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读后感10篇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是一本由吴晓波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一):鱼呐,终究要看水的进程

  2017年4月,吴晓波在杭州的一个会议上遇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吴晓波对周其仁说,他想要对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所以要向他请教。周其仁只是简单想了想,便说出了四个字:“水大鱼大”。

  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吴晓波这本“激荡”系列新书的名字。

  拿到吴晓波的这本新书之后,我用一个晚上和一个早晨读完。我承认,无论我喜欢不喜欢这个名字,或者说,无论我认可不认可这种微言大义式的总结,都不妨碍我对的过去的这个十年报以情绪复杂的感叹。

  这种感叹当然有一些个人情愫在内。

  2008年初的时候,还只有20多岁的我开始了人生的一段新生涯——我从一名时政记者,变成了一个财经新闻的编辑。当时的我很懵懂,而且我也并不知道,自己偶然开启的这段新职业旅程,会遇到很多人半生都遇不到的精彩变幻,更没有意识到,2008年,会是无论对这个世界还是对我都有着重要影响的一年。

  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会有印象。一场1929年之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到来了,华尔街有几家重要的老牌投行倒闭;中国股市从6000点开始下跌,一直跌到1600;紧接着,中国的四万亿大水来了,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经济逐渐复苏,但还是有经济学家发出醒世恒言:中国经济必将再次硬着陆,而我采访的一位美国金融家说,危机会持续十年。

  能有幸亲临这场重大的世界变化,并因此得以采访或者面见全世界的无数知名的经济人物(索罗斯,鲁比尼,巴菲特,比尔盖茨……),当然是一种职业的荣幸。但2008年对我这种小人物的影响也绝非仅仅到此——实际上,当我和当年的室友谈起这十年的时候,我们心中充满的不是这种亲历时代的兴奋,而是更为一种复杂的心情(或者叫心塞):

  我们在2008年都没有买房。

  如果说2008至今的历史叫做水大鱼大,那么显然,买了很多房子的吴晓波是那个看见了大水抓住了大鱼(或者自己变成大鱼)的人,而我和我的室友并不是。

  当然,因水而大的鱼绝非只有吴晓波。

  2008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前三名是黄光裕、杜双华以及杨惠妍。许家印和王健林排名在20-30之间,但马云并没有出现在前100名之中。那一年马云还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股价狂跌,宏观环境的恶化让他惊恐不已,他发出内部信说,冬天来了,会很漫长。

  冬天是来了,但并不漫长。10年之后,马云、王健林和许家印轮换坐着财富排行榜的首把交椅,而黄光裕的好消息是,他可能很快就出狱了。马王许这些人,都踏上了水,变成了更大的鱼。

  尽管在当年有着无数的争论甚至诟病,尽管我们现在也似乎不愿意承认,但十年过去之后,我们大体可以看清,这十年之间的大水到底如何而来——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均衡被打破,全球之水开始向中国倾斜,而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金融和货币政策上的释放与放松,更是让这水变得荡漾,变得迅猛,变得深不可测。

  水大了鱼就会多。2008年开始之后的润泽与丰盈,推高的首先是资产价格和收入(也许前者更高一点),而收入和资产价格的提高,推高的是消费的欲望。于是乎,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今天我们在富豪榜上看到的,不再是线下实体店的老板,不再是钢铁厂的老板,而是房地产商人和电商老板。

  水大了鱼也就更肥。2008年时,百富榜第一名的黄光裕,资产430亿;今天,第一名的许家印,资产2900亿。与10年前不同,如今的鱼更会顺势而为,踏浪而行,水是他们的生存之本,却也是他们翻云覆雨的工具。鱼和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更加如胶似漆,更加不分你我了。

  可是也不是所有的鱼都变肥了,变大了。原则上来说,水越深,层级就越多,包容性就越强,但是另外一方面却是,在同一水面的鱼,互相为生存或者颜面的争斗也变得更为激烈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底层冒出来的小鱼,开始考虑如何吞掉那些大鱼,甚至还有海外的大鱼。他们借助一种叫做杠杆的东西,开始了蛇吞象的过程,这期间,有的成功了,但更多的是失败——改变在水中的层次是可以的,但是你的吃相,不要太难看。

  但终归而言,水越大越深,浑水摸鱼似乎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在2009年时,一个叫吴英的女人因为非法集资7个多亿而被判处了死刑,后来经过多方的舆论呼吁才改判无期。但到了2015年,一家打着P2P旗号的庞氏骗局公司非法集资了500个亿。两件案子的当事人都是80后,可是只是隔了几年,浑水摸鱼者摸到的也是大鱼——更不用说,现在还有一种叫做现金贷的东西,已经开始到海外上市。

  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就像水大鱼大这四个字的意义,永远也无穷尽。

  但不管我们如何回顾这十年的历史,我们总是要有个结论,那于我而言,这个结论就是,水大是好的。而这也意味着,我认为十年前的那场防水意义重大。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相信除了战术的区别,我们的放水战略仍旧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想我也会变得更聪明一点,起码先把房子买了。

  如果说历史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只要向后看就可以了。但可惜的是就像我回不到2008年,这个世界终究还需要新的故事。一个简单的问题是,如果过去十年叫做水大鱼大,未来的十年呢?水还要继续大下去么?鱼还要大下去吗?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水的规模,还是水的清洁度?我们的大鱼如此欢腾,而那些更多的小鱼呢?

  虽然像吴晓波这样的“激荡”故事里只有大鱼,但这个世界却并非如此。毕竟,小鱼也是鱼。

  写到这里,我已经发现这已经超出了我的思考能力范畴。而且,我毕竟也是一条小鱼,如何能管得了水的事儿呢。我思考的应该更多是我们小鱼的事儿啊。

  那么,小鱼该做的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真的还是很简单的,当然还是要尽量搞好和水的关系。毕竟,鱼的一生虽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最终要考虑的是水的流向。你说呢?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二):身处当代,何其幸运

  用水大鱼大这四个字来概括这十年来中国的变革实在精准。寒天彻骨的雪灾,震彻大地的巨动仿佛还发生在少不更事的儿时记忆中,如今却恍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光景。

  从当年毕业生最想去的企业是五百强外企,联合利华,宝洁之类的大外资到如今的阿里巴巴,腾讯,网易互联网巨头公司,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时代在变化,中国在变化。

  激荡十年这本书,就像一本教科书一般,把这十年的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某些当时没有披露的事情洋洋洒洒写了出来,你才会开始惊呼,原来发生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或者说被忽略的细节。

  当你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起,你终于明白,你所处的时代,是一场何其幸运的机遇。一切都是新的,都是变化的,那些人人都在大变革之中,奋力一搏。

  就像首页写的那样:

  谨以此书献给正在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三):水大鱼大,你可在奋力划桨?

  ——改革进入下半场。延续了《激荡三十年》一贯的风格,《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依然保持了吴晓波力求客观中立的还原历史、保持克制理性的思考评论和刻意保持距离的观察记录。以每一年度为章节,对2008年到2018年的中国企业大事件进行了回顾,每一个年度抽选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或思潮或社会形态自成一个画龙点睛的主题。

  相比《激荡三十年》中,作者萦绕不绝地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徘徊探索、中国式制度创新的艰难曲折的欲语还休,在《激荡十年》里,更为果断利索地提出了近十年来出现的新景象:

  ◆1.经济增长方式的彷徨

  ◆2.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博弈

  ◆3.制造能力与消费升级之间的冲突

  ◆4.中国崛起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调适

  从过去的审慎沉重而又包含深情与期望,到现在的简洁轻快而又自信果断,这种行文上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作者财务自由对自身状态的解绑,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个大环境的开放与进步。

  吴晓波借用周其仁对过往十年的形容——“水大鱼大”,大水之中,必有大鱼。在开篇吴晓波写道:

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恣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急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这就是我们在过去十年看到的景象,它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充满了希望又令人疑惑。大水对速度的渴望以及恐惧,大水与其他大水之间的博弈,大水与大鱼之间的适应,以及大鱼与其他大鱼、小鱼之间的冲撞,构成了一幅难以理性静察的壮观景象。

  在这幅壮观的景象的描述之中,我留意了几个人,也就是所谓的“大鱼”,看他们如何搏击大水,我觉得很有参考意义。

  ◆1.自以为非——张瑞敏

  作为三十年前创办海尔的改革开放第一代大佬,面对“他们的时代是否已经结束?”的发问,张瑞敏发明了一个新的成语——“自以为非”,即过往种种皆可断舍离,“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管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他直言:“以往的很多经典管理理论也许都已‘过时’,事实上都已经被颠覆了。”他将海尔的整个管理体系推倒重来,打破既有的科层管理制度,把诺大的海尔彻底扁平化,所有员工分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身份,划小管理单元,鼓励内部创业。整个集团公司变身为一家平台型组织,为海量的小微提供适合创业的资金、资源、机制和文化支持。吴晓波评论道:“敢于将一家全球最大的白电企业自我瓦解,从组织架构、产品结构乃至研发体系上进行彻底开放型、失控式革命的案例,在迄今的工业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当然也没有人取得过成功。”

  对于很多传统企业来说,不转型“等死”,转不好“找死”,进退维谷,骑虎难下。张瑞敏的“自以为非”,或许能够增添一些别样的勇气,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不够聪明——沈南鹏

  是的,凡是敢于自评“不够聪明”的人,往往比较可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就是。

  2009年,沈南鹏和团队整理了一份移动互联网“产业地图”,上面有运营商、SP、电商、游戏公司等产业链环节,并标明各个环节的关系。对着这张图,红杉中国开始研究有哪些点应该去看一看,有哪些点可能有机会。“红杉在后来的投资中沿着这个图解不断深入和补充,因此能捕捉到一批今天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因为那时的这张地图,让我们提早布局。”这种赛道式投资,即看中未来的大势,密集投注领跑者,让红杉几乎买下了整个赛道。

  这种投资者的敏锐、深入、积极和务实,对无数创业者来说,难道不是很有启发意义吗?

  ◆3.自我纠错——雷军

  过去的两年里,雷军将小米的战略目标设定为“智能家居”,希望以小米手机为连接设备,把小米生态链产品全部打通,从而“覆盖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将打造“中国首个互联网住宅”项目。这一激进而危险的战略差点要了雷军的命,2016年,小米手机在国产手机中的市场份额落到了第四位。

  如果没有强大而清醒的自我纠错能力,雷军可能就是另一个贾跃亭。他迅速调整了战略,全力加大地面渠道的建设,在销售平台上进行赋能和整合,独立开出米家有品,专注于新兴的中产消费。战略简单化之后的小米,花了一年多时间渐渐走出低迷期,实现了销量下滑后的成功逆转。“大三即成为百万富翁,此后却憋屈了15年”的雷军,并没有因为曾经的憋屈而彻底放飞自我,这形成了他特有的纠错体质和对市场主动调适的敏感。

  作者借用了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著名设问:“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人生如同一场接力赛,选对赛道更要跑好每一程。小步快跑,迅速调整,可能是一种长久可取的战术。

  还有狼性总裁任正非、哀牢山上褚时健、最有态度董明珠……江湖英豪竞现,滴滴、共享单车、微博、微信轮番登场,黑天鹅、灰犀牛防不胜防。所有的人都被席卷在这一场大水之中,有人乘势壮大,有人急流勇退,更多的是面对生活和变化,不甘心被抛下的芸芸大众,奋力划桨而希望追赶上下一个浪头。这种空前的活力与参与,带来了全民式的狂欢,也带来了未来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总结道,在缺乏长期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中国经济变革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

  ◆制度创新:恢复及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与作用,一直是中国治理者在持续探索的方向。

  ◆容忍非均衡:中国改革的非均衡性特征和“灰度治理”,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独特秘诀。

  ◆规模效应: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的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红利,这使得每一个产业的进入者都有机会以粗放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核心竞争力。

  以上这些,过去的十年、四十年里面,都可以找出无数的案例与之对应。

  前几天的吴晓波频道更是总结出四十年来,“改革开放十大奇迹”:

  o.1 高速路网,“有了它的奇迹,才有了之后的一切”

  o.2 摩天大楼,“全球前十有六,还在猛增”

  o.3 移动支付,“国际友人最想带走的新四大发明之一”

  o.4 央企,“日常感受不到,却在到处屠榜”

  o.5 首富,“铁打的土豪,流水的首富”

  o.6 中国制造,“从国际笑话到中国名片”

  o.7 航天事业,“把你的骄傲送给孩子当名字”

  o.8 高等教育,“真正改变每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o.9 网络游戏,“玩家数相当于80后+90后+00后的数量”

  o.10 A股,“从一无所有到全民狂热的成人游戏”

  不得不承认,这些奇迹,重新定义了一代中国人!

  正所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有心记录者,尤属可贵。

  在今年十点视频推出的《悦读者》第一期里,吴晓波在《我一直在等待那个敲门声》的自我表白里,谈到过这样一件事:

  10多年前,我去香港拜会老报人林行止。在九龙塘喝茶的时候,我问他:“你在这个行业干了30多年了,你应该所有的香港老板都认识吧?”林行止却说跟他们都不熟。我不解,林行止说:“跟他们熟了以后就没法写作了。”

  这句话让吴晓波很震撼,后来他想起了1959年9月22日,李普曼在他的70岁生日宴会上说的一句话―― “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主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吴晓波说,很多人以为他跟很多企业家很熟,其实他的企业家朋友很少,几乎没有。他只是希望后来人在探讨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历史的时候,能够绕不开他的记录与写作。

  吴晓波所期待的敲门声,已不绝于耳吧!

  面对镜头的吴晓波坦诚:面对金钱,面对娱乐,面对享受,我坦然接受。我从不把拒绝一切当作清高。因为一个人活在地球上,喜欢看美景,喜欢吃好的,喜欢穿好的,喜欢过舒适的生活,喜欢让自己活得长一点,当你80多岁90多岁的时候,还有年轻人愿意向你请教问题,这才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生。

  而这些,都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四):吴晓波笔下的锤子老罗——罗永浩

  2013 年,中国卖出 3.5 亿部智能手机,同比增长 84%,手机市场是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3 月,

  41 岁的前英语教师罗永浩发布了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并得到了 7000 万元的风险投资。

  罗永浩出过一本自传《我的奋斗》 。出生于吉林省的他是朝鲜族人,继承了东北人善于讲段子和

  制造格言的传统,他自谓“从小就是个性格狷介的人”,初三留级一年,高二下学期退学,“在家

  里待着,读了三四年闲书,吃了睡,睡了读,不爱运动,读成了体重 200 斤的大胖子”。

  走上社会后,罗永浩做过很多生意,倒走私车、倒药材、做期货、卖电脑散件。2001 年,他成

  了北京新东方学校的 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老师,因为上课时净扯些富有“启迪性的

  题外话”,被学生偷录整理传到网上,冠以“老罗语录”,意外地成了网络名人,他最出名的一句

  格言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像极了他的体重和行事风格。

  2006 年,老罗创办牛博网,两年后关掉了,其间他募集了 16 万元给 23 位黑砖窑工家庭派过年

  红包。他接着办了一家英语培训学校,几年下来也很不景气,他似乎并不享受创业的过程。

  在做手机之前,罗永浩还干过一件很任性的事情。2011 年 11 月 20 日,他来到北京西门子总部

  门前,手举铁锤,将 3 台西门子冰箱砸成一地碎片,理由是“冰箱门不易关闭”。一个月后,他又

  包下海淀剧院的一个舞台,一口气砸掉了 20 台冰箱。

  手挥大锤的挑战者姿态是最迷人的。后来,他把自己的手机就叫作锤子手机。

  罗永浩应该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行为艺术家,堪比安迪·沃霍尔、凯斯·哈宁或草间弥生,可惜他生

  错了时代、入错了行当。事实上,当他宣布做手机的时候,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属于牛仔的处女

  地,所有与口碑和创意有关的游戏都被乔布斯和雷军玩坏了,竞争回到了基本面:芯片速度、镜

  头技术、电池时间、供应链和营销渠道。

  罗永浩将自己定义为“理想主义者的逆袭”。有一张流传很广的画作,在一间挂满了各种手作工具

  的作坊里,他坐在一缕中世纪的微弱阳光下,埋头打磨手中的产品。似乎从诞生的第一天起,锤

  子手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情怀”。

▲锤子手机发布会上,老罗展示以本人为形象的“工匠”海报

  2014 年 5 月 20 日,罗永浩发布了他的第一款手机,一万名“罗粉”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国家会议

  中心捧场,据说前排的座位票被黄牛炒到了上千元。老罗讲了足足三个小时,妙语四溅,赢得掌

  声五十余次,一句“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流行天下,最后,他宣布自己的手机是“东半

  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机”,售价 3900 元。有数百万人津津有味地在线收看了直播,一位同样很幽

  默的罗粉写道:“即使昨天因为其他工作忙到很晚,回来还坚持熬夜看了一遍罗永浩的演讲,我

  被老罗做事的每个细节感动着。我都已经把钱准备好了,等锤子手机一上市,就买个 iPhone 6。 ”

  智能手机盈握一掌,却由 60 多个精密零部件构成,从来没有过制造经验的罗永浩显然低估了难

  度。“认真”的锤子手机在质量上状况百出,专业测评人王自如吐槽它硬伤多多,罗永浩愤而与他

  在优酷直播辩论,又是引来百万关注。可惜的是,关注度并没有转化为销量,很多人抱怨价格太

  高了,罗永浩很生气地回复:“如果低于 2500 元,我是你孙子。”到 10 月,锤子手机的价格下

  调到 1980 元,罗胖子“更名”罗孙子。

  尽管销售惨淡,但是罗永浩永远不缺炒作的话题。他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毒舌风格,他惋惜现在的

  苹果公司已沦为一家乡镇企业,嘲笑小米手机的雷军“土”、魅族手机的黄章“笨”,在他看来,“在

  消费品领域里,全世界范围内最成功的企业都是讲情怀,而不是产品”。

  在后来的几年里,罗永浩相继推出了迭代的锤子手机,每次的发布会都人潮涌动,被称为“科技

  界的春晚”,可是在销量上仍然乏善可陈。2015 年,锤子科技全年亏损 4.62 亿元;2016 年,全

  年营收 8.09 亿元,净亏损 4.27 亿元,净资产为负 2.4 亿元,其间,公司还经历了严重的人事动

  荡,COO(首席运营官) 、CTO、CFO、销售总监离职的消息纷纷被曝出,罗永浩承认“高层管理

  者有一半的换血,硬件部门经历了三分之二的整顿”。

  2015 年 8 月,罗永浩举办“也许是史上最伤感的发布会”,一改之前的“高端”路线,推出 899 元

  的锤子坚果手机,其主色系为鲜嫩的水粉色,而之前他曾经坚定地认为“水粉色系是臭土鳖喜欢

  的颜色,有文化的人不会喜欢粉色”,他还公开向雷军道歉,承认之前的嘲讽没过脑。

  事实上,罗永浩是在峰值时刻冲进了一个喧嚣的行业,他的运气似乎不太好,自 2014 年之后,

  智能手机的增幅就开始剧烈下降,2015 年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只增长了 2.5%,2016 年更是只有

  0.6%,诱人的蓝海瞬间成惨烈的红海。缺乏资本、技术和渠道支持的罗永浩像一只被群狼环伺

  的活泼大黑兔。

  2017 年 5 月,锤子科技发布第五款手机坚果 Pro,发布会现场仍然混乱不堪,开场时间一拖再

  拖,原先精心准备的 PPT 居然放不出来,罗永浩在演示“以图搜图”功能的时候还出现状况,无

  奈只好换了个备用机。他调侃自己,“感觉自己终于要成了,但又一想这种感觉已经出现过四次

  了”。他说把手机起一个“锤子”的名字简直是作死。他哽咽流泪:“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挺过来

  的吗?每次就是厚着脸皮再坚持一下。”

  企业家是一个严肃的职业,它被数据拷问,靠理性坚持,所有言行俱有因果报应,个性散淡狷介

  的罗永浩显然在重新“组装”另外一个罗永浩,他有没有成为那个他喜欢的自己,是只有他才能回

  答的问题。

  在一次接受记者访谈时,罗永浩谈到了一个细节:“过去,我要是在机场看到一个衣冠楚楚的家

  伙拿着一本杰克·韦尔奇在封面上‘狞笑’的《赢》[112],就会觉得这个笨蛋没救了,但现在我也会

  拿着这样的书硬着头皮看完。”

  “这种角色转变的代价,是我必须面对一个倒霉的问题:应该从此认为那些笨蛋还有救呢,还是

  应该相信自己也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笨蛋呢?”

  摘自吴晓波《激荡十年》

  个人小感想:

  吴晓波在书里给老罗立了传,虽然多含贬义,但还是觉得不公平,罗永浩虽然话题性强,但是雷军却是正真的开创者,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的创新可以说改变时代,虽然后续很多失误,但开创之功不可没。

  学者唐小兵分析罗永浩非常到位,罗永浩确实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但是吴晓波显然不具备这种深入分析的能力。

  唐小兵说,罗永浩“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在某种意义上烙印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在每一个人的灵魂里扎根的精神,一种崇尚奋斗、进取和财富的权力意志。

  在这个时代,精英只能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彪悍人群中产生,彪悍意味着强悍、勇敢、无所畏惧和敢作敢为,彪悍意味着拒绝伤感、怜悯、沉思与细节,彪悍意味着在一个个直接的物质主义目标的刺激下向上流社会进军,彪悍意味着在对欲望和权力的迷恋和把玩中寻求快感和价值。

  罗永浩近些年从“理想主义者”转型“企业家”,以及数次打脸的话语,更加能体现这种精神。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五):水大鱼大,顺势而为

  十年,很长,很短。

  长到让人在一个个经济周期里经历大起大落,世相悲欢;短到让人感觉发生迅猛商业迭代就在昨昔。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市值来比较的话,则会看见另外一个真相。

  在2007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分别是:艾克森美孚、通用电气、微软、中国工商银行、花旗银行、AT&T、荷兰皇家壳牌、美国银行、中石油和中国移动。

  而十年后的2017年,榜单赫然已面目全非,十家公司分别是:苹果、谷歌、微软、脸书、亚马逊、伯克希尔-哈撒韦、腾讯、美国强生、梅克森美孚、阿里巴巴。

  中青年一代已经开始接管世界商业浪潮的主导权,因为他们更懂得这个变得面目全非的新时代。即便在缺乏长期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仍可见过往十年中国经济变革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创新。中国一直在探索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和作用,两方利益主体也一直来回博弈,反复,仿徨。但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这也成为制度创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二是容忍非均衡。中国改革的非均衡特征和“灰色治理”,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独特秘诀。它包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南沿海优先发展、给予外资集团的超国民待遇,甚至还有对环境破坏的长期容忍,对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剥夺,以及民营企业家对现行法律的突破。因为改革的渐进性,制度边界的来回的摸索,让一部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让一部分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这里面很难用对错来简单判定。但是随着一些领域的不均衡已快到临界点,已不可持续。

  三是规模效应。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5年超过美国指日可待。庞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为中国的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红利和规模效应,也会各种类型的创造提供巨大的试错空间,但同时也让各种野心膨胀者的犯错成本无限放大。

  四是技术破壁。技术的不可逆性打破了记得利益集团的准入性壁垒,从而重构产业范式,并倒逼体制内改革。这一特征在改革的前三十年并不突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产业的原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带来了竞争格局的焕然一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技术的破壁能力将在更多的领域持续发酵,尤其是人工智能、生物基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未来会如何?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提到对于这一段尚未结束的当代史,必须摆脱历史宿命论,承认历史发展的戏剧性和人的主动性。我们更应该相信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的看法是对的,他说:“对那些与事先设计的模式不相吻合的事实,要予以特殊的注意。”创造意味着背叛和分离,也就是说,新的发生总是伴随着不适感和不确定的可能性。前者说明这是必经的过程,后者则意味着希望。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来自于不确定的可能性。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六):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

  笔者是晓波的书迷,看过他的《激荡三十年》、《浩荡两千年》,基本上囊括了晓波对中国企业史整体的一个梳理。笔者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历史再怎样发人深省,终究是过去的东西,而我们正在经历的东西无疑是更加有价值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从2008年写到2018年,08年的时候正在上初二,这10年也恰好是开始思考,到上高中、上大学直至现在参加工作,这10年是笔者开始看世界的10年,所以这本书也是对自己经历大事的一个回顾。

  这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采用编年体的形式向前叠加,每一年是一个新章节。从各个方面来说明中国的企业家,说中国的政府的政策,构成一个独特的经济史,这个经济史里不是简单的一个个数据,而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故事听得很熟悉了,但是未必有晓波看得这样清晰。

  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自己的对这本书的看法,第一是对2008年尘封的记忆,第二是对雷军和小米的认识刷新,第三是对2018年的“四十不惑”的理解。

  2008年,发生三件大事,一是汶川地震,二是北京奥运会,三是南方雪灾。

  对于汶川地震,除了在新闻上看到触目惊心以及在学生时代,一在被这个事件刷新各种认知。可以说,汶川地震是我们这一代90后第一次面对共同苦难的记忆,这不亚于一场战争,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对于汶川地震笔者还有一个个人的小故事,当时有一个同学转去四川上学,地震后又转回来了。当时,他跟我吹牛,在地震的那个时候,他没有午睡,跑去小卖部买东西了,后来地震了,他手一哆嗦抓起东西就跑,钱都没付。当时他跟我们这群小伙伴夸耀的时候,充满了得意。这应该是汶川地震给笔者最搞笑的一段记忆吧。

  对于北京奥运会,说实话,没有太深刻的印象,无非是在初中、高中各种试卷反复出现关于奥运会的题目、作文。对笔者真实的影响是,此后笔者对北京充满了好感和向往,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来到了北京。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学,很多次在奥林匹克公园游荡,空旷的广场、熟悉的音乐还在回味着十年前的热闹。客观来说,北京奥运会最大的功绩是让北京变得更加开放,让中国更开放。

  最后一个记忆是南方雪灾,老实说作为鄂南山区的小伙来说,每到冬天特别渴望下雪。在我们的记忆,很少有堆雪人、打雪仗的经历,好不容易下雪了,却几乎很难堆积起来。08年那个冬天,我们老家的那边的雪一个月没化,最后看雪都看吐了。所幸的是,因为处于丘陵地区,大山挡住更大的雪,我们那里没有停电也没有停水,没有人员伤亡。

  第二,要说说对雷军和小米的看法。因为上一份工作,在捕手志做了雷军的尽职调查,但还是感觉缺少一点什么。看了晓波对于小米的认识和梳理,终于对雷军和小米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小米是2011年8月发布,最初了三年时间发展地十分迅猛,小米的成功是用互联网思维降维打击改变制造业的一个典范。雷军的互联网七字口诀“口碑专注极致快”,雷布斯通过模仿苹果,几乎开启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狂潮。华为、魅族、vivo在时间上都略晚于小米,2014年小米估值450亿美元,成为超级独角兽。在《浪潮之巅》一书中,小米也被称为“中国的戴尔”,即用虚拟工厂的方式生产手机。

  14年的小米开始遭到竞争对手的打击,开始衰落。小米的策略是转向小米生态链,从没有工厂到建立工厂,并且提出小米家居的概念,几乎要囊括所有的制造业。这一个策略给小米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更多的是危机,小米如果继续朝着生态链的方向狂奔,小米与乐视的距离并不会太远。

  幸运的是劳模雷军有很强的纠错的,开始注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渠道,而没有一意孤行继续把宝压在摊大饼式生态链上。小米开始建立线下的专卖店——小米之家,前不久雷军还在深圳的小米之家旗舰店当店员,表示对这个店的认识。小米在2017年的销量终于有所抬升,重回世界第五,超过了老对手vivo,排在魅蓝和华为之后。雷军显然是一个高明的车手,他把小米开出极限的速度,在危机来临又能把小米开回正规,雷布斯名不虚传。

  第三,要说说2018年的“四十不惑”,因为2018年刚好据2008年40年,那么这个不惑到底在哪?晓波说,旧有的被打破,新的还没有建立。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像以前那么具有冲击力,但是影响依旧深远。

  从社会的角度,这个不惑包括政府层面的改革,以开放为主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容忍新经济的发展,继续发展中国规模效应的优势,不断打破技术壁垒。政府的政策会有反复,这个体现在楼市、股市的波动之间。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会有许多耸人听闻的事件发生,比如大学生被骗进传销致死、三色幼儿园虐童、豫章书院这种奇葩的存在,这些如同巨人身上的伤疤一样挑战个人的极限。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更难以事从。2008年做企业未必能富,但是买房一定能富。清华大学的学区房价格高达数千万,而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未必能赚这么多钱。这种无法预测,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屡屡发生,我们的确需要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

  2018年也将是笔者正式参加第一年,在这一年里也希望自己能够“不惑”,能够达到“跳着踢踏舞上班”的境界和状态。

  r(th���jm�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七):水大鱼大,总结过往十年很到位

  过往十年,发生了太多太多,从吴晓波的书里,可以读到一些自己忽略的或没太关注的事,并把它们捋顺。挺有意思的。

  从文明之光、人类简史,把单一事件缩小放到整个历史维度里去思考,特别能看出点别的味道,有点从全局看局部的意思在里面。本书又把最近十年中国发生的事情,双手在屏幕上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放大,去看更多细节。

  收获:还是一种朦胧,拔高高度去纵览全局的能力略微有一点点增强,不过具体在哪强了说不出来,或许这方面还需要再进行系统阅读去拔高自己才能感受到。

  不足:吴晓波本书的风格套路自始而终,太相似了,看一本可以,再看多一些可能会吐。所以只能打四颗星。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八):4星|《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过去十年间国内商业简史

  全书是2008年到2017年10月间的国内商业简史。依据的资料与信息虽然都是公开发表过的,依旧是比较有意义的,毕竟搜集整理也是很大的工作量。

  作者自己的分析极少,对书中的冲突各方的判断也极少,基本采取公立的态度。

  书中提到的“尚品”和“红领”两家企业,论量级和影响力不应该出现,怀疑是两家企业参加过吴晓波的企业转型培训,吴晓波给了照顾。

  书中提到了2016年吴晓波的一篇百万+文章说的事:到日本买马桶盖。依旧是没给出任何的数据就判断国内游客到日本买的最多的是马桶盖。

  总体评价4星,比较有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依据上下文做的补充,#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几乎就在黄光裕事发的同时,排名本年度富豪榜第二名的杜双华也即将出局,他的日照钢铁面临裁员和被强行收购的困境,那是另外一种官商博弈的版本。#376

  2:然而,在后来的很多年里,中经开幕后的操盘“小伙伴”始终躲在神秘的面纱背后。一直到整整20年后,他们的名字才在不同的场合下被一一曝光,其中有一度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四川首富”刘汉、“东北首富”袁宝璟四兄弟,还有一位就是【2008年】4月29日跳楼、时年27岁的魏东。#422

  3:在李书福与福特谈判的一年时间里,全球局势持续恶化,福特的报价从40亿美元跌进了20亿美元,幸运之神一直在眷顾固执的李书福。在最后时刻,吉利计划得到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688

  4:有媒体称,恒大的负债率已经高达97%,很多人扳着手指算,许家印肯定过不了2008年的冬天。然而,就在这一时刻,中央政府的印钞机开始启动了。仅仅半年前还无人问津的房子,突然在一夜之间被疯抢。#716

  5:【2009年】5月的一天,张勇与他的伙伴们讨论,似乎可以在秋季搞一个类似美国感恩节大促销的活动,他们为日子的选择想破了头,不知是谁突然提议:“要不就在11月11日吧,光棍节,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忽悠他们上网来购物。”#773

  6:国美之争落幕于2010年11月10日,国美突然发出公告称,双方已达成和解。黄家代表顺利进入国美董事会。三个月后,陈晓辞职,#1080

  7: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创下10.6%的峰值,总量达到41.30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98

  8:“蒜你狠”一点儿也不孤独,因为还有“糖高宗”——自【2010年】5月18日以来的5个月内,白糖期货价格上涨了41.46%,#1188

  9:微信的意外火爆,让陷入微博苦战的马化腾一下子得到解救。在过去的一年里,3Q大战让他心力交瘁,而新浪微博的狂飙崛起更是让他感觉到社交话语权旁落的致命危机。#1299

  10:在后来的半年里,小米手机成为最畅销的手机产品,销量狂飙般地突破100万台,交易全部在网上完成,完全没有地面渠道的支持。#1328

  11:李宁在转型和品牌升级上所遭遇的尴尬,几乎是所有“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1351

  12:在马云看来,他有无法言表的难言之隐。其中涉及中美两国对契约的不同理解,以及支付数据的“国家安全”,而雅虎不可能不知道过去两年的运作,它之所以在此时发难,一方面是为了给美国资本市场一个交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争取利益。#1428

  13:在拉手网效应的刺激下,到2011年8月,中国居然出现了5000多家团购公司,引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千团大战”。#1478

  14:日后来看,凡客引爆了流行,却迷失于常识。#1591

  15:也是从今年【2012年】开始,《经济学人》杂志做了一个不动声色的改版,它把关于中国的专题报道从“亚洲”板块中剥离出来,做成一个独立的门类,在该刊历史上,只有“美国”享受这一待遇。#1662

  16:在严厉的审查和浑水式的做空下,因财务造假而被停牌和退市的中概股达60家之多,依然挂牌的80多家中概股股价在过去一年【2012年】中蒸发了一半的市值。#1721

  17:可是就在2012年,随着基建投资的降温,工程机械行业陡然进入“最为困难的一年”。三一重工在今年上半年的营业利润下滑18.6%,负债水平更是急剧增长,其流动负债合计达到307亿元,#1756

  18:在最危难的时刻,施正荣拒绝拿出个人资产拯救尚德,他的“科学家理性”似乎战胜了企业家伦理与血性。#1804

  19:陈通跑路是造船业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3月,江苏南通启东的惠港造船公司宣布破产;5月,浙江台州规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业金港船业向法院申请破产;6月,大连东方精工船舶配套有限公司宣告破产,厂房彻底停工。#1836

  20:多空大战中,世界五百强之一的高盛集团率先举手投降。一场金融大鳄与“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阻击战,以后者的完胜告终。#2386

  21:宋、孙风波【融创收购绿城案】,是2014年中国财经界最热闹的罗生门事件。在媒体地毯式的报道中,各方都找到了捍卫自己的理由。#2492

  22:经过一年的鏖战,滴滴、快的发放补贴、红包共计近40亿元。率先发动战事的滴滴打车成最大赢家,其用户数突破1亿,日最高订单量达521万。#2771

  23:在2014年,非洲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通信市场,仅次于亚太地区,在这里,最畅销的手机品牌是来自中国的传音(Tecno),它在非洲的出货量高达4500万台。#2794

  24:由此,似乎存在着一个“褚健困境”:在现行的高校科研体制下,若一个科学家欲将某一技术进行产业化开发且从中拥有个人产权,那么,产业做得越大,他的犯罪概率就越高,且犯罪金额越大。#2873

  25:这意味着,监管当局主政此次救市的核心班子几乎全军覆没。在抓捕内鬼集团的同时,资本市场上活跃了二十多年的民间炒家也遭到“猎杀”。#2960

  26:面对宝能的持续增持,万科几乎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中国股市没有类似“毒丸计划”这样的制度设计,王石和总裁郁亮无法像十年前曹国伟率领新浪抗击盛大恶意收购时那样的抵死防御。#3060

  27:在2015年,以P2P为名义,类似e租宝这样的公司如野草疯长,其创业者大多有三个特点:一是以“80后”居多;二是绝大多数没有金融从业经验;三是以互联网金融为名,用卖保健品的方式实施毫无底线的地推战略。#3102

  28:有好事的人做了粗略的统计,在整个2015年,乐视先后开了150多场新闻发布会,也就是两天就有一场,这应该是企业史上的一个“吉尼斯纪录”。#3174

  29:任何能够带来用户流量和现金流的项目都被认为是性感的,遭到疯狂的追捧。在今年【2016年】,这样的赛道有两个,一个是网络直播,一个是共享单车。#3397

  30: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莆田系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在外界乃至新闻界,都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存在。如果不是发生了抵制百度涨价和魏则西事件,他们也许愿意像过往十多年那样,永远潜伏在公共视野的水面之下。#3741

  31:7月10日,春风得意的李笑来宣布再启动一个ICO项目——Press.One币的融资。这一次,他索性连项目白皮书也懒得写了,仅在官网放了几百个字的介绍。#3825

  32:比贾跃亭幸运的是,雷军有清醒的自我纠错能力,他迅速调整了战略。2016年年底,小米宣布将全力加大地面渠道的建设,在三年内开出1000家“小米之家”。雷军甚至跑到河南农村的鸡毛小店去“取经”。#3961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九):激荡十年-迷失的吴晓波

  文/贾明二 吴晓波在如今的媒体界、商界和经济学界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让他能够站在这些资源之上的原因是之前他写的那些书,《大败局》,《激荡三十年》等系列。十年之前,吴晓波籍籍无名,大概是报着读书人都有的名垂青史的想法,开始为中国经济史执笔,为企业家立传。根据他书中的自序,唯一给他信心的是他的贤内助。他的这些书出版之后,一时洛阳纸贵,这个看似长相柔弱的书生,竟凭借着一股子蛮劲完成了几乎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任务,我相信在10年前吴晓波应该还是没有他的团队的。出版后的他一下子成为耀眼的商业明星,这是对他孤灯写作的认可。他的书登上了很多大佬的书架,MBA学院的教案,他也得以能够结识更多的商界大腕,甚至有很多隐秘富豪都愿意和他聊聊。 如果说在写大败局之前的吴晓波,是以经济学界的司马迁为榜样或者凭着良心秉笔直书的话。那么从2008年到如今,吴晓波笔端有了更多的凝滞。在结识了这么多商业大腕,参加了诸多商业Party之后。我想每当他回到他位于大运河旁的书斋,铺开稿纸,沉思下笔的时候。大概总会想到那些商业大腕的面容,他们在觥筹交错之间说的话语,他的笔是否还能够那么挥洒,不受任何关系的羁绊。特别是,他和某些顶级权威人士都有了朋友关系,这些权威人士甚至能够决定他的事业,因此他的笔下就难说真诚。看看马云拜访王林后,他写的那篇为马云洗地的文章,很难将这一类的文章和他每次深情记录某个经济事件后,富有人文关怀的点评关联起来。尽管他敏锐观察了一些经济现象,紧跟形势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写下了去日本买马桶盖的微信热点文章,但是那个曾经信奉“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国家”的吴晓波死了。我想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很多媒体人,包括很多商业领袖都是迷茫的。他们一方面因为多年的人文素养,以及积累的财富,希望能够发出自己想说的声音,另一方面他们却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他们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会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沉沙折戟。吴晓波带着深深的恐惧,又似乎不经意的的滤去了很多事件,没有记录这个时代真实的声音。作为一个试图继续以商业写作继续保持自己声誉的作家,我能理解他。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的无冕之王,曾经有济世情怀的文人,他是软弱的。 有人说历史记录,应该是一种白描,不带任何感情,只是将历史事件呈现给读者,而不是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人物和历史事件中。从这点来说,纪传体史记是最不合格的,太史公明显有倾向的描述,以及传记后面的“太史公曰”,都是不合格的。也许,吴晓波意识到了议论的风险,他巧妙采取了编年体的写法,但是我想史记这种偏重人物的写法一定深深的影响他了,因为在吴晓波的书中,最吸引人的不是某些历史事件,而是在某个时期,某个企业家或者某位掀起时代波澜的人物,吴晓波也不吝笔墨,夹叙夹议,让人感慨万千。其实,最让我触动的是吴晓波对于建国时期那段经济史的描写,那些文字让我看到了这个外表文弱书生的硬骨头。 最后腐蚀掉他执笔激情和硬气的,应该是他的既得利益,或许他所应该抱怨的外部环境。如今,他的自媒体似乎是内容丰富,他的出书速度似乎是越来越快了,他应该有一个团队在帮他打理一切事情,但是他的书越来越没有营养了,他也似乎越来越圆润了。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吴晓波。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十):从观潮到踏浪——唤醒回忆的共鸣

  读历史,很多时候,是在看故事,与虚构的小说相比只是知道其中可能和当下有些关系。若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鸣、获得一些启发、荡涤一下思维就更好了——读史使人明智,因为拥有了超越当下的视野。

  而有些历史作品,更多了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感受,比如吴晓波老师的系列企业史作品。之前的《激荡三十年》,从中就读出了父辈经历的峥嵘岁月,一直到自己所在的环境,隐约可以感受到时代的烙印。最新这本《激荡十年 · 水大鱼大》则更多了自己对时代的感知——这激荡的十年,是自己离开学校迈入社会的十年;是从青涩菜鸟到职场老兵的十年。而正因为当下所处的是变化最大的行业,对于宏观的认识就尤为明显,读这十年的历史,发现了不少共鸣,吴晓波用其特有的微言大义,展示了一个水大鱼大的时代,隐约中自己也找到了作为时代潮流中无名小鱼的位置。

  能唤醒回忆的历史更有一番滋味,正好印证了序言中的那句话:文字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是水平和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到达某个地方,但是有时候,会经过朋友们的心灵。

  顺着书中的时间回到了2008年,汶川地震、奥运会……这都是印象颇深的国之大事;上证综指6124确实对家里有了一些影响,另一件事就是要离开校园走上社会了。自己的学校并不好,所学的物流管理专业确实因当时外贸受到影响,工作越来越难找,去实习一下公司就倒了,而且还是一片一片的,这是一点零星的印象。

  怎么办?提升一下学历、转个专业或许是条出路。可能正是当时的转型期,所实习的教育培训基地生意不错,于是就选了人力资源的方向……这算是自己的大事记吧,如今回看,着实可笑,因为专业方面的东西没学多少,只能算是混到了一个还算能看的学历。但当时导师给到我的建议却至今受益匪浅:你们所学的这些专业知识绝大多数其实已经过时了,倘若之后想去传统行业或许还能混口饭,但不确定的新时代已经来了,很多东西得靠你们自己去主动学习和掌握,现在的变化太快了。

  这句话似乎很有魔力,正如书中的第一章:2008-不确定的开始,当看到宏观上的这些变化,回想当初,真是回味无穷。

  之后的四年,有了很多故事和尝试——干销售、做营销、搞客服运维……这是工作方面,有那么点颠沛流离的味道,在中国经济超越日本的那一年,当时服务的日本品牌被本土品牌打得一蹶不振,于是抽身出来,设法找到了一个算是安逸的事儿;当然,自己并没闲着,写得还算勤,正好从博客时代步入了微博时代,就有了些可以沾沾自喜的成就:成了个小V。借着在线社交网络的魔力,认识了不少陌生人,然后有了各种活动——去敬老院做义工,帮助智障儿童,组团听音乐办聚会,学吉他;也渐渐发现了线上世界的精彩,成为了最早的凡客粉,开始习惯网购,享受在线的便捷——觉得对面楼里京东自提点特别方便,当当上买书很实惠;认识了那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老罗,开始听另一个叫罗胖的家伙......讲故事,当然也做出了几个“大号”……这几年精彩而逍遥的日子里,隐约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最后选择了自己最热衷的阅读方向,参与发起了一个别有特色的阅读社群……一切随风而逝,而在书中的那段日子里,经济开始转型、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公益开始得到认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来势汹汹,所幸在那时做了一个决定:要去一个能够感知时代变革,有创新和突破性的新新行业。

  然后,就一直到了今天,所在的公司虽然历经变革,其实还是越来越好的;因为一直关注着这样的趋势,于是发现了很多潮起潮落——当初的同学开始说不上话、当初的朋友失去了原先共同的语言,有了很多新关系,也丢了很多老关系,这种迭代似乎意味着成长吧。而看着原本风光无限的公司好像突然就没落了;一个当产品经理的朋友已经换了五份工作了;当初自己经营的网上平台突然转型了;原本习惯用QQ,现在有很久没动了……当这些可以用回忆感知的变化再加上了当时的历史环境,突然有那么一些感动——自己当初那个决定是对的。有幸能与“褚橙”奇迹缔造者对话,实实在在的经历股市起落波动的影响,参与了很多创新事件的发生发展……在《激荡十年 · 水大鱼大》里,得以入选的事件有很多都离自己那么近,蓦然回首,又是那么令人感动。

  有时候,借着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回味自己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种方式。这激荡的十年,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是迅速变革愈加复杂的一年;于我自己则能分成两部分:前一段试图困守在旧世界里,忍却不住睁开了观水的双眼;后一段则有些冒失但勇敢的踏上了浪涛。或许这是命运的安排,有潮起潮落,有得有失。但归根结底还都是收获。天大地大,水大鱼大,对于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刚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还有很多挑战要面对。除了眼前,倘若能够借一个更高的视角,关注一些时代的潮流,应该可以收获更多的睿智。

  于是,吴晓波老师的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是帮助自己回忆的工具,更是指向更高点的启发。从中能感到一份势能,对于正踏在浪头上的自己,无疑是一份激励——对于一条无名小鱼,自豪感还是有点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