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甲马》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甲马》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0: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甲马》读后感10篇

  《甲马》是一本由默音著作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甲马》读后感(一):八年陈的长篇小说是怎样酿成的

  《甲马》写了八年多,它是我的生命之光,也是烦恼之源。

  写下标题之后,我看了手机里的记录。第一稿始于2008年5月,第四稿最终定稿,是在2017年1月,这么说其实快九年了,但还是习惯说这部小说写了八年。因为当我再一次以为“终于写完”的时候,刚好八年多一点。

  小说的名字是《甲马》。最初不是这个名字,八年时间里,标题有过自然演变,最后是理想国负责这本书的编辑说,就叫“甲马”吧。

  在《甲马》成形的过程中,有不止一个人说过一些在当事人可能是无心的话,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部小说的走向。回想起来,十分奇妙

  但首先应该回顾的,还不是这些人和他们说过的话。甚至也不是2008年动笔(动键盘)写下第一行心境——事实上我也回忆不起来了。要谈论这部和自己痴缠太久几乎可以算是孽缘的小说,得先回顾我最初的写作

  ▼

  1996年的上海,我在第一八佰伴商场五楼的文房四宝中国字画柜当店员,十六岁的实习生,百无聊赖。不知道现在的商场轮班是怎样的,当时是所谓的“做一休一”,站十二个小时,第二天一整天都是自己的。

  不上班的日子,我在学日语,看小说。当时村上春树远没有现在的声势,漓江版的五本书还是写信到读者服务部才买齐的。很多很多作家都还没进入我狭隘视野,记得反复阅读的除了村上的小说,还有王小波和毛姆。学日语的契机是跟着同学报了一个暑期班,同学说,八佰伴嘛,日本人开的商场,总要用到的。暑期班结束,我买了《标准日本语》后面的几册书和磁带,不用去商场上班的日子,一篇篇课文就那么跟着磁带念和背诵——可以说也是相当的无聊才能促成如此乏味学习方式。多年后常被人说“日语发音标准”,想必有几卷磁带的功劳

  那时候并没有野心,也不存目标。毕竟太年轻了,只觉得前途茫茫。同样的青春茫然感,我在上一本书《姨婆的春夏秋冬》里写过,今后也许会再写一写。

  第一篇小说就来自于某个看柜台的下午。彼时八佰伴的文房四宝柜除了偶尔接待书画爱好者和一波波的日本旅游团,基本空旷无人。神奇的是柜台里有上万元的好端砚,没人买,放着当镇柜之宝。还搞过西安碑林的拓片展,三十多平米的空间,四壁挂满黑底白字的拓片,我一个人站在那中间就是一整天。古人的书写越过时变迁物质消减,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无数纸上的碑,围拢在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周围,仿佛有无声的絮语,在不被听到的声波段里窃窃交谈。

  在那样一个几乎是鬼气森森的环境里,我飞快地想出了一个科幻故事热爱画画女孩因意外摔成了残疾,托科学家将她的意识注入樱树,作为一棵树活下来。十足中二的少年臆想。还记得在写之前先趁着短暂休息时间讲给同柜台的实习生听了,对方说,蛮有趣的呀,写吧。

  投给《科幻世界》的第一则短篇六千字,据说超出了当时普遍校园投稿长度幸运地获得了发表,并拿了一个“少年凡尔纳奖”。莫树清老师回信字迹秀丽,带着鼓励。我后来又写了几个科幻,差不多一两年才一篇,可以说写得很慢。

  ▼

  用了一年时间脱离柜台生涯,加上实习期,在商场站了差不多两年。然后我在一家奇怪的小公司做过所谓的策划。又当过短暂的记者,和同仁们一道发现,所谓记者站是个骗人的把戏。十八岁,我再一次站在了无处前行之地,带着更大的茫然。好在有个东西叫作“大专自考”,费了一番功夫说服了家长,去交通大学念书。

  作为知青子女回沪之前,我对自己的家境没什么概念,云南的小城没什么钱也可以过得很开心,上海就不同了。现在想来,那时去读两年的大专自考,家里是捏了把汗的。也因为担心就业,读了个后来被证明不适合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学编程。

  做一下乏味的简历列举,包含了我从交大出来后的职业:日企翻译、日企IT、日文免费杂志编辑、自由译者(翻译日本小说)兼杂志撰稿人、出版社编辑。

  谁又能想到,最后成为职业支撑的,若追根溯源,竟然还是十六七岁如同漫无尽头的日子打下的基础。中文书写和日文阅读,作为编辑基本功,也算充足

  2006年,离进入出版社尚有若干年,我离开在深圳的有趣然而超负荷的日文杂志的工作,回上海考研。杂志老总是个日本人,《周刊现代》前记者,他说,你还要去念日文?你有什么必要念日文?

  我坦诚地说,我日语不够好呀。

  毕竟是野路子出身,全靠后天在日企工作强化而成,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当时的工作经常要用日文写稿,写得备感艰难。怀着重新学习日语的决心,在虹口租了房,开始备考。

  ▼

  写作几乎停滞。此前零碎写了些情感短篇,又曾在论坛作长篇连载,前者算是赚点零花钱,后者也只是一种个人心绪的纾解。从忙于生计到开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念研究生的几年里,除了偶尔重读村上,只读了些当下热门的畅销书。不知怎的混起了豆瓣,在那里偶然撞见一个编辑的赠书征评帖子

  那是我和彭师傅(彭伦)相识的开端。不不,译有《天才的编辑》、他本人也是极好的编辑的彭师傅,不是《甲马》的编辑。但如果没有遇到做书人彭伦,我大概不会认认真真地开始写什么小说。后来有一段时间,我的阅读书单几乎都是彭师傅做的书,也是在他那里遇到了好几个我深深喜爱的作家,科尔姆·托宾,科伦·麦凯恩、菲利普·罗斯……写《甲马》第一稿,大概就在我去彭师傅当时工作的九久读书人实习的那段时间前后。起因是我请他看自己从前的不成熟作品,他有一天像是忽然想起来似的说,张悦然她们在做文学杂志,你要不要投稿。

  因为对文学杂志毫无了解,我没什么心理压力,很快写了一个小中篇过去,《人字旁》,后来登在2009年的《鲤·真爱之名》。那个小说写得非常快,几乎是倾泻而出,仿佛是积存了太久的写作欲终于找到了出口。故事关于性别,带有奇幻色彩。写完后仍有未足之感,我便开始写一个仍然有着奇幻基调的“找人”的故事,男孩从云南来到上海,寻找曾在云南当知青、生下自己又抛下自己的母亲。名叫谢晔的男孩,是云南某地掌握甲马之力的家族的传人……

  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十万字的小长篇,便是《甲马》的雏形。写完后给段晓楣老师看了。段老师是一位爱书懂书的前辈,开过一家叫“一介书屋”的书店、后来从事选题策划。段老师很喜欢那个故事,但也毫不讳言,写得太简单了,还可以好好展开。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便说,哎我从来没改过自己写的小说呢。

  到了2017年,《甲马》最终前后写了四稿,加起来六十四万字,成稿三十万字。一大半都废了,但也不能说是无用功。后来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改稿,正如托宾有一次在讲座上说:我写完一个小说,然后我rewrite and rewrite……

  但凡写作者都会明白,改,很多时候就是重写。和雕刻的修整不同,更像是泥塑,一旦不对,只能推倒重来。

  如果说第一稿继承了《人字旁》的气势,写得颇快,第二稿则是百般不情愿地磨出来的。当时还在写关于谷崎一郎《细雪》的毕业论文,通常是早上起来写会儿小说,就投入看不到边的论文资料了。小说加论文,仿佛是左拥右抱,其实是左右为难。为了不让自己感觉在反复写同一个东西,小说这边先尝试手写,写了大概十万字才自己录入,又用电脑续写了后半。

  二十四万字的第二稿,当然和第一稿有很大的不同。身边仅有几位朋友看过。有人说好,有人觉得有欠缺。没有很努力去寻求出版,是因为段老师的一句话

  “也许你现在出就出了,但这是个很珍贵题材。有历史,有家族的命运在里面。一个写作者在一生中,其实遇不到多少这么好的题材。我还蛮想看看你以后再来写它的。”

  ▼

  于是这个小说,或者说这件事,就搁浅了。其后我开始出书,《月光花》、《人字旁》、《姨婆的春夏秋冬》。作为非畅销作者,也有少量而坚定的拥趸。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甲马》的豆瓣简介才出来,就有人说,哎哟这不是《犹在梦中》(中篇集《人字旁》中的一则)里那个谢晔吗……

  所有的小说都不是白写的,都是通向下一部小说的道路。把倒霉的第二稿搁置一旁后,我在其他小说的写作中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东西:长篇的架构,少年心事,1940年代的上海,等等。似乎每多写一点,就离那个最想写的主题更近了一些。家里关于西南联大和知青生活的书也在缓慢增加,渐渐地就聚了一格。那一格书我经常抽一本出来看,每次看的时候,用流行的话说,感觉到良心在痛。尚未成形的什么在不可见的虚空里翻涌搅扰,试图挣扎出一个形状

  某一天,我打开电脑,写起了《甲马》第三稿。从第一个句子,我便知道它会长成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前两稿的第一人称写法,不知何时变成了第三人称:

  谢晔在大学图书馆第一次读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时,被开篇的句子搅得心神不宁。第一人称叙述者回忆父亲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不过这番话正是爸在他离家前讲过的。爸说得比较隐晦,意思是,这世上的人没有甲马纸傍身,而你有。爸当然不至于像超级英雄电影那样煽情地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谢晔觉得,差不多有点那个意思。

  事实上,谢晔在暑热未消的九月末的中午走进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多少“优越条件”。擦肩而过的年轻男女们向他投来的目光,从诧异到讪笑都有。谢晔即将满十九岁,还不懂得修饰自己。他的头发太短,个子太高,牛仔裤短了一截,吊在脚踝,身后半人高的蛇皮袋在一九九八年也显得乡气极了。

  总的来说,谢晔看起来更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

  他对自己的形象毫无自知,只顾着好奇地打量学校民国时代遗留的红砖墙老楼,两侧种了梧桐的甬道,还有偶尔三五成群经过的穿迷彩服的男生女生。军训已进入尾声,他这时候才出现在学校,不可能是新生

  如果有人能以不带偏见眼光多看一眼这个男孩,会从他的脸上看出几分书卷气。这一来他又有点像个新生了。

  如果要在这里详细叙述第三稿之后为什么还有第四稿,未免太过冗长,我决定就此打住。不过致谢不可少。要感谢理想国编辑李恒嘉,没有恒嘉就没有这个书名,也正是恒嘉给出的(后来被其本人忘掉的)修改意见,使得第四稿破土成长。感谢设计师陆智昌老师,让这本书有了不俗的外貌呈现。感谢朋友韭老师,改稿途中和她有过诸多讨论。感谢路内和周嘉宁在稿件阶段就看了《甲马》,写来推荐语。还要感谢云南甲马传人张瑞龙师傅,在第二稿和第三稿之间的停滞期偶然邂逅了他家的整册甲马,使得后来的种种想象有了可以植根的土壤

  想说的是,在人世纷杂中,我还在写作,这得感谢一路遇到的师友们。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上,历经跋涉总能抵达某个地点。只要你心怀目标,一直走下去。最终到达的,不一定是你当初预想的目标点,但在那一刻,也许偏移已经不重要了。

  《甲马》读后感(二):甲马不是马

  文/夏丽柠

  我应该算是《甲马》的第一批读者。书读得很快,近四十万字,一天半就读完了,痛快

  默音给我的印象,就像她的小说集《姨婆的春夏秋冬》,尽是青春懵懂,小情怀,小未来。还有她主持的音频节目“默音吃酒去”,电波里送出的绵糯声线,左一杯右一碗,几乎让听众在日本文化里就能喝醉。

  可我怎能想到,默音会去驾驭这样一个跨越近六十年、三代人,在云南与上海两地之间时空穿梭的故事。小说情节瀑布般倾斜而出,一气呵成。更难得的是,一张甲马纸,承载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虚空过往”。《圣经》里说,“我所见日光下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那么默音想写的,是让那些不愉快的过往消散在风中吗?

  如果没有这本小说,大多数读者恐怕永远也不知道何谓“甲马”?甲马不是马,而是上面有祈福神像的木刻板画,用一张纸将神像拓下来,便成了“神符”:甲马纸。可以用来焚烧保平安。

  《甲马》里的“神符”来自云南弥渡。少年谢晔是“甲马”家族的现代传人。谢家人具有“梦见”他人“过往”的能力。可这种神力并未给谢家人带来好运,反而为他们在治病救人与人为善的日常生活里,增添了无尽的牵绊坎坷

  故事由九十年代末,十九岁的谢晔从云南老家去上海找妈妈讲起。在交通大学边打工边自考的谢晔,巧遇比他小二岁的少女安玥。得知安玥的外婆苏怀殊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而且谢家小爷爷的照片赫然出现在苏家的影集里。

  也许是甲马,亦或是默音的笔,将我们带到了1941年的昆明。那是令中国人心痛的枪与炮火的年代,掌管谢家茶楼的谢德闲云野鹤地活着,认识了经常来喝茶的联大学生们。而他们命运使然地将谢德扯进了一场没有归途的虚妄情感中,并令他救人而丧命。

  回到上海后的二名联大女生苏怀殊、吴若芸,还有盛瑶,在七十年代又陷入了巨大的不幸生活漩涡中。谁知命运之手又将苏怀殊的女儿安红石这代人推到了云南的景洪、弥渡。而这些上海知青与谢晔的爸爸谢敛又有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俗话说,好戏要留到最后。默音是深谙如何牵引读者视线的作者。当安红石坦白自己就是谢晔母亲的时候,“甲马”又显出了神力,谢晔知道她在扯谎。那么,在1975到1979年,云南与上海之间又发生了什么呢?我劝各位读者,一定要把耐心留到最后。

  一部小说写不完一个世界,但在这些碎片化的情节里,我们串起了“甲马”家族的人生。与生俱来的神力,让他们比其他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但一颗善良的心却坚定了济世救人的脚步。人间有爱,过往就未必虚空。只有爱,是不该被忘记的。

  转载请豆邮联系

  《甲马》读后感(三):无论如何 确实好看

  好看。 引人一气读完的那种好看,尽管纸质本有520页。 偏向通俗文学的那种好看,虽然整本书横跨六十年历史瞧得出作者野心挺大。 西南联大部分,让我想起鹿桥的《未央歌》和刘雪华版琼瑶剧《几度夕阳红》;“文革”部分,让我想起若干浮于表面的知青小说和张暖忻执导的老电影《青春祭》;20世纪末上海部分,让我想起曾经创下超高收视率的剧集《孽债》(《甲马》中竟也提到了它)和当下常见的青春片。 我眼里比较显著的缺点—— 一是异能人士太多,仿佛进入漫威宇宙的X学院,对服务核心内容没起啥作用,不如专注甲马家族。 二是“文革”部分二女一男的情感关系处理得较差,上承下启的力量不足,导致西南联大部分存在的意义变小,20世纪末上海部分的冲击性减弱。 三是下手太柔整体调性过暖。 但,无论如何,这本小说确实好看。

  《甲马》读后感(四):魔法是阑尾,《甲马》是阑尾炎

  奇幻类小说有没有情怀?对于这个问题,至少三千万中国读者有发言权:当哈利波特第一次喊出“呼神护卫”时,纯正魔法回归英格兰的瞬间让人浑身触电。以此类推,《甲马》所呈现的,不单纯是少年谢晔寻找父辈、祖父辈与上海姑娘爱情往事的过程,而是西南边陲符咒之术与上海初雪的邂逅,是蛮荒与魔都的一次通灵。

  从根底上讲,魔法、幻术、符咒与巫术是作者所处的大地的一部分。即便作为无趣的中国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仍然有过理性之外的神秘体验:可能是童年遗留的幻觉,可能是一场身外身做梦中梦的体验,或者是祭祖、打小人、夜哭郎、前世记忆。对照来看,潜藏在哈利波特魔法背后的,是英伦三岛深厚的巫师文化,这其中包括了仪式、手法、道具、咒语、血祭以及种族融合/乱伦。而《甲马》所建立的,同样是一个有师承、道具、谱系、手法、魂力的巫师系统。默音的工作比罗琳阿姨更加繁重:罗琳只是开掘了古老魔法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途径,魔法师天然就是高贵的、神秘的;默音则要把云南土人从菌菇猎手、秘药贩子、割胶工人和王小波笔下公社队长等形象里释放出来,放到可以跟大上海平视的地位。

  默音并不是一个纯熟的小说家,在《甲马》40万字的篇幅,理顺剧情逻辑让她费尽心力,行文中不时蹦出解释性的文字,弥补可能出现的逻辑漏洞——比如开头有谢晔翻看安玥的家人合影,结尾部分就要补充安红石偷偷拿走1979年7月的照片,以免谢晔发现自己在那个时间段并未怀孕。《甲马》的故事建立在太多巧合上:云南少年谢晔来到上海寻母,他先是巧遇了安玥,安玥的母亲竟然就是当年遗弃自己的妈妈。整个大上海拥有法力的不知凡几,谢晔在复旦校区认识的七八个熟人里,竟然有四个有法力:能预测运程的室友小唐,能用植物定神的乔曼,天生耳力通神的盛瑶,拥有读心术的游雅。这还不算盛瑶的采花贼男友、游雅的风流妈妈等深度嵌入故事的法力角色。巧合并不是错,默音没能完成的,是在上海建立一个与云南符咒相对应的“都市灵体”概念;小说里所崇信的不应该是局限在滇西的自然之神,而应是在都市和乡野行走、收割信众灵魂的巫灵。

  尽管略显生涩,《甲马》仍然有勾魂摄魄的魅力。它像出自厨房新手的大菜,手法虽然稚拙,但食材新鲜得简直到了魅惑的地步。这部小说的风味是云南的蛮荒、鬼气、林瘴、山河与云海。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读者来说,它几乎就要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囿于技巧不足未能传神的思想:在充满淫祀和邪神的云南小镇里,生活着与自然、生命、记忆进行另一个维度沟通的人群:像谢家这样世居云南的家族,能看见蟒蛇的路径,能窥探他人的记忆,能替代伤者的痛苦,能攻击也能治愈,能启示也能封闭。理解谢晔的传奇,不在于是否亲眼见过,而在于我们跟这块神秘土地的心灵契合。当我们作为客旅和寄居者到达时,应该感谢滇西对城市人类的功能剥夺和灵域唤醒。

  不同于盗墓小说和莲蓬鬼话,《甲马》不是志怪,而是招魂。我们这块土地,也曾经是神灵的祝福和嫉妒并存的大地;我们的先人,也曾经遇狐、驱虎、捉鬼、求雨、洞葬和花语。从藏南、川中、滇西到中原、塞北、岭南,我们也曾经是灵性满满的种族。然而是什么时候魔法成了中国人的阑尾,退化到不曾发炎甚至不再行使功能的地步?谢烨与安玥的感情圆满也罢,破碎也罢,都只是青年男女的小格局。真正的失落,是一个谢家子弟在雪后的上海怀念符咒横行的云南山川。你,天赋异禀的,烧一张“虚空过往之神”,抵达哪一个神祗呢?

  《甲马》读后感(五):以我之身,寄汝之眼~

  甲马纸,谢家人。 这是一个以甲马纸为媒介串联起三代人的想当年以及正现在的故事,可以算是一本回忆录,或者说是一本时间旅行之书。 目录十分有意思,一眼看去,不同的时间段自成一体。而真正读起来,你会发现这些时空过渡相当自然,一点也不突兀,并且因为甲马纸的关系,事件的呈现简单明了。而子目录下,框起来的部分,其实都是甲马纸的名称。 虽然涉及到西南联大以及农场,虽然文章开篇不久就提到了《孽债》,但整本书的基调并不压抑,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甚至还有些蛮有趣的情节。 人物方面来看,基本上每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即使是小配角。但是,书中谢家与苏家几代人之间的联系有些过于巧合,茫茫人海中要遇到有极强连带关系的一些人,并非易事。此外,书中异能之士未免有些过多,多了就会觉得假,假了就容易出戏。而关于唐家恒的性向,似乎也有些刻意了。结局不怎么尽兴,总想再看一些。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甲马》读后感(六):读甲马

  一个人到现在的人格的形成和成长,跟过去是有丝丝缕缕联系的,你斩断过去,你不可能凭空蹦出来你这个人。

  --王小帅

  纸马,即俗所称之甲马也。古时祭祀用牲币,秦俗用马,淫祀浸繁,始用禺马(即木马)。唐明皇渎于鬼神,王屿以纸为币。用纸马以祀鬼神,即禺马遗意。后世刻板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前者,名曰纸马。或谓昔时画神于纸,皆画马其上,以为乘骑之用,故称纸马。

  ——《清稗类钞·物品类》

  “甲马不是马,是纸上的心愿,是写给彼岸的无字信。甲马,即“甲马纸”,上有祈福神像的木刻版画,是云南人在七月半和春节买来烧纸祈祷平安所用。作者结合民间传说,以无边想象力立体呈现云南甲马纸谢氏家族三代人的惊异人生。”

  “小说作品以自由穿梭现实与奇幻的叙事见长”

  《甲马》是同学推荐给我的一本带有点科幻色彩的文学性小说。以上是我从别处摘来的对于甲马,文中的甲马纸,和作者的写作风格的介绍。

  这本小说很好读,并且文字很明亮温情。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云南青年来沪自考交大,同时寻找原是上海知青,留滇结婚又返沪的不曾谋面的母亲。小说赋予了男主人公谢晔及其家族以凭借甲马纸,洞悉他人记忆和治愈他人的能力,通过谢晔的寻母之旅回溯了谢德/谢敛/谢晔经历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知青们的景洪农场、千禧年之前的上海。

  这一连串的时间点很引人注意,同时在这一系列经历中的主人公的身份也很让人感兴趣,无一例外,都是离沪的上海青年与当地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夹杂着各种情绪的故事。

  故事主角有两方,离沪后返沪的上海青年和云南当地有神秘力量的谢氏男儿。我选择前者作为分析对象,即便故事主要从谢晔的视角展开,但我仍认为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带有“中二”的奇幻色彩,而故事的展开总要借助某种载体,而具有神秘力量的甲马纸甚至谢氏男儿都只是被借助以展开记忆的工具而已。书中虽出现许多具有洞察力的异能人士,都是作者奇幻写作风格习惯下开展叙述的工具。

  我并不关注谢晔寻母成功与否,也不关注母亲为何抛弃他和他的父亲等常规问题,因为我认为作者在塑造母亲这一人物时是失败的,转念一想,她也只是引出故事的一个疑问而已,便觉得计较人物塑造是无关紧要的事了。

  我关注的是《甲马》中描述的那三个时期,我猜测作者有意无意传达着某种情绪,否则我找不到这本小说历时将近9年的写作意义。也许作者没有注意到,但是在她的描述中,并不是没有她本人的记忆痕迹。离沪青年返沪的这个因素使我想到了同时上海知青子女的王小帅。

  我搜索了默音的记录,她在一篇介绍《甲马》的日记中提到了她的经历,她是上海知青的子女,同样返沪后自考日语,这一经历正是她笔下主人公谢晔的经历中的一部分。她喜欢奇幻地思考,也对知青下乡等过去好奇,在她的描写中,离沪的青年来到西双版纳后的生活是那样的有趣,引人向往,上海姑娘爱上了当地的云南小伙,却都没有幸福的结局,这是一种对云南的向往,也仅止于向往,上海人总要回到上海去。笔下的安红石清醒,知道这种恋爱的短暂,在她眼里,云南是仙境,但是也贫穷落后,远比不上上海。在我看来,这也是默音潜意识里的想法,她对知青父母下乡的经历好奇又向往,却从未想放弃过在大都市的生活。

  对于年轻的默音而言,《甲马》的故事是一段自由的穿梭于时空之旅,这段经历就像《甲马》的文字一样明亮而有温情。但对于一些返沪后的知青及其子女而言,例如王小帅。他也怀念在三线的美好经历,但是始终萦绕在他心里的,更是格格不入的不知所措。他们从未真正地放弃过大城市生活,融入过其他地方,但是政策造就了他们在两处边缘的尴尬处境。当他们无法体面地立足于大城市生活时,他们开始回舐三线边缘生活的甘甜,也许埋藏在更深一层的记忆中的,是夹杂着失望、埋怨、愤怒的五味杂陈。

  《甲马》读后感(七):点燃“追魂”和“虚空过往”的甲马纸

  甲马纸就就像一道筛子,筛出人的心头血,梦中泪。 那些年深日久的眷恋和不舍,夙愿不得偿的未愈之伤。

  作者帮我点燃了一张“追魂”和“虚空过往”的甲马纸,看见了云南会使用甲马纸谢家的子孙三代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霍乱时期的爱情,求不得,得不到,爱不了的痛。

  全书四十万字,作者历时8年编织完成一个时光机,穿梭在3个年代(抗日、知青下乡、98年),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爱情,选择,都成为回忆碎片,在时光机隧道中任意散落。通过一张甲马纸把回忆碎片,拼凑成完整的故事,让我们窥探到历史背景中每代人的选择和隐忍。

  烧甲马纸的男孩—谢晔 (1998年上海)

  在上海烧的第一张甲马纸:山林草木之神

  看见了杀猫的凶手,同时也遇见了命缘的突破口:安玥

  安玥的外婆苏怀殊一张西南联大的老照片,老照片中有谢晔的小爷爷,为了查明照片中人物的关联,谢晔在上海使用了第二张“追魂”,看见了烧甲马纸的男人在抗日战争时代的故事。

  烧甲马纸的男人— 谢德 (1941年昆明)

  谢德与苏怀殊在那个空中轰炸机乱轰炸,跑警报的混乱中,产生出的懵懂的感情。

  苏怀殊、吴若芸、顺风耳表妹盛瑤、三婆、采花大盗,之间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塑造和清晰又理不清的关联。

  谢德最终使用的甲马纸“替身”这张大凶纸,是以魂换魂,为了救妹妹(三婆)和盛瑤的灵魂深处的触碰和感知,使得盛瑤对甲马纸的恐惧,那种难以言表的畏惧。就是因为这种情愫,使得文革时期的表妹盛瑤写了一封匿名举报信,举报了苏怀殊,同时有一天耳朵突然关闭了,顺风耳消失。

  谢晔在盛瑤身上用的“追魂”看见了小爷爷死的真相和那段大家都尘封的记忆。

  谢晔来上海的目的主要还是来找寻亲身母亲。引出父亲谢敛

  丧失甲马纸的男人—谢敛 (1975年 云南西双版纳)

  一张“虚空过往”的甲马纸贯穿本章节

  谢家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一张“虚空过往”,这张甲马纸是可以看见该持有者的一生记忆。

  苏怀殊的女儿安红石,在下农场时,苏怀殊曾将谢德给予她的“虚空过往”当护身符一样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安红石。安红石拿给谢敛看,当晚发生火灾,谢敛怀揣着谢德的“虚空过往”去救火,烧着了这张甲马纸,看见了谢德的一生和真正的死因。也正是因为这场火,谢敛恢复了烧甲马纸的能力。

  谢敛、安红石、傅丹萍在农场发生的事情,因为蟒蛇事件,谢敛使用了“非虎”让傅丹萍知道了甲马纸的实质作用,也引出傅丹红让谢敛不会在她身上使用甲马纸的承诺。

  最后二人结婚,那个年代知青总是要返城,离婚的离婚,返城的返城,谢敛最终还是违背了承诺,点燃了一张“追魂”看见了傅丹萍的回忆,她的回忆是那么的痛心,那么让人揪心,埋藏在内心深处,谢敛毁灭了最痛心的那段回忆,但没想到,失手毁灭了自己在傅丹萍脑中的所有影像。

  傅丹萍忘了那段不堪的回忆,痛苦的回忆,同时也忘了他。

  谢敛在当天烧了20张哭神,全村的人都莫名其妙的哭了。(看到这里我也是双眼含泪)

  完结时,谢晔找到了亲生母亲,但是亲生母亲没有这段回忆。。。。。

  “追魂“要和”收魂“一起用,但是现在谢家人还没有人能正确操作,把希望留给了谢晔,看他在当下又能做出何种选择。

  合上书写下这篇长评论时泪流满面,不知道是“追魂”让我痛心,还是“哭神”让我流泪,还是因为“虚空过往”窥视到了三个人的命运而感到难过悲伤……

  《甲马》读后感(八):我好像爱上了爷爷女朋友的外孙女……

  最近正在看默音推荐的一部旧韩剧《特殊案件专案组TEN》,关于刑侦的,以弥补我看完《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后的失落。

  第一个故事就集合了《白夜追凶》的“双胞胎梗”和《无证之罪》的“抹指纹”:警察发现尸体时,尸体的十指都被切断,指纹消失。后来又发现被杀的并非妹妹,而是双胞胎的姐姐……这部剧后面的案件基本上一集一个,但第一个案子讲了三集,不停反转反转再反转。

  默音的新书《甲马》38万字,讲了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虽然三代都是这遥远的两家人纠葛来去,男主有一天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小爷爷女朋友的外孙女……我也是觉得太无巧不成书。),用甲马纸不停追索过去的真相,也是反转反转再反转。所以虽然是厚厚的一本书,我看得倒还算快的,因为吸引着一直看下去,很想知道人物的命运到底怎样了?

  虽然默音的文字可能受到她长期翻译日本文学的影响,是那种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每个细节都要照顾到,顺畅,但是前行得缓慢。

  百度了一下“甲马”,相信很多人一定跟我一样看到这个书名两个字都认识,但放一起就不明白什么意思?脑海里还可能莫名会出现“伽马射线”这个词……

  甲马,又名纸马或甲马纸,中国民间祭祀财神、月神、灶神、寿星等神祗时所使用的物品。古人祭祀用牲币,秦俗牲用马,唐代玄宗以后始以纸马祀鬼神。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这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

  我也是看了《甲马》才知道默音原来是生活在上海的云南人,就像书中的男主角谢晔一样。

  关于甲马有很多传说,比如《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中有个“神行太保”戴宗,健步如飞。据说他每次行路前,都要在双腿绑上甲马。

  《甲马》中的甲马纸的功用不是助人飞奔,而是更加神奇。谢晔家里从祖上就是能“使用”甲马纸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用”,那些能“使用”的人,可以在焚烧甲马时,“梦见”对方的过去,进入到别人的回忆里。

  不过默音也在全书第一段就引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梦见”是一种神奇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宿命的羁绊。它能让你看到你想要看到的过往,同时,也会让你看到你根本不想看到的东西。

  就像谢晔为什么会高考落榜?因为他高考前利用甲马“梦见”邻居女孩的溺水真相:原来她是为了去会情郎而落水。可是不久之后谢晔看到那个男人,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普通的男人。这也是真相的一部分。

  1998年,谢晔高考落榜后来到上海念自考,而他来上海的另一个目的是来找妈妈——他的妈妈当年知青下放到云南和他爸爸结婚,之后又回城到上海,从此杳无音信。脑海里有没有想起小时候那部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歌:“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

  《甲马》主要写了三个时代:“西南联大”时期,“知青下放”时期,以及“千禧年前”。

  我个人最喜欢“西南联大”时期,可能因为默音将那个时候的人都写得有一种特别单纯特别理想主义的感觉,肆意飞扬的。就像那个联大女学生苏怀殊,后来回到重庆家就十分不适应,重庆躲炸弹仓皇而逼仄,但在云南学校时,大家早已经习惯了空袭,聚在一处,都是年轻人,说说笑笑就过去了。生死也不过谈笑中。甚至还会趁着空袭大家都跑了,没人抢开水房,独自回去宿舍洗个头……

  默音说她朋友不喜欢苏怀殊这个人物,因为是个“惹祸精”(我不能剧透太多),但我倒因为洗头这一个事件就挺喜欢她。还有苏怀殊的恋人谢德也特别天然可爱。

  男生里面我当然最喜欢唐家恒了!他喜欢的是男主,就一直默默投喂他,请他吃饭。当谢晔无处可去时,主动让他住到自己家。而且,谢晔可以“ 梦见”过去,唐家恒能够“看到”未来,简直绝配(虽然看到后面发现书中好多人都有特异功能,还有人能听到遥远地方的声音……但我不管!)。

  而最终,谢晔居然并没有和唐家恒在一起!那一刻我是有点怒而想把这么厚的一本书给摔了的,哈哈!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甲马》读后感(九):虚空过往里的甲马

  最近半年看过的中文小说里,数这本最好看。

  讲述的故事并不算新鲜,太阳底下再无新事。无非是源自云南边陲,最终不知消散何处的三段爱情。一段西南联大,一上山下乡,一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有生离,也有死别。

  可是作者选了最新鲜的的载体来叙述,就变得不一样起来。

  甲马,又叫纸马或者甲马纸,是画有神像用来祭神的纸,滇西大理保山腾冲一带常见,配上白族的本主崇拜,更添了一点神秘色彩。

  主角谢晔住在大理附近小县城弥渡,对,就是弥渡酸腌菜炒藕那个弥渡。 谢家人都有运用甲马纸的能力,烧不同的甲马纸,能做到不同的事情,比如追魂,抹去记忆,攻击,最常见的,是看到他人的过往。

  根据三婆所讲,这种看到别人过往的能力叫做“梦见”, 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梦见别人的过往,也会梦见别人的感受,别人的爱恋,别人的苦痛,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主角就是靠着这“梦见”的能力,揭开了三代人纠缠痴迷的过往。

  他的道具,是一张最重要的甲马:虚空过往。

  每个谢家人出生时都会有一张注入精力的甲马,名字叫做虚空过往,是这个人的一生精魂所系,烧了它,就能阅读此人的一生。

  以我之身,寄汝之眼,交付此心,以甲马纸为凭。

  多么美丽迷幻的设定,再俗套的故事,都变得有趣起来。

  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好,讲故事大巧若拙,并不需要花俏的技巧和大段铺陈,涉及到感情的层面,皆是收敛的。极小心地点缀几个形容词,见好就收,读起来十分舒服,像十冬腊月里一碗热豆浆,喝下去是平顺的熨帖。 再生死激荡的情节,叙述都保持着克制, 仿佛附在甲马纸上的精魂凝视虚空过往,那一丝所有若无的抽离,才是本书的迷人之处。

  总之就很好看啦,快去看!

  《甲马》读后感(十):一个魔幻现实的故事与过于写实的背景要做到和谐共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机缘巧合之下,在朋友圈里得知了这本书,于是便买来看了。

  第一观感是故事的节奏远比我想的要慢上,同时不知道是不是故意为之,甲马里并没有出现太多复杂的叙事技巧,对于事先没有了解过作者风格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被灭high了。但是现在距离阅读结束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我忽然意识到一点,这其实算得上是一本非常村上的小说,不知道原作者听了是会生气还是开心,但是甲马的少年主角和他的迷茫确实让我想到了《海边的卡夫卡》。情节放缓,没有刻意的戏剧化,很生活流,与日式的生活悬疑小说气质相近。同时,《甲马》一书中提及了西南联大,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融合,与村上在《奇鸟行状录》与《刺杀骑士团长》等作品中提到的二战历史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不过,对于神秘氛围的营造,《甲马》还存在些许不足,一个魔幻现实的故事与过于写实的背景要做到和谐共处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要感谢作者,读《甲马》的趣味之一就是其中提到的“交大”、“淮海路”和“武康大楼”,我过去两年都生活在那附近,阅读过程中,那里的马路、建筑、商店,一草一木全都浮现在了眼前,好像我压根就没离开过那里。

  以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甲马》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