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馆(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茶馆(精)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馆(精)读后感10篇

  《茶馆(精)》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017-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馆(精)》读后感(一):经典自有经典的道理

  以前,我最不爱读民国时期作家作品,一个原因课本里的鲁迅,直接学伤了,每句话都是一把刀,可是要分析出它的意义,分析不到位得不到分。一个原因是郁达夫,读他的文字,从来看不到太阳样子。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家》啊、《骆驼祥子》啊,都表达着一个陈旧时代,没有半点鲜活气息

  可是十多年过去了,重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感觉一样了。

  这本《茶馆》收录了老舍先生的话剧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他的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代表,例如《茶馆》、《龙须沟》、《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柳家大院》、《断魂枪》、《落花生》,等等。

  先说说《茶馆》。这部人艺长盛不衰的话剧,不过三万来字,但是精彩纷呈

  一是三幕戏,展现了从清末戊戌变法,到民国军阀混战,再到抗战胜利之后的三个特殊时期,社会变迁人民生活,这三个时点选得真的好,说明了旧中国为什么会灭亡,以及封建君主、军阀和国民党为什么不能救中国。老舍先生没有说啥大道理,只是通过戏中人物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二是各色人物,三教九流的70多个人物,没落的贵族圆滑的掌柜、想创业救国的新生民族资本家、退隐的国会议员、地方恶霸、宪兵司令部的处长、说媒的坏心眼艺人穷困潦倒的算命先生、走投无路农民乡妇,有的人台词稍微多点,有的人不过几句话,可人物的底子如在眼前,比如把农民康六的女儿卖给庞太监的刘麻子,对康六说庞太监给十两银子买他女儿,对庞太监说康六要二百两银子才卖女儿,就这两段话,露两面儿,刘麻子那“心狠意毒”的人物定位惟妙惟肖,让人过目难忘。刘麻子被特务当作逃兵充任务抓住,当街斩杀,可是他儿子,小刘麻子出场后,比刘麻子还要恶毒,更是一肚子坏水,直接把掌柜王利发逼上了吊,这是人物性格使然,但更是社会的环境造就。这些鲜明的人物,剧中比比皆是,随便拎一个出来说说,都是故事,都是沧桑,可是作者却廖廖数笔,点到为止,让人慨叹之余,生出许多思绪。这是年少的我根本可能看得懂的,只有经历了生活,又了解历史才能明白“一滴水折射出整个大海”的道理。

  三是出色语言。每个人物都有符合他身份的语言风格,见言如见人,比如抽大烟的相面先生唐铁嘴,成天里就靠着那两片嘴混吃混喝,他见到秦仲义时凑上去说:“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我看到这儿,忍不住想接:这位少年,看你骨骼清奇,我这里有一本秘笈,就传给你了吧!)那这秦仲义呢,是一二十多岁的阔少,一心想创业维新救国,他对着唐铁嘴说:“躲开我!去!”两句话,唐铁嘴厚脸皮的猥锁样、秦仲义不苟言笑气势,就都出来了,栩栩如生

  四是展现的世态万象。作为话剧,无法事无巨细描述当时社会的场景氛围,全靠作者的细节安排和读者的领会回味。比如这一节:

  (走投无路的康六把女儿康顺子通过刘麻子卖给了庞太监。女儿见到庞太监时,晕过去了)

  刘麻子:怎么啦?

  康六:又饿又气,昏过去了!顺子!顺子!

  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

  茶客甲:(正与乙下象棋)将!你完啦!

  刘麻子问“怎么啦?”,绝对不是关心康顺子,而是担心出了岔子后,他那190两银子的赚头没了,所以这个时候紧张,是心疼他那钱会打水飘;康六因为没办法活下去,不得已卖女儿,见女儿晕过去,估计那心得跟刀扎了似的,叫声戚厉;庞太监则是阴阳怪气,对于他而言,眼前这姑娘死了,另外再找一个就是了,人命就一蚂蚁,甚至可以想象到他摇头晃脑白眼儿的模样;旁边的人则是毫不关心发生了什么事,“休管他人瓦上霜”,世态炎凉。“你完了!”这句话,像是对穷人当头棒喝,没有出路命运不过这三个字,读者很难不为此心伤。

  类似的细节,在剧中有很多,细细咀嚼,有无限的空间

  除了《茶馆》,老舍先生其他的作品也很出色,他特别擅长描写在各种历史背景下,底层人物的生活状况,由他们的命运和人生,反映出时代的矛盾冲突、斗争,以及对国家、民族、人民诸多问题的思考。而他的语言既幽默又精炼,既平实又风趣,比如《上任》中,为了120元官饷去带领一帮土匪去抓反动分子的尤老二,反被以前相熟的土匪敲了一竹杠,“土匪对稽察长下了命令自己弟兄!尤老二没的可说,没主意,没劲。主意有哇,用不上!身份是有哇,用不上!他显露了原形,直抓头皮。”这个曾经的土匪那又怕又窘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再如《老字号》里的:“那群伙计,不知是从哪儿找来的,全穿着破鞋,可是衣服多半是绸缎的。有的贴着太阳膏,有的头发梳得像漆勺,有的戴着金丝眼镜。”这是一个销售手段诡计多端的绸缎店,看看这肖像描绘得,可不就如见其人么?

  酒是陈的香,经典自然有经典的道理。

  《茶馆(精)》读后感(二):看人生百态,品茶馆之茶

  每个人对于一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情感

  这段情感的记忆脑海挥之不去魂牵梦绕,在时光的洗涤下,熠熠生辉

  对于茶馆,我们这种素未谋面的地方,老舍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感?

  在这个陌生房间里,发生过怎样的事情

  在这个冷清的空间里,有怎样的爱恨情仇纠缠

  打开这本书,记忆随之而来,仿佛看到百年前在那个狭小空间里发生的一切。

  那个动荡不安年代,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那个食不果腹的时代。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

  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轮廓来”。

  幕启

  〔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点心与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朋友出头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像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所在

  第一幕

  戊戌变法前后,茶馆一片“繁荣

  公元1898年,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然而,在北京的一家大茶馆——裕泰茶馆里,却呈现着一片“繁荣”景象。你看,那提笼架鸟的,逗蛐蛐、玩蝈蝈的,卖古玩玉器的,算命打卦的;镖客们谈论着武术,摔跤手来与“仇人”讲和;财主秦二爷准备开办工厂搞“实业救国”;跑堂的伙计托着面来回奔跑,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照料着,左右逢源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约地露出了令人窒息的黑暗面: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五斤白面就换个孩子”,太监要娶老婆爱国者被捕,连县太爷都被神父吊在教堂里烧死了,这就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升腾”景象,它预示着大清国要亡的必然命运”。

  第二幕

  民国初年,茶馆被剥削逐渐衰落

  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军阀割据,内战连年不断,民不聊生。北京城里有名的大茶馆都关了张,而只有裕泰茶馆在王掌柜的苦心经营下经过“改良”准备开张。

  茶馆里摆上了留声机,后院改成了公寓,住进了大学生。社会上的动乱使王掌柜忧心忡忡,大兵们抢走了他的钱,连桌布也拐跑了;逃荒的百姓堵在门口;侦缉队的两个“老主顾”敲诈他;更使他败兴的是两个大兵要娶一个女人,这种“生意”竟也跑到他的茶馆里来谈判。

  王掌柜非常困惑,不知这个世界再闹下去会是什么局面,而他又该如何生存……

  第三幕

  侵华战争期间,茶馆倒闭王利发自尽

  又过了30年,王利发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仍在拼全力支撑着“裕泰”这个老字号。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沆瀣一气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共产党人;17岁的女孩被迫卖笑;流氓特务要霸占他的茶馆。

  王利发彻底绝望了,他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找几个知心人吐吐胸中的闷气。正好这时,50年前被清政府逮捕过的常四爷来了,那位办实业最后垮台的秦二爷也来了。三位老人谈啊,笑啊,用他们亲身经历在揭露着人吃人的社会。三人拿出拣来的纸钱,提前勾自己“出殡”,他们围着桌子撤呀,喊呀,那凄凉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然后悬梁自尽——安然了结了一生

  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精)》读后感(三):时代缩影

  再次翻开老舍先生的《茶馆》,心情激动沉重的,激动是因为再次捧起这本书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想起了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心情,沉重是因为再次回到那个时代,被老舍先生的笔触感染,仿佛置身其中,难以自拔,见到那个千疮百孔,饿殍遍野的旧中国。

  之所以用时代缩影来形容这本书是因为老舍先生用短短的三幕,从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到军阀混战,再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将中国的几个时期描述的淋漓尽致,将整个社会背景搬到一个小小的茶馆,将茶馆作为一个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汇聚在这里,他们经历了清朝的灭亡,军阀的割据,国民党特务的疯狂。茶馆这部话剧之所以被不断搬上话剧的舞台,成为经典之作,成为中国话剧里程碑式的杰作,除了老舍先生对社会的深度剖析,也因为他笔下刻画的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斥着无耻笑声,其实茶馆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文中贩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刘麻子,不但不觉得自己在作恶,反而觉得在为别人着想,为了让别人活下去,才做的这样的生意,在那个时代人们也见怪不怪,可见由于残酷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麻木无知愚昧思想最新版的茶馆除了茶馆的话剧,还收录了老舍先生其他经典的著作,比如宗月大师,龙须沟,我这一辈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被收录到课本中的作品。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个被外国列强任意欺凌,任意霸占的时代,过度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内战时代,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今中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能够以大国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永远铭记那些屈辱的过去,为祖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茶馆(精)》读后感(四):这,就是大师

  茶馆,它的封面是一个佝偻的老人留在寒夜里的背影孤独,凄凉。

  我想,这,大概就是里面众多社会底层人民的形象了。

  从《骆驼祥子》,到《茶馆》,到《我这一辈子》,每一篇,都能把人物写到极致,让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赞叹,只能叹一句:这便是大师了!

  《我这一辈子》,是贫苦的一辈子,是看尽世态炎凉的一辈子,我这一辈子过得艰难,过得辛苦,过到了最后,我却似白活了一场。我的可悲,也是时代的可叹。

  在年轻的时候,做了学徒,学了本事,磨了性子,几年里受的苦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我”会说话,办事漂亮,还娶了个同样精明的媳妇儿,体体面面的生活,许是让好些人都羡慕。

  这个“我”,是好多人的写照吧,虽然说年代不一样,可当我们刚步入成人社会没几年,带着年轻人专有的热情,聪颖,莽撞,和傲气,有混出了点小名堂,自然是春风满面的觉得自己还算是可以嘛,觉得要是这一辈子就这么平平常常顺风顺水的过下去直到变成一抔黄土,那也算是很好了。

  可是,生活永远不会让你在平坦的路上走太久。于是,“我”戒烟戒酒,信神信佛,却还是遭了背运了:我的媳妇儿跟着除了黑的发亮其他方面都不如“我”的师哥跑了,并且再也没了音讯。这件事让“我”的心墙出了一个窟窿,不至于让墙倒,却是露着风,并且弥补不上了。

  ——看,这便是生活啊,哪会让你顺风顺水,它会在你最开心的时候给你下一场瓢泼大雨,又会在你瑟瑟发抖以为自己就要玩完的时候,把你从泥沼里拔出来送你阳光万里告诉你说它在开玩笑。

  之后的“我”,因这一件事,改了行,做了个巡警,一干就是大半辈子,拿着紧巴紧巴都不够花的工资,去养活两个没娘的孩子。“我”经历了兵变,亲眼看着被兵抢过烧过的街道再次被良民大众抢个彻底;经历了改朝换代变成了民国;经历了几起几浮的职位变动,“我”的儿子当了巡警,女儿嫁了巡警,儿媳妇的父亲和哥哥也是巡警,“我”一个人踏进了这一行,一家人便诅咒一样只能在这行里扑腾,看着有钱人家的公子小姐上学都要车接车送,有钱人家的姨太太用这从什么巴黎买来的卖一个男娃娃都换不来的胭脂水粉,“我”只能硬着头皮在巡警里挣扎。最后的“我”,没了儿子,人也老了,白白瞎折腾了五十多年,“我”笑,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盼着等笑到最后一声的时候,这世界能变个样吧!

  多么的悲怆,多么的无可奈何,这个活生生的世界,却偏偏不给人活路走!

  “我”这一辈子是一个时代,茶馆里也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活,真真切切的给了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甩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包袱。

  看完这本书,心情错综复杂,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佝偻的背影下,都是一个在压迫中艰难生存的灵魂。

  把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以文学的形式演绎出来,还演绎的如此之高,什么是大师?这,就是大师。

  《茶馆(精)》读后感(五):精典

  这本书题为《茶馆》,翻开来看,是满满的惊喜,可以说这本书真的是精挑细选了老舍先生的戏剧、中篇小说、散文中的精品,集结到一起,所以读起来分外的卷不释手。

  说到老舍,记忆还停留在课本选段的《骆驼祥子》里,那个时候是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可是,必读书目里我似乎都没怎么读。对于老舍,我不了解其文,也不算了解其人,只知道他是个著名作家,只知道他在那个年代投湖自尽,无限唏嘘。

  我推荐每一个不了解老舍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开始读老舍。

  书中有两个剧本,《茶馆》和《龙须沟》,两部都是老舍很著名的戏剧,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茶馆。可能应了那句伟大的戏剧都是悲剧的话,幕起幕落之间,匆匆几十年,人还是那些人,命却已大不相同。我实在忘不了结尾老哥几个给自己撒纸钱的那个描述,呼应着脑海里话剧的情节,那时何等的悲怆。时代造就了一群人,也抹杀了一群人。人挣不脱命运,再努力,也有挣不脱的时候。《茶馆》的结尾是悲怆带着荒诞,那是那个时代赋予故事鲜明的特征。所以想比起来,《龙须沟》就是规规矩矩的歌颂了。说好的,大家感恩感激,但是远抵不过茶馆那种灵魂都被蛀空了的悲凉。

  再来说说小说。

  《我这一辈子》也是很著名的中篇小说了,电视剧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跟着看过,就记得张国立,别的都忘了。现在看小说,发觉毕竟是改编,还是原著更有滋有味儿。这篇小说是第一人称小说,全文都是“我”在跟你讲我的故事,话语间透着生活气息,也眼看着这样一个小康生活的家庭,逐渐衰落,“我”的生活,几经起落,一辈子都在掂对着吃穿用度,到老却又丧子……其实,“我”的故事是太多太多家庭的缩影,他们可能没经理过妻子出走、晚年丧子,但每天上着班愁着吃穿用度,孩子小时愁上学、孩子大时愁工作,再大一些愁成家,这不仅在那个年代,在这个年代都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再看“我”所经理的那个年代,做了巡警,不说“我”有多大良心,但看着那满城大火心里空掉的一块,是几乎每一个尚存善念的人都会有同感的。但是有同感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平民小卒一己之力,做不了什么,且早晚有一天,这点一己之力也会被生活抹去,就剩下无奈与无力。

  还有其他的小说,中篇的《月牙儿》,短片的《柳家大院》《断魂枪》《老字号》……

  老舍先生的这些小说,对我来说,大多透着小人物的无奈。这种无奈多少有些时代悲剧的色彩。读起来有深深的无力感,而且申请的是,放到现今社会,你依然可以从中找到那么一些些的共情。我想,这就是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的魅力,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剧本、一出戏剧,能在时代更迭、价值观几轮翻新之后,依然可读性颇高,且依然被奉为经典,它绝不仅是华丽的词藻或顺应实事的发声。这一次,我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再次感受到了那种被时代筛选后留存下来的精华。

  散文就不多说,前不久刚度过老舍先生一本散文合集《活出自在人生》。散文应该是更能切合作者本人的脾性,所以读老舍的散文,其实能看出他是个豁达幽默、乐于自嘲的人。他经历过苦难,却还能保有乐观的心态,他爱生活,只可惜,那时的世道没回馈给他应有的善,而他,索性就弃之而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茶馆(精)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