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10篇

2018-03-15 21: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10篇

  《我穿越疯狂旅程》是一本由[美] Elyn R.Saks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一):我只是太孤独

  很孤独,但是幸运的是,她从吞噬她的黑暗中找到光明。看了一半,感觉奇妙,多多少少会有相同地方,似乎看这种自白性质的书,会有很大的代入性,有点害怕自己以后考虑事情会跟着作者走,其实没有必要这么想。也许是自己太孤独,人生太孤独,对于主人公的孤独,感情共鸣特别强烈。孤独,吞噬所有的美好,带来无尽的黑暗,可怕

  人生太孤独了啊。为什么不去接受一些东西,那么固执拒绝这个世界突然想到五月天的歌,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谁也走不进的心,已经破碎,无法信任,直到带有攻击性的毁灭。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二):另一面故事

  艾琳说,她自己在墙的一面,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和另一面联系,而她的父母,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联系她,不过是在墙的另一面。

  那是她作为病人时候,其实,不仅爱她的父母,其他人几乎也都在另一边。精神分裂症病人被看作另一类人。

  我完全相信她说的。实际上,学习 心理学以后,我发现,在我四周的生活里,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被划在世界的另一端。以前我从没感觉,但自从开始学习,我就常听到朋友这样说,当兴趣学学可以,职业就不要做了,做这个职业的人会变得怪异。我认识一个七拐八弯的朋友的亲戚,得了精神病,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一定需要咨询师

  “这样的人”“那样的人”,其实我遇到的主要是为“正常人服务的,也就是你失恋了,连续几年都不愿找新朋友毕业到新城市工作发现自己不适职场,害怕开会,不停失眠这些。他们就是我们。

  然而我的解释效果不好,常常换来的是"你懂的,我们之间就不要装了"的眼神。我越来越怀疑,在所谓“我们”和“他们”中有一堵玻璃墙,虽然不大明显,但真实存在

  而精神分裂症被划入心理障碍的最严重的一类,精神分裂症患者遇到的墙估计一目了然,厚而结实

  所以,艾琳应该是有些幸运的。她的家庭出身,学霸经历,让她的生活看起来和“正常人”甚至“成功人士”没啥差别,这让她的自传多了真实的荒谬

  而且,她训练有素思维写作能力,也有机会让墙的另一面的人,看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真实生活。她有如流浪一样迷乱的时候,也有巧妙带领学生讨论时作为教师聪明冷静的一面,有帮助其他病人的热心社工的形象,也有为了减少疾病在履历上的曝光和医生斗智斗勇的一面。

  她说她有很深的病耻感,为了不贴这个标签,她忍受着精神折磨减少药量,就为了不被贴上“他们”的标签,被社会被工作扔到一边。

  但同时,她也不能做到,让其他病人完全没有病耻感。换句话说,她也有根深蒂固的对病人的歧视。在书里看到这的时候,我深深被她的反思和坦诚打动。

  所以,这本书,我觉得它是墙另一边递过来的礼物,告诉我们,世界上很多不可思议的人和事,有时候,不是不存在,而是没发现而已。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三):可以被穿越的疯狂,可以被信任的人性

  一、被文明藏匿的精神病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留心那些黑暗动荡灵魂。这项爱好带给我的收益是,我对人类心灵遭遇困境所知越多,就越喜欢人类。

  关于人类的可被喜爱之处,从来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如果我们能通过文明来设立边界,把那些人类害怕的东西放逐到黑暗中间去,世界就会变得纯洁可爱;另一种看法则不同,他们感到人身上的矛盾之处是如此之多,如果把一切不可接受的都剔除掉,必将缩小人性的范围。这两种观点可以被称为“完美说”和“完整说”,持完美说者关注对人类理想描述,持完整说者关注对人类复杂性的整合。我曾经是完美说的信徒,现在却越来越喜欢完整说。

  在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放逐行为是中世纪对女巫的猎杀和现代社会对精神病人的藏匿。与之相比,哪怕是麻风病人的境遇都要好很多。麻风病人被认为拥有人的情感理智,而中世纪女巫被认为是魔鬼的化身。在女巫和魔鬼都消失了的现代社会,人们无法再证明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是两个祖宗后代,便对之采取了忽略不计态度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与精神病人近距离接触经验发生童年时期。好像在每个孩子住处周围都有一个疯子存在,等待我们去冒险。我们一旦长大,疯子就会渐渐从视野中消失,因为文明赋予了我们一张防护网,它在很多时候可以使我们对疯子视而不见原理是这样的:只要我们把一类人单列出来,视之为偶然、例外、统计学允许的数据误差,从而停止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我们就再也看不到他们了。这套机制在大多数时候都运行地很好,除非这个疯子给了文明沉重一击。

  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琳•R•萨克斯就给了文明重重的一击,不是靠惊天动地的破坏行为,而是靠她穿越疯狂的旅程。

  二、疾病是一种不白之冤

  如果有一种出身接近理想的话,那就是艾琳•R•萨克斯的出身。她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迈阿密,住在一座被果树和花丛包围的房子中。每天早晨迎接她的是万里晴空和窗外大西洋上的滚滚碧浪。晚上和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她和弟弟一起看电视、吃零食、在动物园和野地里玩耍,一只肉滚滚的小狗紧紧地跟着他们。

  艾琳死也想不明白,她是怎么得这种病的。她从未经历过对物质的渴求,因为一切好东西她都已经有了。她也从来不缺少父母的爱和温柔,多年以后她回顾往事,依然心怀感激地写到“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很和蔼可亲,借用心理学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他们‘足够好’”。“足够好”是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意指在养育关系中,恰如其分的关注和爱护。温尼科特认为,在足够好的父母照顾之下,孩子将获得最健康成长。但命运好像偏要让艾琳背负不白之冤,因此把她送上了另一条道路

  用童话语言来说,这是一条被魔鬼诅咒过的道路。十七岁那年,世界的色彩忽然变得格外浓郁,所有的东西也都开始变形,周围的房屋在对他喃喃细语。它们说:“仔细观察一下,你与众不同,你特别糟糕”。从这一天起,就有一些小人侵入了她的头脑深处。此后二十多年,无论是在教室法庭病房还是婚礼上,她都无法预测下一分钟小人会不会突然醒过来,向她传递一些不可违抗的诡异指令。

  在自传的“引子”部分,艾琳记录了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遭遇的一次尴尬。在小组讨论中间,她忽然带领同学冲上楼顶,一会儿宣布要对大屠杀负责,一会儿像只小鸟一样飞来飞去。这天她吓傻了同学,第二天她又吓呆了教授。她口袋里揣着12厘米长的钉子,腰上绑着一根电话线做成的腰带,在教授的晚餐桌上一边转圈一边宣布自己是上帝。三小时后,这个贬职了的上帝就被皮带绑在精神病医院病床痛苦呻吟。镇静剂在咬死的牙床上流淌,在药物奏效、意识萎缩的时刻,她看到在门的另一边,那个发布指令的家伙正在注视着她。她问道:“那是谁?是真的人吗?我就像一只被大头钉钉住的小虫子无助地蠕动着,而有人却费尽心机想要揪掉我的脑袋”。

  三、 疾病塑造了她的人生

  这次发病时,艾琳的身份是耶鲁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此前她已经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选择哲学,原因是她试图使用另一种高强度的精神风暴来对冲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既然哲学拥有一种致人疯狂的魔力,如果她能够驾驭那种力量,也许就可以驾驭疯狂本身?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奏效了。在大学时代,哲学安顿了她动荡的心灵、并为她获取了去牛津的奖学金

  在牛津时,她无数次披头散发、满身污垢地躲在地下道里,接收大脑深处发来的命令,用电炉、开水或打火机烫伤自己。那个小人反复宣布:“你什么都不是,你什么都不配,你不存在”。疾病在灵魂上蛀出的孔洞需要更多东西去填补,这迫使她去寻求更好的支持系统和对人性更敏锐丰富见解。四年后,艾琳以优异成绩毕业,但另两项成就更为重要,一是与她的治疗师建立了充分信任的治疗关系,二是选择了她愿意终生从事的事业

  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验使艾琳越来越被心理学和法学所吸引。她关心精神病抗辩权、非自愿监管的合理性。她了解那些因为精神疾病而被迫犯罪的人、那些因为试图融入人群而被皮带绑在病床上的人、那些必须赤身裸体在护士面前大小便的人,以及那些已经被文明社会滤除在外的人。

  艾琳•R•萨克斯有一种独特的意识,她觉得“我极有可能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这样的陈词暗示她是一个潜入文明社会的疯子。从选择哈佛法学院开始,她将用一生来整合文明人的学术理性与精神病人的个体经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这一人类根本问题的追索使她成为了加州大学的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并在2002年出版了广受好评的学术专著《拒绝关怀:被迫治疗和精神疾病患者的权利》。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疯子能够把理性用得这样好,她不但证明了精神病人有与文明合作的可能,更增加了对人性的认识。艾琳的工作在精神病人和文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她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并把精神病人所承受的苦难做人本性的一部分来考量。她给了文明重重一击,却扩大了文明的范围。

  四、 你不等于你的疾病

  艾琳把她认识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在她清醒的时候,凑在她的耳边恐惧地说:“那些精神病人是另一类人,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一种是在她发病的时候把她揽在怀中,告诉她“艾琳•R•萨克斯还在这里”。

  她非常感激一位名叫安东尼•斯托尔的医生,因为在别人都只看到她的疯狂时,是这位医生看到了她自愈的本能。他建议艾琳不要因为疾病而休学,而且正因为病得太重,所以需要靠工作唤起强大的自我来对抗疾病。

  她也拥有一位终生好友,她在耶鲁的同学,后来的哈佛教授史蒂夫•本克。他是艾琳在病痛中的救护车和防火墙,也是学术上的合作者和挑战者。在艾琳的婚礼上,他们一起躲在轿车中,手拉手抵挡那个邪恶小人发来的指令。史蒂夫让艾琳意识到,她确实是一个人

  史蒂夫说:“当你得了癌症时,人们会送鲜花。而当你发疯时,人们则不会”。人们倾向于把精神疾病当做一种邪恶而非当做一种不幸,认为某人一旦患病,则将陷入永远的疯狂和精神错乱。这甚至被看做所有邪恶中最糟糕的一种,一个杀人犯可能在神恩下流下忏悔眼泪、一个偷窃者可能在服刑结束后重新融入社会,但精神病人却是绝对不可信的,不管他是否按时服药、是否在言行举止表现地和常人一模一样

  精神病人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病症本身。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人类而言,失去控制的恐惧甚至大于失去生命。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人性过于复杂,为了能顺利地想象光明,只能把人性中黑暗动荡的部分归罪到那些被诅咒的人身上去。文明人将疯子圈禁在铁丝网中,在外面种上花草树木,以自欺的方式宣布:“人类很正常”。

  只有离他们最近的人才知道他们的价值。精神科医生曾奇峰在看过这本书后说:“精神分裂症的自救,是整个人类寻求自救的一部分,而且一定是最惨烈、最辉煌的那一部分。在我们满含泪水地观看的时候,也别忘了施以援手,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他们,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他们代替我们变得疯狂,所以我们才得以远离最深重的苦难。”

  他们不是魔鬼,而是被挑选出来去与魔鬼搏斗的人。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所进行的残酷斗争,正是人类灵魂征战的缩影。他们穿越疯狂、历尽千难万险而最终平安抵达,只有这样的旅程才能真正说服我们,人性值得信任。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四):【我的收获】---《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我的收获】---《我穿越疯狂的旅程---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

  这不是一本文学性质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先后毕业于牛津、耶鲁的法学教授与病魔抗争的心灵历程

  除了看到作者积极努力与疾病做抗争的过程,收获最大的是让自己对精神分裂这一疾病的了解。了解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病症发作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怎样的条件会触发病症的发作,在不同的国家是怎么对待和治疗这些患者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对这一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等等,让我很大程度上较详细的了解了这一疾病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

  另一方面,在此之前,我是比较害怕精神病患者。我不知道精神病都有哪些分类,也不知道他们发作时都会做出些什么来?反正小时候见到那种人们口中的“疯子”,就是我对精神病的了解,无论是哪种病,我的潜意识里都是两个字“疯子”,或者人们说,这个人“疯了”。而我一般选择离他们远远的,随时准备着,如果他/她向我奔来的话拨脚就跑。。。。。

  通过此书,让我知道了精神分裂症(仅限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实并不可怕,而感觉害怕的正是他们自己。而且,在他们面前,你不能表现出害怕,如果你这么表现了,他们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进而感觉到你是有危险的,反而可能会对你做出危险的举动了。

  你能表现的就是镇定,不要过于害怕他们。你要知道,现在,在他们的内心是很脆弱的,是他们害怕你,而不是你要害怕他们。如果,你会的会,尽量地去安慰他们,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你不会伤害他们。千万不能使用暴力去制止,这样只会使得其反。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非常需要朋友、亲人的关怀。

  最起码,在读了此书之后,我不再惧怕。在有可能的时候,我可能还会提供帮助。

  总之,它让我获取到了一定的知识,让我了解了一部分特殊群体的内心状态。

  打分的话,按照豆瓣的规矩,我给5分。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五):精神病人也可以在学业和工作上作出优秀的成绩,并且对美国的疗养治疗机构的一些浅的认识

  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传,我看了一天,看到半夜4点半,一口气把它看完了,作者写的很流畅,我也看的很过瘾,书里大致描写了,艾琳,一边治疗自己的精神疾病,一边上学,在以前的考试中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绩,是牛津大学的哲学硕士,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在她攻读学业期间她也犯过几次病,她是靠写论文发表论文获得学位的,攻读完大学的课程,工作后在大学任教,还成功的获取了终身教授, 最后通过艾琳的努力,她和威尔恋爱,结婚,用作者的话来说,她获得了终身教授,在他年近40的时候有一个爱她的老公,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父母和朋友都对她比较关爱和友好,她觉得自己很幸福。

  书中对美国的精神治疗和疗养机构也有一些描写,使我读后有了一些了解,艾琳在读大学期间,住过几次院,都是他自愿住院,自愿出院的,一般就是十几天到二十天,她住院期间吃药,后来就没再吃药,自己与疾病抗争,有病耻感,不愿得病吃药,自己调药停了几次药,后来复发了,也被人强制送过医院住了三四个月的院,在医院里被绑起,强迫绑了30个小时之多。不愿意吃药被强迫打针,最后艾琳也妥协了,她一直吃着剂量很少的药物,维持治疗并且也效果很好,工作稳定上升,家人朋友都关爱有加,自己内心也充实饱满,感到开心幸福。

  艾琳犯病时高中时是吸食大麻,被送去机构,要求劳动擦拭台阶,并且不能说话,要一直劳动,她治疗了两年,以确保戒断毒品。后来,用火烫自己,烟头,在身上绑着电线做腰带,又自言自语,拿头撞墙,在床底下一边晃动身体,一边呻吟,说他们要杀死他,还要杀人。

  美国的医院一般都是小组治疗,心理治疗,以十一二个人为一个小组,在一起说话,心理医生一直为艾琳做谈话治疗,艾琳看过很多心理医生,一直一段时间有时一周看三四次心理医生,一直谈话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药物给的很少。 后来她被强迫捆绑治疗,医生诊断上说她做100以内以7为数递减的算法,有轻微困难,还诊断她智力有智障边缘,微弱诊断,但是他的男朋友威尔和她都不认为是真的,而且她出院后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名校的硕士学位,和终身教授。这点对我有很大的激励。

  艾琳毕业后还到精神医疗机构当过志愿者。只是她隐瞒了她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她交往的一个男生还每天打电话督促她吃药。她学习了心理精神方面的课程,在学校还担任精神病人法律的课程。写了发表了很多论文。

  引用一些读者的话,我也觉得,我也喜欢像艾琳这样可以在网上搜索所需的资料,并且将他们写作发表的感觉。

  其中有一些作者的话,对我有一些激励。比如:

  这反应的是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智力与自律相结合能够战胜任何挑战。

  正如我们社会所认同的那样,良好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精神重于物质。

  她学习了心理健康临床课程,在精神病医疗机构当志愿者,在图书馆发现并阅读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即dsm.

  这些都对我有所启发。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六):我命在我不在天

  最近看了很多书,但是这本书是近半年来,唯一一本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过一遍的书籍。

  作者的顽强奋斗,人类的理性对上帝嘲弄的抗争,在这本书里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者虽然没有大篇幅的对自己进行吹捧,但是从她获得的成就,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终生教职,并出版多本书籍和论文,拥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朋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gifted的人。在精神分裂不时发作的情况下,她仍然拿到了牛津大学的哲学本科,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学位,并最后获得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终生教职,同时还在多个社会组织担任职务。这至少说明,相对于大部分人,她是有才华的。

  但是她也是噩梦缠身的,大学二年级就发现有精神分裂倾向,一直到现在二十多年精神分裂的症状,一直只能靠大剂量药物控制,40出头,又发现患有乳腺癌,接着是子宫癌。对于大部分人,这接踵而来的打击,每个都可以致命,被彻底打倒。

  但是,就是这位有才华,拿了一手烂牌的女士,非但没有被疾病击倒,反而收获了深爱包容自己的恋人,自己稳定的家庭,还有很多位她能在书中点名的各领域顶级专家的好友相伴。甚至,她有勇气和底气出书,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期望以此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争取更多的权利,并消除大众对这种病症的偏见。

  这是ted的演讲:

  http://open.sina.com.cn/course/id_437/

  很感动,很震撼。

  总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是这位萨克斯女士,以自己大半生和疾病斗争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类的理智,人类的自律,以及人类的善良分享,朋友之爱,夫妻之爱,人类对精神活动的专业知识,都能帮助人类有尊严的应对,上帝的玩笑。

  又想起最近学习的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我命在我不在天。

  真棒。这就是人的精神!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七):这样生活

  之前读过狂躁症、自闭症方面的书,关于精神分裂也如作者所说的就是以为是人格分裂。

  读了这本书才有了些基本的了解。原来是自我的瓦解,不是分裂,而是破碎。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认为特殊的人是上帝的宠儿,但我一直相信特殊的人会在某一方面表现的很优秀,可能是这种疾病的不幸,会激发其他感官的潜能吧。

  很羡慕作者描述的大学生活,很喜欢那种很努力很努力地要做好一个课题,查阅各种资料,终于能写出点什么的感觉。作为一个大学生,不管是我本身还是环境,似乎都没有让人全身心投入的那种热情。好像,写论文就是为了给老师,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基本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努力做到原创都是很难得的了,更不用提创新之类的了。话说回来,一学期十门左右的课程,如果像作者那样的话,估计大学就不能毕业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似乎有很多的时间,能够学得那么多的知识,望尘莫及啊。

  关于精神疾病,所知甚少,就连我身边的同学似乎也对此讳莫如深,对于我看这本书甚至觉得很诧异。可以想见,其他人更是对它充满了恐惧吧。少数看过的电影也都是国外的。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平等、客观的看待他们,试着去接受他们。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读后感(八):“艾琳”、“萨克斯教授”、“病例女士”

  当我们满足于一种人生的时候,有一些人已经经历了很多种人生。你可以通过阅读、旅行或者患病,体会额外的人生。

  1.这么近,那么远

  听人讲,每个人从小到大,身边都会有一个娘炮同学,一个疯子。

  娘炮同学长大了之后,发展的还都不错。

  至于疯子……

  我的同桌曾经是个半疯半傻的孩子。

  上学第一天,我看到他穿得干净,坐得安稳,并没有异常。两节课之后,他开始又哭又笑,我才非常惊讶,很快心里涌起的第一反应是——他不会打我吧?

  疯孩子没有打人,只是叫喊着。

  同学们开始嘻嘻哈哈地指指点点。

  我与他分享了这样一份“殊荣”。

  我开始觉得恼怒,然后觉得他很可笑。

  我的同桌是一个疯子。

  回家后,我和妈妈这样讲。

  (写到这里,我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妈妈说,她模糊地记得,那个同学后来自己一个桌位)

  我曾经准备和一个人恋爱。

  那个人又沉稳又安静。但是我们没有在一起。

  后来这个人告诉我,“认识你的时候,我正在治疗我的抑郁症,每天都在服药。”

  我们悄悄地划分出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是我们不想了解、渴望远离的人。

  精神病人就在这世界里。

  忽然觉得很抱歉。

  因为不能帮助他们,索性用精神驱逐了他们。

  2.什么样的病房摆满鲜花

  假设哦,你的一位同事或者同学不幸患上某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这位同事或者同学去住院了。你会不会去看望这个人呢?

  多半是会的。

  你会带上水果和鲜花,去看完病中的这个人。

  如果这个人患上了精神疾病,需要住院。比如精神分裂症。你还会不会去看完这个人呢?

  在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精神卫生中心的重症病房参观。

  病房是两人一间。只有床和床头柜。连椅子都没有。

  活动大厅里,病人们在来回走动。

  看到我们排队进入,很多病人立刻站在两侧,发出瘆人的笑声。

  在这样的病房里,没有鲜花。

  3.精神病人的脆弱与痛苦

  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们对精神疾病的症状充满了好奇感。

  幻听、幻视、手套感、躯体僵硬……

  看着老师播放的影片,听着诸如双向情感交流障碍是懂非懂的疾病名称。

  我们没有理解病人的痛苦!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是一部非凡的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是毕业于牛津、耶鲁大学的哲学硕士、法学博士,现在南加州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的艾琳 萨克斯女士。

  她自称自己是三个人的合体,她们是“艾琳”、“萨克斯教授”、“病例女士”。

  《我穿越疯狂的旅程》告诉我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脆弱——他们会因为治疗师的改变而崩溃、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痛苦——不是意识分裂为一块两块,而是大量的信息涌入,这些信息多半是幻觉,让大脑无法处理好;精神分裂症患者极度减少饮食——大脑会因为信息过多,而不断削弱生理需求。

  4.究竟谁才是弱者

  如果有人说,精神病人是因为疾病才获得了另一种人生。

  我听到这句话,内心非常愤怒。

  艾琳 萨克斯女士一生都在和精神分裂症搏斗,她却在牛津一边住院一边读完了哲学硕士,在耶鲁一边尝试减少服药和心理咨询,读完了法学博士。

  带着疾病,她尝试着寻找法学和精神病学相关的工作,获得了成功。

  究竟谁是弱者?

  今天我吃晚饭的时候,面馆老板腰脱犯了,却依然坚持工作。

  我开始痛恨自己居然无法早起锻炼,宁愿赖在床上睡懒觉。

  也许,读过这本书,我们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重新做两个定义——

  感恩 和 弱者。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

  ook-lif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