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4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的读后感10篇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2.00,页数:52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一):这是悲剧,但不完全悲伤

  好像很久都没有哭过了,也许是因为不再是一个小孩了。可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抑制不住自己泪水。一直为涅莉,为娜塔莎一家揪心,有时都不想再看下去了,因为害怕看到他们经受折磨,他们那么纯真却那么脆弱。让涅莉那充满感情眼睛再望久一点,让娜塔莎和阿辽沙再拥抱地久一点,就让老人不去宽恕女儿吧。我只是害怕一切被撕裂,只是害怕稍微的改变都会使他们遭受不幸。但是,维持原来的状态好受吗?涅莉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寻求逃离,娜塔莎还是会被爱与恨折磨,老人还是会在自尊和女儿之间,压抑地徘徊。所以,我又忍不住继续往下。真是一种折磨。

  也许,这就是一种受虐的感觉吧。

  遇上不幸,或许我们还不会如此痛苦压抑。可受虐不一样。它会千百次地重复,你已经知道结局会是如何,可就是不愿意径直走向它。并且,受虐很多时候是“受"的。阿辽沙像个孩子一样稚气,但我一开始不喜欢他。可是,他的一句话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那是在他向娜塔莎解释时,极为激动的说出的:”为什么人们不能彼此相爱呢!“。受虐,不仅因为我们害怕结尾,更主要的是,我们知道一切原本可以不如此,可我们就是做不到。

  娜塔莎知道自己不会得到阿辽沙的忠心,知道维持下去只有受苦,却在对他炽热的爱面前,放下了一切。涅莉不愿意接纳别人没有任何期待的好,她宁愿去乞讨,去干苦力。可是,从繁华世界坠入一个地下室,看着自己和妈妈被一切人抛弃,谁又能忘却过去的痛苦,谁又能不去恨呢?尽管这意味着和这个世界的温情告别。两位父亲,都是那么地深爱自己的女儿,他们也犹豫过,也绷紧全身尝试过,可就是不能说出原谅的话语。斯密特最后只能看着女儿的尸体停放在阴冷的地下室,听着外孙女对自己怨恨。

  不只是他们,瓦列里、阿辽沙、安德烈耶娜,他们都是在害怕与本不该如此的纠结中,一遍又一遍地折磨自己。

  “一切,一切都是梦,瓦尼亚,我为什么要毁了你的幸福呢?我们本来是可以幸福地共度一生的!”

  但是,公爵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受虐经历。他蔑视道德,视自己的无耻行径为诚实,利己主义忠实信徒是的,他虚伪,但却从来没有受虐过。这些利己主义者,现在也并不罕见。其实他们自身也是受伤害的,因为他们找不到存在意义,他们面前是虚无的深渊,他们只好不假思索地把社会价值观念当做自己的追求,去忙忙碌碌,去学习如何成功,察言观色,去变得虚伪,去变得所谓老练。可是,他们或许才是最自虐的人们。

  也许,那些善良单纯的人们,那些心中有着热烈的爱的人们,注定都是要成为被伤害和侮辱的人们的。

  这是悲剧,但却不完全悲伤。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二):看《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引发的关于父爱的感慨

  最近看了一本书《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书中的女主角,为了在她看来的爱情离开父母,去追寻所谓的幸福,而她的父母因为她的出走背负了所有的恶名,书中对她的父亲没有大量的描写,父亲对于她的出走,和随之而来家庭带来的伤害,很是伤感或是生气,我觉得很多情况下父亲的一种无奈,想要给女儿幸福,想要让女儿幸福,却笨笨拙拙的一种爱,女儿出走的那些日子天天老婆面前说很多很多的狠话,再也不要回来,不认这个女儿什么的,而自己却在出去的时候,默默的追寻女儿的足迹,心里迫切的想知道女儿过的是否还好,嘴上那个坚强男人,却被女儿一丝一毫信息弄得不知所措,之前说过再多的很话,最后还不是女儿回来就好。这也许就是父爱的深沉

  我的父亲,今年刚刚50,人到中年和我说过的话也许还没有一部电影中的台词多,父亲和我的接触本就不多,然而他又不善言辞。在年轻的我看来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从小到大对父亲飞印象也并不比哪个同学的印象更深刻,感觉父亲对我的付出也并没有多少。似乎父亲的存在,只是因为存在而存在。出门在外也有好多年了,看过不少书,走过不少路,遇到过很多人,慢慢的发现父亲的爱其实一直在身边,只是并不像母爱那样充满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也许和父亲的一通电话也只是一句注意身体,但是那其中包含了父亲的很多言语年纪越来越大的父亲,在生活工作上对我们能帮助的好像越来越少,而我们渐渐长大似乎越来越坚持己见,对于父亲的观点有时会报有一丝的不懈。这也许就是成长中的隔阂,渐渐的父亲越来越不知道还能帮助我们什么还能关心什么,能指导的越来越少,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小,但是对孩子的关心却越来越重,然而笨拙的父亲只好说出那一句“注意身体”。渐渐长大的我们,生活渐渐的独立对父亲的依赖越来越小;而渐渐老去的父亲,生活慢慢的回归平静对我们慢慢开始有了依赖。给笨拙的父爱多一些理解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

  读过的第四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觉得是很典型的陀氏风格:泛滥的情感思想对话,以致于篇幅长度情节进展显得有些不相称。个人认为过于铺张夸饰,甚至有些粗放,然而另一面却是小说人物那些极尽曲折动荡内心活动,也难怪弗洛伊德会用他的作品来作精神分析材料。《尾声》中有段娜达莎和瓦尼亚的对话,作者可能正借此来说明他这种写作方式背后的缘由

  “你这样只会弄得文思枯竭,瓦尼亚,”她说,“你这样日夜强迫自己写,有一天会文思枯竭的,而且还会搞坏了身体。你看C,他每两年才写一个中篇,再看N,花了十年时间,才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时间虽是长一些,却是精雕细刻!你找不到一点马虎的地方。”

  “是呀,他们都衣食无忧,写作不受时间的限制,而我却是驿站疲于奔命的老马……”

  故事里的几个主要人物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几乎都能找到类似的对应角色天真无邪不谙世事少年心地纯洁多情女性庸俗贪婪骄横凶狠的有钱人;受尽“伤害与侮辱”的穷人……癫痫、反抗父权等元素在陀氏作品中也都能见到。在这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在重复自己,当然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造诣无疑是在提升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可以看作他文学创作巅峰。读陀的小说,最触动我的莫过于书中那些不同人生观”的较量:超凡脱俗理想主义世俗高尚宗教情怀、以及享乐堕落的虚无主义,秉持这些信念的人们总会在故事里相会、冲突旗帜鲜明地展开斗争。陀氏总是给他们不少空间阐述自己的人生观,以致于这些观念都能显出它们的正当性,同时矛盾中又能体现它们各自的局限,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多。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四):阿辽沙

  后记里,译者引杜勃罗留波夫说:

  「陀没答复一个根本问题:“像阿辽沙这样一只臭瓢虫,怎么能使一个正派的少女爱上自己……我们有十足的把我请问他:怎么能发生这样的事?可是他答到:瞧,发生了呀,就是这么的。”」

  译者随后议论,说(阿辽沙是)“一个渺小的人”,接着指出“一个热恋中“生死相许”的少女为爱人缺点辩解,甚至加以美化,难道真的那么不可理解吗?”

  看来译者想从陀笔下人物的荒诞性来解释卡佳和娜达莎对阿辽沙的爱。但在我看来,译者所做的回答和反问根本没有切中要点。当然拉,提这个问题的人本身也根本没有理解阿辽沙这个形象的真正意义。

  阿辽沙是一个孩子气的人物,举止透露着热情爱意,对身边的事物怀着美好的感情,且直觉敏锐。这类形象是陀书中反复出现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老三阿辽沙,以及《白痴》的主角,都是同类的人物。

  《罪与罚》中主角的基友或多或少也持有这类特点,但并没有前面三者那么明显

  他们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孩童时期那些最美好的感情未曾泯灭,反倒越燃越旺。他们怀着最大的善意揣测这个世界,并愿意宽恕他们所遇见罪恶

  可以说,他们是怀着天使情愫人类。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的人是不会不同意这个看法的。

  陀笔下那些美好的女性毫不吝啬自己对这类人的爱情,其原因正在于此:这些女性无限地赞美憧憬着这类人身上那些天使才持有的特点。紧随其后的是一种母性的怜悯。因为这些女性,不知怎么地能够感觉出,阿辽沙这类人在灰暗的现实里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可她们又憧憬他,于是这种憧憬与怜悯最终就转化成了无可救药的强烈的爱情

  文中卡佳和娜达莎见面时的对话很能揭示这些女性心中的这种感情:

  「『您很爱他吗?』娜达莎突然问道。

  『是的,我也想问您一个问题,我是带着这个问题来的。请告诉我,您究竟为什么会爱上他呢?』

  『我不知道。』娜达莎回答说,她的回答似乎透露出一种苦涩烦躁

  『您认为他聪明吗?』

  『不是这个原因,我就是爱他。』

  『我也是。我总是好像很可怜他。』

  『我也是。』娜达莎回答说。」

  那么,究竟为什么,同样的人格,在《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里就受人尊敬,到了《被伤害的与被侮辱的》里,却变成了“一只臭瓢虫”、“一个渺小的人”,反倒遭受起了唾弃呢?

  这就要提到力量了。《被伤害的与被侮辱的》里的阿辽沙,是三个天使形象里,最为软弱的一个。他最缺乏主观见解,最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可好死不死的,他偏偏是最被人牵着鼻子的那个:一生信任他那玩弄他于鼓掌之中的父亲,纵使直觉感受到了怀疑,也终究没有展开。更不用提他沉没在自己同时对两个女性的爱里。

  总而言之,他没能表现控制自己的力量。

  非要我说,两位女性对他无休止的宽恕、主角本人不愿同他多谈;这两点对他的持续软弱,应该背很大的锅。当然,说到底要怪他信任的父亲。

  我觉得阿辽沙这类人是的确有资格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的。

  然而他们当然不会这么说的,他们会跪在地上亲世界的脚,把锅往自己身上揽,并请求宽恕。

  主角瓦尼亚作为一个作家,正是深知阿辽沙的这种性格,正是深深洞悉他这种性格对于品格高尚女性的吸引力;才可能坦然接受自己被这样的人NTR的事实吧。

  完全读懂了这类软弱的“天使”之后,还要说他是“臭瓢虫”的话,那或许就是无可救药的权力本位吧。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读后感(五):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说“我描绘人内心的全部深度”。是的,每个人物的潜意识,多重人格,不是即善非恶的单一,让我觉得这就是人性,是否要更包容别人?还有自己? 刚读完《白痴》,这本小说可能就是所说的“复调小说”,让我读起来味同嚼蜡,不清楚陀氏所要表达或刻画的人物性格和思想,人物对话内容繁多且枯燥,不明白描述什么内容、主题。整本书(五十多万字)有二三个情景倒是吸引人,让人觉得震撼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突显出来了。 陀氏的《罪与罚》写得很宏伟,很是喜欢,里面好几个人物让人怜惜。《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主家庭的爱恨情仇。 下面是摘自夏仲翼先生对陀氏小说的解析,写得很详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