百万人,没有像某些人写的书一样,单纯的阐述战胜国损失多少人有多遗憾。而之所以说公正,是作者提到了“德国人因为德国军队的声明受累于纳粹政权的暴行,没有办法合宜地哀悼他们死于二战的400万生灵;因为很多人死在他国的土地上,他们发现为因为一战的死者而感到痛苦安排一种合适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同样困难。如果这种困难不是感情上的,也受限于物质条件。布尔什维克革命使他们无法接近东方战场,而西方战场的主人最多也不过勉强允许他们取回并掩埋尸体。无论在心理还是土地上,法国和比利时人都没有什么地方容得下为德国人建立战争公墓。”

  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我不喜欢战争,但我觉得和平其实应该来自于正视战争的原因,然后互相谅解。尊重双方的阵亡士兵是谅解的前提,在群体性的战争中,无辜的士兵只是战争的牺牲品。

  另外一个跟别的书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这本书没有把战争的发生引述为必然事件,这跟国内的书不太一样,我个人觉得这种分析历史方法客观中国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这场战争如果没有这么多偶然的巧合,比如战争前几个星期各国之间的小动作,比如民族之间的小情绪,甚至少数人的极端想法。没有这些也许真的不会发展成一场“必然”的战争。

  作者很严谨,400多页的书,注释、参考书目、索引占了60多页,这一下就让我有了好感。扣一星也是因为注释,如果编者能把注释翻译一下,那这本书几乎就可以得五星了。

  《一战史》读后感(三):书评——一战简史(首次)

  一战简史

  文/彩叶草+笑然

  刚一收到书就立马阅读起来,一战史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涉及到当时世界上的主要大国,期间各种关系有战争的、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等等,从不同角度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本书从开篇就概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令人悲伤而又并非必然的冲突。他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第一次军事冲突发生之前充满危机的五个星期里,如果谨慎小心,并且人们心中共有的善意能够发出声音,导致战争爆发的一连串事件可以在任何一刻终止;它令人悲伤,因为第一次冲突的最终后果带走的是一千万人的生命,使更多人的情感备受折磨,摧毁了欧洲大陆仁慈乐观的文化,而且在四年之后枪炮声终于沉默时候,留下了一份政治敌意与种族仇恨遗产

  第一章就点明这是欧洲的一场悲剧总体概括了一战史钱的欧洲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各国为什么原因什么情况而导致这一的一场战争。一阵的物质损失比二战小,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哦欧洲的大城市像二战中德国所有大城市那样遭到空中轰炸,被严重破坏甚至摧毁。一战发生在乡下的战争,无论在东线还是西线都是如此,战场很快便成为农田或草场,而且除凡尔登附近,毁于炮击的村庄很快得以重建,交战者并未对卷入其中的平民施以蓄意的伤害和暴行,和睦的欧洲1914年夏天的欧洲享有一种和平的丰饶,它深深依赖国际汇兑和合作,以至于相信不可能出现一场大规模战争的观点成为共识。对于顺畅的日常借贷平衡的任何干扰必然不仅会摧毁对于货币机制信心——世界以来这种货币机制生存,而且会摧毁系统本身。

  第二章概述战争计划。军队制度计划当存在战争威胁或者开战临时起意的产物

  第三章1914年的危机概述 概括秘密制定的军事计划决定,1914年的欧洲氛围中,任何没能通过的明智的外交手段解决的危机,都将导致全面的战争

  第四章政治家心中对于即将来临的战争充满不幸的预感,然而宣战却在各交战各国的首都中普遍受到热烈的反响。

  第五章在军事行动中,时间就是一切,时间并非作战的唯一纬度。空间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维,导致胜利或失败的原因。

  第六章参展军队的进攻力量消耗殆尽东线比西线晚一点点,这给欧洲带来一条新的边境,这一边境的性质与战前那些老式、松散、往来自由的边境大为不同,导致战争处于僵持状态

  《一战史》读后感(四):可能是最好的一战史普及读物了

  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彼得·哈特的《世界大战1914~1918》,所以基根的这本书在整体上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震撼之处。但相比哈特的《世界大战》,基根的这本一战史还是有几个较为明显的优势的:1、基根的文笔更加流畅,语言更加优美。所以本书的可读性相比哈特的那本要强得多;2、相比哈特的那本,基根的这本书更加全面,一些被哈特所忽略的战场(如高加索战场或者非洲殖民地战场),书中均有简单介绍,东线战场的篇幅也更多了;3、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而且很多战场也配上作战地图(哈特的那本书中东西线的战场地图与其说是作战地图还不如说是各方态势图,很多战役根本就没有配上专门的地图。读军事史没有地图真的很不适应);4、印刷和装帧也比较精美,别的不说,印刷错字就少得多(这方面新华出版社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校对人员都干什么去了?)

  再说说说翻译,本书的翻译大体还是可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问题。我就想不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fuse”会难住这么多的译者,直接查词典也知道这个词是引信的意思啊?本书的作者很有特色的把它翻译成“引线”(相比何卫宁的“保险丝”,这个翻译已经很接近原意了,但还是有差距)。类似的军事术语翻译错误书中还有几处,我也就不说了。不过整体来看,翻译质量还是不错的。

  最后谈一点,本书中也有一些疏忽,比方说在介绍蒙斯战役时作者依然遵循传统的观点,认为英军多半都是参加过布尔战争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枪法精准,德军遭到了极其惨重的伤亡(基根认为至少五千人)。但是哈特的在自己的书中已经对此做过澄清了,大部分的英军都没有作战经验,参加过布尔战争的少得可怜。同样,德军的伤亡也没有那么高(哈特认为只有两千人)。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