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敦刻尔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敦刻尔克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0: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敦刻尔克读后感10篇

  《敦刻尔克》是一本由[英] 约书亚·莱文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5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刻尔克》读后感(一):诺兰与作家约书亚•莱文的对谈够精彩

  英国历史畅销书作家约书亚•莱文出版的图书《敦刻尔克》成为电影剧本基础,他本人也担任了电影《敦刻尔克》剧本创作和拍摄历史顾问。诺兰与约书亚•莱文展开了一席长谈,记录在书中,畅谈他关于电影拍摄屏前幕后扣人心弦情节,很精彩。例如:

  一、最困难、最危险事情:横渡海峡真切体验战争环境

  《敦刻尔克》剧本写完前诺兰没告诉任何人。诺兰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为此诺兰还特意和妻子还有一个朋友去过一次敦刻尔克,一起冒险横渡海峡。那真的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天气恶劣,三人挤在一个小船里,朝着原本的战区驶去。亲自登上小船重现那段旅程,可以窥见那些勇士的壮行,他们完成的壮举太需要勇气了。诺兰说,重现敦刻尔克战役是其经历的最困难、最危险的事情,还好没人朝他们头上扔炸弹,完好无损地回来了。

  二、最感动的事情:敦刻尔克撤退后受人民夹道欢迎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最令诺兰感动的一点——就是当这些小伙子们获救回到家乡后,他们陷入了深深内疚和自责,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故乡的英国人失望透顶,然而他们却发现自己竟被当成战斗英雄、被夹道欢迎,在诺兰看来这是情感上的巨大转折。历史上,这种情况发生原因在于人们并不明白在敦刻尔克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只能从报纸上获得信息,只能在大撤退完成之后才逐渐明白,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因此,电影中有了人们去阅读报纸上丘吉尔的演说的情节。

  三、最果断的决定:绝不让德国人出现在电影

  诺兰认为自己做的不是一部战争电影,而是一个幸存者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诺兰决定在影片中绝不让德国人直接出现了,甚至连提及他们都毫无意义。影片纯粹以幸存者的角度进行叙事,而不是去展现事件政治冲突。就像《大白鲨》里的鲨鱼,或许观众能看见鱼鳍,却看不见鲨鱼本身。如此一来,在人们脑中,即使在评判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其道德感也会自动将纳粹看成最邪恶东西

  诺兰认为影片的责任是避免带有误导倾向地展现纳粹形象,但影片一再让观众关注纳粹主义与其注目之处,却并不直接展现纳粹主义,在诺兰看来是恰当的。

  《敦刻尔克》读后感(二):无关伟大,无关英雄,只关乎生存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从宏大的角度去叙述和诠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书籍。比如撤退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英法与第三帝国的政治博弈,战略决策双方的兵力对比,战术安排;战斗与撤退的全部经过;以及整个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影响及对世界格局的塑造;等等。结果并不是。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不同于那些罗列资料,阐述观点的社科型历史读物,这本书以敦刻尔克幸存者的访谈为基础,去试图重现个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的生活状态及战争之中的心理状态

  战争的主体是人,而其中又以青年为主要战斗力。在英国、法国和第三帝国,青年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在战争中对自己行为选择。本书并未从意识形态上对三个国家的青年的行为有所批判,而是用一种冷静的口吻去描述。没有人认为自己是坏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去做对的事情。然而冲突由此产生。

  同样,本书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的叙述,也采用的同样方式。一场仅仅持续一周左右,却成功将三十多万人转移到英国的大撤退,在事件后的语境之中,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是合适的。于是当然,顺利成章地,所有在撤退中起了作用的人,都配得上“英雄”二字。然而这只存在于事件之后的世界。而事件当时的一切,都与伟大无关,与英雄无关。书中的受访者,按他们个人的回忆,当时的主题只有生存和死亡。他们看到了同伴的死亡,而他们是生存下来的这一部分

  本书没有社科读物的宏大视角,也没有通常的文学关于情感的描写与煽动。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写作方式,去试图表现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后的,那些处于那个时代、那些事件中的个体。也许正是这是这个原因,诺兰才将本书作者聘为历史顾问,用同样冷静而克制的方式,用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同名的电影,《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读后感(三):腾讯文化专访《敦刻尔克》电影历史顾问、历史学家、本书作者约书亚.莱文(转)

  腾讯文化 崔莹 拍摄电影《敦刻尔克》之前,二战口述史著作《敦刻尔克:被遗忘声音》给了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很大启发。为保证电影的真实性,诺兰找到了这本书的作者、英国历史学者约书亚·莱文(Joshua Levine),并请他担任电影的历史顾问。因为约书亚·莱文的帮助,诺兰了解了当时飞行员之间如何交流、战斗机落在海面上是怎样的情况。两人还一同拜访亲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老兵,请老兵回忆当时的情景。在接受采访时,诺兰高度赞扬了约书亚·莱文对这部电影的贡献作为英国历史学家,从2006年至今,约书亚·莱文已经出版了七部畅销历史小说。其中,他关于爱尔兰动乱的《美与暴行:人民、政治与爱尔兰争取和平》一书被提名“作家协会年度小说”奖,关于一战飞行员的《一战中的飞行英雄》一书被拍成了电视纪录片。而他与电影配套的新书《敦刻尔克》即将在中国上市。目前,他还是BBC4的历史节目主持人。 《敦刻尔克》在全球热映之际,腾讯文化对约书亚·莱文进行了电话采访,了解他写作《敦刻尔克》的过程,以及他与诺兰的合作。以下为访谈内容。 还原敦刻尔克撤退中“被遗忘的声音” 腾讯文化:你的新书《敦刻尔克》(Dunkirk: The History Behind the Major Motion Picture)即将在中国上市。能介绍一下这本书吗? 约书亚·莱文:这本书和电影《敦刻尔克》是配套的。敦刻尔克是一场非常大的撤退行动。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英军被包围在法国和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但英军逃出包围圈的可能性很小。怎么办?英国政府呼吁有船只的平民渡过英吉利海峡,帮助运送士兵。被接走的士兵不仅有英国的,也有比利时、法国的,共有38万士兵获救。电影《敦刻尔克》就讲的是以敦刻尔克撤退为背景的故事,而这本书写的是当时真实的历史。 除了电影的历史背景,这本书中也有关于电影《敦刻尔克》的内容,包括我对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服装设计师、特效人员和制片人的采访。这部电影在荷兰、英国拍摄了部分镜头,但大部分镜头就在事件发生地——敦刻尔克拍摄,几乎是在再现历史,我要了解的主题之一,就是他们如何再现历史。 约书亚·莱文在敦刻尔克海滩 腾讯文化:此前,因为看到你的《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又译为《逃亡日:敦刻尔克大溃退亲历者口述》),诺兰请你做了电影顾问。是什么启发你写那本书的? 约书亚·莱文:我一直对敦刻尔克撤退很感兴趣。那场撤退并不是英军的胜利,而是溃败,但在历史上,这场撤退一直被视为很光荣的事件。通常来说,大多数学者和电影人关注的都是英国历史上获得胜利的事件,比如发生在1945年的战事,并且多从英国视角出发,但人们却热衷谈论这场溃败,谈论“敦刻尔克精神”。我对这场光荣的溃败很感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它比直接的胜利更有趣,更复杂幽微。 腾讯文化:为何书名中强调了“被遗忘的声音”? 约书亚·莱文:这本书的素材来自对经历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相关人员的采访。它们是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工作人员用多年时间完成的,一直存放在这家博物馆。而这家战争博物馆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对经历过战争的当事人进行采访,记录历史,记录战争。 这些采访非常珍贵我会听这些访谈,用口述史重塑敦刻尔克撤退。口述史和历史学者通常采用的叙事方式非常不同,它们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而不是将军、政客的故事。这些故事更个人化,更感人。在此之前,人们从未了解这些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人的声音是“被遗忘的”。而这本书第一次使用了这些材料,让人们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腾讯文化:这些小人物的口述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约书亚·莱文:是他们的诚实。他们谈论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恐惧,他们想到再也见不到爱人难过……他们以为再也回不了家,自己会死。这些口述非常感人,非常真实。 为何未呈现撤退中的印度士兵 腾讯文化:为拍电影《敦刻尔克》,你和诺兰拜访了很多经历过敦刻尔克撤退的二战老兵。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 约书亚·莱文:我们拜访了很多九十多岁的老兵,收获很大。我们问他们:“你记忆中的敦刻尔克撤退是怎样的?”这些老人可能记不住昨天或上周发生的事情,但却能清楚地回忆起多年前发生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事情。我们得知了很多的细节,有些被用在了电影里。比如一个老兵告诉我们,他在海滩上,看到一个士兵解除装备,徒步走向大海,向英国的方向游去。他是疯了吗?是想自杀吗?是想游回英国吗?我们谁都不知道答案。 我们请这些老兵来看电影首映。诺兰很在意他们是否喜欢这部电影,是否觉得电影真实,电影是否再现了他们的经历。大多数老兵很喜欢这部电影,表示影片再现的情景和他们记忆中的敦刻尔克撤退差不多。但也有一位老兵拒绝观看。他站在电影院外说,看这部电影会令他很难过。 腾讯文化:那么你呢?你如何评价诺兰的这部电影? 约书亚·莱文: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原因有几个。一,不同于大多数战争片,这部电影中没有出现敌人,敌人成了“谜”。我感觉这样的处理方式很真实,因为在敦刻尔克,大部分士兵是看不到敌人的,他们可能看到的是敌机在高空飞,敌人向地面射击。看不见的敌人会导致人们内心的恐惧。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心理惊悚片,其中没什么血腥镜头,但非常扣人心悬。 二,电影展现了很多个体的故事,用士兵、飞行员的视角。这也是非常准确的,因为战争中一片混乱,人们通常很难看整体画面。此外,个体的视角也很生动、感人。 腾讯文化:这部电影本身是虚构的。作为电影的历史顾问,你如何让电影看起来真实? 约书亚·莱文:电影是虚构的,但电影人物的特征是很多真实存在的士兵的特征的集合,因此电影中的人物具有真实性。写好剧本后,诺兰会给我看,我会给他一些建议。在敦刻尔克拍摄现场,我也会给他建议。比如我会告诉诺兰军装是什么样的,飞行员之间怎样对话。我也会向他建议加入某些情节,比如天空落下的德军宣传单。这是当时真实发生过的。诺兰非常喜欢这个建议,把这个情节用在了片首。 我也告诉诺兰,喷火战斗机降落在海面上后,一开始并不会沉下去,而是会漂浮在海面上,这就会给飞行员一些获救的时间。喷火战斗机降落在海滩沙地上,飞行员出来后烧毁战斗机,这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腾讯文化:你认为这部电影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很多印度士兵参与了敦刻尔克撤退,有观众质疑为何不让印度士兵出镜。 约书亚·莱文:很多人拿这一点大做文章。当时沙滩上有将近40万士兵,而印度士兵只有大概200人。在敦刻尔克,你几乎没机会看到那里的印度士兵。再说,他们在大撤退之初就顺利离开了敦刻尔克。 第二,这部电影展现的是士兵的个体视角,而不是敦刻尔克撤退的全部故事。尽管有也挺好,但我不认为这部电影必须得展示印度士兵。对于电影“没有展示印度士兵”的指责是不公平的。这部电影是虚构的,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历史书。 也有人指责电影没有展现所有的个体,比如组织大撤退的人。人们有各自的喜好,希望电影能够展示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但这不是电影的责任。一部电影不可能讲述全部的故事、所有的历史。 腾讯文化:电影中有英国士兵不让法军上船的片段。在历史上,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吗? 约书亚·莱文:的确发生过。请想想,40万士兵,遍布10英里的海滩,10天时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在有些时候,法国人被拒绝;在有些时候,法国人没有被拒绝。在有的地方,人们相处得很好;某些地方,人们却打了起来。 我采访过二战老兵。有人告诉我,所有人都表现得很出色;有人却告诉我,自己看到有些人不排队上船,被战友射伤。有人告诉我,他们当时非常恐惧,饥饿难耐,试图吃皮革头盔上的皮带;有人却告诉我,他们去战线后方的餐厅吃饭、喝香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 要从全球视角看敦刻尔克撤退的重要性 亲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二战老兵 腾讯文化:你如何看待“敦刻尔克”精神? 约书亚·莱文:“敦刻尔克精神”指的是即使身处困境,人们也要竭尽全力团结在一起,继续抗争的精神。我认为在今天,这种精神依然很鼓舞人。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市民与哈维飓风带来的洪灾搏斗,当地人用所有小船援救被水困住的人。我看到CNN和当地报纸都在谈论,他们要拥有自己的“敦刻尔克”精神。敦刻尔克精神并没有过时。 腾讯文化:作为历史学者,你如何评价敦刻尔克撤退的意义? 约书亚·莱文: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敦刻尔克撤退非常重要。人们一直以为它不过是一个英国故事,没有全球意义,实际上并非如此。要不是这次撤退,很难预料之后的战争会有什么走向,但几乎可以确认的是,英国会和希特勒达成和解。我是犹太人,这样一来,估计我的家人会被送往集中营,我就不会在这里了。这样一来,整个欧洲很可能被纳粹化,我们现在想当然的自由不可能存在。如果英国失败,美国也无法加入第二战线,整个世界的局势会和现在不同。 从全球视角看,敦刻尔克撤退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时候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点了。 腾讯文化:参与拍摄电影《敦刻尔克》的经历,是否改变了你对历史的看法? 约书亚·莱文:在敦刻尔克海滩,看到电影人为还原历史所做的努力,我很感动。片场有士兵、飞机、军舰,一切都仿佛1940年,让人不寒而栗。 我确实了解到一些不在现场就永远不可能了解的状况。比如有英国资料记载,一个负责信息沟通的士兵说,无线发射机进沙子出了故障。读资料时,我很疑惑:是士兵不小心把它掉在了沙滩上吗?到敦刻尔克后,我发现海滩上常常刮风,掀起沙暴,我这才明白无线发射机故障的原因。这些细节,只有在现场才能体会。 今天的敦刻尔克防波堤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敦刻尔克》读后感(四):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电影不是一个人的电影,书不是一个人的书

  #叨读书#【敦刻尔克】

  与其计较电影和其他同类型片子的优劣,或者去探讨坑队友的英军是不是值得拍个片出来,甚至乱盖爱国主义脑子煽动不必要的言论,都不如踏实去网上搜搜战争背景,翻翻资料,或者耐心看几本人家已经写好的书,都会更有意义的多!敦刻尔克撤退以前只在历史书上依稀记得提了那么一下,可能算是个知识点,但绝对不是考试能考到即使拿去出题也占不了几分的。这次托电影的福,更深的了解了下,居然如此不可思议,可以说是个奇迹。但即使奇迹,有老天保佑,邪不胜正的光环加持,核心也是所有参与撤退的每一个人的力量凝结而成的结果。IMAX电影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浓缩进地上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的事件中,感同身受。而书呢,又从各个方面补充了大量背景和细节。可能乍看写的有点乱,一会敦刻尔克一会多佛一会法国后方,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海里,电话,对话,电报文,战地日记,报纸,将军上校中尉下士二等兵,还有数不尽的平民,有名有姓的多的数不过来,更无名英雄又浩如烟海,最后只有清晰的数字定格在终点,一个多礼拜,三十三万多士兵的撤退,这是个真实的奇迹。战争不是靠撤退取胜的。但撤退为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日后足以燎原。它必将成为二战的一次转折点。只要英语绵延不绝,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让人佩服的作者为写这本书所做的大量工作,结尾花了整整三章的篇幅讲述文献资料的收集,感谢的机构和个人,并详细列出了所有提供信息的人员名单(光名单就有几十页)!《敦刻尔克》,大体上是由英国军人、水手、飞行员和平民百姓携手缔造出来的,因此,这本书也仰赖同样的组合才得以完成。所有贡献者依字母顺序排列,不论军阶和头衔。如果我们曾收到数据,也会列出人物的退役军阶与头衔。我们在每一个名字的后面列出参与者的小队或军种,以便理解人物的观点,适当时候也会列出船舶名称。少数几位参与者已不在人世,其叙述是由家属提供,我们在这些名字上打星号以兹辨别。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战争,电影不是一个人的电影,书不是一个人的书。综上,哪有什么功夫和无聊的人去争辩这个那个的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敦刻尔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