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4 20: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是一本由[英] 海伦·海克特(Helen Hackett)著作悦读名品 |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一):世界是一个舞台

  文章来源:本书译者 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特聘专家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海伦·海克特于 2013 年出版的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一部人文通识教育读本,并于 2014 年再版。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雷内·维斯和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高级研究员凯瑟琳·邓肯 - 琼斯都给予此书高度评价

  海伦·海克特教授是目前英国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重要学者,在本书出版之前,她已经出版了《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两个神话的相遇》(Shakespeare and Elizabeth:The Meeting of Two Myths,2009)、《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浪漫小说》(Women and Romance Fiction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2000)、《圣母与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圣母崇拜》(Virgin Mother,Maiden Queen:ElizabethⅠ and the Cult of the Virgin Mary,1995)等相关著作。她本人也因为在戏剧史领域扎实的研究功底而受到英国学术界的瞩目。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虽然是一部简史,但却拥有非常广阔的戏剧史学的视野和扎实严谨学术基础综合了许多文艺复兴戏剧研究的重要资料,从文本和演出两个范畴展开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整体论述,文风简洁凝练,流畅生动,高度浓缩概括。

  作者将史学的考证、剧作家的研究、版本的梳理和作品的细读结合起来,既有着俯瞰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宽广视野,也有着对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何以出现一个戏剧黄金时代深刻洞见同时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演出样式,以及它和中世纪神秘剧以及道德剧的关系;且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在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统治期间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最重要的戏剧家及其作品,其对于莎士比亚、马洛、琼森等人的生平及作品的深入解读构成了此书的核心章节。

  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回顾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历史,阐述了自18世纪以来包括莎剧在内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和各个时代的关系,并深入思考了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这些戏剧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全球化的时代引发全世界兴趣并具备充沛的文化价值。海克特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些戏剧史上的伟大作家的作品及其意义具有全新的启示。此外,她还特别关注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参与戏剧以及戏剧中性别问题。结合剧本中的女性角色,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公共剧场中男童易装反串女性,以及宫廷贵族戏剧演出中女性参与戏剧演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女性在西方戏剧史上参与戏剧表演写作的生动的早期图景。

  这本书在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何以出现一个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提供了历史、美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审视维度。在诸多介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学术著作中,海伦·海克特的这本书无疑值得所有热爱莎士比亚及西方戏剧的读者关注

  与此同时,该书也呈现出一位女性学者独立的学术精神,在论及马洛和莎士比亚这样的伟大作家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叹仰望他们,而是尽可能做到中正平和。在分析作品成因的历史复杂性的方面,在探讨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历史文化根源方面,她的思考和观点令我们耳目一新

  全书的行文和叙述绝非乏味资料的堆砌,也毫无人云亦云的赘述,作者善于抓住论述的重要环节,并将作家和作品放在一个与历史事件和时代潮流充分互动的历史结构中,对其加以理性的考察和品评。希望这本书对于正在研究和希望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读者有所帮助。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二):穿越时空坐在环球剧院嗑瓜子

  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和英格兰女王伊丽 莎白一世坐在一起,华丽的圆形剧场内人头 簇拥,闪亮的舞台上正在上演着莎翁的《仲 夏夜之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海伦·海克特撰写 的《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赋予了我如此美妙梦境。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涵盖了英国戏剧黄金时代的方方面面,从戏剧的自然社会环境宗教改革优秀剧作家,演员观众,及特殊的性别反串等。 作者海伦是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 教授,一直在做关于16世纪文艺复兴的研究,曾出版多部有关中世纪人文、戏剧的著作。海伦文风细腻简练,极为生动,给人一种仿若亲临其境的感受。 海伦一方面以时间为轴,带领咱们领略文艺复兴戏剧的早、中、晚三个时期;一方面又着重推出戏剧界三大男神:莎士比亚,马洛,琼森。 莎翁大家都很熟悉了,我迫不及待的想聊聊三人中最长寿的本·琼森,这琼森要是搁现在,那也是传奇,他的经历绝对又是一篇爆款网文,题目就叫《我如何从阶下囚逆袭成皇室发言人》,琼森出身卑微,和监狱不解之缘一生中曾2次入狱,多次被法庭传唤,甚至差点被绞刑。琼森的命运在詹姆斯一世执政后,开始转折,大概是琼森很得安妮王后欢心(看来走裙带关系时候有用言归正传,其实这时琼森遇到了设计师尼戈·琼斯,开启了辉煌的宫廷假面剧时代,在《英国文艺复兴简史》里,海伦描述“她们的服饰华贵但过于轻薄,在如此盛大的场合显得像高级妓女”,这里的她们是安妮王后和她的女宾,安妮王后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反对将女性排斥在公众舞台之外的习俗(难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演欲?) 琼森除了热衷对君主权威鼓吹的假面剧,还创作了诸如《福尔蓬奈》这样利用秩序混乱,充满张力的喜剧悲剧,他早期还创作了两部以莎士比亚为主角的戏剧(蹭热点的祖师爷)。

  琼森带着“为了改善,而不是毁灭,为了建立,而不是拆毁”的心愿留给我们许多矛盾深刻讽刺的戏剧,并且成为 英国第一位被授予皇家特殊津贴的桂冠诗人。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物质世界是转瞬即逝的,人类灵魂必须加以培育”、“生存还是毁灭,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哪一种更高贵”,书中这样震撼人心精彩绝伦台词俯首皆是,尤其书中大量莎士比亚戏剧细节的展开,深层次的探讨,抛开丰富详尽的学术内容,单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里有趣经典的剧作桥段及台词,就过瘾的像是看默剧或是一个人的戏剧专场。 这本简史很是渠道高手的典范,书里有很多16世纪斜杠达人,集诗歌建筑设计、作家、哲学家一身书本身,也是满足多种需求的,不管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狂人,又或是戏剧迷,或是莎士比亚迷弟迷妹,就连痴迷王子公主爱恨情仇,它都可以满足你。 为什么这些戏剧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依然打动人心? 我要再去翻翻《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三):万象为戏——《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书评

  文艺复兴是西方历史上大师巨匠辈出的年代,就像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所言:“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众多文艺复兴巨人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英国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他代表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高峰,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中的《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对莎士比亚所代表的这一时期的英国戏剧进行了详尽全面的介绍: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学运动带来的全方位影响,文艺复兴早期戏剧的类别,戏剧的创作过程,著名戏剧大师,按戏剧内容分类,性别影响,后代对该时期戏剧的演绎。作者海伦·海克特是伦敦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不知是因为性别,还是因为所论述的是戏剧,这本简史比起其他三本而言,在全面和细致的研究性论述之外,多了一丝感性,作者引用了很多著名的戏剧台词来展示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辉煌,让读者看到了当时的荣光。

  读完全本,感触最深的,还是开篇导言中引用的一句经典台词:

  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罢了。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这句话,与中国旧时乡间戏台两侧的对联异曲同工之妙。常见的很通俗的是:“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也有比较深刻的:“上场应念下场白,看戏无非做戏人。”当然亦有诙谐的:“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世事如戏,人生如戏,万象皆可入戏为戏。就本书而言:

  文艺复兴戏剧史,本身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如戏的过程。它起源于基督教圣体节宴会日的神秘剧,皇室庆典时宫廷剧的发展更促进戏剧的普及化大众化。中世纪伦敦的都市化、商业化、平民化,促进了戏剧的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戏剧还被用来推进宗教改革、巩固女王皇权,由女王亲自支持,从低贱走向高贵。

  在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剧作者编剧合作性、演员演出的即兴性、剧本的修订增删、校订打印导致版本的不同和争议,从始至终一直存在,这其实也是其戏剧化的一面

  戏剧的内容描绘历史和现实,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甚至鬼怪神明,从古到今都有涉及,正是万象皆可入戏。

  戏剧的类别有悲剧、喜剧、悲喜剧,也有城市剧、家庭剧、宫廷剧、道德剧;演员有本性装扮、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后二者一直遭到攻击批评,从未停止。这亦是戏演人生、人生如戏。

  尤其是书中所提及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戏剧大师的人生,更是个个精彩如戏——

  莎翁自不必说,年少时因家境中落放弃学业,后因写嘲讽打油诗被逼迫远走伦敦避难,到伦敦打拼从演员一路做导演、编剧直至股东,取得世袭贵族称号并获世人爱戴。

  克里斯托弗·马洛,莎翁之前最著名的戏剧家,其戏剧语言充满雄浑激烈气势、对宗教信仰的颠覆、打破一切束缚狂妄。在那个年代,众多戏剧仅仅上演一次获几次就销声匿迹,马洛的戏剧却一直受到观众的追捧,1592年-1596年,仅《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一剧就在玫瑰剧院连续上演36场;1594年-1597年,《浮士德博士》,连续演出24场。这都是从未被打破的纪录,马洛之后的剧作家都艳羡他的成就。而他的死,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谜案,牵涉到神明报应、琐碎争吵甚至双面间谍、政府阴谋

  本·琼森,莎翁同期及以后被当时人认可的最伟大的戏剧家,公众剧院首席作家、宫廷假面剧的首席作家、事实上的第一位桂冠诗人(1616年领取皇家津贴但无称号)。他的出身与前二者一样卑微而低贱,是泥瓦匠的继子和学徒,曾因写作攻击性剧本《狗岛》、讽刺性剧本《向东方去》入狱,还曾因不服国教被传唤指控,因决斗中杀死同僚差点被判绞刑。

  读完全书,再翻看篇首导言,作者提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航海家、冒险家、诗人沃尔特·雷利爵士在他后期的诗歌《生活》(Life)中说: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部激情的戏剧。

  ……

  上帝是眼明心亮的观众,

  他坐看谁失手台上。

  夕阳西下,我们葬身坟墓

  恰如演出终了拉上大幕。

  我们这样不停地演戏,

  直到最后的安息。

  唯有郑重其事地死去,

  人生才不是一场玩笑嬉戏

  沃尔特·雷利的一生,高峰时位列公爵,低峰时被关押伦敦塔13年,最后被处死。他的一生,与文艺复兴时期其他知名文学家、戏剧家一样,都是极其富有戏剧化的高潮迭起、悬念不断的戏剧人生。

  纵观文艺复兴戏剧史,可谓万象为戏,戏里戏外皆人生。正是:

  乾坤大戏场,请君更看戏中戏;

  俯仰皆身鉴,对影休推身外身。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四):英国戏剧史的盛宴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戏剧史的黄金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和本·琼森等伟大的、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这本书,全面讲解了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从中感受到16世纪英国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以及再现文艺复兴带来的发展变化,是一部英国戏剧史的盛宴。

  英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从1485年到1642年),在这期间中,英国的人们试图恢复濒于消失的中世纪希腊、罗马文化传统。随着英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英国出现文化艺术繁荣鼎盛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英国已经具备职业的、流动式的剧团进行演出。其后,伦敦先后建成了大大小小多种类型的剧院,包括共同剧院、私人剧院以及大众剧院。不同类型的剧院,演出的形态和条件及环境都不尽相同。

  这一时期,宫廷剧院允许贵族妇女上台演出,演员的服装都很豪华昂贵,舞台也采用了意大利式的豪华奢侈布景。私人剧院里没有专座,观众必须在舞台的正面观看演出,观众席上面设有顶棚;大众剧院与我国旧时代的戏台十分相似,戏剧舞台三面敞开,设有顶棚,舞台上只有简单的布景和道具,演员往往亲自口述交代剧情的时空和场景转换,大多数普通观众只能站着看戏,极少的包厢和座位只供给特殊的重要人士使用。这些剧院里虽然简陋,但是它仍然有很多的职业剧团演出,表演水平也很高,票价合理,所以观众数量多,对戏剧剧本的需求大幅度的上升,就此诞生许多的伟大的剧作家。尽管英国此时期的戏剧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升,然而此时的英国剧团并没有女演员,戏剧中的女性角色由男童扮演,演员不戴面具,化妆简单,演员表演时与观众距离较近,力图追求真实。在这个时期英国文学中成就最大的便是戏剧。伦敦建立众多的公共剧场,出现一些职业剧团,古代作家的剧作被翻译、出版、上演,新剧目大量涌现,“大学才子派”在戏剧创作上颇具创新,特别是英国人文主义戏剧天才威廉·莎士比亚也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

  在这本书中详细讲述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演员﹐他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是一位剧作家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他的喜剧活泼多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莎士比亚的名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了,而作为“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的《哈姆雷特》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推陈出新,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此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描绘了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并在对此表现出深深担忧的背后,流露出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莎士比亚是一位写悲剧的天才,他的作品首先见於《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象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后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有长远吸引力的主题。他的思想深刻﹐技巧也更老练﹐他创作了一系列非常卓越的悲剧﹐其中《哈姆雷特》是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邪恶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後终於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莎士比亚代表了文艺复兴戏剧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最善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和展现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优秀剧作大都具有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丰富的情节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他不遵守所谓时间和地点的一致,无论是喜剧、悲剧、历史剧,在他写来都既真实又富于想象,既悲喜交融又充满哲理与诗意,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准确,极富性格化。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同时,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乐观主义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他的喜剧中,蕴含着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以及对人类光明前途的展望。

  莎士比亚早期的英国历史剧则深入探讨了都铎王朝建立前400年的英国社会政治问题,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民族史诗。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的文学主流。英国戏剧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中世纪。幕间短剧与道德剧在中世纪兴盛起来,此后一直流传到莎士比亚时代。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文化的集大成者。

  另外,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成就也是最为突出的,他的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帖木儿》,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追求权利、财富、知识的时代巨人形象。

  本·琼森也是这一时期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些作品致力于表现人物的气质,从道德方面进行评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因素。他遵守"三一律",讲究结构,如《炼金术士》即以结构完美见称。

  这一时期历史剧最早出现优秀作品不是偶然的。中世纪奇迹剧的题材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类历史。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高涨,这就使一些剧作家以浓厚的兴趣探讨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爱德华二世》是一部历史剧杰作。这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的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海伦·海克特,是她在于2013 年出版的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近年来广受好评的一部人文通识教育读本,海伦·海克特,英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曾出版《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两个神话的相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与浪漫小说》及《圣母与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圣母崇拜》。

  在莎士比亚逝世402年之际,《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这本书的隆重推出,是欣赏莎士比亚戏剧的入门级宝典!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何以出现一个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这本书装帧精美,硬皮精装,16大开本,阅读舒适,封面设计高雅大气,反映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辉煌,对我们读者来说也是一次阅读的盛宴。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五):艺术的黄金时代

  莎士比亚、马洛、琼森、玛丽·罗思夫人。。。。。。这些名字皆是英国的戏剧史上最为杰出的代表,而他们的活跃时期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发生的那个辉煌的年代,那段时期被称为英国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刚刚从中世纪的禁锢中慢慢解放出来,于是开始探寻在中世纪黑暗中被迫“消失”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随着英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英国出现文化艺术繁荣鼎盛的局面。于是,在这段时期,戏剧迎来了大发展,各种优秀的剧作涌现了出来。而在这些剧作背后的,是这样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他们开始把人的存在的思考从生活转向了舞台,例如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和本·琼森等,其中莎士比亚更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巅峰,是一个蕴含着非凡创造力的时代的产物。这些天赋异禀的作家凭借娴熟的英语语言技巧、深厚的文学功力以及极大的艺术激情和创新精神,充分利用16世纪后期新媒介的发展,抓住了商业舞台所带来的众多新的可能性,创造了极为多样性的想象世界。

  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海伦·海克特,在多年的戏剧作品研究教学中,探寻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发展历史,为我们带来这样一本反映英国戏剧发展的史书——《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本书概括了从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时期整个英国戏剧的黄金时代的英国戏剧发展历程,同时对马洛、莎士比亚、琼森三人在英国戏剧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然了,海伦教授也并没有局限于从发展时间轴上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而是通过剧种类型、演出场合、以及不同创作者的介绍与他们作品的特点分析等等多方面入手,为我们深入剖析英国戏剧发展的方方面面,使我们不只看到一个时间段的发展,而是能够从中世纪的神秘剧和道德剧传统一路看到文艺复兴时间段,历史是连贯的、承上启下的,而不是单独分割开来的,就如同同系列的《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丛书另一位作者莉奥妮·V. 希克斯在她的《诺曼人简史》所说的一样,这也是这个系列史书的最大特点,换个角度看历史。

  当然了,这本书除了讲戏剧在这个时间段的发展外,还重点讲了那些构思巧妙且带有颓废恐怖色彩的复仇悲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城市喜剧和家庭悲剧等等。同时,书中也对商业剧场中男扮女装的现象、宫廷等其他场合中女性参与戏剧演出以及家庭剧剧本创作的历史进行了详实而生动的描述。让我们能够透过戏剧,看到除了这之外的人文历史,我想这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方向,透过不同视角的历史,来还原过去人们的生活,使我们能看到他们的方方面面,如:思想的解放、文学的优秀、女性的解放等等。

  我希望你们打开这本书,不只能看到莎翁的闪耀,还能看到更多与他同时期的艺术巨匠,更能从中了解英国,了解文艺复兴那个辉煌的年代。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六):英国戏剧达到高潮的两大基础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中世纪的大幕就此拉开。在这个时期,欧洲大陆特别是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统一相对短暂,而封建割据带来的则是频繁的战争。但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所以中世纪这个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在历史上另有一个名字,即所谓“黑暗时代”。1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欧洲大陆上的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并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这一思潮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在14世纪的意大利首先兴起,突出表现为对所谓以古希腊为师,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以及对个性的张扬。

  但对于被海峡隔开的不列颠岛来说,文艺复兴的“春风”到达的时间相对较晚,基本上已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后期,即16世纪和17世纪,对应的英王统治时期则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末期和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而这个阶段,即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20年代,正好是英国戏剧最活跃且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这一时间最活跃的几位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都出生于1564年,本·琼森则稍晚9年后出生。他们在戏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英国文艺复兴走向全面兴盛直至高潮。

  由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海伦·海克特完成的《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一书,深入浅出地解剖了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来龙去脉,对马洛、莎士比亚、琼森三人在英国戏剧史上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此外,海伦·海克特还巧妙地将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根源追溯到中世纪的神秘剧和道德剧传统,对城市喜剧、家庭悲剧和悲喜剧以及男童演员、女性表演者和女性戏剧家都进行了介绍与回顾。而这一切,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带来的诸方面的深刻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之所以英国的文艺复兴和戏剧发展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现,既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也与不列颠岛内宗教的反复有密切关系。发生于1450年至1485年期间“玫瑰战争”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标志着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统治的结束,以及都铎王朝统治的开始。都铎王朝时,英格兰也开始迎来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文化进入繁荣阶段,人文思想开始兴起,对玫瑰战争以及金雀花王朝诸多英王及贵族的历史命运都有思考,反映在戏剧舞台上,则有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系列《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同时在其四大悲剧里的《李尔王》《麦克白》中也有所反映。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英国戏剧高潮到来,也与稍早此前欧洲大陆上对天主教的不满与反抗,新教的兴起有莫大关系。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宗教上的矛盾与反复,反映在文学上,则是赞美诗的兴起——因为它是受官方支持的。戏剧也由此迎来了自己的繁荣发展时期。同时,宗教改革对于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力度尤其比较大——个体如何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同其他人及上帝的关系。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在主角哈姆雷特的身上,既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闪光,也有较浓厚的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违背的情绪——并没有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个体。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七):一部多维度的国别断代戏剧史

  著名历史作家盐野七生曾说道:“我一直相信,神灵栖息于琐碎之中。所以迄今为止,哪怕是一次,我也拒绝撰写所谓‘一册书通晓世界史’、‘简明西方史’之类的书籍。因为我认为要描绘出历史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类世界,快速地总结是不可能逼近历史真相的。而且,最最重要的是,简单的归纳是对努力生存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敬。”

  对于这位撰写过《罗马人的故事》以及《文艺复兴的故事》等系列的畅销历史书作家的观点,我不能同意更多。历史是时代的沉淀,寥寥篇幅,实在无法将彼时的风土人情悉数囊括其中。作为同样的畅销书女作家,英国的海伦·海克特显然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写作技巧。她的新作《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可谓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国别断代戏剧史,只针对英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多维度还原了那个以人文思想为主导的“激情变革与重塑的戏剧盛宴”。

  在本书中,海伦针对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当时英国的戏剧状况、分类、优秀作家及极具天赋的表演者均作了梳理性还原,对于他们的成就作出了公正的点评。甚至还针对男童演员、女性表演者和女性戏剧家这些当年业内的“少数群体”作了生动描绘,探讨了性别差异在参与戏剧中的便捷(女性“难登大雅之堂”的时代,由男演员进行反串)与排异(女性剧作家“案头剧”的私人化写作与小范围传播)。对于我这个粗浅的读者而言,这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显然,这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读者对于文艺复兴的理解。读完此书,对于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谈起文艺复兴,我们会想到音乐、雕塑、绘画、文学等各个领域的人文主义变革,想到那些扛旗手以及他们名垂青史的佳作。缩小到英国,我们可能立马会想到莎士比亚。诚然,莎士比亚作为全球文化语境下的历史名人,他的确功不可没。即使是四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也依旧在世界范围内反复上演。然而,我们不能把莎士比亚过于神话。与他并肩作战、共同复兴英国戏剧黄金时代的,还有马洛、琼森、黎里、米德尔顿、韦伯斯特等等。本书挑选了三位集大成的剧作家——马洛、莎士比亚和琼森进行了详细地描绘。

  莎士比亚自不必说,他的成就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另一位剧作者,马洛,将其仅视为一位先行者是不够的,他的许多重要的创新确实为其他文艺复兴剧作家指明了道路,并使他们能够在其成就基础上再创辉煌。更为重要的是,他表明戏剧是一种理想的媒介,它可以挑战道德预设,展现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交锋,并激励观众去思考那些发人深省的开放性问题。而琼森,则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喜剧”的观念。他倡导充满讽刺意味的、不同于浪漫主义的喜剧风格,认为戏剧应该如一面明镜那样折射社会的现实及缺陷。

  通常,我们倾向于将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视为某些杰出作者的作品,例如书中重点描述的三位剧作家。然而,将作品完全归属于某位作者并非科学。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也深知在当时表演的戏剧,很多都是两位甚至以上剧作家联合写作,我们很难准确分辨到底是哪位作者写了哪一部分。此外,演员和作者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作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海伦重点强调了演员参与的重要性:很多作家根据演员特殊的天赋与才能创造特定角色,演员在表演中进一步发展这些角色,最终达到作家与演员相互成就的结果。

  最后想说的是,拿到书的那一刻,惊讶发现译者竟然是我大学期间的戏剧课老师顾春芳教授。不禁又想起当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一起排练《第十二夜》的场景。至今,我反串男仆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这是最简单的例子,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依旧在沿袭着那个时代的一些习惯(当然,反串的真相只是因为男生人数不够多)。通过这本书,又将过去的回忆穿在了一起,犹如在教室听老师讲课一般,也是一次奇妙的阅读体验了吧。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八):开演之时,倾听雷鸣般的掌声

  2017年,一部神奇的沉浸式体验戏剧——《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引爆魔都票房,一度刷屏无数人的朋友圈,声势浩大,可谓从年头一路火到年尾。该剧主线剧情根据莎士比亚著名经典悲剧《麦考白》改编而来,凭借独特的观剧体验曾轰动纽约,如今首次登陆上海,吸引千万不明真相的观众相继前往麦金侬酒店一探究竟。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除了《不眠之夜》,其实每年莎翁的剧本诸如《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驯悍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在城市各处上演,并且随着海外原版引进力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国内观众可以有幸在自家门口欣赏到这些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

  21世纪娱乐方式空前繁荣。得益于四通八达的数字网络,现在人们只需在家动一动手指就能轻松观看到来自全世界的精彩影视剧集,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出门的欲望。然而即便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戏迷” 还是选择放弃舒舒服服宅在家里的机会,乐此不疲地奔赴剧场,正如几百年前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观众一样,足以见得英国戏剧跨越时空而长盛不衰的魅力。

  由悦读名品出版公司引进的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第三弹——《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详细介绍了英国16世纪前后戏剧的种类、表演形式、大师作品及演变过程。对于没有怎么接触过戏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仅仅花一本书的时间回到过去,全方位领略闪耀着伟大的马洛、莎士比亚和琼森的群星舞台。

  21世纪,多媒体新技术大大拓宽了戏剧的演绎空间和表现形式。当代的观众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台下,欣赏台上由演员、舞台道具加之多媒体特效共同打造的美轮美奂的演出。另一方面,过多依赖技术同样存在问题:舞台效果是酷炫了,那种畅快淋漓的临场代入感反倒下降了,更有甚者多媒体喧宾夺主,让人搞不清到底是在看演员表演还是在看特效。相比之下,16世纪的布景着实简陋,即使是当时英国女王最著名的环球剧院放到今天也可谓相当朴素,剧作家们需要纯粹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成熟的剧本与台词为戏剧注入强劲的生命力,而这三个要素恰恰才是令作品得以成为经典并且传世的关键。

  人生不过是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可怜人,登场片刻,便悄然退去;

  这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麦考白》

  时至今日,威廉·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学史代表人物之一,毫无疑问仍可称得上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最为人所熟悉的剧作家。普通老百姓哪怕不曾亲眼看过《哈姆雷特》,茶余饭后偶尔也会来上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这句看似十分简洁的台词,实则抑扬顿挫均经过精心设计,韵律朗朗上口;它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象则来源于对人类情感共性部分的认知,使得身处不同时代拥有不同国籍、语言、文化背景的观众都会不自觉融入语境之中,进而与主人公产生共鸣。莎翁,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剧作家们之所以可以称得上超凡卓越,除了归功于炉火纯青的英语造诣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其作品反映出对戏剧艺术、哲学思辨乃至对人性和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这些思想经过提炼后被编写成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复仇悲剧、城市喜剧、田园剧、家庭悲剧和悲喜剧。观众们置身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却于幕间获得了某种超越现实的独特体验。当然,关于莎翁在《亨利六世》中狠狠“黑”了一把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方的救国圣女贞德,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喜剧《皆大欢喜》中有一句台词——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罢了。在这个永不落幕的华丽舞台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已经足足上演了将近5个世纪,相关学术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其名无疑响彻人类史,灿灿生辉。并且,可以预见到的是,无论今后时代如何演变发展,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它仍将继续演出下去。

  ——开演之刻已至,此处应有万雷般的喝彩。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九):一部文艺复兴史

  一部文艺复兴史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 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提起莎士比亚众所周知的是他是英国文艺复兴的典型代表人物。而在英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到16世纪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人类史上十分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在当今仍然在熠熠闪耀着光辉,在这个时间段内无论是莎士比亚、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等人,他们都在人类的文化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笔。

  这个时期属于英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而莎士比亚的喜剧无疑是当时最典型的著作,以至于现在莎翁的作品仍是是世界文坛的瑰宝之作。而想要了解那部历史的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下《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这本书,这本书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海伦·海克特所著,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的发生在16世纪英国人文的思想,那是激情变革与重塑的舞台盛宴。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这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将我们带到16世纪英国生机盎然的戏剧氛围中,这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了解过去人文发展的同时,更让我们见识到了恢弘壮丽的过去,身处现代的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过去人文戏剧的大气恢宏。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而海伦·海克特则用手中的笔将我们引向那个文明的历史时代。在这本书里不仅可以看到人文更可以细致入微的了解到宗教改革、人类的文明与野蛮相充斥,看这本书会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描述了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本书从莎士比亚、马洛、琼森等人向我们展述了戏剧的发展及顶峰,书中也详细探讨了女性在戏剧史中所占的地位。这是一本对文艺复兴历史描述全面,详实的好作品。作为后来历史见证者的我们,在感受着伟大过去的同时也在感受着过去对现在带来的影响。文艺复兴戏剧的演变过程我们也可以在本书里得到一个全面的了解。翻开这本书你会被深深的震撼到,这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变革的历史,人类的思想是伟大的。而这部《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则是向更多的人展现着恢弘的人文变化。

  或许每一个随着历史洪流消逝的人来讲,消逝则代表着消亡,随着时间慢慢的拉长,而最后的一点痕迹也在历史的洪流里不留下一丝的痕迹。而这本《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这本书帮我们记录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尽管这是一部简史,但却有非常广阔的史学视野和严谨扎实的写作技巧。而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对莎士比亚、马洛、琼森等人的生平及作品的深入解读。

  看本书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更能了解戏剧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历史,详细、详实的描述让我们受益匪浅。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我们更应该仔细的品读学习。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就在不远的过去.....

  《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读后感(十):简单读史,轻松看戏

  近些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的戏剧市场也蓬勃发展,每年都会有多部中外戏剧公演,既有国外古典名剧,也有新兴中国自创,一片欣欣向荣,春暖花开。其中,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直受到戏剧观众的推崇和喜欢,《哈姆雷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剧更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已经成为了文化常识。但是,如此广泛普及的也仅限莎翁等少数几人,对莎士比亚同时的其他著名戏剧名人却知者寥寥,相对于有意识有兴趣去了解英国戏剧,尤其是想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的那部分人,《英国戏剧史》这样的书却又显得过于沉重、冗长和艰深,而现在这本《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简史》就显得和蔼可亲得多了。该书的章节安排和内容编排是循序渐进的,从历史追溯到高潮迭起到后世余音的整个过程都合理、精炼地给与了阐述。

  首先,由文艺复兴的释义开始,介绍了宗教改革对其的影响,此为引,也为因。 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是指从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到1642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肇始于约1519年约翰·斯凯尔顿的《辉煌》首演,如戏剧名所示,一段辉煌的英国戏剧史铺陈而来,徐徐展开。文艺复兴本身以恢复在中世纪濒于中断的希腊、罗马文化传统,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开端,即以传统为先。再伴随着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也直接促成了了文艺高度繁荣的,并出现了英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乃至欧美戏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高峰。 其次,介绍了文艺复兴之前的英国戏剧。包括与宗教有关的戏剧形式,宫廷和皇室相关的庆典剧、宫廷剧等,还介绍了剧团的形成,以及剧院的来龙。此为温床。 再者,用一章节,介绍了戏剧创作的过程。较详细地描绘了戏剧的创作环境、灵感来源、演员的设定和选择,以及剧本出版印刷的兴起。很多珍贵的剧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剧作的作者考定、创作过程和时间的确定提供了第一手的重要依据。此为基石。 接下来,用了三个章节介绍了戏剧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戏剧作者,他们是马洛、莎士比亚和琼森,三个只要研究英国戏剧就绕不开的重要人物。此为柱 代表文艺复兴戏剧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重大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最善于刻画人物、创造典型和展现人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喜剧、悲剧、历史剧,在他写来都既真实又富于想象,既悲喜交融又充满哲理与诗意,他的戏剧语言丰富准确,极其性格化。他的剧作数量大,创作周期长,为后世留下了 莎士比亚基本属于妇孺皆知,而其他两个人,相对于对戏剧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就略有些陌生。尤其是马洛,作为一名留下经典名剧《帖木儿大帝》的著名剧作家,他的生活和死亡很好的诠释了天才和早夭的天才,这让我想起了后世同样作死的普希金同志。但是,再荒诞的结局也无法掩饰天才的光芒,虽然创作时间短暂,他也创造出包括《帖木儿大帝》第一、第二部分等多部戏剧作品,以及一部当时最流行的抒情诗《来吧,与我一起,做我的爱人》。尤其是《帖木儿大帝》,对后世以及戏剧本身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剧本的范畴,最重要的是马洛的成就,也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另外一名着重介绍的剧作家是本·琼森,他结合了莎士比亚和马洛的特点,像莎士比亚一样创作期长,著作等身;像马洛一样有性格并善于作死。他出身卑微,早年在事业起步阶段,就因为剧作《狗岛》的不和谐因素而被监禁,次年又因为与人决斗并致人死亡而险些被绞死(这也是他与马洛最大的区别,时也命也)。他的性格和经历充满了矛盾,也体现他的戏剧创作中。在不懈努力中,宣扬和标榜着戏剧的文学价值。因为他的贡献,也使他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实际上第一位桂冠诗人(桂冠诗人的正式称号是授予琼森的继任者威廉·戴夫南特)。 接下来的一部分着重介绍的是英国戏剧的类型,包括了复仇悲剧、城市喜剧、家庭悲剧和悲喜剧,这种分类基本古希腊戏剧对戏剧的分类,沿承了四大悲剧、四大喜剧的脉络。还简短地介绍了戏剧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演员,对演员及表演形式的变革进行了必要的介绍,让我们通过的演员的发展(当时还没有女演员,女角由童伶担任),管窥当时人们在观念上变化,和戏剧的型式发展的过程。此为墙和顶。至此英国戏剧大厦建造成型。 在尾声,还介绍了文艺复兴戏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虽然,文艺复兴戏剧形式的发展得以延续,但是事实上,英国戏剧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发展和升华,没有在取得更高的成就,莎士比亚们的戏剧仍然在老骥伏枥,被广泛上演并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在全球化的今日,这些戏剧依然对全世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基于流畅而有序的叙述,让我们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我们沉溺地投入莎士比亚亦或其他人的戏剧中做好了良好的铺垫。明智、增识,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满足和快乐了。 自上帝赐予的头脑中迸发 压抑着内心中汹涌的狂妄 他们将带你进入金碧辉煌的戏剧殿堂 在那里你会倾听马洛、莎士比亚、亦或琼森 用惊人的才华威震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