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达摩流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13 12:5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精选10篇

  《达摩流浪者》是一本由[美] 杰克·凯鲁亚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一):到底什么才是天,空

  关于《在路上》,大家各种评论都指向一点:这是本最应该读的颠覆小说,尽管它不是颠覆小说中的极品。

  同样,《达》这本书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确实,我们见过很多流氓,很多无业游民:但是你从来没有见过金斯堡这样会讲佛法的流氓,或者是这样的无业游民。这和我们中国历来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九品中正制”等等正好相反。这使得我不得不再次思考:什么是好或者坏?无从理喻。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追求的价值,到底有什么价值(也就是我们不知道上帝在哪,就连他们指出的路都没找到)。所以“有条路就先走着,管他对不对呢”,凯鲁亚克和伙伴们在路上的生活不断开始,开始,再开始,但是没结束过。他们表面上或是在旅行,或是在玩“雅雍”;与此同时,他们在进行着精神层面上的旅行。这和所有文本爆炸时代的垮掉的人不一样(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垮掉),现代的垮掉的人,只不过是physical的筋疲力竭,大脑根本没有什么的转动,于是我们都喜欢用这样一个词:熟视无睹。确实,这个时代,离那种有精神追求的时代太远了(包括我喜欢的女孩被钱拐跑了)。

  这本书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翻译,比如纸张和印刷——不过这个状态正好够垮——我喜欢这种感觉,正如《Nevermind》还有《Incesticide》我从来不收30元的原盘而是去街头淘5元一张的脏兮兮带有钻眼或是打口的洋垃圾:这才是他们的本来面目。凯鲁亚克把在路上看得比一切都神圣,其他的全部都是“背包革命”的无关系派生产物;这本书也是一样,它把垮掉的感觉给你,剩下的都无关紧要。

  再过20年,40年,我从书店,或是地摊上再次找到这本书,我肯定会买下来,抱在胸前好好感谢上帝的馈赠,然后送给我的儿子和孙子——至于其他人,我也欢迎。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二):我的不搭调的感想

  《达摩流浪者》

  狂爱书皮。初看到它,还以为是图书馆理员为她穿上的新装,看看其它破旧的书,还依然光着膀子,而这本新书却有了新外套。可以想见它得到了多少宠爱。

  喜爱翻开书页,展现在眼前的那几张简笔画,是我最近的钟爱。《海子诗全集》,小钟的《像艳遇一样忧伤》都有类似的图画,虽然寥寥几笔,也没什么章法,却让你能感觉他想说什么。

  不过后来在豆瓣上看到这本书,封包外还有一根宽宽的白裤带,实在是煞风景。

  “大独眼”,一想这名称就觉得贴切又好笑。大独眼里放什么,就看什么,看得大脑空间全部被塞满,看得大脑一思考就死机,看得社会稳定又和谐。

  环保是现在时尚话题,总觉得,为什么我们和人家总是不太一样呢。人家那户外用品都能买个二手的,而我们好像热衷消费一次性的。不管是自以为多环保的人士,也在不停地为卖水的厂家推销那塑料瓶,然后用做广告得来的钱,去给山区的孩子送上劣质的鞋。

  我的感想实在很不搭调。没办法。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三):《达摩流浪者》:“背包一族”的圣经

  里亚朵夫

  应该承认,《达摩流浪者》写得很好看。虽然凯鲁亚克自视甚高,主张写作时不假思索,让文思自行泉涌,他因此从不删改文稿,力求一气呵成,保持作品的原生态;还把自己的这种文体不无得意地称为“自发式文体”。但这种写作方式其实是有风险和难度的,因为它对写作者的天份有极高的要求,中外文学艺术史早就证明了,只有像李白、莫扎特这样极少数的天才,才能“下笔如有神”而浑然天成传世巨著。凯鲁亚克是不是天才,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达摩流浪者》而言,能把一个与旅行有关的故事写得收放自如、文采蜚然而不乏思想深度,结构也比较紧凑,而避免了这类作品常有的流水帐式的毛病,证明了他的确是有才气的。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作者表现了“我”(即雷蒙•史密斯)在精神偶像贾菲的影响下,背起背包,前往美国西北部的深山老林里体验东方哲学、寻求达摩禅理的经过。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二战洗礼登上世界霸主宝座的美国,迎来了经济空前繁荣、科技独步全球的黄金时代,然而,有一批美国青年不愿意在物欲横流的岁月成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们渴望到大自然和东方哲学中去寻求生命的真谛,就像贾菲宣称的那样:“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冰箱、电视、汽车(至少是新款汽车)和其他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是可怜又可叹。你们知道吗,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这可以视之为“背包革命”的宣言,它拉开了“垮掉的一代”用流浪的脚步寻找新世界的序幕。于是,在美国西部的高山上,雷蒙平生第一次喝到了贾菲用山泉泡制的茶水,聆听了他讲解的中国古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明白了“拈花一笑”典故的由来,分享了贾菲对中国唐朝隐士寒山子的崇敬;跋涉在群山峻岭间,雷蒙不仅顿悟山山皆有佛性,而且在与贾菲打坐时,冥思到“终有一天,某种永恒的东西会从银河向我们那未被幻象遮蔽的眼睛开启的”;雷蒙甚至听从了贾菲的建议,到贾菲当过护林员的孤凉峰上工作生活了两个月。蓝天白云,高山映雪;月明之夜,鹿儿造访;流星闪耀,长风如歌。雷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的自由与澄澈。

  雷蒙无疑就是凯鲁亚克的“自叙传”。贾菲的原型是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他不仅是1975年普利策奖得主,而且是寒山子诗歌的美国英文翻译者和当代最有影响的环保生态诗人。在《达摩流浪者》中,凯鲁亚克为“垮掉的一代”勾画了生动的群像,包括特别记述了富有影响的“旧金山诗歌复兴”的六号画廊诗歌朗诵会,就在那次朗诵会上,“垮掉的一代”著名诗人金斯堡(即小说中的艾瓦•古德保)朗诵的诗作《嚎叫》,对美国当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达摩流浪者》可以成为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的“背包一族”的圣经。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四):Do NOT use 《THE DHARMA BUMS》 to learn English

  第一次知道寒山是高中时读林清玄的书,十足的禅意。当时就知道老头在国外引起过轰动,这本书就是轰动的根源所在。

  “背包革命”,年轻的人们放下一切走入深山,就像当年的寒山,去参禅悟道,体悟生命。加里斯奈德真是了不起,十足的行动家,带着比他大近10岁的老杰克去爬山。在我看来,加里斯奈德是幸福的,杰克凯鲁亚克是不幸的。

  其实老杰克的一切所经验,所感悟都很令人触动,包括他最后写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时候,那一定是他生命中金色的时刻。做达摩流浪者的时候,他的生活是清澈的,平静的,参禅悟道,希望能如乔达摩彻悟人生真谛。只是后来我读了《荒凉天使》这本书,讲的是他从荒凉峰下来的故事。我知道,摇摆着的人势必会在不断的寻找中荒废这短暂的一生,年岁虚长,空有一身疲惫。

  木心劝诫,不能凭着一颗心无往而不利。年轻的时候,总是一腔热血。他又说,一个伟大的人要有才能,头脑,心肠。这就对了。老杰克到老都是那样,充满着热忱,怀有一颗躁动的心。一个不断上路的人,其实是没有终点的,因为他是这样好的一个梦想家。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连我都觉得自己老了,现在打球(其实已经不怎么打了),常提当年,穿着我的紫金24号球衣,人送外号小科比,用不完的力气,单手抓框,后仰跳投,从来就是不服。高一住宿的时候凌晨四点起床去练球,为了学习科比凌晨四点的洛杉矶。甚至我爸这个对篮球一窍不通的人,因为我在家总看湖人的比赛,也认识有一个打球很厉害的叫科比。现在都成怀念了。

  怀念也好,只是过了那个满腔热血的时候,就应当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

  未经考察的人生不值一活。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五):别看电视了,去爬山吧

  “那是一个疯狂的夜晚。……但是这疯狂的一切中却的确是有那么点智 慧的,关于这一点只要你在晚上沿着市郊住宅区的街道走一走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看一看街道两边那些房子,自起居室的窗中溢出金色的灯光而在那电视机的幽蓝 的小荧光屏中,各家各户可能都被栓在了同一出秀上;无人交谈;院中一片寂静;而你能听见狗在冲你吠叫只因为你是在用人腿走路而不是坐在车轮上经过。过不了多久当全世界的人都似乎开始以同样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时候而禅疯子们却早已纵身于尘土中,在他们正用沾满尘土的嘴唇放声大笑的时候,你便会明白的。”

  凯鲁亚克在这本疯狂而平静的书中多次表达了对电视的不屑。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电视飞速发展的时代。从二战后仅仅三千台到六十年代初的三千万台,十几年时间美国电视机数目增长了一万倍。越来越多的人被栓在这个小盒子前面。而凯鲁亚克需要的是丰富而独立的精神世界,而周边西方文明生活的日渐僵化,于是他转向东方文明──禅。

  不过他不是愚昧的信徒,他有脑子,有思想。在放弃爬到峰顶的时候,他这么安慰自己:让他去峰顶吧,我这个哲学家就算了。对禅宗里一些玄妙的公案不屑一顾。坚持打坐和禁欲──当然,常常受不了诱惑。总是在不停的上路,和不停的自我反思中。中间常常有些非常宁静的段落,通常是在自然中独处的时刻。这些段落平衡了那些焦躁不安,因而不像《在路上》那样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我穿着泳裤,赤着膊光着脚,蓬头乱发,在红色营火照着的黑黢黢的沙滩上唱歌、喝酒、吐痰、跑跑跳跳——这才叫生活。一个人在柔软的沙滩上自由自在,不远处传来大海的叹息,星星仿佛圣母那样温暖地眨着眼睛……”

  这是第一章的段落,读到这里,不由的神往。

  和《在路上》类似的是,也有一个明星人物,“我”像一个追随者。贾菲也像狄安那么疯狂,只是疯的不一样。贾菲是个疯狂的登山者,像梭罗那样离群独居,又喜欢仪式般的性狂欢(欢喜禅?)。“我”各方面都没那么疯,虽然崇拜贾菲,并在他的感召下去爬山,但始终保持自己的思想。通观此书,主角还是“我”,是“我”的心灵之旅。

  身体在流浪,精神在寻找。“我”不仅仅想自己寻找精神家园,也想成为一个布道者。自渡也要渡人。于是“我”有一个宏愿:

  “你们知道吗,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

  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

  届时,将有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美国青年,

  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

  会逗小孩子开心,

  会取悦老人家,

  会让年轻女孩儿爽,

  会让老女孩儿更爽,

  他们全都是禅疯子,

  会写一些突然想到的,莫名其妙的诗,

  会把永恒自由的意象带给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生灵。”

  这是本写着疯狂的事情,却让人感受到宁静的书。

  以下是题外话:

  1,这本书的腰封比较狠,拿掉就基本裸了,连个书名都没有。不过我很喜欢裸书的感觉,像一个简朴的笔记本。

  2,这本书的翻译语言流畅。但是有人指出有多出错漏,事实上是有不少翻译不当。从豆瓣的书评可以找到,并且有部分新译。以上引文中前两段出自幻龙炎的译本。最后一段是梁译。

  3,书题献给寒山子,就是寒山拾得中那个寒山。这个在中国影响不算大的诗僧,在西方似乎名气很大。书里引了多处他的诗作。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六):有一座山是用来敬畏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刚读完《时间简史》和一篇《逍遥游》,对世界存在有了新的认识:科学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和哲学、禅有越多相似。

  mith在树下打坐参悟,阅读并冥想,行走过一座座城市,这一切经历都比不上登马特杭峰那次深刻。

  科学或者说一切实证学科,是河的此岸。所有的神秘主义和玄学范畴都可以算作是河的彼岸。有的人站在这边,有的人站在那边,如果说我们还有可能找到一座跨越两岸的桥梁的话,那真的不太可能有人真正的能站在这座桥的中间来看世间万物。但是事实上,那条大河里滚滚的流水可从来不管你是左岸还是右岸,他只管向一个方向奔去,一往无前,绝不回头。

  心再大,我们终究是苍茫世界中一片叶,只是有的飘得悠然优雅,有的莽莽撞撞。唯有宇宙永恒,自然值得敬畏。

  又一次透过西方人的书读中国文化,甚为尴尬。

  我不知道在说什么...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七):身不在路上,心也可以在路上

  这期的书,比上一期的古拉格可谓好读的多,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掩卷,要思考的东西确不比古拉格来的少。

  触动还是不小的,自己打小也是也是个偏安静的人,喜欢读书、独处。记得高中某次和同学出去郊游,自己一个人离群沿着无人的海岸走了好远,感觉可以一直走下去,直到同学的呼声远远的传来,方恋恋不舍得回头。

  直到如今,偶尔还会寻一个好天,背上行囊,一个人出发,走上几十公里,寻的那一份心灵的宁静。

  但是我却没有如凯鲁亚克一般,以流浪来寻求自己的悟呢?

  也许这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父母在,不远游”,自从父亲去世,把母亲接到身边来住,自己上路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书中寻求心的宁静。

  有人需要我照顾,不像凯鲁亚克描述的那样“霎时间,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现在是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除了喂饱自己、休息和为自己找些娱乐以外,没有什么别的是需要做的,也没有人可以因此而批评我。小花开满岩石间的处处,它们都自生自长的,不应任何人的要求而生长--就像我一样。”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不至于像凯鲁亚克一样,需要用流浪来寻找自己的悟。被人需要是种何等欢喜的事情啊。

  正如结尾处所说“你一生的事业,不过是落在永恒觉之海洋里的一滴雨滴。那你又有什么好烦恼的呢?”是啊,有什么好烦恼的,笑口常开,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所以,虽然有些行为、观点并不赞同,但是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追寻真理、悟道的一种方式,各有各寻道的方式,理解、包容,道就在你的脚下,自己走自己的路,心向道,即使你的身不在路上,你的心也在路上。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八):重新思考

  我一直不明白书为什么要有腰封这个东西,尤其这本书的腰封丑死了,硕大四个字“颠覆平庸”令人作呕,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果断把腰封扔进了垃圾桶。世界上为什么要存在腰封这种有破坏书的整体设计又麻烦又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东西????

  但这恶心的腰封相对于这本书,大概是无足轻重的。姬赓说凯鲁亚克的书在小说层面上来说并没什么意义,他的意义在于告诉你,还有这么一种生活方式,让你开始重新思考一切。

  这本书在我脑袋中分裂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关于流浪,一部分关于佛教。对于流浪的那部分,心生向往,但对于佛教那一部分却十分难以接受和理解。对于一个自出生以来就没有任何宗教信仰同时家庭中也没有任何宗教氛围的人来说,要接受这种唯心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认同悟道,认同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但对于万物都产生于个人大脑这件事,依然无法接受。不过本来嘛,看书也是求同存异的过程。

  对我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思考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所谓的背包革命。我是一个看书进度十分缓慢的人,因为看着看着总爱就那样发起呆来。“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像冰箱、电视、汽车和其他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是可怜又可叹。”我盯着这两行字,呆了得20分钟。我环顾四周开始想着,什么是垃圾。写到这里我又开始发呆了。哦no。

  大概实实在在让我高兴的,就不是垃圾。而不得不买的,就是垃圾?那吃的呢。。。又或者,奢侈的不必要的是垃圾?那我该把手机电脑全丢了。。。

  又进入死循环要当机了。。。

  我挺确定我将来会去追求不一样的生活,这就够了,哈。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九):流浪者的理由

  美国“垮掉的一代”有两个著名的作家,一个为卡鲁亚克,另一个是以一首(仅此一首)《嚎叫》而出名的金斯堡。这里我是在看卡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

  垮掉的一代有个鲜明的写作特色,小说是由“朋友”为主线,描写的都是朋友之间关于文艺的琐事。在这种琐事里,我们可能可以看见某个奇怪的主角的奇异世界观,而在这些世界观中,我们又似乎可以找到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非常自我,而且崇尚出世。

  也许垮掉的一代是对美国中产阶级思想的贫乏宣泄,这些代表人物想尽办法在伊壁斯鸠和达摩始祖这两端寻找生活的本质。在看着这本也许作者并不太充分了解东方禅学(常把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混淆)的叙述时,我思索是要向美国的“自由”妥协还是想佛教的“出世”迈进?

  我总想活得更自我些,抛开大部分繁琐的伦理常事,比如结婚生子,赚钱养家糊口等。而过最自我的生活,可能这种生活方式包装着“自由”的外衣,但内容却是十分的“淡然”。我想我们现在这代人真可谓“垮掉的一代”,过多的物质文化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变得繁杂琐碎,没有片刻清净的时刻,甚至连静下心来欣赏一曲音乐都觉得有人正在快马加鞭地赶超这我们。

  这种生活太累,为了这些世人所谓的道德与约束,而将自己作茧自缚在这些条条框框里。有人问一位登山者为什么要登山,那人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书中也有这种回答,作者问唐人街的中国厨子:为什么达摩要到中国布道。厨子说:这不是我的事。理由都很简单,但是恰巧告诉我们,太多的理由反而会让我们失去行动的热情。只要这样做了,它自然会给你一个答案。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也在想,是否应该找一个主题,然后充分的论述。但当我写到这里时,我才知道,原来,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言的。当我真正写完她后,我才清楚我究竟想要说什么。

  《达摩流浪者》读后感(十):追寻内心的方向

  看到这本达摩流浪者是通过费勇的书一步步走过来的,要不根本就不知道我们历史上居然还有个叫寒山的诗人,也不会想到写出《在路上》那么影响力巨大的作者会有一本和中国有关的书。那种流浪,那种追寻自己生活的本质的执着,对禅宗的坚定,让人深深的感受到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里,是那么的难能可贵。

  有首歌也叫达摩流浪者,估计也是看了这本书有感而发而写的吧。无论社会如何的变迁,总有人过着让我们羡慕不已的在别处在路上追寻自己内心的生活吧。背着背包,进入大山,挑战自己的极限,冥想这个世界所存在的意义,把极简条件下的的平淡生活喝出极致咖啡的味道,这才是内在的强大吧。我们放不下现代生活的安逸,稳定,物质带来的快乐,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智能化的移动互联网所包围,喜欢时时在线,漫无目的的浏览,但转眼之间就会忘了上一秒所看的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快速,但没有质量。沿着社会所赋予我们应该走的路,出生,长大,读书,毕业,工作,结婚.....一直到生命的结束,看着一样的新闻,听着一样的八卦,想着一样的梦想,多了就会无聊,雷同就会让人厌倦,还好,还有一群不一样的人。那样的流浪,那样的追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