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5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精选10篇

  《最漫长的下午》是一本由[英]布伦丹·西姆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一):改变历史的下午

  距离滑铁卢战争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了,关于这场战争,人们记住的就是滑铁卢,滑铁卢成了失败的代名词。对于“滑铁卢”,雨果写道,“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败,而是世界发展方向变化。”正如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所说的那样,滑铁卢解决了“西方问题”,解决了欧洲是由法国主导还是由若干独立国家的松散团体主导,其平衡由英国及其大陆合作伙伴们的保障

  但是大多数人记得的也就是一些人罢了。例如:拿破仑•波拿巴大帝、惠灵顿公爵、内伊元帅等一些名人,很少会提及一些小人物。但是在这本《最漫长的下午》书中,正是讲述了小人物是如何战斗的,如何赢得战争的。指挥整个战斗的往往是将军们,以及元帅们。但是往往决定最终胜利的前线作战的士兵。在战争中有一句经典名言:“让在一线的士兵做决定。”这句话的道理也适用于企业界,华为的任正非可谓运用的淋漓尽致。而华为也成为中国标杆性企业的代表

  在全书中,巴林这个人物贯穿全文。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他们的英勇战斗,才使得战争成为了胜利。而在滑铁卢的另外一个地名:拉海圣公园成为了战争双方的争夺地。仅仅半个下午,这个毫不起眼地方拉海圣公园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必争之地。也多次易主。最终联军拿下了,也意味着联军的胜利拿破仑的失败。盟军在拉海圣庄园的顽强防守对拿破仑的最终失败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在白天拿破仑有两次快要打败了威灵顿了,第一次是刚过午后,埃尔隆伯爵的军团几乎击穿了盟军中央部队,当时其左翼接到的重要任务是攻克庄园及其身后的十字路口可惜他们遇到了巴林少校的部队,没有能够完成任务。第二次是傍晚时分,拿破仑眼看就要获胜了,当时拿破仑在庄园失手之后调动了炮兵以及增援部队。在此期间拉海圣就是法国步兵的主要目标。因此,如果盟军的连长换成别的人或许早就失败了,拿破仑也就胜利了。但是历史不容许假设小人物们也可以改变历史。

  本书的作者是布伦丹•西姆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国际关系专家。他的研究涉及英国、德国、美国的近现代外交关系史。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欧洲》、 《德意志权力之争:1779—1850》、《最糟的时刻》,以及《三次胜利与一次失败》。其中,《欧洲》入围莱昂内尔•吉尔伯图书奖,《最糟的时刻》获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对于拿破仑的爱好者以及研究欧洲历史的人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二):决定命运的一个下午——《最漫长的下午》有感

  lue编辑

  一个下午的时间算不算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回答都不太一样。对于正在打游戏,唱歌娱乐,和朋友聚会的人而言,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是弹指一挥间的功夫,简直是短得不能再短了;但是对于一个正在备受考试折磨痛苦复习的孩子而言,不要说一个下午,就连一小时一刻钟都是一种难言的煎熬。单纯自然科学角度出发,一个下午的时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长度(从时间维度上讲),但是从心理感受出发,一个下午的时间长度对于不同的人就不一样了。

  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只要看到讲述法国大革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都会看到拿破仑的身影,虽然历史教科书都是惜字如金,但是对于拿破仑的介绍往往都是花费了不少的笔墨,这可以看出拿破仑对于法国历史,欧洲历史走向的重大影响力。提及拿破仑就不得不说到他的两次失败和两次流放,其中最后一次的“滑铁卢战役”可以说彻底将拿破仑打入万丈深渊毫无还手之力。遭遇滑铁卢对于当时的无往不胜的法兰西军队而言是一个耻辱,对于战神拿破仑而言更是意想不到的。滑铁卢之战对于拿破仑的再次倒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研究拿破仑的历史学者都是不会错过滑铁卢的这场战役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滑铁卢”这个词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虽然滑铁卢这么出名,但你也许不知道在滑铁卢战役之前的一个下午,在拿破仑率大军追击普鲁士军队,想要切断盟军的中央部队的时候,在一个名叫拉海圣的庄园里遭遇了一场一场惨烈的战斗。

  这场战斗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下午,但是对于参战双方而言这个下午的时间也决定了后面的一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所著的《最漫长的下午》里面看到这很少为人知的一段过往历史。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新的资料来源(其中包括汉诺威档案馆中未发表的资料)对当年参加拉海圣庄园战斗的400多名反对拿破仑的士兵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采用记叙方式对这场战斗从开始结束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展开描写,在这里面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特写镜头看到这400多名士兵的英勇,虽然这个庄园在当时的威灵顿公爵和军团长、师长看来都不太重视,以至于庄园中连一门大炮都没有,但是在面对法军的攻击时做出的决定却是死守……

  书中你可以看到出镜率超高的林道和指挥官巴林,在战斗中即使身负重伤都还锲而不舍,从作者笔下文字可以看出支持这一共不到400人的小团体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强。这场战斗成功的拖住了拿破仑的主力,但是付出代价也是高昂的。在书中有这样一处细节就可以体现出来:回到战场上,巴林无意中看到一个令人悲伤的花名册……

  相关的细节在此就不过多描述,仅仅这里就作者的写作背景做一点介绍。由于作者的国别限制,导致了作者在介绍这场战斗的时候有部分语言可以明显使读者感觉到感情立场是褒盟贬法的,这可能会引起一些铁杆拿粉的不满。不过在本书中作者对于法军对于拿破仑的描写种我们也能切实感受到拿破仑的“战神”称号名不虚传。本书中的其他精彩内容就有待眼前的你自行去发掘,去感受了。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三):值得铭记的历史,值得尊敬的战士

  拿破仑大帝在欧洲有着辉煌的历史,他曾五次率军击败英、普、奥、俄等过组成的反法联盟,在最辉煌的时候,欧洲除了英国,其余国家纷纷臣服或者结盟,拿破仑成为跟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欧洲霸主。

  法军在与第六次反法联盟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流放。但悄悄潜出的拿破仑回到法国,受到了法国军民的拥戴,再建王朝,并再次征战欧洲大陆。

  很快,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打响,巧妙运用战术的拿破仑在局部形成了战略优势,但在关键的高地争夺战中,占尽优势的法军就是无法完全占领高地,贻误战机的法军最终迎来的是联盟的大量援军,而被拿破仑派出去追击普军的部队却迟迟未归,孤立无援的法军被击溃,拿破仑的百日王朝也毁于一旦

  那么问题来了,本该轻松夺取的高地,是怎样被盟军坚守了一个下午都没能被完全攻破,又是哪些部队和人完成了这样决定性的壮举呢?这就是本书要讲的故事,不,是史实。

  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布伦丹•西姆斯查阅大量史料,并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为我们再现了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步兵,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进行的不知疲倦、不畏生死的持续战斗,和一次又一次击退法军的无畏形象

  对于拿破仑的是非功过和盟军与法军谁是正义一方,今天就不做评论了,我们把视角拉低,转到滑铁卢战役的具体战斗上来,转到被世人忽略和遗忘的细节上来。

  滑铁卢战役是具有重大决定意义和反胜为败的典型战役,“滑铁卢”一词现在也成为失败的代名词,比如“意大利踌躇满志地出征欧洲杯,却在决赛中遭遇滑铁卢,败给了法国队”。由此也可看出滑铁卢战役对欧洲局势甚至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说到滑铁卢,除了拿破仑,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盟军将领威灵顿。威灵顿看到蜘蛛风雨里毫不气馁地一遍遍结网从而重新燃起继续战斗的勇气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他指挥盟军在滑铁卢战役中取得胜利也使他永留青史。但是世人了解到更多的是拿破仑、威灵顿的指挥以及重要军团的战略战术意义,以及围攻霍高蒙特城堡、内伊对盟军方阵的骑兵冲击、盟军各部队的冲锋等重要事件,而在战役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本该被熟知的拉海圣庄园保卫战,却鲜有人深入研究并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英王德意志军团的400名勇士是这场拉海圣庄园保卫战的主角。为什么是德意志军团,这要从哈布斯堡王朝和汉诺威王朝选帝侯制度说起,这里不做展开评述了,简而言之就是德意志地区和英国有着共同的皇帝。法军不断侵占德意志地区,丁壮乡勇们就纷纷响应号召加入了英王德意志军团。德意志民族坚韧与顽强在这场战役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他们以区区400人对抗法军成千上万士兵的冲击,他们利用地势和拉海圣庄园的环境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一次次地击退了法军的轮番进攻,坚持了整整一下午,虽然最终弹尽粮绝不得不撤退,但这足够撑到了盟军援军大部队的到来,局势被扭转,拿破仑终于战败。

  本书值得称道的除了作者研究历史的角度和让这场拉海圣庄园保卫战重现于世人面前,还有对珍贵新鲜史料的组织,以及精彩详实的细节描写,战争的残酷、战役的艰苦、战士的悲壮、400勇士的顽强不屈,都跃然纸上。这本书我已放入史书类收藏。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四):最漫长的下午

  这本书讲述了1815年在滑铁卢战场中心地带一个比利时庄园周围发生的一场战斗,简而言之就是一群德国人在英国人的军团里一同协作反抗法国人的故事。联想到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之后100年,在当时的世界大战中英国与之前的敌人—-法国联合起来共同与其前盟友普鲁士-德国对战,你不禁会觉得世事无常,分久合,合久分。

  这本书的作者用极其详尽细致手法几乎如亲临现场般的描绘了那场战役,在那场被后人称为“盟军在拉海圣庄园的顽强防守对拿破仑的最终失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战斗中,英王德意志军团第2轻步兵营以区区400人不到的人数在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时,守住了关键的5个小时,几乎是一分一秒的耗尽了拿破仑的时间。这些驻守在拉海圣庄园的德国人的顽强抵抗使这座庄园成为一道防波堤,破坏了法军进攻的连贯性;也是一道壁垒,阻止了拿破仑把火炮拉过来在近距离对盟军阵线进行轰炸。区区400人不到,在有限的空间和有限的弹药装备下,让拿破仑产生了面对的兵力足有整整一个师的错觉。起决定作用的是士气,而不是兵力。

  “过了不久,林道脑后中弹。他拒绝了格雷姆中尉让他回去接受治疗命令。‘不,’他回答道,‘只要我还能站得住,我就要守在岗位上。’这个步兵用朗姆酒浸湿围巾,又让战友将朗姆酒倒在自己的伤口上,再将围巾围在头上。然后林道把帽子扣在包好的头上,给步枪重新装上子弹,又重新投入了战斗。”如果说战争是人肉绞肉机的话,更多时候,我们关注输赢,关注死亡率,但很少有人有机会去仔细追忆战争中单个的活生生的人,在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数倍于己身的敌人,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溃败,还是抱着坚持多一分钟也好的信念一往无前,每一场战争的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但对战争中的个体来说,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当枪声响起的那一刻,其实已经无所谓输赢。愿我们永远远离战争。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五):拉海圣血拼

书封上的拉海圣玩具模型拉海圣玩具模型拉海圣

  从来,只知道‘’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然而这次血拼中的一个热点‘拉海圣庄园’却少有人知。

  庄园里有一个大院子,院子四周有一间马厩、一个猪圈、一座谷仓、一座大型的农舍、一道低矮的围墙,还有一汪池塘。(强烈建议后来者根据描述,绘制一个拉海圣庄园的地图,让后来者能更加形象的了解到这次战役,我根据书中的描述画了两次庄园的图,均以失败告终。)

  军团士兵把通向左边田野的谷仓门拆下来当柴火烧了。

  下雨了,康莱下士靠怀里抱着一头从附近抓来的羊取暖。后来,小羔羊被煮了,没有盐,厨师就抓了把火药放进锅里了。

  书中的军团错综复杂级别很多,兵种又有份,士兵又来自许多不同的国籍,刚开始读,让我的思绪复杂重点记住几个:第2轻步兵营的指挥官是乔治-巴林少校,巴林曾经在与法国革命军队的对战中,被敌人的子弹射穿过嘴巴和面颊,打掉了4颗牙齿。还有步兵林道、比德曼中尉这三人都写了事后的回忆录。所以他们是主角!

  战前军医跟某战士说了句临别赠言,说他要到医院去了,“希望能在那里再见到你”。(潜台词就是,希望你是受伤被抬过来,而不是战死在沙场。)

  法国拿破仑一方用的是火枪,射程短,射击速度更快,火枪伤人更像是用钝器猛戳。。联合军团用的是步枪,射程远,射击速度慢一些。(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法国人失败的一个原因)

  换弹药的时候要小心,有可能会误吞弹丸,整个换弹药的流程,书中有详细的描述,不过我还是看不懂,此处希望有一个流程图。

  有些士兵,往往会将“需要救助受伤的战友”当成接口,离开战场一去不回。

  英国骑兵和法国胸甲骑兵短兵相接,空气中回荡着剑砍在头盔和胸甲上的独特声音。“还以为有多少补锅匠在那里补锅呢。”

  法国军队疯狂正门,但橡木大门非常结实,他们砍不破。

  法军进攻的时候,用战友的实体堆成了一矮墙,真好可以在后面躲避德国步枪致命的枪击。

  法军四种骑兵:胸甲骑兵、枪骑兵、龙骑兵、骠骑兵。

  林道从一个敌人身上解下了一个装满金币的钱包。后来被法国人抢走了。

  步枪手受伤后,被战友再次抬上步枪的位置,并干掉了一位法国上校。

  毯子能很好的缓冲子弹的威力。

  拉海圣死守,子弹用光了,奥兰治亲王命令奥普迪达将军领兵去跟法军拼刺刀,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后来被发现的奥普迪达遗体上衣服已经被扒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算是本书的一个高潮!

  拉海圣农舍被法军控制期间,受伤的弗兰克少尉还在农舍楼上的床底下躲着。

  站到最后,巴林孤身一人,看到战友四处躲避,他用剑击倒一个人,以儆效尤。结果换来的是一个战友喊“开枪打巴林”。他只好离开,心理十分难过。然而,就在此时,听到了胜利的喊声,数以万计的普鲁士人包抄而来。400个人,最后还跟着他的只剩下42人。

  盟军把骑兵的护胸甲当煎锅用,许多胸甲骑兵的斗篷都被当成了桌布。

  接下来是对这次战役的分析,还有战后那些老将的动向。特别是对奥普抵达和巴林这两个人的分析,我觉得非常的客观。

  书的最后是40多页的参考文献,可见这本书还是相当严谨的。书的封套质量很特别,有皮制品的感觉,装帧是挺好的!具体买书来看,不再赘述!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六):普鲁士400勇士

  提起拿破仑,就会想到滑铁卢。没办法,想记住他那么多的胜利很难,但记住一次彻底的失败却很容易。但是我们对滑铁卢战役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都在引用这个词,作为对一个人遭受巨大失败的比喻。例如刘翔在2008年奥运会的退赛,就是他运动生涯的“滑铁卢”。

  其实滑铁卢战役还是有很多故事的,只是没有广泛传播和挖掘。就像更久远的波希战争一样,如果不是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史诗级的战斗故事。同样,如果不是看到了这本《最漫长的下午》,我们也无法想象那里发生过的战斗到底是什么样的。在那个决定拿破仑最终命运的下午,来自普鲁士的400勇士,成为了战役的关键节点。

  战斗开始前,谁都没有太重视拉海圣庄园,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皇帝,还是盟军的威灵顿公爵。当然奉命守卫这里的英王德意志军团第2轻步兵营——也就是主角普鲁士400勇士们——并没有掉以轻心。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预想了第二天会发生的情况,包括死亡,很多人的这个预想实现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想到即将到来的战斗会如此惨烈。

  经过了一夜的阴冷与泥泞,经过了法国军队的炮火试探,正式的进攻开始了。守军的最高指挥官巴林,让士兵做好隐蔽,自己则坚定的坐在马背上,即为了鼓舞士兵,也为了更好的观察局势。和他同样坚定的是,面对法军恐吓式炮火洗礼的普鲁士将士们,面对威慑的力量,他们的回应是“毫不动摇的沉默”。

  激战的5个小时,整个拉海圣成了人间地狱。战斗的进程异常惨烈,巴林和他的将士们经历数次大规模的进攻。这个过程中普鲁士人伤亡近200人,而倒在拉海圣庄园前面的法国人足有2000人。要知道,拉海圣庄园不是军事要塞(虽然也很坚固),也不是温泉关(斯巴达300勇士防守的地点)那种狭窄的关口,在1815年他们交战的武器已经不是冷兵器……这一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当然最着急的就是拿破仑本人。看着拉海圣这边停滞不前的硝烟,他的军队和炮火都被切断,无法对盟军的中央军队实施最强力的打击。

  当法国人最后一次坚定信心的时候,普鲁士人却陷入了绝望,这绝望也不是来自恐惧和懦弱,而是弹尽粮绝(粮不是问题,主要是缺水)。由于没有弹药导致的防线崩溃,让巴林不得不面临部队被围歼的局面,他艰难的下令撤退,虽然这无损于荣誉,但仍然让他很遗憾。

  拉海圣的失守,让盟军立即遭受重创。威灵顿公爵这个时候也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已经晚了,迟迟不能解决弹药问题的代价必须要承受了。正当绝望笼罩盟军的时候,增援的普鲁士部队成为生力军,直接击溃了拿破仑的正面部队。盟军开始胜利大反击,一路追击溃逃的法军。但是,如果没有400勇士对拉海圣的坚守,盟军根本没有机会等到援军出现。拉海圣庄园的阻击成为盟军制胜的关键。

  战争的启示

  《最漫长的下午》讲的就是这么一小段历史中的战争插曲,但情节极其精细。从部队编制、武器状况、战斗进程都从史料中细细挖掘、一一呈现;甚至具体到了很多个体的命运,从士兵到军官,详细的姓名以及战斗经历都让人历历在目。如果有导演感兴趣,这本书基本可以直接做剧本,很多人物已经鲜活的展示出来了。

  另外,作者展现的是真实的战争,里面有荣誉也有伤痛,有胜利也有毁灭。由于对战斗的完美展现,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慨:在1815年的欧洲,战争已经是这样的状态,这也难怪在1840年我们面对欧洲人的时候,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我们在技术上也许是落后了一些,但战术和观念上的落后更为致命。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细分历史的魅力。这种细到一个很小的点,细到每个层级个体的人,细到一颗子弹的发射和它导致的结果……细到了这个程度的历史,就和我们传统观念的大历史有了本质的不同,这样的历史是对那个节点的一次激活,而不是旁观。

  逃离滑铁卢的拿破仑,也许回头看过拉海圣庄园。如果我是他,在回望这个地方的时候,一定会想:我应该亲自带一万人,先把这个地方荡平!

  解密滑铁卢:《最漫长的下午》

  ——END——

  我是削寒,状态管理践行顾问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七):信念决定战争成败

  平时很少看关于历史特别是关于战争的书,今天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慢慢的把这本《最漫长的下午》看完,虽然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战争时代离我们也是很遥远,可是对于滑铁卢战役的关键所在:拉海圣战役的再现,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战争与战士。

  虽然这短短的战役只是由这几百个战士来防守的,可通过作者在书中的描绘,可以清晰地看出战争的紧张局势还有战士们的心理和表现。以前接触的大多都是我国的抗日题材的一些书籍,战争类型的特别是外国战争的描写很少接触,这本书从战争这个角度让我了解了国外的人民反抗还有坚定的信念。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本书和我们平时看的战争题材的书籍有些不同,以前我看的战争类的书籍大多是按照时间顺序更像是叙事的手法来描写的,而这本书更注重史实与研究,这本书对于当时战争的局面以及这支战斗部队的内部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很具有参考价值。

  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参考了很多的文献,在大量进行历史和事实的研究之下,才完成的这本书,虽然只有短短一个下午,作者却将这一个下午的事实写成了一本书。这种钻研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叙述的是英王德意志军团第2轻步兵营在位于盟军阵线中央位置的拉海圣庄园进行的英勇防御。盟军在拉海圣庄园的顽强防守对拿破仑的最终失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的很多描写的很多场景都真实再现了那场战争的激烈场面。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七章的冲突的热点与中心之中的一段描写。“开始的时候,他们一共不到400人,全都浑身湿透、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开战之前,有些人甚至宿醉未醒。尽管一整个下午,守军兵力不断得到加强,但他们的人数一直远少于对方。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保卫庄园。自午后起,他们不断经受大大小小的进攻,以及炮击的恐吓,虽然炮击的效果不大。他们的肩膀被枪支的后坐力撞得血肉模糊,嘴里都让火药染得漆黑。他们劳累过度,饱受烟熏火燎,不断用牙齿咬开弹药筒,再加上之前灌下的那些酒,那是必然十分口干舌燥。”

  这些描述让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实,我觉得书籍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能真实的再现历史。我们就是受益者,作者用他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的事实被我们阅读到,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最漫长的下午》读后感(八):《最漫长的下午》--致那个应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午后

  拿破仑作为功败垂成的悲情英雄的形象的确立,正式使“滑铁卢”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然而人们常常为之疑惑的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重返欧洲的拿破仑,究竟因何战场落败?是何处,阻挡了他重新迈向王座的脚步?又是谁,对战争胜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法国由此无法继续保持“具有能支配欧洲人恐惧”的地位?

  一切要从那个无比漫长的下午说起--也许这种说法,仅仅对于时刻在期盼胜利或恐惧失败的所有战场中人而言才成立。那一个下午,他们的头脑飞速旋转,似乎和事后阅读着多线程叙事的资料的我们一样,神思瞬间便会想到“千里之外”,猜测敌军和友军分别在做什么;其中一些人,又会在没因为刚刚一走神就糊里糊涂地死去感到侥幸之后,继续眼前残酷的战斗,将生命之火慨然应许于命运之手。

  毫无疑问,在天气恶劣、情报难寻、兵员素质高下不一、武器质量良莠不齐等种种双方都要面临的困境之下,能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常常是指挥官的判断。所以,面对犹如宿命之地的“作战计划的主要焦点”--拉海圣庄园,为了穿越此地直击盟军中央部队,拿破仑下令攻击。前法国皇帝的战绩和威名是最好的“感召令”,只是,他没有想到,没能进行更充分的情报准备、这个他连名字都叫不出的“那个村子”,会让“身穿蓝色制服的法军就像蓝色的浪潮一样拍击并粉碎在坚不可摧的院墙和厚实沉重的木头大门上,打了个旋儿,又向右朝着盟军的主要阵地奔去。”谷仓、农舍、果园、庭院······到处都是忠诚的法国士兵和英德等国盟军在交战中留下的遗体。与此同时,真正的历史还原早就无声地开始了:每一个在文中出现的、尚可知晓的姓名,每一个人的战斗姿态,每一个人的选择取舍······都从战争的亲历者大量信件、回忆录和评论中被一一精心撷取,还原成战场上每一块真实情境的拼图最本真的样子。最终,历经一整个下午,乔治·巴林上校以不到四百人的兵力,辅以“时而前来相助”(或战死或被击溃)的友军和好运,成功守住了拉海圣庄园。而两方的指挥官的较量,就此显现出了指向“结束”字样的清晰轨迹--尽管拿破仑和威灵顿犯下的是同样的错误,那就是直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拉海圣的重要性······

  然而历史不会总停驻在二百年前。所以,至少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曾作为击破拿破仑的友军的英德两国,面对“包括英王德意志军团在内的老汉诺威各军团”的称谓时,当时间从那个“最漫长的下午”推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录的那个早上时,惟愿两国的士兵们即使迷茫,仍愿向那个应该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午后致敬--为他们曾共同反对法国的霸权,用战斗赢得了自由和胜利;为他们因信仰而战的意志依旧存在,让“当时寻常”再次成为了我们需要深思的历史教训和回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