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浪食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浪食记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浪食记读后感10篇

  《浪食记》是一本由王恺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食记》读后感(一):跟着他,有文化地浪荡地吃

  早年喜欢汪曾祺和唐鲁孙。执着于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在避难的几年里依旧有那么淡然轻松地笔下“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这样困窘年代美好;惊叹唐鲁孙的饕餮盛宴,从宫廷酒宴开始吃,一路吃过官府菜,北京各大涮锅,兴致一起,跑去西北吃羊肉,总之五湖四海都吃遍,边吃边和你拉饮食圈的“家常”。

  但我总尤嫌不足。汪曾祺写吃,常常是散记中捎带一笔,饮食没有出处,大概总是某个摊子某家老店。唐鲁孙又是太骄傲了,信手拈来自信。看他写吃,一边恨自己不生帝王家,一边遗憾某某食物早就已经失传。得了,总之是吃不到。

  而王恺的文字,算是综合了上面二位的某些气质,写吃时夹杂着人情世故随意浪漫里又透着骄傲自得。但我不敢下定论,他一定受以上二位的影响。因为他的文字总带着某种自我天地的矜贵。用极为平凡词句——“好”、“一味的”、“猛”、“味觉体系”——来修饰面前的食物,不管是景德镇的辣椒炒肉,还是红灯区的宵夜,又或者是贵州的酸汤,都被赋予相近的描述,却给人带来不同感受。他笔下的“好吃”是怎么样的呢?说不出来,但你觉得就是有别于自身经验的好。

  写作的人长囿于词语匮乏,而写到乏力,笔下的相似词句让人觉得惶惶不安。太相近了,带不来新意,像是嚼炖的半硬的牛蹄筋,嚼上几口,已滋味全无,但还是一块千疮百孔而不断的橡胶。王恺在写吃上,有了突破。写吃,而不仅写吃。他将饮食体系和地域文化作为参照,让食物活在了当下。他自身的文化坐标,让他成不了唐鲁孙。而他也乐于对各地饮食做“细读”,找到隐藏的、边缘地区的饮食与大体系之间的关联。这其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台式小情歌》里写阿里山的木头,山民信仰体系还有台湾的庙宇,倏而宕开一笔,写到缅甸南方的小城,“雨水冲刷的斑驳的木栏杆和石灰墙”,南国“和庙宇一样多的”茶饮店。他说像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像吗?我不觉得,但隐约又有点那么个意思。这铺天盖地两节“南国文化考”之后,才写到阿娥豆花店。又提几句旁边夫妇卖撒了梅粉的芭乐,戛然而止。看着四六不着调,回想又觉得是那么一回事。南国的潮湿温柔都在水果和豆花里,还有种种小吃。所以他才在最后写“我还是很认真的吃着,无论是一碗肉燥饭,一碗砂锅青菜,一碗豆花,一碗米糕,一碗冰冻薏米,一碗酪梨牛奶,一碗軻仔汤,一碗麻油猪肝汤,一碗虱目鱼肚汤,一碗豆乳鸡,一碗馄饨面,一碗牛肉面,一碗手工乌冬面。”

  利用出游出差的机会,他跑去各地的犄角旮旯,文殊院旁的小摊,或者贵州某镇一地脏水的铺子里,吃甜水面,跷脚牛肉,烤豆腐,等等。一边吃一边看桌对面穿着大袍子的老者,“纡尊降贵”地坐在不合衣着的脏桌前,镇上人无异的神色,着实太有趣

  另外,他的文字迷人之处在于奇妙的换喻、联想,抓住了一丝隐秘联系,牵扯出一段诡谲复杂体验。他要与食物质地谈一场漫长恋爱,于是新鲜的刺身在他嘴里幻化出一整出戏。“龙虾是一种甜软的韧劲;鳌虾是傲慢贵族,冰着脸,可骨子里还是鲜美的,不能自拔地耍着舌头牡丹虾一般是炸天妇罗的好材料,用在这里,却又了乖巧的劲头,咬下去,欲断不断,缠绵不去,甜虾显然不是超市里那种货色,完全柔媚乖顺的小妮子,可以无休止的和你鬼混下去。”

  他像是李白口中的浪荡侠客,执剑走天涯豪情的吃尽庙堂市井,潇洒的走遍大街小巷。相当迷人的是,当你读完序言,翻开第一回第一篇,首句竟是正典与流畅感,如郦道元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旋而与后面随性的文字形成奇特的张力。

  他的《浪食记》,是真的,带你去浪荡地吃,有文化地吃,无论中心与边缘。正如之前他所拟的书名,“每一块肉都有来历”。

  《浪食记》读后感(二):王恺男士是非常好的作者

  不信的话,大家看:

  王恺男士还亲自用他的豆瓣帐号来回复我这个“专门黑他的小号”了,算是对我这个黑粉极度重视了,我这个卑贱的黑粉深感荣幸

  在此还要抒发本阴沟蛆虫对王恺男士的仰慕,本蛆对这位男士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时表达对这位男士粉丝的羡慕,天天都有屎吃,晚上睡觉前,回味一遍,翔味还萦绕口中,啧啧赞叹道:是坨好翔。还是一坨吃了酸臭汉堡而成的极臭无比的好翔。

  这么一想,我都不知道谁是蛆虫了?

  嘻嘻。

  为了博得王恺男士的注意,本蛆用了大量排比句“专门黑”王恺男士的作品,从这位男士的微博可以看出,本蛆的诡计得逞了。但本蛆的排比手法由于属于蛆式文学,受到了高端文学王恺男士拥趸的嘲笑,本蛆这次改掉旧习,忍痛放弃本蛆热衷的蛆式排比好了。

  可是王恺男士的后半句本蛆就没懂,既然说本蛆的“故意黑”逗笑了王恺男士,为什么还有以下言语?图中的文字从四面八方看,本蛆都看不出里面含有喜悦成分可能高级王恺男士拥有多幅面孔,随时切换,这种高级的生活方式是阴沟蛆虫所不能理解的。

  在这次本蛆“故意黑,有目的地黑”王恺男士的活动中,本蛆从没有对王恺男士作人身攻击。是王恺男士先使用人生攻击,本蛆以前“故意黑”的也是王恺男士的作品。那也就是否意味今后本蛆也可以人身攻击王恺男士了。

  这样一位口出污秽的王恺男士是本蛆一辈子的偶像,爱您,笔芯。

  tl;dr 如果你们觉得我这篇蛆味太浓读不下去,可以读这一篇好文—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5452133/&dt_dapp=1

  《浪食记》读后感(三):不问来历,不问去处

  虽然书名叫《浪食记》,可却不是一本美食指南。关于吃食?却也是写了不少。

  王恺在书里写了很多他吃过的食物,基本,都是好吃的。但是,他不是告诉你,这种食物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那么好吃,怎么去吃。更多的,他写的是吃的环境,吃的人,还有一道菜背后的那些人。此书最吸引我的,也在这一点。

  还记得他写贵阳的宫保鸡丁,“真好吃。不加花生,也不加豆瓣酱,用贵州当地的数种辣椒,炒出来的鸡丁嫩滑芳香,像个梦。”我一直认为梦是个神奇东西虚幻丰富,不是你想得就可得的东西。一种菜,好吃得像个梦,得多奇幻啊。连他自己都感慨,“觉得大约以后都吃不到这么奇怪而好吃的食物了”。

  梦是多么私人事情啊,它可以被描述,被绘画,可是,再具体,它也只在个人梦境里,难以感同身受。梦又是一个难以用语言去表达的东西,它太广泛了,虚无缥缈又美好。看到这句话,你会不会回想自己吃过的食物,尝试寻找这“梦”一样的瞬间?如果没有,你会不会想去寻找,去经历这“梦”一样的瞬间?想必,在以后对待食物上,你会留多一份心,去认真对待食物。这,就是写作者的厉害之处。

  为什么写人?对于吃,食物是重要的,可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食物满足食客,食客成就食物。怎样去突出一份食物的好?看它的受众。例如他写一家日料店,在女主出场前,这家店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可当女主如“一朵黑夜里盛开的花”般出现时,这家店就特别了起来。再看到“说也奇怪,在北京见到的很冷漠餐桌主角,在台湾的冬日下午刚烫了一个头,倒像七十年代台湾经济刚起飞阶段电影配角,有股子软绵绵的气息,和她在北京的形象毫无瓜葛,显得又亲热,又柔软”时,这家店就彻底不一样了。这些场景,如电影在你面前放映开来,恍若身处其中。如果没有这些人,这些食物被写得再好,也只如美食图片一般,美丽,却有些冰冷。

  他不止去高级餐厅,也吃路边摊,像他自己所说:馋。因为馋,会一个人走进饭馆,点一桌子的菜,从被嫌弃到被欢迎,可是,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对食物的感受。他会慢慢吃,慢慢观察周围的人。是因为做过记者,所以观察力特别强吗?这方面原因应该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他有一颗柔软的心,旧文《震余记》里就明显体现

  食色性也,食是排在第一位的。不过到底,哪里都是人生百态。他的书,就像浓缩版的地方誌。有过去,有现在。未来呢?谁知道。或许,若干年以后,你再翻开这本书,会感慨一句:原来还有这样的过往,幸好有人写了下来。

  每一块肉都有它的来历,每一块肉都有它的去处。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熟悉的,陌生的,来了去,去了来。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但他始终保留着那颗赤子之心,这,何尝不是“浪食”的最高境界呢。

  《浪食记》读后感(四):读王恺的《浪食记》

  知道王恺,是因为看了韩松落的书。刚开始是在微博上,看他说入了晓芳窑的杯盏,说时事,说喝了的茶,也diss一些现象和人。字不多,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真的懂,而且非常有界限感。是那种如果我有好茶好物好酒,会想和他一起分享的人,因为他懂,不会浪费糟蹋。后来看他推送“雨期”的故事。这样的人和事,我是不忍细想,不愿戳破的。看那些无奈苟且和做作被淋漓尽致的描写出来,别扭、却真实。再后来就迫不及待的加入了属于“风流猪狗”的读者群。热闹的呀[愉快] 也许是因为成为了这其中一分子,王恺出书,带给我一种与有荣焉的强烈期待,只想马上拥有,看看他曾经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吃过的食物。书有很多段落,满满当当的游历,我还没有全部看完,读过的篇幅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和他一起去吃,该有多好啊[呲牙] 就算被他嫌弃形容词语频乏,只能说:很妙很妙[偷笑] 那也会是很幸福幸福的吧

  《浪食记》读后感(五):读《浪食记》

  从《浪食记》买来,就开始每天翻上几页,阅读量不大 ,求的是安静悠闲,不要和吃人参果似的一口气读完。作者并没有很高大尚的炫耀自己吃的历程,而反带着谦卑,觉得能吃到人间如此美味是特别有福气事儿。王恺不鄙视乡野美食,不会觉得上不了台面食物、碟盘不讲究会沾染了乡下野蛮气息;更不会觉得和他一起吃的也只是乡野最最普通农民就有失身份,要坐就一起坐在人群中吃,要么就在塑料袋横行的地面上站着一起吃,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美味独特绵长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慢慢的他练就了一付能迅速分辨美味的肠胃。馒头也好、高贵的料理也罢,只要好吃,在他眼里是没有区别的。很多老底子的美食为什么都在乡间,在淳朴敦厚的乡间?看完书我似乎有点明白城市的快和乡间的慢,让我们现在接触到的食物彻底大反转,制作过程太复杂、选料过于讲究的食物,不太适应城市的快,水土不服吧。越是通讯发达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简单,做饭从选料到腌制到刀工到成型出锅,都是遵循老的传统,他们不赶时间,也不用为了销售要拼命做更多,享受做的过程和每天人群爆满的片刻。看着看着,不由想起小时候过年前四姨做的肉冻,攒了一年的猪皮,用刀刮去内皮的脂肪,洗净放花椒等调料,慢火在钢精锅里炖,直到肉皮软烂,汤色粘稠才停火,装盘放凉,吃的时候拿起一块切片,撒上调制的调料,美味至极。刮肉皮的脂肪都是个费力气的活,平时也真没得闲做这个。外面买的肉冻怎么都没有这样味道,亮晶晶透明就看着害怕,胶质的来源不明,和家里做的怎么能比?一页一页的看下去,心里不断琢磨里面提及的美味有没有能吃到的可能性。因为吃,又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让人觉得鲜活、有趣,就是生活百态。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吃是多么重要的事,就连酷似神仙的林妹妹也不能不吃不喝吧。可转念又一想,换了这么矫情的自己,看着满地油污,肯定就不愿品尝,也是注定要错过美食的。

  关注王恺的微博很久了,熟悉他的言行。有人觉得王老师是牙尖嘴利、刻薄的人。我能说这种带有片面的评论请你收起来吗?他只是看不起不懂装懂、或是一知半解就拿来卖弄,动不动就要拼命显示自己的优越性的人罢了。一位朋友的评语,最普通却真切动人话语:王老师是一位懂得吃又非常随和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浪食记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