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1: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10篇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是一本由夏笳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一):后记:故事背后的故事

  一

  “一切美妙的科幻,都与初恋无异。”

  我不记得这句话从何而来,但我相信所有喜欢科幻的人,都会对这句话所蕴藏的魔力感同身受

  我出生于1984这样一个科幻的年份。在乔治·奥威尔笔下,那本应是个极坏的世界。但或许正因为他把如此坏的可能性提前写出来了,才使得历史没有朝那个方向发展。我所出生的世界并不完美,但至少每个人都有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权利

  从我开始学习语言,故事就是我赖以为生的必需品。起初是我缠着大人给我讲故事,很快变成我追在后面给他们讲故事,可怕的是故事永远讲不完,因为我随讲随编,永远不肯收尾。直到三岁那年,我在幼儿园认识了另一位小朋友,两人一拍即合,每天厮混在一起,把看来听来的故事全部讲到一起,还不断加入新的剧情,只靠两张小嘴,就创造出一个天马行空的二人世界。后来我们又认得了几个字,开始动笔创作。八岁那年夏天,我们合写的一篇童话故事《稀奇古怪国历险记》被亲戚看中拿去投稿,竟发表在一本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上。

  我已不记得从何时开始读科幻,又从何时开始以科幻迷自居。1999 年我上高中,因为当年高考作文出了一个科幻题目,我受到鼓舞,开始在作文课上写科幻小说。又因为深爱雷·布雷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和特德·姜的《巴比伦塔》,我写出的故事就有点边界模糊,像科幻,又有点像诗和神话。还是那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在我的作文本上留 下评语,将其称作比软科幻还要软的“稀饭科幻”。那时我不可能知道,这句戏言将会成为我科幻创作的某种标签,成为一个我不得不反复 思考、阐释和回应概念。但我已隐约感觉到,科幻中除了科学事实之外,也必然会包括诗与神话的维度,必然要借助隐喻的力量,让我们跃出常识的边疆,去抵达那些单凭逻辑推理不可能抵达的彼岸

  高二时,我还给《科幻世界》投过一次稿。那时候没有电子邮件可用,我花了几天时间,将手写稿输入电脑,打印装订,沉甸甸地装在书包里,捏着几块零花钱去寄挂号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通过邮局投 稿,也是最后一次。不知等了多久,等来一封退稿信。编辑在信的末尾写道:“你多多努力吧!你在写作上有点天赋,不可荒废了。但也不可以误了学业!切切!!!”因为这句话,我一直珍藏着那几张薄薄的信 纸。多年后,我将信纸上的字迹拍照发给《科幻世界》主编,才知道当年退我稿子的编辑是谁,于是一次次在酒桌上将“切切”后面那个三个感叹号当作笑话来讲。

  这些瞬间,对我来说都是很珍贵回忆。如果真有时间机器我会想去看一看那时候的自己,看看那个满肚子故事讲不完的小朋友,看看她趴在作文本上一笔一画写字的样子。我会默默坐在一旁,与她分享那种最真诚、最纯粹快乐

  二

  2004年,我正式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关妖精瓶子》。这个故事来自我在复习“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门课时产生的灵感,讲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如何与妖精打赌,而老实巴交的妖精又如何一次又一次吃亏上当。这篇作品获得当年的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由此开始,我阴差阳错顶着“科幻作家”的头衔,走上一条颇为曲折道路

  那时候我的故事主要围绕某种意象或情绪而产生,譬如《永夏之梦》中的时间旅行者与永生者在世界末日道别,或者《汨罗江上》中的X与故人之间永隔一江水。因为不太懂得怎么将一个故事展开,所以往往只写一个瞬间,或者一些松散的片片段段,甚至像《马卡》这样,将七个未能完成的开头通过一个讲故事的人串联在一起。不管怎样,将一个不可能真实存在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这对我来说已足够迷人有趣

  硕士读了电影学之后,我开始学习一些编剧技巧,想知道怎样才能将故事讲得更漂亮一些。与此同时,我也组织了在北京的科幻写作工作坊,希望与其他同样缺乏经验的写作者们一起探讨学习。在写《百鬼夜行街》时,我按照起承转合的四幕剧结构安排每一部分的叙事功能,建构每一处场景对话。而《你无法抵达的时间》,亦是仿照电影的叙事结构,用一种反差、一对冲突,来制造叙事动力人物弧线。但这些仅仅是开始,我要走的路依旧很长。我逐渐体会到,要讲好一个科幻故事,就像设计某种复杂而精巧的机械产品需要工程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

  2014年我博士毕业,开始一段新的人生。我的博士论文课题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科幻文学,也即是陪伴成长的一批作家与作品。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科幻的理解,以及我自己的创作风格都不知不觉发生变化。我开始越来越将科幻视作一种跨越 边疆的思维方式。这边疆不仅仅存在于当下与未来,或地球与外太空之间,而更存在于我们今日所面对的这个时空版图愈加错综复杂的世界内部。

  这个世界由许许多多犬牙交错的“异世界”构成,每个异世界都有其迥然不同规则和语言。科幻作家需要凭借超越常人好奇心勇气洞见,跨越可见或不可见的边疆,在不同的异世界之间建立桥梁。由此我亦发现,自己的小说中经常出现河流或墙的意象,它们构 成“此处”与“彼方”之间的分界,与此同时,也总少不了那些冒失而 倔强、试图“越界”的角色。与许多科幻作家笔下的男性科学家不同,在我的小说中,主人公多为女性,这部分与我个人的性别身份有关,部分则因为在我看来,女性作为历史(his-story)中被压抑的幽灵,代表着某种更具流动性、混杂性与革命性的生存状态。正如唐娜·哈拉薇在 《赛博格宣言》的结尾写道:“我宁愿做一个赛博格也不愿做女神。”正如《攻壳机动队》中的草薙素子。我借用女性的生命经验来塑造这些 越界者,并在拥有无限多样性与可能性的科幻世界中,尝试讲述她们的故事(her-stories)。

  三

  对我来说,“跨越边疆”不仅仅与科幻写作有关,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或者可以说,我时常觉得人生像一本科幻小说,充满惊喜与意外,伏笔与揭示。

  2012年,我认识了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我们开始相互翻译对方的作品,而这亦成为一段友谊的开始。经由他的热心帮助,我的故事陆续在英文世界发表,更进一步被转译为其他语言,也不断得到来自各国读者的反馈。仿佛多年前发出的呼喊突然得到回应,通往无数宇宙的星门依次打开,将夜空一点一点照亮。我开始接触到一个更加宏大的世界。

  这年夏天,我第一次去美国参加世界科幻大会,整段旅途就像《银河系漫游指南》一样精彩纷呈。在一个介绍中国科幻的分论坛上,一位美国科幻研究者向我们提问:“中国科幻的中国性是什么?(What makes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Chinese?)”这个问题后来成为我博士论文的核心议题。大会最后一天,我去参加6月份刚刚去世的布雷德伯里的纪念活动,并与其他科幻迷分享了我翻译老布小说的经历。活动结束后,主持人送给我一张照片,那是老布于1939年参加第一次世界科幻大会时,与其他科幻作家们的一张合影。回家之后,我将这张照片放在书桌上方,在他投向未来的目光阅读和写作。

  2014年10月,刘宇昆来北京参加华语科幻星云奖。这一年恰好也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在法国南特、凡尔纳的故乡,一群机械师们制造出高达十二米的机械“龙马”,将其运送至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进行表演。我在网上看到相关照片与视频,并以此为灵感,写下了《龙马夜行》。这篇小说原本是送给刘宇昆的一份生日礼物某种意义上,它似乎也最能代表我对于“稀饭科幻”的理解和想象

  这一年12月,我突发奇想,决定尝试用英文写一篇小说,向英国的《自然杂志投稿。其实在此之前,我早已听说《自然》上有一个超短篇科幻专栏,名为“形形色色的未来”(Futures),却从没想过可以去试一试,也没想过自己能够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六个月之后,《让我们说说话》(Let's Have a Talk)顺利发表。虽然只是一篇不到一千单词的小说,但从“不可能”到“可能”,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重大的一步。正如同小说中那位女性语言学家一样,面对未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勇气去敲门。

  2015年8月,我再度去美国参加科幻大会,并亲眼见证了《三体》 英文版获得雨果奖的历史性瞬间。会议结束后,我与几个科幻迷朋友去西雅图游玩,意外得知特德·姜就住在那里。我们贸然写邮件给他,希望能见面一叙,不想竟迅速接到回复。第二天上午,我们在一家咖啡馆里见到特德·姜本尊,他告诉我,最近刚刚在我的一篇英文访谈里读到“稀饭科幻”的故事。

  在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中,一位女性语言学家学习了外星人的语言,从而能够同时体验过去未来每一时刻事件。在听到“Porridge SF”这个词从他口中说出的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十五年前那个初夏的午后。彼时我刚刚翻开作文本,看到自己那篇习作后面写着来自好友的评语。我会听到一声来自未来的遥远回响,在耳边轻声响起: “一切美妙的科幻,都与初恋无异。”

  感谢所有在科幻之路上曾与我同行的人。这本选集中的每一篇小说,都与你们每一个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能继续把这些故事讲下去,讲给此时此刻的我们自己听。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二):你看,多么蓝的天啊

  一个极慢,一个极快;一个极静,一个极动;一个循规蹈矩,一个叛逆不羁;一个抱膝坐在自家房顶,默默远望天际,目光追寻着繁星脚步,一个推着滑翔翼从太阳最高峰,火星的奥林帕斯山上跃下,护目镜下的眼眸试图捕捉太阳被遮住那一瞬的光芒……

  “我”与“他”之间的差距很大,比乞丐国王之间还大,比丑小鸭与白天鹅之间还大,甚至“我”与“他”生来就注定不可能是同类,因为极慢的“我”的身体生来就与极快的“他”的身体不在一个频率上。

  唯一使“我”与“他”得以调谐的,就是那颗相似不安分的心。

  “我”在一次次与“他”的接触中,沉醉着,留恋着,并且在脑海中存成一帧帧∞D电影,在此后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梦回时分如同在一次次地理智地告诉自己放弃了,又一次次地追寻,直至最终的飞蛾扑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大抵如此。

  这个世界是天堂,这个世界也是地狱美丽事物琳琅满目,可是真正触手可得的,往往只能如美国那部刺杀某人的电影里繁荣商店里橱窗上的商品一样,比那些所谓“邪神手办”还要失真。

  无论人的出生伴随着“原罪”或是怎样,当这个世界意识到了你的存在,就会为你套上一张透明的网,一张交织错乱、任意的破坏都会有严肃代价的拘束之网。这张网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提供了一个身份,促使我们的生活不会逾矩。但也正是这张网使我们难以真正的“随心所欲”。

  正如文中“我”对“他”的思慕。

  无论半开未开的栀子花,清香袭人的麝香百合,还是去年园中那树碧桃,抑或漫天秒速五厘米的的落樱,不同人的初恋却有着同样的结果:那就是死亡、凋零,然后腐烂,腐烂到骨子里,到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分子,直到天晴在阳光中如小美人鱼的气泡般消逝去,组成来年的“春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却涂在了去年花落时节留下的疤痕上,隐隐作痛

  幼年时的钢琴教室,初入大学时的舞会,毕业之际的广播采访,“我”默默地,默默地向着儿时种在心底的那株葡萄树爬去。

  “我”的身体告诉我:没用的,继续爬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用处,上面很冷,你得壳恐怕会高处不胜寒!

  可是“我”的心却在轻声歌唱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上元夜里,花火满天,可是子夜后透过氤氲白烟的,是那永恒月光。月凉如水,在这似霰的月色之中,万户点燃了自己改造的“火箭”,苍老的郑和踏上第七次下西洋的征途,云天明的大脑被火箭送入太空。

  于是,“我”第一次,也即将会有最后一次,戴上那对耳机。“我”知道,如果“我”是一颗如月亮般永恒的星,我也愿将自己不断压缩,来捕捉超新星爆发那瞬间的璀璨。

  是对“他”的思慕吗?也许有吧,但也许心中更多的,实现成为和“他”一样的存在呢!那样就能幸福快乐吗?不试试怎么就知道呢?

  从小耳边满是大人对于“他”的赞美之词,“他”文武双全,样样皆通,博闻强记,似乎只要融入“他”的节奏中去,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欢笑。

  在研究所里,“我”就像获得了魔法的辛德瑞拉一样,就像《上海旧事》里学到了记忆移植方法的予倩一样,就像《以太》中回忆起了童年与姐姐玩过的游戏的主人公一样,就像怀揣“大帝”的圣遗物偷偷潜行的“王妃”一样……

  就像天地玄黄之广,宇宙洪荒之长的所有为一时情感而选择了“理性蒸发”的可爱的年轻人一样,“我”收拾好行囊,抛却了身上几乎全部的财富与权力,只为在那有限的几日内与你同行。

  “我”按着“他”的节奏,走着“他”的步伐,飙着“他”的速度,看着“他”的颜色,听着“他”的声音,度过着与“他”一般无二的美丽生活。

  “我”头上是深蓝的天空,脚下是绯红的土地,“我”睁大了双眼,屏住呼吸,用心去体会每一处的风景,并且用我自己,为这美好的世界祭上祝福。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三):时间之外,你在等待什么?

  时间之外,你在等待着什么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接触科幻文学并没有很长时间,惭愧看过的科幻文学作品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圈外人也知道的作品。所以对科幻文学的理解也比较狭隘,仅限于那种科幻大片类似的感觉,“未来,机器人,虫洞,外星人,,,”等等想到这个题材首先就浮现在脑海中的词语。所以夏笳的这本【你无法抵达的时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算不上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可以说是科幻文学中的小众了。 善用文学性的描述来勾勒对未来的想象以及为故事发生做出种种设定。读起来很舒服,没有那种很紧迫的让人感觉像是被迫读的一样的感觉。以前读三体的时候,总感觉非常紧张,非得一口气读完不可。可能是写作风格不同的缘故吧,我个人更倾向于夏笳这种慢慢叙事淡淡抒情的风格。像是在冬天捧着一本书缩在暖气片旁,舒服的,慢慢的沉浸于故事当中。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是本书的第一本文章,也作为本书的名字出现在书封上。书名来看,挺文艺的倒像是一本言情小说,,但是确实构思很出新,没有落入窠臼。用大脑频率的不同隔开了两个人的世界,上帝造人时,便多有不同,像是相对论一般,你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离我远去,我拼命追赶最终只是看着你的背影。以生命为代价的短暂相遇,朝菌不知晦朔。你在我无法抵达的时间里,同样的,你也无法在我的时间里驻足。但是这个故事本身的基调是积极热情的。隐藏在淡淡的文笔的背后,是女生一生仅一次的追寻,令人动容。剧本构造与日本的一部电影相似,千年女优。都是讲追寻,讲执着,讲在晦暗生命里突然盛开的绚烂花朵,讲在刹那光芒的映照下隐忍的岁月和时光。我和你之间,隔着永远也跨不过的银河,深知生命无常,连守望相助都达不到的隐忍和绝望。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努力着,近一点,在近一点。哪怕此生只能触碰到你的衣角,无怨无悔。爱情对女性来说是生命的点缀。没有向往与憧憬人生就晦暗无光。但对于作者大肆夸耀的男主却不敢苟同,性格描写的非常薄弱,不像上文中提到的电影中的男主,虽然全片中对他的描写寥寥数语,但是人物性格相当饱满,而这篇文章中,对男主的描写,尤其是少女玛丽苏般的词语。关于长相成绩的描写让人读了生腻,新奇的构想也埋没于老旧的套路中。不是很喜欢这种方式,个人有个人的见解吧。不能说不好,只能说不得我心。 总的来说,文笔尚可,不敢说是很优秀的大师吧,但起码是我接触到的科幻文学作家中很优秀的一位。嗯嗯,也希望他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加油。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四):你是我无法抵达的时间

  你是我无法抵达的时间

  “有只鲸鱼,唱歌的频率有五十二赫兹,而正常的鲸鱼的频率只有十五到二十五赫兹。”

  “那他真孤独啊”

  “一切美妙的科幻,都与初恋无异”。看到这句话时,我已经翻到了《你无法抵达的时间》的后记。关于孤勇,虚空,恐惧,时间,未来的故事终到完结。书后付着作者夏笳的照片,看起来淡然温柔的人。

  和其他的科幻书籍相比,《你无法抵达的时间》很温柔。从少女的孤勇到骨子里的孤独,又或是渴望真实与爱,每个故事都有着淡淡的忧郁。

  第一个故事里:一个没有同伴的鲸鱼少年,在和同伴频率相异的世界里孤独前行。一个反应迟钝的乌龟少女,哪怕改变自己的频率,也要想站在喜欢的人的身边。

  最后一个故事里:一群人工智能的玩具小海豹,独自发展了自己的语言,人类恐慌之余善良地去对待。

  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似乎都有着自私,孤单,渴望被爱的影子。但他们又往往比现实的我们更勇敢,更愿意相信世界的温柔。

  对于我,我做不到。

  哪怕是喜欢六年的人,做了能做的努力之后,再怎么不甘也只能放弃。

  看完书,会想,夏笳的少女时期是否也如我这般,害怕而彷徨,孤单的给自己打气。所以写小嫚这样的乌龟少女,夏荻这样漂泊的行者,全情投入,一腔孤勇。

  这么孤独,这么英勇的人。

  记得最深的故事是《你需要的只是爱》,短短的四页。

  夏笳在文末尾写

  【All you need is love.】

  我想大多数的人如我这般,内心不够坚定,想要被爱,又如此不自信吧。

  怕被别人轻易的忘记,怕不够聪明不够耀眼,每天输出无数验证码却对机器人索菲亚惶恐不堪,内心向往着安娜的光鲜,期待未来像马卡的传奇小说,可现实“我躺在草丛里,哭的像条狗”。

  曾有学长对我说“所有码农都愿意为图灵默默撅起屁股”。

  看完《模仿游戏》,我想,大多数和计算机打交道的姑娘也都愿意成为“琼恩·克拉克”。

  那个用各种加密语言传递情书的少年,在校园里带着防毒面具行走的孤僻天才,他抱着“克里斯托弗”形销骨立“他们怎么能把你从我身边抢走”。

  夏笳也用艾伦·图灵写了孤独的故事。机器克里斯托弗为艾伦·图灵写了首诗。

  艾伦:叫做loving Turing(亲爱的图灵)怎么样?

  克里斯托弗:好的,艾伦。

  艾伦:真的太棒了!我爱你,克里斯托弗。

  克里斯托弗:谢谢,艾伦。

  艾伦:诶,这不对。

  克里斯托弗:不对?

  艾伦:我说“我爱你”的时候,你应该回答“我也爱你”才对。

  克里斯托弗:抱歉,艾伦。恐怕我不太明白。

  夏笳在《晚安忧郁》中,给孤独的人一个小西。我想图灵在听见克里斯托弗说抱歉时是最无助的。克里斯托弗不是小西,不能给图灵拥抱和治愈。

  这样看这本被称为科幻读物的书,文中的孤独直戳内心。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

  你无法抵达的年少,缓慢温暖逝去的旧时光。

  你无法抵达的碰触,被电波随意传播却一点都不真实的问候。

  你无法抵达的温柔,“要好好的,你哭,我都不能在你身边啊”。

  还有那些爱恋里蹉跎的人。

  那个在南京站里果断离开不回头的少女。

  小说里乌龟少女拼命追上了海豚少年,而现实里,那么温柔的你从来不说喜欢。

  “只可惜,我永远都无法抵达你的时间。”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017年11月30日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五):牧星与夜行

  初识“夏笳”此名缘起于一个误会。彼时学校开设了现当代文学史的课程,在搜集资料写论文,查找到有关钱理群的老师王瑶时,无意间发现与王老先生同名的竟还有一位科幻作家。于是眨巴眨巴渴睡的双眼,润了润嘴唇,舒展了困倦的身子,然后点开了词条,遇见了夏笳。

  此书由十六篇小说组成,其中最让我心仪的是《寒冬夜行人》一文。卡尔维诺也有一部同名小说,精致繁复,用阿城的话说就是“为后设而小说”。我更喜欢的译名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如果”之下隐含着无数的可能性,有种欲言又止的未竟感,悬念十足。然而除了同名,夏笳这篇短文的内容和笔法与卡尔维诺却毫不相干。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读后犹如故事中聚在一起读诗的人浅浅的抿了一口茶水一般。我喜欢小说将图书管理员比作守墓人的描述,这很契合图书馆那种清幽静寂的氛围,契合阅读这种古老而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人们在书架间行走,指尖轻按着一册册书的脊骨,然后展开一本书来阅读,如同在荒野间拨开葳蕤的杂草,抚摸着被风雨侵蚀的墓碑,阅读着某个陌生的逝者的一生,探索着某个陌生的世界。所有的书都是逝者的墓志铭,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前来扫墓的亲人。我还喜欢小说所引博尔赫斯的名句——“上帝在克莱门蒂诺图书馆的四十万藏书中某一卷某一页的某一个字母里”。这道出了读书人的一种追寻信仰的虔诚与神圣。

  然而最让我对《寒冬夜行人》这则故事念念不忘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缅怀方式。当人们追念逝去的东西时,总想要复刻记忆,重现纤毫,于是添油加醋,喋喋不休,好像要把今时今日活成过去的模样才善罢甘休。而该小说中的人们却在认真地做着减法,将制造新闻转为减少关注,抹除一切记录来悼念逝去的诗人,使其葆有最本真的纯粹。夏笳拟借书人之口对商业传媒运作的反讽与控诉多少有几分怨气,但无碍于整个故事娓娓道来的从容。事实上,这篇故事的意旨不仅可作为怀念故人的一种方式,还可以视为夏笳的一个创作纲领。科幻小说总是在抛出新理论、塑造新事物、架构新世界,一味增加些什么。夏笳却反其道而行之,做着删减的努力,以她独有的减法艺术,使故事返璞归真。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减去了终成眷属的古旧模式。时间过慢的少女一直在追赶时间过快的心上人,却终究要回到“你无法抵达的时间”里,而没能像电影中两情相悦的人冲破重重阻隔在一起。故事在他们情感最浓郁、最热烈的时候戛然而止,她给他留下一个永远参不透的谜。这是悲剧吗?这之后或许是少女加速过度后生命的迅速衰减,是两人不在同一频率的艰难生活。或许这样的分离自有可喜之处,或许这才是对二人最好的成全。《2044年春节旧事》是对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便利科技的赞颂的删减;《你需要的只是爱》是对机械建立联系来产生爱意的删减;《万般滋味》则是对所谓生活艺术的删减。《汨罗江上》是封写给柳文扬的祭文,删去了那种祭奠的大悲大恸,留下隽永的意味。《让我们说说话儿》中的语言学家直接进入货箱与海豹对话,触碰那只毛茸茸的前爪,删去了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中与七肢桶对话时的隔阂与惊惧。《马卡》是对完足故事的删减,只留下了故事的开头。这篇倒是有点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精巧味道。《永夏之梦》甚至删去了时间,让夏荻自由穿梭于时间之流中,超脱了昆德拉所说的那条分割苦痛的时间线。然而有个疑问,白乐天说“枫叶荻花秋瑟瑟”,梦得也说“故垒萧萧芦荻秋”。荻花之盛在秋,为什么偏偏是在荻前取姓为“夏”?是隐喻少女如荻花般将舒未舒的意态,还是指长夏之中永不萧疏凋零的奇迹存在?

  删减并不意味着寡淡;相反,在删减后的世界中有情感的温度在。大刘说温暖,是“宇宙诞生后一阵短暂的痉挛所产生的同样短暂的效应”,如同日落后倏忽即逝的暮光。文学的情致使我迷恋这种惊人的设譬,但于我本身,却仍然向往情感的依托处所。古人有男子作闺音的传统,其诗词虽也细腻传神,却终究逃不开与政治理想的羁绊,不如女子本身道出的句子来得真切动人。这种情感的温度在此书中的一些短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万般滋味》、《天上》、《昔日光》、《遇见安娜》几篇都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贯通始终的情感却使其成为我的心头之好。相比于《关妖精的瓶子》、《晚安忧郁》这种好故事,我更愿意沉醉在这种情感中吟赏烟霞。或许这就是“稀饭科幻”的魅力所在。

  相比于壮阔的星际战争,夏笳的文字别有一番滋味。前者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后江阔流奔,是万头攒动处的火树银花,是幻域里虎啸龙吟;后者则是清滢的浅滩中的静水流深,更像皓皓明月下的清泉石上流。夏笳的故事中忧郁哀伤的气质,使人读后犹如从百丈崖边跌落,坠入璀璨星空之中。这种独特的风神气韵得益于夏笳对诗与神话的借鉴。如作者本人所言,其文有“诗与神话的维度”,字里行间饱浸着诗性与神话性。《你无法抵达的时间》用了朴树的《生如夏花》,《龙马夜行》插入了海子的《以梦为马》,霍夫曼的小诗《什罗浦郡的浪荡儿》也出现在《汨罗江上》的结尾。夏笳似乎对“夜行”这一意象有种独特的偏爱,龙马夜行、百鬼夜行、寒冬夜行。事实上,“夜行”本就是孕育科幻的绝佳处所,在夜色的掩覆下有诗有神话有蠢蠢欲动有爱情的白天有无穷无尽的想象,而夜行者这一变量又使得故事充满了诗性的变化。至于“龙马”、“百鬼夜行街”这种神鬼传说中的物事,现代社会不会有人愿意出资建造这些奇诡古旧、笨重无用的东西,这完全无益于生活的提高,仅活在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就够了。然而科幻的魅力不正是在于用科技描绘那些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吗?现实中科技是实用主义的,它是推动人类文明加速前进的工具;而科幻中的科技却染上诗歌与神话的色彩。它不在增加不在加速,它在减缓,模糊化甚至是简化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以防止人们身体加速过快,三魂七魄被甩出身体而无所依附。夏笳用诗与神话构建了独有的宇宙,又注入了温暖可感的情感,将虚幻缥缈的世界推到了我们面前。

  科幻曾一度被视为低幼的文字游戏,被人们认为离生活太遥远而没什么用处。事实上,所谓科幻并不只是面向稚拙的儿童,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学表现的形式。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同时也是一种逃离现实沉重引力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超越凡俗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就像和菜头所说:“宇宙是我们想象力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它保藏了所有的秘密却缄默不语,可以激发出我们关于永恒、时间和生命的所有感慨。”当人们弓着身子埋头忙碌后,眨巴眨巴渴睡的双眼,啜一口茶水润了润嘴唇,舒展了困倦的身子,收拾好一切后,在归家的途中抬头,将斟得太满的生活倒空,将粘稠的疲惫打撒到星辰中,回到一种清清白白的感觉。彼时我们就是牧星的少年少女,百亿光年的宇宙就是我们的牧野。我们哼唱着歌,群星沿着衣袂飘落,留下长长的银河。

  《你无法抵达的时间》读后感(六):稀饭科幻的温情

  本书的后记里谈了这么一件事:作者的好友早年间留言讲其作品称为“比软科幻还要软的稀饭科幻”,没想到一语成谶,现在看来这样的评价是再贴切不过的。读这本文集之前我刚看完了《火星崛起》三部曲,战舰横空、铁雨降下,虽说画面感强烈,但这一百多万字下来还真有些审美疲劳。但在夏笳的这本文集里没有宇宙飞船当空炸开,也没有老大哥操纵生死,最刺激的情节也不过是驾车逃离警察追捕。

后记书影

  夏笳小说的背景往往是一些有问题的世界:人人被拉着上春晚、孤独的老寿星接受儿女们虚情假意的拜访、充斥着摄像头的地球只有浴室是清静之地……这些状况都符合时代潮流,面对人们的虚情假意和偷窥欲,小说的主人公也没有太强的反抗意识,可见作者也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她没法改变,却隐隐盼着有一两个人能破例逃离,于是留学的孙女亲自来看奶奶,最后一个没上春晚的人位列仙班(话说回来,国内有些人根本不过年),一个没有隐私的小孩与一个没有自由的小孩心有灵犀。

  世界确实这样糟糕也确实令人无奈,不过假若真有这么一两招化解方法也堪称温情脉脉,暖人心肠。要是再了解一点儿作者生平人们还会忍不住猜测:她是不是常被安排相亲?女性长辈们是否对她婚姻状况的过分好奇?亲友的低声耳语是否令他不安?是否真有那么个小天才令她一见倾心?

  在众多的低声细语里,《汨罗江上》特别不寻常,首先它是罕见的书信体、篇中篇,这种手法就使读者不得不小心留意书信往来的日期。以留意就更加奇怪了,落款显示小说讲的是2006年到2007年的一些故事,但一般来说为了行文方便,科幻作家习惯于对时间进行烟云模糊的处理。其次《汨罗江上》通篇对心理历史学没有丝毫解释,对Tmail也只是略略点出。读过阿西莫夫的人自然知道这是一种用来研究历史进程的学科,可这种做法又太不亲民。如此欲言又止实在奇怪。对比“首先”和“其次”我问自己,什么体裁既强调时间又写得克制?讣告和悼文。联系篇中篇的情节,柏羊化身为各种形象,竭力阻止屈原跳江,他困惑屈原为什么一定要英年早逝,不明白是什么力量逼屈原跳江。篇中篇之外,X也希望通过时光邮(Tmail)件挽救科幻作家小丁的生命。这种种反常的安排真是费解,不过2007、讣告、悼文、科幻作家、死亡、挽救……这些关键词使我想起一个人——柳文扬。2007年7月02日柳文扬因病逝世,《汨罗江上》于柳文扬去世不久发表在《科幻世界》上。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中国科幻迷自发以各种形式纪念柳文扬,曾有朋友下午去坟前追思,发现早已有人扫洒献花,纪念柳公子堪称科幻圈的一种隐秘仪式。我查阅柳文扬的作品记录,一篇《Tmail》赫然在列,彻底坐实了猜测——《汨罗江上》为夏笳纪念柳文扬所写。

  哑然。X与小丁的书信往来有多少片段摘自夏笳与柳文扬的通信(或者只是想象中的通信)?文中有多少借柏羊之口对柳文扬说的话?夏笳是不是也像X一样在2006年一场笔会上遇到自己敬仰的科幻作家却一时想不起说什么?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啊请大家爱上科幻吧,这里已经有许多轶事可讲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