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10篇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一本由[日] 奥野宣之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一):动手又动脑,让高效有迹可循

  什么样的干货是你学完立马就能动手做,而且会成就感爆棚的?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干货满满的世界里面。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听到,学到很多干货。有免费的,有付费的,有网络的,有实体的,有动手的,有动脑的。可是,为什么依然有人学了很多很有用知识之后,却依然无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呢?我想,很多时候人们都中了低效率勤劳这个大魔咒。我最近就看了一本可以有效破解这个大魔咒的书,书名叫做《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提起《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作者奥野宣之这个名字相信很多看过《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人已经对他不陌生了。奥野宣之有十几年在媒体工作经验。他不仅仅在出版社和报社这些传统纸媒行业里面大受商务人士欢迎,还在媒体节目论坛中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非常出名原本我认为,很多一年能用掉两三本笔记本的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已经用掉了188本笔记本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作者通过他使用过的188本的笔记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有效输入,再如何高效输出。让动脑与动手想结合,虽然很多是简单易行的技巧,却能让人眼前一亮,收获满满。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实用内容,分别是一元化笔记包含的三个规则,高效整理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活用素材把知识进行生产加工。

  一、一元化笔记包含的三个规则

  奥野宣之的笔记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三个规则:一元化,时序化还有索引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元化。其实,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意思,不做分类,用一本笔记本,随心随性记录生活、工作还有其他。这么做的好处少有三点。首先,只用一本笔记本会很简单方便;其次,只用一本笔记本可让人持续无压力的使用下去,而且资料不会丢失;最后,笔记本的记录方式随意调整

  接着,作者又谈及了三个规则中的第二个规则,时序化。作者建议用六位日期记录法。就是用年份的后两位数加上月份的两位数再加上日期的两位数,所得来的六个数字。打个比方,2017年11月5日,就记录成171105。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让所有记录的东西井然有序,查找也会很方便。

  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作者提出的索引化。我想,很多人在记录笔记的时候,可能都忽视了这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作者提出了纸面索引和数字索引两种方式。纸面索引就是在笔记本的首页写下类似于平时看书时候的目录一样的索引,用来记录笔记本里面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而数字索引则是纸面索引的一个升华。用一个Excel表格或者Word文档,按照笔记本编号加日期标签加索引标记加条目标题组成的一个索引文档。这样等日后笔记本多了之后,查找资料会非常的方便快捷。

  二、高效整理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

  关于书写方面,写字要清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除了这一点,作者还介绍了用罗马首字母略记法,将内容用符号标记法和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这三个方法大大提高了记笔记的效率,非常的实用且高效。其中,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大大提高了听课记笔记的效率。如果你是学生党,或者是经常参加学习演讲会议等等,这将会对你非常有用。

  关于粘贴方面,作者介绍了用纪念品记录谈话内容的方法,新闻只粘贴选段的方法,粘贴腰封和补充卡片的方法,粘贴较大纸张的小窍门等等。关于记录笔记,我从未想过,在笔记本上粘贴除了纸张之外的其他任何东西。作者建议,可以粘贴任何你想粘贴的东西。比如照片落叶硬币、贝壳等等。还没等到去实践,光是看到这里,就让人眼前一亮。就能想象出这样做了之后,笔记本似乎就能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一样丰富多彩。这样充满个性的笔记本,记录的都是自己人生。这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绘制一副长长的卷轴。这样的记录笔记的方式,让人在还没有看完书的时候,就有种跃跃欲试冲动

  三、活用素材把知识进行生产加工

  所谓的活用素材把知识进行生产加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作者又细化了一下,步骤分为五点,分别是: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其中作者提出了几点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分别是回顾笔记本时可以使用的重组法,移植法和拼贴法。

  灵感如何来,又如何放置他们。我想,如果你正愁着某一件事情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看到这本书这里的时候,应该就会有策略和方法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把难题拆分再重组,把复杂简单化,让灵感来自最本味的生活。

  有时候,很多东西,因为看似简单,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但是,却往往是这些简单的东西能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生活在于积累,积累的方式有很多种,高效的、低效的、简单的、复杂的。一切都在于你的选择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本对付信息爆炸的小册子

  最近更新微信公众号比较频繁,因此有朋友问我怎么做到能写这么多文章出来的。这大概得益于初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周做剪报、抄好词好句。从那时起,我就喜欢记录一些零碎的感悟想法或者思考。这些信息可能记录在笔记本上,可能随手写在便签纸上或者存入有道云笔记里面。当我要写文章时会从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因此当坐在电脑前书写时,我并不是毫无头绪的。

  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且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会接触不计其数的信息,把信息记下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信息整理地井井有条,方便我们随时调取或者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才是个技术活。即使我有意识地搜集、保存了许多信息,也会有卡壳的时候。例如,当想要使用某个有用的信息时,我并不能快速地找到,亦或者无法迅速地将手头的信息进行整合。

  为了提升有效整理信息能力,我翻开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没有什么艰深难懂的理论,因此我用很快的速度读完了,但受益却良多。作者奥野宣之长期从事出版、媒体工作,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和记录习惯,是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在书中他不仅介绍了自己记笔记的方法,更提供了许多记笔记的小窍门。令人咋舌的是,本书再版之时奥野宣之已经在使用第189本笔记本了,所以他在书中总结的方法并不是纸上谈兵

  肯定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数字难以置信,或者用笔记本整理信息不如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App方便来进行反驳。针对那些质疑,奥野宣之认为,“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也就是说,笔记本起到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加强深入思考,提高输出质量

  这个输出的过程可以用梅棹忠夫提出的“知识生产”来概括。所谓知识生产,指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新信息的过程。奥野宣之将这个过程概括为更为具体的五个步骤:

  1.收集:积累信息作为素材

  2.咀嚼:深入思考所积累的信息

  3.发酵:进行发散性的思考

  4.顿悟:引发灵感的闪现

  5.具体化:将灵感输出成成果

  实现这五个步骤的载体正是笔记本。在这样的框架下,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用笔记本整理信息的方法——一元笔记法。

  所谓一元笔记法,就是将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一本笔记本上。操作流程很简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一本适合规格的笔记本,然后亲手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诸如会议记录、突如其来的灵感等)放入笔记本中,等到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能够迅速找到并加以运用就算大功告成了。

  具体地运用一元笔记法必须遵守三个规则,即一元化、时序化和索引化。

  一元化是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全部纳入笔记本中而不会让我们产生任何负担。一方面当我们考虑该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时候增加了整理的步骤,另一方面那些被我们在App中整理得滴水不漏的信息,我们也只是收藏或者记录而已,无助于挖掘有效信息为我们所用。相对地,当我们时刻保持着动手将信息放入笔记本的新年,那么这个一元化的过程本身就加深了我们对于信息的记忆,为能够有效整理信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时序化,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以往我总喜欢根据需要估摸每个模块所需要占用的张数,然后分模块进行记录。那样做最大的弊端在于,难以把握实际需要的页数,时常导致张数分配不足或者有大量富余,然后拆东墙补西墙,反而为顺利找到笔记上的信息增加了难度

  假如根据获得信息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了。在此基础上,用奥野宣之提出的6位时间记录法为每条笔记添加上日期信息就更完美了。实际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比如今天是2017年11月2日,那么在收录的信息前标注上【171102】即可。

  在一元化与时序化的基础之上,索引化得以轻松实现,弥补了笔记本查找不便的短板。假如笔记内容不多,那么通过为每本笔记制作索引用的目录,贴上索引标签或者在书的切口处涂上标签都是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如果笔记本已经积累了许多,那么同时运用电子化的手段则使整理信息的过程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例如,在EXCEL中列明笔记本的编号、日期、标签等信息,通过Ctrl+F输入关键词搜索就可以快速定位信息的位置了。

  一元笔记法听上去很酷对吧。因为这样做有三个显而易见优点

  简洁而简单,不会造成混乱。无需区分笔记本的用途,因此也没有了繁琐的规则。

  可以无压力地持续使用。有时候我们随手复制到电子笔记中的文章太多,以至于堆积如山,又会因为没有好好看过,反而引发了自身的焦虑情绪

  自由度高,可以随意调整。将笔记本看做一个可以任由我们挥洒的空间,乱涂乱画、黏贴附件等等都由我们自己决定

  当然啦,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因为每个人的习惯有差异,所以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中提出的方法也是因人制宜的。毕竟整理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私人化的行为,并无统一标准可言。即使书中仅有那么一个整理信息的方法让你觉得能够帮助实现有效地整理信息,那么《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就算是发挥了它最大的效用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三):大数据安全基础:从个人处理信息到企业大数据应用实践

  作者:北京老李:DevOps布道师、IT管理咨询师拥有EXIN Agile、EXIN Lean IT、首批EXIN DevOps Master讲师、首批ITIL Expert讲师、PMP、Prince2专家级、EXIN云安全管理、注册信息安全讲师(CISI)、ISO20000 LA、ISO27001 LA等多项认证。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云安全管理、DevOps落地实施。

  每一个时代的终结,都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当《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做为个人基础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基本读物,现实的企业正在面临着一次转折与洗礼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从人个梳理信息的角度讲解了多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但这些方面,从现在来看有些落伍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目录

  但在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不乏几个有用的个人方法,首先是信息处理与加工流,任何处理过的内容,其实从不同角度来看是可以进行重新处理的,

  信息处理流

  例如本次评价中北京老李用到的很多都是从北京老李2015年分享主题的一个主题,即《架构管理之数据架构与数据管理浅谈 》中抽取而成,所以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看是有不同的内含。

  当今中国,个人理解名片已经有点过时了,现在商务见面,很多的时候名片已经变成了一种礼节,而不是信息交换的平台。至少从本人来看,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用名片,而是用微信、微博、QQ号等信息代替原有的名片。

  那么名片是否就没有应用的意义了?在本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即使用名片来对信息进行记录,这就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方法,最少名片有了应用的地方

  名片变成记录工具

  进入21世纪,个人信息的处理已不是难题,因为当今智能手机的横行,个人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等可以在手机上、智能终端上、电脑上进行,我们只需要一个微信号、QQ号、邮件号等就把每个人的信息进行交换,更可以用WIFI,蓝牙进行点到点的交换,也这是个人处理发展的新方向(进行时)。

  对于企业数据整理与分析,每个企业都面临者挑战,当AI人工智能在2017年风生水起,从智能手机到AI手机,从智能终端到AI终端,你会发现世界在变化,而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应对当今的问题?

  DCA方法

  从企业实践来看,从企业数据到企业大数据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很多企业已经经过了这个发展过程,但很多企业还在成功的路上,所以要了解企业大数据实践最离不开云计算、分布式技术、存储技术以及数据感知技术。

  并且任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都需要不断地对数据模型进行调整与优化,遵从的理论模型为PDCA,即质量之父提出的戴明环,只有这样企业的大数据应用才能不断改进与优化。

  信息数据理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形成企业(或个人)有效的信息,对于企业的收集、识别、分析、加工、处理等要素要进行梳理,并且要对不同阶段的信息进行方法识别。

  从手工到AI的知识发展模型

  在此北京老李提出从手工处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与AI技术的上升路径,其目地是指导企业在应用大数据时,能看到企业应用大数据方向与成熟度水平。

  当然不同数据的处理模式与方法不同,并且不同的应用场景也不同,在此北京老李总结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场景帮助企业选择正确的方法,世界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实现了太极中的“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技术实现。

  数据处理选择

  什么是刚柔相济就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正确的技术,而非新潮的技术,使用创新+成熟的技术,而非只是成熟的技术,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大数据领先应用。

  从国际到国内目前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已经参与在这场数据技术的盛宴,下图为大数据相关厂商。

  大数据支持厂商

  上图为2015年《架构管理之数据架构与数据管理浅谈 》中关于数据技术的大数据厂商全景图,最新片为3.0版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用“度娘”。

  企业级的大数据管理,应着眼于业务应用,并且要关注于企业架构,把未来和现实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并且结合大数据相关技术标准才能形成企业自已的大数据管理体系。

  企业级的大数据管理

  大数据管理体系的形成数据来源于国际标准、企业架构、技术应用、业务需求等多个方面,并且要把握数据安全即大数据安全方面的内容,才能安全地使用大数据,应用于业务环境。

  企业应用大数据基础级即大数据基本应用,其特点在于多是基于Hadoop生态的批处理系统,数据库读压力小,Schema 更新多,其缺点在于数据模型少,看似是自动化,其实是傻瓜化。

  企业应用大数据基础级

  企业应用大数据中级的应用在于使用列存储的MPP (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架构,多应用于PB级的数据,处理量大。优点在于编码压缩过的列数据在执行引擎中进行过滤、关联、分组等操作时不需要解反编码,从而大大降低了CPU 和内存消耗,其特点是全新架构的实时分析平台

  企业应用大数据中级

  企业应用大数据高级的应用在于数据都是缓存在内存中,极低的响应延迟让它经常被用作Cache层的组件。redis官方社区以及很多公司提供了Redis的分布式版本,解决了单机容量有限的问题

  企业应用大数据高级

  其缺点在于高昂的内存成本必然增加管理成本,。所以企业级大数据架构需要考虑以很小的成本来得到最大的企业收益。结合企业特点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存储、内存等多种处理机制进行整合管理,而非仅应用一种方式或使用一种工具,这也是当今流行的企业数据管理的方法。

  企业级整合的管理架色

  这是因为企业本身数据都是包括所有的数据,我们都需要进行实时处理、归档处理、离线处理等多种处理方式,只有按前面所说把大数据管理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实现了太极中的“摧僵化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那么在企业中谁在进行数据管理,原来的DBA是数据管理的核心,现在企业中DBA必须从数据架构师升级为大数据架构师才能把企业的数据管理好。所以形成了DBA两条发展路线,即大数据路线,以及数据库技术专家路线。

  DBA的发展路径

  随着企业数据管理与大数据管理的实践与应用,会发现如何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是需要进行学习的在此,北京老李在2015年发表《架构管理之数据架构与数据管理浅谈 》中进行了说明

  企业级的数据管理方法

  即只有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应用道(企业架构管理方法)、法(企业数据管理成熟度)、术(数据及大数据技术)才能把企业的大数据管理好。

  本文的PPT来自《架构管理之数据架构与数据管理浅谈 》-北京老李-2015年分享主题,也是对原有分享内容的再次梳理与说明。

  所以通过此案例,各位也能够每一次对数据的处理都是需要再次加工。世界在变化,也有不变的内容,即《易经》中所描述通达易经的变化,就能成就天地间万物的变化,在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不变。

  好像IT技术变化很快,其实核心本身一直没有变-北京老李

  只要你掌握了不变的管理,以变化的技术进行适时的处理,这个世界还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一切没有变更,这也是《易经》中的不变即变,变即不变的IT实现-北京老李

  2017年10月23日 手打版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四):五步助你快速活用整理好的有用信息

  就是这本书了

  我们每天都被巨大的信息量所包围,有人觉得有趣、有人觉得无聊、有人觉得焦虑,也有人却从这些平常不起眼的大量信息中整理出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有了艺术的启发以及写作的灵感。

  知识生产就像烹饪,信息获取就像是采购的过程,想做出特别的料理,肯定需要特别的材料,但一流的厨师即便是从再寻常不过的食材中,也能大展身手、用心烹饪,做出美味的料理。

  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新书,正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纷繁复杂的资讯中有效收集、整理并灵活运用这些信息的,我看完后真是受益匪浅。

  奥野宣之,爱阅读的朋友应该并不陌生,他是日本有名的“笔记本作家”,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曾出版过《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以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

  在他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我们就见识过他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而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则是作者将形形色色的日常信息与信息引发的思考视为珍宝,总结出一套将其完整有效地记录下来的方法。

  这套方法教我们要用一元化笔记,通过五个步骤快速整理好这些有用的信息。

  一 什么是一元化笔记?

  一元化笔记就是把你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册笔记本中。

  不需要分类,也不要怕它的杂乱无章,怎么方便就怎么记,记住,只记在一个笔记本上就可以。

  因为这样的记录很轻松、找起来安心、坚持做也不费力、整理所需时间也非常短。

  二 通过五个步骤来整理

  整理好物品,我们才能与它们和谐共处;整理好心情,我们才能欢喜愉悦,那整理好信息,我们也才能从中挖掘到宝藏。

  奥野宣之就提到:“我们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

  可以看出,只有整理好、准备好,我们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那五个步骤分别是哪五个步骤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1 收集

  收集是信息整理的第一步,那收集些什么呢?只要你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好看好玩的都可以收集。

  这些都可以收集

  收集后你会发现,这些看似有用没用的信息中也会藏着一些创意和点子,可能说不定还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呢!

  2 咀嚼

  咀嚼是让我们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我们将第一步收集的信息反复阅读,就像是咀嚼食物一般,慢慢消化、细细品味,才能嚼出味道。

  我整理的优衣库信息

  3 发酵

  嚼出味道后,我们要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了,这时我们不要陷入这些信息中,要脱离出来进行更深一层的酝酿,思维要更发散、更有深度。

  从午餐信息中发现营养健康的食物

  4 顿悟

  这时创意可能诞生了,突然之间你会惊呼“明白了!”、“找到了!”,这种感觉就在一刹那,像闪电一般,瞬间划过心房。

  5 具体化

  这步是信息整理的最后一步,也是创意化为成果的一步,此阶段,我们就如已经用普通的食材烹饪出了美味的料理,是不是很期待呢?

  在阅读报刊中学习英文

  读完这本书自己的感受:

  1 用一元化笔记法收集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图片、报纸,很方便;

  2 慢慢咀嚼、反复阅读自己亲手做的信息整理,除了喜欢还觉得有用;

  3 比如通过收集的优衣库信息,掌握了最近的潮流趋势,天气渐冷,如果给家人添加衣物时,可以做为参考;

  4 通过记录午餐信息,找到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知道了怎样吃才最健康;

  5 通过将读到的有趣和有意义的英文报纸整理出来,发现了几个不大会说的英文单词的读法和用法;

  6 最重要的是掌握了很美观的排版手法,若下次用到,会很快上手;

  以上这些信息我并没有分类,而是全都只记在了一个本子上,觉得很方便,想看时可以随时拿出来,哪里不懂就看哪里,很实用也很高效。

  在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书中,他还提到可以将出差、旅游、阅读过的书、以及和孩子共度时光的育儿笔记……等都可以有效整理出来,按照年份日期写好、保存好,这也将会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推荐了一些让笔记本物尽其用的创意市集,如纸袋、笔、剪刀、贴纸、胶带……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这本书来读一下,相信你一定也会有所收获的。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五):高颜值、高效的手账笔记

  “手账”早已在日本风靡三十年以上,形成了独特的“手账文化”。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记者在日本自由行期间发现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随身携带手账。随时掏出拿在手掌上查看、记录。日本朋友对记者说,手账是一本备忘录,是贴心的朋友。2011年3月的东北大地震,手账在销售市场上的大增,地震的亲历者急不及待使用手账书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如马上找亲人倾诉抒发自己积压的痛苦、忧伤。

  由于手账笔记本的生产并没有技术的门槛,竞争激烈。手账领先品牌“高桥手账”,还请来与公司“同名”人气天团AKB48前成员的高桥南来做代言。虽然手账在日本是人手一本的必备品,但我还是认为是因为日本人严谨,泥古不化,不愿意移动端的笔记软件。在中国手账记录是少众冷门。我在网上展开搜索,事实证明自己孤陋寡闻。

  关注人数全部过万,QQ的手账群更是多不胜数。其实手账跟我们的手绘思维导图、学生时期的手抄报都有异曲同工。我们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很多人都会设立一个日记本、错题本。里面的记录也与手账相似,只不过记录的资料更有针对性。每逢高考后,就都会有“状元笔记”出售,复印售卖销量有的达到过千本,有的价格达到上千元,还供不应求,所以手写记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作为手账的发源地,日本有很多手账达人。《如何整理有效信息》的作者奥野宣之也是其中一位。奥野宣之毕业于京都的同志社大学(不是GAY)的新闻系专业。同志社大学是1875年建立的日本京都府著名私立基督教大学,位列关西四大名校之首。曾在出版社报社工作,致力研究信息的整理和知识的创新生产。目前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网上,广受商务人士的欢迎。他坚持笔记本记录已经10年了,累积188册。他身上有着日本人严谨、有条不絮的特点。上一年,他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中国出版,是一本畅销的介绍“阅读方法”书籍。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向办法完全吸收并消化书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借来的”思考准确地转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第一遍浏览《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后,我对的书的内容有点“失望"。因为我认为动手记笔记,剪报再粘贴的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但是当我知道“手账”这个名词,在网上搜索后,我发现自己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初版已经是2008年的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只初现倪端,诺基亚横行手机市场。十年后移动信息端已经翻天覆地。谁给我继续使用手账记录的理由?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最后被作者终于成功推销。

通过动手记录、动手剪接粘贴,相比电脑的复制粘贴简单敲击,经过手工工序得到印象更深刻。“我在哪里看过?”“我在哪里见过呢?这么眼熟”茫然四顾的情形就离你远去。笔记软件操作越来越复杂,化简为繁,需要对应用程序预先进行各种的详尽设定,学习成本越来越高,对大部分人许多插件功能、插件都使用不上。 拿出手机平板,解锁、打开软件、打开笔记...十秒八秒的时间,转瞬即逝的灵感、信息我们还没来得及记录就会错过。笔记软件的终端有可能会出现故障,在没有网络的时候无法同步。软件说不清有停运运营的一天。使用电脑手机记录,错失漫无目的地浏览的机会,笔记软件都是需要的使用才会打开。而且打开手账笔记更有”触感”、“真实感”。在笔记本的空白页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自由。一边记录,一边享受这设计与定制的乐趣。手账是一种完全自由的“个性化”载体。在软件上实现相同的效果,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排版设计,格式模板都是高度同质化。一本笔记本写满了,又可以给自己买一本新的,满足“贪新厌旧”。

  很多人随随便便地买几本、十几本,没有仔细考虑自己的需要。笔记本要经常掏出记录,所以尺寸与便携式是两个重要考虑的因素,而且无法两全其美。

  就拿媒体行业的两个职位来比较:

  身为记者,外勤与走动较多。首要因素考虑便携性,能放在自己的衬衫口袋或者衣服内袋,所以选择A6尺寸的笔记或者更小的袖珍本。

  身为编辑、自由撰稿人,走动少,便携性的要求就降低了,可以采用更多的A5笔记本,有更多的空白写字,设计。根据工作的方式自由选择笔记本的尺寸,不论什么的工作都灵活应对 ,提高工作的便捷。

  除了工作,还有根据用途选择笔记。

  “最近我要阅读《百年孤独》,里面关系复杂的人物都把我绕晕,要不要买本厚笔记?”

  “我将要去西藏旅游了,不如买一本精装硬皮的笔记本,以防笔记散落。”

  在旅游途中经过艺术馆、礼品店可以购买风景封面、包装精致的笔记本,满足自己的收集癖。

  笔记本的有各式各样,推荐是页面是空白页,没有分隔栏,日期栏,不会限制自己的自由发挥。

  虽然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手账笔记,奥野宣之根据十几的年经验,总结了笔记的三个原则:1.一元化 2.时序化 3.索引化

时序化

  我们首先了解时序化,类似日记按时间线从头到尾记录笔记。每天记录务必添加年月日的6位数字。

  6为日期记录法为年份的后两位+月份的两位+日期两位,合计6位数字。

  年份写4位数字2017肯定是比17更清晰易懂,但是人生苦短,看到年份数字“17”,不可能纠结究竟表示1917,是2017,还是2117?所以年份两位数已经足够避免歧义。

  形式如下:000101=2000年1月1日 171001=2017年10月1日使用体现节奏的分割线分隔线有两种-----------与--x--x--x--x--。

  【170928】 早《胡玫启动红楼梦电影海选》红楼梦又再次翻拍了,十年前的红楼梦中人海选后,胡玫突然退出,李少红接手,本来选好了人物全部更换不用。这次胡玫再度发动海选,人的审美也与三十年前,十年前有别了。还有,红楼梦的粉丝很挑剔,拍砸了又要被挨骂。不过,再次把红楼梦搬上荧幕很令人期待。........

  --------------------------------------------- 时间分隔线,以上为当天上午,以下为当天下午

  【170928】午中午饭外卖吃了XXX下午把《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看完了,本来打算学习如何整理搜集的信息,构建知识体系,买了后发现是记手账的。没有达到学习目的,但是了解到什么是手账。........

  --x--x--x--x--x--x--x--x--x--x--x--x--x--x--日期分隔线表示下面的内容在下一天记录

  【170929】昨天晚 (第二天记录昨天晚上的内容)晚上背单词,少壮不努力,老大背单词,什么时候才能把2-3万个单词背完 233~~~绘制《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思维导图这几天很忙,睡得少,9:30PM睡觉。........

  ---------------------------------------------

  分隔线让笔记不至于拥挤,如果一页有两根--x--x--x--x--,就知道一页内记录了三天的笔记。分隔线在网上写作已经经常使用,按照时序化很快就能掌握。

  当笔记本册数开始增加,就有可能造成混淆,因为在笔记本应该封面鲜明,容易辨识。最重要记得做封面写上记号,在刚使用的时候就写上记号可能遭受磨损变得模糊甚至消失。

  所以记号在笔记本写完后再标记,标上笔记本序号和记录的时间段:{32}160501--170715 32是自己记录的第三十二本笔记,后面两个六位数字是记录的时间段。

  笔记本是一幅长卷轴。长期地记录笔记,从今天回溯到昨天、前天、去年一直到第一本笔记,通过这条时间线可以找到目前为止记录的所有信息。人对时间顺序特别敏感,自己回忆起3年前的外国暑期旅游,要找出来浏览。检阅2014年的笔记本,再按照时序化查看7,8月的笔记,沿着这条线索果然很快找到。 笔记本就像被分成一小册的长卷轴,按时间顺序在使用中更新。即使卷轴长得惊人,但是只要在卷轴上的时间标尺按图索骥,就一定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记录信息。卷轴上、人生里不存在重复的时间点。

一元化

  一元化《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整理主旨是一元化,把全部需要记录的信息都放在同一本笔记本里。记录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工作备忘事项,读书笔记&感想、报刊杂志的剪报、信函明信片、心情随笔...

  只需要把资料全部放进一本笔记本里面,按照时序化记录,不要考虑分类,尽管先记下来。刚开始的时候,信息不分类可能会感到不适应。

  但是长久使用就会感受到一元化的好处,假设你在厨房烹调,桌面上散落这各种用具、调味品,尺寸大小不一。我们如何收拾这些厨具?要把他们分为五六个种类放置在架子上、冰箱、抽屉,还是一次性全部放进一个大的橱柜里呢?我想显然是后者更好。一旦分类后在同类项目下没有找到需要的厨具,我们就很难想起放在哪里,剪刀属于厨具还是属于家用日常工具?究竟放在哪里呢?一旦分类出现错误,又没有事先记牢,就陷入回忆的焦虑思考中,而且使用过后还需要努力记住放回原位,不打乱分类。

  整理的时间花费非常短,这就是一元化的优势。坚持一元化笔记,配合上述的时序化记录,几乎没有找不到的笔记信息。不需要考虑分类的问题,坚持下来不费力,许多人没有坚持做笔记最大原因就是觉得太复杂,而一元化大杂烩化繁为简。记录轻松,找起来安心。

  Tips1

  笔记与日记的区别手账笔记记录的内容除了工作商业机密等几乎无所不包。

  概括而论,手账笔记是生活日志,可以是生活的流水账吃喝玩乐,工作总结、人生感悟。手账笔记与日记内容上有重叠,但是笔记更加包罗万象。

  生活日志笔记与日记的区别有三点:

  ①生活日志是微博。简洁,随时随地想写就写,简单地写几句话。如果太忙,没有心情不发“微博”也不会有亏欠感。日记有严格的字数和格式限制。日记一般人都是晚上写下一天的回忆录,几百字几千字。生活日志是微博,日记就是博客长文。

  ②生活日志是log,更注重记录现实事件,感受触发是次要。生活日志是《左传》。日记却可以长篇大论抒发自己的内心个人感受,日记是《史记》。

  ③日记只能用笔书写,但手账笔记可以粘贴剪报、照片、卡片。花时间推敲写作少,用图片实物说话。

  Tips2

  以下的方法可以避免一元化带来的信息混杂:

  1使用罗马字母缩写把地名、人名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北京=BJ 上海=SH 广州=GZ 深圳=SZ清华大学=THU 北京大学=PKU马云=M.y 马化腾=M.ht

  手账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缩写不需要严格的定义,能够立刻联想记忆,避免歧义即可。

  除了专有名词缩写之外,也可以使用系统符号,进行简单的标记分类:

  R=阅读M=电影D=纪录片MT=会议P=计划MTL=素材I=构思与想法E=饮食T=旅行

  我在此前看了一部纪录片,可以如下简单记载:

  D央视纪录《零零后》

  《零零后》系列共五集,绘制出一幅真实的中国教育: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故事。教育是一场孩子、家长与老师共同长跑,影片关于个性与制度、应试与素质、留守与留学、青春期与亲子关系、独生子女与二胎政策等教育话题涉及每个家庭。这是关于一群中国零零后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关于中国未来的寓言。

  使用缩写,系统符号提升效率,便于速记。如果为了私密性考虑,还可以发明自己的个人符号,那么即使别人偷偷打开也无需担心泄密和私隐性。

  Tips3

  “葱鲔火锅式”笔记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一书里,作者就已经提出“葱鲔火锅”这道特色菜。

  具体做法为:

  1.把书与报纸杂志上的原文、电视里的新闻发言、所见所闻的事实这些外在信息记录并在前面标上“○”。

  2.对摘录的信息,写上自己的感受或者个人的独特思考并在前标上“☆”。

  3.重复步骤1、2。

  间隔出现的“○”与“☆”,很像以葱段和金枪鱼为食材的日本火锅料理,故作者冠名“葱鲔火锅式”笔记。

  例子:

  170925 微信启动图变更

  ○摘录两张启动画面的对比

  ☆eh...为什么要更改画面,新一张清晰度更高哦! ○画面从人类起源的非洲大陆逐渐过渡为华夏文明起源地☆微信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旧版是NASA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名为“蓝色弹珠”。新版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 。 ☆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巨大的进步。风云四号日后有更多的用途,发挥更大的作用。

  许多人做笔记都偷懒,只摘抄○的内容,没有☆的个人思考。只有从其他来源得到的信息,收集再多也不过是人所共知的资料。记下☆的感想是对自己的个人访问,促使深入思考。

  Tips4

  手账笔记的细节在日记旁边写上标题,为了日后复读笔记一目了然。但是言简意赅又有趣的标题,未必立刻完成。这时候有两个方法:1.在日期标签后先空着,可以当天晚上整理笔记再思考,把适当的标题添加。2.如果是主题不明的笔记,就以主语和宾语作为标题。比如“参观故宫博物馆”、“我在上海”...加上标题是为了日后的检索,如果是流水账的日志笔记,标题是非必要的。任何时候都优先记录笔记,标题搁置有空再拟定。

  行距注意留空在记录笔记的时候一般起码留空一行,因为记录笔记的时候经常是匆忙的,有的想法过于复杂模糊没有写清楚。事后再梳理笔记的时候要删改,添加更多信息。

  笔记本的首页、尾页保留空白笔记本第一页与最尾一页不做笔记,以两页相对开始做笔记。这两页并不是一直保持空白,为了美观而装修。这两页作者称之为“度假胜地”,在首尾页可以写上自己最爱的格言座右铭,还有其他自我的“收藏品”孩子灿烂笑容的照片、收到的朋友问候明信片、家庭合照,或者《国家地理》震撼的星辰山河风景照。让自己暖心,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的事物都可以贴上去。不要看轻这些细节,这是精神的治疗手段,缓解自己的压力与消沉情绪。

  Tips5

  粘贴是手账笔记最有趣之处。在小学,老师要求我们动手制作手抄报,但是应付功课后没有人坚持了。十几年后阅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我发现没有坚持的原因是找不到制作手账的乐趣与剪接方法,连手抄报的门槛还没有进入。许多信息都能够剪接粘贴到笔记上。

  新闻报道只把“内容提要部分”部分剪下来。还有深度报道或专栏等文章中说明情况的前半部分。杂志也如是。把报道整编剪下来并不实际。因为有可能超过笔记本的页面大小。在贴上报道后,记得时序法记录日期,20170929 CNDL (中国日报)

  综述与书评报刊的综述、书评一般都比网上的书评质量高,推荐都是高评分的畅销书籍。把这些书评剪接下来留待以后作为写作的干货,如果书评很长,就只裁剪前半段。原因是书评的前半段基本是这本书的摘要和背景说明,是全书的概括。购买了一本书后,书的腰封要不要浪费,腰封不仅有宣传信息,还有在作者的个人见解,书的中心句。把腰封剪下来(不要吝惜)成适当的大小,就会加深了自己阅读过这本书的印象。读书的体验通过可见的形式保留在笔记,在腰封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

  用照片补充记录百言不如一图,尤其是旅游的笔记,精美的风景人文摄影胜过千言万语。一般的照片比A6,A5纸张都要小,无需修剪可以完完整整地贴上笔记本。在笔记上记录游记,在配上图片以后翻阅就能更多的乐趣。还有在朋友聚会上,把场面拍摄,记录整个party过程, 把不同的参与人物剪下来,写上姓名。一份清楚的派对“流程图”就制作好了,下一次回顾能了解到当时更多的情况。

  实物纪念品杯垫、商品包装、说明书、餐厅卡片、纪念硬币等实物纪念品、周边产品照贴上去不误。实物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假设我们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喝过难忘回味的咖啡,看到杯垫立马就会激发记忆。旅游购买回来的袖珍纪念品,不注意收藏拜访很容易丢失,如果放在笔记本里,既能达成贮藏的功能,又完成纪念品自身的“纪念”作用。一款3C产品或许使用过后就会淘汰丢弃或者以旧换新,但是留着说明书就是自己与一款产品的”同居“证明。一款产品不能在像标本贴在笔记上,但是说明书可以。

  Tips5

  商业活动与工作资料最常用都是A4纸,而我们使用的笔记本是A5、A6尺寸。仅是剪取A4纸上的重要资料,纸张的大小不一不是困扰大家的问题。但是如果需要把整张A4纸粘贴到A5笔记上,如何不超出边框保持美观又方便打开阅读,则未必许多人能兼顾了。奥野宣之尝试过多种方法,最后推荐采用“三折加工变形法”。

  1.对折时,错开两到三厘米左右

  2.将对折后的那一端边缘和折痕对齐后再折叠一次

  3.再次折叠的部分朝上,贴在笔记本上。

  如此对折粘贴后,就看到文件的标题,要详细阅读再展开纸张。

索引化

  索引并不是笔记资料本身,而是资料的汇总目录,是寻找笔记的线索。作者记录了188本手账,堆积起来已经一个成人的身高。这时候手账的索引化管理就迫在眉睫。只要把握好参照办法与位置,索引化并非难事。

  制作目录前面已经提到笔记本与首页与尾页要留白,除了贴上自己珍品之外,另外的用途就是写上目录。用日期或者标题对应页码。

  在书的切口写上序号:切口指的是书脊的另外三边,推荐使用油性笔在上截面、下截面写上序号,无论在哪个角度都能确认序号。

  输入excel,嫌动手制作麻烦,那就拿出大杀器EXCEL,把原本要手写的目录纳入电脑的数据库。每一行的信息分为5个部分,笔记本编号+6位日期+检索标记+条目题目。

  例如:001 170910 P 发信息给老师祝贺教师节快乐

  001 170912 R 阅读《希腊神话》

  001 170915 T 准备国庆的旅游行程

  每写完一本笔记后,最好即使输入目录,如此就不会因为笔记本的增加堆积成恐怖的输入量。有的手账玩家总是觉得太麻烦了,其实对于数据的索引可以去芜存菁。在设置条目的时候,只需要选择输入干货信息,即是检索可能性较高的,包括:读书笔记,书评。 在年初考虑、筹备的计划、长远的打算职业规划,旅行游记,重要工作记录。关于生活的流水账,几点起床,今天吃了什么则可以筛选不录入。

  制作完毕的索引备份到云盘,即可万无一失。搭配Excel,检索的效率如虎添翼,我要检索自己的计划,那么输入P,即可过滤其他信息,回顾自己以前做的计划。现在一年过后完成了多少?

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十年后修订再版,作者增加的重磅内容。如果说,笔记的作用是回忆、纪念太过大而无当,那么知识生产对实用主义的人而言最具有兴趣。

  “知识生产”指的是人们通过脑力劳动创造出信息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所指广泛,包括智慧、思想、念头、新闻报道和口头叙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也可被纳入信息。总之,简单来说,所谓的知识生产是让大脑运转起来,用人们知晓的形式提出某些新的事物——信息。——梅棹忠夫,《知识生产的技术》

  你在思考创意的时候,请先记住这样一个前提:“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这是美国广告大师James Webb Young撰写的《创意的生成》一书中的名句。

  知识生产是旧信息的有机整合,旧信息的化学反应。现在许多的大v否是看过几十本书,经过头脑风暴产出新的知识。有人对此过程认为很简单,但是没有掌握方法,经常思考做不起来不会容易。 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有创新。思而不学则殆,终日为了思考创新而感到空白无助,没有厚积薄发的知识储备。“信步游走、不知不觉登上山顶”是小概率事件。书到用时方恨少,或许会无意中得到一些灵感启示,但好的创新成果绝不可能仅仅是无意识的、苦思冥想的产物。好譬如一位写手作家,阅读输入后没有记录自己笔记信息的资料库,写作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最后这一篇作家新修订的内容,对无论是使用手账笔记还是软件笔记的人都可用。

  收集——积累常识和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除了收集记录客观事件、数据,我们内心的发现之事,疑惑之事,在意之事,所思所想也可以记录,只要大脑蹦出来的什么都可以写,即使这些内容是幼稚的、无聊的。因为你不预知这些想法,日后或许用得上呢?若有需要完成的专题研究,收集的信息就不能仅用意识流记录,还要有针对性。假如我要研究如何制作精美的手账,在网上、报刊上要对同类信息搜索多加留意。前面提到剪下报纸的报道、书评、社评...都是重要的信息。如果是网上的资料,还可以动笔抄写在笔记本。有人肯定又问,直接复制到电脑可以了,为甚么要抄写呢?“手抄一遍,胜读十遍”抄写是手、脑、眼睛的结合运动。古代有张溥嗜学,手抄文章数十遍然后焚烧记忆。笔记记录只是创意的第一步,但是很多人却把起点认为是重点,把资料收藏后,不再打开复习咀嚼,那么收藏搜集最后只成为无用功了。

  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不要把收藏当做掌握,不要用阅读取代思考,不要以为储存在云端等于储存在大脑。反刍收集的信息,可以散漫地、无目的地阅读。此时“葱鲔火锅式”笔记,还有段落行距的空白就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温故而知新”,咀嚼复盘的时候。有新的体会,新的角度,这时候在原文基础上,写入新的想法主意。“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在咀嚼的过程,可以顺便对手账笔记进行二次的梳理。例如:迅速阅读划线的部分、标记加工、在书的切口上贴上标签...如此记录--咀嚼形成良性的循环。

  发酵:脱离选题,进行潜意识思考 重组法研究问题有关的内容,又或者有些内容因为新奇,写到信息卡,一种名片大小的卡片。制作了多张卡片后,它们好像扑克牌展开在自己面前,会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出乎意料的组合。有些信息可作为开题,有些可作论据...把这些卡片信息用主线串联后,纵横排列。重组法特别适合构思长篇文章。

  移植法在A4纸上,先确定主题写下标题,画下划线标明。拿出笔记本浏览,对有关的信息用逐条书写的方式进行转记,直到有足够的灵感为止。与重组法不同,移植法在写下一条条信息后无法改变顺序,所以需要自己构思结构,对A4纸上的笔记取舍后再抄写第二遍。这个能发现各个环节的关联,获得新得视角,功不唐捐。拼接法 上述两种方法必须动手抄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还有一个办法,先把有用的手账整页复印,再用剪接粘贴在A4纸上。缺点是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但是集合了上面两种方法的优点。

  顿悟、具体化

  勤于动手,思考才会继续前进。边看电影边吃着爆米花,看书只拿笔画下划线,思维就会停滞不前。相反地,只要生活轨迹中的内容记录到笔记,自然就促进新的信息产生。当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收集的资料达到阈值,输出一篇文章就会倾泻而出,不费功夫。灵感创新,虽然属于非理性的产物,通过长久记笔记形成思考模式,最终量变会导致质变,种子需要水的灌溉才能长成参天巨木。

后记

  在看本书之前,我的目的是学习信息与构建知识体系,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未曾留意的新大陆,我按照附录推荐的工具,购买了文具和袖珍笔记本,动手跃跃欲试。

  本书的精髓是任何人都能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笔记本。作者列举的办法是自己多年总结最得心应手的,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手账笔记讲求“个性化”,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式对作者的方法论进行“拿来主义”。

  手账笔记的运用在日本代表职人的竞争力,但是奥野宣之更喜欢手账带给自己的快乐。保存下来188册的笔记,至少证明了自己没有浪费生命,至少曾经努力拼命过。如果没有生活的笔记,人很多的记忆则逐渐模糊,留下深刻的只是大悲大喜。如果有日志,回头看过自己的汗水,即使最终没有结果,曾经的努力会使自己感到没有遗憾,如果成功了手账笔记就是你是励志故事。记录的过程都会成为内心的精神支柱。

  笔记上面渲染了成长奋斗的喜怒哀乐,恋恋不舍的温馨感。手账笔记是自己的编年史,也是另一个自己,翻开手账就如观看自传,然后莞尔一笑,幸好当初我的手没有闲下来,留住了美好的记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六):一册在手,天下我有

  最近手机有点卡顿,某天时间比较充裕,我把手机里的APP全面清理了一遍。

  清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收藏”了好多东西。拿微信来说,平时看见朋友圈里转发的长文,例如“32个逆天的功能,看完变EXCEL高手”之类的,都没有仔细看过里面的内容,想着以后也许会有用,就点击收藏了,然后实际的情况是后来并没有看文章,更没有学习文章里的功能变EXCEL高手。微博上也一样,浏览时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或许有用的内容,我会随手点击“收藏”,大概数了一下我从开始用微博至今收藏的博文有上百条,仔细翻看收藏的内容,有些依然觉得很有意思,有些内容竟然觉得很陌生,似乎以前并没有读过,还有一些博主删除了原文,也想不起来收藏的是啥内容了。更搞笑的是,有一些内容一样的但是发至不同的博主的博文,我竟然收藏了两次。这些收藏时想着以后或许会有用的信息,后来竟然一次没有打开过。类似的情况很多,“XX笔记”里也收藏了很多以前觉得有用的信息,但是仅仅只是收藏起来,并没有再看过。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各种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便利。只要打开搜索引擎,成千上万条信息应有尽有;只要打开智能设备,随手一拍,即可将想要的图片、文字储存起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唾手可得,然而随着储存的信息量的叠加,管理越来越复杂,这些收藏的却没有得到应用的信息形同鸡肋。

  是因为科技太过于发达了么?回想以前读书的时候,电脑还没有家家户户普及,也没有智能手机,当时最常用的就是笔记本了吧。做为一名本子控,最爱买的就是各类的笔记本了。摘抄、练字、记账、做计划、写日记、读书笔记等等,买了无数的笔记本,心血来潮的时候记录两页,本子越积累越多,然而大多数本子都是只记录了几页便闲置了,再也没有翻过。现在打开那些曾经记录的本子,摘抄的句子已经忘记了,读书笔记也很陌生,那些看上去很努力的摘抄和记录,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让人不得不心生疑惑,花这么多时间记的笔记到底值不值得?

  有幸读到一本书,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找到了答案,记录与收藏信息并没有错,错在并没有掌握好信息整理的技术,将信息活用。

  这本书是有着“笔记本作家”之称的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是出版10年销量超过30万册的《如何有效整合信息》的修订版。作者在原版的基础上添加了大量最新的诀窍和技巧,教读者如何简单有效的整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知识生产。听上去很复杂,实则并不困难,奥野宣之说:“只需一册笔记本,任何人都能活用信息”。这就是书中提出的“一元化笔记法”。

  那么什么是“一元化笔记法”呢?

  所谓一元化,是指把想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一册笔记本中。

  作者提倡不需要分册,把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一册笔记本上就好。无论是剪报、工作日志、会议纪要、读书笔记、甚至是旅游的票根等,只要是想记录的东西,都可以粘贴记录在这本笔记本上。而且不需要分类整理,只需要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信息记录即可。

  作者认为这样做很简单而且简洁,并不需要担心“构思记录在哪里”这样的问题,而且不需要划分不同的类目,不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所有的信息都在一册笔记本中,无论是上班途中、开会、亦或是旅行,只需要带着这一本笔记本,就可以查阅到之前记录的所有信息。这本册子的颜色、大小、质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方便程度来选择,用完一本以后也不必担心无法衔接的问题,随时都可以买到。这样按时间记录的笔记本就像是一卷长轴卷,重读的时候过去发生的一幕幕会更清晰的浮现在眼前,且收集起来的工作、生活中看似并不搭的信息整合起来以后,也许会产生新的灵感。

  如何记录会更高效?

  作为一个笔记达人,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很多他自己实践过程中觉得比较实用和高效的记录方法。比如“罗马字母略记法”、“常用内容符号化法”、“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等等,那么收集的信息多了以后,该如何查找呢?别着急,我们担心的作者也考虑到了,书中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建立索引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习惯不一样,作者给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作者的方法只是参考,大家按照自己的习惯记录就好。

  如何产出?

  信息记录了,那么如何让这些收藏的信息避免成为鸡肋,能为我们所活用产出新的信息呢?

  书中作者提到美国广告大叔詹姆斯.韦博.扬撰写的《创意的生成》一书,詹姆斯认为,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通过“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五个步骤,就可以将信息活用起来,从未产生新的知识。

  读完这本书,我找出以前没有用完的笔记本,参照书中的方法,不再分册,不再分类,将所有我想记录的信息都扔进了我的笔记本里。有时间的时候会随意翻阅,我相信有一天,在我需要的时候,这些过往记录的信息会让我灵感乍现。那种感觉就好像----一册在手,天下我有,嘿嘿。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七):如何一举解开困惑多年的笔记情结

  我上初中那一年,正逢上韩国的晨光笔记本风靡校园,淡黄色的纸张,浅绿色的横格条纹,再加上可以小清新可以甜美的封面,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把这么漂亮的笔记本带回家,之后,我就要信誓旦旦地计划一大堆让人羡慕的课堂笔记了。

  可惜的是,我还是太天真。数理化上课时,老师讲得太快,概念直接在书上画,错题只能直接划掉,看着一个大大的叉醒目地出现在本子上,如同画在自己身上一样不堪入目。文史地的知识点也都基本在书上,那时候我还不会思维导图,总结起笔记来,和抄书没什么区别,也就没坚持下来。

  唯一用得最频繁的当属读书笔记了。既然课堂笔记用不了多少,那就在读书笔记上下下功夫吧。然而我却又犯了一个错误,我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的摘抄本区分开了。原本以为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可是谁想到兴致一来的时候找不到本子,只能拿出哪个用哪个吧。后来我又陷入了笔记本选择恐惧症,小本子好装好携带,大本子能够把一个内容写在一起……唉,我的记笔记事业就这样从初中纠结到了大学毕业,乃至工作至今,也没完成一本像样子的笔记。

  就这样,笔记本的情结一直都困扰着我,为什么有的人的笔记本就能记得那么实用又好看,而且还能够变现呢?真的是我坚持力差,不会安排笔记空间吗?不!时至今日,我终于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了。一切都只在于我早先没看过这样的一本书——《如何有效地整理信息》。

  《如何有效地整理信息》的作者奥野宣之是日本的笔记本达人,他的笔记本书写理念和记录笔记后的智慧创造法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除了本书之外,奥野宣之还有《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签”读书法》等书已经问世。《如何有效地整理信息》这本书结合了高效的方法论指导和案例分析,操作性极强。当我们通读全书之后,就能够轻松地掌握与实践作者的笔记法了。除此之外本书还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些信息产出,达到开拓思路,启迪创新的效果。

  《如何有效地整理信息》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章,分别从记笔记的原则、方法与技巧进行介绍,也就是整理信息的方法集合,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是第五章,指导了我们如何将笔记本中积累的内容进行知识生产。也是本书再版后作者与时俱进增添的内容。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前一部分的升华,因为我们在记录笔记的时候,除了想要留存有用的信息与知识之外,还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收获,也就是知识生产,所以当我们从知识生产的的角度进行阅读的时候,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笔记法的精髓了。第三部分是第六章,介绍了笔记本索引化的好方法,目的是在已经能长期的记录与知识生产后,又帮助我们能够快速得到找到自己曾经记录的信息。

  困惑一:如何为笔记本分类

  解决关键词:不分类,一本通

  奥野宣之的笔记法叫做“一元化笔记法”,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有多少个生活和工作重心,一本笔记本就足够了。之前在BBC电视剧《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使用的一款笔记本,在电视剧播出之后火爆销售。对,福尔摩斯就只使用了一个本子。试想一下,如果福尔摩斯也把笔记本分为调查失踪人口,调查连环谋杀,调查哥哥委托的案子等等的话,估计福尔摩斯本子还没找到,线索就已经被抹掉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不需要各种花哨的分类。我们只需要一个本子,并且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去,就能够解决所有麻烦。

  “一元化笔记法”的记录原则也非常简单,就是将所有的信息都按照时间顺序或记或贴在本子上,并且进行索引。随着“断舍离”概念的推广,我们应该懂得为自己的生活做减法。只用一个笔记本,就能够解决自己的笔记本选择恐惧症,笔记本分类纠结症,笔记记录地点失忆症等等。“一元化笔记法”让记笔记变得轻松无压力。也让所谓的分类记录这一笔记本的虚张声势远离我们的生活,最终找回单纯记录的轻松愉快的感觉。不仅如此,因为我们将所有的内容都记录在一个本子上,所以本子的消耗率也会大大提升,每当我们记录完一个又一个本子的时候,岂不是又拥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困惑二: 如何选择适合的笔记本和笔

  解决关键词: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我们在选择笔记本的时候,除了关注封面的颜色与图案,纸张的质感与条格样式这些比较形式化的方面之外,最应该关注的是笔记本的尺寸。因为笔记本的尺寸大小和移动的方便程度将会极大的影响我们使用笔记本。如果你经常出外勤,办公地点经常移动的话,便携的笔记本会更加适合,那些能够放在口袋里的笔记本,如果足够记录的需求的话,便是你最好的选择。如果自己想要记录的信息量比较大,信息内容比较多的话,那也就只能选择大开本的笔记本,方便我们记录和粘贴,而且一目了然方便整理信息。

  解决了尺寸大小的问题之后,我们还可以根据最近的生活情况或计划进行笔记本的选择。最近爱读古诗词,那就可以选择中国风的笔记本熨帖心情;最近有长期的旅行计划,就可以选择方便画画与粘贴的本子进行记录;最近想要认真准备考试或者学习一项技能,那就选择厚些的本子方便讲内容整合在一起,方便复习等等。除此之外,经常换换笔记本的类型,也能够启迪我们产生很多灵感呢。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会有不同的思考与成长,一味的认为哪种笔记本最好是不现实的想法,我们无法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也很可能不会一直使用同一种笔记本,所以在选择笔记本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合适。

  我们在使用笔记本的时候要“一元化”,但是使用记录笔的时候,就可以同时有很多的选择了。不同颜色的笔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查找记录的信息。正式的会议记录用黑色或者蓝色的钢笔或水笔,这样不容易丢失信息,而且还很正式。外出的时候根据季节、时间或者心情用一些颜色鲜艳的笔,也可以多感官的记录下信息。如果有带包的习惯的话,也不妨带着便携的剪刀和胶棒,随时随地可以粘贴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个手工和文具的小白的话,本书的附录介绍了几十种文具的使用方法与心得,可以帮助选购哦!

  困惑三:如何让信息混乱堆积站变为信息高能处理中心

  解决关键词:清楚 有用 辅助

  试着回忆一下,我们都经历过的作文考试。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高中,语文作文考试的官方用纸都是稿纸,字和字分开,上下有空行;英语作文考试的官方用纸虽然都是条格纸,但是行间距都非常大。这样的设定,并不是为了方便考生书写,而是为了方便阅卷老师给分。从这个陪伴我们十年磨一剑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方便阅读的书写方式的窍门。读到这里,也许一些读者还没有明确这个窍门,那一定是我没说清楚。不过没关系,奥野宣之说清楚了就好。奥野宣之的书写窍门是,将字的结构写清楚,上下行空一定的距离,字迹较大一些。在需要标注和重点的地方,使用自己统一设定的符号,如果担心自己记不住符号代表的意思的话,也可以参考火车编号的方式用汉字缩写,比如说动车的标号是D开头,高铁是G开头等等。

  如果你喜欢阅读网络小说或者订阅号的话,一定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叫做分割线。分割线的种类有很多,波浪的、横线的、点线结合的、没什么明确的规定,画起来全凭自己的喜好。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分割线,小事件记录完毕,画一个普通的分割线,一天的事情记录完毕,画一个明显一些的分割线,特别重要的事情,干脆就画个彩色的边框。即使我们做不了手账达人,偶尔借鉴一下小技巧也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么。

  “一元化笔记法”一直有一个让人比较疑惑的事情,那就是,如果这一件事情没有一次性记录完毕,过几天还有新的后续发展怎么办?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时间记录的话,不是就将一个事情分割记录得支离破碎了吗?别担心,奥野宣之还有好办法。如果记录的页数不多,就在相同事件的笔记,就在本子的同一高度上贴上颜色一致的标签纸。如果记录的页数特别多,也可以选择同一事件涉及的页数的切口上,在同一高度,用荧光笔涂上相同的颜色。这样看高度,看颜色,即使是页数分隔很远,也能够一目了然。当然,如果你愿意的话,在事件结束之后,选择一张适合的大纸,以复印或者抄写的方式,将这件事情总结在这张大纸上,并把纸折叠后在贴在本子上,也可以在本子上贴一个小信封,将纸折叠后放到信封里,那就一目了然了。

  在解决完如何记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记什么。关于记什么,我们其实可以任性一点,想记什么就记什么。本子是自己的,笔又在自己手上,我们记录下来的内容,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派上大用场呢。 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将来的自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不过有的时候,当我们拥有了太宽泛的权利之后,往往会陷入不知所措。也就是即使我说你记什么都行,你也可能会不知道记什么好。这也就是我大爱奥野宣之的地方,因为他无私地将自己记录多年的有效内容分类整理下来,告诉我们,应该记什么。那么,奥野宣之的笔记本上会写下或者贴上什么呢?他会将自己感兴趣的宣传卡片、书店名片、纪念卡片等等贴在本子上,在购物用餐之后,也会将收据或者购物清单贴上。读到一本好书是,他会将书籍的宣传卡片或者腰封贴上。旅行的照片、会议的PPT等等,都是能够帮助我们会议的好素材,贴上吧,不用犹豫。除此之外,如果你有阅读报纸和杂志的习惯,阅读的剪报也可以贴上哦。粘贴可以帮助我们节约记录的时间,并且也让记录的内容变得更加准确,真是方便又好用的方法之一。粘贴之后,再利用零碎的时间,原汁原味地记录今天发生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的过程,尽量少的将自己的感情色彩加在事件的记录当中。简单点儿总结,就是重事实,重过程。毕竟,在以后的再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化都会减淡,能够帮助我们回忆起原本发生了什么的过程记录,才是最有效的。

  “一元化笔记法”让我们在记录的时候,节省了很多的心力,所以记录之后的索引工作理所当然地就要消耗一些时间了。首先针对一本记录完成的笔记本,我们要像制作书籍一样,在前面添加一个目录,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列出内容主题和记录时间,不一定要写上页数。在列出内容主题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将主题都列出来,奥野宣之总结出了后期搜索频率较高的项目,供我们参考。比如读书笔记,会议和学习笔记,想要仔细阅读的书评,特殊时期的思考,游记和自己的构思或者是设想等等。

  按照以上的方法,我们统计完了一本笔记本的目录,然后还可以将这个目录输入到电子表格中,这样可以在我们以后积累了更多的笔记本之后,也能够快捷的找到需要的内容。一个笔记本,除了书脊之外,有三个切口,我们在使用完一本笔记本之后,一定要在每一个切口上都写上笔记本的编号和记录的时间段,方便我们后期查询。这一点很重要哦!

  困惑四:如何从笔记本达人变成创新达人

  解决关键词:复盘 再构

  写到这里,我很想问一句,阅读完困惑三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我们要将那些看似没什么用处的的发票、卡片贴在本子上呢?笔记本不应该记录下来我们日常生活的干货吗?恭喜你,如果你注意到这一点的话,证明你是一个爱思考的人,没注意到的话更没关系,因为我现在认认真真地解释原因呢。本书的名字叫做《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题目中的“有效”二字,隐藏着一个信息为我所用的含义。那么,作为资深的笔记达人奥野宣之的操作经验,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记录笔记,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我们更希望在记录之后,我们自己能够有一个提升,能够创造出更多新和好的东西,这也就是奥野宣之所说的“知识生产”。比如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语老师,其实我讲明白了课本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我还是会经常关注广告文案和时事新闻等等,这是因为一代代的学生们的知识积累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流,如果我们不一直跟着走,一直发展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话,最终就会从“老司机”降格成为“老古董”。

  在奥野宣之的实践当中,他记录的这些收据、宣传卡片纪念卡片等等都是能够对他的知识生产提供帮助的。这是因为,首先,我们一直想要得到的创造力,其实原本就是对已有知识的重组与再创造。实际上,就是将出人意料这个词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出人意料的使用,出人意料的重组等等。而这一切的出人意料,都需要大量的积累作为支撑。日常记录笔记就是对知识的量的积累,偶尔让我们经验或者感兴趣的宣传语或者卡片,很有可能就是点燃一切量变,让其产生质变的催化剂。持之以恒地坚持积累,就完成了知识生产的第一步——收集。

  当我们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翻看着过去整理的笔记的时候,可以一边看一边思考,用彩色笔画出关键词,在旁边坐批注,给记录的内容起名字等等,这些都是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将某一项或者几项的笔记内容进行再整理。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同主题的内容整理在一张大纸上。如果担心整理不好的话,也可以用卡片分别整理再重组成为新的笔记内容。在这个复盘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已经收集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我们在复盘的时候,也会处在不同的状态,所以,不同阶段的复盘,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思考。在这个时候,灵感便能够迸发出来了。

  除了收集与复盘,能够做到知识生产,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去实现。比如说,我是一个想要提升码字水平的斜杠青年,那么真正让我靠近这一目标的,唯有写写写。不要再说什么积累不够,阅读不够了,写写写才是所有的一切的促发剂。只有我们开始动笔,才能够督促我们阅读与积累,才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写什么,欠缺什么。那些真正能够“下笔如有神”的人,都是为写而思的。那些一直让我们的码字习惯持续拖延的理由,也都不再重要。

  《如何有效地整理信息》这本书是作者奥野宣之在上百本笔记实践“一元化笔记法”后的产物。这本书的畅销,也是作者经验成功的证明。在一本笔记本上,按照时间顺序,粘贴、记录下我们每一天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并经常翻看这些笔记,不仅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高效更方便,也能够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有用有心意的知识生产。此时此刻,你还在等什么?我可要去记笔记了。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八):如何让碎片化信息有用武之地?这本书告诉你!

  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快要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没。

  每天一起床,手机中微信订阅号堆积的小红点,微博推荐的热搜,无不显示着我们正深处信息的洪流中,却总是力不从心。

  我们逐渐变得矛盾。一边总是被碎片化信息所吸引,一边又总是痛恨自己无法系统掌握知识。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作者奥野煊之却给出了一个终极解决方案——在一个笔记本里,记录下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

  这也就是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的“一元化笔记”的精髓。

  奥野宣之,何许人也?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同时也是《如何有效阅读》的作者。其累计图书销量超过50万册。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用笔记本写作。

  他本身的坚持,就是当代匠人精神的最好写照。

  那,为什么说奥野宣之的方法是针对碎片化信息的一剂良药?待我慢慢道来。

书籍配图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作者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也就是前四章,是用来讲述记录信息的方法,第二部分(第五章)用来讲述如何利用已记录的信息来生产知识。第三部分(第六章)是如何有效参考已完成的笔记本。

PART 1 、记录信息的方法

  作者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提到记录笔记的三条规则:

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

  这三条规则贯穿全书,本书大致按照三个规则进行论述。其中最颠覆的就是一元化。作者在书中表明,在记录信息之前,不要人为的对信息进行分类,尽情的记录任何你想记录的任何信息。这就是一元化的含义。

  而这与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是相违背的。分门别类,是我们整理衣物时,工作时的一种顺势思维。我们的内衣和衣服是分开的,手帐本和笔记本是不同的。我们有很多笔记本,它们各自有不同功能。

  但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要把所有信息,一股脑都记到一个笔记本上!

  想一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分类?

  作者认为,一元化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1)记录前,不用担心选择恐惧症发作——你不用去想这个东西要不要记?以及记的话,它要记在你的哪个本子里?因为,你只能记到这一个本子里!

  (2) 容易坚持——越少的选择,越少的规矩,往往最容易坚持。

  (3)寻找信息时,只需翻阅这一本,就确信自己肯定能找到。

  如果再配合上时序化(根据时间记录你的信息),你就会发现你往日的笔记就是你的生活,而当你翻阅笔记时,就像在翻阅旧时的时光。

  而索引化,作者在本书的第六章中具体介绍,也就是第三部分——如何有效参考已完成的笔记本(即笔记索引化)。

  除了这三个规则外,《如何有效整理信息》的第一部分还介绍了很多个小技巧以及选择这三条规则的原因,让你在记录信息的同时更加高效。

PART 2、如何利用已记录的信息来生产知识

  作者根据《创意的生成》一书中提到的方法,自己整理出以下步骤:

  步骤1:收集——日常取材,从在笔记本记录信息开始。

  步骤2:咀嚼——回想,深入思考上一步骤积累的信息。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步骤4:顿悟——创意的诞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

  步骤5:具体化——创意执行化为成果。

  以上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环环相扣。作者在每个步骤的操作层面都介绍了自己的心得以及如何更有效的的小技巧。例如步骤一的“问题主动性”,步骤二的“无目地重读”以及“交叉参考笔记”等。

  知识的产生以及灵感的乍现并不是必然的,但与其我们抱着别人的资料埋头苦读,期待缪斯女神的到来,倒不如,细读一本专属于自己的时间笔记更为靠谱!

PART 3、如何有效参考已完成的笔记本

  1、在一本笔记本中,如何索引信息?

(1)制作目录(2)设置标签(3)在切口涂色

  作者认为制作目录时,可只对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制作目录。设置标签用于分类,在切口涂色比较耐用,以防标签掉落。

没错,标签就是他头上的那个东西!

  2、在多个笔记本中如何索引?

  (1)将所有信息按照规则记录

  (2)录入Excel表格

  (3)在Excel中进行检索

  将所有信息按规则记录时,可以用例如这种“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组合,当然了,你也可以自创。

  比如你在11月2号看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就可以将它写在你的第一个笔记本里。当你将它往Excel中录入时,就可以写“1+171102+阅读笔记+《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如果你记录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可以更加进阶到“高手段位”。可以联合艾斯宾浩曲线来为自己设置复习计划,根据你自己的记忆规律来记忆属于自己的笔记本。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有很多作者提供的整理信息的技巧。我们是不可能短时间内,都吸收消化的。所以,更好的一种选择是,先把这本书当成一种工具书,放手去写,若遇到困惑之处再来查证,或许你会豁然开朗。

PART 4、尾声

  至此,以上三个部分,可以根治大多数人的碎片信息恐惧症。

  在唯一的笔记本中记录下每一个你感兴趣的信息,解决了碎片化信息的归宿问题。

  而利用记录的碎片化信息,积少成多的生产新知识,则彻底粉碎了碎片化信息的无用论。

  碎片化信息,也有它应有的价值。我们要做的不是断绝网络,与世隔绝,而是顺应时势,学习如何去利用它,来为我们创造价值。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九):好的创意从整理信息开始

  曾经把自己的笔记做过很详细的分类——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名人名言、计划书单……一个关键词一个笔记本。刚整理出来时很有成就感。可是作为一个并不很自律,看书时喜欢随时随地的人,在记录的过程中却发现,当看书看到精彩部分时有一些内容想摘抄,手头的却是日记本;或者想要摘抄名言警句时身边触手可及的是读后感专用笔记;想要写些读后感时,却拿到了摘抄本,不胜其烦……实在懒得去翻它们,于是就顺手找一个便利贴或者随便的彩页纸之类写(抄)下来,之后却随手一放,不知所踪。总之,分类太细真的影响记录体验。使用时更不用说,在几个笔记本中来回翻阅会觉得很麻烦,日子一久,就渐渐淡了书写或翻阅的兴趣。

  除了手写笔记,我也尝试在手机和电脑上使用电子笔记。从最开始使用的“360网文摘手”固定到现在很热门的“印象笔记”。老实说,现在用的这一款“印象笔记”使用体验非常好。不论随想、摘抄、网文保存、原创文章,只要做好分类、标签整理,储存、检索信息可谓“唾手可得”。虽然使用的得心应手我也有一些担心。随着信息量的积累叠加,整理及管理会越来越复杂。无论是重读或者引用,操作起来势必会越来越繁复。

  日本杂志撰稿人、“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如此说:“各种信息收集手段层出不穷,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终端,被不断应用于信息的收集。可谓即时又方便。但他们都有一个弊端是因其过于发达也过于复杂,使其并不能为更广泛的群体使用,最终导致用以上收集方式,并不能实现高效、活用信息,更好的实现知识生产(产出新信息)。”

  这样最终会造成这样的烦恼:

  *不管收集了多少信息都无法运用自如

  *长时间思考也想不出好的构思

  *好想把个人经验和学习过的知识活用于工作中,但很困难

  为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烦恼,作者为我们推荐了他自己一直在使用并已经制作了180+本笔记的“一元化笔记法”。

  什么是“一元化笔记法”?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平日里只需加信息保存在一侧,可以反复翻阅的笔记本中。”是不是很简单?

  先看作者的“一元化笔记”:

  其实,这个笔记法的操作也非常简单,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制作过程。

  一、内容收集

  之所以叫做“一元化”,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将所有引起触动、激起想法的信息,一股脑儿的存进一册笔记本中,等待再次阅读、加工修改、再次组合生成新的信息(知识生产)。

  这有一个流程图:

  不论工作、生活、学习、随想、灵感,所有日常处理的信息都可用书写或粘贴的方式纳入笔记。它们可以是:

  ★工作日志和日记

  ★碰头会和采访内容的笔记(因工作性质而定)

  ★工作中使用资料的剪报

  ★客户寄来的明信片和信件

  ★写有创意的便笺纸

  ★报纸和杂志的剪报

  ★书籍的复印件

  ★电影和电视的观后感

  ★收到的名片

  ★旅游时收到的小册子、票据、存根

  ★书的腰封等

  ……

  就算笔记本会因一元化而变得混乱、厚重、不雅观也不要在意。因为这样坚持下去,我们不会再发愁找不到目标信息。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在笔记本里。作者说,此时的笔记本就像一个“大玩具箱”。当你寻找信息时,它一定在里面。

  这样记笔记会让我们倍感轻松,一本笔记在手,随时随地的记,不会再因分类而手忙脚乱。并且需要调用时不用担心会找不到,坚持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压力。

  二、添加日期标签,按时间顺序记录

  为了避免笔记内容生混乱,制作时我们需要按顺序使用笔记本,在记笔记时添加6位日期,分隔使用。

  什么是6位日期记录法呢?举个例子:

  000101=2000年1月1日

  130831=2013年8月31日

  年份后两位(00)+月份两位(01)+日期两位(01)就是六位日期。

  资料贴纸也可以添加日期标签

  例:【130709】书评《×××》

  【130710】某次聚会的流程

  这样添加了6位日期标签后,不但可以分隔笔记,避免混乱,还可以在日后重读时,因这些日期的提示而回忆起信息的关联。

  另外,在笔记本的册数渐渐增加后,为了能够分清册数,我们可以在笔记本的封面注明笔记本的序号和使用的时间段。

  例如:【188】130513--130610

  为避免标签磨损而消失或被所贴标签盖住,所以封面加标注最好在笔记本用完之后再进行。

  三、将收录的信息索引化后提取

  随着信息的收集越来越多,重读过程中笔记本中的信息如何被快速寻找到也变成一个重要的问题。此时,我们有必要对笔记进行索引化处理。

  索引化的处理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我们可以像图书一样,在封面背后和第一页设置目录。(用日期标签代替页码也可行,但自己事先标注页码更便于寻找。)

  第二种,设置标签。可以用粘贴标签或胶带的方式代替目录。

  第三种,在笔记本切口涂色。在笔记本的切口处用马克笔等工具涂色来带替标签。

  在笔记本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在笔记本上做索引的方法就略显欠缺。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关键字检索库(Excel表格)。

  具体格式为: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条目标题

  如:189 130630 企划 思考的技巧

  189 130705 旅行 桂川城

  189 130709 读书 《第四消费时代》╱三浦展╱朝日新闻出版社

  为方便日后参考,留心将条目名称的标记统一,严格确立规则。

  综上所述,“一元化笔记”制作的过程中只要遵循三个规则:

  ●一元化

  ●时序化

  ●索引化

  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笔记法。它有所有复杂的笔记所没有的优点:引用:

  *简洁而简单,不会造成混乱

  *可以无压力地持续使用

  *自由度高,能够随意调整

  正是这些优点让我们的笔记变得简单实用,具有极高的可操作性。并具有极广泛的适用性,几乎适合所有人群。

  更重要的是,由于一元化笔记的广、杂、博,在重读时看似大杂烩般的信息却让我们有在浩瀚的信息海洋寻宝的感觉。思绪天马行空的游走时也会为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灵感。

  其实对于奥野宣之大家应该不陌生。在豆瓣有7.5高评分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是他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风靡一时。此次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作者从业十余年的经验之谈。适合所有希望在思考、写作与创意方面有所收获的读者。

  乍一看觉得这本书内容过于简单,家里的小朋友一句话就概括了:“就是一本说大杂烩笔记的书!”没错,就是一本说笔记的书。但仔细阅读下来就会发现,奥野宣之先生像朋友般向我们安利的笔记法其实不那么简单。从收纳什么内容到如何书写、粘贴;如何为笔记排序;如何索引笔记内容;如何利用笔记实现知识生产;如何使用工具,乃至有哪些实用的工具。做笔记的过程中所有牵涉的问题,全部都贴心的提到了。当你看过这本书之后,一定会觉得做笔记是一件简单有趣,却意义重大的事情。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十):“一元化笔记法”的神奇魔力——向奥野宣之学bujo手账之道

  “手账”一词源于日本,指称用于记事的本子。在那个“手账”氛围浓郁的国度,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无论男女老少,都随身携带着一本属于自己的“手账”,或记录心情,或安排日程,而书店、文具店的货架上,更是处处可见手账及周边的售卖,已然形成了某种文化。手账不仅是一种爱好,甚至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