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2018-03-16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

  《下流社会》是一本由三浦展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流社会》读后感(一):排行版

  日本是个高排行榜国家,什么都要去弄个数据说话。日本是个阶级观念强的国家。不努力一代是被唾弃的,不达到某个社会标准的人是没出息的。这次把阶级好好排了下。

  有钱人还有没钱人

  喜欢干什么,有什么想法,喜欢开什么车,吃什么东西,在哪里买东西,做什么运动在哪里买东西,买什么品牌

  好像是买个这个表,去了这个商店,咱们就成了有钱人一样。不然你就是属于下流社会,不得好死。。

  你要是个男的,在家宅着,那你多半是个穷人,你要去运动,高尔夫,你才是有钱人象征

  难怪日本人是LV 最大的粉丝

  这书目的是做什么呢,告诉你如何装成有钱人,还是努力跻身于上等人的群落? 还是告诉你有钱人其实也穿优衣库的??

  日本果然是难以容得个性国度

  这本书欧美人看了估计要发笑。。

  我看他的清单

  下流指数”的12个特征

  (1) 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龄的10倍

  (2) 不考虑将来的事,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3) 觉得人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

  (4) 期望自己喜欢事情,而不想违心的虚度此生

  (5) 事事麻烦生活部规整、不修边幅

  (6) 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7) 生性朴实不喜欢显眼、不出众

  (8) 服饰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示自我风格

  (9) 觉得做饭吃饭时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10) 经常吃零食与快餐

  (11) 呆在家中玩一整天电脑游戏上网而不会厌倦

  (12) 未婚(男性33岁,女性30岁)

  如果乔布斯年轻时候 估计至少有 3.4.5.6.7.8.9.10.11。12可以满足

  就算他有了自己帝国的时候

  也有 3.4.5.6.7.8.9.10.11可以满足。。。。

  作家订了一个中产阶级循规蹈矩的路,然后说,大家 ,都做follower,就算累的要死,至少我们是中产啊。。

  有意思吗?

  《下流社会》读后感(二):我们正在堕入下流

  春节后的第一次网刊报题会,“大城小民”的编辑报了“啃老族”的题目,我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并且告诉他,最近我正在读一本书——日本人三浦展的《下流社会》,这本书跟他报的题有些关联,最好能去看一看。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出现》,是一本基于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社会学研究报告,说的是现下日本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基于这个趋势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产阶级正在日渐消失,社会出现向“上流”和“下流”两极分化的趋势;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

  书中“下流社会”一词,应该是日语的原文,原文应该是汉字,译者没翻译直接拿过来用了。也好,倒也生动形象,让人一下子就记得住。所谓下流社会,不仅仅指这一阶层的低收入状况,恰恰相反,这一阶层的人们有的甚至相当小康;其最大的特征在于他们的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全面下降,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而且,根据三浦展的观点,社会“向下流动”的趋势不仅是日本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全球社会都在纷纷向下流动。

  中国社会是否也在向下流动呢?据我近年来的观察,这个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了。当然,我不是社会学家,也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这个结论未免武断。但是,透过自己身边接触到的人群,可以看到,年轻人尤其是80后一代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流”的特征,亦即三浦展所说的“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这种现象常让我们扼腕叹息。我也曾怀疑过这是不是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所致,因为之前我们的上一辈也曾经这样叹息过,但是,在仔细回顾并征询了一些人的意见之后,得出的结论跟三浦展的结论基本吻合。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也无可避免地趋向“下流”。当然,这只是个人结论,尚需社会学家的数据支持

  这是一本充满了大量数据的研究报告,读起来相当枯燥,但是这些数据支持下的结论却很有意思,而且发人深思。我总觉得,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把已经或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搞明白了,把它报告给公众,让公众明白在我们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或者可能发生什么。社会学家不应该坐在书斋里,而应该深入社会多做一些田野工作,坐在书斋里琢磨出来的结论,总是让人怀疑它的可靠性。

  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研究,但是,中国的社会学家们似乎并没有做出与社会相适应的工作来。这几年,看到的比较分量的几本社会学著作基本都出自少数人之手,例如潘绥铭,例如方刚。当下的中国社会,其实是社会学家做研究的一个黄金时期,我们的社会学家似乎应该沉下心去,踏踏实实地做点田野工作,让我们的公众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即便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堕入“下流”,也该让我们“下流”个明白。

  《下流社会》读后感(三):一个技校学生的读后感

  “没有所谓的‘酷’你们还能做什么呢?如果觉得‘酷’可以由自己来独创,那就大错特错了!说什么不要用世俗的框架来束缚我,这只不过是你们这些胸无大志懒惰虫的借口而已。”出自书中引用漫画《龙樱》。

  看完书后有种喝假酒的感觉,冒昧地想起时下热播的节目《中国有嘻哈》,感叹中国阶级分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根据本书观点“越是‘下流阶层’越追求自己的个性”“越是低阶层的年轻人自我感觉越强”,换而言之,自由工作者工资低,满意度低,家庭幸福感低。何为自由工作者?符合中国国情的有自己开咖啡馆摄影师个体设计师这一类。不过作者都是用问卷调查方法得出的统计数据,只能概括总体,个体行为具体分析。

  本书“下流”是动词,指阶层由中产阶级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代社会中,人可以通过添加剂满足口腹之欲,通过连续剧,动漫,游戏来满足精神需求,或者说电子游戏,AV,动漫是精神鸦片。比如,人可以一整天玩手机获电脑(在上面看剧,玩游戏等)而不会厌倦,通过外卖解决口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现实事物的追求,比如和真人说话,实地旅游,通过奋斗成为现实中的强者(而不是看动漫yy)等。总而言之,在虚拟世界中自以为了解越多,现实经验越缺乏。真的,想象一下那些评论都是小学生写的,即使成为意见领袖也能有优越感吗?

  本人之前一直有个错觉“剑走偏锋就能比踏实做事的人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好像去些奇葩地方,做些奇葩事就能显得很与众不同,进而成为人赢家。举个例子:“某些人天天给别人撒狗粮,通过对单身人士进行嘲讽获得成就感。”真的,这样说的话,同学他的农村亲戚十几岁就有性生活了,岂不是人生赢家?

  《下流社会》读后感(四):不就业,不消费,不婚育——一种精神反抗

  还未详读此书,就此作为话题起点,散谈下所谓“下流族群”。

  其实此“下流族群”很容易让人想起希腊犬儒学派的生活哲学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宅”,不相信主流价值观——质疑“积极上进”,并以自嘲“屌丝”解构“高富帅”,或许社会的层级解构从来具备犬儒们的生活场所,而发生在强调流动、拼搏、对人类征服自然满足物质欲望的现代社会就显得更加奇葩萌态。

  现代社会,咄咄逼人工具理性甚至给人安排好了一切充满信心与既定的规则,甚至一个人从出生、受教育、就业、婚姻、养老都可以被保险公司会计表精确计算其成本风险收益,如此描述,只等着任何一个流动的个体钻入这个体系,成为“劳动人口”、“人力资本”这些报表名词。按时登记,按规则流动,反复的行政文书,你要会看保险条例、你要懂计算银行贷款利率、你要去知道怎么办理养老登记、你要成为合格的消费者,知道怎么良好的消费,如此等等不胜其烦。

  非但机制本身令人生厌而且更加如此游戏规则其位置分配也并非是它所宣称地一样“公平”,机制的适用权并非是均等的,尤其对于不完备的体系而言(这是本书的故事发生地,东方社会,现代机制往往仍旧握在集体主义灵魂手里),往往成了一方奴役另一方的有效的制裁工具。

  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就业市场的博弈双方,婚配的动机和促成,劳动与消费生活图景的内驱力,主角似乎如一个被摆弄的布偶,并非自发意愿的,反而是往往被动的。

  于是乎,当这个承载游戏的角色感到了疲惫与希望的渺茫,反正继续玩这个游戏是输,不玩也是输(成为被恐吓的“穷人”、“堕落”),那么所性抛弃这个游戏,“爷不和你玩了!”

  找工作层层壁垒,被挑三拣四,那么干脆不找了!

  产品吹嘘,爷不鸟你!

  穷搓丑改变无望,那就不改变了!

  鞭子再抽打不动驴子奔跑,对抗的作用就行了。主流价值观会受瓦解崩坏的危险,假如所有人对抗“就业歧视”,那么博弈的力量对比自然会发生转变,假如所有的人对抗消费——劳作的二元生活图景,那么无休止追逐利益的资本机制就会停罢。

  或许就是事极必反的转折,追逐物质主义、光鲜生活、令人艳羡的“上流社会”登峰造极成为极权时,“下流社会”作为一种反抗应运而生

  《下流社会》读后感(五):读书笔记Notes

  2 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态度、消费欲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1 “下流指数”的12个特征

  (1) 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龄的10倍(日本的标准,在中国可以认为年收入不足自己的年龄)

  (2) 不考虑将来的事,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3) 觉得人应该活出自己的色彩

  (4) 期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想违心的虚度此生

  (5) 事事嫌麻烦,生活部规整、不修边幅

  (6) 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

  (7) 生性朴实,不喜欢显眼、不出众

  (8) 服饰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示自我风格

  (9) 觉得做饭吃饭时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10) 经常吃零食与快餐

  (11) 呆在家中玩一整天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会厌倦

  (12) 未婚(男性33岁,女性30岁)

  4 阶层意识不单单是由一个人的收入以及资产等说决定的,还取决于这个人的学历职业因素,而且不仅仅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幸福观、家庭关系等。

  4 所谓“下流”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等全都较之一般人更为低下。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其结果导致收入很难提高

  6 “1955体制”,指1955年日本自由党与民主党两大保守党派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形成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 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

  1955体制在经济上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相契合;在消费方面大众消费社会不断发展,中流社会逐渐扩大的时期;对社会积累起来的财富,不再只由少数资本家阶级、权力支配阶级独占,而是让更多的国民来参与进行平衡分配,从而构筑一个中流人占大多数的社会。

  18 阶层化社会的价值观:

  (1) 具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群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反之重视个人兴趣、或者投身于NPO、志愿者活动超过重视工作和金钱等的人有所增加。

  (2) 在阶层上升志向不强的人群中,不进入企业正规就业,而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选择更加自由地工作形式的人将越来越多。

  (3) 依然有一定的人数特别是女性中,仍然怀有较强的阶层上升志向。大多数选择进入重视个人绩效的薪资体系工作

  (4) 期望依靠丈夫的经济实力而跻身较高阶层,成为专业专业夫妇的女性依然有相当比例

  73 现在30岁上下的一代人少年时代物质生活过于丰富了,踏上社会后唯一感觉是失落

  128 团块世代在其年轻的时候,追求“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愿望也是下流阶层比上流阶层来的强烈,但后来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愿望的人渐次因事业成功而自我意识跻身“上流阶层”。相反,“按照自我的方式生活”愿望薄弱的人,则过着平凡的上班生活,最终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被裁员而成为下流阶层。

  135 NEET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既不上学,没有工作,也不接受培训的年轻人一族,年龄在15到24岁,与父母住在一起,成为“啃老族”。

  144 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借助所谓的“自由”、“个性”、“唯一”等充斥着大人们欺瞒的措辞而将他揭露出来,告诉孩子什么是残酷的现实,并且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现实所以更加不应该放弃努力。

  149 下流社会的5P关键词: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手机pager,掌上游戏机psp,瓶装饮料PET bottle,薯片 Potato chips

  《下流社会》读后感(六):不同意!

  日本人向来比较“思危”,但是这样的思想容易造成人的悲观心理。日本变态事件这么多也是有受其影响的。

  我觉得,这个世界是需要多种追求的人,需要多种分工。简单举例就是需要小小利益就满足的平民,也需要大步向前冲的精英。无论是哪个社会,都有人以赚钱为乐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人可能是以艺术或是安逸的生活为人生追求,不能因为“思危”而去强求全人类都去追求你所乐钟的人生追求。

  科学家在不断创造便于人类的科技产品,娱乐文化也在树立个人追求浓厚的社会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不能否认当前这种状态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笔者可能太激进了,忘记了平凡生活的本身。大多数人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孩子而活吗?

  《下流社会》读后感(七):精英眼中的下流社会

  读第一遍,感觉被戳中要害,决心发愤图强,脱离下流社会。

  读第二遍,发现作者在书中的存在感似乎增强了。至少,作者不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局外人来进行研究的,在后记中他也写到,觉得自己身为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还真是蛮不错,起码不会让孩子觉得丢人。

  很明显作者三浦展是站在精英分子的角度看问题的,他认为下流社会的年轻人是一群不劳动、靠“精英”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懒散度日的人……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些过分?毕竟作者自己也承认许多otaku正是漫画、音乐等亚文化领域的人才。

  《下流社会》最主要的贡献是描绘现状,让“下流社会”以外的人群看到他们的生存面貌,并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但究竟为什么会有40%的人群滑入“下流社会”,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探讨。毕竟现在遮天盖日的萌文化、御宅文化不大可能是由废柴御宅族们一手造成的。那么是谁造成的?怎样造成的?在宅文化高度产业化的今天,我不禁斗胆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难道没可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若干行业精英?

  我不清楚。三浦展,显然地,也无法回答。静等其他学者的回答ing。

  《下流社会》读后感(八):我该去下流 还是力争上流

  恰巧是在毕业迷茫季,遇到了这本书。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是觉得自己也是被作者研究的群体中的一员。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专业属性的外语系学生,还特别是我们这种早已不能成为小语种的外语,找工作碰壁可谓是常态。从9月开始,我投了不下100家公司,什么都投,没有任何挑剔。一日问另一朋友,她说只投了两家漫画社,也只想去做漫画编辑,不想做任何别的,所以一概不投。我为她的勇气感到震惊,万一这两家都没中,毕业岂不只好流浪?看完这本书,又觉得书中也有我们的影子。出生于日本经济最繁华的的团带次块,和我们这一代的少年期的生存条件不是一模一样吗。丰富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经济条件,不曾吃过太多苦,也不曾跌过太大的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论物质还是文化都在飞速前进的社会。也正是因为这种余裕,舍得一部分日本青年不再像他们吃过苦的父辈一样,以振兴民族出人头地为己任,而是更多的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与兴趣。这也是日本的亚文化得以飞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些青年,一部分就是被作者称为的,下流社会的从属者。

  当然我无意说朋友就是下流,是败组而我自己一旦成功就职就是胜组。而是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多样性让人产生了莫大的迷茫。我该是顺从心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自然而然地让一群社会学家评论为下流社会青年,还是拼命找一份钱多体面的好工作力争上游?

  的确,前言部分作者就说过,上流或下流之分,并不是好坏优劣之分。活出自己的精彩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基于全书都是以社会调查为基调的,所谓的上中下流也并不是作者根据家庭条件,收入,民望地位得条件分配,而是调查者自认为的阶级属性。也就是说,那些下流社会的人,不管别人有没有定位ta为下流,起码在这本书中,是他们自己评价自己为下流。

  这时我就真的很疑惑了,如果说随心所欲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难道不应该很开心吗?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位为下流?由此我自己做了一个有些武断的推论。人果然是社会动物,不管你怎么满口说着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终究还是会拿自己跟比人比较(当然意志坚定及天才人物要除外)。我们这些凡人,如果没有勇气没有毅力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闭上嘴努力做好现在的事吧。

  真是一篇色调阴暗的书评。送给毕业季的自己。送给毕业季的你们。

  《下流社会》读后感(九):这本书没有想想中的好!!!

  本来以为是一本剖析社会现象的书,后来才发现这本书中充斥着大量的调研数据,在书的开篇编者自己的话里面就说他想反映的是客观而不想带入主观(当然原话绝对不是这样的,但是大概是这个意思)。好吧,我们要尊重作者,但是真的读下来之后我就在想:你告诉我数据干嘛,要我搞研究?我希望的是一个社会学专家为我分析这个社会怎么了,而不是一个搞调研的来公布他的数据。里面确实有分析,可是我觉得不但数量少,质量也不高,,说句不好听的,根本不需要你的数据也能得出更好的结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题目,实际内容一般。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作者是想引导我们思考,可是你引导大众思考的方法就是表格加数字吗?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令人满意,并不是诋毁,觉得我说的不对的可以喷我~

  《下流社会》读后感(十):阶层意识 以为没有 其实一直存在

  阶层意识,是我从未思考过的内容。一直以来的宣传也好,教导也罢,都是“人生而平等”之类,教育也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现实是根本就没有起跑线。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了,人们自出生就不一样,但这本书将这些“不一样”的表象称为是“阶层”,并且不同的“阶层”他们的性格、饮食、观念不太一样。

  由于日本很多国情与中国不一样,所以有些观点不能直接用在中国社会,不过抛开一些细节,还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其实这也就够了,毕竟三浦展先生是为研究日本社会。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指平常意义上所称的“下层”,本书所探讨的“下流阶层”基本上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这类人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单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下流阶层绝对称不上贫困的,但是与真正的中流阶层相比却仍然缺少些什么。

  “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的全面下降,概而言之,是“对于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可以肯定的是,有不少的人可能还算不上三浦展先生所称的“下流”阶层,只能算是衣食无忧的温饱吧,不在讨论范围之类。

  【梳理几个观点】

  关于性格

  上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开朗,没有什么特别喜欢或讨厌的人,他们人际关系好、处事谨慎、有执行能力,依赖较弱;而下流阶层的男性性格比较忧郁、优柔寡断、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上流阶层的女性不仅肯定传统的男女观念,同时性格中也颇具领导力,是属于“才色兼备”型的女性。她们是典型的高学历、工作能力强且容貌端庄的女性,然而结婚之后,她们又能成为一名乐于相夫教子、甘愿做家务和养育孩子的称职的专职家庭主妇。

  关于沟通能力(其实也是性格的一种表现)

  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很明显就是沟通……被视为不擅长沟通的孩子,很容易心灰意冷地将自己归入到‘失败一族’……这种沟通能力上的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结果便是导致自我封闭一类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无论是工作还是恋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善于沟通的人,就有可能在工作、恋爱和婚姻方面都如愿以偿。

  关于教育

  上流阶层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下流阶层不同。上流阶层拒绝放任式的教育,期望孩子既高雅又国际化。

  生活态度、谈吐、学习方法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才将他们塑造成了上流的样子。但是,“中流”和“下流”的年轻人在学校或家庭当中,每个人都接受着平等无二的教育。他们经过初中、高中、大学,进而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才逐渐认识到原来这个社会是士分三流,人分九等的,经过各种各样的磨砺和打击,弄不好就会渐渐跟社会脱节。

  关于饮食

  “下流”女性对于饮食生活的关心程度较低。她们觉得烧菜或是吃饭是件麻烦的事情,经常不吃早餐,常常使用便利店里的盒饭或方便面,不太关心食品中的添加剂以及营养成分,饮食缺少规律。

  在经济高速成长期之前,越贫穷的人越是不吃加工食品。因为加工食品相对价格比较贵,所以通常都会自己动手做饭。然而现在,加工食品反而便宜,与其自己做饭,还不如去便利店、家庭式餐厅或小酒馆比较划算。因此,阶层越是“下流”的人,越是依赖加工食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下流社会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