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盲刺客》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盲刺客》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盲刺客》经典读后感10篇

  《盲刺客》是一本由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625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盲刺客》读后感(一):姐妹

  很多年以前读到关于《狂恋大提琴》的评论时,只觉得那是不忍卒读的文字。心下还猜想:或者,这是安妮宝贝刻意为之的妖异?及到真将那一张DVD推入笔记本,在一个夏夜的两小时之后,才发现电影本身比那一篇评论要厚重许多,更残酷太多。

  妹妹赤裸着身体树林遍体鳞伤,哭泣着要求姐姐丈夫的抚慰时,彼时才17岁的我多少有些厌恶地扭过了头去。但是如今想来,却觉得那不过是一个寂寞孩童,一个纵然才华横溢却始终流离失所孩子,以某种极端方式要求着关注与重视。她的歇斯底里,与其说是指向那个男人,毋宁说是对姐姐的呼唤。于是第二次看这部片子,到电影的最后,画面上重新出现两个嬉戏的女童之时,那时候已经二十一岁,女性主义思想多少有些萌芽的我,潸然泪下。叹那电影港台的名字翻译得极好:她比烟花寂寞。

  再到后来,大约是刘心武的某篇小说,名字已忘记了,写的也是一对姐妹,扭曲的爱与恨。一直不喜欢这个作家当时的感觉却是悚然的。回忆起多年前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报道,关于连体的两姐妹的生活种种,尤其是当妹妹爱上一名男子之时,二人的关系可以扭曲怪诞到怎样的地步。从小一直抱怨孤单的我,竟在那一刻,第一次庆幸自己是独子。

  记得是小白写过,说在她的心里,一直存在着一个类似白雪公主与后妈的幻想,尤其在似懵懂似早熟的少女时代里对母亲总有一分疑似嫉妒怪异感情我的母亲年轻时也是很美丽女子,我倒从来未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叛逆短暂的不驯也很快过去。而对姐姐的幻想,对一个少许年长于自己的同性的恋慕与嫉妒,或者因妹妹而产生的怅惘,对一个突然降临并夺走长辈关怀小孩的些许敌意——如此这般,小姐妹之间的竞争与猜疑,相知与相惜,却一定是有过的。艺术不过是对生活的变形与放大,我始终相信这一点。而近来一个愈加偏激的念头是:女性经验也只有由女性来传达,并仅为女性了解

  所以会那样喜欢《盲刺客》,与《微物之神》一样,它同样是出自女作家之手,笔触细腻与精到令人叹服,俄罗斯套娃一样的精巧结构比《蜘蛛女之吻》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阿特伍德是讲故事的好手,后现代小说却从不肯真的以情节取胜。再次翻开这一本书之,你会发现一切的情节早就起初便已交代完毕。与阿特伍德的另一本小说《使女的故事》相比,《盲刺客〉胜出之处便在于小说渐次推进的过程极细腻而绝无枝蔓之感,靠的断然不是耸人听闻的所谓悬念。它全然屏弃了二流通俗小说的烂俗流程,而径直将你的注意力引向了人物内心的本身。尤其是,惟独女性自身方才能够感知的,如此复杂婉转心理体验

  闭上眼睛,我可以在脑海中直接将它构思成一部电影。由于实在无法割舍八十岁老妪冷静而美丽的叙述,我愿意加上一个画外音,同样,是如此苍凉声音。与〈狂恋大提琴〉一样,它也该有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不过这一次却不是海边戏耍的女孩,而是池塘边的两姐妹:姐姐将妹妹推了下去,她们都还是孩子。

  她总是抢我的东西是的,这个比我更幼小的孩子。在那部电影里,杜普蕾最终还是成了更受人钟爱的叙事方,而在小说之中,不动声色的姐姐却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女子。我还是喜欢睿智强大女人,即使她已经八十岁。

  〈盲刺客〉也是残酷的,它的残酷不仅仅在于套中套之中那个关于瞎眼孩子的故事,那个古龙味十足的寓言,而更在于作者对姐妹关系的刻画。如此这般的深沉,却始终爱恨交织。 而这小说吸引我的地方,恰恰也不在于男女爱情。这一段爱情,与〈巴黎最后的探戈〉太像了。一个不确定的封闭空间,两个没有前生亦没有后世的男女,欲望与欲望的缝隙里钻出来的温情,无处皈依却撕裂着温暖。它让我有些痛,它不是我喜欢的爱情。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get-her/

  《盲刺客》读后感(二):老妇人往事与随想

  盲刺客的结构奇特,像俄罗斯套娃,故事套故事。1,我现在的故事,2,我和劳拉过去的故事,3,《盲刺客》中他和她的故事,4,《盲刺客》中外星球的故事。一环套一环,最终归而为一。

  “我”这个行将就土的老妇,用诗一样的语言,回忆起自己家族最初的发迹,发达,在经济危机的30年代被迫嫁给政客格里芬,结果并没有挽救蔡斯企业,自己的妹妹劳拉还中了老公的黑手。善良天真的劳拉最终在希望破灭后自杀,“我”就生活在妹妹的阴影里,老之将至,回忆起从前的点滴娓娓道来岁月流逝故人的消亡,这是“我”的往事与随想。

  印象最深的三个人:“我",劳拉,瑞尼。我基本上是一个逆来顺受,心中不平却又无力改变的人,最终离开家庭也说明她不平的一面,而几十年的看似平静但内心火热的生活,她是个隐忍的人。她对家族的爱,对劳拉的爱,难道也有中国人长女如母的情结?劳拉,善良天真美丽的劳拉,就像深秋原野上的一朵小花,霜风苦雨要摧折她,她是那么的不合时宜,那么惹人怜,真希望大家不要伤害她,不管她是不是为你而开放。世上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瑞尼是用人,瑞尼是母亲,我觉得似乎更像母亲,爱丽丝内心也是她当做母亲来看待的。我很喜欢这个家常的妇女

  “我”离开老公后,也找过男人,也许在国人的心中,似乎有些不光彩,读书至此,我还是吃了一惊。虽然我很中国,也很传统,但在如今这个旧的价值观被打破,新的价值观未确立的纷纷乱世,又能说些什么呢?女人也有需要,性与爱是两码事。

  《盲刺客》读后感(三):有关《盲刺客》

  很久以前的东西,翻出来一下。

  《盲刺客》[加拿大]玛•阿特伍德 著 韩忠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THE BLIND ASSASSIN MARGARET ATWOOD Virago Press

  第一章 桥

  3, 第一段

  大战结束后的第十天,我妹妹劳拉开车坠下了桥。这座桥正在进行维修:她的汽车径直闯过了桥上的“危险”警示牌。汽车掉下了一百英尺深的沟壑,冲向新叶繁茂的树顶,接着起火燃烧,滚到了沟底的浅溪中。桥身的大块碎片落在汽车上。

  原文

  Ten days after the war ended, my sister Laura drove a car off a bridge. The bridge was being repaired: she went right through the Danger sign. The car fell a hundred feet into the ravine, smashing the treetops feathery with new leaves, then burst into flames and rolled down into the shallow creek at the bottom. Chunks of the bridge fell on top of it. Nothing much was left of her but charred smithereens.

  这一段和原文一对比,可以看到中文译本把原文的最后一句话漏译了。不知道是什么奇怪原因。难道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故意不译?

  第二章《盲刺客•口红画的心》

  34, 第四段第一句

  人们每天都会用九个女孩来祭奠埋在九个城门之下的女孩。

  原文:

  ine girls were offered every year, in honour of the nine girls buried at the city gates.

  这个错误就更低级了。明明是“每年”,译者却翻译成了“每天”。试想一天每天献祭九个处女,岂不劳民伤财(祭奠是很隆重且费时间仪式背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以及培养)?而且有可能导致萨基城(Sakiel-Norn)的人口高速负增长

  第二章《盲刺客•口红画的心》

  34, 第四段第五行

  在这段日子里,太阳之神发动战争,于是男孩的母亲们就将他们装扮成女孩的模样以保安全

  原文:

  During this summer the Sun-god in his mode of war and furnaces held away, and the mothers of boy children dressed them in girl’s clothing for their own protection.

  译文里“furnaces held away” 消失了。

  第三章 阿维隆庄园

  74, 第一段

  阿维隆庄园于一九八九年完工,并由阿黛莉娅命名。

  原文:

  Avilion was completed in 1889, and christened by Adelia.

  “1889”被翻译成了“一九八九”,不是一般的粗心。

  第二章《环球邮报》(1947年6月4日)

  17, 第二段第三行

  他既是“帕格沃什会议”的热心参与者,又是帝国俱乐部和花岗石俱乐部的领导人物。

  原文:

  He was a frequent guest at the influential gatherings held at the Pugwash home of the industrialist Cyrus Eaton and a leading figure of both the Empire Club and the Granite Club.

  译文中“home of the industrialist Cyrus Eaton”不见了。

  第三章 银色盒子

  54, 最后一段

  鸡肉馅饼曾经是这儿的特色食品,可它早就被汉堡包取而代之了。但是,米拉告诫我不要吃汉堡包。她说,汉堡包中的牛肉是人们在用电锯锯冻牛时,掉在地上的肉末做成的。

  原文:

  Chicken pot pies were the specialty once, but they’re long gone. There are hamburgers, but Myra says to avoid them. She says they use pre-frozen patties made of meat dust. Meat dust, she says, is what is scraped up off the floor after they’ve cut up frozen cows with an electric saw. She reads a lot of magazines, at the hairdresser’s.

  译文中最后一句“She reads a lot of magazines, at the hairdresser’s.”又没有了。

  第三章 纽扣厂

  62, 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起

  ……他脊背笔直,挺出胸膛,就像是站在一队救火队员面前的队长。人们会说他很强健。

  原文:

  I try to catch his good eye-but he’s not looking at me; he’s looking towards the horizon, with his spine straight and his shoulders back, as if he’s facing a firing squad. Stalwart, you’d say.

  译者居然把“firing squad”翻译成了“救火队”,实在……这明明是“行刑队”的意思。即使译者是一时糊涂想当然翻译成了“救火队”,那么译文里的“队长”又是从哪里来的?

  第三章 阿维隆庄园

  73, 第二段倒数第三行起

  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向文化修养靠拢,至少接触一下具体的实物。一日三餐,他要使用高雅的瓷器。

  原文:

  In his own way he also wanted Culture, or at least the concrete evidence of it. He wanted the right china.

  为什么最后一句被翻译成了“一日三餐,他要使用高雅的瓷器”?我想译者这样的引申翻译是不对的。这句话只是说他也学会了要去拥有(买)正宗的瓷器,以显示他自己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第三章 颁奖仪式

  46, 第四段第三行起

  接着,我被引见给副校长、校友会主席、英语科的主任-一位身穿裤装的女士、青年商会的代表,以及议会的本地议员。

  原文:

  …then I was passed on to the vice-principal, the president of the Alumni Association, the head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a woman in a trouser suit-the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Junior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finally the local member of Parliament, loath as to miss a trick.

  译文中最后一句“loath as to miss a trick.”被抛弃了。

  《盲刺客》读后感(四):关于《盲刺客》的翻译

  很久以前的东西,翻出来一下。很遗憾当年只对照阅读了开头一小部分。

  中文译本:

  《盲刺客》

  [加拿大]玛•阿特伍德 著

  韩忠华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对照的英文版本:

  THE BLIND ASSASSIN

  MARGARET ATWOOD

  Virago Press

第一章 桥

  3, 第一段

  大战结束后的第十天,我妹妹劳拉开车坠下了桥。这座桥正在进行维修:她的汽车径直闯过了桥上的“危险”警示牌。汽车掉下了一百英尺深的沟壑,冲向新叶繁茂的树顶,接着起火燃烧,滚到了沟底的浅溪中。桥身的大块碎片落在汽车上。

  原文:

  Ten days after the war ended, my sister Laura drove a car off a bridge. The bridge was being repaired: she went right through the Danger sign. The car fell a hundred feet into the ravine, smashing the treetops feathery with new leaves, then burst into flames and rolled down into the shallow creek at the bottom. Chunks of the bridge fell on top of it. Nothing much was left of her but charred smithereens.

  原文最后一句漏译了。

第二章《盲刺客•口红画的心》

  34, 第四段第一句

  人们每天都会用九个女孩来祭奠埋在九个城门之下的女孩。

  原文:

  ine girls were offered every year, in honour of the nine girls buried at the city gates.

  明明是“每年”,译者却翻译成了“每天”。

第二章《盲刺客•口红画的心》

  34, 第四段第五行

  在这段日子里,太阳之神发动战争,于是男孩的母亲们就将他们装扮成女孩的模样以保安全。

  原文:

  During this summer the Sun-god in his mode of war and furnaces held away, and the mothers of boy children dressed them in girl’s clothing for their own protection.

  原文中的“furnaces held away”在译文里消失了。

第三章 阿维隆庄园

  74, 第一段

  阿维隆庄园于一九八九年完工,并由阿黛莉娅命名。

  原文:

  Avilion was completed in 1889, and christened by Adelia.

  “1889”被翻译成了“一九八九”。

第二章《环球邮报》(1947年6月4日)

  17, 第二段第三行

  他既是“帕格沃什会议”的热心参与者,又是帝国俱乐部和花岗石俱乐部的领导人物。

  原文:

  He was a frequent guest at the influential gatherings held at the Pugwash home of the industrialist Cyrus Eaton and a leading figure of both the Empire Club and the Granite Club.

  原文中的“home of the industrialist Cyrus Eaton”在译文中不见踪影。

第三章 银色盒子

  54, 最后一段

  鸡肉馅饼曾经是这儿的特色食品,可它早就被汉堡包取而代之了。但是,米拉告诫我不要吃汉堡包。她说,汉堡包中的牛肉是人们在用电锯锯冻牛时,掉在地上的肉末做成的。

  原文:

  Chicken pot pies were the specialty once, but they’re long gone. There are hamburgers, but Myra says to avoid them. She says they use pre-frozen patties made of meat dust. Meat dust, she says, is what is scraped up off the floor after they’ve cut up frozen cows with an electric saw. She reads a lot of magazines, at the hairdresser’s.

  原文最后一句“She reads a lot of magazines, at the hairdresser’s.”在译文中又没有了。

第三章 纽扣厂

  62, 最后一段倒数第二行起

  ……他脊背笔直,挺出胸膛,就像是站在一队救火队员面前的队长。人们会说他很强健。

  原文:

  I try to catch his good eye-but he’s not looking at me; he’s looking towards the horizon, with his spine straight and his shoulders back, as if he’s facing a firing squad. Stalwart, you’d say.

  译者居然把“firing squad”翻译成了“救火队”,这明明是“行刑队”的意思。即使译者是一时糊涂想当然翻译成了“救火队”,那么译文里的“队长”又是从哪里来的?

第三章 阿维隆庄园

  73, 第二段倒数第三行起

  他以自己的方式在向文化修养靠拢,至少接触一下具体的实物。一日三餐,他要使用高雅的瓷器。

  原文:

  In his own way he also wanted Culture, or at least the concrete evidence of it. He wanted the right china.

  为什么最后一句被翻译成了“一日三餐,他要使用高雅的瓷器”?——译者这样的引申翻译是有问题的。这句话只是说他也学会了要去拥有(买)正宗的瓷器,以显示他自己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第三章 颁奖仪式

  46, 第四段第三行起

  接着,我被引见给副校长、校友会主席、英语科的主任-一位身穿裤装的女士、青年商会的代表,以及议会的本地议员。

  原文:

  …then I was passed on to the vice-principal, the president of the Alumni Association, the head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a woman in a trouser suit-the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Junior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finally the local member of Parliament, loath as to miss a trick.

  原文最后一句“loath as to miss a trick.”在译文中被抛弃了。

  《盲刺客》读后感(五):盲刺客

  放假时翻出了以前搁置已久的《盲刺客》开始读,看英语的间歇时翻两页,入睡前躺在床上、醒来后赖在床上都要看几章,很快就看完了。又很想找玛·阿特伍德的其他小说和诗来看:《猫眼》、《可以吃的女人》

  盲刺客是2000年布克奖的获奖图书,有讨巧结构:的三个连环套的故事组成、三条线平行的推进、充满暗示和对应,而非悬念,似乎一切都恍然若揭——比如一开始就发现书中的《盲刺客》为艾丽丝而非劳拉所著。被称为俄罗斯套娃式的或者手织挂毯似的结构丝毫没有影响到行文的流畅和文本的易读,给人一口气难以释手的阅读感觉,比起送书的同学所喜欢的最里层的故事:Alex为Alice编的故事,我更喜欢听年老的Alice絮叨以及书中的那本《盲刺客》。诗性或者嘲弄的语气透出的是共有的无奈。

  《盲刺客》读后感(六):千万不要读译序

  开头看很普通,看到一半还是觉得很普通,看完了反而意犹未尽。

  倒不是被结尾shock到,之前太多暗示想忽略也难。

  于是反省为什么在读的过程中不觉引人入胜。想半天,决定罪魁祸首是先读了译序。这篇译序太恶心了,完全破坏小说的美感。读完整部小说再读它几乎想把那两页撕掉——尤其是借来的书,以免误人子弟。

  读译序,还以为这是一本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小说。硬套一些加拿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妇女地位的立意啦,人物向往自由努力抗争啦。真要命。

  这不是上阅读理解课,并没有标准答案。最可怕的就是译者把自己的观点加入到翻译中,对所有中文读者造成误导。简直是个悲剧。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身不由主地想到译序里道貌岸然的语句,完全无法得到享受。

  《盲刺客》读后感(七):色诱女作家(阿特伍德篇)不算书评了

  色诱女作家

  序

  写作像什么呢?有人说像怀孕,忽然间某种灵感从天而降,你就像圣母玛利亚一样,也可能像跟天使搏斗的雅各,筋疲力尽的一夜之后,作品诞生了。男人们很久以前说写作这回事不该是女人该插手的,写作要用“笔”啊,女人们显然不具备这种“工具”嘛。女作家说写作像是提着灯进入一个未知的房间,然后借着光亮一点一点把屋内的事物描绘出来。男人的故事似乎是从体内源源不断的流出,女人的故事已经摆在那儿了,写出来就行。从孕育的观点看,女人好像更适合于写作,只是,既然上天已经让女人承受这样的痛苦了,为何不让男人们也体验一下怀孕生产的过程呢?虽然这样说起来有些矫情,但写作这回事本着其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性,像个江湖术士招摇撞骗,所以没人能肯定那究竟是不是一样的痛苦。

  本文试着去捕捉一些经验,主要关于我读过的女作家们。既然是经验,评论的立足点就并非是光明正大的,很多主观不成熟的想法会混迹文中,逻辑混乱、行文拖沓、文不对题,思想偏激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色诱”不仅是个幌子,我也会尝试去讨论人性中那些最暧昧的部分与艺术的关系。

  基于以上这些文字,你会明白,我不会傻到去建构评论体系,也不想对女权主义,叙事结构,后现代艺术大放厥词,以下的部分只不过是个人经验而已,权当排解阴雨天里那点湿气了。

  一,荒野没有指南: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不过,何必对世界末日操心呢?每一天都是某个人的世界末日。时间像潮水般涨啊涨,当它涨到你眼睛的水平,你就淹死了。——《盲刺客》

  甚至那些丑陋的孩子、肥胖的孩子、满脸雀斑的孩子也是美的,因为青春才意味着美丽。这些孩子没一个明白他们是多么美丽,但却年轻气盛,令人恼火………他们根本不明白自己有多幸运。——《盲刺客》

  人活着的时候生活本来就像一堆垃圾,死了以后就更加如此。——《盲刺客》

  即便爱是藏于内心深处的,它上面还有一大堆东西;当你挖掘下去的时候又会发现什么呢?不会是一件简单的礼物,纯金做的,还闪烁着光芒;相反,它也许是某种古老而又可能毒的东西,就像枯骨上那锈迹斑斑的铁制护身符。——《盲刺客》

  在你年轻的时候,你以为干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你做事没有常性,虚度光阴。你就是你自己的快速跑车。你认为可以任意丢失东西,也丢弃人――把他们一古脑儿抛在身后。但你还不谙世故,不知道他们还会回来。在梦里,时间是凝固的。你永远走不出你待的地方。——《盲刺客》

  忘恩负义是年轻人的护身法宝;离开它,他们又如何活下去呢?老年人祝福年轻人一切都好,但同时又希望他们倒霉………如果没有乖戾和无常在进行保护,所有的孩子都会因为过去――压在他们肩膀上的别人的过去――而被摧垮。自私也算是他们的一种长处吧。——《盲刺客

  人们不是第一次认为自己将面临末日。以前也发生过,比如在黑死病发作的时期……世界当然没有走到尽头,但相信它会灭亡的人也差不多是一样的结果。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

  同时她也知道自己依靠的,不是可以抓住、捏在手里、能保存下来的东西,不过是一个语言上的意外,因为日出不该是个名词。日出不是一样东西,而只是一种由两个天体之间相互位置变化而引起的光效。太阳根本不会升起,转动的是地球而已。日出是个骗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

  那是古老的光,且所剩无多,但借它照耀,已经足以——《猫眼》

  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一种是无忧无虑。——《使女的故事》

  青春与生命是人类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只要你活到足够的岁数,你就会发现,你最羡慕的绝不可能是金钱与地位。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挥霍,生命伊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土大款,尽情浪费青春的时间,从骨子里对垂垂老矣的白痴们炫耀,但做这些时,我们却是无意识的。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变成那些老不死的嫉妒者。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像吸血鬼一样渴求生命的鲜血,永远不停的讽刺却又嫉妒着年轻人。她怀旧,过去的时光总是美好的,人们逃避的是现在,回忆会给所有事物镀上一层金。她尖酸刻薄阴郁嘲讽,但从不过分。她绝不是佩内洛普 菲茨杰拉德那样温婉简单的老太太,可也不像珍妮特 温特森那样锋芒毕露。我承认自己评价阿特伍德的文字缺乏谦恭,但她却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近年来显然要进驻到大师们的神庙里去了,其实就差那么一张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证。当然啦,这没什么要紧,谁叫诺贝尔文学奖这些年一直青睐那些人类无法理解的小众作家们呢。再或者过个几年,阿特伍德会像莱辛那样,过气了足够久的时间,还没死掉,就被搬出来做个活标本,到时评委们会不停叫嚣:“看!我们在等她洗尽铅华!”不可否认的是,即便阿特伍德还没老到要放进神庙供奉,她已然是当前语境下的文学大师了。

  二战方兴未艾的年代,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降生在加拿大,拥有典型作家式的童年,她活跃的时期正好是世界思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借着这股东风,她转而站在了加拿大文坛的风口浪尖之上。评论家们认为她带动了加拿大文学的兴起,我个人认为,严格说来应该是相互作用。阿特伍德曾经在《生存:加拿大文学指南》中指出了加拿大文学的主题是生存,她自己在一系列的作品中也尽量保留并演绎着这个母题。那么接下来,我将会写一写她的作品,说些大不敬的话,触触大神们的霉头。

  《可以吃的女人》:这位加拿大国宝级作家早年间的作品真的很平庸,如若不是时代以及女性思潮的推波助澜,《可以吃的女人》必然会像大多数自认清高却没什么价值的年轻作家的作品一样堙没。况且,当时若不是《圆圈游戏》这部诗集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阿特伍德恐怕永远没有机会出版这部小说了。《可以吃的女人》是阿特伍德早期译介到中国的作品之一,相比较于她其它的作品,这肯定算不上什么代表作。

  《神谕夫人》,《肉体伤害》,这两部作品应该是阿特伍德出版的作品当中最烂的两部了……

  《浮现》:叙事方面还没有成熟,小说也没有特别深的刻下阿特伍德的烙印,但必定是二十世纪最不可思议的小说之一,似乎对《呼啸山庄》荒野自然与人类文明的主题进行了延伸探索,对于该如何选择,我相信小说给出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

  《蓝胡子的蛋》:就像这本书的中译者柴妞所说,在这本书之前,阿特伍德好像不知道如何给不合理的情节铺平道路。这本书是阿特伍德创作生涯的转折点,她日后诸多作品中都有《蓝胡子的蛋》的影子,许多主人公也是这本短篇集中人物的延伸。甚至她最富盛名的《盲刺客》中,母亲常说到挨饿的亚美尼亚人,也源于这本书。这些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拥有统一的高度,短时间内无法逾越。

  《使女的故事》:这本小说是我读过的第二本阿特伍德作品,初读时还在上初二,所以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那个年纪是读书的黄金时段啊。《使女的故事》已经明显展现出阿特伍德的大多数创作技巧与特点,思想深度和对社会道德以及弊端的探讨成熟尖刻一针见血。这部未来小说常被拿来与《1984》或是《美丽新世界》作比较,但它们之间相似的只是外壳,《使女的故事》已经无愧于“阿特伍德式”这样高度的赞誉了。

  《猫眼》:也是初中时第一次接触,后来阅读过多次。有些评论家认为这本书是阿特伍德最好的小说之一,这点我承认。《猫眼》完全称得上是阿特伍德创作生涯中最诚恳最不花哨的小说。她最大化的把个人经历融入其中,又简化了她花哨的叙事技巧,可是个人风格却极其浓厚。其中意识流与绘画意象交相辉映,使得部小说在心理学与人性上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中译者杨昊成真是没什么文学素养,对文学理解程度几乎不如中学生。

  《强盗新娘》:此时的阿特伍德本该是创作巅峰了,但是《强盗新娘》在内容上却退步了一些。这部小说成熟老道,在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评论推敲,叙事圆滑,但未免有些装腔作势了,叙事技巧的成熟是小说成功的关键,只是小说并没有太多的诚意,难免沦为女性观点的牺牲品。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文学小说,而且情节悬念也很不错。

  《别名格蕾丝》:估计是阿特伍德长篇小说中最早译介到中国来的吧,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叙事技巧复杂且灵气十足,各种叙事方法都用到了,但又极为自然。伟大的小说,阿特伍德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

  《盲刺客》: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之一,二十世纪最后一部获得布克奖的作品,百佳英语小说排在第十四位,阿特伍德最出名的作品。这本小说并不盛在思想或是社会道德观念上,而叙事结构在这部小说中也已经构成一个迷宫。这部作品只能用好来评价,它什么都说了,但又都点到为止,它可以是很多种类的小说但又都不是,这部作品会渗进每一个认真读过它的人的生命里。

  《羚羊与秧鸡》:阿特伍德第二部未来小说,我读到的第一本阿特伍德作品。经历过盲刺客的辉煌后,阿特伍德明显有些累了,《羚羊与秧鸡》是她的休闲之作,写的是她感兴趣的问题,在那些未来幻想中她自得其乐,同时也造就了一本了不起的小说。

  《珀涅罗珀记》:改写神话不是阿特伍德常做的事情。神话原型是文学母题常会探讨的主题之一,阿特伍德改写的神话绝对是充满了个人光辉。

  《与死者协商》:这部文学评论作品很难得,没有充斥着学院派的鸹噪,百科全书一般的旁征博引,有些观点陈旧,有些观点暧昧不清,但是读来趣味横生,文字奇妙典雅,不可多得的讨论写作的书。本文开头的一些观点就来源于这本书。

  《道德困境》:写作的一次尝试,把一个长篇小说拆分成诸多片段,阿特伍德式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

  《黑暗中谋杀》《好骨头》《帐篷》:阿特伍德创造了一种文字小品,由很多描绘梦的碎片的语言构成,难以理解,却带给人梦一般的阅读效果,这三部集子该是文学史上值得一书的特立独行的作品了,无法捉摸,却颇具分量。

  《债与偿》:警示之作,用文学来达到社会目的,阿特伍德的很多观点表露无疑,可是难免有些吊书袋的感觉。读后让人称赞不已的作品。

  《荒野指南》:还没有读过呢,但是其中有一篇《铅时代》后来收录进娜丁 戈迪默所编《爱的讲述》中,双线进行的短篇小说,读起来很有趣,也是早期阿特伍德风格浓厚的小说之一。

  阿特伍德贵在一种中庸的美感。她不是天才,不一鸣惊人,她也不是专才,从不拘泥于某种框架里,她几乎是文学全能型选手,什么都会写,又都写得很棒。她最让我喜欢的也就是这点。她走过了所有作家会走的路,她的作品读来更有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是关乎人性本身的。2012快要到了,此时看看阿特伍德的一些句子很是有趣

  人们不是第一次认为自己将面临末日。以前也发生过,比如在黑死病发作的时期……世界当然没有走到尽头,但相信它会灭亡的人也差不多是一样的结果。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蓝胡子的蛋》

  不过,何必对世界末日操心呢?每一天都是某个人的世界末日。时间像潮水般涨啊涨,当它涨到你眼睛的水平,你就淹死了。——《盲刺客》

  《盲刺客》读后感(八):有时候你就是得接受远方那个梦一样辉煌的城堡是用马赛克贴成的

  我和亲爱的同事欧儿小姐窝在大图检室里,边工作边阿特伍德。

  她手里的是《可以吃的女人》,我手里的是《盲刺客》。

  她是个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啃书的细心女人,我是个修炼一目十行能力的抽象男人,我们在这次阅读中找到了共同点,那就是在哗哗的翻页声中大声的叹气。

  这老太太太太太啰嗦了。

  《可以吃的女人》大概是她的定型之作,其啰嗦程度已经气死Q不让G,但好在堪堪略去几十页问题不大,完全不影响把握全文。可《盲刺客》的啰嗦实在有些闹心。

  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像我一样被这种号称“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所吸引,可我也相信为那进三步退两步还带四个拐弯的阅读过程抓狂者绝不在少数。

  于是我杜撰了一个笑话,阿特伍德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往布克奖评审团眼前拍这种啰嗦无比但偏偏很有馅很有得奖范儿的作品,评委们挺啊挺终于在六百多页的《盲刺客》一剑戳来时败下阵来。赶紧把奖给老太太吧,也许她一乐明年就不来了呢……其实他们多么想给她颁发一个布克终身成就奖啊……哈哈

  不过从《盲刺客》的全部内容看去,啰啰嗦嗦但是好看的小说是存在的,形式主义严重但是堪称壮观的作品也是存在的。

  有时候你就是得接受远方那个梦一样辉煌的城堡是用马赛克贴成的。

  《盲刺客》读后感(九):《盲刺客》与盲读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足有600多页,在小说已经简约化和快餐化的今天,显得有些冗长。对于19世纪的人来说,小说是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人们也没有电视看,可以秉烛夜读;不用上班,一个冬天不出门,就可以围着火炉捧着大部头消磨时间,所以出现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

  当然,《盲刺客》虽然篇幅很长,但是由于作者巧妙的安排,整个小说并不繁琐。读者很容易发现三种叙事方式交叉推进:主人公爱丽丝的回忆和当下生活,爱丽丝的妹妹劳拉的小说《盲刺客》的片段以及作为补充来交待重大事件和小说人物结局的报章杂志的消息。名叫《盲刺客》的小说中包含了劳拉写的小说《盲刺客》,而在这个小说中一男一女又在构思一个盲刺客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元小说叙事方式,当然也可以被称为俄罗斯套娃结构。

  但是,读者按顺序读到最后几页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受骗了:小说一开始交待“盲刺客”是劳拉的遗作,所以读者还是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盲刺客”片段实际上叙述的是劳拉和亚历克斯的故事,但是最后的时候爱丽丝却承认小说是她借劳拉的身份发表的,那么前面和亚历克斯偷情的人显然就是爱丽丝。虽然“盲刺客”中的很多地方隐约暗示女主人公并不是劳拉,但是由于作者故意在爱丽丝与亚历克斯重逢后中断了两人的故事,又借劳拉之口说她见到了亚历克斯,因此造成了错觉。实际上后头一看,还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作者显然有力地嘲笑了受传统叙事方式影响的读者。

  无论是阿特伍德讲述的《盲刺客》还是爱丽丝的《盲刺客》,都是悲惨的故事,以主要人物全部死掉以及生存环境毁灭来结束。这也许与作者的小说观有关,她在小说中说:“照片是幸福的,而故事不是。幸福是一座围着玻璃围墙的花园:没有进来或出去的途径。天堂里没有故事,因为那儿没有履行。是丧失、悔恨、苦难和渴望驱赶着故事,让故事沿着它崎岖的道路前进。”

  但是,对这个小说的叙事视角进行考察的话,就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即作为主线的爱丽丝的视角真的可靠吗?小说很多是爱丽丝已经老的快走不动路时的回忆,回忆中充满了个人情感,充满了对格里芬家族的仇恨,因此,她的叙事很多时候再为自己辩护。例如,她真的不知道告诉亚历克斯死掉的真相,对接近疯狂的劳拉意味着什么吗?从小说总可以看出,这两姐妹始终处于一种爱恨交加、既相互保护又相互竞争的状态,爱丽丝说出真相,也许就是要刺激劳拉,只是没想到劳拉会自杀。正如爱丽丝所言:“开头,我的确认为我想要的不过是公正而异。我以为我的心是纯洁的。当我们要打算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时,我们的确喜欢把我们自己的动机看成是良好的。

  小说起名为《盲刺客》,除了因为故事中所含的那个关于另一星球上的盲刺客的故事,可能还可以从小说中的一段话中得到启示:“带着弓箭的爱神厄洛斯并不是唯一的盲神。公正女神也是一个。他们是持有锋利武器的年轻盲神。公正女神手里的那把剑,再加上她那块蒙眼的布,是伤害你自己的良方”。也许,人们就像盲刺客一样冲杀,却不知道伤害到的是自己还是别人。当然,在作家狡猾而智慧的叙事策略下,大多是读者也像盲人一样被叙事者牵引,在故事的迷宫中晕头转向地乱闯。这也可看作是作家对人类认识能力有限的悲叹和思考。

  《盲刺客》读后感(十):等待另一次阅读

  阅读盲刺客不仅仅需要充分的智力,旺盛的体力(长达624页), 还要有一颗能体察同情女性的心。不幸的是,尽管我勉强达到了前两个要求却在最后一环上有所缺失。这样半个月折腾下来,我完成的只能是一次失败的阅读。

  谈到女性作家大多会套用细腻温柔之类的形容词,却似乎很少会和强悍冷漠联系起来,然而阿特伍德和尤瑟纳尔一样,展现的更多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坦白而言,这种强悍冷漠远比男性作者来的更为强烈,更让人难以忍受。这种强悍常见于那些近乎中性的老年女性身上,她们已经见识了人生的种种虚幻,在她们面前已经没有了禁忌没有了最后虚幻的希望,因此笔下也处处透露出一股狠劲,即使偶尔还残留了一点少女时代的温情,也自觉的和这个温情的自我划清界限,仿佛不过是观看另外一个星球上的一个生物。就这一点来说,我其实很少见到男性作家可以做到如此彻底的。

  拿性别来说事是因为我实在没法说出更多:故事的精巧自不待言,那种在最后二十页峰回路转的情节安排,那种多文体多视角的交织综合让盲刺客不逊于任何惊险的侦探小说;而语言的干净利索也让人过目不忘,仿佛一杯苦杏仁冰水,总能让我体会到神奇的小玛德兰点心时刻。盲刺客给我的最大感受并不是在阅读的当下到达的,而是在深夜里不期然的侵入我的梦境,并在我的口中留下难以清漱掉的苦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