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利维坦之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0 21: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精选10篇

  《利维坦之书》是一本由[美] 彼得·布雷瓦著作,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0元,页数: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一):爱上利维坦的十个理由

  原来生活中的脱力感,是缘于自身太过耀眼魅力啊。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想必对方一定拥有某种吸引你的特质,才会让你一见钟情吧?一见钟情是在双方接触的一瞬间产生出的情感,所以很可能是出于对方的颜值,也有可能是因为对方的一句话,或是一个举动

  我对《利维坦之书》的一见钟情大概属于第二种情况,但绝对不属于第一种。毕竟,这本书的男主角五官都没有,谈何颜值……

  将我深深吸引住的,是常伴男主角利维坦身边的好友猫猫所说的一句话:

  “……记住了,孩子们幸福与否不在于庞大所得,而在于渺小欲望。”

  并且被主子鄙夷的眼神牢牢捕获。

  这种颓废态度,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气弱”的日本作家太宰治

  内心的小水花似乎被溅起,想读这本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即便这本书其中的晦涩笑点也是我早有耳闻的。但这种传闻只会让《利维坦之书》变得更加诱人

  其实喜欢一本书,无非就是喜欢上了里面的主角,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教科书的原因,缺乏主角魅力。但《利维坦之书》中的男主角小利维,很有魅力。我极力将他的魅力概括到十个手指可数范围之内,以免这篇文章变得太过冗长。但要知道,小利维真正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首先,他拥有一张让人充满遐想的脸,你可以根据他的对话脑补出任何你认为适当表情。一万个人眼中会有一万个不同的小利维,这或许就是作者设定人物时的用意吧(难道不是因为懒吗)。你可以试着帮作者把脸画上。

努力想把他塑造成一名正太,但画出来却有着浓浓的搞笑日和风。

  其二,小利维积极上进。这一点对于当代青(幼)年(儿)真是太重要了。

  不仅如此,他还敢于直面自己的中二病。

  其三,他年龄虽小,却谙熟世事

  其四,他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融洽

  其五,他交友广泛。

  并且,身边朋友的文化水平充分证实了他自身的高度

  其六,生活会因他而充满诗意

  其七,他热衷于自己的权威,即便被蒙蔽双眼、深陷其中、粉身碎骨

  其八,他擅长倾听和解决问题

  其九,他如此完美,却又如此忧郁。有瑕疵人格,才是至高的设定。

  以及,第十个爱上利维坦的理由就是,他真的是一种高于一切的存在

  噢,最后提一点,《利维坦之书》的作者就是前卫摇滚歌手、热衷于坎特帕里之声(Jazz的融合)和实验音乐的彼得·布雷瓦(Peter Blegvad)。他在接受THE BELIEVER杂志采访时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我是一个对事物浅尝辄止的人,一个‘多形性反常’的人,一个永远的外行。”

  “多形性反常”一词由弗洛伊德提出,用来形容婴儿的本我,即追求纯粹快乐。所以,与其说布雷瓦是在描绘一个天才婴儿,不如说是在作品中展现一个并不完美的可爱自我。

  似乎又多了一条爱上利维坦的理由。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二):小婴儿带你玩转“盗梦空间

  当卡梅隆首次将3d电影带入大众视野时,一下子掀起了全民观影狂潮,卡梅隆改变了电影技术,《阿凡达》上映一年后,诺兰紧跟其后,另辟蹊径,《盗梦空间》的面世彻底的推翻了常规电影结构,诺兰以他独有的方式带领观影者进行了一场浩瀚的游戏,永不停歇的陀螺、虚拟与现实的颠倒、一层又一层的梦境,诺兰制造出的幻觉犹如树的年轮,年轮一圈又一圈的生长,你能够看见树木拔地而起枝叶葳蕤,但你无法看见它的年轮有多少圈,你可以沉沦于他丰富的幻觉中,但是你却无法清醒过来。

  荣获2014年法国安古兰漫画“最佳新人奖”的《利维坦之书》出自前卫摇滚歌手彼得·布雷瓦之手。《利维坦之书》似乎是漫画界的“盗梦空间”,漫画主人公是一个没有五官的婴儿,他叫做利维坦,他有喜怒哀乐却无法通过面部表现出来,他有一只天资聪颖的猫咪,它带着利维坦在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穿梭着,在天堂地域之间穿梭着,在光明黑暗之间穿梭着。

  布雷瓦笔下的漫画世界更有几分似胡里奥·科塔萨尔笔下的小说世界,科塔萨尔在一篇小说同时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他将小说的条条框框打的支离破碎,再用他光怪陆离灵魂世界将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阅读他的小说时,无论以哪种人称方式写作似乎都不重要了,你说需要知道的就是按照他的指示进行一场文字游戏。布雷瓦的漫画也是如此,一会儿以猫的视角叙述事件,一会儿以小婴儿的视角叙述事件,一会儿以父母角度叙述事件,他将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宗教科学流行文化等等元素巨细无靡的在纸张上铺展开来。

  在基督教中利维坦是恶魔的代名词,并冠以七大罪之一的“嫉妒”。布雷瓦的这本漫画以无脸婴儿作为主人公别有用意,在成人眼中婴儿天真无邪,如一张为着一字的白纸,但是在布雷瓦的笔下,婴儿被赋予多种色彩,他有强烈的探索欲,他从不将情感表现出来,他无时无刻的思考着,他的单纯在思考之中流逝殆尽。利维坦,也就是布雷瓦笔下的婴儿,他让我想到了三岛由纪夫《美德动摇》中的孩子,主人公节子每次偷完情回家,孩子望向他时,真挚纯洁无暇的眼神犹如一条条粗厚的麻绳鞭笞着她的心,她觉得婴儿懵懵懂懂,对世界一无所知,可是她对道德的洁癖改变了她对孩子的看法,她觉得孩子知道一切,他只是不说出口而已,当纯洁的肉体赋予成人的精神,那么成人自我欺骗的世界就轰然坍塌了。利维坦也是如此,布雷瓦借纯洁的肉体,在成人的精神空间里一次又一次的敲响了警钟。

利维坦和他的姐姐

  布雷瓦用这幅漫画对“嫉妒”进行了完美的解释,利维坦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骑自行车小姑娘是他的姐姐,姐姐因为二胎的出身觉得失去了父母的宠爱,父母将对她关怀分出去了一部分,于是她想法设法的整治利维坦。利维坦的成功被她蓄意破坏,她又用利维坦的成果将他困在狭小的空间里,再通过这些积木弥补内心的自责,她并不希望利维坦存活下来,她所需要的只是自我安慰,“我做了坏事但是我又弥补了,等于我依旧是个好人,我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在成人世界中这个观点十分常见,但从婴儿利维坦口中说出后,无疑给了读者当头一棒

黄油猫悖论

  这本漫画中最为幽默的一页要属“背着黄油的猫”,在“黄油猫悖论”中,一只坠落的猫永远是脚先着落,掉落的黄油吐司永远是涂上黄油的一面落地,那么将黄油吐司绑在猫的背上,它从高出落下时,会在近地面无限次数的旋转。这和第一类永动机原理类似,“物质循环一周回复到初始状态,不吸热而向外放热或做功,这种机器不消耗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做功。”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悖论,却是在嘲讽成年人的世界,观察事物只看表现,将理论当做金科玉律,从不去探索深层次含义。“把两个明确结果的理论结合到一起去论证,就会产生一个神奇的结果,两个明确结果的理论总是背道而驰”。

  婴儿看似呆萌可爱的外表下,实则有着不为人知的想法,就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及其能量生来即有,婴儿也有性欲,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婴儿也会思考,不过他们精神空间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探知到的领域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三):一面天真无邪一面看破一切的利维坦漫画书

  我好像不是一个爱看漫画书的人,唯一认真看过的漫画是张乐平的三毛的故事,后来上初中时候想要看日漫,隔壁开超市阿姨家的胖儿子送了我一沓龙珠,但我的大脑图像处理器好像是落伍的型号啊,根本理解一个事件比如悟空运个球为什么要画那么多帧呐。所以我可能是不能看帧数太多的漫画,会翻书翻出腕管综合症的吧。

  利维坦之书既不是张乐平的简朴明了的画风,也没有龙珠那么多莫名其妙的主人公做动作的帧。画风华丽又诡谲——除了拒绝给我们主人公画脸。

  有时候很天真可爱生活化:婴儿利维坦在地面上摊开的玩具实际上是很有内在严密联系的哦~

  有时候很像那个没有安全感的自己:拒绝睁开眼睛是因为在梦里梦到把父母亲救出地狱半路听到声音睁开眼睛就会半途而废的!!

  有时候又很暗黑

  1

  2

  会突然插入一款可沿虚线剪开折成飞镖的纸哦,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会和幼儿园的你一样永远会以无数坨废纸团收尾~

  利维坦也会突然变成哲学家

  “在一个时代里如果不存在让人们敬畏的公共权力,这即是战争;既是每个人的战争,也是反人类的战争。”

  (是旁白呀,婴儿怎么可能说这个)

  一个诗人

  “为得音乐,你剖开云雀,一颗颗银珠,盛着翻腾得鲜血。”

  社会学家,喜欢谈论政治,有时候还很犬懦。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古里古怪的科学实验,难辨真假

  既不能说你读懂了,也不能说你对它爱到痴狂,但是总有那么些小小的利维坦情节折射出了无数个自己。还有作者一本正经的脑洞,让人一会捧腹大笑拍手大笑,一会怎么也摸不着头脑~~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四):满怀希望的旅途要比到达目的地更棒

  这是一本漫画书,好久没有看漫画书了,而且还是有阳光的午后的飘窗上,惬意

  利维坦是个智商超群、没有表情和头发的婴儿,我很奇怪的是,我们这里,对婴儿的称呼叫“毛毛头”。好吧需要承认大多数的婴儿其实是有头发的,只是有点稀疏贴头皮而已。

  婴儿这种生物看世界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为什么要追加这种区别性,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多少会存在误解和鄙夷,这就导致我们不能平常地对待那些刚出生的事物。现在的很多人都犯有这个毛病,也许这些小恶魔的脑海里我们都是恶魔或者精神病人而已。

  利维坦的出生是和黑暗世界的猫咪做了交换条件来到这个世界的,它太想它的爸爸妈妈所以自己翻阅5座大山才引领这个缘分来到现在的世界。这也是一种很奇异想象,佛教里的说法是,人死后由行修的人超度,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引领能去到不同的轮回里,如果修行好,可以升到西方极乐,但是前世积德的人才耳聪目明,能听到这些引领的声音。人离世和人来世无非是一个场转到另一个场没有迷路,才可以这样华丽的闪亮登场。

  利维坦盘点了自己的生活,他对兔兔、灰尘球、奶瓶、勺子、爸爸妈妈感情也许分不出好坏,它们都是自己世界的组成部分,贴满整个地图的时甚至没有地方留给自己姐姐丽贝卡了,也许它根本不喜欢丽贝卡,但是现实中总有很多你不喜欢却需要打交道的人,你会发现这种存在让你的生活有了些许恶作剧的味道

  书里有个“利维坦迈出人生第一步时的两种视角”这一小段的4幅图片,给我印象很深。我们一开始也许就是被最亲近的人用玩具或者这样好的看似好的诱惑下到了肮脏的洞里,然后再回不到自己安静的小花园。本来就很简单阳光小世界,总有一天要按照别人的思维规则来收拾打乱,其实利维坦们有自己的规则和摆放物品道理

  有一个章节是对于时间和文字的解读,不得不赞叹布雷瓦神奇的脑回路,让人说不出对错,原来可以这样定义内容或者物质,或者说存在。也许我们都自以为是了,其实世界可以这样看那样看,每种方式都很有趣,这就是利维坦想告诉我们的吧。

  最后用倒数几页的一幅图来收尾:

幸福与否不在于庞大的所得,而在于渺小的欲望。

  猫猫对利维说的,记住了:满怀希望的旅途要比到达目的地更棒。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五):利维坦博士奇妙地狱机器

  彼得·布雷瓦是那种乱洒金点子的作家,一边让人瞠目结舌,一边让人恨得牙痒痒。一本讲小婴儿的漫画怎么让人看得毛骨悚然?他做到了。难说这是不是漫画:比起漫画它文学味儿多了点,比起小说它字少了点。字数少并不意味着它引起的联想就少。一页纸足够让你的脑子疯狂转上好几圈,然后要么会心一笑,要么哑口无言地把它翻过去。这种哑然的寒意通常来源真实

  我曾想创造一种融合了文学与视觉的体裁,却发现它已经存在了:那就是漫画。漫画,虽然已多少落于窠臼,却仍是本世纪伟大的文学形式(下一个是游戏)。《利维坦之书》的标题就是挑衅:什么东西能既是婴儿,又是海怪?在这本书中,读者要相信不存在的存在,而相信的又不一定存在。开篇这一出《俄耳甫斯》中,小婴儿抬手穿过不存在的活板门,进入存在的幽冥世界。黑夜是这里的白天,幽灵们放声高歌。为了带回他的父母,利维需要在五天内爬过五座山,不能回头看。山崩地裂,碎石滑下脚边,在读者和他一起痛苦挣扎、为他的苦难揪心时,爸爸妈妈吃饭回来了。一切都只是婴儿床上的梦。

  是吗?

  这本书的乐趣和恐惧都在这个问号上。

  彼得·布雷瓦将漫画解构得这样彻底,整张纸页都被他揉成一团,再拆成和皱褶数目相等的维度(参见第五章第二回)。一页《利维坦》至少有三层馅儿:婴儿视角、成人视角和作者视角。从婴儿视角看去是真的,从成人视角看去也是真的,然而婴儿看到的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成人看到的是尿布。作者自诩为主宰,在分镜和旁白中躲躲闪闪,有时以一只手的模样出现,有时这只手被烧,被打,被放干了血。最有趣的是,还有一种读者视角,愿意相信什么完全取决于你,我亲爱的读者。几种视角扭打在一起,世界变成了埃舍尔的杰作。

  后半本书中,小婴儿开始挑战时空。小鸟能冲破分镜吗?画作这一头的火车会把那一头的人碾死吗?利维乘气球飘出了画框,“可怜的孩子,”读者想,“他以为他得到了自由,却无往不在这一页漫画之中!”

  我想我还是把这本漫画收起来。太真实的东西都不讨人喜欢。利维坦无声大笑,这是一种纯正的英式幽默(英伦摇滚)。他创造意义,又取消意义,每一个画框都在嘲笑世界和它自己。为得音乐,你剖开云雀,一颗颗银珠,盛着翻腾的鲜血。

  《利维坦之书》读后感(六):你能用鱼钩钓上海怪利维坦吗?

  本文为《利维坦之书》引言,标题自拟,内容有少许改动

Q:你为什么会想到一个小婴儿叫作“利维坦”呢?A:灵感来源于我自己的孩子们——他们出生了,你把他们带回家,从此他们变得比你生命中任何事情都更加巨大。Q:你为什么把利维坦的父母换成猫呢?A:因为猫更容易画啊。利维、猫猫和兔兔

  文:拉菲·扎博

  第一次在《星期日独立报》上看到彼得·布雷瓦的《利维坦》时——作为一个在90年代初徘徊往复于穿越大西洋的美国人,我往往是在飞往法国和英国的途中断断续续地看到这部作品——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声尖笑。才不过看了几回,我就清楚地知道这系列漫画绝对可说得上是当时被写过、画过、唱过、塑造过、演奏过、舞蹈过或是表演过的最佳作品之一。这种印象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也未曾减弱或变得暗淡。

  我原本就知道布雷瓦的大名——这是一个你不会轻易忘记的名字——因为就在大约十年前,我曾评论了一张他参与制作的唱片《邱园·隆河》(Kew. Rhone),事后他寄给我一张明信片,感谢我的好评,并指明那段被我誉为“充满智慧的超现实主义绝佳范例”的歌词:“皮尔的敌人,并非静止的动物,是隙间沉睡的色调”(Peel’s foe, not a set animal, laminates a tone of sleep.)——也是一段回文。当我人在欧洲时,那不由自主发出的惊声尖笑就会以一周一次的紧凑节奏出现。在我找到《为爱闯天涯》电影碟片,或是说服朋友将漫画剪报寄来时,我就会觉得自己离他很近,并徜徉在路边草地间,呈现一种自由状态。

作者本人

  我也的确遇到过一些聪明、博学、有艺术品位的人,他们完全看不懂这系列漫画。对于这部明显到连刚开始接触漫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风格——假如可以归类的话——绝对是经典之作,他们的无动于衷常常令我不解。也许是他们对形而上学的幽默缺乏兴趣,或者是被其他星球的空气所致的过敏而困扰着,谁知道呢?可是他们却因此错过了当代最好的盛宴之一,也错过了一整个颠覆日常平淡乏味观念的系列。

  什么?这可是自威廉·布雷克的全盛时期以来,英国出现过的最棒的真知漫画!

  这本合集略过了《利维坦》一些复杂的形而上学的黑暗篇章,虽然事实上本书正是以其中最怪诞的一幕作为开篇——用更为纯粹的喜剧氧气款待读者。一开始的几个部分就将这部漫画划定在较为世俗的心理现实上:童年的认知和不解、临时家庭宇宙学、父母的理解缺乏、手足相争。加之用猫来替代父母角色的设定,和压制家庭动力的宇宙性谜题,来更好地帮助这些发生了的超自然奇事站稳脚跟。

利维的世界里没有姐姐的位置

  《利维坦》将我们带入到一个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倾斜的世界中:空间滑移的领域、认知双关,以及无限悖论和双重理解打造的镜子大厅。它虽是怪异的,但终究并非是我们不熟悉的世界。

  书中许多情节设计,让我即便是看过很多次依然忍俊不禁,

  其中包括:

  将重甲机器人和哈姆林·加兰的诗结合在一起

《你可害怕寒风凛冽?》哈姆林·加兰

  口吐白沫的幽灵黑格尔现身讲解“兔兔的相反论题”

兔兔的相反论题

  滑稽有趣的《汪声颂》篇(在此篇中,那只轻声细语、唱着赞歌、以竖琴伴奏的狗和他狂喜的听众反映了对所有物种身上虚荣、辛酸和生命限度的内在感受:总之整篇漫画都持续回响着被假设的卑微人性之基调)

汪声颂

  还有利维坦完美的同义字幽默和灵活性(尽管大部分人就算想得出这些梗,也写不出猫说的那些让本书更为完美的台词),以及太多太多的优点。

猫哲学家

  布雷瓦对精简的无尽天赋,在某篇关于关心三角帆剪裁的单幅漫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请注意:那些船是圆的,他对细节的表现意识从不放松)。他似乎也拥有对前意识记忆的精准了解,书中关于牛奶的炼金公式或许就是最贴切的例子。

牛奶的炼金公式

  这一切都不像我在其他任何地方看过或读过的东西,真是绝无仅有。

  布雷瓦的绘画风格多变,书中的画作从大胆叛逆的手绘风格,可变换到令人惊艳的美丽画面。这些变化总是恰如其分,有时还是打开一扇神秘之门的钥匙。利维坦拜访地狱系列的第一篇中出现的“猫的新造型”,可以说就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百变的猫猫

  布雷瓦在某个星期决定把猫画得不一样,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只有一流天才才能把控好自由、简洁的角色动作的实例,同时,这也是不愿被狭隘的一致性所束缚的表现。不久之后,再看这种转变不仅是一个显示出作者智慧的聪明例证,也是一次从容不迫的微妙提醒——不管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时光流逝更快的漫画里,面对次要因素带来的意外挫折时需要泰然处之——漫画中所有事物的外表都受制于原因不明的突变——所以最好还是去追求那些超出变化干扰之外的持续性的中心本质。

最后一格分镜

  布雷瓦坚持把精髓埋得更深,邀请我们走到舞台布景后面及更衣室里,去看隐藏在那里的戏装、面具和镜子,发掘出那些真正持久、要摆脱被某个名字固定化的东西(就改变了的猫来说,要注意的是:为了做这么明显的、随意的改变,又要让这种改变有所意义,你需要事先创作一个主要的叙事架构、角色和世界,以便这样的变动显得不那么突兀)。

飞出“纸墙”

  《利维坦》有时的确造成了潜藏在事物表层下、认识论上的恐慌,因为这部漫画中的所有喜剧和隐含意义都在描述“发现自己活着”这种状态的怪异、危险和美丽——这能解释上述那些文艺人士对此无感的怪异现象吗?我真的无法确定。我在阅读这本漫画时,无一例外地都会得到解放之光和知觉的革新,日常的懈怠拖沓和工作上遭遇困惑的大脑也因此复苏重生:布雷瓦笔下的婴儿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了鲜活的剧本。

捱过了焦虑之脸后……

  可是——除了我们都是徘徊在变化多端、难以辨认的世界中的无脸婴儿,只带着一只猫作为守护神这个明显事实之外——老兄,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啊?就如同上帝在另一本出版物中提出的询问:“你能用鱼钩钓上海怪利维坦吗?” 答案呢,我想,肯定是一声响亮的“不”。

  知识的莽夫永远无法拥有先见之明。言语无效,时光交替,妙不可言。海怪利维坦在它的原生深海里潜泳,在连绵的海绿色浪层中闪耀发光,用它光泽的罗纹鱼鳍控向,送出阵阵智慧的光芒。

  *拉菲·扎博 (Rafi Zabor),纽约音乐评论人、音乐家及小说家。著有作品《熊回家》(The Bear Comes Home)。

后浪漫《利维坦之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