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10篇

2018-03-21 21:1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10篇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是一本由[美] 卡萝尔·卢米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一):3星|《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巴菲特相关的一些新闻报道的集结,有点旧了

  书有点旧了,英文原版是2013年的。书中最新信息大致到2010年的,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写的。大部分章节的内容媒体上对巴菲特的报道加上作者点评,少数章节是是巴菲特自己写的。

  书中内容有一些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有作者的评论与概括。总体来说对非研究型读者来说比较琐碎杂乱,书中涉及到的大部分的公司与事件都不是国内读者熟悉的。信息比较庞杂,从中能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总体评价3星,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

  1:格雷厄姆主张在股票已经涨到其真实价值时,应该沽清,而巴菲特则会购买他愿意无限期持有的股票。最近,他的观点总结为:“以1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实际价值200万美元、而5年之后会升至400万美元的生意。”#736

  2:对于很多收购案来说,经营智慧被“肾上腺素”给打败了。一种追逐狂热蒙蔽了购买者的双眼,他们的脑袋里只有“捕获”。#927

  3:当数字好看时,很少有人会将标准舍弃;但是当结果变糟时,管理者通常倾向将衡量标准而非自己给换掉。#994

  4:当一家持续运转的公司的股价低于其真实价值时,巴菲特的参股战略是行得通的。不过,如果市场进入周期性的大牛市时,就另当别论了。#1011

  5:简而言之,巴菲特的计策就是将仓位保持在极低的水平等待市场出现暴跌的局面。只有在大熊市里股价才会接近或低于其真实价值。#1021

  6:管理者以投资者为本位的最佳标志就是,当股价被低估时,实施回购。这能替代测慌仪,而且非此莫属。#1187

  7:“我们不会根据评级来做决定,”他补充说道,“如果我们希望由穆迪或者标准普尔帮我们管理资金,那我们就直接把钱给他们了。”他还说:“令我们非常骄傲的是,奥马哈总部没有电脑,我们的分析依赖于电子数据,而是靠阅读,仅此而已。”#1255

  8:不过,他也坚信,家庭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维系公司文化的延续,所以,他希望自己的长子霍华德在未来需要时候能够胜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一职,但公司的实际管理还是应由家族之外的人掌管。#1299

  9:巴菲特眼中的“好企业”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具有较强的特许经营权;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释放现金流的能力。#1508

  10:时至今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还带有格雷厄姆的印记:“第一条规则就是不要亏损,第二条规则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规则。”#1552

  11:很多年前,巴菲特曾写过一段名言:“当一位声名卓著、才华横溢经理人接管一家基本面出了名糟糕的公司时,最终纹丝不动的必将是公司糟糕的名声,这一点很少有例外。”#1588

  12:当时,他手下拥有众多年迈的管理者,而且巴菲特也非常欣赏他们的能力。“我的天哪,”他说,“好的管理者太罕见了,我实在舍不得让他们离开我。而且,如果离开的原因仅仅是他们的年龄又增加了一岁,那实在太可惜了。”#1664

  13: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所罗门兄弟公司倒闭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因为巴菲特的恳求拯救了它,然而,这番描述几乎成了预言。它提前告诉了人们,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金融系统将会出现的灾难。#1762

  14:他说,‘没错。所以为什么要冒险去另一家你不了解餐馆呢?我们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而这也是巴菲特看待股票的方式。他只投资给胜算更大、不会令人失望的公司。#2290

  15:时间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平庸公司的敌人。虽然你可能认为这个道理简单,但事实上,我是经过惨疼教训之后才领悟到得,而且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319

  16: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训是,越简单越好。虽然有25年收购、督导及管理各类型企业的经验,我和芒格仍未学会该怎样解决商业困难,而我们学到的是要避开它们。#2335

  17:一个组织会抵制与它目前方向一致的任何变化;毫无意义工作会不断膨胀以致填满人们的可用时间,企业的项目或者并购会不断发生并吸走可用资金;任何领导者的扩张欲望不管有多愚蠢,都会很快得到下属准备详细回报率和战略研究的支持…… #2347

  18:巴菲特说过:“如果在一生中能撞见一家好企业,你就很幸运了。可口可乐基本上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企业了。它的产品价格极其公道,而且无人不爱,在每个国家,它的人均消费几乎每年都在攀升。没有任何产品能与之媲美。”#2453

  19:巴菲特另一个让我钦佩的习惯是,他的日程表里总不见各种各样会议。“拒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巴菲特却做得很好。#2655

  20:我一向将智商天才看作汽车的马力,而最后输出功率的大小则取决于理智。许多人开着400马力的汽车却只发挥出100马力的功率。“最佳状态”应该是:200马力的车百分之百地发挥出200马力的功率。#2825

  21:我庆幸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我也没必要和令我作呕的人合作。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总觉得自己如同躺在沙发上绘制着天花板。#2848

  22:我在想,如果当初莱特兄弟的小鹰号(KittyHawk)第一次起飞时,我在现场,我很可能会极具远见地、充满公益心地(这点是为了未来的资本家)设法将它打下来。我的意思是,莱特兄弟对投资者的伤害是非严重的。#3624

  23:巴菲特当日所给的“指令”,他手下的所有公司都耳熟能详:“你们只要继续做你们正在从事的工作就可以了,我们永远不会让一位击中率四成的棒球手改变他的球风。”#3847

  24:巴菲特的收购热潮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个疑问:他以前收购的那些公司表现如何?总的来说,都是很成功的,但也不能说100%。#3852

  25:已经替他工作9年的秘书德比尔·波萨涅克(DebbieBosanek)说:“没错,我得穿溜冰鞋才赶得上他的速度,可我从没见过他大发雷霆。不过我觉得他不喜欢人家骗他,如果你犯了错,向他承认就没事了,千万不要企图掩饰。”#4371

  26:巴菲特也是华盛顿邮报集团的董事,公司首席执行官唐·格拉汉姆说:“大部分聪明盖世的人喜欢把事情变得更复杂,可是巴菲特却与众不同,他总是能把事情说清楚,变简单。”#4380

  27:巴菲特一直努力游说立法机关,将股票期权列入公司账目中的费用项目,因此在硅谷,有一大群讨厌他的人。……此外,巴菲特还捐款给计划生育组织,因此反堕胎人士对他很有意见。许多投资银行也不喜欢巴菲特,因为忽悠不了他;#4383

  28:在2009年和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出售了大约2/3的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此笔交易中遭受的损失和它在中石油赚到的钱大致持平。#4567

  29:以工资税为例,现在已经超过了12%,收入超过8万或9万美元就得付这个税,根据收入,盖茨和我都不用付这个税。然而,为我们干活的那些人,常常承担着和我一样高的税率,甚至更高,因为资本收益和股息的税率已经降到了15%。#4981

  30:巴菲特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奋发努力的中西部人,其实并不难理解,索科尔弥补了他技能上的不足。巴菲特给人的感觉像是你最喜欢的叔叔随和,又不失幽默感,而索科尔却总是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5906

  31:我的财富来源于多项因素结合,比如生活在美国、幸运的基因以及复利。#6216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卡萝尔·卢米斯,曾任《财富》杂志资深编辑,获得过美国商业新闻领域最高奖项洛布奖。她是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早的股东之一,并且担任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长达35年的编辑,是少数深得巴菲特投资思想精髓的人之一,与巴菲特的友情更是长达50年。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不容错过深度解读巴菲特的书籍。作者以资深媒体人、巴菲特亲密好友、《巴菲特至股东的信》御用编辑等多重得天独厚身份,整理编辑了近10万字的巴菲特亲笔文章,并穿插了多篇揭秘巴菲特重要投资事件的深度报道。透过这些文章和作者的独到点评,不但能深度地了解巴菲特的投资思想精髓,还能更加立体地了解巴菲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核心内容

  本书能够让我们从舞台正面清晰地看到,巴菲特是如何成就了自己的财富帝国的,他的投资哲学和经营智慧是怎么一步步铸就的,他如何看待财富的积累和传承,以及他如何看待人性、看待这个世界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取舍、聚焦和诚信这三点,不仅是巴菲特投资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他做人根本哲学。

  一、取舍

  巴菲特认为,投资中最关键的智慧就是取舍。不过,巴菲特对取舍的理解跟大多数人还太一样,他认为,投资就像是在一张只能打20个孔的纸上,竭尽全力地打好每一个孔。在投资资源有限情况下,选择不做什么跟要做什么一样重要。

  回顾巴菲特的投资案例,你也会发现,几乎每一项投资决策,他都是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辨别,只在最关键的时候才出手。据统计,巴菲特90%的财富,仅仅来自于10项投资。这些成功的投资案例,无一不证实了巴菲特的取舍智慧,以及在取舍过程中,他时刻风险保持着的敬畏。

  举例来说,巴菲特很少持仓科技股,原因是他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后发现,科技公司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如果你亲眼看到莱特兄弟试飞小鹰号,肯定也会为航空业的投资前景激动不已,但是事实上,从1919年到1939年,一共诞生了200多家飞机制造公司,截至1992年,所有航空公司的合并净利润是零。

  巴菲特对风险的敬畏甚至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小决定。比如说,他严格按照习惯过日子,从来不刻意追求刺激新鲜事物。他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子,一直住在奥马哈那栋他25岁时买的房子里,饮料只喝樱桃味的可口可乐,午餐几乎都是去奥马哈的一家餐厅。甚至当朋友想要劝他尝试点新口味时,巴菲特回答到:既然我们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那就完全没有理由冒险,去另一家你我都不了解的餐厅啊。

  二、聚焦

  巴菲特坚持把资源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倡导少下注、下重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像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到的,人们的成功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以轻松跨过的一英尺障碍上,而不是非要寻求跨越七英尺障碍的能力。在投资决策中也是一样的,巴菲特始终相信,对少量的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要远胜于对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聚焦,让投资者有精力和机会对所投公司基本面进行深度研究,对它所在行业的内在规律有切实把握,进而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在投资当中的比较优势。

  举例来说,在1963年,巴菲特有一个教科书般的抄底案例,正是因为聚焦让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当时,美国运通公司牵扯进了一起色拉油丑闻事件。运通公司担保的一家大宗商品交易公司,用子虚乌有的色拉油库存来骗取银行贷款,并出售这些色拉油的持有凭证。骗局被拆穿后,大批持有凭证的债权人,向提供担保的运通公司索要高额赔偿,金额高达1.5亿美元。屋漏偏逢连夜雨,两天后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纽约证交所爆发股灾,运通公司的股票一落千丈,投资人避之而唯恐不及。但是,巴菲特和他的团队凭借着多年对零售和快消品的专注和研究,认为美国运通公司的核心业务,也就是他们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业务,依然是大有可为有利可图的,所以,充满信心地大笔购进了被市场疯狂抛售的股票。五年之后,这些股票为他赢得了五倍的回报。

  对于巴菲特而言,聚焦也等同于抵制诱惑。他曾经在致股东的信中这样说过,“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经营智慧被肾上腺素给打败了,一种追逐的狂热蒙蔽了投资者的双眼,他们的脑袋里只有不停地去“捕获”各种诱人的项目。跨界天才帕斯卡尔的观察一语中的的:人们遭受失败和厄运,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三、诚信

  巴菲特一直都在告诫自己,维护诚信要穷尽一生的时间,而毁掉它却只需要5分钟。因此,他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所罗门兄弟公司事件使他陷入诚信旋涡的那天。

  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一位国债交易员有违规的行为,可时任 CEO 和管理层却没有告知监管方,使得危机蔓延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美国财政部因此下达了禁令,剥夺了所罗门兄弟公司竞标美国国债的资格,把所罗门公司推向了悬崖。当时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所罗门兄弟公司最大的股东,而巴菲特自己也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董事。巴菲特临危受命,担任所罗门兄弟公司临时董事长,在这个紧要关头,他依然坚守诚信,采用了两大举措:一方面,他坚持所罗门兄弟公司必须要对监管部门以及媒体完全坦诚,说出所有的实情;另一方面,他调用了自己所有在美国政界和投资界的关系,甚至押上了自己的信用,向监管机构作出提示,强调如果所罗门兄弟破产,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会波及全球金融体系。经过巴菲特的努力,美国财政部重新修改了决议,给公司留了一条活路。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巴菲特亲自驻扎在公司,最终将整个所罗门兄弟公司,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从大灾难当中拯救了出来。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事宜,巴菲特也坚持诚信纰漏信息。在历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从来不会大肆宣扬公司的成绩,而是优先介绍自己犯的某个错误,并且坦率地告诉大家,这些错误可能会对公司的未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无论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他希望借此向所有股东表明,他充分认识到了公司的问题,也完全愿意揭露问题。

  金句

  1. 在选择中,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2. 在投资决策的准确性上,对少量的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要远胜于对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

  3. 投资就像是在一张只能打20个孔的纸上,竭尽全力地打好每一个孔。

  4. 智商和天赋就像是汽车的马力,很多人开着400马力的汽车却只发挥了100马力,而真正的成功者往往能把200马力的汽车百分百发挥出200马力来。

  5. 维护诚信要穷尽一生的时间,而毁掉它却只需要5分钟。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三):投资不是高智商打败低智商的游戏,而是理智打败非理智的游戏。

  20世纪60年代,道琼斯指数像发疯的公牛一样一路向上。美国投资者突然意识到,人间天堂来临了,上帝正通过市场这架完美的机器不停抛洒无尽的财富,他们只需要伸开双手接住就行。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往往不缺乏“英雄”,其中就包括高举着“对冲大旗”的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私募”就像一道帷幕,人们只知道琼斯和他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却对其手中的“盈利神器”所知了了。卡萝尔·卢米斯敏锐地发现,投资者因羡慕而处于某种焦躁的情绪中,于是她为《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解读琼斯的文章。然而,在这篇足以载入对冲基金史册的文章中,卢米斯却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污点”,她把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巴菲特的名字搞错了,少写了一个“t”。

  不过,这个小小的污点却像黏胶一样将卢米斯和巴菲特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当巴菲特躲开华尔街的浮华、躲在僻静奥马哈经营他的私募基金时。卢米斯就注意到了他的存在。她不但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早的股东,还很快就变为了巴菲特仅次于芒格的好朋友。当然,作为巴菲特这个“吝啬鬼”而言,越好的朋友越容易被“揩油”。为了节省费用,卢米斯被拉去无偿编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在编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的过程中,她和巴菲特会就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的运用而反复斟酌,这就像巴菲特亲自将自己的思想磨碎,然后浇灌到卢米斯的脑子中。显然,能在很早期就投资巴菲特的卢米斯,绝不会做亏本买卖的,通过提供无偿的劳动,她成了深得巴菲特思想精髓的少数人之一。

  在这本由卢米斯亲自操刀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书中,收录了近10万字巴菲特自己撰写的文章和演说。这些文章大多数都是巴菲特对于投资的思考以及对于投资者的告诫。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不但能够借助巴菲特的眼睛看透投资市场的真谛,还能清晰地领教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理性为王,投资不是高智商打败低智商的游戏

  1998年7月20日,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坐在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礼堂里,台下是350名学生。当有人问到,你们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时,巴菲特说道:“成功与智商无关,我相信你们会很高兴听到这点,关键在于理智。我一向将智商和天才看作汽车的马力,而最后输出功率的大小则取决于理智。许多人开着400马力的汽车却只发挥出100马力的功率。‘最佳状态’应该是:200 马力的车百分之百地发挥出200马力的功率。”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查理·芒格,曾这样评价巴菲特:“在我哈佛大学法学院那个班上有1 000 个人,我认识所有最顶尖的学生,但没有人能与巴菲特媲美。他的大脑就像一架超级理性、充满逻辑的机器,只要他一发声,你就能听见智慧在运转。”

  理智是很多人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但投资者往往自认为非常理智的行动,在事后看来往往充满着荒谬和愚昧。人性的贪婪往往会带着“理智”面具,引诱投资者掉入万丈深渊。如何才能够理智呢。巴菲特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给了所有人很好的提示:那就是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够强化人类的理智,从而避免贪婪的“腐蚀”。

  全局性思维

  巴菲特倾向于先将整体市场的底层逻辑看清楚。他说:“本质上,除了企业真正的利,股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能从股票市场多赚一分钱。”只有投资者的回报来自于企业利润,股市这个才是使所有人能够获益的正和游戏,这正是股市存在的基础以及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投资是在建立在市场的底层逻辑上,那么就相当于走在宽阔的大道上,而一旦投资者走惯了大道,就很容易屏蔽来自小道的诱惑。正确的市场逻辑是最坚实的“安全边际”。

  当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智状态,而投资者自身保持理智的时候,机会往往就到来了。巴菲特喜欢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很低的时候挖掘被低估的股票,因为这样会给与自己双重“安全边际”。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巴菲特详细解读了判断市场估值水平的标准: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他认为,当股市总市值与GDP/GNP的比值在80%左右时,是进入股市的好机会。

  历史性思维

  不管是任何人,都难免受到“后视镜效应”的影响。我们在判断未来市场的走势时,我们总是会给赋予前面的情况太大的权重。如果现在的行情很好,我们就认为市场未来也会如此。当市场处于大牛市时,巴菲特说:“大家早已变成俄国著名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实验下的那条狗,只要听到纽约证券交易所早上九点半的钟响就知道有东西可以吃。”想要突破这种视野的限制,投资者必须要从历史经验中寻求帮助。

  透过美国股市的历史,巴菲特挖掘出了对于投资者极为有价值的结论。通过对于美国股市总体回报率的深入研究,他发现股票其实是一种“特殊债券”。在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股票投资者的复合年回报率大概在7%左右。通过对于美国股市总体估值水平的研究,巴菲特发现了17年周期的现象。通过对于交易费用的研究,巴菲特发现投资者的回报中,有将近1/3被各类型的“帮手”拿走了。

  通过分析投资者在汽车和飞机制造企业方面所获得的历史回报,巴菲特调侃道:“我在想,假设当初莱特兄弟的小鹰号(Kitty Hawk) 第一次起飞时我也在现场的话,我很可能会极具远见地、充满公益心地(这点是为了未来的资本家)设法将它打下来。” 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使得他坚决不进入科技行业。

  数据化思维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一家子公司的负责人曾说,不要让巴菲特看到任何你不想让他看到的数字,因为他会记住的。在随便路过的一家时思糖果的门店时,巴菲特都能脱口说出其销售额,而巴菲特最喜欢的工作就是给保单定价。数据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巴菲特能够轻易跨越投资品种的界限。不管投资股票、债券、外汇,甚至是收购公司,在他的思维里,都成了在未来获得的一系列现金流,根据对于这些现金流的折现就能轻易的算出,它们的价值是否被低估。

  格兰托尔经纪公司(Gruntal & Co.)的马歇尔·温伯格(Marshall Weinberg)在回忆一次与巴菲特在曼哈顿共进晚餐的情景时说:“他点了一个很特别的火腿芝士三明治。很多天之后,我们又一起出去吃饭。他提议说:‘我们还是去那家吧。’我说,‘可我们不久刚去过了啊。’他说,‘没错。所以为什么要冒险去另一家你不了解的餐馆呢?我们都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巴菲特对于数字和概率非常重视,但这种重视和那些执着于量化投资的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写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成功就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可以轻松跨过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非要寻求跨越七英尺障碍的能力。”巴菲特寻找的都是那些通过简单的方法就能判断其概率的项目,如果没办法做到,他索性就放弃。量化模型则要复杂得多,而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出错。

  现金机器,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崛起

  巴菲特作为“股神”几乎无人不知,即使投资圈之外的人也对他的投资思想略知一二。然而,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很多人只知道他是股神的企业,是世界上股价最高的股票,至于这家企业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方式却少之又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用大量的独家文章,拉开了这家企业的神秘面纱,并让我们领略到了巴菲特卓越的企业家才能。

  巴菲特他并不愿意别人在谈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认为它的成长主要来自于买卖股票。在纺织业务中挣扎了多年之后,巴菲特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主要方向转向了保险业。这个方向给他带来一项巨大的资源:浮存金。开始时,巴菲特利用浮存金大举投资股票,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后,由于整体估值水平持续维持在高位,在股市中挖掘机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大量参股的企业中,不但获取的股息需要大量缴税,而且在于管理层沟通方面也不够通畅。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开始大量寻找收购非上市企业,或者将上市企业私有化。这一方面可以使巴菲特更容易控制企业现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量的税负。这种经营方针的转向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规模迅速膨胀起来,而且其经营的业务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起来。到2002年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员工规模达到了近15万,业务包括保险、传媒、家具、日用百货、珠宝等。值得所有管理者深入思考的是,尽管运作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却只有区区20多个人。巴菲特创造了一种极为高效的管理模式,让所有的管理大师都望尘莫及。巴菲特在选在收购对象时,并不是特别关注协同效应,而通常会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规模,现金流和管理层。

  选择那些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

  巴菲特在很多场合都会说,要投资和购买那些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你会碰到由傻子经营该公司的情况。不过,这是巴菲特寻求安全边际的一种做法。巴菲特期望被收购的企业自身具有非凡的品质,能为自身的投资提供必要的保证。其实,巴菲特对于管理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只有这样,巴菲特自己才不至于陷入具体的业务之中。他会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不同需求,给企业高管设定不同的业绩目标,比如,有的企业需要贡献“浮存金”,有的企业需要压缩“运营成本”,有的企业可能需要摆脱亏损。对于能够超额完成目标的管理层,奖金会上不封顶。

  现金流集中

  巴菲特自己并不会介入旗下企业的日常运营,他会给旗下的高管留下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个人才智。不过,旗下企业的所有现金流都要集中到奥马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任何企业如果有投资需求,都要通过总部来进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完全是按照投资股票的思路来购买企业的。投资就是购买未来的一系列现金流。由于投资具有成熟管理层的企业,巴菲特平滑了日常经营产生的各种摩擦。现金流的集中,又使得他不用就参股企业的分配方案讨价还价。

  规模必须足够大

  随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如果希望被收购企业能够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内生性增长的速度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它的规模就必须足够的大。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快乐才是财富的真谛

  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中,巴菲特这样总结道自己的成功:“我个人的看法是,成功就是快乐,快乐是我安身立命之本。我庆幸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我也没必要和令我作呕的人合作。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总觉得自己如同躺在沙发上绘制着天花板。这简直太有趣了。”

  巴菲特的大儿子霍华德说:“父亲是我农场土地的所有者。我将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给他作为租金。或许我不该告诉你这个,这租金是根据我的体重计算的。我身高174 厘米,大约181 斤重。他觉得我太胖了,认为165.5 斤比较合适。如果我超过这个重量,租金就是总收入的26%;如果低于这个重量,租金就是22%。这就是巴菲特家族选择慧俪轻体公司(Weight Watchers) 的初衷。这点我倒真的不介意,因为他关心的是我的健康。但我介意的是,即便是22%,他收的租金也比周围其他人高得多。不论如何,他总是设法控制所有局面。”

  盖茨在谈起他和巴菲特的一段往事时,总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沃伦特地为我周日营业一天。他曾告诉我说,第一次订婚的时候,他花掉了自己全部资产的6%去购买钻戒,作为真诚爱情的见证,他觉得我也应该像他一样。”巴菲特结婚的时候,他自己顶多还只能算个中产,而盖茨结婚时,其资产已经数百亿美元了。更为重要的是,盖茨的钻戒是在巴菲特旗下的珠宝店买的。

  巴菲特曾长期拒绝使用计算机,因为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手算。不过,后来他终于还是买了一台,因为他想和别人一起在网上玩桥牌。伯克希尔哈撒韦购买了商务飞机后,巴菲特故意用几乎看清的小号字体,将这笔花费列在年报上……

  透过《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书,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当人们对于巴菲特天文数字般财富眼馋不已的时候,他却承诺要将这些东西全部捐赠出去。当人们对于巴菲特的投资秘诀孜孜汲汲的时候,所有人可能忽略了支撑这些秘诀的核心要素:财富并不是私欲的等价物。

  尽管巴菲特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没有被私欲所拖累,这使得他的思维更加清晰,决断更加利落。他完全凭借着兴趣从事这份职业,这使得他的快乐是单纯的,就像吃着汉堡,喝着樱桃味的可口可乐。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四):炒股狂赚 800 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凭什么?

  提起“股神”巴菲特相关的书,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滚雪球》、《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但有一本关于巴菲特的书,早在 2013 年就在美国出版,但直到上个月才被引入到国内——实际上,我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本书还尚未被引进。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ap Dancing to Work”,翻译过来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副标题是“从 1966 到 2013 年,关于巴菲特的一切”。

  书出版之后,巴菲特的好基友比尔·盖茨专门在自己的读书笔记网站 Gates Notes 上写了一篇文章,强力推荐这本书。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也很好奇:关于巴菲特的书已经很多了,这本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翻完之后发现,不同于巴菲特其他的传记或特写,这本书是由一篇又一篇对巴菲特的报道文章汇编而成的。

  换句话说,这本书是取材于已经公开的媒体资料,内容绝对客观真实的。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基本上贯穿了巴菲特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他第一次被媒体报道的 1966 年,到这本书出版的 2012 年底。

  以往关于巴菲特的书,都是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对巴菲特的投资或人生做出阐述。但这本书是把巴菲特的一生用客观真实的媒体报道给串了起来。而且,其中有不少内容并不是正面报道,有很多是客观地回顾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上出现的失误,甚至是站在中立的媒体角度,对巴菲特的投资提出质疑的。

  本书的作者叫卡罗尔·卢米斯,她是美国《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资深到什么程度呢?她从 1954 年就开始为《财富》杂志工作了。那个时候,巴菲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投资人,是卡罗尔在 1966 年写了第一篇提到巴菲特名字的报道。她一路见证了巴菲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投资人,变成享誉全球的“股神”的全过程。

  与此同时,她也是巴菲特公司的股东,另外还是巴菲特每年致股东信的友情编辑,每年都会义务帮巴菲特做一些文字润色的工作。

  所以,卡罗尔不仅是与巴菲特相识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了解他的媒体人。不过,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巴菲特的好友和股东,就丢掉了媒体人的独立性,也没有因为巴菲特的成功就对他一味歌功颂德。实际上,就像刚才说的,这本书里提到了不少巴菲特曾经犯过的错误,甚至还有作者自己犯过的错误。

  更多点击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读后感(五):嗜血资本家的文章汇编

  这本书并不是美国股神巴菲特的传记,而是美国《财富》杂志关于巴菲特多年来报道的文章的汇总,编者Loomis是该杂志社的一名撰稿人,也是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同时还是巴菲特的朋友,为巴菲特编辑了多年的致股东信。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也是《财富》杂志的股东之一,因此这些报道的客观性待考。

  因为写的是富人,这本书也很贵(109.9块)。虽不是传记,但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1966年第一次报道巴菲特到本书英文版出版的2012年,其各个时段对巴菲特的报道,侧面刻画出了这个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论和实践的传人的特点。这段时间中,巴菲特总共13次登上这本知名财经杂志的封面,因此可以说没有忽视这个声名远扬的美国投资界大人物。

  之前介绍《索罗斯传》时介绍过,巴菲特的智慧是瞅准机会,低价买进公司,长期持有。独立思考非常关键,不要去寻求别人的赞同,只有逆势而行才能出类拔萃。极端聪明,擅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活简单:你占有的越多,就越容易被物质占有。不要自讨苦吃,大多数时候远离麻烦虽然不是那么勇敢,但至少明智。虽然不相信英雄能造时势,他对收购的公司管理层也要求很高,但不追求管理层年轻化(很多被收购公司的董事长、CEO还给他干到80多岁)。他说,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是当不了CEO的;的确,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怎么可能是素食主义者?

  书中提到他的父亲曾是国会议员,其政商关系在所罗门事件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巴菲特投了7亿美元到这家华尔街对冲基金公司,结果不久后被发现一个业务员违规投标美国国债,被美国财政部勒令禁止投标,信用尽失,公司面临破产清算,巴菲特飞到纽约临危受命做了临时董事长,当天靠几个电话就让美国财政部的禁令生生更改了,所罗门公司由此活了下来,巴菲特的投资也没打水漂。)?书中对巴菲特与比尔 盖茨的慈善合作和交往也极为正面,盖茨本人每年也都读不少书,还每年推出书单,但书里也提到,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盖茨母亲撮合的。盖茨父母也不是一般人。巴菲特投资并长期持有了华盛顿邮报集团,其前董事长凯瑟琳 格雷厄姆曾写过一本《个人历史Personal History》的精彩自传,这个女人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显贵。

  巴菲特投过两次中国企业,一次是中石化,7倍回报退出,退出后中石化的股价就开始一落千丈;另外一次是比亚迪,书里写道,当年巴菲特派人去中国考察比亚迪时,比亚迪称研发出了一种对环境无害的电池;为了证明不是吹牛,比亚迪李书福当着巴菲特的代表人的面把电解液喝了下去。

  富人只爱钱。大资本家巴菲特不喜欢出差或旅游,几乎终生都住在故乡,雇人给他干活。书中提到的巴菲特的伟大革命战友、曾写过一本有名的《穷查理宝典》的查理 芒格如今也离开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样的资本家,为自己和其他股东创造了巨额利润,但他创造了任何价值吗?推动了社会进步吗?

  本书是由杂志各篇文章组成,有些有编者的点评,巴菲特很多话也很幽默,读起来很轻松。翻译的还不错。

  2018年开始了。我们如何搞点儿大的?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